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终点站观看心得

2024-05-05

幸福终点站观看心得(精选6篇)

篇1:幸福终点站观看心得

常常问自己,幸福到底是什么。在这部电影中,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向我们诠释了幸福的深刻内涵。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幸福终点站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幸福终点站观后心得1

这个星期看的《幸福终点站》,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苏联解体,维克多所在国家卡冈日亚失去政权,他为了完成父亲收集报纸上所有人物的签名的遗愿(此时还剩最后一个人在美国纽约),来到美国纽约,却被扣留在机场9个月,失去了拥有签证的权利,只能靠推车,刷墙,当月老,以此来获得口粮。通过看双语词典来学习英语。光头负责人是大反派,阻碍他与女主相恋。女主是另一个人的情人,也是空姐,习惯了漂浮不定的生活,错把爱情当作激情,从而沉迷于当第三者无法自拔,失去了女性的尊严。第一次相遇,男主扶起了摔倒在地的女主,并告诉她哪里可以领取高跟鞋。第二次相遇,男主打招呼却被忽视,看到女主和另一个男人亲吻。第三次相遇,他目击女主在给男人打电话,卑微邀请却遭到拒绝,他安慰她,并递给她纸巾,她邀请他吃饭,他无法表明处境,拒绝了她。第四次相遇,他设计好遇见她,邀请她吃饭,他们扔掉了她的传呼机,感情升华,约定下一次见面。第五次相遇,此后,光头大反派出场,告诉女主男主没机会说出的真相,女主感到受到欺骗,去质问男主,了解男主的神秘罐头中的父亲的故事,感情升温。第六次相遇,男主国家解放,女主通过男人使男主得以入境,代价却是留在男人身边。第七次相遇,男主眼睁睁看女主与男人一起离开。第八次相遇,男主在美国又遇到了女主,流荡在他们眼中的是淡淡的释然与怀念,虽然不能在一起,但这段美好的经历却能温馨地生长在二人的心中。结局并不重要。相遇就是结局。

有的时候,我们过分关注最后的结局,而失去了对过程的分析,其实经历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史铁生曾有过一段爱情,最后却因自己意外患上双腿残疾而戛然而止。当友人问他是否后悔选择离开另一半时,他毫不犹豫地说:“不。”于他而言,这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即使已经离他而去,却也永远留在了他的心间,日后回想时,脸上想必也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吧。

?我认为这部电影与史铁生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引用电影中的一句话,愿所有心怀执念的人学会去谅解,去放下。

“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幸福终点站观后心得2

《幸福终点站》,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励志电影,男主角汤姆·汉克斯将他在《阿甘正传》时的执着、信念、大智若愚很好地移植到这部片中,人物诠释得十分饱满,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也始终贯穿全片。

片中的男主角维克多(汤姆·汉克斯饰)为完成父亲临终遗愿,不通英语的他来到美国,不巧碰上自己国家发生内乱,在入境时他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当局承认,他陷入了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的尴尬局面。

维克多无奈之下,只好留在机场,睡在大厅的椅子上,在卫生间里洗澡,靠为路过的乘客服务生活。在等待的过程中,却趣事连连。为了与机场人员沟通,他自学了英语,还帮机场做翻译,并渐渐与机场的清洁员Gupta Rajan、Enrique Cruz、机场安检员Joe Mulroy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维克多认识了一名美丽空姐艾米丽娅。艾米丽娅不知不觉中对维克多产生了好感。九个月后,战争结束,他的国家又恢复了和平,但一直视他为眼中钉的机场负责人Frank Dixo对他百般刁难。为了不给朋友带来麻烦,维克多忍痛答应乘最近的一班航班回自己的国家。朋友知道实情后,都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和鼓励他,维克多也最终进入了纽约市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在这期间,他结交了三个好朋友,他的善良和执着感动了机场的工作人员和店家。

这部影片的意义在于,导演很巧妙地选取了机场作为主景,形成了一个微缩型的社会投影,这和我们在真实空间中的生存模式是一样的:我们每天面对各色各样的人,可能也会遭遇各种坎坷和难堪,大多都是我们无法预测的。巧的是,我们可以做出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散发你的正能量,长而久之,其他人最终都会被你吸引过来,这也是著名的“吸引力法则”。

遵照我们的生活方式,看护好我们的理想和激情,坚持信念,问题终会迎刃而解的。相信自己!

幸福终点站观后心得3

今天我看了一部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幸福终点站》。也许是我比较感性的原故吧,我被他在电影里塑造的人物“维克多·纳沃斯基”所感动了。电影里他的父亲是个克罗西亚的超级爵士乐迷,为了凑齐一张爵士乐团照片的所有签名,他的父亲写了几百封信寄去纽约索要他们的签名,等了四十几年然而最后在去世的时候还是差一张萨克斯手的签名,维克多为了圆父亲几十年的心愿飞到了纽约,因自己的国家的战乱而被迫滞留纽约机场,从而认识了有个有妇之夫做情人的漂亮空姐艾米利亚·华伦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事情让我看了以后好感动。

他为父亲完成心愿的执着,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的坚持和认真,他对自己行为的固执,他对人和自己言行的原则,还有他为自己所爱的人、所承诺的事情的热情都让我心潮澎湃。好象看到了自己十七、八、九岁的时候。

那时懵懂的我也是怀着这样一颗纯真的心,对自己的爱执着而热情,对自己的理想固执而坚定。从电影里映射出来的这份纯真诚恳的情怀,几乎让我热泪盈眶。好怀恋的感觉,只是好象已经离我太远而无法着手找回。好怀恋的情怀,只是已经少了当年那份纯真而似火的热情而默然得无力!现代的`都市人好象都少了这份纯真,心里的纯真,好象以后找不回来的这份纯真。想想当年为什么要这么执着的付出呢,不管是对人或对自己的理想,这样的执着真的有用吗?至少我不能确定,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当一个影相让你触景生情的时候,你才恍然大悟的在心里感到一丝熟悉,一丝感动,一丝温暖还加上那一点点的甜蜜!

幸福终点站观后心得4

放假期间看了一部老电影,爸爸说这个男演员汤姆汉克斯非常出色,他演的电影几乎都看过,特别推荐我看看这个电影,这个电影是导演从一个真实事件得到的灵感而创作出来的。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是大名鼎鼎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是不是如雷贯耳呢?

<幸福终点站>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汤姆扮演一个东欧人,有一天他来到肯尼迪国际机场正在进行安检,他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决定来美国进行一系列的活动,看歌剧<猫>,可惜停演了,去买东西,逛纽约,这时战争爆发了,他的国家发生了政变,他的国家政府被推翻,于是所有这个国家的人的签证都被取消,并且美国入境当局也不再承认他们的护照证件,他们被拒绝入境,也回不了祖国,他们成了无国籍的人,徘徊在两国国境之间的机场分界线上。于是汤姆只能在出入境通道的大厅停留。

汤姆不懂英语,机场工作人员不管如何和他交流,沟通他都不能理解,他们找的翻译一时也找不到,于是,工作人员给了汤姆一些餐厅用餐券,免费换鞋券,电话卡希望可以帮助他渡过难关,这时的汤姆还是一片懵,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一心想要出去,到纽约实现愿望,这时他看到了大厅的电视正在播放他的国家政变的新闻,虽然听不懂,但是画面让他了解了,他很震惊,也很迷茫,他想细细打听,可是没有人在意他理会他,也没有人听得懂他说的话,无奈之下,他只能滞留在机场谁在大厅的椅子上,由于慌张他把用餐券搞丢了,他的行李箱也丢失了,最后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小行李箱,里面只是一些换洗衣服和作废的证明。

出于本能要解决温饱,他发现收拾行李推车可以赚零花钱,他终于找到可以解决填饱肚子的方法了,他的国家的货币已经无法兑现,他每天就靠整理行李推车换取硬笔吃个汉堡,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奢侈的了。而提供他优惠券的工作人员为了能够升职,不希望汤姆成为他的绊脚石,本来他希望汤姆可以自己找方法逃出机场,这样就不在他的管辖范围,就和他升职无关了,可是辗转反侧,汤姆歪打误着的__了这个工作人员的难关,没有进入他的圈套,他告诉汤姆机场大厅中午十二点交接班时候会有五分钟空档期,这时候没有人他可以趁这机会逃出去,虽然听不大懂,但是看到实际情况汤姆明白了一些问题,他对着摄像头说他要等待,等到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出关,工作人员的小伎俩破灭了。

他自己找来图书来翻阅学习,了解纽约,他还认识了机场的空姐,在她摔倒跪地的时候别人都没有人帮忙,汤姆过去搀扶了她。由此两人结识,她并不知道汤姆的处境,还和他吃了一顿烛光晚餐,并且帮助他拿到了一日签证,进入纽约完成了他父亲的心愿。

这部电影搞笑的是汤姆帮助行李箱的女孩竟然是导演的女儿,还有肯尼迪国际机场的所有购物摊位全都是真实的销售人员,并不是群众演员,他们拍摄过程的机场是他们搭建出来的,并非是真实的机场,所以他们下了很大功夫导演通过汤姆的视角展现了机场大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很鲜明,神神叨叨的保洁老大爷,一丝不苟的女办事员,非常自私的工作人员,还有热情的服务人员,每天大厅里面过往的行人让汤姆有了很多感悟。

幸福终点站观后心得5

我总喜欢在看完一部电影后回想一下我的现实生活(科幻片除外),希望能找到一些相似或相关的地方。看完《幸福终点站》后,我发现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像电影中的主角一样——等待。我们等待下课,等待放学,等待考试的来临,等待假期,等待毕业,等待自己的第一份工资,等待钱存够去买自己的第一套房,等待跟自己相濡以沫的伴侣,等待儿女的降临,等待儿女也慢慢长大成家立业……最后躺在床上,慢慢等待自己离开这个世界。

这中间的过程何其漫长。

等待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等待可能是使人快乐的,也可能像Victor的等待一样是让人沮丧悲哀的,但是Victor的乐观使这消极的背景变得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地嘲讽着社会上死板的制度,体贴善意地帮助他人,还为其中增添不少让人感动的人情味,使之成为了一部蕴含哲理的喜剧。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Victor一样呢,等待不该是一次痛苦的经历,而应该是一段你乐观面对,思考问题,克服困难的珍贵的体验。在机场的等待中,Victor帮助了别人,甚至改变了他人的人生。在等待中,我们明白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而Amelia在遇到Victor之前,一直奔波,一直等待,却连自己都不知道在等待什么。

等待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人生就像乘坐火车一样,你在目的地呆的时间也许只有一个影片结尾的片段那么点功夫,而你在火车上等待的时间占去了大部分。这大部分的等待绝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相反,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思考,计划,确定将来的行程,弄明白你等待的到底是什么,也许你今后的旅途会因为等待时的改变而改变,到达心中真正的幸福终点站。

幸福终点站观后心得

篇2:幸福终点站观看心得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1

1个明敞豪华的机场,1个终日穿梭于此的人,一把剃须刀,1个罐头盒,和1个小皮箱的陪伴。

无声无息地等待,他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的9个月。

滞留,是因在那样漫长的时光里,他意外变成了1个没有归属的人。

维克多,电影《幸福终点站》的主角,为完成爸爸遗愿前往美国。然而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当局承认,也无法办理回国手续,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片刻,甚至只是一小段新闻的时间,他便读到了心痛和抛弃,来自他的家,也来自他诚心远赴的国度。他是被推搡的人,暂安在肯尼迪机场,他成了不存在的。

接下来的仅有等待。在拥挤不堪的人潮里,在深夜空旷的大厅里,在映着1个个生面孔的落地玻璃前,在一排排写着陌生语言的书架间,突如其来的开始,遥不可期地等待。

人们总是在马不停蹄地奔走。机票上的几个墨字,是空中拉线的手,它肃稳地指挥着穿梭于机场中小小的人儿,任他们不细心相撞,不经意相离……尽管奔忙的人们行色匆匆,纵使赶赴的方式林林总总,可芸芸众生如我,真的明白这样匆碌的节奏究竟为何吗金钱、事业,或许尚且遥远;成长、学业,可能已不假思索。难道人生的腾飞,必经此番拼尽心力的助跑

而他是安静的。胡尖儿冒了一茬又一茬,签证退了一遍又一遍,他不放弃等待。他用卫生间的水龙头洗澡,将拼凑起的座椅当成睡床。当他以善意的谎言为买药救父的旅人解难,当他用踏实和努力赚得维持生计的硬币,当他为友人的安危放弃此行的初衷,他的真诚与善良已暖化人心。

或许这才是幸福的真谛。以幸福为终的站点,不取决于跑过多少航班,在疲累中熬过多少个夜晚,而是在塞满的日程中保留一方清净。心间的一抔土不该是芜秽,充实也并非没有等待,若能在等待中看到时光的温柔,岂不是胜过忙乱里为刻意投奔目的地而身心俱疲啊!

诚然,等待是需要魄力的苦差。在这漫长艰苦的过程中,每一缕期望似乎总在现实的地面沉睡。彷徨、焦躁接踵而至,不安、低迷周身包围,以往的期待,竟是一场彩绘的谎言,咫尺天涯的渺茫。

然而人总要有一些东西沉沉地坠在心底,才不至于轻至无形;总该多一些有分量的付出,才不负以时光加作筹码的等待。待到花开时,所有的鞍马劳顿都将是安心休憩的资本,不悔那段艰涩时光,换此刻笑意纯白。

影片结尾时,维克多最终拿到了签证。当绿色的“经过”字样踏实地掷落有声,当久盼的纽约真正在1步之遥的门外,当自由重新归附于他,这个憨态可掬的老实人,张开了双臂拥抱天空:“美国,我来了!”9个月的等待,在1个落雪的夜晚,随着爸爸期盼的最终一张签名,安然躺在了那个旧罐头盒里。

在匆忙的生活中寻一片小憩的地方吧!等花开,等风来,等一曲完美的歌吟,等一阵清越的雀鸣,等待,石碑上婆娑着松树的碎影……其实当你放慢匆匆的脚步,便会发现身旁一切都在,你会惊喜地睁大眼睛:“哦原先你也在那里!”

当波西米亚人被问到,为何每走一段路便会停下来一会时,他们回答:是为等待自我的灵魂。别走得太快,朋友!路上奔忙的你和我,才是被等待的人。

请让疲累奔波的身体等待灵魂,同赏那如痴如醉的陌上花开。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2

《幸福终点站》讲述了维克多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而前往美国。当他在终点站——纽约的肯尼迪机场,下机准备出机场时,却被拦了下来。因为他的祖国发生了政变,他的护照和身份证全都失去了效用,所以他被迫扣在了美国机场,故事也由此展开。维克多由于语言不通,一开始丝毫不明白自我的处境,可是之后,他凭借自我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机场官员给他的难题,帮忙机场食堂员工得到真爱,帮忙无助的乘客拿到救命药回国等等。就这样,他在这么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了十多个月。当然,在这十多个月里,他收获了许多的人生财富,其中还包括感情。影片中,维克多爱上了空姐阿米莉,而阿米莉也被维克多的真诚所打动。可是,他们终究还是以ihavetowait,ihavetogo而分开!

之所以觉得影片不错,是因为影片仅仅在一个机场这么有限的空间内,却将人生百态演绎的淋漓尽致,机场中的每个人物都阐述着各自的命运。虽然影片的取景有限,但并不会给人以枯燥的感觉。整个观影过程是愉快,简便,幽默的。不信那就赶紧自我去看看吧!

在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维克多总能做出令机场官员狄克逊意外的决定。应对迪克逊给他设置的“绿色通道”,维克多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也恰巧是这种拒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诚的、爱国的、乐观的、孝顺的、善良的、聪明的维克多,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优点,让他在机场生活的十多个月收获了友情,感情,和机场工作人员对他的敬佩。

还有就是空姐阿米莉对维克多说的“YouknowwhatNapoleongaveJosephineasaweddingpresentItwasagoldlocket.Andontheinside,hemadeaninscription“Destiny””。在影片中,维克多和阿米莉的相遇,相知,相爱,相离,与其说他们遭遇了感情,不如说是他们遭遇了命运。是命运让他们相见,又是命运让他们回归各自的轨道。

上头是我印象最深的片段,可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幸福终点站》,每个人看到的也不一样。有的人看到了维克多和阿米莉这短暂、纯洁而完美的感情;有的人看到了维克多和古普塔为对方牺牲自我的高尚友谊;有的人看到了一个如此民主的国家却因一纸规定而剥夺他人人生自由的荒唐事迹……可是不管怎样,对于维克多来说,他却因为他的真诚,他的乐观,他的进取,他的善良,活出了属于自我的幸福,纵使最终没有和阿米莉在一齐。可是,他的幸福真的就此而终止了么在影片中,或许是吧!可是,我相信,因为他的这种优点,在人生旅途中的下一站,又会一个新的幸福的起点。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3

这是一个很温暖的电影,自始至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传递着人性中的正能量。

为完成父亲临终遗愿,不通英语的维克多·纳沃斯来到美国。然而,上帝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的国家,一夜之间发生了政变,成立了新政权。他成了一个没有国家没有身份的弃儿,无法回国,也无法入境,只能被困在机场候机大厅里等待。然而,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情感也是自由的。

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是暂时。

等待多久,谁也无法确定。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不确定的。那就把它当作人生中一段小憩吧,或许它是人生中的一次邂逅,或许它还将开启人生中一段传奇。谁明白呢但只要认真度这每一天,我相信,等待中定会有完美的事情发生。

于是,等待中,维克多很偶然地认识了一名美丽的空姐,并不知不觉产生了一种情愫。

他们,有眼神的交递,有短暂的交流,有刻意的安排,有无意的相撞。尽管他们俩最终有始无终,充满惆怅,但过程,却足够完美。不是吗

每一段暂时的经历都不能够潦草地过去。因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爱自我,爱自我的每一段经历,不论顺境、逆境,还是困境。是它们,构成了自我悲欣交集的瑰丽人生。

如果说影片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不如说是传达了一种认真的生活态度。他信守承诺,进取乐观,真诚善良,勇于助人,最终打动了固执的机场清扫工,与机场清洁员、机场安检员和厨师三人成为了好朋友,还因为主持正义,帮忙一个无辜的旅客而赢得了机场工作人员的欢迎和尊重,最终进入纽约市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当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得到了机场人们的支持和帮忙时,这,就是幸福。幸福是自我给自我的。

幸福,没有绝对的定义,它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它能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能够有很多种诠释,能够有很多种内涵,它一向伴随在每个人身边,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我想,只要对生活充满期望,只要对他人心怀善念,幸福,就没有终点。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4

你见过幸福的样貌吗或许你还没遇见,可是没关系,等一等,你必须会邂逅属于你的幸福。

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维克多·纳沃斯基买了飞往美国的机票。当他在纽约肯尼迪机场下机准备出机场时,却被拦了下来。原先他的祖国发生了政变,他的护照和身份证件全都失去了效用,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无奈之下,他只能留在机场里生活。在那里,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发现了他们的人生悲喜,最终遇见了空姐阿米莉·亚沃伦,邂逅了属于他的幸福,虽然后面没在一齐,但至少拥有过。

维沃斯是一个憨厚、趣味、爱国的人,正因为他的趣味才让整部影片氛围不至于太过悲伤,他只会简单的英文,所以当海关局长弗兰克问他时,他只会简单的“Yes”和提前做功课学的简单会用到的句子,他被定为“unaccept”,不被理解的人,弗兰克让他呆在机场,他就一向等,或许明天或许后天。可是,他在机场等待了整整9个月。在这9个月里面,他在待改建的67号登机口给自我造了一个家;他靠自我挣钱买东西吃,甚至说起英文也有模有样;靠着自我的智慧,帮了一个买药救父的俄罗斯人,撮合了一段姻缘,邂逅了一段浪漫,征服了一群原本拿他当笑话的人;当他离去的时候,这个初时语言不通的东欧人,已经让整个机场为之感动。

电影不长,煽情的地方也不多,但有一个镜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他被带到机场后,看见了自我国家“夸克及亚”政变时眼里的无助心疼不得让人为之动容,自动门的一关一合,时闪时现的电视机,看不懂的英文让这个男人掉了眼泪,口中呢喃不清的叫着“夸克及亚”“夸克及亚”,他心疼他的祖国爱他的祖国,这在后面弗兰克让他妥协的时候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想爱国也是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影片中很多地方出现了同一个词语:Waiting。是的,就是在这样封闭的环境里,形形色色的人们忙着自我五花八门的事情,然而他们也在做着同样一件事情——等待。等老局长卸任等了17年的海关局长弗兰克;从18岁到39岁,等着男人的一个承诺阿米莉亚;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接近暗恋已久的黑人女孩的汉克斯;用了40年,收集了57位爵士高手中的56个签名的维克多的父亲;逃匿在机场做清洁工23年的老吉普塔……

其实,幸福并没有它真正的定义,更没有终点。只要你想,只要你愿意,就能够无限的接近幸福。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5

《幸福终点站》是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轻喜剧。故事发生在肯尼迪国际机场的航站楼内,讲述主人公维克多前往美国途中祖国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只能滞留在机场的故事。

当海关局主任告诉维克多他被拒绝入境,只能待在转机大厅时,不懂英语的他还不明白这一切。当他置身于转机大厅,看着电视上自我祖国战乱的报道,看着来来往往、冷漠陌生的人群,一瞬间,他不禁感到茫然无措。其实,自从他下飞机的那一刻,他就成了1个没国没家的孤立的人,成了国际政治变化的牺牲品。在被扣机场期间,维克多仅有2个选择:要么回到祖国,要么拿到有效证件移民进入美国。可是他的国家政变后,他持有的证件已经不被美国当局承认,回到祖国的航班也被无限期取消了,所以他遇到了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的尴尬局面。

汉克斯说:“维克多的故事值得讲述。仔细想一下,你会发现维克多的困境离现实并不遥远。试想1个来自遥远国度的人,出于种种原因,回国和入境的两扇门都对他关掉了。我之所以喜欢这部剧本,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十分明了造成困境的根源,明白他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现状,于是他只能随遇而安,尽可能更好地生活。”

确实如此,在国际政治变化中,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无奈之下,维克多只能留在机场,睡在大厅的椅子上,在卫生间里洗澡,靠把购物车放回原处赚钱生活。他拥有的仅有自我不自由的身体和1个小皮箱,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一把剃须刀、一份已经作废的身份证明以及1个他视若珍宝的罐子。机场,从来就不是停留之地,人们或进或出。等待,似乎不可忍受,更何况是看似无穷无尽的等待。可就是这样1个地方,维克多足足待了九个月。期间,他帮忙没有证明文件的孝子为老爸爸拿到了救(]命的药,帮忙在机场工作的墨西哥小伙追到了心爱的姑娘,还因为出色的木工手艺进入机场的施工队赚钱生活,甚至邂逅了感情……尽管他的身体被困在机场里,但他的情感却是自由的。他没有坐在那自叹运气不济。对他来说,这个世界难以征服,可是他已经身处其中,仅有为自我挣1个好生活。

生活,仿佛不曾在别处。

等待,成为了生活本身。等待心爱的姑娘,等待国家的稳定,等待去纽约完成爸爸生前的心愿——得到爵士乐5七个大师签名中的最终1个。故事结尾维克多拿着签名坐在出租车上时,只说了一句“我要回家”,可是这九个月的经历和感受相信不会就这么简单地结束。

有时我想,人生不就是一座飞机场么。有关无关的人们进进出出,有些人会给你刁难,有些人会供给真心的帮忙,有些人则会给你完美的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1个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过程就叫做等待。而当你学会坚信必须会到达目的地时,等待就变成1种幸福。

维克多的生活围绕着1个承诺、1个等待展开,这一点他自我很清楚。电影中没有给他太多遗憾,因为对于感情来说,正如女主角自我所说的那样,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之后送给约瑟芬的那个礼物——金色的挂坠,后面刻着1个“命”字。他获得了艾米莉的感情,可是他注定不能拥有她。而对于他死去爸爸的承诺,维克多实现了,在机场漫长的等待就是为了得到他爸爸崇拜的音乐大师的签名。他在几乎所有机场工作人员的欢呼声中冲进了漫天大雪的纽约城,不是为了美国人口号中的自由,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民主,只是为了完成1个本该完成的承诺。

篇3:《幸福终点站》的人文精神

《幸福终点站》 (Happy Terminal) 主人公维克多·纳沃斯基是东欧人, 为实现父亲愿望, 他决定前往美国, 带着简单的行李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当他在终点站纽约的肯尼迪机场下机准备出机场时, 却被拦了下来。原来他的祖国克罗西亚发生了政变。这就意味着维克多的护照和身份证件全都失去了效用, 他以一个“没有国籍的人”的身份被扣在机场长达九个月。在这段机场滞留的日子, 维克多虽一直忍受机场官员弗兰克·迪克逊的折磨, 却也自得其乐地在这个狭小、浓缩的物理空间里发现了巨大、丰富的人生世界。

二、人文情怀缩影

影片改编于真实故事, 1989年伊朗流亡人士梅安·卡里米·纳塞瑞在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第一候机厅下机, 但由于没有任何难民文件, 法国当局虽然同意其留在机场, 却不允许他离开航站大厦。尽管1996年纳塞瑞拿到难民文件, 可以自由离去, 而他却仍然不愿离开。纳塞瑞的故事只是激发了斯皮尔伯格的灵感, 电影所讲述的并不是他的故事。借助机场中转站这个有限的空间里, 主人公极其周围的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折射了浓郁的人文情怀。

(一) 关于家

影片开始, 维克多因不懂英语, 跟机场工作人员的沟通场景让他看起来就像傻子一样。他无法理解为何他不能离开机场, 不能进入纽约市, 只知道他必须呆在机场等待通知。当他在机场看到电视上克罗西亚 (Krakozhia) 战争画面时, 他非常恐慌, “Television!Television!”他无助绝望地用方言求助, 没有人听得懂, 观众也不知道他什么意思。直到他自欺欺人地试图关闭所有关于祖国的战乱画面, 切换到别的频道, 我们才明白, 他是不忍心看到那样残忍的画面, 或者他以为切换了画面, 他祖国的苦难就切换掉了。

他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在机场乱转, 走到贵宾候机室, 再次清晰地看到了克罗西亚炮火连天的画面。他却不能进去关掉电视, 只是咬着手背眯着朦胧的泪眼从徐徐关起的门缝看着还在继续的画面, 那一刻, 观众才明白, 维克多一点都不傻。他急急忙忙地拿出机场工作人员给他的电话卡, 想打电话。我们猜想, 他应该是想打回家问平安吧。任何在异国他乡的人, 在外得知家乡受难, 心里的恐慌是不言而喻的, 更何况是战争。无助的维克多不懂英语, 所以不懂使用电话卡, 求助无果, 他像个流离失所的孩童, 在机场茫茫人海中恐慌着绝望着。画面从他身上一点点放大, 直到整个楼层、整个机场, 原来, 一个人是那样渺小, 一个没有国家的人是那样的卑下绝望。

机场负责人狄克逊第二次设计摆脱维克多, 诱骗他承认害怕回到克罗西亚, 这样机场方可以代表维克多向美国联邦政府寻求政治避难。维克多本人在等待法庭处理其申诉案件的过程中个人行为是完全自由的, 迪克逊也暗示即使申请政治避难不成功也没关系, “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出现在法庭前面”也没有关系, 美国有很多这样的非法移民存在。总之, 只要他承认害怕回家就能够离开机场, 行动自由。当维克多进入问答环节关键部分:“Areyouafraidofreturning toCrakozhia?”维克多回答:“No.”。机场长很头疼, 再次说明为什么维克多应该害怕回到祖国, 因为那里有战争, 有炸弹, 人类基本尊严不存在。维克多很坚定地回答:“Ishome.Iamnot afraidof home. (那是家, 我才不害怕回家) ”。观众看到这里, 除了嘲笑维克多死板, 恐怕只能佩服他的坦荡及对祖国的深情。“子不嫌母丑”, 祖国再不堪、尸骨遍野、战患弥漫, 那也是温暖的怀抱。他无法谎称害怕祖国, 那会亵渎他对祖国的感情。

最后一个让我们深刻体会家与国之间联系的画面是他的朋友们告诉他, 战争结束了, 他可以回家了。他跟机场认识的所有平民朋友在机场狂欢。当然艺术总是有些夸张的, 不可否认, 国家和平独立了, 个人才有自由和尊严可言。不需要对白, 不需要独白, 所有观看的人都可以体会到这样的心情。

(二) 生存选择

维克多的食物券被扫地老头扫走了, 他失去了食物来源, 也没有美金, 饥肠辘辘地看着机场餐厅里别人吃剩下的食物, 我们都以为他会去吃别人剩下的食物, 况且有些人剩下的食物几乎是完整的, 饥饿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资源没有什么不可以, 想不到的是维克多并没有这么做。维克多无意中发现在机场整理行李推车后, 机器会吐出硬币予以回报。他可以自食其力了, 卖力地在机场收集别人用完的行李车放回原地, 领硬币, 买食物, 然后享受食物。就是一个小小的汉堡, 他也记得把零头留给服务员, “Keepthechange”, 然后坐下来享受美食。他哪里是傻子, 哪里像乞丐, 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根本就是一个接受过高度文明熏陶的贵族。

这让我们不能不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 明明四肢健全头脑正常, 却伪装成乞丐在茫茫人海里骗取同情心, 或者在某个角落等着某辆豪车爬过去, 或者不管自身年高几何, 摔倒了就抓住经过的路人甚至恩人不放手, 或者去贩卖毒品、小孩、妇女, 或者去制造恐怖谋权获利, 或者表面光鲜亮丽高尚实则龌龊不堪奸淫幼女欺压下属……对比之下, 那些为了一己利益无所不用其能的各类恶人罪人, 其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堪入目。同样是生存, 维克多选择了高贵, 选择了自尊。

(三) 关于爱情

流行卖座的电影总是离不开爱情的主题。《幸福终点站》脱不了流俗, 强行加上了爱情这一俗套却永不过时的花絮。男人遇上漂亮女人, 总是变得神采飞扬精神抖擞的, 想尽办法展示才华掩盖缺陷, 这估计是动物界的本能。维克多也不例外, 哪怕他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失去了。当艾米莉对他心生好感, 邀请他吃意大利大餐的时候, 他却拒绝了。我们以为他仅仅是害怕走出机场违法被抓, 他却扭头问另一个机场服务生, 吃一次意大利肉卷多少钱。原来, 他在乎的是男性尊严。他不能让漂亮女士给他买单, 所以他宁愿拒绝这样接近的机会。尽管他靠着充当机场女签证官多洛雷斯和机场运送食物小工恩里克俩人感情联络者, 早就不缺吃的了, 他还是需要一份给他支付薪水的工作, 让他能够体面地邀请女伴吃大餐。我们不得不佩服爱情的伟大, 能够让一个人变得那么积极进取、自求上进。那些做着一成不变流水线工作不思进取, 一有机会就向这个社会抱怨泄愤的屌丝们有没有一点醒悟?那些希望靠富婆爬升的男人们, 不知道看到这样的画面会不会惭愧?那些心里整天担惊受怕所以自强不息, 坚决不让男伴为自己买单的伪女强人们, 看看这部电影吧, 或许你们会明白应该找什么样异性为伴。

(四) 关于友情和怜悯

导演斯皮尔伯格野心很大, 在这样一个普通简单的限时空电影里释放出巨大的正面情感能量。除了对于国家的感情, 对与人的生存尊严的阐述, 对于经典爱情的美好追求, 导演顺带着从各路路人甲乙丙和主人公身上激发出友情与怜悯。

维克多被机场长监禁在工作人员休息室期间, 有一次重获自由的机会。机场遇到麻烦, 来自俄罗斯的一位转机乘客因为身上携带违禁药品被扣留而大吵大闹情绪暴躁不安, 机场长希望维克多帮忙翻译, 安抚乘客, 只要乘客安静了维克多就自由了。可能是乡音相近, 俄罗斯乘客不再大吵大闹, 却只能绝望地让机场扣下药品。维克多张嘴说出“goat”, 说药是给山羊用的, 显然是为了帮助那个可怜的俄罗斯乘客。机场长被这样明显的把戏激怒了, 却不能不让俄罗斯乘客带着所谓的“山羊药”离开。维克多的自由机会又一次丧失了, 但他好像不难过, 我们也难过不起来, 因为他的怜悯之心可能挽救了一个生命, 起码安抚了一个可怜的焦虑的心。

最后维克多决意要离开机场进入纽约市的镜头, 机场安全人员奉命拦在出口处, 我们以为维克多就要被以违反机场安全规定的名义抓起来的时候, 胖胖的机场警察却脱下制服大衣给他披上, 说“市里在下雪, 你可能需要这个, 不要再给自己找麻烦了”。所有的人心里都松下一口气, 只有冷酷无情的机场长迪克逊气急败坏。放走维克多的胖警官安然无事, 这个结局在美国的可能性我们无法得知, 一边质疑其真实性, 一边还是被面对强权执意帮助维克多凛然的怜悯所感动。

维克多与扫地老头、行李运输工还有食物运送工形成了特殊友谊。最后, 重获国籍的维克多坚持要进入纽约市完成心愿时, 迪克逊威胁要对他的朋友一一问责。显然他的这些朋友们都是有这样那样的把柄在机场长手里, 如果他坚持自己的做法, 这些患难与共的朋友们就要遭殃了。维克多答应马上回国, 放弃去纽约的打算。扫地老头拿着拖把冲向来自克罗西亚即将降临的飞机, 迫使飞机延迟落地。这一举显然是导演精心安排的, 可是又不能不让人感动。一个因为害怕坐牢偷渡出国23年的老头, 最后为了回赠友谊成全朋友, 安心地宣称:“我要回家啦!”小人物的大情怀不容忽视, 让人感动。

三、结论

篇4:“幸福终点站”其实并不幸福

尽管各种传言称他将前往古巴、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但从6月23日离开香港、飞抵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以来,美国“棱镜门”的泄密者斯诺登一直停留在那里的国际中转区,理论上他甚至没有进入俄罗斯境内。

7月12日,斯诺登主动在中转区与俄罗斯和国际人权组织代表、知名律师、杜马议员等会面,重提向俄罗斯申请政治避难。俄媒称,“乘客”斯诺登感觉良好、身体健康。他住在便利的胶囊旅馆里,可以洗澡、理发,不过一切都需要自费。他也可以进入“为值班员工准备的特殊休息室”,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他的安全能够得到保证。

外界在关注斯诺登命运的同时,也对机场的国际中转区产生了兴趣。尽管斯诺登已经在莫斯科的机场中转区停留了一个月有余,但《华盛顿邮报》称:“迄今为止,斯诺登滞留机场的时间同他的前辈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那么,在滞留机场这件事上,斯诺登有哪些“前辈”?他们又为何被困机场?

苦守戴高乐机场18年

在斯诺登之前,“赖”在机场国际中转区的人中最著名也是滞留时间最久的,是伊朗人迈尔汉·卡里米·纳赛里。他于1977年被伊朗驱逐出境,在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待就是18年,成为多部电影的原型,其中就包括2004年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幸福终点站》。

1977年,纳赛里刚从英国学成归国,因为参加了一场反对伊朗国王的抗议,他被驱逐出境。没有护照的纳赛里开始向欧洲国家寻求难民地位,但反复被拒。1981年,他的难民身份终于被比利时承认,纳赛里可以申请成为一个欧洲国家的公民。

作为英伊混血,纳赛里决定去英国“寻亲”,但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1988年,他在巴黎时行李被偷,所有能证明身份的文件全部消失。不甘心的纳赛里仍买了一张飞往英国的机票,结果未能登上飞机,被直接送回了戴高乐机场。

法国警察以“非法入境”为由逮捕了他,但因为他没有任何身份文件,警方不知道该将纳赛里遣送回哪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纳赛里在戴高乐机场暂时安顿下来。一个律师志愿帮他打官司,1992年,法国一家法院判决纳赛里是“合法入境”,法国不能驱逐他。

可是,法院虽不允许驱逐他,却也没发放给他法国的难民身份或允许他登上英国飞机的签证。当初给他发放难民证件的比利时又踢起了皮球,刻意不给他换领新的文件。纳赛里仍是个“黑户”,除了机场他哪儿也去不了。就这样,纳赛里在机场彻底住下了。

和电影中描述的一样,纳赛里的生活作息很规律:每天5点半,他会赶在机场迎来大批乘客前起床、洗漱完毕,然后靠阅读打发时间。他读许多报纸和杂志,还喜欢和书店的员工探讨书籍。有时,会有旅客过来和他喝杯咖啡聊聊天。晚上,等机场的商店关门后,他就洗漱就寝。

纳赛里每周洗一次衣服,然后把它们晾在卫生间里。他的衣服干净整洁,胡子也刮得很利落。他把唯一的一件西装挂在手推车上,还用塑料袋罩着,像刚从干洗店拿出来一样,所有行李也都整齐地放在行李箱里。

作为机场的“钉子户”,纳赛里还与工作人员成了朋友。“他不会伤害任何人,”机场一家饭店的老板斯塔尔说,“每个人都很照顾他。”机场的牧师每周都会过来探望他几次,医生也不时过来帮他检查身体。有时,好心的旅客会给他一些衣物,不过他总是拒绝,理由是他不是乞丐。有几次,他还将捡到的旅客丢失的钱财交给警察。

2004年,《幸福终点站》上映,纳赛里成了全球名人,因为影片就是以他为原型。而习惯了机场生活的纳赛里越来越抗拒离开。法国后来给他发放了居留许可,这样他就可以自由活动。但纳赛里拒绝签字,因为文件将他的国籍写成了伊朗,他希望改成英国。

为纳赛里拍摄过纪录片的伊朗导演库洛斯认为,长期在封闭的空间里度日,已经让纳赛里害怕外面的生活。2006年的一天,纳赛里的传奇被迫终结:他因生病住院,出院后被送到巴黎的一家收容站。自此,他离开了生活18年之久的机场中转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逃离机场这座监狱

相比于纳赛里,巴勒斯坦难民默罕默德·阿里·巴尼什没什么名气。但他几乎是和斯诺登在同一时期停留在机场的中转区,两人相距2000多公里。据BBC报道,巴尼什已经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国际机场停留了四个多月,他说:“在机场里生活让我抓狂。”

每天早晨,巴尼什都会在机场的广播声音中醒来。那个无数次高声播报航班信息、“闸门即将关闭”以及海关规章的单调女声,对他来说成了条件反射,“我快要疯了。”他被限制在机场中转区一间两三平米的小屋里,没有窗户,他的脸苍白而浮肿。

阿拉木图国际机场的规模不大,也没有众多供旅客休闲、购物的场所。对于被迫停留在这里的巴尼什而言,四个多月实在是一种煎熬,他甚至无权走进那些免税店或高价的咖啡厅换换心情。

巴尼什今年26岁,出生在伊拉克。如今他待在机场工作人员所谓的“无菌区”中,因为没有签证,他不能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同时因为没有能进入其他国家的签证,以色列不允许他前往巴勒斯坦的领地,而联合国机构认为由于没有一名亲属身在伊拉克,让他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也不安全。

巴尼什曾经在迪拜担任室内装饰设计师,成家立业的愿望驱动着他来到哈萨克斯坦,他的女朋友奥莉希娅已经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两人在迪拜相遇,陷入爱河的他们打算到女方的国家哈萨克斯坦登记结婚。但到达机场后,巴尼什丢了难民旅行证,而他的哈萨克以及阿联酋签证都已过期。

巴尼什曾飞往伊斯坦布尔,希望在那里更新他的哈萨克斯坦签证,但被土耳其拒绝入境。“我被驱逐回阿拉木图,但在这里我也没有签证,所以他们又把我送回伊斯坦布尔。就这样,我在这两座城市间往返了四五次。”

最终,哈萨克斯坦的入境管理部门让巴尼什留在机场中转区,那里在法律上不被认为是哈萨克斯坦的领土。机场为巴尼什提供的房间充满浓重的烟味,里面有一张上下铺,一个破旧的沙发,靠墙的桌子上摆着一本《古兰经》。门半开着,一拨又一拨乘客从门前经过,走向入境检查处。

巴尼什的每日三餐都是阿斯塔纳航空的飞机餐,这更让他觉得自己身陷囹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送来用小盒子装着的沙拉和蛋糕。整个六月我都在吃牛肉和蘑菇汤,这辈子我都不想再吃牛肉了。”

机场的安保人员会监视巴尼什每次在房间之外的活动。他可以偶尔到自动售卖机那里买杯咖啡,或者去行李托运部的浴室里洗个澡。但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警察或保安随身跟随。他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机会,就是到走廊那里眺望机场跑道;而想同与外界联系,就只能靠偶尔收到的机场免费wifi登陆Skype。“我和表哥亚瑟交待了我的情况,他住在挪威。我没有别的家人,父母在我16岁时去世了。”

自从受限于中转区以来,巴尼什脑子里想的就是怎样“逃”出去。“我想念阳光和室外的生活。看着所有人都能离开这座机场而我哪儿也去不了,这种心情简直糟透了。”

通过一扇自动门走上台阶,就是旅客乘坐接驳班车的地方,巴尼什的行动范围到此为止。飞机引擎发出的声音响彻云霄,机场远处是阿拉木图市的连绵群山。“每次来到这儿我都很愤怒,因为我觉得自己真的就是被关在一座监狱里。”

抽文:

本来为方便而设立的国际中转区,却因为特殊的法律地位而又制造了不便。

插排:

机场国际中转区就是在机场抵达口和入境口之间的区域。由于未通过入境口,因此乘客不必持有转机国的签证,就可以通过该区域方便地转机。对于国际中转区的法律地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法律定性。

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没有入境,所以中转区是处于外交中立的地位。它在法律上不属于当地国领土,所以当地国无权进行干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机场的国际中转区是当地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属于他们的司法管辖权之内。因为这样模糊的定位,所以机场的国际中转区就成为某种特殊情况下的难民收容区。

篇5:幸福三重奏节目观看心得作文

当大众在互联网社交平台频频高呼“我又相信爱情了”,现实却是数据给予的残酷真相。这一社会痛点背后是当代人“幸福感”的缺失,而究其原因正是社会人对婚姻的不了解和不信任。面对爱情与婚姻的情感母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不相信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当这一“隐疾”亟需解决之际,《幸福三重奏》作为“幸福综艺”所传达的意义和它所带来的影响就变得举重若轻起来。

与其他情感类综艺相比,以婚姻关系为视角的《幸福三重奏》单枪直入地以传递幸福感为主要目的,陈建斌和蒋勤勤,汪小菲和大S,江宏杰和福原爱这三对明星夫妻暂时忘却工作、孩子长辈以及都市生活的劳碌,来到北京郊区的农庄过上了游走朝暮间、只有你和我的日子。

处于不同年龄段、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心境的三对明星夫妻,彼此相邻却互不打扰,在远离世俗喧嚣、充满生活气息的三种生活与交流方式背后,正是节目对“幸福是什么模样”这一情感命题的全新诠释。

陈建斌从大众眼中高高在上的“皇帝 ”到“叔圈C位”出道不过短短一期节目的时间,且他和蒋勤勤的日常互动也让观众直呼有趣;大S汪小菲二人婚姻生活的面纱自在节目中揭开后,从做饭、骑自行车、一起观看大S早期影视作品,到“剥虾论”出现、汪小菲霸气护妻,其互动频频掀起观众热议;江宏杰和福原爱则因简单美好的小确幸成为节目的“撒糖担当”。如果说大众一开始会因为这些嘉宾“是谁”而点开节目,那么随着节目的开播,嘉宾的身份以及他们的标签早已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怎么相处以及他们如何在柴米油盐中维系彼此的爱。

篇6:幸福三重奏节目观看心得作文

在这档不那么“综艺化”的节目里,三对夫妻的琐碎日常被无限贴近真实的距离和全方位实景观察一一呈现。陈建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他身旁的蒋勤勤也尽显柔情,即使肚子痛也不忍心叫醒熟睡中劳累的丈夫,他们身上多的是老夫老妻间的相互体恤与扶持;汪小菲性子直却又是个“护妻狂魔”,大S在爱的呵护下似乎还是个20出头的小女孩,愿意为对方剥一辈子虾的坚定在现实生活中不奇怪却已并不常见;江宏杰和福原爱褪去了球场上的飒爽英姿,互有磁场的两人聚在一起简直就是大型虐狗现场。

《幸福三重奏》用尽可能真实的呈现方式,以实景观察的手法记录明星夫妻生活的真实与平凡,无剧本、无环节、无人设,真实还原三对夫妻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婚姻生活代表了当代婚姻关系中的不同年龄维度、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所以,与其说《幸福三重奏》是在撒狗粮,倒不如说观众在观看这档节目时在别人的幸福中代入了自己理想中的人生状态。

根据节目的用户画像显示,在《幸福三重奏》的受众中,女性用户占60%,18岁-29岁年轻用户占60%以上,学历方面则是本科及以上高知人群占55%。在“她经济”盛行、年轻文化并驾齐驱的当下,相比其他网综,《幸福三重奏》不仅女性比例大,且年轻用户也占多数,可谓是全面覆盖了市场的头部人群。

不难得出的结论是,能够覆盖到更多女性用户和年轻受众,除了用户自身的娱乐及情感需求外,更多的是节目中三对明星夫妻的婚姻生活具有极强的带入感,不仅能够投射大多数年轻人的情感状态和精神需求,还以平凡的“烟火气”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并借助大众的“共鸣感”打破年轻人群的心理障碍,学会体会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上一篇:广东省2010年度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下一篇:测控毕业实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