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的几个因素及调控对策

2024-04-10

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的几个因素及调控对策(通用4篇)

篇1: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的几个因素及调控对策

普通话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观因素干扰概括起来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普通话测试员素质的影响。

这种素质包括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两方面。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考察受测人口头表达普通话水平,不涉及受测人对普通话语音的书面掌握程度,而口语又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这对主测人的记忆、思维、判断、听辨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实施办法,受测人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以上,其测试录音磁带才上交省语委以备复核,而许多地方单位对员工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只需二级乙等即可视为合格等级,这无疑给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不公正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有些测试员普通话口头表达水平较高,但对普通话语音知识及声韵调的配合规律了解甚少,在测试过程中,不能迅速准确地对受测人的缺陷作出辨析,评判工作处于盲目状态,只能从大体上给以相应的等级,从而过多地依赖于同组的另一位测试人员的评判。

有些测试员把进行普通话测试工作当作是免费旅游的机会,受测单位的招待规格、待遇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其测试操作的尺度标准,尤其是有些测试员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与受测人之间的关系,使自身如高高在上,凛然不可冒犯的主考官,一旦受测人对自己有所不恭,就笔如利刃,无视其水平高低,一律置于死地,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公正性,同时也严重的损害了测试员队伍的整体形象,令人不齿。

二是受测单位及人员的认识偏差。

有些受测单位把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合格率、优秀率当作一项“面子工程”来做,认为通过率低就丢了面子,因此,从主管领导到具体实施人员分头、暗地给测试员打招呼、递条子,提高招待规格,赠送纪念品,让测试员“心软”、“手软”,自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测试员就丧失了测试的标准和原则,本来同一水平的受测人却测出了迥然不同的成绩。另外,有些受测人年龄偏大,纠正方言语音,学习普通话确实有很多困难,但为了弄一张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以便在离退休之前获得一个盼望已久的职称,不惜卑躬屈膝、痛哭流涕、死磨硬泡,企求测试员手下开恩,让人看了以后不禁心摇神伤,不得不高抬贵手放他一马,这也大大损害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严肃性、公正性。

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的这些情况,省语委虽已作出了某些挽救性的措施,如实行一人一卷制,抽查测试员的评判情况,明文规定普通话测试纪律等,但这还远远不够。防微杜渐,重在治本。

一要净化普通话测试队伍,要定期对测试员进行复测、复核,组织训练班,对测试员的测试技术与思想修养进行培训与强化。普通话测试要想保证其公正性,最好是易地测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人情因素的干扰,县一级语委办要用懂行的人专门负责,不能人人都能管普通话,其结果使人人都管不好普通话测试工作,普通话测试工作只能是应付差事,走走形式。

二是要兼顾那些学普通话困难的“弱势群体”。虽然省语委已明确要求五十五周岁以上的人不必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但除此之外的还有一些大龄人群要想他们在三年五载,在不是很好的语言环境中学好普通话,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在这些人的职称评聘时对普通话水平等级的要求,是否可以放低一些。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只有把不利于这项工作的一些主客观因素一一排除出去,才能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顺利健康地进行。

 

篇2:影响作文质量的几个因素及对策

一、作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1.缺乏兴趣

兴趣,是推动能力发展的一种原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推动他们自觉地努力探索,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可是,在作文课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双双黯淡无光的眼睛,学生缺乏对作文的兴趣,大多是为完成作文任务,没有“我想写”的心理需要,只是对老师“要我写”的被动接受,作文课对学生来说索然无味。

2.畏难情绪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而作文课又必不可少。可是,学生每次只得硬着头皮应付,渐渐地学生开始怕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我们语文教师或许都有一种体验,当我们布置好一个作文题时,学生大多是一脸无奈,一脸愁容,似乎写作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面对学生的愁眉苦脸,我们曾不只一次地重复着:“作文不难”。“只要用心,只要努力,你会写出好文章的。”可是,学生并未因我们的开导而舒展眉头。老师的三言两语,甚至充满激情的鼓励,岂能化解一个“难”字?

3.内容的枯燥与单调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有所见所闻,有所思所感,于是激发作文的念头。因此,多彩而丰富的生活内容是保证作文质量的前提。但不少学生不留心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甚至连一些与自己有关的活动也不愿参加。另外,有的学校开展活动少,学生的校园生活单一化。这些,都致使了学生在作文时无言下笔,以至于内容枯燥、单调。

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对策

1.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1)多选情文并茂的好文章,以朗读或朗诵为手段,通过意境美来感染学生,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2)多赏析学生的作文。学生完成一篇习作,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品评,从而满足享受成功喜悦的欲望。我们在讲评作文时,首先要多发现其“闪光点”予以肯定,加以鉴赏,然后再指点其需要修改的地方,即使是败笔之作,也应力求找出其优秀的段落。

(3)开展兴趣活动。如办黑板报、手抄报、编辑作文选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从而产生对作文的兴趣。

2.教师“下水”,化解“难”字

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字、读书时经常给学生示范,唯独到作文课上,却少了示范。王有声教授曾主张语文教学应向其他学科教师看齐,要“下水”。而“下水”并不局限于和学生一起作文,“下水”的泳姿多种多样:今天口述一份选材要点,明天拟定一则作文提纲,帮这个学生说个开头段,给那个学生写个结尾段……只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写作中,才能化解学生心中的“难”。

3.积累素材,丰富内容

(1)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要留心、关心和热心,改变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利己思想,只有熟悉了自己身边的人、事、物,作文才会有材料可选,内容才能充实、具体,文章才有个性、有特点。

(2)增强学生參与各种活动的意识,并善于给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了,在选材时才会有可选性,才能避免内容上的枯燥和单调,使学生的作文犹如百花争妍斗艳。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能生动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妙笔生花,我们做教师的需不断摸索、不断努力。

篇3: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的几个因素及调控对策

一、方言屏蔽

方言因素是造成测试员对语音错误和缺陷识别能力下降的最主要因素。

处于方言重灾区的测试员,由于经常接触方言,甚至有一些测试员只在工作场合说普通话,其他时间说方言,经常身处方言的包围之中。因此,久而久之,就对所接触方言中的方音产生一种认同感,对方音的识别能力下降,这样在测试来自该方言区的考生时,对考生的语音错误或缺陷,对考生使用的方言词汇就很容易忽略掉,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方言屏蔽”。与之相反的是,在普通话普及程度较高的地区,测试员的工作语言、生活语言、交际语言等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接触到方言的机率比较低,因而对方言识别敏锐度也较强,其评判标准也就容易接近大纲要求。

以江苏省为例,根据著名语言学家鲍明炜教授主编的《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所述,江苏省的方言可分为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江苏的这三个方言区,大致上按流经江苏的长江、淮河这两条大河把省境所分的三大块:长江以南主要是吴方言区,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主要是江淮方言区,淮河以北约100公里以外是北方方言区。按照鲍明炜先生的说法,江淮方言区的语音有两大特点:一是保留了古代的入声声调,二是多数市县声母n、l不分。吴方言区最大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塞音、塞擦音声母三分,即清声母分为送气、不送气,同时保留同一部位的古全浊声母,如b、p[b];二是有较系统的文白读;三是有入声声调。北方方言区的语音特点有三个:一是z、c、s和g、k、h这6个声母都同齐齿呼韵母和撮口呼韵母相拼;二是没有r声母;三是没有j、q、x声母[2]。

可以看出,江苏方言十分复杂,各地方言差别很大。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因同一省内测试员之间的交流、借用情况较多,在交流、借用的过程中,笔者经常感到来自不同方言区的测试员对不同类型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的识别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差别很大。处于某一方言区内的测试员,对本区方音的识别能力较低,而对本区以外的方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这就导致非本方言区测试员的评分往往比当地测试员的评分要低一些。如江淮方言区的两大特点北方方言区都没有,北方方言区的测试员对江淮方言区的这两大方音就会非常敏感,听到n、l不分和入声声调就会觉得难以忍受。而本方言区测试员因为对这两种语音现象较为熟悉,见惯不怪,所以敏感度就会降低,在其潜意识中,排斥性不强,甚至会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同样的,江淮方言区测试员对北方方言区的方音也会非常敏感。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叫做“熟悉引起喜欢”。“心理学家扎琼克60年代末期进行过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熟悉的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扎琼克以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对西方不懂中文的人无意义)为研究素材,以词汇出现的次数为自变量。有些词只出现一、两次,让被试对这些词感到生疏;而对另一些词则呈现若干次,最多可达25次。然后,试验者要求被试猜这些无意义音节的含义。结果表明,被试对呈现次数多而变得熟悉的词更有好感,倾向于赋予这些词以褒义。”[3]很显然,熟悉会增加人们对事物的喜爱和接受程度。就普通话水平测试来说,熟悉会提高测试员对某种方音错误或缺陷的认同度。

另外,测试员在评分的过程中,往往对以前未接触过的语音现象很敏感,评分标准也往往从严把握。例如属于江淮方言区中,一些地方去声的调值往往被发成54调值,听起来声音有些轻飘,来自北方的测试员就会特別注意这种语音现象,把一些缺陷音重判为错误音。还有一些考生在说话题中,会不自觉地出现一些有方言色彩的语余现象,这也会给测试员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测试员对这种语余现象接触不多,在“自然流畅程度”档评判时就会从紧。

二、测试员自身业务水平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技术含量很高,这就要求测试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97年6月发布了《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对普通话测试员的要求:“熟悉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政策和普通话语音理论,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常用国际音标,熟悉本地方言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普通话口语水平达到一级,有较强的普通话测试能力和一定的测试工作经验,身体健康,作风正派,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测试员要在稍纵即逝的语流瞬间去捕捉应试人的语音信息,完成评分定级工作,这就需要测试员具备敏锐的语音听辨能力和精当的语音分析能力。”[4]作为测试员,首先应当熟悉所在方言区的方言特点,了解方言普通话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根本差别。其次,应掌握一定的汉语语音理论知识。普通话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则。测试员不仅要具备标准的语音面貌,而且要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受测人员的语音情况作出分析,这就需要测试员掌握一些关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古汉语和其他语言学常识。目前测试员队伍中,仅有少部分是汉语言专业的教师,有相当比例的测试员没有经过系统语言学训练,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与语言学无关的工作。这部分测试员,往往语音面貌不错,但听辨音能力不够。这就要求测试员不应有“一证在手,高枕无忧”的懈怠思想,需时时加强自身听辨音能力的训练。第三,测试员还要加强自身文学素养,这对提高自身对作品朗读环节中停连处理、感情表达、语调处理等方面有很大益处,尤其是测试具有一级水平的考生时,就显得尤为关键。

三、评分标准中所用语言模糊

评分标准中所用语言模糊导致测试员对评分标准理解不同,这种不同也会影响到他们对语音错误、缺陷的识别判断能力。“精确量化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公正准确的基本保证,也是判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等级的主要科学依据。测试中的‘说话’项对语音标准程度的考察即是从语音错误的量化和方音明显与否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但就目前测评标准对语音标准程度的分档来看,还有不尽周详之处。主要表现在各档次对方音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而是使用了‘明显’、‘比较明显’或‘不明显’等模糊性的语言。”[5]从评分细则的制订上看,采用“明显”“比较明显”或“不明显”等模糊性的语言无疑是科学的,但从操作层面上看,会造成测试员理解上的不同,把握上的不统一,其主观性还是比较强的。

此外,对系统性语音错误问题理解的不一致,也直接影响到说话题目中语音面貌归档的问题。因此对测试中“质”与“量”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要做到“模糊评分”而不是“糊涂评分”。

四、心理暗示因素

在人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个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品质,叫做心理素质。人的情感是否容易激动、情绪是否容易控制,意志是否坚强、是否能够经受挫折,是否富于自制、是否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素质表现的特点。

目前最常见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形式是考生与考官面对面的测试,尽管测试时考生与考官的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但是受测者非测试方面的因素仍会对测试员造成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所作的大量的研究揭示:“当我们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印象形成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且“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它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由于人的保持认知平衡与情感平衡的心理作用,人们必须使后来获得信息的意义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念保持一致。这样,人们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常常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6]“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的吸引力有着明显的晕轮效應(haloeffect)。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或她)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外表缺乏吸引力,那么对他(或她)在其他特征上的评价也会更糟。”[7]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受测者外在形象气质,也会对测试员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心理影响或心理暗示,这种心理影响或心理暗示会导致测试员对受测者的语音错误或缺陷的包容度增加或降低。

另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如果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与自己相同,则会增加对对方的喜欢程度。如果受测者十分重视这项考试,接受过培训,熟悉测试流程,会对测试员产生正常或者是积极的心理暗示,测试员对受测者的语音错误或缺陷就有比较大的包容度;反之,如果受测者不能认真对待考试,甚至到测试时还需要测试员对其进行程序、要求方面的讲解,这些都会对测试员产生不正常或者是消极的心理暗示,测试员的评分尺度就可能从严。

测试员心理素质好,测试中就不会或少受感情因素的影响,作出较为客观的评判。测试员心理素质不太好,情况则相反。比如,有的测试员容易情绪化,对测试标准的把握容易受情绪影响。再比如,在测试“说话”项时,有的测试员会不自觉地受考生所说内容的影响,如果考生所说的话题恰巧是测试员感兴趣的话题时,就很容易放过一些错误。因此,测试过程中,测试员应该时刻保持冷静。

五、结语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特点是稍纵即逝的语音测试,这要求测试员在很短的时间里对一个个音节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还要记录下受测者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一系列问题,判断其语音面貌的好坏。这些工作不仅要求测试员有敏锐的听辨音能力,还要有高度敬业精神,坚持以精神饱满的状态面对每一个受测者。

“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三细的特点,音与音的区别十分细微,给分、扣分数字相当细小,测试员听辨音和整个测评操作过程十分细致。”[8]作为测试员,受到任何一方面因素干扰,都会影响到评分工作的准确性。因此,测试员不仅应当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而且还应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锻炼,保持高度的敬业精神,尽量减少非测试因素对测试成绩的评判。

注: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手段方法”课题(编号:06SJB740020)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普通话培训教学模式与测试手段方法创新研究”(编号:D/2006/01/076)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林钦娟.造成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评分误差的原因及对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42.

[2]转引自《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江苏版),商务印书馆,2004:9-12.

[3]金盛华等.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22.

[4]刘照雄.转引自《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5]李静.关于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与效度的思考[J].玉溪师范学报,2005,(10):69.

[6]同[3],第38页.

[7]同[3],第40页.

[8]陈 忠.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201.

篇4: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及教学对策

一、关于调查的说明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

调查在2014年6月选取了2012级经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同学(200名学生)和2013级未经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同学(100名学生)进行了比较。

二、调查结果

(一)不同等级学生难易程度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普通话取得一级乙等的同学认为读单音节最难;取得二级甲等的同学中39.7%认为命题说话项最难,认为读单音节较难占37.8%,认为读多音节最容易;取得二级乙等的同学中53.9%认为读单音节最难,认为命题说话较难的占38.2%。取得三级甲等的同学中33.3%认为命题说话项最难。

按照我校对学生的普通话要求达到二级甲等,总过关率仅为49.5%,近一半的同学没有一次性过关,这部分同学有些是在考试时发挥失常,更有部分同学是存在语音问题,或者是对考试中的每一项重难点认识不足或练习不够。

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对学生考试的难点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不同等级的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四项的难易认知情况不同,在测试的高分段中考到一级乙等同学比较少,因此不具有代表性。成绩在二级甲等和二级乙等的同学占到所有同学的93.5%,这些同学普遍认为第四项和第一项偏难,而且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读多音节项为最容易。

(二)未参加测试学生与已参加测试学生的难易程度认知比较

已测学生与未测学生在最难项的选择上存在不一致,已测学生认为读单音节最难人数最多,占44.5%;而未测学生则认为说话项最难的人数最多,占56%;最易项都选择了读多音节。

(三)测试紧张程度比较

在200名已测学生中,测试时感到很紧张的占到22.5%,比较紧张的占15%,一般紧张的占44.5%,不太紧张的占12%,不紧张的仅占6%。

(四)方言的长期影响

问卷调查显示,300名学生中,平日在家完全说方言的占了82.5%,完全说普通话的仅占5.2%。在我们的校园里,方言的使用频率依然很高,特别是同学们的日常交流。虽然在课堂上学生们学习了普通话,在课堂上和老师交流还努力使用普通话,但是在课下却很少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三、调查结果分析

“命题说话项”是学生失分最多且普遍感觉最难的测试项。从日常教学及访谈中了解到的主要原因包括:“第四项说话项”主要是对应试人语言准确性和流畅性的综合考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是普通话考试中评估的重点。语音的准确既包括语音中声母、韵母、声调的准确性,同时也包括词汇、语法的规范;同时3分钟的语言表达,还需要注重流畅性,需要考生在紧张的环境中、有限的时间内有内容并流畅地表达,这给考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次,应试人在普通话测试中,前三项都有文字凭借,因此心理上比较放松,在第四项测试中突然没有文字凭借,会出现紧张情况,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到普通话测试不紧张的考生很少。

“读单音节字词项”也成为学生觉得较难的一项,主要原因包括:单字是独立出现的,容易出现突然的不认识或认错现象,比如“涮”,很多考生读成“刷”;“曰”读成“日”等;其次,我们学校有些学生文化水平偏差,特别是一些艺术系的同学,技能较高,但是基本的识字水平不够,特别是个别冷僻字,比如对“蓊”、“绢”、“啮”等字经常出现不认识或读音错误问题。

四、调控策略

(一)针对偏误难点,在平时教学中加大训练力度

通过对所有同学的难易度调查,可以发现认识最一致的是认为读多音节项最容易,但实际的测试结果却并非如此。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对常用容易读错词的矫正,比如:挖潜、倔强、卑鄙、角色、脂肪等词语;特别是第二项中儿化、轻声的考核,更是学生在考试中出现错误的重点部分,比如:绝招儿、胡同儿、倒腾、打扮、骨头、指头、脊梁等词语。

单音节也是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一项,很多同学认为在测试前有10分钟的准备时间,可以查字典,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容易放松要求,在上课时应该设法纠正学生的这种认知偏误,同时对于一些形近字、习惯性错读字等采取逐个认读,加强认知。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短文项是实际测试中失分较少的一项,但这与学生平时的朗读短文练习是分不开的。“朗读短文”项之所以学生感觉最容易,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四项中在平时教学中训练比较多,而且在考试前就明确知道内容,学生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普通话教学中60篇必考的文章,经过教师的专项指导练习,已经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比如朗读中的回读问题、难点字词、断句等,所以在这一项容易取得不错的成绩。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普通话培训的最终目标,所以在第四项的命题说话训练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提醒学生不要从网上下载别人已经用过无数遍的话题内容,可以提醒学生列小提纲,在平时的训练中以增强自信。另外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比如通过即兴演讲、随堂辩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从而在自然语流中帮助学生矫正语音问题,培养良好的语感。

(二)增加电脑测试练习的机会,缓解紧张情绪

我校在2012年针对10级、11级同学已经试用了学校的测试室,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测试室或语音教室在平时也能够不空闲,特别是可以对刚进校的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了解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更能够让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或辅导。而且学生通过平时的练习,也能够缓解一些应试时的紧张情绪,从而避免一些非水平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测试的过关率。

(三)营造校园内良好的普通话交流环境

普通话不仅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更是我们的校园语言,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校园,更应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提高语言文字规范与说话用语规范意识,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营造文明校园氛围,彰显两代师表风采,让说普通话成为每位学生责无旁贷的责任,从而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热情。

上一篇:大学生生产车间顶岗实习总结下一篇:临濮镇农村危桥危涵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