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 课程作业

2024-05-05

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 课程作业(精选6篇)

篇1: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 课程作业

陶艺制作与欣赏论文

姓名:xxx

班级:xxxxx-xx

学号:xxxxxxxxxx

专业:xx工程

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xxxxxxxx

xxx

电影《人鬼情未了》像我们展示了陶艺制作的优雅意境,使我们对陶艺开始关注。

我国的四大名窑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们就是:汝窑,钧窑,宫窑,哥窑。

中国陶艺的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在距今8000~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绚丽多彩的彩陶,那时的人们不是为了装饰品艺术品,而是为了做饭和盛放食物用,那时不叫瓷器,叫陶,陶耐高温,可以烤东西,煮食物。夏商周时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出了釉陶,“釉”的出现,实现了陶艺制作的第一次飞跃。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春早,越窑青瓷闻名于世。隋唐五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作品天马行空,创意成出不穷。宋代,繁音汇奏,产生了扑朔迷离的五大名窑,此时,“瓷”的出现,实现了陶瓷艺术制作的第二次飞跃。元明时期,江西景德镇一枝独秀,元青花珍贵无比。明清时期,古镇宜兴,紫砂壶闻名遐迩,有“宫中言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美誉。清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景德镇,半透明釉的发展,制出半透明胚体,实现了陶瓷制作的第三次发展。

中国陶艺的艺术特点。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朝层出不穷等等。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原始彩陶的起源:1,剩余食品的出现和对饮食质量要求的提高。2,原始村落的出现。3,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对泥土和火的熟练认知。原始彩陶制作时慢转修整。原始彩陶的彩绘和烧制,发展迅速。原始彩陶的艺术特点:1,开创了大量有特点的形式。2,质朴单纯。3,以彩陶为装饰抒发了人类对空间艺术的开拓。原始彩陶反映了一些精神因素。风格纤细委婉而感情丰富。原因:1,制陶使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和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2,彩绘逐渐激发先人的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3,当时的社会分工所致。仰韶文化特点:常用宽带,波折,网格等几何纹表示人面或动物纹;风格从写实逐渐发展为抽象。

原始时代,男人去较远的地方狩猎,女子在村落附近耕作,所以制陶是女人所为,不是男人。陶器上的画反映当时的情景。例如课堂上放映一张带有野猪的陶器,几何纹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野猪面部图,野猪怒目圆睁,惟妙惟肖。当时的情景应是人们去狩猎,与野猪相遇,野猪抬头观察人们,抬头纹更是画龙点睛。还有一张盘子的图片,盘上画着稻子,可以想象这个地方盛产水稻,人们以此为生,纪念意义。还有一张碗的图片,上面画着大鱼小鱼,反映出人们把鱼当做食物,并且鱼类丰足,人们生活如鱼得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张张贴近生活,反映当时社会面貌,记录社会形态,是相当珍贵的历史记录。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把这种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烧陪,便形成浅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褐,绿三色为主。三彩有很多色彩,有原色,复色,兼色,人们能够看到斑驳淋漓的多种色彩,这就是唐三彩的特点。唐三彩盛行原因: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吐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彩陶工艺制品;唐代生活日渐奢华,并且自上而下形成等级深严的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唐人率真随性,崇文尚武,不喜约束。艺术特点:釉色绚丽变幻饱满而且生动;形体比例协调,骨骼均匀,雄浑大气;性格特征或动态特点刻画准确;意气风发个性飞扬;敢于吸收外域文化而显示出浓郁的异域风情。人型塑像:男俑和女俑,男俑包括文官俑和武官俑。武士俑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形象个性鲜明。女俑高鬓广袖,亭亭玉立,悠然雅闲,十分丰满。还有三彩天王俑,镇墓俑等等。动物塑像丰富多彩主要有马和骆驼。三彩陶马,三彩仰头马,三彩骆驼载乐俑,三彩载人骆驼,三彩驮骡俑,三彩双鱼瓶,三彩鸭式杯等等形象栩栩如生。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鬓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想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的情景。我国古代马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战场上也需要马,农民耕田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是骆驼,可能和当时的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交通工具之一,那么人们经商可能就是从东往西,从西往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四大名窑:汝,哥,宫,钧。

官窑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帝王凭借官窑,无偿占有优质陶瓷艺术品;起自唐代的越州贡窑,中经五代吴越时设置官监窑,到两宋时官窑制度基本确立。宋代官窑瓷器的主要特点:大量生产仿古的器物,造型古朴雅致;大多在于平淡含蓄,纯净;追求釉色的清醇,静谧和柔润。特点形成原因:一,两宋大兴文治,经济繁荣,但是武备松弛;二,统治阶级和文人逃避现实和产生的带有田园花间熏陶的艺术情趣,强调平淡自然之美;三,其思想领域的基础,程朱理学提倡追求平易质朴的风尚和禅宗深奥的哲理;四,在艺术上当时爱好古朴的文人趣味影响了陶瓷艺术。两宋时期,南青北白的局面被打破,官窑瓷器大多烧制青瓷的原因:浅青色符合宋代平易而隽永,淡薄而含蓄的审美观;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汝窑它是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百年。因开窑时间短,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愈发珍贵。仅就宋瓷而言,汝窑的成就最高。后人形容汝瓷釉色有“雨过天晴云破处”诗句,天青色调为其正色。其实汝瓷的釉色还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有玉石般的感觉,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有人称之为“鱼子纹”“芝麻花”“蟹爪纹”等。器物均为满釉支烧,面有细小的芝麻钉痕。芝麻钉在装烧工艺上,汝窑多采用满釉裹足和支钉烧的方法。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粒,汝瓷真品支钉痕小而稍扁,一头有尖,酷似芝麻形状,其数量多为三至五个,少见六个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艺术特点:青如天白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釉色青中带绿,冷暖适中,微蕴水流。重要的一点,汝窑青瓷是满釉,是因为用支钉支撑,比其他瓷器工艺要求高出许多。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

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

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哥窑特点: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其

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迭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景德年间赐名景德镇。元代逐步形成景德镇一家独大的局面,原因:一,历朝历代积累的丰富的制瓷基础;二,特殊的地势使得景德镇免招战争荼毒;三,高岭土的发现;四,元人的喜好;昌河通过鄱阳湖直通长江,交通顺畅。当时有'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说。景德镇瓷器的艺术成就:一,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二,开创以釉下彩绘为主的装饰技法;三,造型集历代大成,技法繁多。

元青花的特点:一,造型上胎骨厚重,形制巨大,器形雄浑,清秀峻拔;二,胎质不够精细,器底常可看见砂眼,铁质斑点,底足和缩釉处常呈出火石红斑;三,厚釉色白,闪青程度较重,光润透亮;四,青料浓艳,青翠,优雅悦目。元青花的图案特点:一,主题纹饰主要有人物故事,动植物,云水纹;二,器物中部填一主题,上下多饰纹瓣,器肩画重云纹,纹饰繁密,成次一般,一般5~7层,多辄10层;画龙头;画菊花。

二、陶艺制作心得

陶艺制作课我收获颇多,获益匪浅。陶艺制作课总共有6节课,首先是泥塑课,其次是两节拉坯课,接着是两节修坯课,最后一节是上釉课。第一节课是泥塑课,第一次进入陶艺工作室,感觉有点激动,觉得这里个神圣的地方。首先,老师花了一段时间介绍了陶艺工作室的具体规定,接着讲了我们该如何去取用泥以及我们作品的厚度范围,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也是仅有一次的泥塑课。从老师手里拿到了一块泥,感觉比以前的泥要干点。之后,我用类似小刀的木制的东西,切了一小块泥下来,我做好了一个底部,这是用来支撑盘条的,这个底部,我做成了一个圆形,厚度有点厚,但接近老师所说的那个厚度。手捏就是跟小时候玩橡皮泥一样,把泥巴捏成一个造型,盘条比较容易,就是把泥巴就是把泥巴揉成一小段小段的长条,然后再将这些长条一圈圈盘起来作为一个器皿的侧壁,因为我要做一个由盘条构成的看似器皿的东西。这几个很细的长条,我花了一点时间去揉它,让它均匀点,长条从头至尾都是一样的厚度。随之,我拿出之前做好的底部,再拿出一张小片的报纸,我将底部放在这上面,然后,我将第一根盘条放在中间围成圆形状,接着放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一直到第十根,终于完成了,但是做这几根长条费了很长时间不是揉断就是不均匀,因为盘条太长导致杯子过大最终变成了烟灰缸的形状。但不知能不能烧成,为了避免烧坏我又做了一件不是盘条的作品。做陶艺要耐心细致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第二节是拉坯课。老师先开始给讲了拉坯的注意事项,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用拉胚机把泥做成瓶瓶罐罐,是最为简单的,沈老师为我们首先做起了示范,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从中学到不少。将泥胚放在拉胚机转盘的中央;然后启动机器,用手把泥按成泥饼,在把泥拉上来,在按,重复这样的动作;接着,把右手大拇指垂直插进泥的中央,让后慢慢的往上拉,拉成陶罐的形状;最后左手和右手呈一个剪刀型,把陶罐给挤出来,一个陶罐的型就做好了。看着一块泥在老师的手中神奇而轻松地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我也心里痒痒了,恨不得立刻就动手做一件。领了泥土之后,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土,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看着简单但事实上却相差很远。我领了块泥,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揉的感觉差不多了,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但在我做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但是发现甩了两次都没有甩向正中心,无奈又去重新揉泥,按照老师的口诀“逆向发力”“由下而上”“由外及里”,将泥扶正,但我一直把泥土都扶不正,而且不经意之间作品总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浅,最终形成一个很不规则的盘子形状。

第三节课仍然是拉坯课,首先慢慢地将新泥土扶正,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几个作品,但各有各的特点,不是歪的就是扁的,看起来都是病态的,怎么看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只好请老师帮忙做了个,真的感谢老师啊,要不就可能一个作品都没有。第四节课是修坯课。老师仍然是讲了修坯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拿作品来修坯,也说了这是最危险的课,接着按照老师的要求,我加倍小心的将自己以前的作品取出来,将它们打薄。对作品进行修坯,就是刮、修、掏。虽然作品看起来都不具有美感,但我还是耐心的将它们修好,毕竟是我花心血做来的东西,不过并不是那么顺利,弄坏了一个,一个小碗的底部被掏空了,最终将病态修成了更病态,接下来的修坯我变得更小心了,就怕他一片片的被损坏。

第五节课仍然是修坯课,由于拉坯制作技术不好,做不出好的作品,所以在刚开始拉坯时我就对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所以拉坯完后,我收获颇丰,不过都是些歪瓜裂枣。即便是不太好看,但我也不准备放弃他们,所以按照上次的修坯要领我又修了一节课的坯,有些厚度实在很厚达不到要求的我便抓紧时间修,直到它达到标准为止。第六节课是上釉课。也是在进窑烧制之前所面临的最后一场考验。由于只讲数量不太注重质量,这一系列课程下来我的作品只有刚刚好6件。由于我的绘画水平不好,所以我的作品5件都上的是彩釉。另外一件是实在不好意思上彩釉了才在上面随便花了几笔上了透明釉。因为看到朋友的作品在上完釉修底的时候不甚破裂了,让我更加警惕了,小心翼翼的修底。最后就是等待进窑烧制,也就是对作品进行考核,如果过了这一关,我的陶艺作品就成功了。

每次上陶艺制作课都是那么的充实!当然在收获了快乐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从以前脑袋里对陶瓷制造的空白到现在有一点点东西,虽然不是很多,但现在自己动手做个陶瓷我想一定比那些没学过得人做的好.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无形中也得到了很多提高。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步,不论是泥塑课还是揉泥拉坯都应该认认真真的去做,然后在好好画一些漂亮的图案在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争取做一个属于自己的骄傲!同时理解到做人做事也一样,要踏踏实实,耐心细致。

篇2: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 课程作业

陶瓷论文

2010级 高分子2班

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制作陶瓷。当我还是一个初中生的时候,我们开始学习中国历史,历史书上介绍:中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烧制黑陶和白陶,虽然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可是陶瓷却制作的非常精美。虽然颜色比较单一,但是纹路比较清晰,色泽光亮。一开始,陶瓷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作为容器或餐具。后来陶瓷制造逐渐脱离了实用主义,出现了只作为装饰功用的产品。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很重视。秦汉时期陶瓷有瓦当,汉砖,兵马俑,铅釉陶。在南方也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岭土。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宋代的陶瓷是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元朝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经过千年的发展,中国陶瓷到明清时期更加灿烂辉煌。瓷器不再单调乏味,而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如今,有许多经典的陶瓷仍历历在目:秦朝的兵马俑,唐朝的唐三彩,元朝的青花瓷。所以,在我心中陶瓷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并对他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因为如此,我选了《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这门课。

当我选了这门课后,我发现它激起了我对陶瓷更大的兴趣。老师在陶瓷方面的知识很渊博并且讲解非常形象生动,全面透彻。这使我对陶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除了上课听老师讲解外,下课后自己也查一些关于陶瓷方面的资料。毕竟陶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自己会找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和自己不了解的内容。

17,18周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这两周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陶瓷。一个对陶瓷感兴趣的人如果没有制作过陶瓷,那将是一种遗憾。我们的陶瓷制作的产地是一个叫选矿楼的地方。进入房间后,我发现人很多,同学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制作陶瓷,我也非常有兴致的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一段很长的时间后,一件很简单的陶瓷出现在我的手心。虽然只是一个未成品的模型,但我却很兴奋。刚开始在老师那领到陶土的时候,我不知所措,毕竟这是第一次真正制作陶瓷。在老师的指导之下,我了解到制作陶瓷有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准备一些干燥的陶土,陶土量的多少根据自己的需要取。然后将陶土捣成比较均匀的粉末状

2、将干净的水加入磨好的陶土中,水的量要适当,最好分多次、少量的加入并将陶土揉成一团,再反复揉捏使其混合均匀

3、将成团的陶土摔打在干净的桌子上,反复多次直到充分混合(这需要凭自己的经验)

4、将弄好的陶土放在专用制作陶瓷的装盘上,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陶瓷模型

5、要对陶瓷模型进行烧制,烧制之前先要上釉,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陶瓷。这就是我这次在陶艺实践课中所学到的有关陶瓷制作的知识。虽然我所了解的会跟真正的陶瓷制作的过程在细节上有一些差距,但我还是很高兴,我学到了很多。

陶瓷模型制作真的很难,在刚开始制作陶瓷的时候,我发现它两侧的厚度不一样,然后进行修补而修补的时候又把一边给弄没了。因为你的力度太大就可能把模型弄坏。由于复杂一点的陶瓷很难制作,我只好打算制作一个简单的杯子,最后却不得不做成一个碗。而我感觉制作好的碗,又和真正的碗有一些差别,最后只能重新来过。本以为陶瓷制作不是很难,但此时发现真的很难。总之,我是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我在做的过程中看了其他同学的,我发现他们和我的情况差不多。所以,在陶瓷制作过程中,这个度,真的是不好把握,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从未制作过陶瓷的人来说。终于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我最终制作了自己还算满意的作品。

对于最初的陶瓷模型的设计,我还是有很多的想法。因为本人是属马的,并且我也非常喜欢马。所以我开始打算制作一个陶瓷的马,我想先制作马的上半身,再制作马的四条腿。后来,我发现我制作的马的上半身不太像马,有点像兔子又有点像狗的感觉,经过我的一番修补,终于找到点像马的感觉。接下来毫无疑问,我继续制作它的四条腿,我考虑到它的腿必须要粗,因为只有粗,它才能站得起来。制作的第一条腿有点粗,我想即使这条马能站得起来,但整体也不太美观。最后在多次的比较之下,完成了四条还算合适的腿。拼凑是一个大的问题,马的腿,很难被粘上并且还是四条腿,最后,一不小心还是弄毁了这条我制作了很长时间的马。对于我这种初学者,马的模型还是很难制作的,所以我不得不制作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杯子。即使是制作杯子,我还是尝试了好几次。我现在明白,我国古代人民充满了智慧,没有这种聪明与才智,是不可能完成那一件又一件的优秀的陶瓷作品。

篇3: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 课程作业

现代化陶艺教育的开端若从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改陶瓷科为五年制本科的陶瓷美术设计系算起, 已有近60年的历史。当时有一批海外归来的著名教授, 带回了不少国外的陶艺教育方法和理念, 并运用于教学之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中国的陶艺教育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前路漫漫, 要想更好地发展陶艺教育就必须更具体和专业地去研究陶艺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问题, 并且结合当代一切有利资源和媒介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陶瓷专业模型制作课程, 是陶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是陶瓷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具体说来, 所谓陶瓷专业模型制作课程就是面向陶设、陶艺等专业学生开放的模具成型课程。模具成型是通过借助石膏模来达到完成作品的一种成型方法。模具成型通常被用于陶瓷的大规模生产, 因而对于那些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对于陶艺专业而言, 虽然现代陶艺或陶设作品追求的是单件创作和不可重复性, 但模具的使用始终没有被当代艺术家所抛弃, 在很多艺术家看来模具是可以作为工具和手段来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 模型制作课程适用的陶瓷专业学生的范围很广。在这样的一个大的教学背景下, 如何结合当前的有利资源和条件去充实和丰富该课程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增强, 多媒体教学在我国高校已经被广泛采用。所谓多媒体技术, 是指利用计算机, 把文字、图形、静、动态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集成、编辑的技术。而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 但内涵要比多媒体技术更为深远。因为所谓多媒体教学, 并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利用电脑技术的优势, 更多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发散式的教学思维的变革。而模型制作课程这样一门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 是否能与多媒体教学进行一定的结合并从中获益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二、多媒体教学下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和科学化

陶瓷模型制作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它作为陶瓷制作工艺教学的一部分有着很强的实践性, 而实践技能类的学习往往依附于经验。比如, 它不要求像翻制石膏雕像那样精密和多模块分块, 而更强调模型的整体和简洁, 对一些造型的枝节部分通常切割下来另行翻模处理, 追求单一模块的单整性等等。这些经验和细节一般都只能在长时间 (往往需要数年或者更久) 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 并没有太好的捷径可走。而高等教育由于其教学规划使然, 不可能设置如此漫长的课程时间, 因而学生在短时间段里也不可能会积累丰富的经验。

基于这样一对矛盾中, 教师如何将那些实践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 尽可能理论化、科学化地阐述给学生, 让学生更易明白其中的本质道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实践中传授的口头化的经验, 往往只能遇到一个问题去解决一个问题, 并不能成体系, 也不够科学。特别是模型制作课程涉及到一些理化知识, 如模具的收缩比率, 其内在的分子运动规律等等, 即使是在实践中也无法很形象地阐述给学生。但是多媒体教学有其固有的优势, 在实践经验理论化和科学化的过程中能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多媒体教学, 可利用3D技术和静、动态图像, 将模具成型里的一些本质的理化过程鲜活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极大可能地将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和科学化, 使得学生更易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提高学习质量。

三、多媒体教学下教师授课的多维化和立体化

传统的陶瓷模型制作课程一般分为两大板块, 一、平铺直叙的理论课程, 全面介绍模型制作的原理、方法等, 一般只占几个课时。二、实践制作, 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般会占用大部分的课时。如前文所述, 模型制作课程的理论课程中, 老师一般都只能很平面地讲解模型制作的理论内容。而那些遗留下来未解决的问题, 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实践。另外在实践中又难系统地解答其中存在的问题。所以, 传统的陶瓷模型制作课程总是会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 课程无法实现立体化, 而且总是将课程分割成理论与实践这两大板块, 很难实现课程的多维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使传递的信息量最大化, 最大可能地弥补了模型制作课程中实践不足的问题。并且可以全面、多角度地描述所要讲授的内容, 变抽象的知识为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内容, 将实践与理论环节有机结合, 从而实现模型制作课程的立体化。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可以使学生接受来自声音、图像等多方面的信息, 视觉、听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刺激, 从而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 加快学生对模型制作的理解, 从而实现模型制作课程的多维化。

四、多媒体教学下学生的自主与探究

模型制作课程为实践类课程, 从表面上看学生应该拥有着很强的自主性和探究实践。然而在现实的授课过程中, 笔者发现并非如此。因为时间和经验的不足, 学生在学习和制作的过程中往往显得仓促和被动, 其自主性和探究性往往还很欠缺。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信息容量大, 方便调阅资料, 并且能够实现多维化、立体化、科学化等课程需求, 大大节省了教师与学生的时间。这样教师可以把重点放置在对学生的引导, 启发上, 学生也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思考、参与创作和信息回馈方面。同时, 需要强调的是当今的多媒体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指代PPT演示或者电脑视频教学, 其内涵更为广泛, 形式更为多变。例如教学资源的共享上, 学生能比以往获得更多, 一个U盘或者网络传输, 就能让学生更加自由地享受学习资源。而且教师与学生在课后的互动, 通过网络等也能更为便捷和可靠。上述多媒体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多方共享的特性下, 可以使得模型制作课程变得多种多样, 如演示型、讨论型、导航型等。而这些丰富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所受到的时空限制变得越来越微弱, 学生可以选定任何时间、地点, 自由选择所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或者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复巩固学习。而且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喜好、个性、方法、能力来选择学习的路径, 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 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由于学生在学习动机、能力、方法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其学习的效果也因人而异。多媒体教学运用技术的可操作性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研究, 让学生把握自己对于课程的需求。总而言之, 多媒体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题, 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 掌握和理解模型制作的客观规律, 从而形成有效的自主和探究。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多媒体教学应用与陶瓷模型制作课程中是可行的也是有利的。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支持和前沿性能够使得模型制作课程 (这样一门实践类课程) 变得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 教师的授课也能变得多维和立体, 学生也能更具自主性和探究能力。然而, 真正要想完美地达到上述结合, 体现出多媒体教学对于模型制作课程的意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这门课程来说毕竟是实践课程, 多媒体并不能够取代实践的主导地位。如何去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 需要做出很多的尝试。另外, 教师们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任何一种手段如果理解不到位而过度依赖, 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最后, 对于学生而言, 到底能从多媒体教学中吸取多少养分, 能从中得到多少益处, 仍然需要磨合和观察。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 分别从课程、教师以及学生三个角度探讨陶瓷专业模型制作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应用, 着重分析其中的可行性和优势, 并结合可能产生的难点作出综合的判断。

关键词:陶瓷专业,模型制作课程,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光顺.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和应对策略,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3.

[2]赵秋棉.多媒体教学对高校人文学科教学方法的影响——以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为例, 大众文艺, 2010.8.

篇4:论手工制作的生活陶瓷艺术

关键词:手工制作;陶瓷;艺术

中图分类号:TQ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38-01

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传统的陶瓷生产开始日渐的分成两种,一种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为主的日用陶瓷,另外一种是一种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为主的艺术陶瓷,大批量生产的日用陶瓷使陶瓷的艺术美感大大削弱了。而当代陶瓷艺术中那种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语言与风格,又使这种供人们欣赏的陶瓷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手工陶瓷艺术既不同于日用陶瓷的那种大规模的产量,更不同于现代陶瓷的那种远离生活的艺术境界,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美化生活,给普通的人们以美的享受,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艺术生活化,是生活陶瓷艺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生活陶瓷将生活与艺术融合,它巧妙的将陶瓷艺术的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的结合,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具备了艺术陶瓷的审美功能,同时还具备了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可谓是一举两得的艺术。从分类上来讲,生活陶瓷艺术无外乎一下几种,茶具,餐具,花器,香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随着各朝各代不同饮茶习惯的影响,茶具也经历了很复杂的变化过程。当今的趋势是功夫茶文化的广泛化,从之前的南方一直向北方延伸,因此茶具有很大的市场。手工制作的茶具可以分为紫砂类,青瓷类,白瓷类,黑瓷类等等,紫砂茶具具有大方质朴,细腻委婉的特点。青瓷茶具胎白釉绿,细腻温润,有美玉一般的特点。白瓷茶具能够更好的衬托出茶水本身的色泽。到了现在,喝茶仍被看做是一种高雅的行为,陶瓷茶具更是一种能够记载中国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符号。在當今最求个性化的时代,大批量,机械化的生产出来的茶具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品位,在这样的形式下,手工制作的茶具产生了,很快的受到人们的追捧。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人们很热捧手工制作的茶具,但是陶瓷制作者们还是需要不断的领会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以及陶瓷文化的内涵,仔细揣摩其中的高雅意境,同时要与当代人们不断提升的物质和文化的审美要求达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陶瓷茶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逐渐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上的消费,追求一种个性化,情趣化的生活品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与人们生活关系紧密的手工餐具,开始受到这一类人的青睐。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饮食文化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相对于可口的食物,餐具更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讲求生活品味的人,在进入一家餐馆的时候,往往会很在意餐具的品质,就算是事物再美味,可是少了精致的餐具,也会使原本高雅的饮食环境显得平庸了许多。正所谓美器衬美食。不同口味,不同风格的食物搭配不同风格的餐具,两者相互衬托,更能激发人们的食欲,同时也能带来愉悦的饮食心情。不过,如今的很多餐厅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比如一些农家菜馆多选用一些质朴淡雅的餐具,咖啡厅则多采用一些描金的餐具,以显示其高贵的质感。与此同时,很多普通人家也很注重餐具的选择,以前的那种机械化生产的餐具,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大多会从餐具的装饰,造型,实用性等等挑选。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景象,因为,他们认识到,餐具不仅仅是为了盛装事物,更多的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运用得当也可以使居家环境变得更加的有情调。

说到幸福的气息,也就不得不提到香炉了。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他们比较喜欢使用香薰,光是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香炉数量就很惊人,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使用,例如印度。香炉的作用无外乎供奉佛祖,日常生活中多用来净化空气,香薰炉中可以安放许多中香料,如檀香,沉香等等,从香炉中散发出来的阵阵香味,不仅可以使人安定放松,更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因此很受都市白领一族的喜爱。还有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手工器物,那就是花插。花插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家具摆件,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绿色,同时也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多增添一些大自然的气息,因此,花插作为一种绿色植物的载体,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视线。手工制作的花插,造型多变,装饰风格更是多种多样,从粉彩,刻花等等不胜枚举,十分的迎合当代人们追求个性的特点。因为一些大众花瓶的那种古板的造型,单调的装饰,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欣赏品味,选择一款合适的花插,使居家生活变得精致起来。

中国的传统制瓷工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追赶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眼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手工制作的陶瓷开始受到关注,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也些问题,比如设计还缺乏合理性,品牌意识不够强烈等等。这从一个侧面提醒这我们,我们国家的手工陶瓷生产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需要我们更多的陶艺工作者们从事到这一事业当中来,把握机遇,开创一个全新的陶瓷时代。

作者单位:王刚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于集连景德镇青年陶瓷书画院

作者简介:王刚(1986-),男,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于集连(1981-),男,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青年陶瓷书画院。

参考文献:

[1]吕金泉.生活陶艺的文化变迁[J].装饰,2004,12.

[2]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3]俞军.浅谈我国生活陶艺的现状与展望[J].景德镇陶瓷,2004,2.

[4]齐彪.陶艺的起源及流变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5]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篇5: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课后感想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李然pb10206209

记得在大一下学期我们可以选选修课的时候,自己便选了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这门课,可是最后抽签的时候运气不好,没抽上,为此还抱憾了好一段时间。这学期开始选的时候,我又选了这门课,想着要又抽不上的话,我就下学期再选,再抽,反正就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抽中这门课,呵呵。结果到要抽签的时候,看着那么多选这门课的人,心里又没了底,都不敢去抽了,最后还是我的一个同学帮我去抽的签。当他告诉我抽上了的时候,真的高兴得快疯了,想着终于可以上这门课了(结果到自己去陶艺中心做陶瓷的时候才发现没选这门课其实也可以跟着上的,Orz~~)。可能也是因为好不容易选上的课吧,所以非常珍惜这门课,想好好汲取点东西,不仅仅是知识,更多还是想多多加强下自身的文化底蕴吧。记得第一节课汤老师走进来的时候,带着一副眼镜,不怎么笑,但是给人感觉气质很儒雅,脾气是比较温和的那种,我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老师的字肯定写得超好,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呵呵(老师可以当我在拍马屁啦,但是我说的是真的)。接着老师就给我们讲了中国陶瓷文化的诞生和初步发展,还带了几块古代的陶片给我们观赏,这也是自己第一次亲身触摸古代的东西,特别是陶片上的远古人的指纹还清晰印在上面。用手指轻轻抚摸着陶片上的指纹,就像握住了他们的手一样,心中涌出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觉得离我们的祖先好近,脑海中也在幻想这个陶片是属于哪个器皿,是打水用的水罐,还是做饭用的陶锅,亦或是用来观赏的艺术品„„一块小小的陶片,从远古传到现在,看遍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是我们的老祖先证明他们存在过的最好的凭证,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华夏灿烂文化的载体!

后来,汤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个阿婆羊拜亮的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觉得这门技艺能传承下来真的很神奇,因为随着历史朝代的变更,人们的文化生活习惯也会发生变化,中国很多古老的东西就是这样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了。而且羊阿婆的制陶技艺又是从新石器时代便有的,能得以完好留存至今日真的非常不容易。视频里的阿婆瘦瘦的,和她身边那些大大的陶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生活在一个落后的小村庄里,在那里,依然有着制陶技艺传男不传女的风俗(这是远古母系社会的典型特征之一)。她不懂什么叫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知道自己手中用来养家糊口的陶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收藏。于是她也像她的祖祖辈辈一样,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开始将这门技艺传给自己的孙媳妇。阿婆制陶,依然用的是最简单的工具,例如木杆、木臼及竹刀、蚌壳等【1】,这可能也是由于新石器时代的条件比较落后,无法提供更精巧的工具的原因。其中蚌壳这个工具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开始觉得这个和制陶扯不上什么关系,后来猛然想起以前学历史的时候老师说过新石器时代人们已有了爱美意识,当时的历史书上还配有由一串动物牙齿串成的项链的图片,就想着这个蚌壳或许是用来给陶器添加美丽的纹路用的吧。在当时那么恶劣的条件下,他们依然能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实用又不缺乏美感的陶制品,真的从心里佩服他们。

后来,老师又给我们讲了傣族玉勐老妈妈的慢轮制陶工艺。这门工艺也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在盘筑法制陶基础上经过改进而来。这又一次体现了我们老祖先不断寻求创新突破,不断追求美的品格。我看这段视频的时候心情是五味杂陈的。在这个什么都要快,什么都讲求效率和利益的快餐时代,慢轮制陶早已被更易操作的快轮制陶技术所取代了,因此玉勐妈妈还掌握着这个技艺并依然对其满怀着高度的热情已着实不易。不仅如此,玉勐妈妈还要面对土地被征用建高楼,制陶的土越来越少以及没有找到可以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人的困境。但即使是这样,也丝毫没有减退玉勐妈妈对慢轮制陶的热情,视频中的她显得那么豁达,那么开朗,这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此向玉勐妈妈致敬!

后来我们去陶艺中心上课做陶,由于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个,所以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小时候由于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剧烈运动,所以爸爸妈妈都不让我单独出去玩,更不要说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疯耍了。因此,大家小时候玩过的像跳绳,踢毽子,玩泥巴这些游戏我基本上都没玩过,好像只玩过过家家吧,呵呵。有时候觉得自己童年少了好多乐趣,心里不免有点遗憾。所以很期待去做陶瓷,可以了一下小时候的心愿,但又怕自己什么都做不出来,因此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了。

可能是羊阿婆的视频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吧,记得第一次自己做陶的时候便是将黏土搓成条状,想用将其慢慢绕出一个水罐的形状。看着视频里阿婆搓条那么驾轻就熟,以为会比较简单,结果当自己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现实有多么的“残酷”。我搓条的时候本想搓一个长点的,均匀一些的泥条,结果由于自己手的力道掌握不好,老是将条搓断,后来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才慢慢搓出了相对长一点的泥条。接着我又准备将泥条盘起来,但是盘着盘着就发现已经盘好的泥条老裂,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觉得应该是缺水造成的,于是我用教室里的塑料杯接了一些水,用手抹了一些水在裂开的地方将其抹匀。但是由于自己思考的深度不够,忽略了层与层之间泥条的黏合度已经泥条的柔软度,使得在我盘到快到水罐颈部的时候,底下整个盘好的部分都坍塌了,心里真的非常沮丧失望,好不容易盘好的结果却塌了。看着周围同学做的陶那么美丽漂亮,心里就更加难过了,只能用自惭形秽来形容了吧!

可是我不能让自己的第一次做陶就这么不愉快地结束,于是我又开始搓泥条,在汲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之后,我将水罐的体积减小了,并在盘的时候不断抹上点水加强黏合度,再询问了指导老师后,为了让盘好的泥条不再坍塌,我又找来了报纸填充进去,这次果然好很多了,直到自己将水罐盘好后,才发现陶艺中心只剩下几个人了。虽然最后做出来的水罐还是歪歪扭扭,样子也不美观,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做的陶,意义非凡。

后来,为了让自己能有模型去做,我便想在网上搜集一些陶器图片想照着图片做,却听到汤老师说做陶不要照搬别人的东西,就做自己想做的就可以了,做出来的陶要能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我放弃了这个想法,开始自己思考到底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陶。最后,我想到了自己经历过的那次5·12汶川地震,可以说这是每个四川人都忘不了的事情,特别是当时还在重灾区的自己,印象更是尤为深刻。在那次地震中,我们失去了太多——美好的家园、富饶的土地、安定的生活、勤劳的人民。在那一瞬间,无数个辛苦劳作的日夜所建立起来的功勋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是一片荒凉的废墟与无尽的泪水。可是,再怎样的不幸,也不会把我们华夏儿女的精神所打挎。我们团结在一起努力重建家园,力图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我便萌发了做一个汶川地震中那个永远停留在14点28分的钟的想法,由于自己暑假的时候恰好去汶川看过那个钟,印象很深刻,所以凭借着脑海中的样子,做了那个钟。做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当时那种惨烈的场面,心里非常难受,但还是努力把它做完了,算是对汶川地震中去世的同胞的一种缅怀吧,相信我们灾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后面,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陶瓷上的花纹图案的深层含义,还特意给我们讲了民间剪纸。当时真的被老师课件上的剪纸图案给震撼到了,令人眼花

缭乱的图案,在剪纸老人手中不过是几分钟的事情,顿时对这些民间工艺大师膜拜到五体投地。后来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关于毕加索画画的视频后,我觉得毕加索在画一个抽象画的大致线条的时候和我们剪纸老人剪出的图案感觉很像,给人一种很流畅舒服的感觉,就像是汤老师给我们看的陶罐上的水波纹路一样的感觉。我觉得这些剪纸老人就如汤老师所说的,他们都是中国的“毕加索”,甚至在对图案的处理上面,略胜于毕加索。所以毕加索没来中国真的好遗憾啊。最后做瓷的时候,自己对那个釉很感兴趣,还亲自去上了一次釉,呵呵,不过弄了些在手上,感觉釉很顺滑,比水稠,除去颜色不说,那个感觉有点像刷墙壁用的面漆。

总的来说,这学期的陶瓷课还是“不虚此课”的啊!不仅让我获得了更广泛的知识,还让我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老师给我们介绍的那些陶瓷,不仅仅是用于来做器具,也是用于观赏的,这让我懂得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并且,就算是普通人,也可以追求美与艺术,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将美融于生活之中,做到雅俗共赏,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还有汤老师给我们讲的那些人,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但他们却又不完全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有着精湛到令人称奇的高超技艺,对艺术有着非常执着的热情。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大师,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又那么的低调普通,并不因为自己有着与众不同的技艺而得意洋洋,这更告诉了我一个道理——真正的高手是宠辱不惊的!

还记得刚上课的时候汤老师就说过,用手思考是人类素质教育的起点。觉得这句话很精辟,因为只有自己亲自实践过,动过手,用过脑,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得到这其中的文化魅力和艺术气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成天被关在象牙塔中,可以自己创新实践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再加上我们学校又是理工科学校,对艺术这方面的熏陶更加少了,所以还是希望学校可以考虑多开一些像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这类既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细胞又能锻炼我们的想象动手能力的课吧!

附注:文中出现的Orz,请老师从左往右看,会有点像一个人五体投地在膜拜的样子,这也是我的一个同学发现的,也算是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吧,希望老师不会介意出现这个词,谢谢!

参考文献

【1】 《传女不传男 羊拜亮与黎族原始陶艺》 ——中国网 ——时间: 2009-05-25

篇6: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业任务书

一、目的与任务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业是《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训练和考核。其基本目的是: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网页设计与制作中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

(2)学习掌握网站的一般设计过程和方法。

(3)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确定设计网站的主题和风格。

(2)合理设计网站结构图。

(3)根据网站结构图,对各个页面进行布局和样式设计。

(4)完成课程作业报告。

三、课程作业题目具体要求

1、网站有一个主题,比如:个人网站、购物网站等;

2、每个网站至少包含5个以上的html文件;(网站的首页统一名称为:index.html)

3、最后提交两个内容:

1)打印纸质报告(具体要求见报告模板);

2)网站源文件。

上一篇:让人心情平复的句子下一篇:小学生开学第一天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