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分析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

2024-05-15

基于实证分析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精选7篇)

篇1:基于实证分析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

基于实证分析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

摘 要:大学生做村官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时间、工作待遇、工作内容、工作关系及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村官本身、政府和社会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促进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有序开展,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实证研究 工作现状

大学生到村任职(以下简称“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大学生村官、政府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参考意见。

一、云南省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分析

课题组对云南省2014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95份。195名被调查者来自云南省16个地、州、市,其中,2011年至2014年大学毕业的分别占:5.64%、6.15%、24.10%、64.10%。

1.工作时间方面

(1)每周工作时间。每周工作5天的占47.37%,6天的占15.79%,7天的占26.32%,不固定的占10.53%。由于农村工作的性质,要求大学生村官每周5天工作制不太现实,他们的工作具有类似农忙时节的特性。

(2)每天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以下的占12.82%,8~10小时的占84.10%,其余占3.08%。在农村基层每天超负荷工作在某些时间段是一种常态。

2.工作待遇方面

(1)月均总收入。1000~1500元的占50.77%,1500~ 2000元的占45.64%,其余占3.59%。这说明目前云南省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比到其他单位就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低500~1000元。

(2)收入主要来源。基本工资占95.38%,创业所得占2.05%,奖金、津贴占2.56%。

3.工作动机方面

(1)担任大学生村官的原因。投身基层,服务农村的占24.02%;听从父母、朋友意见的占7.13%;就业压力大,作为缓兵之计的占8.82%;为今后报考公务员打基础的占24.39%;为今后考研做准备的占1.50%;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占1.32%;为了丰富人生阅历,积累经验的占27.83%。这说明看重经历、服务社会基层及为考公务员做准备的属于大多数。

(2)大学生村官定位的自我认知。把自己视为农村政策宣讲员的占16.93%,视为农业技术服务员的占11.43%,视为远程教育管理员的占11.75%,视为农村信息发布员的占14.50%,视为计划生育协管员的占4.87%,视为法律援助咨询员的占9.21%,视为教育工作指导员的占9.52%,视为乡风文明倡导员的占13.33%,视为村长秘书的占7.64%,其他占0.53%。

4.工作内容方面

整理村里资料档案的占41.91%,和村干部一起处理具体村务的占40.93%,给农民做农业技术指导的占10.54%,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工作的占4.66%,被借调到县政府工作的占0.74%,其他占1.23%。

5.工作关系方面

认为在农村工作最难处理的人际关系:与村民的关系占52.82%,与当地村干部的关系占17.44%,与乡镇干部的关系占23.08%,其他占6.67%。

6.工作感受方面

(1)认为上级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程度:很不重视的占0.51%,比较不重视的占4.62%,一般的占32.82%,比较重视的占48.72%,很重视的占13.33%。

(2)认为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态度:非常欢迎的占18.46%,比较欢迎的占49.74%,反应平淡的占28.21%,不清楚的占3.59%。

(3)对自己工作整体满意度:非常满意的占5.13%,比较满意的占48.72%,一般的占43.59%,不满意的占2.56%。

二、云南省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问题

1.薪酬待遇较低

目前,云南省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基本稳定在每月1500~2000元,横向比较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有后顾之忧,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基层的工作中,往往把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跳板,想努力挤进公务员队伍或者事业单位。另一方面,不能吸引更多优秀、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2.工作动机单纯

部分大学生到基层担任大学生村官往往抱着积累两年基层工作经验,通过定向招考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想法,导致在工作中很难深入基层。

3.作用发挥不高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村两委发挥的作用局限在资料整理、管理档案、计算机维护等方面,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潜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就是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独立处理村务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村两委领导对大学生村官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4.组织关心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一旦到村委会或社区报到后,组织对其的关心就逐渐递减。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城市走向农村,最需要的是上级组织的关心与呵护,经常给予他们信心和正能量,能激励大学生村官展示自己的才华。

5.工作满意度低

一方面,薪酬待遇没有横向比较的心理优势;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村官存在一定的误解,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低,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激情。

三、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对策研究

1.积极融入基层,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潜能

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基层的宝贵资源,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从开始踏入农村基层的第一天起就要怀着一颗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心,脚踏实地地走访每一户村民,争取早日融入到村民中。另一方面,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主动地、热心地帮助大学生村官及早融入班子、融入百姓。

2.建立健全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待遇

目前,大学生村官逐渐成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以及职业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以清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增加和职业发展路径提升动态调整机制,在必要的情况下或者条件成熟的可以尝试建立大学生村官事业发展互助基金。

3.转变社会观念,提升大学生村官社会认可度

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上对大学生村官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回到农村工作是一种倒退。因此,我们要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使命,给大学生村官更多的“点赞”和社会认可,使他们在农村迅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带领村民共同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小结

大学生村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建设者。通过对195名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大学生村官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楚庭.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机制发展瓶颈及对策――以广东省台山市为例[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4(6).[2]江兴旺,金肽频.她的理想绽开在美丽乡村[N].安庆日报,2011-06-17S02.(作者单位:王艳伟、李永能,云南农业大学;

黄宜,云南省统计局)

篇2:基于实证分析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调查

报 告 书

题 目 大学生村官情况调查与分析 姓 名 谭凯 专 业 数学教育

班 级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11级7班 学 号 1108080742 联系方式 ***

教务处、团委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武胜县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分析

【论文摘要】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但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通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为什么说这是一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呢?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第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只谈谈我对我县大学生村官现状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始,大学生‚村官‛计划就与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关注‚三农‛,体现了国家明确的政策导向。中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广大的农村面貌仍然落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关键。而农村要发展,必然需要人才,除了对现有农村干部进行培训,另外一条途径就是选派大 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当‚村官‛是改革发展必然之举,顺应时代潮流。

一、武胜县大学生村官基本状况

2008年7月,我县按照中央、省市委组织部安排,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积极协调区有关部门抓住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严格程序,选拔了55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村干部,其中硕士研究生4名,本科学历30名,本科学历以上占61%,中共党员29名,女性26名、占47%。专业以法律、农牧、财经、管理类居多。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村干部是好中选优,普遍具备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通过集中培训后,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在我县中心镇、旧县乡和万善镇,到任之后这些大学生村官们主要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支部副书记,经过2008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部进入支部班子或者村委会班子。在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职主要责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参与组织实施当地新农村建设有关任务;做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宣传工作;配合完成乡、村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组织重大事务;参与村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选拔优秀大 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弥补了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臵和流动,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作用,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手机飞信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法律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我区大学生村官们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优势,为百姓解答支农惠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远程教育节目内容、农业种植养殖、市场信息等各种政策知识,及时解答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创建了‚党建资讯服务平台‛,所有定补以上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近八成农户被纳入‚党建资讯服务平台‛系统,通过‚飞信‛平台向村民‚飞鸽‛传书,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3、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了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让他们发挥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等多种形 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2009年初。大学生村干部服务队一方面积极与村干部协调,号召干部帮助、群众互助等形式抗旱,另一方面亲自参与,走上田间地头,帮助困难户抗旱浇麦,得到了农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4、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大学生村干部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能够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他们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手机飞信平台,坚持每天播放各类致富、法律和农村喜闻乐见的节目,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为了把国家的‚惠农‛政策给群众宣传好、解释好,南曹乡大学生村干部自编、自制了远程教育、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政策的综合宣传磁带,在14个行政村播放,每天上午播放三遍、下午播放两遍,使国家的‚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在2009年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家庭联户代表制度工作中,大学生村干部更是身兼多职,在专题培训讲座、入户宣传、户代表和联户代表、村务监督员的选举和资料完善工作、电子信息录入等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村官现已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也面临诸多的困境。

1、大学生自身角色定位与经验不足问题

由于经济危机下就业压力的加剧,在政府诸多方面优惠的政策下,不少大学生存在一种‚跳板‛心理,他们把村官工作当做一种谋求更好发展的途径,而不是全力的为实际工作服务,思想存在消极应付,工作不积极,他们往往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热爱农村,服务人民之上。因为专业不对口和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大学生对村官的日常工作也表现出经验不足问题。大学生刚毕业,在实际工作面前,他们的想法有些单纯,有些理想化,他们的理论知识往往很难切入实际,理论与实际的脱离成了制约大学生能力发挥的因素之一。

2、大学生村官面临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的困境。我县55名在职村官中,农学专业的仅有6人,经济学、法律专业及其他专业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拥有大学生的光环,但较为缺乏农村工作的专业知识、实践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所以不能很快与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有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五分之二的人认为要搞好学校教育,三分之一的人的认为要提高科技水平。然而,对我区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约有三分之二大学生村干部认为做好材料工作、活跃农村气氛、协助村组完成乡镇交办任务是重 要的工作,有些甚至就是被安排在乡镇政府工作,这与农民群众的要求并不一致。

3、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出路困境。从目前全国各地所出台的倾斜政策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扮演着一个应急或缓冲的政策角色。《郑州市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规定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两年后报考公务员的,适当增加分数,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对录用的原在区直机关工作的大学生,三年后将作为科级后备干部优先提拔。但就当前实际,这无疑加剧了进行中的行政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对于优惠政策的另一重要砝码‚研究生考试加分‛,即使如愿考上研究生,也无非是再次回到了面临两三年后毕业就业困境的怪圈中去,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4、大学生村官面临自身工作难有作为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的尴尬身份,使得这些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助理‛们,很难融入当地环境,在当前环境下,大学生村官只能干些辅助工作,成了村干部或两委班子的‚勤务兵‛。有事找‚村官‛,不是群众的呼声,而成了村干部的口号,有了这样一个村官,切实减轻了他们的工作任务,符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成天帮助他们做自己分内的‚杂务‛,根本顾不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加之,他们这些所谓的‘村官’,并不是真正的干部,对其他村干部没有约束力,即便政府给的‚官‛大,资格也不如人家老,因此,他们没有资格在决策层里或重大事情上拥有发言权。再者,仅仅三年的时间,既要熟悉环境,还要做一些来自各方交给的不 是工作的工作任务,又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做些实际和能令群众认可的事,这一切何谈容易,这就注定了大学生村官始终难以进入村里的决策层;农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对于‚见多识广‛的农村干部和村民们来说,早已对驻村、驻队、挂职等概念有些麻木,何谈会信服一位‚乳臭未干‛的大学生做自己的领头人。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经常被乡镇政府以各种各样的名义从村里‚借调‛出去,有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在乡镇政府的办公室,更谈不上为村里发展有所作为了。

四、大学生村官对策与建议

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保证大学生村官制度得以更好落实,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的工作。

1、对大学生村官加大培训力度。农村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利益交错,而大学生村官大多经历单纯,从而在农村也无法真正的开展工作,并且目前,很多毕业生只知道大学生村官工作待遇好且稳定等好处,却对当村官需具备那些素质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在深入农村工作的前期进行培训就显的尤为重要了,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当好一个村官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还有必要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农村的生活实践,端正大学生村官的态度和认 识。让大学生真正的从思想上扎根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村新文明的形成。其次,培训内容应更侧重于如何开展‚村官‛工作,如何与当地农民打交道。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提高自己与农村人民打交到的能力,从能力上扎根农村的建设,促进新型农村的形成。最后,可以通过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对村官的培训,做到在实践中出问题解决问题。

2、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明确具体的管理职能部门,改变大学生‚村官‛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的现状,并建立‚村官‛工作手册,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员和责任部门。大学生村官是村主任或村支书的助理,就要做到村主任或支书对大学生村官的正确引导作用,一方面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职责、权力、义务和考核,同时还要明确村主任或村支书的对大学生村官的引导、指导与监督的职责、义务与考核。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村官提要求、下指标、压担子,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时间、工作效果进行考核,对工作‚不上心、不安心‛的给予组织处理;对先进典型,要及时宣传,建立‚优胜劣汰‛的考核激励机制,营造‚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氛围。并且应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出现乡镇一级‚挪用‛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乡镇干部要负主要的领导责任,同时也要责令村干部进行检讨。

3、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自主创业。政府应推出优 惠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其他有关方面,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并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必要的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目前南曹乡大学生村官有两个创业项目:一个位于南曹村,创业项目是肉鸡养殖,第一批鸡苗已养成出笼;另一个项目基地位于毕河村,正在积极筹划环颈雉鸡养殖项目,已自筹资金3万多元,鸡舍及人工已准备就绪,待4月中旬鸡苗出来后,开始养殖。

4、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5、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篇3:基于实证分析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 (含社区)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政策自1995年初步实施以来, 先后经历了“基层探索阶段 (1995—2006年) 、重点突破阶段 (2006—2008年) 和全面实施阶段 (2008年至今) ”[1]。大学生村官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有利于为农村带来新思想、新风气、新技术, 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在大学生村官实施的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基于对扬州市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针对目前存在的有关大学生村官的问题, 研究总结出几点政策性建议。

一、关于扬州市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一) 研究方法

为了详细了解大学生各方面的信息, 我们于2010年10月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研究。这次调查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单位负责人与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访谈;二是运用问卷法调查了一些大学生村官和当地的村民, 从大学生村官自身以及村民这两个角度调查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

1.访谈法:主要对以八里镇为代表的团委进行了访谈, 并与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交谈, 获得了不少一手的资料。

2.问卷法:以扬州市所有大学生村官为总体,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27位大学生村官发放了问卷。构成状况: (1) 性别:男性13人, 占48.15%;女性14人, 占51.85%。 (2)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22人, 占81.48%;共青团员5人, 占18.52%人。 (3) 文化程度:大学本科19人, 占70.37%;硕士生8人, 占29.63%。 (4) 生源地:本省内25人, 占92.59%;省外2人, 占7.41%。

另运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0名村民实发了问卷, 实收190份, 回收率95%。

(二) 结论分析和讨论

1.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困境

(1) 大学生村官的利益价值取向有偏差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出台的。但在实际执行中, 部分大学生将成为大学生村官作为谋取以后更好发展的一个跳板。在对扬州市部分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中, 三年期满后愿意留在原来岗位上的只有三成。分析其中的原因, 很多大学生村官认为目前的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目前的收入很难买房, 无法在工作的城市安家。如表1所示, 81.48%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资待遇不满意。很多大学生选择做大学生村官是为了三年期满后国家承诺的优先录取公务员和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

(2) 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

在我们的访谈调查中, 如表2所示, 74.07%的大学生村官是靠着实际经验的积累来工作的, 并未用到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笔者认为, 大学生村官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技术性人才, 如来自农业种养殖、法律、会计、电子信息等专业, 这类技术性人才有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 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科技, 帮助农民转变陈旧的思想, 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类是管理型人才, 这类人才能够引进新的管理思想, 更好地协助村干部做好管理工作。而在现实中, 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是文科专业出身, 他们的才能无法发挥, 只能靠实际经验的累积。

(3) 大学生村官缺乏可持续性发展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缺乏持续性培训, 无法汲取新的知识, 不懂的东西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不利于他们工作上的发展。在我们与大学生村官交谈中发现, 许多大学生村官希望党委政府能够加强教育培训, 引导他们去掌握农村的基本情况以及最新的农业政策。第二, 虽然国家政策规定了大学生村官三年任期满后可以优先录取公务员或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 但事实上, 农村工作琐碎事务繁忙, 大学生村官很少有时间去进行公务员或考研的复习工作, 所以, 真正去参加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时竞争力不强。

2.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局限

(1) 大学生村官角色尴尬

从2005年中央发布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到2009年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2], 他们既不是公务员也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而且, 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和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是由政府统一招聘后再分派到各个基层的。因此, 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 他们一般担任村党委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3]。而且因户籍限制, 大学生村官也没有资格参与村委会的选举。正是由于如此尴尬的身份, 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很难被村干部以及村民认可。据我们调查统计, 如表3所示, 51.81%的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是偶尔被采纳的, 29.63%的大学生村官根本没有提意见和建议的机会。

(2) 大学生村官政策宣传不到位

在我们向村民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发现, 很多村民根本未听说过大学生村官, 部分村民即使知道大学生村官这个称呼, 也不了解他们是做什么的。所以, 我们的问卷发放过程困难重重, 收效甚微。在对扬州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中发现 (如表4所示) , 48.15%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对他们的反应一般。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我们的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宣传太少。除此之外, 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互动也很少, 以致村民并不熟悉他们的工作。

二、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高校和政府建立起合作机制

大学生村官在高校里很少接触到有关农村的知识, 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村官则在工作时才会接触到农村生活, 工作后的生活难免会困难重重。笔者建议高校在大三下学期之时可以专门开展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 组织有意向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学生学习相关的农村政策, 培养农村工作的能力, 并邀请往届的大学生村官来传授工作经验。同时与政府合作, 在大三暑假实习期间, 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实习, 提前让他们熟悉农村工作的流程。而大学生村官工作后, 也应欢迎他们不时回高校学习。

(二) 建立一对一培训帮扶机制

许多大学生村官来自城市, 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验, 在我们的访谈中, 就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生活不熟悉。因此, 应建立起一名老干部带一名大学生村官的一对一帮扶机制, 不仅要在工作中给大学生授业解惑, 帮助他们熟悉农村生活, 还要在生活中开导他们, 让他们保持愉悦而积极的工作态度, 保持心理的健康。要求老一辈干部们做好他们的生活导师、工作导师和心理辅导老师。并且, 为了防止老干部敷衍的行为, 笔者建议将新的大学生村官的业绩与老干部的福利挂钩, 既是给对方的激励, 也是给对方的约束。

(三) 在政策上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

大学生村官身份尴尬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进行, 也会对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笔者认为,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 要么加入公务员编制, 要么加入事业编制。二是可以根据大学生村官在任期间的业绩, 将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编入事业编制, 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大学生村官角色尴尬的问题,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一种激励。

(四) 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

前文中提到, 大多数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这个概念很模糊。乡政府应该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 可以通过电视台、乡村广播、开大会、出板报等形式让村民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另外, 大学生村官也应该积极定期走进农村, 走近农民, “从对村民的基本情况了解开始到组织各种活动, 为村民办实事, 获得村民的认可和信赖。”[4]

(五) 建立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保障机制

很多大学生村官在三年任期满了之后, 就会选择去考公务员或者谋求其他更高的发展。空缺出来的岗位只好再招聘大学生村官, 然后新的村官上任之后又要重新熟悉工作环境, 大大降低了农村的工作效率。因此, 如何在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留住他, 就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笔者认为, 第一, 要在工资福利上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生活需求;第二, 他们离开的另一大原因是由于工作没有稳定性, 身份没有归属感, 所以出台政策将他们纳入公务员或事业编制, 并且允许他们参与村委会选举, 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

结语

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去了新思想、新风气、新技术, 提高了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正由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我们更要直面其中出现的问题, 并尽快解决。我们相信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会得以解决, 大学生村官政策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以江苏省为例[J]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3, 2010.

[2]马威理.大学生村官政策可持续发展途径探析——基于制度嵌入性的视阈[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20) :434-438.

[3]朱哲, 周慧, 李冰梅.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术交流, 2010, (10) .

篇4:基于实证分析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

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与分析

高校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的桥梁,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活动方式之一。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南省5所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深化河南省高校体育改革,丰富大学生业余体育生活,提高大学生的身心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和河南省机电高等专科学校5所院校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查询和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参考。

2,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以封闭型题目为主,采用集体分发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率为98.83%,有效问卷1156份,其中,男生402份,女生754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

3,数理统计与分析法。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和EXCEL软件包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了调查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1锻炼目的与兴趣。河南省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目的,按所占比例高低依次是:提高健康水平、充实课余生活、缓解心里压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社交等。男女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男生所占比例为13.18%,女生7.55%;在体育锻炼兴趣方面,有94.6%的大学生表示对参与体育锻炼有兴趣,在“很感兴趣”和“较感兴趣”的学生中,男生占71.31%,女生占55.79%,男女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44.21%的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表现出动力不足或没有动力。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对体育锻炼持被动态度。另外,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薄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2,锻炼的主要形式。在锻炼形式调查中,表示“和同学一起”锻炼者占44.47%,“随意”锻炼者占32.07%,其中,女生高于男生,“独自”锻炼者占12.4%。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逐渐增强,同学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和谐;部分大学生锻炼的“随意”性较强,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具备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的大学生较少。

3,锻炼的频率与强度。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主要由运动强度、运动频度和运动时间来决定的。调查显示,每周锻炼1-2次的学生占56.87%,3-4次的占27.22%,5次以上的占13.75%,即大部分学生锻炼的频率保持在每周1-2次的范围之内。在锻炼的强度方面,16.44%学生“完全出汗”,43.13%的学生“稍出汗”,33.42%学生达到“一般出汗”。其中,男生锻炼强度“完全出汗”人数比例达到32.56%,女生仅占7.85%,而“少出汗”和“一般出汗”的女生比例分别达到45.87%和37.19%,即女生更喜欢中、低强度的运动。

4,锻炼时段和持续时间。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分布在早晨6:00到7:30,下午17:00以后。其中,6:00 7:30参与人数比例为21.56%,下午14:00-17:00为23.45%,17:00以后为39.08%。持续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23.99%(以女生为主),在31-60分钟之间的学生占48.78%,男女生无明显差异;在6l-90分钟之间占21.83%,男生高于女生。

5锻炼项目分布。在锻炼项目选择上,男生首选项目是篮球,选择比例达到67.92%,其次是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女生首选项目是羽毛球,比例达到43.8%,其次是篮球、乒乓球、健美操。为了表现强悍、勇敢、自信和团结协作的性格特征,男生首选了身体接触多,对抗性强的篮球项目,力求在高速度、大强度的运动中表现自己。而女生则相反。

6,锻炼场所选择。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有57.41%的大学生选在校园空地上,31.54%大学生选在体育场馆。其中,女生在校园空地锻炼比例为63.64%,男生42.64%的人选择在了运动场馆。选择在体育俱乐部或协会的人数比例最低,只占1.89%。这表明锻炼兴趣、身体条件、运动能力以及场地设施等因素,决定了学生选择运动项目和活动场地各有不同。

(二)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析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了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和兴趣,主观方面已不再是阻碍大学生参加锻炼的主要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场地设施和器材;没有时间;无人组织和指导;没有掌握锻炼的方法和学业压力大等。

1缺乏必要的场地器材。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载体。调查结果表明:有27.49%的大学生认为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短缺是影响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42.32%和25.87%学生认为现有场地设施、器材“不太满足”和“不能满足”课余体育锻炼的需要,其中,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近年来,随着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许多高校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在解决学生吃、住、学等问题上,而对体育的投入却远远不足,甚至有减少的趋势,造成了体育场馆设施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正常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有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够以及与学生运动兴趣相矛盾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2,学业压力大和没有时间。调查中,反映“沒有时间”参加锻炼的大学生占17.52%、“学业压力大”占9.7%。近年来,各高校虽对早操、课外活动时间都作了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出现大量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现象。另外,应付名目繁多的各类取证考试也是造成学生“学业压力大”、“没有时间”参与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3无人组织和指导。13.49%的大学生认为“无人组织和指导”是影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从日常活动的情况也能看出,男生锻炼的自主性和协作意识比较强,女生则更依赖于“有人组织和指导”,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自控能力也相对较差。体育俱乐部或协会是学校实施课内外体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它的建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

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是学生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的重要阵地。但管理者素质较低、管理经验及经费不足等问题,致使大部分俱乐部或協会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

4没有掌握锻炼方法。12.67%的大学生认为是“没有掌握锻炼方法”而远离课余锻炼群体。众所周知,大学生有十几年体育学习的经历,但掌握1—2项以上运动技能的学生却凤毛麟角,有的学生不仅什么都没有学会,反而学“烦”、学“厌”了。这些现象的产生虽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诸多因素有关,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知识与技能教学、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需求,重“教”轻“学”等问题才是造成学生“没有掌握锻炼方法”的主要原因。体育锻炼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锻炼方法,二是运动负荷。其中,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锻炼方法是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

(三)学校对课余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学校对课余体育工作重视情况的调查中,4.85%的学生反映“很重视”,26.94%的学生反映“比较重视”,反映“一般重视”和“不重视”的比例分别为44.74%和19.41%。有学者认为,“与经费因素、物质-因素、师资数量质量因素等相比,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无疑是导致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工作措施不力、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而措施不利、实效不强,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河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以球类为主,其中,男生首选项目是篮球,其次是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女生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男生锻炼以中、高强度为主,女生以中、低强度为主,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锻炼的随意性强,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人很少。体育场馆设施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重“教”轻“学”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锻炼意识淡漠,不具备终生体育的能力和习惯;挤占课外锻炼时间以及应付名目繁多的各类考试也成为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各校大部分体育俱乐部或协会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

(二)建议

1,各高校应加强对课外体育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学年学生工作的评价之中。

2,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学生对教材选择的自主权,把教会学生锻炼方法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3,建立校园健身咨询网站、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知识讲座和培训,广泛传播健康理念,逐步形成大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和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4,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挖掘现有设施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要。

篇5:基于实证分析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

关于临安市锦城镇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分

摘要:大学生“村官”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所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了了解该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情况以及其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出现的问题,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利用今年暑假时间对留校大学生,浙江省临安市锦城镇青柯村及其附近村落的村民,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研,我们运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等抽样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问卷调查等各种调查方式,掌握了较为详细的资料和数据,通过对其系统分析,从而对大学生村官对建设新农村起到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

村官

现状

建议

一、前言

所谓大学生“村官”,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遴选出来的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并让其进入农村担任一定的职务。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继而快速发展,至今已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也对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2006 年2 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2008年初,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 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一决定将连续十几年试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推向了新的建设阶段。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强大的人才支撑。因此,让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是时代的需求,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之步伐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有利方式。

二、浙江省临安市锦城镇大学生“村官”现状分析

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虽然大学生“村官”工程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目前仍存在大学生角色定位的偏差、大学生“村官”工作上不深入、大学生“村官”面临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大学生“村官”面临工作难有作 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为、创业机制不健全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薪酬福利待遇偏低、大学生“村官”面临出路的选择及政府的后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2.1 大学生就职心理和角色定位的偏差

首先,在就职心理方面,根据回收的问卷分析的数据显示,23.3%的大学生选择当“村官”是因为被政府一些列的优惠政策所吸引;36.7%的大学生只是因为就业压力导致在城市求职难;25%是为了“到基层锻炼积累经验,为以后从政打基础”;仅有15%的学生认为“农村的发展空间更适合我”。(见图表1)在大学生“村官”中,72%的村官主要顾虑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这其中仅有23.3%的人选择在合同期满之后留下任职。

这说明,很大一部分人把到农村任职当成一种过渡和跳板。这种心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工作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初衷只是为了增加基层工作经验,为考公务员、考研、进企事业单位等增加砝码,把主要精力放在复习应考上,工作质量大打折扣。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官不能摆正位置,调整好心态。有的认为自己是个村官,属于管理者,不主动与村民打成一片,不能全身心沉入到最基层的农村生产、生活中。这也就变相的造成有些大学生“村官”工作不深入,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融洽,同时这样长久下去使得自己对“村官”失去了兴趣,原来的满腔热血被冻结。

2.2 大学生“村官”工作上难以深入

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村官”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见图表2)。访谈中青柯村的一位大学生村官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到农村,并有所作为的!”这句话也正说明了农村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它能够不断地激发人 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的潜能,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表2—工作难以深入原因分析

由图表-2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村官”面临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的问题有些严重。问卷中,村民和村干部大都希望能把专业对口(提到较多的有农林业种植、养殖、畜牧、水利,法律,财会,电子信息,企业管理)、综合素质较高、为人正直、作风踏实、性格外向、能带领大家致富创业的优秀大学生派到村里。相关数据显示,与村民期盼的对口专业仅仅能够占到30%,大学生初出校门,对农村的环境、现状了解不深,对市场经济了解不够,对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把握不足,与经济发展能联系起来的不多。大学生“村官”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大学生“村官”只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而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所以不能很快与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

2.3 大学生村官有名无实

在对临安市青柯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中发现,一些大学生“村官”经常被乡镇政府以各种各样的名义从村里“借调”出去,有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在乡镇政府的办公室,更谈不上为村里发展有什么作为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 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村官在忙着复习备考公务员考试,无暇为村里的发展做出贡献。

图表-3 您担任大学生村官后主要有哪些工作

2.4 创业机制不健全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很多,可是真正创业成功的却很少。经过调研后我们发现缺动力,创业意识不强、缺技能,创业经验不足、缺政策,创业扶持不够、缺资金,金融扶持力度不够、缺合适的项目等成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因素。

图表-4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得主要原因 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5 薪酬福利待遇偏低

根据问卷中反馈的信息做出的分析显示,大学生“村官”工资普遍偏低,而且发放不及时。按照国家要求是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村官”的薪酬待遇远不及同期工作的乡镇公务员。在CPI持续升高的今天,“村官“那微薄的工资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生活。尤其是当同学相聚时看到别人的高收入带来的幸福生活,自己便会倍感失落。

图表-3您认为大学生村官待遇如何

2.6 大学生“村官”合同到期面临出路艰难的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的种种原因,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调研中也发现,大学生“村官”们最为关心的还是自己合同到期之后的出路。在2010年5月份中组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 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对大学生“村官”三年后的去向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一是鼓励担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另行择业;五是支持继续学习深造。面对各种去向,大学生“村官”又将如何选择呢?

调查中,对“三年后您的首选的去向”的回答,高达46.7%的大学生“村官”选择报考公务员,仅有23.3%选择留在农村继续当“村官”,还有11.7%选择考研,8.3%的大学生“村官”选择创业,10.0%选择其它。(见图表4)访谈交流中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务员岗位都以基层经验作为重要条件,我们3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报考公务员的砝码,与刚毕与刚毕业的大学生相比将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就在2010年9月6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正式确认,今后大学生“村官”等6类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报考公务员不再享受加分优惠政策。无疑又一次的打击了他们,有关专家也提出应解决好过渡人群的现实问题。而准备考研的人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三年间很多人都将所学的知识遗忘了很多,与他们竞争的则是准备很久的在校应届生,可想而知考研对于他们来说困难非常大。

图表-4.三年后您的首选去向

三、改革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若干建议

3.1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培养教育机制

一方面,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选聘好大学生“村官”。为了避免用非所学,让大学生“村官”学以致用,在设置选聘条件时要以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发展村镇工业所需的专业为主;同时,为了缩短适应农村的过程,尽可能选聘本土的大学生“村官”就近任职,防止和避免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 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培养,让他们真正成为“村官”。为了防止大学生“村官”成为“花瓶”、“看客”和“高级杂工”,不仅要给他们明确职务,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分工,多压担子多交任务。在大学生“村官”基本了解村情民情后,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单独负责一片或一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体现他们的价值。同时,各地要从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目标出发,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实际,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个性化、差别化的培养,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管理型、社会服务型和创业型等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3.2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引导制度

“大学生村官”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创业又缺少资金。为此,可建立村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帮扶和联系的“三帮一联”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帮扶对子,支持大学生创办致富项目;建立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书记帮带责任制,重点提高“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法治观念和组织领导能力等。3.3 建立健全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监督制度

由于当前各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时间都不长,理论、制度方面缺乏保障,对“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岗位中干得怎么样、群众满不满意等一些具体工作的评价还缺乏科学评估标准。因此,可尝试建立系统的“大学生村官”监督评价体系,以监督、规范、指导、评估“ 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实践工作。针对当前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分期评估,循序渐进;二是注重过程,加强监督;三是综合评价,客观透明。要把激励、退出机制结合起来,凡考核优秀的“ 大学生村官”,实行发展党员优先、选用支书优先、推荐“荣誉”优先等政策;对业绩不明显、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组织考察确认,予以淘汰退出。

3.4 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后续保障制度

各级政府应努力在财力方面对大学生村官予以倾斜,按比例承担“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福利,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激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效益来提高收入水平,形成既有稳定的财政供给,又有灵活效益补贴的收入机制。在赋予“ 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时,要考虑兑现的现实可能性。鉴于当前公务员队伍的“凡进必考”原则,政府应尊重选择、敞开出口,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招考,可适当考虑为做过“ 村官”的大学生考试加分的优惠政策,但一般不给予转为公务员或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承诺。

四、结束语

在结束了对临安市锦城镇大学生村官的访谈后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为一大批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而且 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打开了农民的思想之门,激起了农民的致富之热情,为新农村的建设奉献了不可轻视的贡献。

但是,在这期间青柯村大学生村官向我们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使我们明白,身为大学生村官,更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拿出自己的热情与激情,真正的为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为了一次生活体验,更是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殷春兰,冯开甫.大学生当村官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传承.2009(12):84-85.[2] 姚子凤,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及化解对策[J].职业时空.2010,6(3):28-29.[3]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弗洛德·J·福勒,Jr.调查研究方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 [5] 赵春清,人力资源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

篇6:基于实证分析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

树立大学生良好的信用意识,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社会主义信用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众多学者和教育部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具体实践工作,但收效甚微,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信用意识提升和对自身信用重视关注较弱。如2013年冯湘君、程若竹在《档案学通讯》上发表了“大学生职业信用档案建设研究———问题、成因与对策”一文,对建立大学生职业信用档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方案;2009年广东10所高校开始试点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运行良好。这些做法对大学生信用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据《南方日报》2012年10月22日报道,“大多数学生从未更新过个人信用档案,不觉得信用档案和普通简历相比有什么更特别的地方,没发现填了有什么用处”。因此,本文着重从大学生信用意识的角度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对策。

1调查目的

1.1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基本内容包括诚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通过探索建立一个基于云平台数据分析模型,便于推动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实现,便于影响学生从内心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

1.2推动大学生珍视自身信用。考试作弊、恶意拖欠信用卡、国家助学贷款逾期不还,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中忽视了信用的重要性,其次是承担的后果责任不足以起到震慑用。因此,树立大学生良好的信用意识,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信用教育、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2调查概述

本调查问卷制作问题26道,从大学生信用认识总体情况、考试与完成作业诚信、日常学习生活诚信、对待财物诚信等四个层面作基本的评价。

2.1总体评价情况

问卷采集了2016年上半年苏州某高职院1000名在校在籍学生问卷数据,发下问卷1000份,回收829份,有效问卷707份。总体来说,被调查者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诚信情况持肯定态度,从图一数据可知,认为“很好”占比31%,认为“一般”的占比达61%。反映在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上符合实际情况的,被调查者中三成认为诚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应该讲信用,两成的被调查者表达了“不清楚”,更有14%的被调查者允许自己有失信行为。在分析影响因素的数据中,占比达66%被调研者认为受社会影响,22%被调查者认为受家长、老师、朋友影响,要求被调查者提出建议时,33%认为加大宣传力度,24%认为建立个人档案,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倾向于身边人以身作则。

2.2对考试现象的评价

基于表一的基本数据,对待人生重大考试时,有机会接收考试答案一半的学生认为可以接收,这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我信用认识流于表面,只是停留在珍视自己信用的表层,遇到实际的问题,做出的选择往往是背离珍视信用的初衷,体现了信用意识的淡薄。同样14%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请枪手代写和大量引用完成课程论文,而经常和偶尔抄袭作业的被调查者占比竟达75%。所以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对作弊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是严厉惩罚的占比达51%,这也是被调查者所反映出来的一个悖论,珍视自身信用和面临选择时则放弃信用。

2.3日常学习生活场景情况综述

问卷共涉及9个日常学习生活场景。对于迟到早退现象,被调查者经常这样和偶尔这样占比达37%;经常欺骗父母和老师的有5%,数量不少;借钱不还的有一成被调查者;40%的被调查者在晚归宿舍的原因上撒了谎;图书馆借书后经常不还和忘记归还的占三成;求职简历中不真实的修饰现象,占比达58%的被调查者表达了理解和支持的态度;77%的被调查者可以原谅约会迟到的现象,对不守时的朋友表示接受,自己也会这样做;46%的被调查者表达了在网络上可以不守信,因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也有一成的被调查者在收取快递时隐匿了自己确认收货的信息。

2.4对待财物的态度

当前,国家对大学生的教育资助力度大,2016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高等职业教育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高职奖学金覆盖率达30%,助学金覆盖率达25%。表二的数据显示,对于国家“不让一名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政策下,一些同学故意以贫困理由欠缴学费,16%的被调查者表达了“合理利用规则可以接受”的观点。对于“非贫困学生假造贫困证明申请助学金”的现象,2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合理利用规则可以接受。这个现象和国家对困难大学生的初衷相背离,还是有一部分的大学生表达了投机的态度。

在对待拾获财物的态度上,图二数据显示,七成被调查者是要归还的,视情况而定和不要白不要占了三成,整体情况良好。这个数据又是和总体评价的数据吻合,说明当代高职大学生在信用认知上存在模糊的判断能力。

3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大学生信用意识存在的问题和体现出的基本特点,以“深入推动主题教育、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加大违纪违规成本”的基本思路,营造大学生优良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大学生良好的信用意识。

3.1深入推动主题教育。结合实际,在考试、评奖评优、申请助学金与贷款前夕和学生入学教育中,找准契机,灵活运用教育方式方法,一是树立榜样作用;二是普及信用基本知识;三是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化。

3.2构建数据分析模型。依托校园一卡通的信息平台,将学生一卡通中学习、生活、消费、接待等场景的数据和学风考勤、学生管理中得到的数据均导入到模型,得出信用分数,开发学友微信平台,每月或每学期,对学生个体推送个人信用数据,引导树立信用意识。

3.3加大违纪违规成本。基于“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原则,对失信行为加大惩戒力度,是学生在违纪违规和不守信行为上投入较多的时间、经济成本,树立良好信用意识。

4结语

对于当前高职校园内存在大学生信用意识不强的现象,要依靠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统筹合力,营造浓厚的全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氛围,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摘要:随着经济产业转型发展,信用社会迎来良好局面。通过对某校的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不能守信的情况屡见不鲜,与当前社会信用建设的整体发展不协调。推动信用意识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探索一个基于云平台数据分析模型,加重违纪成本,是树立大学生良好信用意识的方法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意识,现状调查,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盛云等.大学生信用认知与行为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篇7:基于实证分析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

【摘要】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呈现出松懈,随意状态,特别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锻炼意识薄弱,大多没有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观念,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云南师范大学 非体育专业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 现状 调查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省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此次有关云南省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现状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校非体育专业的各年级学生展开调查,调查问卷发放方式采用随机发放。

1.2.2 文献资料法

检索有关大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运动意识现状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的常规处理和统计,并进行相关比较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云南师范大学得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的频率、年级基本情况分析

2.1 .1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与分析

通过表1显示,接受调查的非体育专业学生中很少参与体育锻炼的高达占36.0%,很少参加的占26.5%, 有时参加的占21.9%,经常参加的学生仅占15.6%。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云南师范学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表示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些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打游戏、逛街、酒吧等活动。

2.1.2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年级调查与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选择体育锻炼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刚进入校园的学生能够保持自己高中的习惯,随着在校时间的延长,逐渐受到各种风气以及其他诱惑的影响降低了锻炼身体的期望。

2.2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的动机、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2.1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与分析

目前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比较明确,主要以健身为目的,其次为了充实生活、朋友交际、劳逸结合等,体育活动动机呈现多元化特征。这看出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对体育锻炼对提升自身健康、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上认识有较大提高。

2.2.2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对非体育专业学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制约因素在于自身方面,这部分学生有107人,占到了34.9%,其次是时间因素有25.4%的学生选择,还有场地因素有17.9%,由于经济原因导致的占到了3.3%,还有18.6%的学生选择其他。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以很少参加和不参加为主,活动时间为晚上人数最多,占到了53.4%,活动形式以2~5人比例最高,达51.5%。

3.2建议

上一篇:大秦之腔作文650字下一篇:参与镇三合一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