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活动实施计划

2024-05-05

师德建设活动实施计划(精选8篇)

篇1:师德建设活动实施计划

泽林中学2007-2008学 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崭新育人理念,强化师德素养,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促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奋斗目标

全校教职工形成“敬业爱生,明礼守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发生违反鄂城区教师行为规范“十不准”的现象,使师德与师能有机结合,力争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把我校教师群体建设成为公民道德的楷模。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校风。把学校建设成为风气正,形象好,文明程度高的示范单位和文明窗口。

三、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下列人员组成,组

长:韩向明(校长)、副组长:王新(副校长)、成员:熊传灵(政教主任)、余俊波(教务主任)、刘艳明(总务主任)、程正松(教务副主任)、王勇(政教副主任)。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精心安排。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整个工作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细、抓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优、晋升、晋级、职评等工作中去。成立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网络。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利用会议、橱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教育,认真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校“敬业、爱生、严谨、创新”的教风和“敬业爱生,明礼守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教师基本道德规范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我们要大力弘扬我校“无私奉献,刻苦钻研,认真教书”的优良传统,注意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师德典型,逐步形成学校重视师德,教师注重师表,学生尊重教师,家长配合学校的良好师德氛围。

(三)务求实效,勇于创新。我们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烘托出一个师德师风建设的环境,努力营造出尊师爱生的气氛,每月活动的开展力求做到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要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向全社会展现新时期教师的全新形象,以构筑春雨润物的崭新教育格局。

(三)正面教育,树立典型。要组织教职工继续深入学习《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教师法》,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上级有关文件,进一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要组织教职工学习师德标兵以及身边先进典型的事迹,在全校形成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乐观向上、见义勇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严格管理,明确责任。要严格执行“十不准”的规定,对违反上述规定的人员,将依据上级的要求,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学校将设立“师德师风建设”投诉信箱,由专人定期开启,及时处理有关信件。对学生、家长的直接投诉或由媒体、上级转来的投诉意见,由专人记录,及时向有关分管领导汇报,在一周内处理完结,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上级有关部门。做到对投诉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还要依照《教职工考核办法》和《干部考核条例》,严格校内的各种考核,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与学校的各种考核紧密结合起来。

(五)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检查监督机制,一级对一级负责。学校将在今年的不同时间分别开展学生、家长、社会评价师德的活动。要利用领导值勤、教师小结、召开师德先进事迹交流会等形式来促进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认真总结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探讨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力争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活动,使我校教职工的师德水平整体上得到明显提高。

篇2:师德建设活动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崭新育人理念,强化师德素养,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促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奋斗目标

全校教职工形成“敬业爱生,明礼守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发生违反鄂城区教师行为规范“十不准”的现象,使师德与师能有机结合,力争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把我校教师群体建设成为公民道德的楷模。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校风。把学校建设成为风气正,形象好,文明程度高的示范单位和文明窗口。

三、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下列人员组成,组

长:韩向明(校长)、副组长:王新(副校长)、成员:熊传灵(政教主任)、余俊波(教务主任)、刘艳明(总务主任)、程正松(教务副主任)、王勇(政教副主任)。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精心安排。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整个工作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细、抓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优、晋升、晋级、职评等工作中去。成立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网络。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利用会议、橱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教育,认真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校“敬业、爱生、严谨、创新”的教风和“敬业爱生,明礼守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教师基本道德规范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我们要大力弘扬我校“无私奉献,刻苦钻研,认真教书”的优良传统,注意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师德典型,逐步形成学校重视师德,教师注重师表,学生尊重教师,家长配合学校的良好师德氛围。

(三)务求实效,勇于创新。我们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烘托出一个师德师风建设的环境,努力营造出尊师爱生的气氛,每月活动的开展力求做到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要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向全社会展现新时期教师的全新形象,以构筑春雨润物的崭新教育格局。

(三)正面教育,树立典型。要组织教职工继续深入学习《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教师法》,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上级有关文件,进一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要组织教职工学习师德标兵以及身边先进典型的事迹,在全校形成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乐观向上、见义勇为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严格管理,明确责任。要严格执行“十不准”的规定,对违反上述规定的人员,将依据上级的要求,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学校将设立“师德师风建设”投诉信箱,由专人定期开启,及时处理有关信件。对学生、家长的直接投诉或由媒体、上级转来的投诉意见,由专人记录,及时向有关分管领导汇报,在一周内处理完结,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上级有关部门。做到对投诉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还要依照《教职工考核办法》和《干部考核条例》,严格校内的各种考核,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与学校的各种考核紧密结合起来。

篇3:师德建设活动实施计划

一、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

(一)建立完善的行动规划体系,推动城市总体规划的动态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较长期限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带有战略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受种种因素影响,城市总体规划难以直接指导以具体项目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甚至出现项目引导规划,项目决定规划的不合理现象。近期建设规划的滚动编制和实施,建立“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动态实施规划体系,有利于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体系下,以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将城市总体规划的长远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实施的具体目标,统筹和策划城市近期重大建设项目,对城市近期建设提供具体引导和有效控制,促进总体规划分阶段滚动实施。

(二)加强与“十二五”规划协同,搭建宏观调控城市发展的“双平台”

在现行的规划体制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指导和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但是,由于缺少从空间资源角度的部署和统筹,容易造成各类建设项目在空间配置和建设时序上的不协调。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从城市规划所擅长的空间角度出发,以空间资源配置和空间关系协调为切入点,为两者的协调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统一调配财政资源,引导各级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和机构的决策行动在投资方向上的协同;近期建设规划统一调配空间资源,引导各项投资在空间上的协同,共同构建统筹协调各项城市建设行为的“双平台”,形成政府决策和规划导向的强大合力。

(三)结合各区域发展需求,发挥城乡规划统筹区域发展的抓手作用

近年来,武汉市高度重视区域统筹发展,突出区域空间布局的优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各城区发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各远城区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区域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区域之间规划建设衔接不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仍然长期存在,各区域侧重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关注自身发展的诉求,忽视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生态框架、交通网络紧密联系的问题急需解决。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遵循全市一盘棋、从区域中来到区域中去的工作原则,以空间为平台,协调各个区域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和规划建设标准,有利于推进区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建设的一体化发展,体现城市规划的整体效益。

(四)强化规划部门主动策划能力,充分发挥规划的主动实施作用

当前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区域竞争和急剧转变的时期,城市经营成为重要的发展理念。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改变传统的被动管理和控制方式,针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规划建设动态评估机制,主动作为,针对性地策划城市重大建设项目,引导城市土地资源、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弥补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可有效地将城市规划无形价值转化为城市建设的有形财富,实现规划的主动实施。

二、开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的基本思路

武汉市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受到了武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工作方针,成立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编制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和规划成果进行研究决策。同时,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中,更加侧重于规划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强化了重大建设项目、土地储备、投融资计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明确近期空间发展战略和建设重点,制定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具体讲,其基本思路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强化规划实施评估,全面剖析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但其目标的制定并不是对总体规划目标的简单分解,而是侧重于从当前实际出发,以近期城市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促进城市建设的协调、快速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武汉市城乡规划白皮书和武汉市交通发展蓝皮书的编制工作,为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从目前武汉城市发展实施评价情况来看,本轮近期建设规划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促进新区综合功能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引导中心城区人口疏散;二是加大城市集中建设区建设力度,推动城市副中心和新城组团中心的建设;三是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重点强化以快速路、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的构建;四是大力塑造城市空间特色,着力建设城市标志性核心景观区;五是强化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加强城市建设部门之间空间协同。

(二)突出近期战略研究,确定城市发展近期目标和实施策略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成为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因为近期建设规划具体表现为对城市近期建设项目的优选与布局,其实质则是城市发展战略的贯彻与落实。就当前而言,武汉市在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中,应结合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广泛了解周边城市的发展策略,从规划实践中找规律,从区域发展中找机遇,审时度势地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和实施策略,突出武汉市中部地区龙头城市、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并以此为据来整合城市资源、优选建设项目, 改善城市环境,以适应城市近期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确定城市重点发展区,有效指导城市近期建设和发展

城市重点发展区是由市政府主导发展、对城市近中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规划期内需要实质性推进的区域。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武汉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战略部署和举措,确定了武汉新港、长江两岸沿江商务区、武汉新区、中心商务区、花山新城、化工新城、临空经济区等作为城市近期重点发展区,在规划期内,将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投入,加大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发展区内重点项目建设,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和投资合力,确保推动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并以点带面,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的优化。

(四)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库,强化近期建设规划的操作性和实施性

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是城市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和实体开发的方式,是影响城市建设和城市布局结构的重要手段。武汉市在近期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在用地空间统筹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各部门发展的设想,提出城市近期重大建设项目,明确项目规模、建设方式、投资估算、筹资方式、实施时序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具体实施的责任部门,建立城市建设的重大项目库。同时,为了应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武汉还将在近期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规划目标和建设项目逐年分解,形成年度行动计划,使规划操作时序由“五年”向“年度”转变,完善规划的“滚动”实施机制。

(五)建立建设信息数据库,构建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管理信息平台

结合武汉市规划管理“一张图”建设,全面收集规划实施的各项信息,包括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建设情况、各项建设指标等数据,建立规划项目实施数据库,构建与城市各职能部门共享的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各职能部门定期将各自负责、跟踪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输入到数据库中,形成网络信息反馈平台,作为下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各部门专业规划制定的依据和参考。

三、结语

篇4:实施主题计划 建设“资源科委”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底就强调“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温家宝总理也提出: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目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起关键作用的科技创新必然面临巨大的服务需求,这就给北京利用科技创新加强对全国的服务和辐射带动、建设“创新型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符合时代特点的必然选择。科技工作被推向了更加突出的历史舞台,同时,首都发展对科技提出的巨大需求也对科技工作、特别是科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析当前北京市科技发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科技资源丰富,二是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三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这是我们开展科技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支撑。基于对当前北京市科技发展的这三个特点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建设“资源科委”的工作方向。

我认为,建设“资源科委”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发现、总结和推广一批先进的工作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凝聚资源、解放资源、利用资源,通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市科委今年启动实施了科技工作主题计划的管理新模式,这一管理方式的转变代表了我们从认识到实践的一次跨越,就是要利用主题计划管理方式,把创新资源与首都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主题计划成为建设“资源科委”的重要举措。

做好主题计划是建设“资源科委”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主题计划是“需求导向”的具体体现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的科研工作理念、方法使我们的科技工作一直片面强调“技术导向”的价值,造成大量的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我们的科技还没有真正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实施主题计划就是要变“技术导向”为“需求导向”,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和急需的问题出发,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以用定研”的创新工作模式的形成和全面推广。

主题计划是“集成资源”的平台

随着我们对主题计划的不断深入理解和领悟,大家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主题计划的目标不能再单独依靠科技项目来实现。主题计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实施必须通过政策体系的完善、新型工作体系的建设、重大示范工程的引领、重大科技项目的具体实施以及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等多种手段来推动,所有这些工作实质上就是对首都科技资源的一种凝集和调动。通过“主题计划”这个平台,使更多的首都科技资源可以为我所用、为企业所用、为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用。

主题计划是“科技体制改革”的载体

无论是“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大行动”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思路,还是“十一五”期间“首都创新战略”的实施,都必须把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技体制改革是一切科技工作的动力源泉和努力方向。主题计划的实施就是要变革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型工作体系,并加以总结、宣传和推广。同时,主题计划也是转变科委职能,努力实现科技工作与首都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

主题计划是“科技发挥作用”的标志

主题计划的工作不应局限在实施过程之中,更重要的在于实施效果的及时总结和宣传。通过主题计划的引导,我们的科技工作可以更加有的放矢,我们的创新成果可以更直接地解决需求问题、投入应用,同时科技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更迅捷地彰显出来。如果说以前的科技项目或者科技计划的影响体现了科技工作在“点”上或者“线”上的作用,今后主题计划将在“面”上显现科技工作的重要作用。

做好主题计划必须破除固有的思维模式与路径依赖

日前,全委对2006年的预算进行了统一的汇报和讨论工作。在预算汇报之前,各个重大项目、科技专项的主管处室做了大量细致而充分的准备工作。尤其是重大项目,经过前一阶段很长时间的公开征集、凝练以及专家的论证,项目整体水平比往年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但是,在项目的组织过程中,比照主题计划的要求,我认为无论是重大项目还是科技专项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工作观念转变亟待突破

从汇报的全过程来看,各处室对主题计划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归根结蒂是我们的工作观念还没有转变,我们还没有真正从主题计划的总体要求出发考虑工作。牵头处室应该按照委里的统一要求尽快将主题计划的目标和工作重点明确出来,同时及时征询被牵处室的意见;被牵处室在与牵头处室充分交流意见,并深刻领会各主题计划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应该仅仅围绕主题计划的要求开展工作。只有工作观念转变了,主题计划才能真正成为我们集成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

“技术导向”影响根深蒂固

在重大项目的组织过程中,从技术出发的痕迹依然存在,还没有真正从需求出发考虑重大项目的选择。同时,对主题计划目标的理解还需进一步深入,重大项目的目标还需进一步提炼。从目前我们实施的8个主题计划来看,既有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也有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还有涉及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初步涵盖了科技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关键而重要的方面。不同主题计划的目标是有明显区别的,这就要求我们以需求为导向,按照不同主题计划的目标要求凝练和选择我们的重大项目,而不能单独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社会需求研究基础薄弱

从现有的工作体系来看,由于受公开征集项目的数量和范围的制约,以及为我们提供服务的相关中介机构,甚至包括专家(更多是技术专家)对我们工作理解的不深入,造成各处室在选择重大项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工作点位偏低、范围偏窄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主管处室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组织力量对企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开展深入的研究。只有对项目所属领域的行业特点、市场情况、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和系统的考虑,项目选择和实施的依据才会更加充分,与主题计划的要求也才会更加吻合。

创新资源组织招数不多

主题计划的工作特点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广创新型的工作模式。从今年重大项目的选择来看,对通过项目组织利用创新资源的考虑普遍还比较欠缺,工作机制提炼不够,同时对区域合作与促进欠缺考虑。更多的还是沿用以往的思维,通过依托单位(主持单位)自身的基础,加之科技经费的直接投入来组织实施项目。而没有体现出科技经费“粘合剂”、“杠杆”和“助推器”的作用,没有更多地在研发模式、社会资源组织、企业间合作、区域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

计划管理流程尚需完善

从全委的工作出发,现在看来我们的计划管理流程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从今年的预算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可以看出,有些工作分工还不是很明确,与以往工作的连贯性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各专业处室在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和分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在项目与以前工作的结合上缺乏考虑,对过去支持过的相关项目及工作基础与汇报项目之间的联系缺乏全面分析。

纵观以上5个方面的问题,固有的惯性思维和工作路径是关键影响因素,必须从思想上破除束缚。

做好主题计划必须改进计划管理流程

过去我们执行的是领域式计划管理方式,主题计划的提出,在目标设计、组织协调、管理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的计划管理流程中出现了一些与主题计划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的环节,必须加强改进,以保证科委整体工作的顺利推进。为了更好地做好主题计划工作,建设“资源科委”,针对2006年预算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计划管理中我认为要具体做到“七个落实”:

一是做好需求调研工作,落实项目领域指南。从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深入开展需求调研,并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二是加强经济性分析,落实项目或工作指标。从主题计划的整体要求出发,对项目的市场整体情况、主持单位及所属行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实施项目的风险进行综合经济分析,提高项目的可行性。

三是开展知识产权对比分析,落实项目研究水平。针对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偏低以及过分依赖国外技术,且技术引进以后“二次创新”严重不足的现实,要加强科技项目的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四是制定细化的预算标准,落实经费预算。同时,要加紧研究对主持单位承诺匹配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办法。

五是加强会前沟通环节,落实组织程序。在今后主题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计划处、牵头处室及被牵处室应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制,与主题计划相关的工作应在报主任办公会讨论之前提出切实可行的整体方案。

六是加强跨领域、跨处室协调,落实工作分工。

篇5:师德建设活动实施计划

东平镇珠华村小学

根据普安县楼下中心校师德师风学习启动会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东平镇珠华村小学2013年秋季期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实施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当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核心,以提高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不和谐、不利于教育教学的问题为关键,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大力弘扬高尚师德,进一步发扬博白教育精神,全面提高师德素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努力实现“五个求实效”,即: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在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师德素养上求实效;注重教书育人,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求实效;增强服务意识,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上求实效;解决教师队伍中的不和谐、不利于教育教学的问题,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上求实效;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在促进“争先创优”上求实效。

三、组织领导

为使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学校成立东平镇珠华村小学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李乃胜

组员:李庚、蓝元平、工董昆

四、活动安排

1、学习动员阶段(9-10月)

(1)动员部署。9月9日召开学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传中心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启动会会议精神。同时部署学校师德师风

教育活动。使每位教职工都能明确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并积极

参与。

(2)学习培训(10-11月)。以《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为基本教材,重点学习《中小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普安县中小学教

师十不准》、《普安县中小学教师违规违纪行政处分办法》和《普安县

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强工作纪律的若干规定》

2、分析评议阶段(11-12月)

(1)重温师德规范(12月初):全体教职员工要认真对照《中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自己岗位实际进行自我形象设计,时

刻提醒自己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自查自纠(12月中旬):全体教职员工要认真对照《中小

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总结近几

年来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禁治学、团结协作、尊重

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反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

(3)开展谈心活动(12月下旬):创建谈心平台,利用“真心

夜话”QQ畅所欲言,倾听大家的心声。

(4)总结(2014年元月初):全体教职员工要在深入学习、深

入查找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和开展谈心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对照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撰写自我评价材料,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具体要求

切实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坚决反对工作不思进取、敷衍

塞责;坚决反对讥讽、歧视、侮辱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

决反对斥责和训斥学生家长;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

品;坚决反对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宴请、办私事等以教谋私的行为;解决反对搞有偿家教;坚决反对参与赌博、迷信、色情和邪

教活动;坚决反对擅自停课、缺课、离岗;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

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

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规章制

度和师德师风考核制度。

东平镇珠华村小学

篇6:师德建设活动实施计划

活动,实施计划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关键。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推动我学区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推进我学区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铁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关于教师师德师风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引导教师热心爱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的高尚师德,努力增强广大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学校师德建设年教育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找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整顿和优化教师队伍,大力弘扬高尚师德,以活动促建设,以师德强师能,通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集中整改,切实提高师德素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进而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校风,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1、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强化学校内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管理机制、考评机制和责任机制,转变学校中存在的师德问题。

2、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开展有效的师德专题讨论,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产生腐败现象;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

规;严格教育教学纪律,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3、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活动,全体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

4、切实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体教师能自觉遵守《龙游县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的相关规定。

三、组织领导

为使本次师德主题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学区成立了以张富成校长为组长,包永杰为副组长,各校校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师德主题教育的开展。

四、实施步骤和方法

师德主题教育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提高认识(8月25日——9月10)。

活动要求:动员和教育广大教职员工提高对这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全面动员部署。要根据教育局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制订教育活动计划,广泛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2)开展学习培训。8月26日——27日学校组织培训。8月30日下午全体教职工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演讲团的报告会。组织好教师的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试行)》,以及师德演讲团先进事迹和本校教师师德优秀事迹或典型材料。

(3)组织专题讨论。在广泛动员、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教职员工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试行)》,认真开展讨论,明确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要求。

第二阶段:查摆问题、认真整改(9月10日——9月25日)。

活动要求: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自评、自查、自纠。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⑴自查。主要形式是自我检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方法。要求全体

教职工首先围绕《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试行)》对职工提出的十九条行为规范逐条进行对照自查。把存在的问题一一罢出。

⑵自评。在查摆问题的基础上,要求每位教师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对自已的师德师风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是一个认识自己、正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的一个重要过程。

⑶自纠。在深入学习、查找存在问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位教职员工撰写自我评价材料,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三阶段:长效推进,师德承诺(9月26——2011年7月)。

在建立全方位的考评机制时,把师德建设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体系之中;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先等的重要依据;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师德不良现象劝诫”制度等。在具体操作中,把对师德的考核作为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以便能尽可能地将其量化。建立健全科学的师德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评价,给教师以综合和恰当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即对师德考核不符合规定要求者不仅不能享受相应待遇,其“绩效工资”发放也要受到一定影响;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不能按时加薪。

在健全相应制度的同时,推出“师德承诺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自已的师德师风建设向全校师生、家长与社会作出承诺。

篇7:师德建设活动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矿七届二次职代会要求和党委工作安排,围绕2011年各项工作目标,通过思想意识建设、责任意识建设、执行能力建设、素质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工作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执行意识、效率意识,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法必依、有章必循的理念,增强遵守制度、贯彻精神、执行命令、维护规程的自觉性,使上级精神、工作安排、规章制度等从会议上、文件中走出来,真正落实到工作实践之中。通过活动,切实解决计划室各项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动员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奋发图强,转变作风、提高效能,确保我矿各项规章制度和科室的各项业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活动内容

(一)学习和宣传

1、宣贯企业文化。积极组织科室职工参加矿内组织的公司企业文化的宣贯工作。

2、开展读书活动。动员全科室人员学习《态度决定一切》、《责任胜于能力》、《细节决定成败》、《首先打破一切常规》、《没有任何借口》、《赢在执行力》等书籍,发动员工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择优选送党委工作室,在矿内网站或活动简报上刊登。

3、积极参加矿内组织的执行力知识专题讲座。

14、组织科室板报宣传,通过宣传板报让广大职工了解执行力、养成严格执行的良好习惯。

(二)优化管理流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科学、简洁、高效、严谨”的原则,以计划室各项业务流程优化为核心,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为目标,通过辨识、分解、评估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对不必要的进行删除、压缩、整合、改革,重新优化和设计业务流程,形成《三矿区计划室业务管理流程图》汇编。并依照扁平化管理的模式和精干高效的原则,完成我计划室的定岗定编工作。

(三)完善制度,明确职责

工作的推进、任务的完成、创新活动的实践,需要好的制度做保障,既需要靠人格的力量带动,更需要靠制度的力量拉动,完善的制度和明确的职责是各项流程有效运行的支撑和保障,每一个部门都要根据已确定的管理(工作)流程,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梳理,根据业务流程的要求,修改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

1、对计划室指定的制度中不相适应的地方进行修订和完善。

2、完成《三矿区计划室制度》和《三矿区计划室规程》。

3、协助矿办公室完成《三矿区计划室职责》。

4、协助人力资源室进行计划室人员岗位职责的修订,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业务分工以及在履行本部门职能过程中的具体任务、岗位责任。形成覆盖全面、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目标明确的岗位职责,要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事无巨细、有人负责,工作有流程、干事有标准,让每一个岗

位都负起责任来。完成《三矿区计划室岗位职责》汇编。

(四)建立标准,开展对标活动

配合矿办室、党委工作室完成矿级(计划室对外业务往来、上报矿主管领导、公司主管业务部门的业务来往)、科室级(矿内计划室与各科室按工作职责相互业务往来、主管科室和基层单位业务往来)基础工作的规范和标准文档的规范工作;完成《三矿区计划室基础工作规范》。

(五)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完善建立和完善计划室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指标分解到人。对计划室绩效目标达成情况和每个人的绩效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和督促改进。

(六)持续开展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1、配合人力资源室,针对业务和职工素质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职工培训计划,持续提高职工素质。

2、计划室业务人员积极从成本管理方面选题立项,实施攻关,不断创新管理方法,获取最佳管理效益。

(七)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体系

科室管理人员分工清晰、责任明确。科室内建立监督、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每项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反馈、有考核、有奖罚,形成责任明确、环环相扣的闭合管理体系。

四、计划室重点工作分解

见附表。

五、活动目标

(一)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上有明显提高,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得到明显加强。

(二)通过执行力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个人执行力,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端正工作态度,使各项制度和规程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员工严格遵守制度,执行规程,真正做到“按标施工,按规操作,个人自律,杜绝三违,托起家庭幸福平安”,有效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实现个人平安,家庭幸福,企业和谐。

(三)领导者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事事处处做员工的表率。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且必须做好;要求员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广大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到企业执行力文化建设当中,力争使执行力文化成为计划室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通过执行力建设活动不断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管理机制,在全科上下树立“制度至上,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梳理和完善工作流程,逐渐实现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由“制度约束型”向“流程驱动型”转变。

(五)针对安全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着力塑造“想安全、懂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型员工;全面推进“五阶段梯进式”安全管控模式,优化安全管理流程,规范员工操作行为;确保“零伤害”长远目标的实现。

篇8:师德建设活动实施计划

关键词:2011计划,学科组织文化,建设

2011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机构的深度合作, 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 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 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但从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科发展的状况来看, 其知识产出能力与这一任务的完成尚有较大差距, 如何使两者相匹配?强化学科组织文化建设是一个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 是2011计划中将要创立的协同创新中心一种不被其他组织复制或同样拥有的能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

一、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学科组织之间的竞争

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R·克拉克指出:“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学科而不是所在院校”, 并且“研究性大学的动力主要来自学科本身的发展……”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层次, 学科不仅比院校更能体现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 学科也是高等教育实现理想的平台。从组织论的观点来看, 学科作为拥有一定权力和职责的实体, 其所对应的学科组织就是由以知识操作为主要任务的学科成员、知识信息和学科物质资料所构成的实体化专门组织, 以知识传递、知识发现和创造以及知识服务为基本职能, 即直接承担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是大学目的性活动的承担者。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的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的评审, 学科建设经费的争取以及“985工程”“211工程”的创立等, 都是学科组织竞争的外在表现。因此, 从根本上来说, 高校之间的差距实质上是学科组织之间的差距, 学科组织的发展就是学科的发展, 也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学科组织文化影响高校学科组织的发展

高校学科组织资源最为人关注的是师资队伍、条件建设、人才培养等, 学科组织文化则甚少被人关注与提及, 而这恰恰是学科组织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广义的学科组织文化是指学科组织所具有的文化因素体系;狭义的学科组织文化是学科组织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运行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学科组织文化就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表现为组织成员特有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等。

学科组织文化所承载的使命使其完全能够作为学科组织中的一种动态而持久的管理载体, 对组织的发展起着刚性的制度难以替代的作用。从管理的角度出发, 学科组织的管理与所有的管理一样, 主要是人对人的管理, 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 如此, 管理就不仅与理性的制度有关, 也受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制约, 理性因素对学科成员起支配、定向和指导作用, 而包括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等在内的非理性因素所构成的学科组织文化成为了一种内在的心理约束, 无形地左右着成员们的行为。在学科组织的管理活动中, 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彼此交织、相互转化, 影响着学科组织的管理绩效。因此, 学科组织文化对学科建设而言是更直接、更有效、更符合知识生产规律的建设路径。学科决策的产生、队伍的形成、学科成员的工作态度, 都是学科组织文化作用的结果。学科组织文化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一旦形成良性循环, 对学科组织的发展将产生目标导向、组织振兴、团队凝聚、行为规范、创新推动、形象美化等作用, 进而在组织内部把学科组织的目的转换成一种明确的、有活力的、为人高度关注的目标或愿望, 使组织成员将个人的活动融合进组织的整体活动中, 为学科发展提供内在激励, 减少学科组织的内耗, 增强学科内部凝聚力。负面的学科组织文化将阻碍组织成员自身的发展, 组织的变革和创新, 阻碍组织的兼并和联合, 在学科组织内部产生离散作用, 对学科组织的成长产生破坏作用。

三、积极的学科组织文化将促进2011计划目标达成

2011计划的出台, 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该计划不同于我国高校正在建设中的高等教育重点项目“985工程”“211工程”, 后两项工程的核心任务为重点学科建设, 其学科群的组建只是单个高校内部学科的组合, 审读这两个重大高等教育的实施方案, 我们会发现学科组织文化的建设完全没有被提及。鉴于如前所述的学科组织文化的特定作用,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失。而在2011计划中, 前所未有地将“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说明组织文化这一重要的管理载体已经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笔者认为这一转变恰好迎合了我国2011计划的建设内容和目标。

从2011计划的具体实施来看, 该计划面向全国各类高校开放, 以高校为主, 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 力争打破单一学科、领域、单位的界限, 实现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 目标是建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这四类机构统称为协同创新中心, 必须是一种能够满足“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的学科组织。因此, 协同创新中心不同于以往的学科组织,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单位来源的多样化和建设目标的高端化, 各学科、各单位建设内容和目标的重新规范和组合是其面临的首要任务, 以形成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局面。在这一组合过程中, 学科管理层的建立、学科人员、学科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等都必然伴随着较大的变革举措, 必定有各种利益的冲突, 必定有各种文化的碰撞, 这种文化包括学科文化、企业文化、机构文化、公司文化等。由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性, 此时学科、专门知识和专业的无序、逻辑松散性、多元化的特征表现最为明显。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文化融合, 形成一种全新的组织文化, 各方势必将自成体系、自成一派, 联合攻关最后会演变成单位之间简单的联合和相加, 大规模集团作战的效应难以形成, 必将造成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不高的局面, 最终导致协同创新中心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科研活动与社会需求疏离,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以往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中投入越大、浪费越大的现象又将重现。

如何规避这一现象?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挥学科组织文化所独有的作用。学科组织文化作为一种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 是一种学科规范, 一种组织中隐而不察的标准和价值观, 是自然约定俗成的, 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 是学科组织管理的一种意识形成和控制机制。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或者说一种全新的学科组织的管理, 上升到最高层次就是各种组织文化的整合。在这一整合过程中, 不同的组织文化必须相互吸收、融化, 从内容到形式上逐步综合为一种新的亚文化, 即一种全新的学科组织文化, 并将这种全新的学科组织文化中独有的思维、学科训示和学科专责作为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工作的基本依据, 引导、暗示和约束学科成员的行为, 消除对创新团队建设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文人相轻”现象, 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与环境, 促使加入协同创新中心的各个团体 (或者说单位) 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 促进2011计划目标达成。

四、建立良性学科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

1. 建立共同愿景

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每个人的愿景都不尽相同, 唯有建立共同愿景, 组织文化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协同创新中心的共同愿景既反映了其存在的价值, 又反映了学科组织内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就能够对学者、学术信息、学科物质资源等学科组织要素产生重要的集约作用, 能够使学科成员把协同创新中心看成是自己命运的共同体, 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淡化人与人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 消减错综复杂的派系或门派之争, 促进具有凝聚力、创造力的组织文化的生成。

2. 建立研究所制度

我国高校学科组织的管理基本上是在两种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中运行:以知识传递为主导的校院系的科层管理制度和以学科为基准的学科制度。这两种制度对于协同创新中心良性组织文化的生成均存在障碍。第一, 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全新的“权力中心集合体”, 也是拥有一定权力和职责的实体, 对于这种实体来说, 校院系三级结构、二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模式, 承载着过多的非学术性的职能, 院系之间界限分明, 各个学科的多种属性和任务人为地纠缠交织在一起, 各方原有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难以平衡, 权力的失衡必定造成管理的混乱;第二, 学科制度的功能过于单一, 学科界限过于分明, 不利于新学科的创设和跨学科的深度文化融合, 显然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宗旨相冲突。所以, 这两种制度对于在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一种全新的组织文化都具有阻碍作用。

对于在协同创新中心中建立良性学科组织文化而言, 研究所制度有着上述制度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色。首先, 研究所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多学科组织而建构起来的学科组织制度, 这种制度更适合协同创新中心的分散集成性, 有利于促成多个学科、多种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通力合作, 对于学科组织文化的建设既是一种规范和保障;其次, 这种制度有利于实现成员之间的思想碰撞、知识共享互动, 降低内部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和边际成本, 有助于把各个单位的重心转移到协同创新这一主要目标上来, 消除学科界限, 消除单位、行业界限, 是形成良性学科组织文化的有力保障;最后, 这种制度为现行高校学术管理政策之一, 能够在体制内合理地生存。

3. 遵循双元原则

协同创新中心由于建设目标的高端性, 加入进来的成员都是高层次知识分子, 对他们来说, 物质条件已经不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 自身价值的实现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历史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 一个只注意组织的发展而不注意成员的发展的组织是不会实现组织目标的。因此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中, 管理者一方面要考虑学科组织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科组织成员的发展, 只有两者结合, 即遵循双元原则, 才能够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才能形成有助于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良性学科文化组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Z].教技〔2012〕6号.

上一篇:我市开展经典美文朗诵大赛下一篇:病媒密度监测报告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