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记叙文

2024-04-15

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记叙文(共14篇)

篇1: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记叙文

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750字作文

亲情是大音希声,亲情是大爱无言。亲情是六月的凉风,让我们不再受烈日的曝晒;亲情是腊月里的绒毛,让你倍感温暖。亲情是天底下最真挚的情。

我的姥姥已经是古稀之年了,但那双眼睛炯炯有神,岁月也没能遮掩住她满身的`活气;那一米五的个子,瘦小的仿佛一阵风就把她吹走了,但却能干很多壮年丁的活儿。还有那充满老茧的手,当你摸它的时候,非但不感到磨砂般的难受,反而还能从中感受到岁月的沧桑。我的姥姥就是这样。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让我体验到了世间那大爱的亲情。

从呱呱坠地起,由于一些原因,我就随姥姥生活了一些时间,所以我和姥姥之间的亲情是不可泯灭的。

有一次,姥姥在房里做饭,没有人陪我玩,我漫无目的地在院子里踢着石子。我觉得太无聊了,非得要姥姥跟我玩,我喊了十几遍“姥姥”后,她都没有搭理我。突然从心底里冒出了一股无名的怒火,心想:你竟然不搭理我,哼,我以后也不搭理你了。越想越气愤,便一股风似的跑出去了。我拿着一根竹篾,生气地跑步在乡间小路上。只知道向前,向前,跑得越远越好。时间过得飞快,天渐渐黑了,周围皆是一片田野,一个人也没有,只有一声又一声的蛙叫回荡在耳边。我害怕了,但又不敢哭,怕把坏人招来,紧咬着下唇,一步一步往回走。心想:这要是个梦该多好!走了几分钟,觉得像几个世纪那么长。突然,耳畔响起了姥姥地呼喊声,我激动地跑过去,一把抱住了她。他紧紧地抓住我,说我“上劲”之类的诮骂,说着说着,语调里带着些许颤音,她哭了。我安静地站在那儿,看着眼前啜泣的姥姥,心里仿佛塞了个东西,特别难受。

那个晚上,我懂得了亲情,感受到了亲情。当你受伤,当你孤独,当你在路途中感到寂寞时,家人才是最牵挂你,最担心你的。

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真好!我要小心翼翼地把它保存在心灵的深处,时常擦拭它,不让它沾染上时间的灰尘。

篇2: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记叙文

那时姥姥会做许多好吃的“稀奇”。也曾一度以为姥姥一定看过许多菜谱。不然怎么每天给我不重样的美食?

最喜欢四五月份,每当这时我家里的洋槐花便开了。听姥姥说,在我出生之前,那两颗槐树就在那儿了。到了四五月份,槐花开了,乳白色的槐花挂在枝头,像一串串小巧玲珑的风铃,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有的绽开笑脸,好似一只只蝴蝶展开翅膀;有的还是花苞,像一盏盏小灯笼;有的`只开了一半,仿佛羞涩的少女在微风中频频点头。槐花的香味在远处是闻不到的,只有凑近了才会觉得香味扑鼻。

小时,我每在这个时候都会和姥姥一起来采槐花。槐花枝干有刺,一般都是姥姥采,我在旁边看着。见姥姥在地上随便捡起一根树枝,左手拿着树枝,用树枝勾住树干,用力往下拉,槐树吱吱响,许多槐花掉落下来,仿佛下了一场雪。姥姥见槐树枝向下了,右手立马就抓住了它。再把树枝放在地上,两只手开始把槐花一点一点摘下来。我看姥姥摘花,我也学着摘。我从低处开始摘,可是一不小心我被槐刺给刺到了,疼得我哇哇大哭,姥姥赶紧跑来,照顾我。后来才知道姥姥的手已经被刺破几个小口子了……

和姥姥相处的日子总是快乐而短暂的。姥姥和我摘完花已近黄昏。在溪边,溪水像一幅被丹砂浸染的水墨画,天边的云彩羞红了脸。姥姥洗着槐花,溪水被拨动着,泛起层层涟漪。夕阳西下,我蹲在溪边,问着姥姥洗槐花干什么,她笑着说,做槐花饼,不知为何,我从姥姥的眼里看见了一丝泪花。也是那年姥姥离世了,我再也吃不到她亲手做的槐花饼。

篇3: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记叙文

这是一张看似平常的黑白白合合影影照。可谁人能知, 在这帮身身着着老老式布衣军装、肩披草编伪伪装装、、手持竹竿当拐杖、于石水间间盘盘腿腿而坐的军人中, 有一位竟竟是是数数年后进入中央军委、升任任为为指指挥陆海空三军的傅全有总总参参谋谋长呢?

11975年, 我所在的陆军某部部, , 从从开封调防至浙江。1977年年, , 我我部在浙江的一次冬季拉练练中中, , 时任某师副师长的傅全有有, , 率率领师演出队给野营部队慰慰问问演演出时, 我们在天目山区翻翻山山越越岭小息时照了一张合影。

11983年, 我从浙江某部调回回河河南南开封驻军第155医院。11998855年年8月, 领导安排我赴重庆庆协协调调安置军转干部问题。借此此机机会会, 我先公后私, 携妻子单敏敏协协调调好军转干部问题后, 专程程前前往往成都, 去看望时任成都军军区区司司令员的傅全有老首长。

当当时进入一座独立的别墅小院后, 我发现除院中间一座约300多平米的别墅楼外, 周围还有不少平房, 听说平房内分别住着参谋、秘书、保卫干事、警卫员、炊事员等十余人。小院内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各种花鸟山石应有尽有, 一派南国景色中又透着庄重与威严。

握手、寒暄、落座交谈中, 我一边用心倾听首长讲话, 一边“定”眼望了首长数秒, 并将面前的大军区司令员和我脑海中十几年前的副师长形象, 迅速进行连接、比对, 极力寻觅着二者十几年前后的不同与变化……

首长还是那个模样, 依然身体强健、胖瘦适中、肤色略黑、眼睛有神、乡音依旧, 说起话来依然慢条斯理、有板有眼。幽默谈话拉家常中, 依然像家里的大哥一样, 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可信。只不过定眼相看, 老首长的眼角上还是平添了少许皱纹。

在和首长谈话, 回忆到他在浙江某部当副师长, 身着布衣、手持竹竿当拐杖、带领演出队拉练演出的情景后, 他幽默一笑, 不紧不慢地说:“那时当副师长是出力流汗、靠体力干活的。就那么一点儿兵, 还不归我全管。现在, 成都军区辖云、贵、川、藏等西南西北四个省区, 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应该说, 现在管的比那时宽多啦, 说话也比那时管用了, 哈哈哈……”从其淡淡且爽朗的笑声中听得出, 现今的首长很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在我俩一起忆往事拉家常时, 其秘书带一位军官进来向他请示工作, 大意是首长准备近日带队乘专机去西藏军区, 检查其军事设施、边防安全等事宜。只听他对站立笔挺的军官交代:让某某副司令、某某副政委, 抓紧商议制定检查方案;让某某部长、某某主任等做好出发准备;通知西藏军区某某司令政委相关检查项目;通知某某飞行部队、某某机场做好飞行接机安排……

他给站立军官交代的某某是谁?我不得而知。他们具体要到西藏哪里?检查什么?我不知也不懂。但他对站立军官的一番交代讲话, 让我骤感眼前一亮且肃然起敬。让我俨然听出看出, 首长真是一位胸怀全军大局、指挥千军万马、头脑思维清晰、安排部署周全、讲话逻辑严密、既威严又充满慈爱的老军人、老首长。

我和首长继续聊, 我看到, 对面妻子单敏和首长的老伴也正聊得火热, 只听她们好像是在说杭州的西湖、金华的火腿、开封的红洋楼和我女儿多大了、她孩儿干什么之类的家常话。因我只顾得和首长聊天, 也没顾得上仔细察看首长的老伴。后来听妻子单敏讲, 首长的元配老伴、我的老嫂子, 还是一位早期裹过脚的小脚女人呢。再后来, 妻子还时而一语双关“提醒”我:老嫂子虽是“三寸金莲”, 可原装元配多好啊, 你要向老首长学习啊……

在首长家里聊了约一个小时, 虽聊兴正浓, 但看天色已晚, 怕打扰首长休息, 我们还是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了。再次寒暄后, 首长及老伴双双送我们到门口挥手告别。首长的秘书将我和妻子送至大院门外, 这时秘书才告诉我们, 为了约见我们两口子, 首长将原本安排今晚上观看中央歌剧院在成都的首场演出给推辞了……

日月轮回, 屈指算来, 当年那人那情那景、距今已有近30年。自那时至今, 我再没有跟首长联系过, 可我心中一直在惦念着、挂牵着他, 一直在追踪寻觅着他又从成都军区到兰州军区、后又调任总后勤部长、总参谋长的升迁轨迹, 我也知晓他因年龄原因, 前几年, 已离退在北京一隅携孙儿在家乐度晚年。

篇4:与姥姥一起走过的日子

成长的道路是漫长的。晴空澄澈,落英缤纷,因为有您我的生活才如此亮丽。灼热难耐的酷暑,窗外便是伙伴的呼唤。您用粗糙皲裂的手轻轻抚摸我的头,安抚焦灼的我,握住我攥着粗粗毛笔的细嫩手指,在雪白的绢纸上用力写了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古词句。您教导我,做人要性缓而有才,气和而有志。

成长的路上,我有依靠的树,那就是您。在我上幼儿园时,一天傍晚,您搂着我,给我讲故事。您从来不用故事书,在您眼中,经历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故事。在您怀中不安分的我,乐得前仰后合,笑了半天却不知是为什么。那时,您高兴得合不拢嘴,那时,我发现一条条皱纹像小虫子一般爬上您的面庞,只是我没有说。被我注视许久的您,仿佛明白了什么,您问:“姥姥现在老了,是不是?”“没有,一点儿都没有,还很年轻。”我支支吾吾道。您的眼睛眯成了一条弯弯的月牙儿,乐呵呵地,没有戳穿外孙女善意的谎言。

成长就像蘸满了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慢慢洇开足印。时光如流水,一晃儿,我上了小学;一晃儿,姥姥的皱纹又增了一分。姥姥又病了,在我家小区附近有一位有名的老中医,姥姥是他的老病号了。

您整天待在厨房里,药罐里煎药,砂锅里熬汤。我也整天待在厨房里,看着您将一味味中药仔细地放入沸水中,盯着它们的一沉一浮。我看见落下一小包,赶紧递了过去。“傻丫头,那是豆蔻,要最后下的。”“啊?豆蔻原来是这个样子的!都碎了,干干的,我还以为它很美呢……”

我陪着您坐在厨房中,看着川穹、白牡丹、茯苓、甘草……一味味草药缓缓地沸腾,而灶台上还有一包豆蔻。纸包上龙飞凤舞地写着“后下”,因为它芳香,所以后下。十几种草药,无不能缺少它的芳香,不然就会满是苦涩的浓浓的药味。它不就像您吗?

您记得吗?您带我去公园时见到冬青草,我喜欢它的绿,小心翼翼地抚摸它绒绒的叶。您问我,为什么同样是草,却只喜欢这一棵,我的回答是——因为它与众不同,就像您!

我怀念,怀念与您一起走过的日子。

(指导教师:徐凤荣)

篇5: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不同的年份里,他时常一个人在屋里拉二胡,拉着拉着,皱纹一年比一年多,人一年比一年瘦。以父母为主角的视频拍得越多,陈鹏军就越后悔自己文化少,明明心里满是对父亲的感情,可一点儿也表达不出来。

父亲去世已经两个多月了,陈鹏军却总觉得爹还活在他身边的某个地方。

只要打开电脑,点开散落在桌面上或文件夹中的某个视频,就能见到心中想念的熟悉身影——那瘦小的、衣着简朴、脸带笑意的父亲。在老家的土坯房里,他也许悠悠然地在院子里踱步,或是在屋里拉二胡,或在寿宴上,笑眯眯地看着儿孙们在院子里坐上四五桌。

回想起来,父亲从来没有对他说过“我爱你”,他也从未对父亲表达过这样的感情。直到老人家罹患食道癌晚期住院之后,陈鹏军才第一次试着去拥抱他,希望能给老人鼓鼓劲儿。

不过,在父亲去世前9年多的时间里,只要有空闲,这个中年人总是扛着摄像机回父亲家,把爹娘的一言一行都拍下来。

父亲在村后的田里干农活,穿着一身灰不溜秋的旧衣裳,挥舞着锄头,偶尔停下来,挠挠灰白的头发,跟母亲说两句话——那是,老人家身子骨还硬朗,挑着扁担下坡,腰挺得可直了。

6年后,父亲头发明显白了,他坐在院子里捣鼓小轮子和木板,想做一辆木板车。一样是挠着头的老爸,若有所思,脖子上已经是褶皱分明。

今年正月里,父亲最后一次拉起二胡。躺在床上的老人,脸颊微微地凹下去,瘦骨嶙峋的手上贴着输液留下的胶布,脸上却满是笑容。

对开影楼的陈鹏军而言,这些画面拍得并不够专业。这些年来,他扛着摄像机,光是捕捉些零碎的家庭画面,镜头有时还摇摇晃晃的。但这段不知主题为啥、不知如何结尾的拍摄,也是摄影师陈鹏军最重要的作品:在他的镜头前,父亲渐渐老去,直至远离。

到父亲真的走了,陈鹏军才明白,一场父子间的告别,也还是不够的。

父亲去世一个月后,他整理了电脑中的影像,剪辑出一个5分28秒的视频,配上老人生前最喜欢的歌曲《我的父亲和母亲》,发到了网上的“嵩县吧”,进而传播到全国各地。很多网友给他留言说,看到这视频,想起自己在老家的父母,“心里酸酸的”。各地媒体“拦都拦不住地”跑去采访他,他的故事不止一次上了中央台的新闻节目。

但这一切对陈鹏军来说都不重要。在今年5月26日早晨开始琢磨把哪些关于父亲的片段凑到一起时,这个47岁的河南汉子只意识到了一点:自己再也没处说一声“父亲节快乐”了。

镜头与童年

外人要到达洛阳市嵩县的车村镇并不容易。长途汽车清早从洛阳城出发,驶上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到嵩县已经是中午,但车村还在一百多公里以外。汽车时而绕着山蜿蜒而行,时而沿着高高的公路桥从一个山头快速驶向另一个。雾霭萦绕天际,迷雾后青翠的山峦一重接着一重,似乎完全没有尽头。

陈鹏军的父亲陈芸,一辈子都生活在这层层的山峦中。小时候,陈鹏军常常被父亲架在脖子上,跟着他翻山越岭上班去。爷俩饿了就吃母亲用玉米面和野菜做的窝窝头,渴了就喝山脚下的溪水。如今想起来,陈鹏军会懊悔当初不懂事:听父亲说声“我不饿”,自己就毫不客气地把干粮都吃了。

20,也是沿着这样蜿蜒的山路,陈鹏军抱着一台沉甸甸的摄像机回到了车村。

那是一台进口品牌的银灰色标清摄像机,画质“能赶得上县城的小电视台”,车村街上买不到这样的摄像机,县城里也买不到。他乘着长途汽车去郑州,从那里的专卖店里取回了这台专门从上海订来的机器。

如果不是前一年父亲被误诊为骨癌,在镇上开设婚纱摄影店、生意正忙的陈鹏军可能不会冒出念头,就为了“清清楚楚地”拍下父母的日常生活,借钱去买这样一台摄像机。

他刚跟父亲去商量这事儿的时候,老人家也满是不愿意:“为啥要给我拍录像?”

“拍了录像可以放着看啊。”

“你不拍,我也好好地在这里,这不一样能看?”

父亲不知道曾被误诊为癌症,却也看得出儿子在想啥。当年,一听到医生说出“骨癌”这个词,陈鹏军就懵了:快满40的他刚刚才意识到,年过古稀的父亲,随时都可能离开。“我真怕,要是有一天,我爸离去了,咋办?”

哪怕父亲不赞成,他还是下了决心开始自己的拍摄。买回摄像机的第二天,陈鹏军就扛着它回到了父母家里。

这些近10年前的事情,如今回想起来,还是清晰得跟昨天刚刚发生一样。那天,二老正在村后的田里干活。陈鹏军想试试新机器,他刚扛起这个大家伙,手就不由自主晃悠了起来。摇摇晃晃的镜头对准在干农活的老爸,老爷子的动作也不自觉僵硬起来,讲话都不在平常的调上。镜头前几步路一走,陈鹏军都快笑出来了。他把机器一关,对父亲说:“爹,您老就当我不存在就成啦,该干啥就干啥。”

重拍的时候,儿子的手还是晃悠,父亲却学会了不看镜头。这段拍摄于年2月、微微晃悠的画面被陈鹏军放在了视频的最前面。从那天起,陈鹏军就多了一种新的和爹相处的方式。

说起来,陈鹏军第一次见到相机和镜头,就是因为父亲。那时候陈鹏军才4岁,有天正跟村里的孩子一块儿在一棵大榆树下玩,二姐跑过来说:“快回家,爹要给咱照相啦!”

他问姐姐:“啥叫照相?”

跟着二姐一跨进院子,陈鹏军就见窗上钉上了一块娘织的靛蓝色粗布,爹在前面摆弄着一个黑色的方匣子,方匣子上有一上一下两个圆圈。跟着父亲的指挥,姐弟俩在蓝布前坐着,姐姐一手搭在弟弟肩上,父亲按下了快门。

“我还在愣愣地看着镜头,心想照相是咋回事呀?”

10多年后,少年陈鹏军在父亲工作的嵩县文化馆里又见到了一模一样的方匣子。他问爹:“小时候你第一次给我照相,用的就是这样的相机,是不是?”

陈芸很惊讶:“就是这种120相机,你居然还记得?”

“我姐姐还大我两岁,她一点也不记得这事儿了。可我就记得清清楚楚,大概是和镜头有缘。”陈鹏军回忆说。

那时候,是陈芸记录着儿子的成长。而在他人生的最后10年,儿子扛着摄像机,一路零零碎碎地记录下了他的生活。

逐渐地,逢年过节,全家人都适应了院子里多出来一个扛着摄像机的身影。大多数时候,老父亲把摄像机视若空气,他闲不住,总在院子里忙这忙那,修修补补。偶尔回头跟老伴儿说话,目光瞥过蹲在脚边正摆弄摄像机的儿子,流露出几分“这孩子在捣鼓啥呀”的困惑。

父亲过世以后,陈鹏军在家翻箱倒柜,找出了18盒小录影带和20G的记忆卡,一边看,一边哭:里面满满的都是父亲。

影像与文章

父亲去世的这两个多月来,陈鹏军把自己拍过的录像看了又看,只觉得到处都是不足。

要是当时跟老爸多讲讲话,现在看片子能听到和老爷子的对话多好?

要是刚开始爹在地里干农活时那些奇奇怪怪的动作没有擦掉重拍,现在看起来该是多有意思?

要是当初好好想想,定好了要拍父亲的哪些镜头,然后一个个去拍上了,今天可能也就没这么多遗憾了吧?

父亲生前,隔三岔五就骑着电动自行车,带上母亲在自家地里种的蔬菜,挨家挨户地送给住在附近的6个儿女。到80岁的时候,父亲还常常骑着自行车出门,母亲坐在车后座上,老两口谁也离不开谁。

那些年,陈鹏军总想着,下回要拍拍父亲沿着车村街一路过来、带着两兜水灵灵的新鲜蔬菜的样子。可是时光倏忽这么一溜过去,他到底还是来不及拍下这些心里最怀念的镜头。

为什么这最家常的一幕却没能留下来呢?“也许是因为一直都忙?”陈鹏军想了想,停顿数秒后又断然否认,“压根不是忙的问题……”

以父母为主角的视频拍得越多,陈鹏军就越后悔自己文化少,明明心里满是对父亲的感情,可一点儿也表达不出来。憋急了,他在纸上写出了很宏大的句子:“每次看到视频中的您,总能感觉到您还活着,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您的一生是那样的勤劳朴实慈祥和伟大,老爸呀,我想您!”

他是真的老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背着他,翻山越岭,去离家六七十里外的村子里上班。他坐在父亲肩头,晃晃悠悠,时不时就见老爸从随身的布袋子里揪出一小块窝窝头,递到头上来给自己吃。

六七岁的时候,陈鹏军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好几天都在村里自称是潘冬子,还从厨房里拿个馒头顶着当军帽,跟小伙伴大打一通。父亲见了,虎着脸问他:“能别糟蹋粮食不?”

几天后,屋里多了一顶红军帽,那是父亲做的,不光是灰布做的帽子,还有一颗从笔记本塑料封面上剪下来的红星。有了老爸的鼎力相助,陈鹏军在村子里的一帮小捣蛋鬼里,就“恁跩了”。

这些关怀,他没法拍出来。他能捕捉到的画面,往往是父亲在自家院子里忙忙碌碌。在那个用土坯墙围出的十米见方的院子里,种了几排自留地、放着若干盆景,都是父亲摆弄出来的。父亲是他见过的最聪明手巧的人。平常左邻右舍有个什么坏了破了的家具电器,父亲都能修补;还写得一笔好书法,懂美工,擅乐器,一手二胡如泣如诉。

平时在父亲家吃晚饭,父子俩总有说不完的话。大概在的时候,年过80的陈芸听说影楼里缺拍古装照时使用的古筝,坚持着非要帮儿子做一架。

“您还懂这个?可别操劳坏了身子。”陈鹏军有点犹豫。

“一架古筝得多块吧?费那个钱干嘛,我会做。你只管把琴弦买来就是了。”

两个多月后,爹真的给了他一架古筝。在儿子惊讶的目光中,他亲手弹奏了一曲,笑着说,“乐理都是一通百通的”。镜头里,他认认真真地在这把道具古筝上描出小篆体的“琴韵古筝”几个字,还在旁边画上两枚印章。

那两年,老人家已经习惯了他的拍摄,逐渐地视镜头为无物。但儿子却开始觉得,镜头有时候并不足以表达出自己对父亲的感情。他有时想,要是自己能写出个啥“父爱如山”这一类的文章就好了。

“我心里是真的能感觉到父亲那种爱,真是比山还要重,比海还要深。唉,这种感觉,我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他挥着手无奈地说。

他通过网络认识了在县城司法局工作的“七峰秋庙”,还认真向人家请教过:“我不会舞文弄墨,你是文化人,能不能帮我写写?”那时候,陈鹏军拍摄父亲的录像带,加起来就已经有60多个小时了。

“七峰秋庙”二话不说答应了。他回忆,当时听说了陈鹏军给老父亲拍录像的事儿,特别感动。他想起自己的父亲去世后,家人竟怎么也找不出一张满意的相片来。

但这些约定都没来得及实施,看起来富余的时间,到头来一眨眼就过去了。“七峰秋庙”真正看见这些画面,还是今年5月27日。那天凌晨,陈鹏军在嵩县吧里上传了用整整一天剪辑完成的视频《我的父亲和母亲》。“七峰秋庙”看得都流泪了:“我苍白的几句话怎能描绘陈老伯勤劳的一生?”

如今,陈芸长眠在老家院子后面的玉米地里。贴吧里熟识的网友曾特意去陈老伯的坟前鞠躬。

那天下午,陈鹏军与兄弟们一言不发在已长满青草的坟头站成半圈,被视频吸引而来的几拨记者三三两两谈论着如何拍摄、采访网友。某个时刻,不知是谁带着哭腔喊了一声:“爹,我们来看你了!”一时天地间突然安静,只余风吹过玉米田的作响。

回忆与追悔

扛起摄像机后,陈鹏军留下了许多与父亲有关的生活画面。大哥家修鸡舍的时候,爹在院子里劈砖头;二哥家需要小板车,父亲就找来俩小车轮,乒乒乓乓地把车轱辘锯短了再接上。干活间隙他喝水,一仰头,脖子瘦骨嶙峋——这是老父亲被确诊食道癌晚期前不到两年时留下的影像。

还有更多一家欢聚的时光。逢年过节,孙子孙女们都回到爷爷家一起吃饭。小孩子们嘻嘻哈哈闹成一团,有的手上抱着小花狗,眼睛眯成月牙;有的嘴角还沾着奶油,稚嫩的眼神好奇地瞪着镜头。老父亲往往在旁边微笑地看着,西斜的阳光打在他脸上,暖暖的。这种时候,陈鹏军常常用视频线把刚拍下来的画面连上电视机播放,全家人一起看着,边聊边笑。

他注意到,父亲也喜欢看这视频,尤其喜欢看孩子们的镜头。

10年里,老人家常常陪着孙子孙女一块儿玩,也往往在妻子揉面做饭的时候,在旁边帮着生火。不同的年份里,他时常一个人在屋里拉二胡,拉着拉着,皱纹一年比一年多,人一年比一年瘦。

每一次,陈鹏军拍了关于父亲的视频,迈出小院时,总是祈祷似地想着:“老爸,我下次还要来给你拍。”

他知道,父亲心里还有遗憾。现在想起来,陈鹏军感到“特别不是滋味”。陈芸拉得一手好二胡,有时候听着琴声,陈鹏军隐隐觉得,老人家是把自己的心情寄托在了旋律里面。

到了晚年,老爸流露出常常忧心:“爹总得将这把二胡传下去呀!”

可是,陈鹏军兄弟几个谁也不喜欢二胡。去年有一回,看爹对着二胡虎着脸,他忍不住松了口:“好,我学。”

老爷子大喜过望:“你说真的?”

午饭才吃了一半,父亲急匆匆地把碗往桌上一搁:“吃好了!”随后朝着儿子招招手:“跟我进屋去。”

“做啥?”

“不是说要学二胡吗?”

父亲在一旁认真地翻乐谱,想找些简单的曲子给儿子练习。陈鹏军老大不情愿地拿着琴弓,划拉着。

听着儿子没边际叽叽嘎嘎地乱拉,陈芸给二胡一一做上了标记:拉这儿是Do,这儿是Re,这儿是Mi……这个应该这么练习……最后,他把手里的二胡递给儿子:“给,你带回去练着。”

二胡就放在陈鹏军的卧室里,可他从来也没有正经拿起来练习过。影楼里的生意很忙,忙起来的时候,陈鹏军十天半个月也未必能回一次家。

“我们再也没有说起过这把二胡。”但他知道,“老爸只是不说,心里一定很失望。”

在媒体上,因为拿着摄像机拍了父亲10年,陈鹏军被人称为“洛阳孝子”。他一听到这话就难过。“我父亲已经去世,回头一想,还有那么多遗憾。父母一辈子太不容易,陪他们的机会也是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把视频传上网,是想提醒认识的网友,趁着父母还在身边,多多关怀他们。但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孝子”称谓让他“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痛”:“我知道我不是孝子,我做的远远不够,我根本称不起孝子。”

小时候,兄弟几个里只有他跟着父亲一起生活。不用说,他的绣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小书包,是父亲亲手缝的。每天放学回家,在油灯下,父亲都帮着他温习一遍功课。“我老爸一直很希望我能考上大学,可是我辜负了他。”

上中学时,陈鹏军迷上了摄影,说什么也不愿再读书。倔脾气一上来,一言不发,直接下地干农活去。学校来人叫他回去上课,他不听,在屋里给同学写信:想照相不?只要买一卷胶卷来,我就能帮你拍照!

一年后,眼看着儿子每天还是琢磨着拍照,牙缝里挤出来的钱都拿去买冲照片的药水,陈芸终于忍不住了:“我帮你开个照相馆,你‘以商养艺’,中不中?”

陈鹏军喜出望外:“中,中中中!”

照相馆选在车村镇最繁华的街边,父子俩一起造起了房子,添了设备。照相馆里的道具都是父亲做的,还有30多幅高3米、占了整面墙的幕布背景,也都是父亲在接着10多年里一一画出来的。

父亲去世后,这些往日不在意的小事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如今,在崭新的“台北莎罗婚纱摄影”影楼里忙碌的陈鹏军总是时不时地想起,多年前,在父亲最初取名为“中州”的照相馆门前,他满怀歉疚地目送着刚刚搁下画笔的父亲骑车回家,瘦瘦小小的背影,一点点消失在午夜的暗幕里。

老人与大海

如果说这10年里,有什么事儿让陈鹏军想起来觉得并无后悔的话,大概就是带着父亲去看海了。7月,在洛阳的医院里,陈鹏军被告知父亲罹患食道癌。医生说,陈芸的生命还能延续半年。

与兄弟姐妹们抱头痛哭一场后,陈鹏军下定了决心:立刻放下手上所有生意,带老爸去看海——趁着最终诊断出来前就出发。

陈芸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伏牛山区。从前,县里组织旅游,妻子晕车不能离家,他便也在家守着。后来自己患了心脏病,就更不愿长途旅行了。

但陈鹏军记得,父亲说过,想去大海边看看。等待另一家医院的检验报告出来还要四五天,“反正都要去洛阳拿报告了,不如开远一点,去山东玩一下,看看大海。”他故作轻松地对父亲说。

这一次,陈芸没有坚持。于是,给母亲备上晕车药,陈鹏军与大哥、大姐“护送”着父母,驱车一路向东而去。

在日照的沙滩边,陈芸朝着大海凝望了很久。他与儿子在岸边散步,后来脱了鞋,掠起裤脚,踩着浪花一路走过去。陈鹏军想扶着父亲,但陈芸在海浪中走着,放开了儿子的手。突然间,老人家童心大起,一弯腰,用手蘸了海水,再舔舔手指,惊喜地说:“海水真是咸的!”

见儿子拿出手机拍摄,陈芸还对他说:“等等呀。”然后变戏法似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副墨镜戴上。“爹,您真帅。”陈鹏军忍不住跟他开起了玩笑,“这哪里是陈芸,简直是陈毅了。”

不经意间,他见到老父亲抹了抹眼睛:“真没想到,我80多岁了,真的见到大海了。”

陈芸去世的第二天,陈鹏军整理父亲的遗物,从柜子里翻出一本名为《忆今生》的手稿。手稿写在病历纸的反面,字迹有些涂抹,但装订得整整齐齐。

那是父亲的字:

“我家祖居张槐杨家岭,说起来也算一个中等殷实的人家。爷爷不到六十而亡,父亲忠福,乳名须娃,忠厚老成不识一字。大约在1927年前后(民国变乱后期)被刀客拉走当小夫,到合峪逃跑至蝉堂,被地方拾住,误为刀客,用铁条烧红火烧臀部,严刑拷问。后经寡妇奶奶,东抓西借,当了父亲的全部业产(三亩薄地,一间草房),将父亲赎了出来。”

子女一直都向老父亲隐瞒着病情,但父亲去世后的这两个月,陈鹏军常常寻思,也许老人早就洞悉了一切,只怕真相令大家崩溃,因此并不戳穿家人的谎言。

日照看海归来,父亲入院接受治疗。陈鹏军的大姐注意到,每天深夜,借着手机光,老人家总在病床上孜孜不倦地写着什么。

子女们并不知道,黑暗中,陈芸已经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

“我于1930年11月初七生于张槐沟平地娘舅家。……和张氏跟前,共生孟良、爱莲、鹏立、爱芹、宁、敏,四男二女。目前都住在车村,姊妹们四方为邻,亲密无间,有事相商,有难同当,和睦有加。我已八十三岁,四世同堂,妻贤子孝,一家康乐无比。

”我一生的工作鉴定是:工作积极,勤奋业务,为人正派,团结同志,斗争性较差(指历次反左反右运动,光当动力,不会斗人)。长音乐,有书法、美术特长,被编入《厚重车村》一书。

“罢了!一句话:我没愧党,党没愧我,一生走十几个单位总算落个‘好人’的名声,好人一生平安嘛!

”大海是我最最想见到的地方。我一生对啥也不感兴趣,今有幸已过八十二岁,对死亡已有充分思想准备,唯独没见到大海而遗憾。这次借这个空,我一定要去趟大海,让海水抹去我的过去,冲刷我的现在,洗掉我的遗憾。

“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心里兴奋、激动,感叹人生的短暂。一个深受孩子们爱戴的父亲,八十二岁的老人,即将与世长辞了!我留恋而不遗憾,……孩子们圆了我的心愿,我不能辜负孩子们的孝心。”

这篇近3000字的回忆文章中,六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描述去日照看海之行。只是,到了看海的这一段,陈鹏军为父亲制作的视频,也已接近尾声。

二胡与棺木

父亲去世后,陈鹏军觉得“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说不出来,也不懂怎么写”。他从屋里翻出了近10年来拍摄的视频,看着看着,泪水涟涟。

“如果可以,我想再为我爹拍10年,。”

他跟着作响的录像带回到了2004年那个日光正好的下午,他在田里第一次扛起摄像机对着父亲。那两年,父亲还养着一条黑白相间的小花狗。有回,他把小狗抱起来放在花盆上,小家伙巴巴地在上面望着四周,老爷子看着笑,大家也都笑。

他还想起了总闲不住的父亲,当年在这院子里补补水管,做做小车,甚至捣鼓出了一架古筝。

看到父母在厨房里忙着的镜头,他想起好多时候自己回家,不想吃零食,不想喝饮料,母亲会笃定地说“一定又是昨晚半夜才睡,早上没吃早饭吧”,便下厨去为他煎最喜欢吃的饼。父亲在一旁烧火,他把火烧得那么旺,母亲的面还没揉好呢……

“我父亲,他一辈子为我们子女6个付出太多。他在世的时候,我没让他少操一天心。我都几十岁人了,可他对我,爱护我,还是和小时候一模一样。我又有什么能回报他呢?”整整一天,陈鹏军坐在卧室里,在电脑桌前翻出那些看似散乱无章的镜头,照着自己的回忆一段段拼接起来。

关于父亲的最后一段视频,拍摄于今年初的某个午后。那时,老父亲在家养病,在一旁守着的陈鹏军见他看电视也是无精打采,便说:“爹,你给我拉段二胡吧?我想听你拉二胡。”

“真的,你想听?”老人眼里闪出了光,不用儿子搀扶,自己在床上坐了起来。被子软软的,二胡不好放,老爷子嘟囔了一声,调试了两下弦,流畅的乐声便从琴弦上飘了出来。

陈鹏军交叉着双臂坐在父亲面前,手机的镜头悄然地朝着父亲。这是父亲最后一次拉起二胡,他笑眯眯地,像孩童一样带着期待的目光问儿子:“我(耳朵不好)听不全乎,拉的还像那么回事不?”

“像,像!”陈鹏军连声说。转过头去,他的眼泪涌了出来。听着那咿咿呀呀的乐声,他心里知道,父亲身体虚弱,已经没力气了。

从2004年2月到正月,关于父亲的视频拍到这里,戛然而止。

其实后面原本还可以有一段。葬礼那天,像从前一样,陈鹏军还带着摄像机回到老屋。

上屋里,小辈们正围着祖父的遗体悲泣。他本以为自己能稳稳当当地扛着机器,记录下父亲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段路途。但揭下镜头盖后,镜头只是潦草地掠过了上屋一圈,最后落到父亲的遗像上。

这个38秒的镜头就停在了那一刻。陈鹏军再也拍不下去,他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已经永远过去了。“我爹只给了我10年的时间去拍他,现在我再也没那个机会了。”

篇6:续写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

小女孩住着一间破旧的小木屋,她的爸爸总爱喝酒打人,只有奶奶是最疼爱她的人。记得有一次,小女孩在外面一根火柴都没有卖出去,小女孩不敢回家,她怕爸爸打她。天快黑了,小女孩不得不走回家,幸好爸爸在破沙发上睡着了,小女孩打开门看到奶奶正给她做饭,虽然不丰盛,但在她眼里已是非常的好吃了。

第二天,小女孩起来想:今天是我的生日呀!可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一样要去卖火柴。可是当小女孩走进奶奶的房间时,她高兴起来了,她看到破旧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布娃娃,奶奶说:“这是我捡来的,让我洗干净了,这是送给你的生日礼物。”虽然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但在小女孩的眼里,这就是奶奶的爱啊!

虽然小女孩一生过得非常苦,但她和奶奶在一起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美好的。因为奶奶是最最疼爱小女孩的人。

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

——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个满头金发,穿着妈妈的围裙,围裙兜里揣着几盒火柴,她,就是那个穷苦的小女孩。

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去世了,只有她和奶奶住在一起。

有一天,小女孩趴在窗户往下看。突然,她看见一个富人孩子手里拿着个布娃娃,心里很是羡慕。

到了傍晚,小女孩的奶奶从富人家里干完活回来了,小女孩便撒娇说:“奶奶,奶奶,我想要布娃娃!我想要布娃娃!”奶奶听了,心里非常难受,我们连饭都吃饱,哪有钱买布娃娃?但是奶奶并没有说,不行,咱家穷,买不起。而是说:“好,奶奶会给你一个布娃娃的!”小女孩听了,很开心,乐得直拍手。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到圣诞节了,家家都洋溢在欢乐之中。这天晚上,奶奶很早就回来了,一进家门,奶奶的手就一直背在身后,使小女孩很好奇。奶奶将小女孩叫道屋里,然后将手往前一伸,说:“宝贝儿,圣诞快乐!”小女孩看见了朝思暮想的布娃娃,开心极了,搂住奶奶的脖子,亲了奶奶两下,奶奶的眼睛立刻眯成了月牙。

而在之前,小女孩的奶奶是多么的辛苦,把富人丢弃了的布和纽扣偷偷地揣在口袋里,晚上回家夜深人静的时候,托着疲惫的身体,一针一线地做起布娃娃来„„

篇7:和姐姐在一起的日子作文

我的表姐名字叫月月,今年十二岁,六年级了,我叫她姐姐。清明节假期,妈妈带我到姥爷家去。姐姐先来,在院子门口迎我们,我朝她招手,她看见了,笑嘻嘻的。

姐姐一见我,说:“小丫头,一头的发卡子呀。”我看看姐姐,她没有带发卡,可皮肤真白,显得又俊俏又机灵。

姥爷住的家属院有个滑滑梯,姐姐领着我去玩。有个小男孩钻到滑滑梯底下,拿着木梗塞到滑滑梯滑板的缝子里,一个小女孩看到了,说:“他拿木梗戳人呢。”姐姐用脚把木梗踩了踩,取出来了,说:“小家伙,别胡弄,会把别人衣服弄破的。”那个小男孩一溜烟跑了。

姐姐很爱学习,到姥爷家来也背着书包,而我是什么也没带。姐姐读书的时候,给我一本课外书,让我读。姐姐写的字,又整齐又漂亮,比我写的好看多了,我十分羡慕。姐姐给我一张白纸,上面写了“英俊”两个字,让我照着写。我写了一行,可还是写得大的大,小的小,歪歪扭扭。跟姐姐一比,真不好意思。

姐姐可会讲故事了,我请她讲故事,她说:“逗你玩听过吗?”我说:“没有。”她马上给我讲起来

有位妈妈把衣服晾在阳台上,叫孩子来看衣服。刚过一会儿,孩子说:“妈妈,有人偷衣服。”妈妈说:“谁呀?”孩子说:“逗你玩。”妈妈把孩子踢了一脚。

过了一会儿,逗你玩又来偷了几件衣服。孩子又大声喊道:“妈妈,有人偷衣服!”妈妈又问:“谁呀?”孩子说:“逗你玩。”妈妈又把孩子踢了一脚……

姐姐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就把我逗乐了。

篇8:和学生一起读“红书”的日子里

一、按部就班学生形成习惯

开学初, 我们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图书漂流活动。为了配合我的语文教学, 我选择了此丛书4, 这本书的内容是有关保护地球的, 许多小故事精彩、感人, 同时还带给孩子们许多思考、讨论的话题。

阅读完这本书后, 我们开始了读“红书”计划, 这一次我选择了学生推荐的《铁道游击队》。这本书比较厚实, 一共536页, 共计42万字。从10月到12月底, 我们历经了3个月的时间全部读完, 每天10页左右, 一个晚上大约每位学生可以读上7600字左右。即便是在区检测, 学习任务比较繁多时期, 我们也从没有间断过。记得有一次, 我跟学生商量:“孩子们要区检测了, 要不我们先停一停吧!”“不, 老师我们读吧!这点累算什么呢?”到了周末的时候, 孩子们更是要求:“老师您多留几页吧!20页或是30页也行!”20页, 30页?那可是上万字了!我真的为孩子们的热情感动了, 更为红色的力量感动了。于是, 我们就按部就班, 每天不停地读着。

二、我们被“红书”感动着

曾经有一位好友跟我开玩笑:“老何, 你可是越来越土了, ‘红书’还不离手呢?”是啊, 有时跟身边的人谈起读“红书”, 我也有些怕人笑话啊!但是转变一想, 我活到四十好几的年龄了, 可谓有些人生履历了, 回忆一下曾几何时被红色感染的情景, 刘胡兰年仅十七岁, 为什么能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凛然, 江姐为什么在食指钉入竹签子的情况下如此坚强。我们会说:那是一种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是的, 如果我们放下那高尚的评价, 走进她们的生活, 我们更会说:他们是为了身边的亲人、朋友、百姓脱离苦海, 报仇雪恨。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啊!

那天, 我批改齐怡琳的作文, 当我读到:“我的脚扭伤后巨大的疼痛让我想大哭时, 不知为何脑海里忽然蹦出江姐这个人物……”我心里有一种莫大的安慰, 当孩子在巨大的疼痛面前, 能够想到江姐, 想到英雄, 是读红色让孩子学会了释放, 学会了坚强, 那小小的心变得强大起来。

在与韩青卓妈妈交流的过程中, 得知孩子在读“红书”的日子里, 强烈要求走一次红色之旅, 于是, 她们一家来到井冈山、延安……

三、读“红书”让孩子们成长着

学生们真的很爱读“红书”, 练笔本中孩子们笔尖下的真情流露, 着实地让我感动。为此我更加坚定了读“红书”的决心, 更加坚信读“红书”让孩子们成长了。由于孩子们在书中的批注感情真实, 我萌发了让他们写一篇《读“红书”的日子里》的练笔的想法。孩子们写得很好, 态度很认真, 好像这些练笔就是他们自由展示的舞台, 感情的倾泻之处。

郝婧彤同学写道:

说说我的读书现状吧!我读“红书”和很多人不一样, 我不是囫囵吞枣地读。

前几天老师留作业时问大家按计划应该读到第几页了, 大家都说读到400多页了, 可是我刚读到300多页, 其实我每天都读, 可是我有一个好习惯:读到精彩的部分就读很多遍!比如小坡受刑那段, 我读了四五遍, 实在是太精彩了!我都为小坡捏了一把汗。正因为我这样读书, 所以周六周日我“很辛苦”, 每周六周日我都得读差不多60页, 可是这样我也追不上计划页数, 但是我不愿意囫囵吞枣地读书。

我觉得“红书”对我的帮助很大, 有时候我受委屈想哭的时候, 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江姐这样的英雄人物, 我觉得可能这就是“红书”的力量, 这也就是何老师让我们读“红书”的意义吧。我想, 虽然这段 (区监测) 日子比较忙碌, 紧赶着读红书, 可是这段日子、这段受教育的时光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掉, 可以说“红书”激励着我, 让我知道了要珍惜这美好的生活, 因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江姐这样的英雄前辈, 用鲜血为我们换来的。

王子尚同学写道:

还正处在小学时光的我就已经读过:《红岩》《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红书。也许,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会觉得这一切是多么不可思议, 但是我实话告诉你, 这绝对是真的!我们全班50名同学, 每一个人都将这些书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当然,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的班主任何老师。

从何老师三年级接班开始, 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读红书的日子。每天晚上都会有一项作业:读《铁》10页或读《红》10页, 别看这只是一项不足十个字的不起眼的作业, 但是这一项作业可谓含金量十足啊!因为书里的情节、人物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教给了我们很多东西。

就拿《铁道游击队》这本书作为例子吧!每天回家后, 吃完饭, 做完作业, 然后就是读红书了。在这一段时间内, 我有时会感到高兴:我在为战士们的英勇奋战, 最后取得胜利而感到高兴。但是, 在我与战士们生活环境做过对比后, 不禁又发出一声声叹息, 心里不止一次地想到:为什么战士们生活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打胜仗呢?为什么我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却不能考出一个100分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啊!从这几本书中, 我领悟到很多, 心里无时无刻不再想着: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啊!或许我们现在是生活在和平年代, 不用我们去做任何的流血牺牲, 但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啊!

在四年级的时候, 当我看到那有些血腥, 让人甚至无法想象出来的画面的时候, 我心想:这书都是假的, 绝对是有人胡编滥造出来的, 这情景怎么可能会有呢?再看《红岩》时就开始囫囵吞枣, 有的时候甚至接近于不读!但当老师发现我的问题后, 对我进行了教育, 明确地告诉我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我回家后, 在经过网上的一番查阅中我发现这些确实都是真人真事, 我在看到那些证明后, 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吧!生活那么苦?于是我就在网上怀着怀疑的心态继续取证, 但事实告诉我, 这些的的确确都是真的, 不管是评论还是历史证明, 都把箭头指向了一处:真!于是, 我就开始认真地看, 说起来也奇怪, 我越看越发现这本书还真是很好看啊!

我想:我们是幸运的, 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何老师;在小学的这一段时光是美好而难忘的, 因为那里有我们一起读“红书”的日子。

孩子们写得感人啊!这就让我越发感到:我们读“红书”是多么值得, 正如王子尚妈妈在反馈中所写的:

“红书”读起来因其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过遥远而显得尤为枯燥, 孩子们能够坚持下来一读四年真的很不容易, 连我都佩服他们, 当然更佩服何老师能一直鼓励着孩子们不放弃。说起来, 读“红书”的乐趣当然不如时下流行的漫画书、儿童杂志, 但是红书中所表现的革命军人在困境中不畏艰险、不惧牺牲、追求真理与正义的精神却是任何读物都不能替代的。而我认为这恰恰也是近代生于安乐、长于父母呵护下的孩子们最最缺乏的。我理解, 这是何老师带领孩子们读“红书”的目的之一吧, 通过了解前辈们的革命奋斗历程, 知道有千千万万的先人为了今天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懂得现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从而能够珍惜所享有的一切物质生活条件, 至少做到不随意浪费;再进一步, 能够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条件, 利用好时间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 做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

篇9:和烟斗在一起的日子

鬼斗(中国著名制斗师)

柴棒胡同,北京闹市区里的一处安静角落,午后,坐在胡同口的大爷大妈都在悠闲地聊着天,但他们或许不曾想到,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院落竟是中国烟斗圈一众大腕经常光顾的所在。

鬼斗,中国著名制斗师,他就是这个小院的主人。踏进干净整洁的院落,首先听见的就是“磨刀霍霍”的声音,鬼斗正在他的工作室里仔细打磨着一件尚未完工的烟斗。一身皮围裙,嘴里叼着雪茄,健硕的肌肉随着磨刀紧绷跳动,满头的汗水倾诉着制斗过程的辛苦。

干起活来麻利,言谈话语直率,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性格豪放的东北汉子。他原本在北京有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收入也算不错,但对烟斗的痴迷让他放弃了此前的一切,如愿成为了一名斗师。因为名字中有一个“魁”字,拆开即是“鬼”和“斗”,就这样,鬼斗的字号就一天天叫起来了,或许这也是他能与烟斗结缘的冥冥天意吧。

刚开始制作烟斗的艰辛自不必说,对这样的东北汉子而言,苦处总是往肚子里咽的,如今说来都是一笑而过。但鬼斗对烟斗的执着、坚持、虚心、认真,加上天生的悟性,让他的技艺水平有了飞速的提升。对于自己的制斗经历,鬼斗总会说他很幸运,在每一次自己遇到瓶颈的时候,总会有人给予他帮助,引领他突破。

Lars Ivarsson、Nanna Ivarsson、Tao Nielsen、Todd、Jeff Alan……很多国际一线制斗大师都是鬼斗工作室的座上宾,每次这些大师到来,鬼斗总是虚心请教技艺,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些大师实际上都是鬼斗的老师,他从他们身上吸取的制斗经验和技艺精髓是万般珍贵的。而这些大师对鬼斗的帮助指导也是不遗余力的,比如Lars Ivarsson、Nanna Ivarsson,甚至毫无保留地将家传的烟斗染色配方和技艺教给了鬼斗,这无疑是对他莫大的信任和认可。

用过鬼斗烟斗的斗客都知道,他制作的烟斗对烟气的还原度非常好。看似简单,但为了追求完美的还原度,鬼斗所下的功夫是常人难以想像的,看他的微信朋友圈就知道,每天不工作到半夜或许他自己都不自在,凌晨后的夜宵对他来说已然成了一种享受。

“会外语很重要。”实在想不出谈起烟斗滔滔不绝的鬼斗,会说出这样一句“不着边际”的话。原来事出有因,有一次在国外,鬼斗与丹麦制斗大师fomer在一起抽斗,这无疑是当面请教的好时机。但通过翻译简单聊了一些问题后,不知什么原因,翻译竟然和former单独聊了起来,将他晾在了一边,聊到兴起时他们还放声大笑。这种尴尬让他意识到了交流的重要。

在烟斗界不少大腕眼里,鬼斗的制斗技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进步巨大,虽然他本人总是自谦还是在学习阶段,但了解他的人都承认,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中国烟斗的大匠时代会很快到来。

斗客的自我修养

晓晨(烟斗收藏者)

烟斗客不因吸烟而汇集,皆一“好”字而。有人曾言到:斗客应性沉静而豁达,行稳重而踏实,言谨慎而炯智。此处笔者觉得“应”字用的不好,应该用“皆”,因为先有斗客而后有种种评价,并非这些条件具备才能成为斗客。

今时今日的斗客群体具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来源于对同一种事物的喜好,我们称之为“道合”,而性情沉静豁达更加适合君子之交。

凡斗客,可以此修身养性,可以此交朋聚友,可以此脱离烟卷的束缚,而一个斗客的修养非常重要。无论是心性沉稳还是有追求心性沉稳的要求,都可以成为斗客,窃以为,成为斗客之后应该具备一些素养,修养自身,当能够在这个圈子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坚韧不拔。耐心的准备、过后的清理、定时的保养、爱斗的维护,常期的重复活动锻炼了一种坚持到底、细致认真的心性。

2、沉稳安宁。这是一种心态,处变不惊,理智而条理分明,对烟斗知识的理解充分锻炼了斗客的心性。

3、豁达礼让。斗客大都具备分享的愿望,分享经验、喜好,谦谦君子文雅风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会体会更深。

4、与世无争。与世无争不是一种退缩,而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进步。不与市井之徒较口舌,不与醉汉泼妇论长短。我心自有乾坤,进退得失皆在掌握之中的智慧,才是我辈斗客应有之修养。

我和烟斗有个约会

杨雪(京斗云烟斗俱乐部创办者)

很多人很好奇我是怎么跟烟斗扯上关系的,一是我不抽纸烟,二来我是个女孩子,第三就是我很年轻。

接触烟斗很偶然,喜欢上烟斗不单单是烟斗的本身的魅力,而是因为烟斗我认识了很多朋友,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斗友”。在烟斗的世界里,如果你抽烟斗,那么你就成为了我们斗圈的一员,很自然很亲切地就融入了我们这个小环境中。在这个斗圈里,如果你刚刚才开始接触烟斗,那你就会得到很多老斗客的指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念,可能搞到最后你都不知道自己该听谁的了,也许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你的烟斗启蒙课。但至少你是开心的,你可以感受到斗友们发自内心的关心与分享;至少那一刻你是放松的,忘记工作,忘记烦恼,忘记压力。

我和烟斗的约会其实就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烟斗店,最初的想法就是让我们斗友有抽烟斗、聊烟斗、玩烟斗的地方,至少这个地方是舒服的,抽着烟斗,听着音乐,感受不同的烟丝味道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渐渐地,我发现当我身边有那么多人开始喜欢我的烟斗店,并把这个店当成自己的家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不仅仅是我跟烟斗的约会,更重要的是我跟斗友们的约会,是他们让我学会了生活,让我有了更多的责任感,至今那种感觉我都没有办法形容。

篇10:怀念和你在一起的日子

我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身上流着一样的血液,我时常会想到你,想到以前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让我难忘。

记得那次,爸破天荒的给我俩买了一袋零食,我的眼睛顿时泛起金光,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爸爸,跑向他手中的零食,可是,站在把旁边的“野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夺走了我的零食,我便追赶着大声喊道:“还我零食!”就这样,零食大战即触而发,你也不甘示弱,向我示威:“你就是抢不到,零食是我的!”武力不行,就智取,搬救兵。

“爸--”一声爸冲破云霄,我开始诉苦,“你看他,我也吃类,爸,你管管她!”爸也束手无策说;“你给他点,别让她闹。”你终于在袋里翻来覆去找到不喜欢吃的给我,我很不满足,据需奋战······

如果不是你在家,我又能跟谁玩,跟谁闹呢?即使有零食,我独自吃着也不会开心的,零食也会变得乏味。

记得那次,你骑车带我去兜风,我在后面悠哉悠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凉风从我身旁吹过,我的心里暖暖的,因为我和你在一起。你很生气地说;“你怎么那么胖呢?我都骑不动了!”嘿,还抱怨!我反击;“有吗?我不觉得呀!出门的时候人家就吃了一个苹果和······”“你可恶!”我还在后面偷笑呢!

但是,说归说,我还是跟着你去兜风,当时心情澎湃,特别有感触吧!

你还常常合我交心,给我讲道理,说什么要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或目标,比如一年计划或考上哪哪,我都觉得你比妈还管的多,管得严,但是你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你陪我做作业到深夜,你给我讲题很认真,你给我洗衣很干净,你为我也付出了很多,所以我敬佩你。

无形之中有一双温暖的手在助我前行,有一对满怀关爱的眼睛给我了勇气,一对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我耳旁响起,我知道;是你,我永远也忘不掉。

怀念和你在一起的日子。

怀念与奶奶相伴的日子

草莓是我与奶奶一同种下的。

那年春,我9岁,天很晴,放学回家后,便看见奶奶在墙角理写什么,奶奶看见我连忙起身说;“婉旭快看,奶奶给你带了草莓。”下一刻笑容出现在我的脸上,我快地跑到奶奶面前,可当看到奶奶拿的东西时有不满的说道;“奶奶你骗人,这明明是草怎么可能会是草莓呢?”奶奶哈哈一笑,又毫不在意的说道:“奶奶是个魔术师,明年这时一定给你变出好多草莓!”我半信半疑的点了点头。

接下来奶奶便忙了起来,奶奶先将爸爸准备好的土倒在院内一角,然后又拿出许多砖头将其围好。奶奶又取来一把小铲子,翻起这些土,一边翻,一边跳出一些碎石。我就在一旁看着,时不时也问奶奶我要做些什么,奶奶又是摇摇头。好一会后奶奶才有了别的动作,奶奶先将铲子插入土中,微微晃动几下,之后又将铲子铲起,这是他看看产出的小坑,又看了我说:“婉旭,快把草莓拿来。”我听话的将草莓地给奶奶。奶奶将草莓买入小坑,又将先前的土重新放进坑中,再用手微微一按,接着又开始重复这些动作。好一会后才起身。

篇11:《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读后感

作者的父亲在作者是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就如同作者所说父亲是他的厚重的大山,却在瞬间轰然倒塌,他感觉是如此的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开始用一种冷酷的目光扫视这个世界,经常会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永那种肢体的疼痛麻醉心灵上的创伤。那不是一种坚强,而是一个丧失父爱的孩子无奈的抗争„而他的母亲—一个没有什幺文化的三十多岁的农家妇女能有什幺挣钱的手段呢。她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尊严,从事着各种又脏又累的工作,甚至会像一个乞丐似的上街捡破烂。看到这一切作者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努力学习。家境的贫困让作者和弟弟懂得体谅母亲,他和弟弟想尽一切办法帮母亲挣钱生活的清贫、物质的匮乏所带来的烦恼都是暂时的,那些外在的东西在真挚的亲情面前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和现在相同农村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佳途径就是考学,但是问题很快就出来了,家庭的经济不允许两个人同时上学,年幼的弟弟主动提出退学……看到这里我的心就像被救了一下,我的弟弟为了让我上大学也做出相似的牺牲,而我还在为不挂科苦恼,真是对不起家里的弟弟。

作者并不是一个天才,晚自习后他不是直接回寝室,而是沿着马路漫无目的地走着,手里捧着一本书,边走边看,拼命地记着里面的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被命题者选中的考点,寒冬腊月的天气,滴水成冰,裹着厚厚的大衣的他依然被冻的瑟瑟发抖,夜深人静的时候,马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北风吹来,树上的枯枝随风舞动,发出“呜呜”的哀鸣,是那样的凄凉。走累了,他就会在某个路灯边坐下,一直看到眼睛酸痛、大脑僵化才往回走,因为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他,必须要努力,必须要争气。而我,每天晚上除了看电影就是聊天…..书中有很多人生的哲理,比如有作者对爱情的感悟:爱情是这个世

界上最美好的感情,它是来自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而且这种感情只会针对某个人,而与对方的地位、家庭和出身毫无关系。爱情,爱的是什么?爱的肯定就是那个人!如果综合考虑到一个人的背景、地位、金钱,那么爱本身就已经不再纯洁。爱情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简单的事情,稍微复杂化一点就已不再是爱情本身了;有对自己生活的淡然接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幺外力可以倚重,只有靠我们自己去开拓自己的生活。亲戚和朋友只能帮的了我们一时,却帮不了我们一世;有对困境反抗的倔强:我不会放弃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会向所有的人证实我的价值,我会继续努力;还有对亲情的感悟:我们的每一位长辈都会衰老,而他们的衰老往往就发生在不经意的瞬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忽略了现实中每一个孝敬父母的机会,等到他们无福享受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将是不尽的伤痛;也有对自己生活的肯定:我始终认为年青的时候吃点苦并不是什幺坏事,它可以使我们意志变的坚强,使我们的体魄变的健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汗水不会白流;更有作者的大度:千万不要伤害一个爱你的人,只要他真心爱你,纵然他的行为再可笑,再不可理喻,甚至再粗鲁,再失态,也不要去伤害他,因为爱本身是无私的,爱你的人也是无辜的!

……

一路看来,一路泪流,哭得淅沥哗啦,感动得一塌糊涂。我尽管已经看了三遍,但还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悸动,那份生活的辛酸和情感的真挚,常常令我心痛得停下来,专心而无声地哭泣。有些感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这些日子,情感和生活都动荡,亲情一直在心中最重,有时,却也因此,“近乡情怯”。看着作者的文字,会随着文字去回忆,随着文字去感受,随着文字去体会,随着文字去思索。想起,无论什么时候,即使伤害至深,彼此心中的那份疼惜,想起……想起太多的往事,心中越是愧疚,对家人的那份情那份爱也在一点一滴中漫满心田,无论自己经历什么时,想起家人,就会觉得很幸福,就会相信美好的一切,就会觉得所有的苦、所有的痛终究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一字一句的看作者的文字,字字句句都醮满了真情,即使苦痛的倾诉字里

篇12:和童年在一起的日子优秀作文

不久前有人告诉我,满了十二岁就不需要再过儿童节,也不能称之为“儿童”了。这意味着:我亲爱的童年就会渐渐离我远去。在听到这个消息那一刹那,我愣住了,好像有什么正在离我远去,而我用力伸手去触碰的却是一片虚无。

从小,身边的大人们就对我说,我的童年有多么幸福。可是小时候的我不以为然,甚至不知道一直充斥着耳朵的童年是什么。

长大了些,我明白了,却又开始幻想,童年长成什么样,是一株小树吗?那小树的叶子是嫩绿色的吗?还是能依我的心情可随意变换色彩的?

有时我会认为童年是人形。

当爸爸妈妈的手紧握住我的手,传递着温暖时,童年是他们的样子。

当老师的淳淳教诲传入耳际时,童年是老师们的样子。

然而现在,我懂得了,就在我即将与童年分别时才懂得。它就好似一间房屋,墙上贴满了画,有些斑驳陆离,有些却依然清晰可见。那是我的记忆呵!桌上的留声机不知疲倦地播放着亲人、老师、朋友对我的祝福与期望……

那些和童年一起走过的岁月,书,是最沉默、也是最好的见证人。我们并排坐着,在书的海洋中破浪而行,在书的高山上不满足的攀登着。

《安徒生童话》就好似一杯香草味的甜筒;《列那狐的故事》好似一袋跳跳糖,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飘》就像一杯浓郁的咖啡,甜中有苦,苦中亦甜

噢,对了,还记得《三个火枪手》吗?那个陪伴了我一个暑假的朋友。那时我立志要成为阿多斯那样的人物。和你在一起的日子,你用最安静、最温和的方式鼓励着我,与我一同编织美好的梦想。

我们将要分开了,可是我想对你说,那些一起走过的岁月,我不曾忘记。我会永远记得,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记住我们学到的,做到我们约定的。

篇13: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记叙文

2013年12月26日, 是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八年前, 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2周年, 我们创作设计了轰动扑克收藏界的《深切怀念毛泽东》珍藏版扑克牌 (书牌) 。当时和毛泽东主席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密切接触, 共同创作扑克牌的日子历历在目。

《深切怀念毛泽东》纪念书牌是由毛泽东主席生前最后一位机要秘书高智同志倡导出版发行的。纪念书牌由一本纪念画册和两副纪念扑克牌组成。纪念画册中收录的两百多张珍贵历史照片, 充分展现了毛泽东主席的伟人风范和人格魅力。全部图片均由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特别提供。其中许多珍贵图片均系首次发表, 对研究党史、军史和毛泽东生平史提供了宝贵翔实的资料。与本画册同时发行规格为70mm×100mm《深切怀念毛泽东》大型纪念扑克一套两副, 精选经典图片108幅, 以艺术扑克的形式再现伟人风采, 以表达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以及亿万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深切怀念。

《深切怀念毛泽东》纪念书牌的出版发行得到毛泽东主席亲属和生前身边工作人员的全力支持和热情鼓励。笔者曾为此书牌和编委会其他成员一起拜访了毛泽东主席儿媳邵华将军、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警卫团首任团长 (8341部队的创始人之一) 张耀祠将军、毛泽东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毛泽东主席的贴身警卫王明富以及毛泽东主席侄女毛小青等。他们无偿地提供了珍藏的与毛泽东主席在一起的照片并且逐一编写了详细说明文字, 还热情地在我们先前出版发行的《毛泽东诗词》扑克上为笔者签名留念, 对我们开发毛泽东主席系列扑克的做法给予鼓励和支持。

2006年1月15日, 《深切怀念毛泽东》画册及配套珍藏扑克牌在北京隆重首发。毛泽东主席的亲属和生前身边工作人员, 历届机要秘书、警卫人员近百人都不顾高龄和体弱, 前来参加这次盛会并为参会人员签名留念。笔者有幸亲自主持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 以亲身经历全程感受了这一让我记忆终生的历史时刻。毛泽东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以及《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分别在会上发言, 缅怀毛泽东主席的丰功伟绩, 盛赞《深切怀念毛泽东》大型书牌的历史价值。

中国收藏家协会扑克牌收藏委员会副主任季成保大校专程来京出席了本次盛会, 并代表中扑委和全国15万扑克收藏爱好者致辞:“毛泽东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书法家、诗人,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征程中, 以旁人难以比肩的远见卓识, 运筹帷幄, 高瞻明断,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为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为中国社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屈辱命运开辟了道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也改写了历史, 像他这样集大革命家、大军事家、大理论家、大战略家、国际政治家以及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的历史巨匠和大成至者, 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殊为罕见的。毛泽东的人格魅力、超群智慧和深邃思想, 直到今天仍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着巨大影响, 他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思考和筹划中国前途的匠思奇构,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具有着超越时代跨越空间的雄伟想象力, 展现了一代伟人的伟大风采。近年来, 主题艺术的诞生使扑克牌走出娱乐功能, 成为大众和收藏家所喜闻乐见的崭新的文化载体和收藏品。 世界上伟人、名人扑克牌并不少见。但与一本伟人画册同时配套发行珍藏扑克牌还是首次。画册和扑克牌中收录的大量珍贵历史照片, 充分展现了毛泽东主席的伟人风范和人格魅力, 体现了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以及亿万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深切怀念。以艺术扑克这种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表现毛主席的伟人风采, 可以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记住毛泽东这个伟大的、令中国人民骄傲的名字, 让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世世代代永放光辉。 这套《深切怀念毛泽东》纪念画册及配套珍藏扑克牌将永载中国扑克文化的史册, 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世之作。”

在首发式后举行的午餐会上, 当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的老警卫们演唱《战士高唱东方红》时激动地热泪盈眶、难以自制, 对伟大领袖的深情溢于言表。此情此景让我们终生难以忘怀。每当想起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老战士们当时的歌声就在我耳边回荡:“毛主席窗前一盏灯, 春夏秋冬也常明, 伟大的领袖灯前坐, 铺开祖国锦绣前程。毛主席挥笔拦江河, 天空飞彩虹。毛主席挥笔指山川, 大地走蛟龙。毛主席挥笔点荒沙, 荒沙披绿绒。毛主席的神笔舞东风, 风吹满天红。用尽三江五湖水, 毛主席的恩情写不尽, 警卫战士窗前过, 心中高唱东方红。”

《深切怀念毛泽东》纪念书牌一举创造了九个第一:第一部由毛泽东主席亲属和许多身边工作人员主编或参与设计的毛泽东主席纪念书牌; 第一部将纪念画册与纪念扑克同时配套发行的纪念书牌;第一部新闻界与扑克收藏界合作发行的纪念书牌;《深切怀念毛泽东》纪念书牌出版发行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 这是第一次由毛泽东主席亲属和许多身边工作人员亲自出席的扑克首发活动;第一部同时由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扑克馆珍藏的纪念书牌;第一部主要供毛泽东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珍藏的纪念书牌;全部图片均由毛泽东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提供, 许多图片系首次公开发表;许多历史人物第一次同时出现在扑克牌中, 全部照片中人物均有详细文字说明资料;首次披露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使这套扑克牌成为研究党史、军史、共和国史和毛泽东生平史的重要史料扑克。

邵华同志为本文作者李维刚题词

篇14:和师傅在一起的日子

那时的煤矿,井下到处是呲牙咧嘴的巷道,没有机械化,全靠的是人力出煤。师傅第一次见我,就对我说:“小伙子,下井怕不怕?”

我摇了摇头。

我随师傅换作衣、领矿灯之后,沿着巷道到了工作面,他用手指了指里面说:“到了,这就是咱们工作的地方!”

借着矿灯射出的亮光,我看到的是:一条很大的巷道在钢铁支柱的支撑下,一直向里面延伸而去。

不一会,“轰……轰……”的炮声响了,震的头顶顶板的煤渣一个劲的往下掉。随即,一阵炮烟顺着巷道席卷而来,呛得我和工友们蹲在煤墙下捂着个鼻子不停的咳嗽。

师傅熟练的安排着活路:“第一茬,宋光明……”。我、霍祥和师傅留在最后一茬。师傅说的茬,其实就是两节或三节槽子为一个小组,由一个茬长负责,完成采煤的工序。

只见师傅拿起铁锨,一脚蹬在溜沿上,一脚跨在煤墙上,用手中的铁锨麻利的掏起柱窝,掏好后喊了一声:“柱子!”

我急忙抱起旁边的一根柱子,往起一拾,没有起来。师傅见状笑了,一边走过来一边说:“小李子,你还得锻炼锻炼啊!”

师傅把柱脚放进柱窝,喊了声:“铁梁!”,和我们一茬的霍祥扛了根铁梁站在师傅的身边。师傅又朝我喊:“手锤!”。说着,他双手握紧柱心,用力往起一拔,我立即开始升柱。在这个过程中,他腾出一只手推了推铁梁,随即接过我递过去的手锤,用力敲紧销子。

师傅一边擦着满面的汗,气喘吁吁的说:“干咱这行,晚点下班是常事!咱们这行的钱,不好挣啊!”

第一次跟师傅上岗,让我感受了师傅的宽厚和豁达。

人都有脾气,可师傅的脾气似夏雷滚滚,在瞬间就会爆发出来,而且让人不知所措。那天师傅分了工,我们茬所在位置在靠机头附近,打完临时支柱,师傅便说:“小李、小霍,你俩到机尾把柱子扛过来!”

那时的摩擦支柱,每根都在百十斤以上,要从机尾扛到机头少说也有百拾米的距离,加上工作面支柱林立,有的地方要弯腰才能行走,一不小心就会碰掉安全帽。为了省事,我和霍祥来到机尾一商量,把钢铁支柱放在滚动的溜子上,人跟着前行,一直扯着个嗓子朝前面喊:“小心!小心!小心柱子!”

当快要接近工作点的时候,师傅见状迅速从安全帽上摘下矿灯,不停的向机头摇晃着。溜子停了下来,师傅气汹汹的跑过来,抬起右脚踢向走在前面的我,我晃动了几下双手搂住一根柱子站在那里,感觉到一阵钻心的痛。他气呼呼的又上前用双手抓住我前胸的矿服骂起来:“狗日的,你俩是不是想找死哩!知道不知道这是违章作业!”

第二年春节过后不久,我们和往常一样在干着各自的活。忽然,“轰隆隆……”的声音从我们头顶而过,师傅停下手中活:“不好!快到老空那边去!”话音未落,我被一双手从后面推了一下。头顶的轰隆声又一次滚过来,承压的支柱发出“咔叭……咔叭……”的声音,接着,更可怕的事情发生啦。机头方向的顶板“哗……”的冒落下来,掀起浓浓的灰尘。师傅见此情况,组织大家往回顺方向跑,刚跑了没多远,前面的顶板又冒落下来,掀起的尘灰弥漫了整个巷道,我们谁也看不到谁,只能听见一个个都在慌乱中叫喊着对方的名字。好久,好久,我们从一场惊魂中清醒过来:“坏了!出去的路全都给堵死了!”

我们在冒落的矸石旁发现了师傅。师傅的左腿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住了,腿上是粘乎乎的血。

“快!把师傅先救出来!”

师傅挣扎着挥手阻止了我们的营救行动:“别动!这么大一块石头,你们能搬动吗?这里又没有支护材料,弄不好,还会冒落的。”

他半躺在那里:“你们几个,快去把没用的支柱找来,在这里再打几个!”

师傅见我们惊慌的不成样子,又招招手:“都过来!”我们围在师傅的身边,师傅又说:“小刘,把手锤拿上,去敲溜子,或者水管,缓缓的敲,一个换着一个敲!”这时,我们才明白了师傅让找手锤的用意。

没多久。在一旁敲打水管的小刘忽然停下来,伸长耳朵听了听:“师傅,外面好像有动静!”

几个人一听来了精神,“呼”的从地板上站起来。

那次事故之后,师傅失去了左小腿。从医院里出来,他对我们说:“你们几个一定要记住,记住安全这两个字。再过几天,我就要回老家啦,那里有我小时候的影子,有我多年来的牵挂,有陪我一起长大的黄河,还有你们那漂亮的嫂子和可爱孩子!”

上一篇:创示范性家长学校汇报材料下一篇:跟童年有关的作文:捅蜂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