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新思考--兼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比较和反思

2024-04-28

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新思考--兼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比较和反思(精选8篇)

篇1: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新思考--兼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比较和反思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仅能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为全社会树立榜样,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这就有赖于各高校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为此特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重新思考。

关键词: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先进文化对社会生活积极能动作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丰富、繁荣和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利益整合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的。高校作为培养优秀公民和优秀接班人的中坚力量,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其特殊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在党的许多重要决议中都规定了把高校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这个高校教育目标是无法完成的。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社会主义高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发展的需要。为了实施和完成好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和任务,当代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开展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教育工作。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关系高校开展各方面工作的主线。

再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阶段是社会成员培育和完善各方面价值观、积累知识和能力、改善综合素质的特殊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国家观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适应祖国全面解放、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

我国的社会文化不断更新,经济快速发展,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截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倾向、理性追求和爱情观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思想政治倾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变化,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平稳,他们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在宽容协调中求发展,以理智、平静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改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迷信“有权就有一切”,在政治倾向上具有不健康的心态。

关于理想追求,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也有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轻理想重实惠,缺乏远大理想。但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将理想目标进行世俗化理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意义、伟大理想等概念只是变得“隐性”了。

关于爱情,当代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呈现出“物质化”趋势,“游戏化”味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西方所谓“解放爱情”思潮给爱情以强大冲击,使爱变成了利益权衡。道德责任感的淡化,不求天长地久,但要曾经拥有的“快餐式爱情”观,把价值观引向畸形的、虚无的误区,由此造成所谓的“精神表层化”的现代病,同时爱情也由传统的“爱情独占观”发展到“爱情多元观”。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应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把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高校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要想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学习环节,然后开展多方面、全方位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以大学生能够接受的理论深度和语言,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给大学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课外活动中感受、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乐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在高等学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工程,有两个必须认识到的主体。一方面在对大学生的培育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是极为重要的主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育的关键,首先在于学校,只有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培育工作搞好了,才可能改善和抓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自我意识培育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内化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才能成为大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第三,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和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如果不回到实践,不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就必然失去生命力。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知识结构和能力还是有所不足的。因此,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还要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在实践中深刻领会。为此,学校要抓好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上是我对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个人的思考,而要真正将这些思考中有益的部分落入实处并发挥作用,还寄希望于各高校能充分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并且将其当作重要工作来对待。

参考文献:

[1]李美旭.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篇2: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新思考--兼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比较和反思

本文对个人和集体时关系作了历史性探讨,发现两者往往是对立和冲突的。但是,从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看,文章认为:个人自我实现的形式也相应表现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一种超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局限的新形式。从哲学看,个人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适应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这种适应性体现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如下主张:(1)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2)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3)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长期来,我国理论出版物对于个人主义持全盘否定态度,反映出一种个人虚无主义的心态。这种极端态度和片面观点无疑成了极“左”政策的根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注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协调问题,避免两者走向极端的形式。

个人价值

篇3: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新思考--兼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比较和反思

一、营造氛围, 让核心价值观教育感化于境

铭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深刻领悟其内涵, 认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是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引导全校师生认识核心价值观, 学校应多元并举, 营造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

1.校长先行重垂范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作为校长, 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做到早、全、实、深。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铭记于心, 深刻领悟其内涵, 清楚认识其意义, 身体力行, 亲自垂范, 全校师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才能得以有序开展。

2.常识宣传得要领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常识宣传工作要做足。可通过张贴永久性24 字核心价值观内容、悬挂标语、图片展示、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大力宣传, 使全校师生都能在耳濡目染中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3.典型展示树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本校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 用典型人物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全校师生。学校可以通过光荣榜公布先进人物名单, 介绍先进事迹, 供全校师生学习。

4.舆论引导升认识

舆论能够在无形中影响人的言行, 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情感旨趣等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学校可以通过LED屏幕展示、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方式宣传先进典型, 坚持正面引导, 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抓好学习, 让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

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涵、意义, 学习内容要讲究精, 形式要讲究活, 才能取得实效。

1.内容力求“精”

一是选择能培育师生爱国精神的材料进行学习, 让师生重温祖国璀璨的文明、民族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牢记过去的耻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选择能培育教师敬业思想的材料进行学习。如, 组织教师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等内容的学习, 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三是选择能培育师生品行的材料进行学习。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国学经典中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 让学生从小接受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公德的教育, 树立美德意识。

2.形式讲求“活”

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内涵非常丰富, 要使学生学有所得, 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教师学习应以分散自主学习为主, 集中学习为辅。集中学习可通过教师例会、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分散学习可以规定内容, 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应以集中学习为主, 自主学习为辅。集中学习可通过品生 (社) 课、主题班队课、国旗下讲话、听专题讲座、看专题影片等形式进行;分散学习可以规定内容、时间,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二是媒体资源学习与生活资源学习相结合。图书、报刊、教材、音像、网络等媒介包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是学习材料的主要来源。而和媒体资源相比, 生活资源更加真实、直观。因此, 我们在通过媒体学习的同时, 还应注重引导师生从生活中学习。三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校内学习受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 不能充分开展, 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自主学习, 如与家长共学, 与伙伴游戏等。这样,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就由学校走向了社会, 由书本走进了生活。

三、重于实践, 让核心价值观教育外化于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学校要拓宽实践渠道, 创新实践方式, 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

1.抓好师德建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抓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要通过深入开展以师德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使核心价值观进入教师心里。一是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外化核心价值观。我校就通过聚焦“四风”突出问题, 认真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四环节的工作, 使教师进行了价值重认、灵魂重塑、师风重振、师能重构, 有效培育了核心价值观。二是以“道德讲堂”活动外化核心价值观。如我校的“道德讲堂”活动通过倾听一首歌曲、观看一段视频、诵读一段名言、畅谈“爱的教育感言”、向“德”字鞠躬、“一堂一善事”等方式, 让全校师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思想得到了升华。三是以评先活动外化核心价值观。如我校在教师中开展“爱心教师”“教学能手”“最美教师”“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十讲十不”“著名苏区好学生”“感动XX———最美学生”“诚信之星”等评选活动。使每一个师生都能认识到:应该像先进模范人物那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在工作中做一个好的建设者, 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2.德育活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手

学校要采用常规德育与主题教育双轨并行的方法, 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在常规德育中, 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形成教育合力。要紧紧抓住课堂这一教育的主阵地, 精心建设宣传阵地, 加强对“红领巾广播站”、德育专刊、时事宣传栏、佳作赏析等文化阵地的管理。要认真开展三项主题教育、日常教育、时政教育、社会教育等德育活动。每项活动都要突出重点, 如三项主题教育要以安全、法制、纪律为落脚点, 日常教育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时政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政治方向, 社会教育要融深刻的社会公德教育于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之中。

此外, 学校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要从细处着手, 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校每学年都要选择一个主题开展“十个一”活动:①献一份爱心;②唱好一首传统歌曲;③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④改掉一个陋习;⑤学习一项文明礼仪;⑥学习一个先进;⑦写一则公德广告;⑧拟一句座右铭;⑨力争摘取一颗“星”;⑩参加一次演讲。让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增长见识, 固化认识, 从而实现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四、强化保障, 让核心价值观教育固化于制

1.时间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而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 学生的课业学习时间安排紧凑, 如何保证学习时间呢?教师方面要注意“三结合”:与教师例会相结合, 与支部活动相结合, 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学生方面要做到“五结合”:与每周国旗下的讲话相结合, 与每天的校园广播相结合, 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与主题班队活动相结合, 与到革命教育基地接受的教育相结合。同时还要保证实践时间:一是要按照学年工作计划按时开展各项活动, 做到活动开展不缺席;二是实践活动的时间要充裕, 认真完成活动预案中的各个程序, 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2.制度保障

健全的制度是顺利开展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制定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工作、文明班级、优秀学生等方面的评价机制, 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科学落实各项制度, 不能把制度当成“看管”和“控制”人的工具, 要做到“法性”与“人性”的有机统一, 才能激发全校师生自觉培育和践行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保证工作的持续开展。

3.文化保障

校园文化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学校要以美化校园环境为抓手, 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 营造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一是要建设文化长廊。通过设立时事之窗、宣传栏、师生作品展示栏、科普知识墙、学校风采墙、优秀传统文化墙、快乐书吧等, 使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二是打造墙壁文化。如在教学楼外墙贴办学目标、校训、办学思路、办学理念标语等, 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文化气息。三是要大力开展国学教育, 传承地域文化。如我校在建设“传承客家文化, 打造书香校园”活动中, 通过走廊文化凸显客家特色, 通过特色活动展现客家韵味, 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氛围。

篇4: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新思考--兼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比较和反思

一、从意义认识和内涵把握上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始终保持理论清醒和教学自信

价值观是人的信念系统,影响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是一个民族的主心骨。确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发展道路,并深刻影响其凝聚力和感召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适应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特征、新变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发展,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确立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价值目标的统一基础,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了国家发展目标、社会价值导向、个体行为准则的基本统一,为进一步深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容和根本理念、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的价值理念支撑,确立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支点,体现了我们党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展现了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自信与价值自觉,是引领社会发展、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思想武器。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对教育事业提出的重要要求,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课题,意义重大而深远。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和变动期,可塑性强。受当今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影响和信息化时代价值观领域渗透与反渗透较量加剧的冲击,以及学校在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的一味单向度、植入性、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致使一些中职学生在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对立与冲突:他们语言上追求理想,行动上崇尚实惠;有爱国激情,却缺乏爱国理性,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却没有养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行为习惯;期待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己我行我素,不愿接受各种制度的约束;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实干精神。这些现象使我们清醒认识到,教育和引导中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紧迫的现实要求,是艰巨的战略任务,是每所中职学校的责任和使命。作为职教工作者要积极作为,在推动科学认知、注重养成践行、培育合格人才上创新求进,出效果,出成果,出经验。

二、在理论灌输和实践载体上,加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努力做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认知是基础、是前提,有效践行是根本、是归宿。坚持理实结合、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实现愿望与目标的高度契合、过程与效果的有机统一。

理论灌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依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育学科教学工作,渗透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育人全过程,成为学生思想的罗盘和坐标、行动的指南,是职业学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任务和重要途径。

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主阵地,生动具体、深入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理论性、时代性、创新性的统一,意蕴深厚,内容丰富。只有将理论问题通俗化、教材化,才能使价值体系形成教学体系,才能教明白、学明白,才能实现教学体系转化成信仰体系的飞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读本》是一本简明扼要、通俗生动,适应中职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教材。目前,中职学校要用好这个资源,联系德育课内容,结合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情感和实际需要,采取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以提高学生认知认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学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关注点、需求点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着力点和切入点,打造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有效性的人本化课堂,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可接受性和感染力。如:解决困扰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业提升、就业危机、家庭贫困、身心健康等真问题,开展实打实、面对面、心对心的教育,以情感人,以事育人。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困难的解决中,从享受改革开放的实惠中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与思想的魅力。这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诚信仰和自觉践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二,以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为教学的载体和重点,以现代媒体为手段,实施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以现实性激活思维、以问题探究推进认知,使学生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基础上增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如:怎样看待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及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事件?为什么有些人不讲诚信、不讲道德?青年学生应该秉持怎样的做人基本原则、行事的道德本分?用这些现象设置问题,引起话题,不空不假,学生有思考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可以在思维碰撞中达到形成共识、把握方向、明辨是非、正确扬弃的效果。再如:把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用现代媒体形象生动地嫁接到教学上,呈现在课堂上,把学习先进人物和事迹、弘扬最美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既生动地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性、可行性和普遍性,又有力地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和价值,开辟了德育新境界,实现了以先进性增加教育性、以时代性提速实效性,传递正能量、强化引导力的目的。

第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以开放性、活力型课堂为突破口,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来讲,近、新、实的教育资源更具体、更鲜活,更能吸引眼球、启动思维、打动人心,更富教育力和生命力。掌握第一手材料的人最具有发言权,把这些人请进课堂现身说法,用事实印证道理,更能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穿透力。生活是最现实、最生动的课堂。要走出去,到生活中去,到现场去,把课堂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搬到英模事迹报告会的现场上,搬到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室里,搬到文明和谐、富裕的乡村和社区,用真实、看得见的情景和鲜活的事实感染和教育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丰富体验,收获真知,从感动中接受社会上流动的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精神,从事实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认识,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强大生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情感认同和理论自信。

实践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和基础途径。开展有目的、有路径、有效果的践行活动,彰显坚持什么、摒弃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鲜明导向,对引导中职学生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凸显主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要基于学生生活,对接学生思想,在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契合点上,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点上,选好载体,搭好平台,促使学生在体验、感受和践行过程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升华为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

第四,校园文化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校风、学风建设中,让学生参与建树富有时代气息、蕴含核心价值、引领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学风校风。让学生在践行学风、校风中,增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其努力学习、提升本领、砥砺品质、增长才干的热情和行动。学校可精心设计、恰当安排诸如文化艺术节、技能竞赛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生文明风采展等既突出核心价值又体现趣味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拓展育人内涵,真正把校园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味、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传播、辐射到学生中去,达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目的。

第五,立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体现到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守则和文明公约等行为准则中,把道德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体验,内化为长久的精神动力,外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抓起,落细,落实,实施接地气工程。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具体事中感知意义,体验崇高,增进认同,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自信心、自豪感,进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把爱国主义从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切入,从热爱专业、努力学习做起,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成才的动力,真正做到表里如一、知行统一、务实重行;从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粮、每一度电、每一张纸践行,自然而然、润物无声地培养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精神和习惯;从做家务、参加学校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行动等平凡、平常的劳动中,认识劳动的价值并内化为自觉意识;从诚信考试、诚信应聘等具体活动中播种诚信的种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生活内容教育化,教育内容生活化,在细微、平实、平和的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实在、可感可亲、可信可行、渗透人心,转化为思想观念、道德情怀、价值取向。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生动具体、稳定持久地融入渗透到了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又在学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生命的活力。

第六,把传统载体做实做新,做成亮点,形成品牌,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雷锋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内涵,对学生坚定信念、培育爱国情感、增强创新意识、提升道德境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学雷锋、树新风、见行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载体、重要载体,推进这一载体常态化和时代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职业学校可通过开设“雷锋精神的意义”与“我们今天怎样学雷锋”论坛、学雷锋日记交流展览、“寻找身边的感动”新闻摄影等系列小载体,让学生动起来,用眼、用心、用手、用笔,认同、寻找、践行、讴歌真善美,见物见人见思想,升华道德情感,激发创新动力,推动学雷锋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切实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创新力和实效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支撑力。

实践作为价值观生成的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载体。要以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勤工助学、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实施价值导向,组织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感情到社区、乡村、公司、企业感受现实生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力量。同时,让学生在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找到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找准自己和社会的结合点,塑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生成奋斗成才的激情和动力。

三、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突出效率,切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常态支撑、长效保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系统工程和战略工程。只有坚定不移、长抓不懈才能逐步进入到学生的思想和意识深处,生成学生自觉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

顶层设计是重要推动力。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学校的顶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有重要使命和责任。国家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精神、新成果和学生思想活动的新规律、新特点,结合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修订、 调整中职德育课程标准,丰富、充实德育课内容,形成了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新教材、好教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用文件规定下来,将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落到实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列为教学的必修课程,通过教育网络、报刊、电视和培训机构等渠道有计划开展理论辅导,为提高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和质量提供平台依托和政策推动,通过举办规格高、规模大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会进行工作推动、示范带动,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的态势、好的趋势。

制度是重要的保障。制度安排是根本安排,带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保障制度的落实,重点在教育管理部门检查、监督、问效、问责;提高执行力,重点在职业学校做实。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联系起来,与推进教学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坚决贯彻顶层设计的要求和精神,建立校长负总责、德育校长具体抓、德育课教师重点做的管理和教学机制。

要建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评价制度,深度开展课题研究、校本研究,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方式方法,把各门课程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把各项活动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育人功能和内涵生动化、形象化,科学有效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检查指导、评价激励制度,要把职业学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教育力度,学生的接受态度、认识程度和实践效果作为评价考核学校的首要目标,列入文明学校、优质学校、先进学校的评审条件,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师德评价的基本要求,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先进学校给予表彰,切实以评价标准、操作措施和制度平台,推进广大中职学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广大中职学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正能量,带动、促进中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篇5: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新思考--兼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比较和反思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使之成为职工的价值实践,本文结合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因此,国有企业应该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企业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企业职工的价值实践。本文结合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进行的积极探索,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个人价值观的相互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代表了当前这个时代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研究院成立于1965年,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交建)三级子公司。其核心价值观为“创新、实践、促发展,至诚、至德、构和谐”、“为员工创造发展机会,为工程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科技型企业”,这些价值观的确立,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了导向、规范作用,激励员工释放潜能并产生凝聚力。

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是鱼和水的关系,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积极推动,员工发展依赖企业所搭建的平台,集体的氛围和风格在无形中会影响到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因此,只有企业的价值观和员工个人的价值观达成统一,比如:员工将自己的工作由谋生的手段升华为实现个人价值的事业,将为企业所做的奉献当作人生的责任和意义,将自己的荣辱和企业的声誉连接在一起,只有这样,企业和个人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企业梦”和“职工梦”的基础与思想源泉。作为基层普通职工,只有做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这些基本的公民品德,才能够实现个人的“职工梦”,只有每位职工以强大的主人翁精神去主动创造、团结、奋进,才能够实现“企业梦”,只有无数个企业、单位及个人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公德,国家才能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精神和国家道德。所以,“中国梦”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民族梦想的实现必须以实现个人的道德理想为前提。每位职工、公民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又是其受益者和推进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研究院的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贵在落实。尤其是在国有企业里,不能光喊口号,而是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做深,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有企业的“落地”,把“中国梦”、“企业梦”和“职工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职工坚定爱党报国的信念、争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

(一)大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蔡智生,是研究院结构所的一名测量工程师,他30年坚守一线岗位,勤于钻研、淡泊名利,无数次用过硬的测量技术为项目施工安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超前预判,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研究院选取蔡智生的故事,开展了以“爱岗敬业竭全力,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活动。活动分为“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颂一段经典、谈一段感悟和送一份祝福”5个环节,与会员工听了蔡智生的故事,无不深受感动。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学习身边先进人物的故事,重温古代圣贤的教诲,对“爱岗敬业”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以他们为榜样,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并将“爱岗敬业”的高尚品德传递给更多人。

研究院各基层都积极开展了道德讲堂活动,使职工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习惯,此外,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道德典型示范教育,围绕企业中心任务,依托“岗位练兵”、“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开展创先争优,促进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

(二)积极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研究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中,从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等方面凝聚了人心。

研究院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四心培育”活动。“四心”指的是,对国家法规和企业制度有敬畏之心,对企业、家庭有责任之心,对父母师长有感恩之心,对同事有友善之心。各基层开展了“四心”教育座谈会、“四心”读书活动推进会,营造了浓厚的崇德向善氛围。

结合各种“四心培育”活动,研究院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微信、视讯等媒体平台,大力报道一线工人的故事,宣传“四心”优秀人物,通过评选“最美中交人”、“感动四航人物”,使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充满研究院。

“心简单,世界就简单;心自在,生活就自在”。研究院在推进“四心培育”的过程中,倡导员工关注内心的自律、自警、自励、自醒,号召员工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形成简单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身心健康活动,使员工的幸福和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相互促进,促使员工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三)积极融入志愿服务活动

研究院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无偿献血、义务植树等社会公益活动。研究院还持续对广东省梅州市湖寮镇碗瑶村开展扶贫工作,在生产生活、助学、医疗、农技培训、劳动力输出、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等诸多方面对该村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帮扶,使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研究院青年志愿者还到海珠区凤阳街康园工疗站,通过歌舞、手偶剧等表演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带去关爱和快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研究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研究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研究院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进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存在着很多困难。

(一)研究院个别员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作为一个科技型企业,“高学历、年轻化”是研究院人力资源的一大特点。目前,研究院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58%,35岁以下员工占总人数的72%,创新机制的培养使得年轻员工思维更加活跃。但是同时,他们的政治辨别力比较弱,看问题容易冲动,停留在表面,容易偏听偏信,不愿意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注重物质享受。尤其是80、90后员工,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仅仅限于字面,不愿深入去理解,行动上也不能做到自觉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的方式方法没有与时俱进

尽管研究院摸索出了一些诸如正面引导、反面警示、主题实践认同等方法,但是面对员工需求的多元化、青年员工精神的多层次化,这些方式还是远远不够,很多活动虽然在形式上做到了全员覆盖,但是在入脑、入心上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很多教育手法仍然存在简单说教或者灌输的现象,在青年员工的人格培养、道德机制养成、不良情绪矫正等方面,还没有取得实效。

四、持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议

(一)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群众路线教育及党风廉政教育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研究院作为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央企的党建优势,将“三严三实”、“群众路线教育”、“四风整治”、“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以及效能监察等活动结合起来。着力抓住“关键少数”,打造“靠得住、能干事、在状态、善合作”的领导干部队伍,营造清正廉洁的企业氛围。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建设融为一体

企业文化绝对不是作秀,更不是一种摆设和装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院企业文化建设中,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只有亲身参与了,才会有责任感,“事不关己”就会“高高挂起”。通过交流和融合,培养员工的责任感、敬业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和友爱意识。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必须接地气,要与员工换位思考,用他们喜欢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扩大企业文化覆盖面。研究院的本部、一线所、项目部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又始终面临着生产经营的重压,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就显得尤其重要,要充分利用研究院母公司的各种媒体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做到方式方法与时俱进。

(三)抓住一线项目的前沿阵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线项目部是研究院创造效益的源头、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拓展市场的前沿阵地、企业形象的窗口,要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必须抓好项目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项目管理的日常活动之中,凝聚在企业产品质量、信誉、品牌和市场竞争力之中,体现于项目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之中。

从途径上说,可以通过创建文化建设示范点和项目标准化管理、项目管理提升、文明创建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院每一个微小的组成细胞中。

参考文献:

篇6: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新思考--兼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比较和反思

首先,认识上必须再提高,要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的高度来看待其重要性

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中国梦,关键靠人才,靠全社会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人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走向。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它是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人才质量,关乎整个国民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

为学先为人,育人先育德。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推进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涵养品质、修身律己,并逐渐形成崇德向善、诚信敬长、礼让宽容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终身受益;

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确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前途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更为重大。

其次,必须顶层设计,将其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贯穿学校工作各个方面

学校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根本的任务是育人,“立德树人”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要求明确,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应该始终将此项工作紧抓不放,做到办学目标上有位置,工作计划中有安排,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中有检查。

就顶层设计而言,学校领导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如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落实到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建立健全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

如何与学习、贯彻中小学学生守则和在校常规基本要求结合,根据学生实际,分层次、有梯度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按照要求严格训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和养成教育,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在培育,关键在践行。在这方面,也需要我们加以研究。例如,如何遵循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让学生由感知到认知再到践行,并通过践行再上升到理论高度去加深认识,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品行。再如,如何按照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去予以实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等等。

上述种种,都需要学校领导慎密思考,统筹规划。同时还要发挥教育机制的作用,创新作为,倾力而为。否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件大事就会流于形式而表面化,甚至虚化、弱化,即使做了一些工作,也只能是零碎的而不是整体的,分散的而不是系统的,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必须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其落实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去

课堂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作用,才能达成教育目标。

首先要进一步优化德育课程。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逐步建立起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德育教材尚未修订的情况下,可根据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要求,对现有教材予以适当补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国各地的道德模范标兵和每年评出的“感动中国”杰出人物的先进模范事迹,教育部关工委围绕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编写的《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系列读本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可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地予以使用。同时要创新德育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究如何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上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第四,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和提升工作,建立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现教育的基本保证,是学生掌握知识、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行为、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优秀教师的一堂好课,或组织的一次有意义活动,乃至在特定情境下所说的一句发人深省的话,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终生铭记、一辈子受益。

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既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受教育者和践行者。因此,做好教师的工作尤为重要。要通过学习、宣传和提升,让教师不断深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认识,并根据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自觉、主动、模范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要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同时,学校领导、首先是校长要率先垂范,做出榜样。一级带一级,以政风带教风,以教风带学风。倡导看齐意识,一级看一级。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第五,必须优化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社会本身是一所大学校,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各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家庭和社区,对学生的影响更具体,也最直接。

为此,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不仅要传授先进的育人理念和科学的家教知识,还要以正面宣传、教育的形式,在学生家长中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学校要积极支持、大力配合镇(区、街道)和社区(行政村)办好各级各类市民学校,为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分校和各级老年大学等市民学校出谋划策,并从师资到教材,从授课内容到形式,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

篇7: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新思考--兼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比较和反思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素质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学校、社会以及教育者应站在一定的高度认真对待培育青少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在培育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打牢基础,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培育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合力

总书记强调指出,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并把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形象地比喻为“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说,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不可能长盛不衰,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凝聚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重要法宝。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当前,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深刻领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尤为重要。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想在青少年中较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第一,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针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中华民族几代人的不懈追求,也是青少年的追求。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千千万万青少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精彩人生。

第二,价值观决定青少年能否走好一生的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就不会迷茫而偏离方向。

第三,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将影响整个社会。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少年是时代和社会的晴雨表,每个青少年都要在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下谋划未来、创造业绩、展示人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少年人生航船的航标灯,这不仅关乎到每个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而且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二、筑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

青少年是社会群体的代表,且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的价值观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客观评价事物的标准,对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青少年实现自身和谐的关键,而且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我们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以便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容易形成也容易反复改变,所以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打牢基础。

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历经艰辛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每个青少年的美好愿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神圣使命。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教育引导青少年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让人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绽放出绚丽光彩。二是引导青少年传承中华文化,筑牢继承优良传统基础。总书记在考察澳门大学时勉励学生“一定要注意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要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继承、发展、创造起来的,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营养,提升青少年品德素养和社会道德水平。三是引导青少年践行道德规范,筑牢行为准则基础,进而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

三、凝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力

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但也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青少年主流价值观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消极因素的存在不仅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以往价值观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是没能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没能真正理解并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就弱化了青少年自身的内在动机。同时,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和谐是建设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关于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我们必须从人文的角度结合他们所处的外在的社会环境和内在的心理环境来考虑,既要引导青少年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同时全社会要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第一,青少年自身要努力。习总书记强调青少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就是希望青少年要把握好人生方向。在不同的场合,总书记对青少年提出不同要求。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六一”儿童节讲话时,提出了“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要求;在参加北大师生纪念“五四”青年节座谈会时,勉励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青少年要遵循习总书记的教导,自身不懈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刻于心,下苦功夫学好知识,注重实践,热爱劳动、崇尚勤俭,懂得感恩、乐于助人,学会谦让、善于宽容,勤于自省、严以自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第二,全社会要共同给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少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首先,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寓于校园各项活动中,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其次,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当好孩子的榜样,以好的家风传承、好的品质影响、好的行为示范、好的方式教育子女,发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作用。再次,要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搭建社会活动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携手育人、共同给力的良好局面。坚持开展献爱心公益活动、道德文明实践活动,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科研发明、创新创造等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谋划策,添彩助力。

总之,青少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广大青少年应从容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困难,在变化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战胜困难困惑的强大思想武器,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8: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新思考--兼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比较和反思

一、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场域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 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5 年6 月,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为6.06 亿;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 亿,网民使用率为30.6% ,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 亿,使用率为27.3% 。 由于微博本身的传播特性,即消除了传者与受者的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公民主体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发表信息与自己的观点,这种传播机制让传统媒体中的“ 把关人”在微博中几无用武之地,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新课题。

( 一)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媒介时代,官方主流媒体占据了价值观传播的制高点,能够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和议程设置。 微时代下,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除了有官方媒体的主流阐述,还有互联网络平台的多维建构和解构。 受众不仅是信息接受者,同时成为了信息传播者,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传播通道也呈现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复杂局面。

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程度,但是也带来了新课题。 当官方媒体和社会化媒体话语未实现有效对接、融合的情况下,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 二) 传播内容的自发性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来看,官方媒体更多的是对价值观的具体内涵的阐释,结合各种报告、文章,进行宏观的解读与传播。 相对于主流媒体而言,网络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角度不一,很多是从个体和社会问题出发来进行阐释,并赋予感情。 公众这种自下而上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贴合生活实际,在传播力上有其优势。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化言论在权威性上不能和官方媒体相提并论。

就微博这一传播渠道而言,微博的自由性与开放性使得其成为传播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文化、 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由于缺乏“ 把关人”的监管,微博上的信息多元复杂,真假难辨。 微博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微博的这种特性为西方思潮提供了发酵的温床。

微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业界的共识与话语创新,公众的理性参与,还需要不断优化传播环境,提升传播效果。 而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的生活中,实现双向互动,传播场域的互构和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微时代下,具有代表性的官方微博和民间个人微博拥有相当程度上的公共话语权,由于他们的身份象征使得其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作用,这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官方、个人微博账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影响

本研究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郭明义个人微博为例,比较分析官方、个人微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异同及影响,从而探究传播场域互构的可能性。

( 一) 官方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系统表达— ——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官方舆论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系统化梳理与表达。在这个舆论场中,官方媒体具有自身的表达系统,其作为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主导者, 应构建起协同创新的传播机制,创新话语内容,优化传播环境和传受关系,从而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网上阵地。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及影响力的官方媒体之一,其在2012 年7 月22 日开通了新浪微博,截止2015 年12 月14 日,其微博粉丝已突破4183万,所发微博将近55000 条,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受欢迎的官方新媒体平台之一,且粉丝数仍在不断增长。 人民日报微博作为官方媒体最具有代表性的传播媒介,其完全可以成为微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线上传播的重要阵地。

1.人民日报微博粉丝数量分析

截止当下, 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开通已逾3 年5 个月,其微博“ 粉丝”数已达到4183 万多人,共发布微博数接近5.5万条,开通之初仅仅40 多天粉丝数就突破百万,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影响力上来看,其在中央级别媒体微博中占据着领先的地位,其日均发微博数、微博粉丝数、粉丝活跃率都高居各大微博影响力排行榜前列,媒体关注度、用户关注度都极高。 这为人民日报微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前沿阵地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空间。

2.人民日报微博最热点内容及关注度( 评论数、转发数、点赞数) 分析

截止目前,人民日报微博共发布内容54914 条,大部分微博内容为原创,几乎所有微博内容都得到了关注( 转发、评论或者点赞) ,转发数多达上万人次,少则几百人次,评论数更是保持在几百人次左右,每一条微博内容都得到了成百上千次点赞。 可见,人民日报微博的受关注度之高。 文本及词频分析显示,人民日报微博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大到国家社会热点话题、公共事件、革命先烈及历史英雄人物,小到日常生活常识、家长里短,如倡导救死扶伤、公平正义,缅怀先烈、纪念英雄人物,发扬孝道,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解读等。 尤其是“ 你好,明天”的微评论栏目,“ 关注中国现代转型,致力于现代文明秩序建构,出现了‘ 文明 ’、‘ 公正 ’、‘ 法治 ’、‘ 诚信 ’等高频词”[1],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现。 无论是彰显国威的宏大叙事,还是大时代里悲欢沉浮的个体命运,抑或是捍卫真理、为民辩护、价值讨论、针砭时弊,时刻都彰显着时代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充满着正能量,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性,而且时效性和互动性非常强。 可见,人民日报微博内容具有时代性和使命感,十分接地气、富有感召力。

3.人民日报微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需要形成系统的“ 自塑”表达体系,即理论自觉,人民日报微博作为官媒传播新媒介中的典型代表,是宣扬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通过官方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表达。 在微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表达也需要借助“ 微平台”,人民日报微博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走的是“ 风格特征”之路,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话题内容更加人性化、生活化、社会化,充分地与民间舆论场话语风格相融合。以上经验充分说明人民日报微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重要阵地的可行性和优势性。

( 二) 自媒体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差异化表征———以郭明义微博为例

当下,随着网络话语权的不断渗透,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以其互动性、 即时性强等优势逐渐占据着话语传播的主动权。 民间舆论场的发起者主要是由普通民众组成,其产生和发声都是自发的,差异化程度较强,其讲述的是个体的生存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民间舆论场这样的差异化表征特点也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另外一种叙述方式。

郭明义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奖章获得者、“ 雷锋传人”,其在2011 年3 月开通了新浪微博,不到三个月,其微博“ 粉丝”突破100 万,在新浪1 亿多微博主中增长速度最快,名列微博新人排行榜第—, 很快成为“ 最火的道德模范微博”,截止2015 年12 月14 日,郭明义新浪微博“ 粉丝”数已突破2131 万。 其完全可以称为微博意见领袖,具有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载体的高度可行性。

1.郭明义微博粉丝数量分析

截止当下,郭明义新浪微博开通已逾4 年9 个月,其微博“ 粉丝”数已达到2131 万3 千多人,开通微博之初微博粉丝数增长迅速,每月以近百万的粉丝数在增长,后期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从总体基量来看,其仍处于社交媒体主流意见领袖行列。 这足以充分表明郭明义微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新载体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

2.郭明义微博最热点内容及关注度( 评论数、转发数、点赞数) 分析

截止目前,郭明义微博共发布内容12129 条,其中原创微博近8000 条,绝大部分微博内容都得到了回应( 大量的转发、评论或点赞) ,尤以2014 年突出,其中转发次数最高的3条微博的转发次数均超过了7000 多次, 评论次数最高的3条微博的评论数均超过了2000 多次, 几乎每一条微博内容都得到了上百次点赞。 通过文本及词频分析可以看出,郭明义发布的10000 多条微博内容大多与国家社会热点事件有关,能够充分体现出正能量,用一言一行在积极倡导并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热爱中国共产党、纪念毛泽东诞辰、八十多岁老人赡养过百岁母亲、无偿献血、希望工程、雷锋精神、红军信念、灾区捐款、互动互信、和谐社会、“ 十八大”寄语、歌唱祖国等,这些微博内容基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 可见,郭明义微博已经成为了好人好事的“ 代言人”,微博内容接地气,微博感情真擎、富有感染力,从传播内容及方式来看, 其能够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3.郭明义微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意见领袖的经验分析

郭明义由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成长为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其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塑造的具象化意义。 郭明义微博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主要原因在于其较好地把“ 宏大叙事”与“ 个人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了,采用接地气、日常生活化的视角讲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故事。 就其发布微博的方式、微博内容而言,可以总结出社交媒体意见领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大原则,即发布内容真实且切中时代脉搏、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博友情感认同,善于运用图文并茂的“ 网络话语”,发挥好“ 把关人”角色,这些经验也为培育更多的、影响更大的社交媒体意见领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借鉴。

通过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郭明义微博以上内容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舆论场下微博意见领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也有差异性。 官方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更多体现出系统性、理论自觉性等特点;而民间媒介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则更多体现出自发性、个人关怀等特点。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权威性和社会热点的深度分析和评论上占据优势,郭明义微博则在贴近、直观呈现普通民众生活方面拥有特点,二者有共性也有差异。

但是,官方微博和个人微博完全能实现融合互动,例如郭明义微博经常转发人民日报的微博,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官方微博更接地气,也让个人微博更具权威性,近期郭明义对人民日报关于“ 世界互联网大会”内容的转发就得到了普通网名的回应。 由此可见,具有影响力的官方微博以及一些正面的微博大意见领袖以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其传播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能够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网民更倾向于选择相信公信力和美誉度较高的意见领袖。 官方、民间舆论场的互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线上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官方、民间舆论场互构

通过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郭明义个人微博的比较分析以及互动融合的可行性可看出,实现官方、民间舆论场的互动与融合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效性的一个可行途径。 郭明义作为微博意见领袖对于人民日报微博内容的转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动方式。 例如,对于“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这个话题,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2015 年12 月12日通过发布幸存者的照片以人民微评的方式和网民进行了充分互动,转发量过万,这种权威性和影响力不是一般微博能够比拟的。 郭明义对这条微博进行了转发,让其粉丝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看到,同时,他还用自己的话语方式以国歌的形式发了一条相关内容的微博, 也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回应。这种官方微博与普通网民间,官方微博和个人微博间的良性互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双重特质,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情感信仰与理性认识之间张力的问题,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适度的张力,不仅取决于传播内容,更重要的是传播形式。 在新媒体时代优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需要实现“ 两个舆论场”的互动协调,即主流媒体舆论场、民间舆论场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互补性。 当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政治表达的场域逐渐被网络自媒体空间占据,主流价值观传播面临着核心内涵被碎片化,传播形式被多元舆论割裂的形势。 面对个体化社会,需要正视其成员的价值差异性,促使传播手段的差异化。

为此,要通过打通官方、民间两个舆论场,形成舆论场互构的传播格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民间现实诉求。 既要依靠官方舆论场向各个阶层民众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正能量,又要依靠民间舆论场的差异化表征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里,促使民众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发起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2] .董天策,夏侯命波,梁辰曦.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征——基于“你好,明天”“微评论”的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13(4):14-18.

[3] .施惠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两种张力关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77-80.

[4] .袁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话语分析——以“和谐”为例[J].中国出版,2015(9):22-27.

[5] .沈春媛.从《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J].东南传播,2014(8):95-96.

上一篇:《金刚经》中心思想下一篇:一钱不直成语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