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公司制度

2024-05-12

如何建立公司制度(通用9篇)

篇1:如何建立公司制度

都说小企业无管理,不能让制度束缚了手脚,因为小企业要核心是要抓收入,也有人说规范化要从公司规模小的时候开始建立,到底该在多大规模的时候进行流程和制度的规范化?如何建立制度?在建立制度是有哪些注意事项和可以借鉴的案例?

对于创业公司到底在多大规模的时候进行流程和制度的规范化的问题,很难归结出统一的规范,不同的创业公司在规模、结构、管理团队风格、业务复杂度和核心人员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制度和流程规范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更有效的成长。

通过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和帮助中小型企业成长的经验,我认为是否建立规范化制度和流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业公司的商业成长关键驱动力(The key drivers of business growth),或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

比方说,一家10人的IT创业公司和一家100人的零售服务企业对于流程化和制度化的进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IT公司的商业成长关键驱动力在于创新力,在于产品开发和人员的激励,所以制度和流程的规范化可能不会在一开始就成为重点,过于规范的制度和流程反倒可能会限制员工的创造性。而零售服务型企业的关键驱动力则是围绕着销售能力的关键业绩指标,在于服务的质量和流程以及人员的能力,所以相对于IT公司来说,制度和流程的规范化可能会早一点地进入管理者的战略视野。

一旦我们对成长关键驱动力有了准确的理解,那么该在什么时候进行流程和制度的规范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比如对于新兴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说,其核心的商业成长驱动力在于优秀的线下物流体验,那么从一开始,包括信息化平台在内的供应链管理制度与流程,成为这类企业关注的重点,这些要从开始就要做到规范化。

另外,一个创业公司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制度和流程的建立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企业的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各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不一样,对制度的要求也不同。

在初创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最大程度地激励员工、开发产品和吸引潜在顾客,聚焦于“创新式成长”,关键在于创业团队的“人治”,所以制度的和流程的规范化可能主要存在于基本的公司制度,比方说研发制度、生产流程管理制度等。

而在生存立足阶段,聚焦于“引导式成长”。关键在于固化完善核心流程和制度,特别是关于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流程。

而在成功阶段,则聚焦于追求持续的增长,在这个阶段,公司开始有了清晰的组织结构,有了各种功能业务部门,所以制度和流程将着眼于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每个部门的协调效应,会更注重于像组织流程、风险管理、营销管理等。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的创始人一般都会在早期对公司采取较大的控制,他们

对成功的自信,对战略方向的把握,对员工的激励等对于创业公司的早期生存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像华为的任正非和苹果的乔布斯,都是最典型的例子。这样的好处是便于实施创始人的愿景,更快地捕捉瞬间即逝的商业机会,更好地执行既定的计划。但一旦太控制就有可能遏制了公司内部其他员工创造性的发挥,打击到核心人员的创新激情,同时也有可能由于创始人的一意孤行,导致整个公司的发展停滞。毕竟像乔布斯那样的商业天才,还是极少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在早期依靠创始人的权威(lead by authority)迅速开局。随着公司的发展和业务的壮大,逐步借助于团队和能力的管理(lead by team and competency)。

有一些核心的事务,创始人必须亲力亲为,确保公司战略方向的正确和执行的有效。在这其中,最需要创始人掌控的是产品和招聘。产品是公司的灵魂,同时产品也是公司内最难以完成的工作,需要了解的信息和协调的利益太多,而创始人基于其为客户解决问题、增添价值的创业热情,往往是最了解客户需求,最能把握市场趋势的,例如苹果、亚马逊、腾讯等公司的创始人皆牢牢把控产品,通过“人治”确保产品的领先。招聘则与产品相辅相成,其好坏直接决定了创业公司能否找到合适的人来执行战略。总结来讲,在关乎公司发展战略的重大事务中,需要坚持创始人的“人治”,而涉及日常运营的事务,则可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和流程进行管理,即所谓“抓大放小”。

最终的宗旨是:制度的建立是基于企业管理的需要,以目标为导向。对于创业型企业,其早期目标非常明显,就是在存活中寻求发展。

篇2:如何建立公司制度

2、团结同事,爱惜公私财物,积极参与公司管理。

3、努力学习,提高技能、文化、业务水平。

4、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5、文明礼貌,整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不抽烟,不乱扔垃圾,讲究社会公德,争做文明人。

6、按规定整齐穿好工作服,佩戴上岗证上班。

7、服从组织工作安排,兼顾整体利益、做到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

8、讲究公共卫生、净化工作环境,整齐摆放物品,随时随地做好工作现场的5S推行工作。

9、坚守岗位,忠于职守,做到不串岗、不脱岗、不闲聊,不在工作场地和工作时间从事任何同工作无关的活动。

篇3:建立公司非破产终止制度

现行制度的缺陷

1. 在制度原理方面存在模糊认识

首先, 对基本概念界定不明, 导致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其中首要的概念是公司终止。我国现有立法未对公司终止给予明确的定义, 仅在《公司法》中规定:“公司清算结束后, 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 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 申请注销公司登记, 公告公司终止。”据此恐怕很难推导出对这一概念的完整理解。不仅如此, 现有立法对公司解散、注销登记、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撤销登记等相关概念的含义和性质也都缺少必要的规定, 因此难以从性质上理清以上概念与公司终止的关系。特别是现有规定未对公司注销登记和吊销营业执照这两种行为的性质予以明确, 导致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 公司的法人身份即告消灭的错误认识。这不仅仅是实践中恶意终止公司、逃避债务的主要原因, 甚至还造成在审判实践中诉讼主体缺位, 使无论是债务人还是公司, 通过诉讼维护自身利益都面临着法律程序上的障碍。

其次, 对公司终止的本质和要件缺乏认识。如果将公司的终止仅仅理解为一种状态或后果, 还不足以构建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 只有将公司的终止理解为一个由一系列实体内容和程序要求构成的法律过程, 才能为相应法律制度的设计提供正确的思路。而这个制度设计的结果是否科学合理, 判断的标准则要依赖于对公司终止要件的把握。其要件必须能够体现在公司非破产终止的情况下, 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平衡, 以实现公司法人制度的精神内涵。但就目前的状况看, 尚未对这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厘清, 在立法上更未对公司终止的本质和要件予以申明。

2.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系统性缺陷

首先, 在公司法的体系中尚未形成关于公司非破产终止的专门规定, 基本概念的使用不尽合理。公司非破产终止是由终止的原因、终止中的清算和注销登记三个相互联结的环节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法律过程。但是在《公司法》中找不到公司终止这一章节, 代之的是“公司解散和清算”, 其中包括解散事由、清算和注销登记的内容。这种立法体系至少反映出立法者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公司终止仅仅概括为解散和清算。这种理解无论从程序上还是实质上都是残缺不全的, 因为它混淆了解散与终止在性质上的差别, 容易产生将两者相等同的认识误区, 从而误导执法实践。如此立法反映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欠缺, 而是立法者对基本法律概念认识不足。

其次, 从程序上看, 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不足, 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制度链条。公司逃避债务的具体做法是逃避清算和注销环节, 违法者利用的就是现有立法在这两个环节的漏洞。也就是说, 现有公司法制度在非破产终止的清算和注销登记环节明显缺乏强制性, 这使得公司解散之后逃避清算非常容易, 也非常普遍, 而行政执法机关在公司不经注销登记便实际终止的情况下也无法主动采取任何措施。试想, 在这些法律漏洞之下, 逃避债务怎能不成为具有经济理性的经济人的必然选择, 损害债权人利益现象也就绝非偶然了。

再次, 从实体利益关系看, 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备, 违法代价与违法利益不相称, 法律应有的约束功能和威慑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突出表现在:债权人在清算程序中缺位, 内部制衡功能丧失;法院在清算程序中的外部监督职能发挥不足;工商行政主管机关对违法行为监管的主动介入不足;对清算义务人及其违法责任落实不明, 约束缺乏刚性;公司法人资格否定制度在公司终止环节的适用也无明确的依据, 必要时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无限连带责任难以追究。

公司非破产终止的制度设计

公司在终止阶段逃避债务需要三个环节的配合:逃避清算和通知、公告债权人的义务, 消灭法人主体, 适用公司的独立责任制度。当这三个条件全部具备时, 股东便可达到滥用有限责任逃避债务的目的。因此, 相应的制度设计要完善这三个环节的法律规范, 堵住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法律漏洞。

1.明确概念, 澄清认识, 制定完整的公司非破产终止法律制度

首先, 在公司法中要以专章规定公司非破产终止法律制度条款, 并对公司终止这一概念和终止的要件加以明确。公司终止的概念应为:由法定原因引起的, 并经过清算和注销登记程序而使公司主体归于消灭的法律过程。完成这个法律过程要具备两个要件:实质要件———清偿债务;形式要件———注销登记。只有同时具备程序和实体上的要求, 才能保证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各方的利益得以平衡。

其次, 明确在非破产终止的制度体系中应当包含解散 (即终止的原因) 、清算和注销登记三个组成部分。其中解散只是终止的原因, 它又可分为根据章程、股东会、股东大会决定或者因合并分立所导致的公司非强制解散, 以及因公司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被责令关闭、被撤销公司登记而解散和司法解散等强制解散这两种原因。这样, 一方面明确了解散只是公司终止的环节之一, 从而消除了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 还可将吊销营业执照、撤销公司与注销登记相区别, 以解决审判实践中诉讼主体的身份问题。

2. 完善特别清算制度, 增加非破产终止程序的强制性

首先, 规定公司在解散事由出现之后的法定期限内向工商行政机关办理解散登记并公示, 随后在法定期限内组成清算组并办理清算登记和公示。这样便将公司解散之后的清算进程纳入工商行政机关的监管和债权人的监督之下, 便于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并启动特别清算程序予以纠正。

其次, 完善特别清算程序, 弥补普通清算在强制性和监督机制方面的不足。特别清算是相对于普通清算而言的, 两者都适用于公司非破产终止中的清算制度。具体来说, 普通清算是在公司解散时按法律规定的程序由公司自行组织的清算;特别清算是在普通清算发生困难或公司负债超过资产有不实之嫌时, 依法院的命令并在法院监督下所进行的特别清算程序。我国《公司法》规定:“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 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申请, 并及时组织清算组进行清算。”仅有这条规定很难说我国已建立特别清算制度, 更不必说其完善性了。所以, 应扩大特别清算的适用事由和请求权主体范围, 并在制度设计中引入债权人会议的内部制约和法院的外部监督制度。此外, 还要提供协议终结诉讼的便利选择, 将特别诉讼建成一项完善的法律制度。

3. 明确和强化违法主体的民事责任

首先, 将公司的法人资格否定制度适用于公司终止阶段, 必要时追究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连带责任。公司的法人资格否定制度是基于公司的法人制度设立的, 法人制度的本质是责任独立, 而责任独立来源于公司的财产独立和人格独立。因此当公司的财产独立或责任独立有所缺失时, 其责任独立的根基便遭破坏, 这便意味着股东有限责任的屏障被突破, 此时公司债权人得以适用公司的法人资格否定原理, 揭开公司的“面纱”向股东直索债务。公司的法人资格否定制度, 是法律为了在公司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之间维持利益平衡所赋予债权人的一把“尚方宝剑”, 将这一制度适用于公司终止阶段, 是指在公司未经清算即分配剩余财产而导致债权人债权落空的情况下, 股东的行为应视为侵占公司财产, 并在侵占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若股东不能证明公司实际终止时的财产状况, 则对全部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其次, 落实登记义务人和清算义务人, 并规定其违法责任。从现行《公司法》来看, 仅规定了清算组在清算活动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或债权人造成损失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而在公司不依法组成清算组开展清算活动的情况下, 除公司对其债务继续承担责任之外, 对具体责任人逃避清算的违法行为追究责任则未作任何规定, 这对于此类违法行为的打击非常不利。为确保公司依法进行解散、清算和注销登记并组成清算组开展清算, 有必要将以上登记和清算义务落实到具体人, 同时规定其违反以上义务承担的法律责任。从公司的治理结构来看, 将以上义务人和责任人确定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最为可行和有效。至于其法律责任, 除行政责任之外, 在民事责任方面应当对公司债务和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即在股东侵占公司财产的范围内与股东承担有限的连带责任, 当股东不能证明公司实际终止时的财产状况时, 则与股东一同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此外, 当因为公司违反清算和登记义务而启动特别清算程序时, 应当由该责任人和股东对特别清算的费用承担连带的支付责任, 而不能以公司财产支付特别清算费用。■

篇4:创业公司怎么建立制度

通过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和帮助中小型企业成长的经验,我认为是否建立规范化制度和流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业公司的商业成长关键驱动力(The key drivers of business growth),或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

比方说,一家10人的IT创业公司和一家100人的零售服务企业对于流程化和制度化的进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IT公司的商业成长关键驱动力在于创新力,在于产品开发和人员的激励,所以制度和流程的规范化可能不会在一开始就成为重点,过于规范的制度和流程反倒可能会限制员工的创造性。而零售服务型企业的关键驱动力则是围绕着销售能力的关键业绩指标,在于服务的质量和流程以及人员的能力,所以相对于IT公司来说,制度和流程的规范化可能会早一点地进入管理者的战略视野。

一旦我们对成长关键驱动力有了准确的理解,那么该在什么时候进行流程和制度的规范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比如对于新兴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说,其核心的商业成长驱动力在于优秀的线下物流体验,那么从一开始,包括信息化平台在内的供应链管理制度与流程,成为这类企业关注的重点,这些要从开始就要做到规范化。

另外,一个创业公司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制度和流程的建立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企业的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各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不一样,对制度的要求也不同。

在初创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最大程度地激励员工、开发产品和吸引潜在顾客,聚焦于“创新式成长”,关键在于创业团队的“人治”,所以制度的和流程的规范化可能主要存在于基本的公司制度,比方说研发制度、生产流程管理制度等。

而在生存立足阶段,聚焦于“引导式成长”。关键在于固化完善核心流程和制度,特别是关于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流程。

而在成功阶段,则聚焦于追求持续的增长,在这个阶段,公司开始有了清晰的组织结构,有了各种功能业务部门,所以制度和流程将着眼于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每个部门的协调效应,会更注重于像组织流程、风险管理、营销管理等。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的创始人一般都会在早期对公司采取较大的控制,他们对成功的自信,对战略方向的把握,对员工的激励等对于创业公司的早期生存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像华为的任正非和苹果的乔布斯,都是最典型的例子。这样的好处是便于实施创始人的愿景,更快地捕捉瞬间即逝的商业机会,更好地执行既定的计划。但一旦太控制就有可能遏制了公司内部其他员工创造性的发挥,打击到核心人员的创新激情,同时也有可能由于创始人的一意孤行,导致整个公司的发展停滞。毕竟像乔布斯那样的商业天才,还是极少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在早期依靠创始人的权威(lead by authority)迅速开局。随着公司的发展和业务的壮大, 逐步借助于团队和能力的管理(lead by team and)有一些核心的事务,创始人必须亲力亲为,确保公司战略方向的正确和执行的有效。在这其中,最需要创始人掌控的是产品和招聘。产品是公司的灵魂,同时产品也是公司内最难以完成的工作,需要了解的信息和协调的利益太多,而创始人基于其为客户解决问题、增添价值的创业热情,往往是最了解客户需求,最能把握市场趋势的,例如苹果、亚马逊、腾讯等公司的创始人皆牢牢把控产品,通过“人治”确保产品的领先。招聘则与产品相辅相成,其好坏直接决定了创业公司能否找到合适的人来执行战略。总结来讲,在关乎公司发展战略的重大事务中,需要坚持创始人的“人治”,而涉及日常运营的事务,则可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和流程进行管理,即所谓“抓大放小”。

篇5:公司管理制度建立方案

1、同行同业,借鉴学习

作为新建企业在借鉴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时,要巧学活用,但绝不等同于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我们要围绕自身企业的实际,学习同行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新理念,管理者要大胆地解放思想,追求管理创新,彻底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将所学到的、借到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来统一企业员工的认识,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合乎自身企业发展前进的要求,主动参与管理、配合支持管理。

2、结合自身,不断总结

任何事物的先进与落后与否,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作为管理者,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其他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东西,放在本企业中运用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要树立管理中的自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在新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初期,就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在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认真审视自己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不断总结、完善、修正和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以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新建企业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一般是沿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困难到容易的顺序进行的,所以循序渐进原则也是管理规律的反映。贯彻循序渐进的管理原则,要求做到:一是管理制度设计者要按照管理的系统工程进行编制,不能想当然的让制度缺失和出现空档;二是管理者要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台阶出发,由低向高,由简到繁,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管理制度要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如行政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做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责、权、利的有效结合。

4、公司自身特色管理道路

正确评估,审视自身,走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道路。常言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模式,但有相同的框架,长松咨询的专家认为,要形成自我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是要对制度有效宣传,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才不致于成为空中楼阁,才有可能得到贯彻和执行;二是对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既不附合,也不盲从;既不骄傲自大,也不悲观消极,以科学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它;三是对制度进行适时修改和完善。旧的管理观念一旦进入管理者的潜意识,就容易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清理干净,所以,因地制宜的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度是一个正常的过程,需要管理者有足够的勇气去自我调整或自我否定。

5、公司管理制度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6:公司员工抚恤制度该怎样建立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世界经理人办公伙伴将追究法律责任。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是公司内部的”立法”,是公司规范运行和行使用人权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司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行使好法律赋予的这一权利.聪明的公司都看到了这一点,但实践中还有很多公司并未对此予以重视,认为反正有国家法律,法规,出了事按国家法律,法规处理就行,其不然卖国家法律,法规是**,不可以针对某个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公司的具体是千变万化的.成功的公司多制度其效果是使公司运行平稳,流通,高效,并可基本上防患于未然.俗话说:”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成功的公司及规章制度,50%更是直接因它而产生.可以说规章制度的主要功能是:

1.规范管理, 能使公司经营有序,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2.制订规则, 能使员工行为合矩,提高管理效率.它的重要意义是:

制定公司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的需要.制定公司规章制度是规范指引公司部门工作与职工行为需要.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完善”劳动合同制”,解决劳动争议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

公司员工抚恤制度范文

(一)本公司员工凡不能参加劳工保险或人寿保险者,遇有伤病亡故其抚恤办法,悉依本细则。

(二)本细则除长期受雇在本公司的从业人员外,其他的临时、特约顾问、特聘等人员均不适用。

(三)凡因执行职务而致公伤,一时不能工作者,在其医疗期间,按月发给全部薪津但以24个月为限。

(四)在职死亡,按照下列规定,给予一次性抚恤金:

1.服务未满1年者,给予1万元。

2.服务1年以上未满2年者,给予2万元。

3.服务2年以上未满3年者,给予3万元。

4.服务3年以上未满4年者,给予4万元。

5.服务4年以上未满10年者,给予5万元。

6.服务10年以上者,给予6万元。

(五)凡因下列情形之一,而致因伤死亡者,除照第4条办理外,得由直属主管,叙明事实,呈报总经理核定,另行酌给特别抚恤金,但以5个月薪津为限。

1.明知危险而奋勇抢救同仁或公物者。

3.于危险地点或危险时期工作尽忠职守者。

(六)因逾病假期限而受停薪留职期间内病故者,得按在职死亡请恤,但在停薪留职后6个月内为限。

(七)遗属请领抚恤时,应检具死亡证明书及户籍誊本各一份继承人以分配顺序表及同意书件等随同申请表送交人事单位。

(八)抚恤申请表应由人事、会计两单位审查签证后呈奉核准后发给。

(九)受领抚恤金的遗属,须备有证明文件,受领抚恤金的顺序如下:

1.配偶。 2.直系血统的子女。 3.父母。 4.兄弟姊妹。 5.祖父母。 6.孙子女。

(十)死亡者如无遗族或遗族居住远方,不能赶到,无法亲临埋葬时,由公司指定人员代为埋葬,其费用在应给的抚恤金内支用。

(十一)申请抚恤金应在死亡后3个月内申请,但遇有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时,得准予延长。

篇7:建立完善的公司病假管理制度

公司执行国家有关休息休假规定,以保证完成教学经营需要为前提,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员工正常的休息休假。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特制订本管理规定。

一、婚嫁

1、根据国家规定,员工婚嫁为3天。

2、员工休婚假,应持结婚证原件提前申请,填写《请假申请单》报部门负责人审批后,交办公室备案。员工休婚假期间,发放基本工资、岗位工资。

二、丧假

1、根据国家规定,员工的直系及非直系亲属去世,可休丧假1至3天。丧假需履行请销假手续,填写《请假申请书》并报部门负责人审批后交办公室备案。

2、员工休丧假期间,发放基本工资、岗位工资。

三、产假

根据国家规定,女员工产假为90天(产前15天,产后75天)。初婚并符合晚育(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条件的,增加产假60天,同时女员工自婴儿出生之日起12个月内,每天可享受两次哺乳时间,每次30分钟,哺乳时间可当天合并使用,多胞胎生育的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执行。

女员工产假期间一般不从单位领工资,而是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由生育基金支付。

1、从业生育女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生育保险)累计满一年的,由生育基金支付其生育生活津贴(即产假期间工资)。

2、从业生育女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生育保险累计不满一年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经营情况,适当发放生育生活津贴。

3、产假期间的社会保险费单位缴纳部分由单位缴纳,个人缴纳部分由个人缴纳。

4、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女员工不享受产假及产假待遇。

四、病假

1、员工请病假须履行请假手续并到办公室备案,在7天以内的病假,经分管领导审批,7天以上的病假,需经学校主要领导审批。

2、员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病假,须持本市县区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诊疗证明或休假建议书(均需要加盖医疗机构公章或病假专用章)、诊疗病历、各种检查结果、收费单据向分管领导请假并办理请病假手续,由办公室备案。

3、员工请病假,学校有权核实其真实性,并可以让当事人到学校指定的医院复查。

4、员工患病需长期治疗的,医疗期(含节假日)自病休之日起开始计算,医疗期满后仍不能正常工作的,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定处理。员工在医疗期内,为了解其病情,学校有权要求其定期提供相关诊疗病例、各项检查记录、收费单据等或者安排其到指

定医院复查。

5、病假期间工资发放

病假期间工资计算基数为基本工资。各种补贴、效益工资、奖金(考评奖)不计算在内。

日工资=月计算基数÷月应出勤天数

月工资=日工资×病假工资比例×病假天数

正常出勤按正常工资体系执行。

(1)、管理岗员工请病假每天发放工资数为当月基本工资与应出勤天数的平均数的50%,即每月工资发放计算公式为:月基本工资数÷应出勤天数×50%×请病假天数。

(2)、教练员(B2.C1)请病假每天发放工资数为当月基本工资与应出勤天数的平均数的60%,即每月工资发放计算公式为:月基本工资数÷应出勤天数×60%×请病假天数。

(3)、教职员工通讯费发放标准为月通讯费与当月天数的平均数,即每天发放通讯费计算公式为:当月通讯费÷当月天数。

(4)、员工凡有病假的月份,当月停发一切福利待遇、奖金及其他补助。

五、事假

各部门对员工请事假要严格把关,确有特殊情况方可准假。学校有权决定是否给予员工事假,并决定事假的天数。员工请事假需提前向部门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由分管领导审批后报办公室备案。

1、管理岗的员工请事假每天扣发工资数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或其他补助分别与当月应出勤天数的平均数的和和月通讯费与当月天数的平均数之和,即计算公式为:当月(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或其他补助)÷当月应出勤天数+(当月通讯费÷当月天数),相应每月请事假扣发工资数计算公式为:日扣发工资总数×请事假天数。

2、教练员(C1)请事假每天扣发工资数为基本工资、其他补助分别与当月应出勤天数的平均数的和和月通讯费与当月天数的平均数之和,即计算公式为:当月(基本工资+其他补助)÷当月应出勤天数+(当月通讯费÷当月天数),相应每月请事假扣发工资数计算公式为:日扣发工资总数×请事假天数。

3、教练员(B2)请事假每天扣发工资数为月工资总额与当月天数的平均数,即计算公式为:当月工资总额÷当月天数。

4、教练员(C1)考评奖按当月每个教练员实际培训合格学员人数发放,请事假的教练员当月扣除不应得合格学员的考评奖。

5、员工确有特殊情况,请事假一个月以上两个月以内的,事假期间停发所有工资,并自行缴纳社会保险的个人部分;请事假两个月以上三个月以内的停发所有工资,并自行缴纳社会保险的单位部分和个人部分;请事假三个月以上仍不能正常上班工作的,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定处理。

6、员工请事假的月份,当月停发一切福利待遇、奖金及其

它补助。

六、工伤

篇8:简议财务公司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

一、财务公司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

2004年9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5号〉) 明确了“财务公司是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 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 在市场上靠负债经营, 负债率较高, 一般超过90%, 因此, 具有较高的风险,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 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风险

财务公司会计的核算是对财务公司经济活动的确认、计算和报告的过程, 是按照金融机构会计制度的要求和统一规范的操作程序, 真实、完整、及时地反映会计数据。在财务公司会计核算中, 每天都要进行现金收付、科目运用、账户登录、凭证审核录入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存在着风险隐患, 如果哪一个环节失控, 就会对财务公司整个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2. 会计操作中存在的风险

财务公司会计是建立于严格的专业运行机制和统一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工作的基础上的, 会计岗位是以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为原则。在会计岗位操作中未能执行统一的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不落实、会计基本制度知之不深、违反制度操作业务、未合理地设置会计岗位、岗位之间缺乏制约牵制等, 都会出现使财务公司资金和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3. 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风险

财务公司会计的监督一般都是事后, 它是对日常会计凭证、账表、账册等进行审核, 对业务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监督手段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到位等原因, 会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没有能做到及时到位、检查力度不够, 相对弱化了会计的基本职责, 加大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

4. 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财务公司这几年发展迅速, 各种新业务、新办法、新手段不断出现, 但岗位设置却基本维持在原有的结构上, 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 有些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够, 水平不高, 操作行为不规范, 工作责任心不强等。这些因素又给财务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强管理、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如何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 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

二、建立内控体系是财务公司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是金融企业自身的内在要求, 是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 是金融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作为经营特种商品货币的企业, 财务公司会计管理对象就是货币本身, 其会计核算过程就是具体办理业务的过程。因此, 财务公司的内部控制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 而且会计系统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结构的重要因素, 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在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充分显示着自身的重要性。

为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财务公司各基层单位必须建立高效、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 财务公司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内控制度建设, 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内控机制运行中尚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内控制度的建设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金融新业务、新知识层出不穷, 内控制度明显地存在滞后现象;内控制度执行与规章要求不相匹配;有些部门管理人员制度观念淡薄, 对执行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造成差错事故时有发生, 很多案例的发生都与会计人员未能严格遵守会计内控制度有关;职能部门的检查与管理现状也不同步, 检查各自为政, 手段单一、监控乏力。

财务公司的内控制度作为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 包括金融机构内部组织机构的控制、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会计系统的控制、计算机业务的控制、授权授信的控制等。其中, 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整个财务公司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最复杂、牵涉面最广的系统, 是全公司业务经营所在, 它涉及到公司的整体管理环境和程序。财务公司会计是财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基础, 财务公司的每一笔业务的运作过程, 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 财务公司会计贯穿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全过程中, 加强财务公司会计系统的风险防范, 维护健康的会计秩序, 是财务公司经营活动安全运营的基础。

三、建立财务公司会计内控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财务公司会计系统实行严格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会计记录、账务处理和经营成果核算的独立性、全面性和真实性, 给经营者、监管者和股东提供真实的经营状况, 预防和化解各类风险。为此, 建立一套完备的财务公司会计内控制度, 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规范化原则

规范化原则就是要按照会计准则、金融性企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规范处理各种会计业务, 提供真实、全面、准确的有用信息。财务公司会计处理方法及程序应遵循一致性原则, 并建立统一的会计行为规范、会计指标体系、会计计算方法, 从而使会计信息不仅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也符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

2. 真实性原则

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为经营者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信息, 披露财务公司经营中取得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的失真, 将影响经营决策的正确性, 会计核算必须根据要素齐全、真实无误的会计凭证收付款项、登记账簿。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记录必须经过双人复核, 达到账账、账表、账据、账实、账款、内外账六相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谨慎性原则

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对收入、费用、损失的确认持谨慎态度, 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按照制度的规定, 对贷款资产的损失预提贷款呆账准备金;对投资足额提取减值准备;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及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等, 通过这些方法为会计内部规避经营风险搭建一道堤防。

4. 监督性原则

财务公司应充实稽核力量, 进行定期稽核, 形成制度约束。由于种种因素制约, 会计稽核一直是财务公司会计核算中的薄弱环节。稽核部门通过对会计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检查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 保证财务公司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使财务公司的经营层能及时发现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以便采取措施, 堵塞漏洞, 形成一道内控的安全保障机制。

5. 授权授信原则

通过对会计处理过程实行逐级授权、分级审批的原则, 明确各岗位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使各岗位人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 行使职权, 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 以达到核算安全稳健运行的要求。

四、建立财务公司会计内控体系的关键环节

建立完善的财务公司会计内控体系, 就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使内部管理制度逐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考核, 规范会计基础性工作, 重点要抓好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 强化系统控制机制, 发挥整体功能, 防范风险, 实现财务公司的稳健运营。

1. 加强岗位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实现岗位间的监督制约

按照责任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 坚持现金与有价单证保管与账务记录相分离;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与使用相分离;账务收支审批与会计核算相分离;呆账准备金的确认与核销相分离;账务处理与稽核相分离的原则, 按照会计制度、业务性质和合理负担的要求设置记账、复核、事后监督等岗位,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并相互制衡, 严禁会计人员一人从事两个以上重要岗位的工作和越岗越权处理业务, 对重要岗位会计人员实行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一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2. 执行规章制度到位, 强化安全保障机制

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必须全面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现金和有价单证保管与账务核算必须由两人以上分别承担;印、密、证要由三人分别管理和使用, 营业后必须入柜保管;款项的支付和账簿的记载必须以有效、真实的凭证为依据, 并须经过严格的换人复核, 鉴别其业务的合法性和凭证的真实性, 确保支付款项的安全;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实行会计主管审核批准制度;对于空白重要凭证进出建立领用登记制度并进行表外列账, 定期核查账实情况;对银行账实行会计主管每月核签制度等等。

3. 加强内部岗位责任的落实, 强化稽核监督

建立会计内部控制负责制, 杜绝任何人包办业务处理的全部环节, 在会计业务中, 网上银行付款业务必须经办、复核、授权三分开, 相互监督, 确保资金的安全。同时, 内控检查职能部门应转变观念, 进行定期稽核, 形成制度约束, 变被动为主动, 强化事前监督, 将稽核的关口前移, 从查弊到防范的转移, 对业务中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作出分析、判断,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建议。

4. 加强会计人员的队伍建设

篇9:如何建立公司制度

【关键词】 公司资本制度;硬资本;软资本;定期股权;制度创新

一、软硬资本的涵义及特征

(一)软硬资本的涵义

韦德洪(1996)提出了“软硬资本” 和“软硬资本理论”的概念 。当时对“软资本”和“硬资本”的定义非常简单明了:所谓‘软资本’,是指既可转让亦可定期折价抽回的资本;所谓“硬资本”,是指只能转让、不能抽回的资本。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规范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股金制度。在随后的研究中,韦德洪(1997)继续就“软硬资本理论”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进一步将“软硬资本理论”的研究延伸至更加广泛的公司层面 (2005、2006)。

在“软硬资本理论”下,公司的股权被设定为永久股权和定期股权。其中,永久股权属于硬资本,不赋予投资者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的选择权,投资者一旦购买这种股权后就不能选择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而只能采取转让或等待发行人回购的方式收回投资,需要全额承担经营风险;定期股权属于软资本,赋予投资者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的选择权,投资者在购买这种股权后,可以在不想继续持有时,选择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转换为永久股权),以达到收回投资或转换投资形式、控制投资风险或获取更大投资收益的目的,需要差额承担经营风险。永久股权和定期股权分别享有不同的责权利。

(二)软硬资本的特征

1. 硬资本的特征。

硬资本的特征是其不赋予投资者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的选择权,投资者一旦投资于这种硬资本后就不能选择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而只能采取转让或等待发行人回购的方式收回投资。

硬资本工具的典型代表就是普通股,它是股份公司资本构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股份。普通股股票持有者按其所持有股份比例享有“参与公司经营的表决权、参与股息红利的分配权、增发股票时优先认购新股权、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权利、公司破产后依法分配剩余财产权”五项基本权利。股东如果不满意管理层的经营决策、不满足公司的经营业绩或者发现更好的投资项目而拟收回投资,只能采取股权转让的方式来实现退出公司,而不能选择直接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由于股权转让依赖于市场的效率,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功能大大弱化,股东一般很难通过此种渠道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更好的投资工具作为硬资本工具的有效补充。

2. 软资本的特征。

软资本的最大特征是对投资者赋予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的选择权,从而使发行者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可以克服硬资本工具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的先天不足,使投资者和发行人双方的利益得以协调,从而实现“双赢”。

软资本工具的典型代表是定期股权,它是指由融资公司发行、投资人可以在购入后的某一个事先约定的时间按照事先约定的抽回条件主动抽回的股权。其基本特征是:投资者可以在事先约定的未来某一个时间主动地、有条件地从被投资公司抽回自己的投资。所谓主动,是指抽回投资的选择权完全在于投资者,而不是在于公司管理当局,这是定期股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股回购和优先股赎回的重要标志。所谓有条件,是指投资者抽回投资时要对公司的剩余股权给予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具体表现为所抽回的金额小于赎回投资时该项投资的原始价值或账面价值或市场价值。

定期股权是相对于永久股权——普通股而提出来的,它具有传统的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某些特性,但又区别于传统的普通股和优先股。它与普通股的异同表现在:两者都是股权资金,都可转让;但定期股权可折价退股,且退股的主动权在于持股者而不在于公司管理当局,普通股则不能退股(股票回购不属于退股性质)。两者都享有股权的应有权益,比如表决权、股利分配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但定期股权的权益比重小于1,而普通股的权益比重等于1,即1股定期股权所享有的权益要小于1股普通股所享有的权益。另外,它与优先股的异同表现在:两者都是股权资金,都可转让;但定期股权可折价退股,且退股的主动权在于持股者而不在于公司管理当局,优先股则不能退股(优先股赎回不属于退股性质)。两者都享有股权的应有权益,但优先股具有优先分配权,而且其股息率是固定的;而定期股权则没有优先分配权,其股息率也不固定,视发行方当年的股利政策而定。此外,优先股没有表决权,而定期股权则有与其权益比重相适应的表决权。

二、“软硬资本制度”的涵义及特征

将资本划分为软硬资本后,软硬资本在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合理比例、软硬资本工具的持有者在公司中的责权利关系都要重新界定,因此有必要在“软硬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软硬资本制度”,为软硬资本的运作提供法律保障。

(一)“软硬资本制度”的涵义

“软硬资本制度”是指对于软硬资本的筹集、运作以及公司与股东之间由于股东向公司出资而产生的财产法律关系进行规制的一系列规则体系。其核心是界定软硬资本工具的权责利关系,做到权责对等、责利匹配。

在“软硬资本制度”下,各种不同的软硬资本工具在融资企业中所享有的权力、所承担的风险和所享有的利益都应该有所不同,对这些权、责、利的界定是“软硬资本制度”的重中之重。权,是指软硬资本工具在融资公司中所享有的权力,比如参与经营决策权、优先索偿权、赎回权、转换权等;责,是指软硬资本工具在融资公司中所承担的风险,比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索偿风险、赎回风险、转换风险、利得风险、亏损风险、破产风险等;利,是指软硬资本工具在融资公司中所享有的利益,比如分红所得、股权增值所得、赎回和转换所得、清偿所得等。

(二)“软硬资本制度”的特征

与传统的公司资本制度相比,“软硬资本制度”有以下特征:

1. 资本被划分为硬资本和软资本。

硬资本即永久股权,一旦投入即形成公司永久性资产,归公司永久性所有,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投资者均不得抽回投资。合理比例的硬资本能够满足公司运营的需要,并起到某种意义上的信用保证。软资本如定期股权,赋予投资者在未来某一时间有条件地抽回的权力,其比例及抽回期限由公司根据运营需要来设计,能够起到资金优化配置的作用,并能为投资者提供顺畅的退出渠道。软资本的引入,使得公司资本制度不再僵硬,能够实现融资公司和投资者的“双赢”。

2. 资本所有者责权利关系复杂。

软资本的引入,使得公司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相应地引起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软资本和硬资本的出资者由于资本工具的不同,面临着责权利关系的重新分配;软资本工具持有者到期行权时,面临着行权股东和其他股东利益的协调;行权后,公司资本发生变化,股权结构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因此,在“软硬资本制度”下,资本所有者的责权利关系将更为复杂,协调好所有出资者的利益、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充分发挥“软硬资本制度”在提高公司融资效率、优化资本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等方面的优势,是该制度的核心。

三、建立“软硬资本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从完善资本市场角度分析

1.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结构单一、投资品种单一、诚信体系缺失等问题。

(1)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单一,缺乏层次性。目前只有主板市场,虽然推出了中小企业板块,但离真正的二板市场还有相当的距离,三板市场还远未形成气候,资本市场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投资者和筹资者多样性投融资的要求,产权交易体系尚未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不完善。

(2)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不仅使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而且还使得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受到扭曲,特别是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释放,导致市场风险不断累积。同时,阻碍了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入市的步伐,难以大规模地吸引国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内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也将受到影响。

(3)我国资本市场诚信体系缺失,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匮乏,造成证券市场缺乏活力。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格局。由于中小投资者在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资金实力、投资运作的知识、经验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天然的劣势,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法律法规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各国(尤其是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都十分重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如国际证券监管组织就把保护投资者利益列为证券市场监管的两大目标之一。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造成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2.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可以弥补传统资本制度的不足。

(1)“定期股权”这一软资本工具的推出,将会有助于改善我国股票市场的品种结构,给股票市场增加一种可供调节的“杠杆股票”,促进股票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为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由于定期股权具有“可抽回性”,投资风险相对降低,能够吸引风险规避型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比如养老基金等进入市场,不仅能够方便公司筹资,还能完善投资者结构,使资本市场整体趋于理性操作,有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

(3)“定期股权”等软资本工具的出现,使得中小投资者这一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到期行使抽回权的方式抽回投资来维护自身利益,这将直接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实际控制的资产缩水,无形中给控股股东或者公司高层管理者施加了压力,可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对于改善公司经营业绩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对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资本市场繁荣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角度分析

1. 我国公司的治理效率低下。

(1)股权治理效率低下。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股东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且股权高度集中,非流通股占绝对控股比例。这种股权结构直接造成了两种严重的后果:一是国有股“一股独大”、“一枝独秀”,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小股东约束机制软化,无力抗衡董事会的决议,难以对公司决策施加有效影响,而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企业,受董事会控制程度较大,监管不到位。同时,由于机构投资者主体不强大,流通股持股主体过于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因此,上市公司往往以大股东的利益为主导,而忽视中小股东的利益。二是国有股东的缺位使得经营者实际上掌握着控制权,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都非常小,也就是说,由于缺少对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几乎是完全的代理者。因此,股权融资并没有起到改善企业控制权、安排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作用,只是一种技术性“圈钱”的工具。这样就导致控制权市场基本上失效,难以发挥其资源优化配置及制约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的作用。

(2)债权治理效率低下。由于债券融资很少,债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无从发挥,使得代理成本很高,导致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由于银行债务的软约束与破产机制的软化,也使得债权融资对公司治理的效应相当微弱,债权约束软化。

(3)整个社会信用的缺乏也导致经理市场和信用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导致外部治理效率低下。因此,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一直都是我国资本市场孜孜追求的目标之一。

2.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可以强化股权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

(1)软资本工具——定期股权的推出,赋予投资者“定期抽回权”,大大增加了控股股东通过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成本。在传统资本制度下,投资者不得主动抽回其出资,因此当其对管理层不满时,只能用脚投票抛售股票,但这并没有减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的资产,因此控股股东感受到的侵害成本压力并不大。而在软硬资本制度下,由于新的软资本工具——定期股权具备“定期抽回权”,使得投资者一旦购买了定期股权,就被赋予了在未来某一个事先约定的时间主动地选择是否抽回股份的权利。抽回行动将直接导致控股股东实际控制的资产缩水。而且面对定期股权股东的抽回要求,控股股东还需准备大量的现金用于支付。因此当多数定期股权股东对上市公司失去信心时,会出现集体大规模抽回的情况,一旦公司现金准备不足,就会面临破产清算的危机。这是控股股东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上市公司一旦破产,也就彻底断了他们的财路。而对于公司高层管理者来说,如果公司业绩滑坡,经营困难,很可能面临被接管的危机,管理者也有可能失去为其带来控制权收益的职位和声誉。所以,在建立“软硬资本制度”,引入定期股权之后,将对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产生间接的约束力,有效促进控股股东监督管理层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对控制和约束控股股东为谋求私利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更加直接、有效。

(2)软资本工具的推出会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他们有能力也有动机主动去监管管理层的经营运作,在公司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从满足投融资双方利益需求角度分析

1.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形成投资者结构多元化的局面。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投资者结构单一。其中个人投资者居多,且因专业知识不够或者长线投资意识不强,往往盲目跟风投资,缺乏必要的理性,更多地扮演着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者角色。由于投机者只关注有价资产的现行价格,以及那些能够影响这些有价资产短期供求变化的信息,例如利率调整、政策变动或内部交易等等,而对那些具有长期影响的信息(例如预期增长率或产品研发等等)通常是忽略的,因为这些信息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显示出作用,这意味着在那些由投机者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市场中,非生产性的短线操作可以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至很高,亦可使资产价格暴跌——虽然这些短线操作本身并不会产生任何实际价值。而过度的投机行为势必会严重伤害资本市场的资金分配功能。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具有“专家理财、可以把大量闲散的资金聚集到投资活动中去、市场影响力较大、行为比较规范和注重诚信”等特点。因此,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 是改善投资结构、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措施。而由于我国风险对冲型金融工具的缺乏,机构投资者一直发展缓慢。

软资本工具的提出赋予投资者顺畅的资本退出机制,对机构投资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良好的资本退出机制也会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从而促进投资者结构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2.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满足公司对资本的弹性需求,提高资本管理效率。

我国现行公司资本制度强调国家对公司资本制度的单方面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防弊的作用,但却严重忽视了市场规律、投资者自主安排和公司自治的功能。比如,立法者假定投资者能够事先预估公司设立后对公司运营资金的需求,因而在公司设立及运营过程中,确立了诸多影响公司资本制度的重要规则,包括最低注册资本规则、资本变动规则等等。事实上,这些制度无疑对公司资本的灵活运作起到了严重的限制作用。因为在公司设立之时对资本的预估可能与公司运作过程中对资本的实际需求严重背离,如果资本的预估超过了资本的需求,势必造成过多资本闲置,资本效率降低;如果资本的预估低于资本的实际需求,资本将出现严重不足,这时如增发新股,会出现对原有股东权益的稀释,势必面临重重困难,增加了资本的成本。这里面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资本变动受限过多。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无疑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1)软硬资本相结合能够满足公司对资金的弹性需求。公司在设立之时除了发行普通股外,还可以根据资本的长期计划和短期使用目标,配套发行适当数量的定期股权。在公司运作的过程中,根据公司发展情况对资本的需求进行变动。如满足退股的相关条件,股东可以选择到期抽回股权或者续期,这样资本的变动就能够很好地满足资本的弹性需求,降低资本变动带来的成本,提高公司运作效率。

(2)“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还有助于公司提高资本管理效率。对于公司来说,资本管理日益成为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资本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在满足资本总量充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资本效率。其中有三个关键的环节:一是资本总量必须满足公司资本制度对于资本的最低限额要求,能够对债权人的利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二是资本的构成必须合理,要在充分考虑风险、成本、收益的情况下确定比较合适的筹资工具及资本比例;三是资本的投向必须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和股东的利益,使股东的回报能够合适地补偿风险。在实践中,公司往往为了满足法定的最低资本限额的要求而盲目筹资,不考虑风险和成本等因素,致使公司在日后运营过程中出现难以操控的局面,甚至因风险不当或者利益不均衡致使公司陷入危机。而“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能够使公司在筹资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软资本和硬资本的比例组合,提高资本管理效率,从而达到资本管理的目标。

(四)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角度分析

1.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

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过度集中、内部人控制严重和小股东的弱势地位等问题,控股股东通过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获取私人收益的现象频频发生。作为经济人的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是否进行侵害,取决于侵害产生的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即侵害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控股股东趋向于采取多种隐蔽手段(如项目选择、关联交易、扩张冲动和控制权转移等)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害;反之,则不进行侵害。因此,我国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成本太低。

对于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而言,公司内部没有别的股东可以与控股股东的权力相制衡,加之外部法律监督不力,中小投资者无法抗衡只能向其妥协。此时,控股股东需要承担的最大侵害成本就是万一被证监会查处,需要承担罚款与刑事责任的机会成本。但只要上市公司不破产,他们还是控股股东,还有机会在日后继续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增加他们的私人收益。因此若不被查处,侵害成本就低到接近于零。

2.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可以大大增加控股股东的侵害成本。

由于具备 “定期抽回权”,投资者一旦购买了定期股权,就被赋予了在未来某一个事先约定的时间主动地选择是否抽回股份的权利。抽回行动将直接导致控股股东实际控制的资产缩水。而且面对定期股权股东的抽回要求,控股股东还需准备大量的现金用于支付。此时,控股股东需要承担的最大的侵害成本将重新界定为:当多数定期股权股东对上市公司失去信心时,会出现集体大规模抽回的情况,一旦公司现金准备不足,就会面临破产清算的危机。这是控股股东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上市公司一旦破产,也就彻底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在上市公司引入定期股权之后,控股股东若还想随意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就要慎重衡量这一举动能给他们带来的私人收益和其引发的到期抽回可能导致破产带来的损失,这种约束力将促使控股股东实施有效监督,减少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行为。

(五)从规范约束民间融资行为角度分析

1. 民间融资行为因缺乏法律规范而存在很多问题。

民间融资也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大量资本游存于民间。由于居民进行投资理财的渠道并不宽泛,目前只限于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几种投资方式。与此并存的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融资显得供需两旺,形成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

从目前所观察到的情况看,集资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李丹红(2000) 认为集资涉及生产性、公益性、互助合作办福利等集资,集资方式有以劳带资、入股投资、专项集资、联营集资和临时集资等。根据郁光华(2004) 的研究,温州企业民间融资的期限普遍较短,大部分约期归还,期限一般为1-3年,临时性集资多数采用“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办法。股息、红利普遍较高,大部分接近民间自由借贷利率,一般为月息2-3%,超过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一倍以上。多数农村企业集资由正常的融资需求所驱动,而非出于投机和诈骗动机。因集资而出现兑付危机的事例在许多农村地区都存在,但占少数。

2. “软硬资本制度” 的建立,可以使民间融资行为走上法律规范之路。

企业经营的资金需求采取集资形式来满足,一方面可能与企业的业务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正式金融的抑制严重有关。当前对企业集资的限定性规定过多,严重影响到企业融资机会,大量的民间融资供需两旺,也与企业业务需要和市场机会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市场主体充分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让市场主体自身来权衡成本和收益;国家则提供市场准入和市场开放的便利和秩序空间,这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国家经济发展途经。但由于缺少法律规范,民间融资长期难以摆脱“灰色金融”身份,容易造成非法集资,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因此,应通过立法的方式为民间融资构筑一个法律平台,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融资行为,打击借民间融资非法敛财的活动。 而“软硬资本制度” 的建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极佳途径,它可以为企业的灵活性融资创造条件,使得民间企业“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融资行为逐渐走上法律规范之路。

(六)从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角度分析

1. 资本充足率不高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大问题。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反映一个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程度,是衡量金融机构资本与资产风险预防程度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是现阶段银行取得从事跨国金融业务公认资格的必要条件。由于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巴塞尔委员会把最低资本要求作为新协议的第一支柱,鼓励商业银行在坚持审慎性原则和具备充分数据的条件下,使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和风险度量工具,更精确、更灵敏地区分风险大小,促进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

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二是减少风险资产的数量。我国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存在,自1998年以来,国家采取了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等一系列措施来充实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和资本充足率。但随着商业银行资产的扩张,其资本金不足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又随之突显出现。

2.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可以解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低的问题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可以为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供崭新的思路,软资本工具可以成为其补充资本的重要来源。发行定期股权与设立开放式基金相比,可以有效分流储蓄,开辟投资型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正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两者都设立有随时抽回机制,赋予投资者选择权。但定期股权与开放式基金也有不同,它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投资者来说,定期股权属于一种直接的投资方式,投资收益要看银行的业绩及分红情况;而开放式基金属于间接投资方式,投资收益不看银行的业绩而是看基金投资组合的业绩。此外,商业银行发行定期股权可以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而发行开放式基金则不能。因此,发行定期股权对商业银行乃至整个资本市场来说,其意义将更为重大。

【主要参考文献】

[1]韦德洪.按照“软硬资本”理论来管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本金.中国农业会计,1996,(7).

[2]韦德洪.推行“软硬资本”理论,规范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股金制度.经济与管理研究,1997,(5).

[3]韦德洪.按照“软硬资本”理论来筹集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股权.金融理论与实践,1997,(11).

[4]韦德洪,覃予.软硬资本理论下的定期股权设计.美中经济评论,2005,(1).

[5]韦德洪,覃予.关于构建软硬资本理论的若干问题的讨论.中国经济评论,2005,(9).

[6]韦德洪,覃予.定期股权与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会计之友,2006,(7).

[7]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金融研究,2000,(5).

上一篇:2011年泰兴市住宿业创建会议方案下一篇:点点豆豆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