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池上说课稿

2024-05-17

三上池上说课稿(通用6篇)

篇1:三上池上说课稿

﹙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2、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古诗教学要着眼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

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用意。因此,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法、讨论法等。

2、学法:在课堂上,学生多读古诗,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去理解古诗、学法去品味语言、畅谈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解:懂得、明白。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全诗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藏匿踪迹,悠然撑船回来,身后浮萍分开,暴露了他的踪迹。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孩儿的天真无邪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表现了童心的可爱。诗句语言比较通俗,适合小学生诵读。

二、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四年级学生在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同学们能够基本理解《池上》古诗的意思和所要表达的意境。同时四年级的同学和古诗中“偷莲”的孩童都处于心智、性格还未成熟的童年时期,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们自觉学习古诗的乐趣,将快乐学习真正的带入课堂实践中。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编者意图以及课标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童心的纯真和

质朴。

4、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用一段话写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悟诗境,感受童真童趣,具体如下。

1、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2、教学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儿童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教学方法

古诗教学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情景,辅助学生去感知语言的意境,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循序渐进、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因此,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情境创设,兴趣引导,读书指导,启发式教学法,情读品味语言、畅谈感受、体会意境,讨论法,此外还利用图片、视频、音频、flash动画、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池上》这首古诗。

(二)教学过程

五、灵动作业 1.古诗新编; 2.古诗新唱;

3.继续收集童趣诗。

六、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展示相应信息,使学生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

“偷”字作为全诗诗眼,正确理解“偷”字对于学习《池上》这首诗非常重要。通过老师讲解,并结合诗中具体意境,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自然明白不能理解为“偷窃”,而应是偷偷地、瞒着大人去的。此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们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感受到和诗中孩童一起玩耍的快乐。采用兴趣引导,读书指导,启发式教学法,情读品味语言、畅谈感受、体会意境,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篇三:《古诗两首》说课稿——王晶晶 《古诗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是来自南京市瑞金路小学的王晶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我将从教学资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阐述和教学板书的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一说教学资源,一、教学资源的分析

1、说说教材资源

两首诗具有明显的共同点,都是写农村儿童的,表现了童心的纯真,乡村生活的情趣,不同之处在于儿童的特点,《池上》中小娃的天真烂漫,《小儿垂钓》的稚子认真热心。

2、说说学生资源

由于诗意通俗易懂,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学生对古诗的大意、作者均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古今孩子的天性是相同的,童真、童趣可以永恒。但由于城市学生生活环境的限制,对诗中意境缺少深刻认知。

3、说说技术资源

采用smart notebook 白板软件进行教学,与ppt相比,白板软件具有更强的交互性。根据教学资源,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前预习了解整首诗的大意,并有感情地诵读与背诵。

2、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悟童真童趣。

3、拓展同题材的古诗,激发诵读与积累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悟诗境,感受童真童趣。

三、教学过程的阐述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大教学板块,第一“初读感知,体察诗意”,第二“吟诗炼字,体会意境”,第三“拓展赏趣,体悟诗味”。三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乐趣。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各个板块的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体察诗意

在第一个板块初读感知部分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读好两首诗,分以下三个环节:

1、揭示课题,出示两首古诗,通过质疑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池上》与《小儿垂钓》的相同之处,即都与农村儿童有关,用荧光笔画出诗中体现儿童的词语。

2、基于预习情况,回忆预习古诗时的方法,相机板书:诵、理解。

3、检查学生古诗的诵读,根据学生诵读的情况,随机运用书写笔让学生进行诵读节奏的指导,读好两首诗。

体察诗意部分要让学生读懂两首诗,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具体环节有:

1、导中学法

以《池上》为例,先让学生结合预习,自主选择已理解的关键字词进行汇报,随机对 “浮萍”和“不解”进行重点指导。“浮萍”主要则利用拖拽进行图片拓展,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解”一词则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唤起旧知,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有些词的意思和用法是通用的。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诗意。教师做适当点拨,让学生能表达得更有序、更明了。

2、迁移用法

让学生运用刚刚学习《池上》的方法,也就是先解字词,再说诗句这样的顺序,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小儿垂钓》,基于合作学习,分别请四位同学上台用荧光笔功能依次汇报这四句诗字词意和诗句意,老师随机对“蓬头”一词利用拖拽功能进行知识的补充,运用“魔术笔”功能,让学生在图上画出“莓苔”,这样交互手法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操作便捷。接着再请学生汇报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两首诗。

【设计意图:教学重点环节的设计力求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同时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参与课堂提供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的时间、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二)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入第二个板块——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具体环节有:

1、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品读出诗中儿童的不同特点后,让学生通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学生想象情境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因为词语匮乏而体悟不到位,白板课件提供给了学生互动实践。

在教学《池上》这首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池上美丽的情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景象并朗读感悟,先让学生想象小娃可偷采白莲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和周围的环境,接着创设了小池塘的景物素材,让学生上台一边摆一摆,一边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学生将内部感受外化成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能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儿童偷采白莲的乐趣。

2、情景表演,感知形象

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采取情景剧的形式,生生配合演一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蓬头稚子专心钓鱼但又不忘帮助人的特点。

3、对比感悟,吟诗诵趣

在诵读、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学生体会了两个儿童的不同形象,配乐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背诵练习,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韵。【设计意图:教学难点环节的设计力求运用白板课件创设情境,采用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等多种语言形式,将学习过程活动化,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赏趣,体悟诗味

刚刚重点阐述了这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板块,接下来说一说第三个板块——拓展赏趣,体悟诗味。

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并运用。于是在拓展同题材的古诗,为了让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的世界,将这些儿童古诗藏在书本的后面,请学生自己上台打开书本,感受儿童的勤劳质朴,儿童的热情好客等,再次进行诵读。接着运用白板的无限克隆功能让学生明晰不同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变古诗为现代诗,组合成儿童诗,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课后练习则让学生根据能力自主布置。

【设计意图:基于白板运用,体现了“有效设问”的教学理念,紧扣学生的认知难点,关注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五、教学板书的设计 20、古诗两首 字词 理解诵诗句

想象

本节课的板书抓住了文章的脉络和学习古诗的方法,内容精当简约。

结语:

交互式白板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常态下的阅读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时空,让学习充满了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更加灵动、高效!这次教学,我只是摸索了电子白板中的一些功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钻研电子白板的其它功能,利用这些功能更好地辅助语文教学。以上是我简单介绍,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们的聆听,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篇四:说课稿 [编者按]用英语书写说课稿,是英语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这里推荐一篇华老师的英语说课稿,内容为pep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b课中对话部分。供英语教师们参考。background of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it is not a long history that english is as a subject in primary school in our country and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teaching english in primary school is to cultivate pupils’ basic abilities of thei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our boys and girls are exposed to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their keen interest in english.i.contents: today i’m going to talk about part b of unit 2, 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3.this lesson includes two parts: let’s talk and let’s practice.in section 1, it mainly deals with the dialogue about “what’s in the schoolbag?” and the answers.and in section 2, it provides a real situation for the ss to prastise the pattern: how many +n.(pl.)+ do you have? and the answer: i have 23 +n.(pl.)ii.teaching aims 1.aims on the knowledge(1)to enable the ss to understand and speak: “my schoolbag is heavy.what’s in it? thank you so much.” make sure that ss can use these sentences in real situations.(2)to help ss to finish the survey.(3)let ss finish the assessment of “let’s check” in this unit.2.aims on the abilities(1)to develop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2)to train the ss’ ability of working in groups.3.aims on the emotion(2)to lead ss to show their loveliness to the poor.iii.key-points of this lesson(1)to help ss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s in it?(2)to enable ss to study in groups and co-operate skillfully.(3)to develop ss’ interest in english.iv.difficult points(1)to help the ss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s in it?” and make sure they can use the plural nouns correctly.(2)to finish the survey by themselves.v.teaching methods vi.teaching procedures and purposes of my designing.i’ll finish this lesson in five steps.step 1.warm-up and preview 1.free talk between t and ss about things in the classroom.2.sing the song together: books and pencils.3.do some tpr, for example: show me your english book.show me your crayon.4.review the numbers by asking: “how many crayons do you have?” purpose: it is important to form a better english learning surrounding for the ss by singing and doing som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situations to review learned knowledge for the next step.step 2.presentation now i’ll mainly talk about this step.1.present the pattern: “my schoolbag is heavy.” “what’s in it?.”(1)show a bag and say: “look!i have a bag.” carry it and say: “oh, it is heavy.my schoolbag is heavy.” help the s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with the help of my body language.then lead the ss to read the sentence.make sure they can say it correctly.(2)t: my schoolbag is heavy.open the bag and say: “what’s in it? what’s in my schoolbag?” take out a chinese book.then do the action again.let the ss read the sentence.girl: my schoolbag is heavy.boy: what’s in it? girl: 20 story-books, 32 pencil, 9 rulers, 12 crayons and 30 picture-books.etc.boy: what will you do? girl: they are for the poor.boy: great!i’ll bring some school things too.4.mention that we should take care of the poor.5.play the cassette.let the ss listen and imitate the dialogue.pay attention to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purpose: cai can provide a real situation for the ss to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better.tell the ss we should show our loveliness to the ss.step 3.practice step 4.assessment help ss finish “let’s check” of this unit and workbook.purpose: to check the knowledge ss have learned in this period.step 5.add-activity 1.let ss tell each other how many school things they have after class.tell their parents how many school things they have at home.2.take care of everything they have.purpose: revision is so important that ss should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they as in class or after class.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s to do some extensive exercises after class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they learned.pep小学英语第四册unit 4 part b 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时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学期unit 4 part b的第一课,包括lets learn和let’s do两部分。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单元围绕“天气”这一题材开展,是学生掌握表示天气状况的九个形容词,并能运用五个新句型对天气状况进行询问、预报、统计及讨论和确定相应着装。本课是本单元中第四课时。在a部分学习掌握了四个相关气温的形容词并运用它们讨论相应着装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rainy, snowy, sunny, windy, cloudy五个相关天气状况的形容词。天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注意鼓励学生收集表示天气的图表,掌握各种天气预报符号及各种天气情况下人们从事的活动形式。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学用结合的方式,在巩固和丰富“表述天气”这一项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为后阶段“问天气”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提供充分的知识准备。2. 教学目标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基础。基于以上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已基本教材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力目标:能够看懂、听懂天气预报并用英文表达天气情况。

(2)只是目标:能够听、说、认读本课的重点单词,windy, sunny, cloudy, rainy, snowy.(3)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a 情感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b 学习策略:注重观察,交际功能。c 文化目标:了解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差异。3. 重点与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英汉语言差异,我认为对五个形容词及交际性语言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世界几个重要城市的名称及地理位置也是一个教学难点。4. 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采用情景法、直观法、多媒体辅助法、全身反映法等教学方法。坚持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结构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安排本课教学。由英语天气预报开始,创设外语语言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参与天气情况的表述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以学生为主体,复习导入

当课堂奏响“以人为本”的主旋律,课堂也有专制走向民主。我反思传统课型,一改复习由教师唱主角的现象,根据学生一周内读写的综合表现评选出几名优胜者,通过教师的指导在第二周的课堂上带领同学们进行有目的的复习。本课时也采用此法,请两位同学先领唱歌曲“thunder”,然后作天气预报并带领全体同学复习a部分的单词cold, worm, cool, hot.学生a: good morning.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学生b出示词卡并领读weather.这种方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兴趣。2. 变课堂为生活,句中学词

语言的实质是交际,交际的环境是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只有来自于生活的语言才是自己的语言。”因此,我做了以下的设计:(1)以电教为手段,呈现材料 心理学研究,人们对初次接触的材料尤其是生动形象的实物或实景会有很深的印象。我根据这一心理特征,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逼真,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分别反映风、雪、雨、晴、多云等五种天气状况。并且继续以天气预报为主线,在句子中领读单词,适时出示相应词卡。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新词对已学城市进行不同天气现象的描述,让学生在一系列既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语境中自主学习,达到基本掌握本课的五个重点词汇,并能熟练运用句型its rainy in „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2)以游戏为方式,突破难点

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传统课注重机械传授,忽略了体验与参与。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力图有所改进,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游戏。a 找朋友

在课前我事先让学生通过观看天气预报,自行制作天气预报符号的小卡片。教师出示词卡,学生朗读并出示相应的符号。反映最快的同学带领大家继续联系。b 比记忆

操练完毕后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this is a world map.lets say the world weather.由此进入下一个记忆力游戏。教师出示符号让学生齐读,并将其贴于特定城市旁,同时慢速重复:its rainy in london.也可让学生跟读。贴完五个词卡后马上出示并领读本课涉及到的五个城市名称,然后由学生凭记忆将名称贴于相应天气符号旁。这一活动既练习了新词,又使学生很自然的了解到五个重要城市的名称及地理位置。由于此任务的目标明确,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性强,所以在突破难点方面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c 我最棒

由教师指词卡领读个城市名称并将其放入句子中:it’s windy in masco.替换其他形容词和城市进行练习。可由教师领读转为有单组学生领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work in pairs, in groups, in row, in term以及 boys say, girls say等多种不同方式操练巩固。在此基础上小组操练:it’s the world weather.it’s rainy in london.进行表演,比比谁最棒。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篇2:三上池上说课稿

包头市蒙古族学校 李海霞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2课《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浮、萍、踪、迹、藏”5个生字,正确书写“采”。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2)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童真童趣。

2、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古诗教学要着眼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循序渐进、科学有效的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诗境。因此,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法等。

2、学法:在课堂上,学生多读古诗,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人情美。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想象的学习方法。在诗境中学习生字,掌握一种识字方法,感受汉字的音形义结合之美。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激趣:利用已学古诗《江南》引入课题。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利用江南荷塘的美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呈现出江南的美丽景象,让学生对荷塘有一个直观映像,为下面理解池上做好准备。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相检测一下朗读情况。

3.课件出现本课难读的5个带后鼻音的生字,让学生读准确,之后把字放词组中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之后再朗读古诗,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把古诗读的有节奏,有韵味。给学生搭了一个梯子,分散了难点,扎实有效地让每个学生把古诗读准、读流利、读出韵味。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我利用课文的一副水墨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你都看见了什么景物,老师相机的帮助学生根据图理解了什么是白莲,学生看着画面 说出古诗中的小娃娃在做什么,之后引出古诗的前两句话,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娃娃紧张与高兴的心情。对于后两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让学生谈感悟体会古诗中的小娃娃的可爱与调皮。直到这里,学生 对古诗的大意有了初步的感知。再进行朗读时,此时的朗读在学生头脑中不仅有画面感,而且还激发出一种兴趣,这时就是有韵律,有情感地朗读了。2.随文指导书写汉字“采”。

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 而言,写字是我们训练的重点,而且在大纲上多次强调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写字的时间。在教学这个字时,从观看字形的演变到观察字形到老师范写,学生组词扩词再到四字词语的积累,目的就是把写字教学做扎实。四.背诵积累古诗

古诗不光可以吟诵,还可以唱呢,会有不一样的味道,想听吗? 目的是激发学生喜欢古诗,积累古诗打下一个基础。五.课后反思: 1.注重朗读指导:

古诗的朗读要体现层次性,初读环节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以字带词、词带句方法读通诗句,正确断句,读出古诗的节奏。再读时结合课文插图,寻找诗中描绘的景物,图文对照,感受画面,大致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最后再逐行朗读、背诵积累古诗。2.随文识字

写字是一年级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指导书写的过程,不只是提高书写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发现写字规律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字再分析字是何结构,降低书写难度,加上教师规范的书写,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篇3:三上池上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篇4:《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篇5:三上《素雅的青花瓷》说课稿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交流与尝试过程中,学习圆形适合纹样与花边纹样的设计与绘制方法。在知识与技能:了解青花瓷的基本特点以及圆形适合纹样的相关知识。初步学会绘制圆形中的适合纹样及花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青花瓷独特的蓝色美感以及圆形适合纹样的艺术特色,体会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圆形适合纹样的设计。教学难点是适合纹样与花边纹样的协调

在“克隆”小动物时,学生已有组织排列图形形成连续纹样的体验。针对一个具体的事物(器皿)进行适合纹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还未曾接触过。对于如何把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图形转化成适合纹样这一图案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形象直观地让学生去了解。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美化生活及器物的兴趣。

本课属于绘画类型的课,在了解了青花瓷的特点基础上,为圆形纸盘绘制蓝色的适合纹样,设计纸盘有一定的主题内容。通过的导入与各类青花瓷盘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也很好的引发了学业习的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把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图形转化成适合纹样这一图案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感受适合纹样的设计与运用。

在前一课《美丽的花挂毯》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对称纹样的设计,尝试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对称纹样的同时也对适合纹样有了认识,了解如何进行适合纹样的设计与绘制。并能欣赏发现比试样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纹样才会多样又丰富。

篇6:鄂教版三上科学玩小车说课稿

1、改进了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体验过程。在体验环形磁铁的相互性时,我把环形磁铁的数量由两个变成了四个或更多,使得实验现象更直观了,学生的体验更深刻了,探究的欲望更强了。这样,突出了重探究过程与实践体验,轻知识与传授的小学科学特色。

2、学习活动过程突出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人、欣赏者、组织者。实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放手让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自主规划、自主设计,分8个小组做实验,定组长、定座位、定器材、定记录员、定交流发言人,合作探究磁铁的性质和南北极,效果好,积极性高。

3、尊重学生发现、尊重实验事实,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小组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不轻易肯定或否定,也不以点带面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反复实验,多次验证,广泛交流,产生共鸣,最终形成共识。

上一篇: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汇报材料下一篇:浅谈收费站如何提升收费服务技巧加强文明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