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老师读书心得

2024-05-05

体育老师读书心得(精选6篇)

篇1:体育老师读书心得

随着对《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又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和赞赏。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读《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让我深刻理解了实施体育和健康新课程改革后中教育教学的转变。

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我知道了四条基本理念,分别是: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别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

有了这个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我看到了教师在上课时能融入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有了这个转变,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时,教师在游戏中失败了,也认真的执行游戏的规则,接受处罚,这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例如:我把足球教学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身心愉悦的活动,充分展现足球的魅力,把整节课用足球活动、游戏的方式贯穿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后,95%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反映出这样的课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方面获得了成功。

其次,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有所转变,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现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减少了很多,教师也比较愿意使用如启发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对跳远的方法进行介绍时,我并不直接地告诉学生所有的知识点,而是采用先让学生分别介绍、尝试自己习惯的跳远方法,最后再汇总解释跳远方法,确立蹲踞式跳远的课堂教学目标。

再次是教师在行为、语言上的转变。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已经非常注意缩短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从组织教学的形式到讲解示范的位置上来说,许多教师采用的是让学生围在教师周围自由站位的形式,使自己始终与学生成为一个整体,改变了过去一贯使用的学生在教师对面整齐排列的队伍,这一显著的改变,意味着师生已经成为一个教与学的共同体。

在语言方面,教师对自己使用的教学语言也同样做出了积极的变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语言是口令式的语言,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始终是处于命令中,因此学生是处于被动状态。现在,教师基本上都改变了这种教学语言,除了必要的队伍调动之外,教师已经把自己的教学语言转为一种与学生学习环境相和谐的方式,采用了与学生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学生感到非常的亲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的融洽。

读了《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这书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使我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在教学中,跟学生能溶于一起,与学生同乐、同学,在平时学生也很乐意的围着我转,如在上足球课的时候,学生会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们一起来比赛吧!能和学生们一起活动,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氛围很好,很轻松,很愉快。

篇2:体育老师读书心得

最近,我看了《发现孩子》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蒙台梭利写的。她认为干涉孩子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孩子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孩子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孩子进行感官练习。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学生也是很重要的。

蒙台梭利不愧是一位改变世界的教育家,她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装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

蒙台梭利拥有对孩子的爱,而且拥有感知爱的敏感心灵。她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装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学生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读了她的《发现孩子》,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也相信老师的教育是正确的,并且渴望老师能够更多关注自己,给自己更多的关心和爱;这爱表现为没有任何偏见的宽容:虽然有时老师会生气,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计前嫌,像小猫一样向还在生气的老师问好;这爱表现为纯洁无暇的崇拜:在社会群体中平凡的老师,学生给予了无限的崇拜,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追逐模仿的对象;这爱表象为无私的表率:大部分学生像勤劳而且锲而不舍的小鸟,严格遵守着他的行为习惯。学生们是我们爱的导师,他们以一种最敬业、最不计酬劳的精神,以一种最为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力图感化我们,为我们示范怎样去爱,怎样的爱才是最真挚的爱,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感受到这一点呢?我们没有感谢我们爱的导师,反而断定他们是无理取闹,甚至以怨报德、恩将仇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学生的爱,认真学习对学生爱的方式,努力让这种爱能持续更长的时间,这是回报我们导师最好的方式,是爱学生最佳的选择!

篇3:论老师读书

首先,教学的内容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的,老师要实践教学活动就必须先读好教科书。

其次,老师教育学生,不能像生产某一种产品,只要工人掌握了制造技能,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工作了。老师是不同的,他培育的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同时,老师教授的知识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面对成长中的个体,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与不断翻新的知识,老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变。而要改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老师就必须经历学习,不管是学习教育理念,还是学习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以书籍为媒介的,这就说明,老师要教好学,首先要读好书。

再次,老师教育学生,不只是用制度去管理学生,也不只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老师认为这些工作就是学校教育的全部,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枯燥的,往往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就如坐牢笼。我们常说,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从表面上看,这个教育观念好像就是说要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生活的、学习的方法,但实质上,它要求的是学生要有为人的好品格、生活的好作风、学习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育学生重要的是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品格。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用丰盈的心灵去培育出丰盈的心灵的过程,就是老师用自己的气质感染学生的气质的过程,就是老师用自己的品格去培育学生的品格的过程。因此,要教育好学生,老师首先要有丰盈的心灵、完美的气质、高尚的品格。古人说得好,“腹有诗文气自华”,这样看来,静心读好书就是最重要的途径了。

对于老师来说,读书是重要的。正由于这样,在教育行业里,如何管理老师读书既成了一个经常讲的话题,也成了学校校长一件重要的管理工作。要管理老师的读书,首先要想到的,就是老师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林语堂先生说:“世上无人人要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这就是说学校无需规定老师读什么书,只要时间、地点、环境、心境合适,老师什么书都可以读。林语堂先生这么说,只是针对人的个体而言的,如果从管理的层面来说,学校管理者总要规定老师读一些书,或至少提些建议。

如果硬要我给老师应读哪些书提些建议的话,我想,狭隘点说,老师起码要读好教科书,要钻研好教材。广义点说,老师要多读介绍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书。再广义点说,老师还要读关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书,即使像霍金的《时间简史》这样前沿的、理论性强的书籍,也要有所了解。在学生的心中,老师是真正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人,是一个无事不知的人。基于学生的敬仰与期望,即使老师不可能做到完美,也要努力多读书,多了解世上的各种知识,尽可能做到知识渊博,不让学生失望。如果学生对老师失望了,就会对老师的教学失去信心,那么老师的教学也就没有了良好的效果。实践中,就有这样的事实,有些学生已很好地掌握了电脑的操作方法,已能很好地运用电脑来娱乐与辅助学习了,但有些老师对电脑的操作还一窍不通,却还文不对题地在学生面前说道理,说学生上网是错误的,劝阻学生上网吧,学生听着就发笑。显而易见,这种老师对这种学生的教育是失效的,实际上,这也是老师无法劝阻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之一。老师还要读有关支撑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书籍,老师要懂得一些传统文化背景。例如,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处世哲学是以儒、释、道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老师对儒、释、道的基本理论就要有所了解。这一点,一般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认为一个老师只要理解了所教学科的知识,至多去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与科学文化知识就行了。其实,这是认识上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任何一种学科理论、一种学科方法都有其生存的文化土壤,离开其文化土壤,学科理论往往不能够指导实践,学科方法也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有文化,是老师的核心特征;读书,是老师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老师应是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坚持读书的人。但现实是这样的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走近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可以很容易看到,有些老师教了几十年书,除了有几本教科书和几本现成的教案书外,在他的办公室或家里再也找不到其它书籍;有些老师从来不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现行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他同行还有些什么好的教育方法,他都一概不知;有些老师坚持得最好的习惯就是玩牌,有时间就与朋友玩牌消遣,在他的心里压根儿就没有读书这个概念;有些老师喜欢热闹的场景,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就是说笑、玩耍,他没有心思,也认为没有必要与书里的同行或者教育家、思想家交流;有些老师为了生计经常奔波在社会上办公司、做生意,教书只是他的副业,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坐下来好好读书。讲到读书,有些老师还会说,我教了几十年书,跟书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现在几十岁了,看到书就想睡觉了,还读什么书。

读了一些文章后,我很冲动,觉得学校有些老师正需要读读这些文章,理解理解这些观点。我想给每位老师都买一本,相信老师们读后就会少些浮躁,多些宁静;少些牢骚,多些宽容;少些飘浮的作风,多些扎实的行动。但正在这时候,我记起孟子的一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那些文章只是我喜爱的,那些观点只是我赞同的,我所喜爱赞同的,就一定要我的同事也喜爱,也赞同吗?我喜欢静下来读这本杂志,但我能够教导、要求与我的性情、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同事也静下来读这本杂志吗?对于已经成年的老师,我的说教、要求会有效果吗?即使我给老师们都买了杂志,那些读书就想睡觉的老师,能够醒着读完那些文章吗?那些最习惯于玩牌的老师,能够放下牌拿起杂志吗?对于那些沉迷于热闹的老师,他还有能力与那些文章里的观点或思想沟通吗?那些必须经常在外谋利益的老师还能甘于清贫、不顾利益,拿起我给他买的杂志读吗?许多的反问犹如强劲的风,吹走我的热情,我的冲动终于没有变为行动!

但我不给老师买书读,并不表示我或者其他教育管理者就不给老师买书,就不管理老师读书。相反,管理老师读书,已成了教育管理者一项常规的工作。一个学校总有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案,管理老师的方案中就有许多涉及到老师读书的条款。有些条款规定老师每学期要读多少本书,要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没有完成任务的,还要受到处罚。有些学校还给老师买书,规定哪一时期读哪几本书,读完了,还要进行考试。制度可以说是完整的,要求可以说是严格的,甚至执行也可以说是扎实的。但在这样强有力的管理下,老师真的读了书吗?其实,也不尽然,学校要求有读书笔记,有的老师就花上几个晚上随意地找张报纸或一本书胡乱地抄些文字,就完成了任务;学校要求读完某一本书,老师说读完了就是,即使读完了学校还要考试,也不要紧,考试时翻翻书或直接抄抄标准答案,就过了关。强制制度下的读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简单地用制度去要求所有的老师都读书,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老师是形形色色的,有些好静,有些好动;有些喜爱与书中的同行或专家进行心灵交流,有些却喜欢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谈笑;有些整日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琐事,有些却总能发现闲暇的时间;有些不得不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有些经济却很宽裕。而读书是一件主动的、用心的、自觉的事,有如品茗,需要慢慢的、细细的体味;读书又是件一时一境的事,只有在舒适的情境里才能安心读好书。

篇4:论老师读书

首先,教学的内容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的,老师要实践教学活动就必须先读好教科书。

其次,老师教育学生,不能像生产某一种产品,只要工人掌握了制造技能,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工作了。老师是不同的。他培育的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同时,老师教授的知识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面对成长中的个体,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与不断翻新的知识。老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变。而要改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老师就必须经历学习。不管是学习教育理念,还是学习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以书籍为媒介的,这就说明,老师要教好学,首先要读好书。

再次,老师教育学生。不只是用制度去管理学生,也不只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老师认为这些工作就是学校教育的全部,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枯燥的。往往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就如坐牢笼。我们常说,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从表面上看,这个教育观念好像就是说要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生活的、学习的方法,但实质上,它要求的是学生要有为人的好品格、生活的好作风、学习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育学生重要的是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品格。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用丰盈的心灵去培育出丰盈的心灵的过程,就是老师用自己的气质感染学生的气质的过程,就是老师用自己的品格去培育学生的品格的过程。因此。要教育好学生,老师首先要有丰盈的心灵、完美的气质、高尚的品格。古人说得好,“腹有诗文气自华”,这样看来,静心读好书就是最重要的途径了。

对于老师来说。读书是重要的。正由于这样,在教育行业里,如何管理老师读书既成了一个经常讲的话题,也成了学校校长一件重要的管理工作。要管理老师的读书,首先要想到的,就是老师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林语堂先生说:“世上无人人要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这就是说学校无需规定老师读什么书,只要时间、地点、环境、心境合适,老师什么书都可以读。林语堂先生这么说,只是针对人的个体而言的,如果从管理的层面来说,学校管理者总要规定老师读一些书,或至少提些建议。

如果硬要我给老师应读哪些书提些建议的话,我想,狭隘点说,老师起码要读好教科书,要钻研好教材。广义点说,老师要多读介绍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书。再广义点说,老师还要读关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书,即使像霍金的《时间简史》这样前沿的、理论性强的书籍,也要有所了解。在学生的心中,老师是真正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人,是一个无事不知的人。基于学生的敬仰与期望,即使老师不可能做到完美,也要努力多读书,多了解世上的各种知识,尽可能做到知识渊博,不让学生失望。如果学生对老师失望了,就会对老师的教学失去信心,那么老师的教学也就没有了良好的效果。实践中。就有这样的事实。有些学生已很好地掌握了电脑的操作方法,已能很好地运用电脑来娱乐与辅助学习了,但有些老师对电脑的操作还一窍不通,却还文不对题地在学生面前说道理。说学生上网是错误的。劝阻学生上网吧,学生听着就发笑。显而易见,这种老师对这种学生的教育是失效的,实际上,这也是老师无法劝阻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之一。老师还要读有关支撑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书籍,老师要懂得一些传统文化背景。例如,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处世哲学是以儒、释、道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老师对儒、释、道的基本理论就要有所了解。这一点。一般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认为一个老师只要理解了所教学科的知识。至多去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与科学文化知识就行了。其实,这是认识上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任何一种学科理论、一种学科方法都有其生存的文化土壤,离开其文化土壤,学科理论往往不能够指导实践,学科方法也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有文化,是老师的核心特征;读书,是老师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老师应是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坚持读书的人。但现实是这样的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走近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可以很容易看到,有些老师教了几十年书,除了有几本教科书和几本现成的教案书外,在他的办公室或家里再也找不到其它书籍;有些老师从来不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现行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他同行还有些什么好的教育方法,他都一概不知;有些老师坚持得最好的习惯就是玩牌,有时间就与朋友玩牌消遣,在他的心里压根儿就没有读书这个概念;有些老师喜欢热闹的场景,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就是说笑、玩耍,他没有心思,也认为没有必要与书里的同行或者教育家、思想家交流;有些老师为了生计经常奔波在社会上办公司、做生意,教书只是他的副业,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坐下来好好读书。讲到读书,有些老师还会说,我教了几十年书,跟书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现在几十岁了,看到书就想睡觉了,还读什么书。

读了一些文章后,我很冲动,觉得学校有些老师正需要读读这些文章,理解理解这些观点。我想给每位老师都买一本,相信老师们读后就会少些浮躁,多些宁静;少些牢骚,多些宽容;少些飘浮的作风,多些扎实的行动。但正在这时候,我记起孟子的一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那些文章只是我喜爱的,那些观点只是我赞同的,我所喜爱赞同的,就一定要我的同事也喜爱,也赞同吗?我喜欢静下来读这本杂志,但我能够教导、要求与我的性情、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同事也静下来读这本杂志吗?对于已经成年的老师,我的说教、要求会有效果吗?即使我给老师们都买了杂志,那些读书就想睡觉的老师,能够醒着读完那些文章吗?那些最习惯于玩牌的老师,能够放下牌拿起杂志吗?对于那些沉迷于热闹的老师,他还有能力与那些文章里的观点或思想沟通吗?那些必须经常在外谋利益的老师还能甘于清贫、不顾利益,拿起我给他买的杂志读吗?许多的反问犹如强劲的风,吹走我的热情,我的冲动终于没有变为行动!

但我不给老师买书读,并不表示我或者其他教育管理者就不给老师买书。就不管理老师读书。相反,管理老师读书,已成了教育管理者一项常规的工作。一个学校总有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案,管理老师的方案中就有许多涉及到老师读书的条款。有些条款规定老师每学期要读多少本书,要写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没有完成任务的,还要受到处罚。有些学校还给老师买书,规定哪一时期读哪几本书,读完了,还要进行考试。制度可以说是完整的,要求可以说是严格的。甚至执行也可以說是扎实的。但在这样强有力的管理下,老师真的读了书吗?其实,也不尽然,学校要求有读书笔记,有的老师就花上几个晚上随意地找张报纸或一本书胡乱地抄些文字,就完成了任务;学校要求读完某一本书,老师说读完了就是,即使读完了学校还要考试,也不要紧,考试时翻翻书或直接抄抄标准答案,就过了关。强制制度下的读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简单地用制度去要求所有的老师都读书,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老师是形形色色的,有些好静,有些好动;有些喜爱与书中的同行或专家进行心灵交流,有些却喜欢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谈笑;有些整日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琐事,有些却总能发现闲暇的时间;有些不得不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有些经济却很宽裕。而读书是一件主动的、用心的、自觉的事,有如品茗,需要慢慢的、细细的体味;读书又是件一时一境的事,只有在舒适的情境里才能安心读好书。

篇5:老师的读书心得

教师的爱是重要的。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一句热情的鼓励,可能成就一个孩子的人生。同样,教师要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一道冷酷的目光。

教师的爱不求回报。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条单行道,我们放任感觉、情感和行为,源源不断地流向学生,而不企求任何感激或感恩,不仅是现在也包括将来。

教师的爱是真诚的。真诚的爱,不是虚张声势的夸赞,不是勉强挤出的笑容,不是天空中飘忽不定的云彩。真诚的爱,来自于教师的心底,她是持久的、坚定的,没有半点做作和敷衍。学生的心像水晶一样透明,能感受到教师心灵深处发来的信息,一点点的虚情假意都能被敏感地捕捉。

篇6: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1——面对“三个目标”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绪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深知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这段话,我反反复复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实现三个目标呢?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应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商场购物,妈妈带了100元买了18元的糖,37元一箱的牛奶,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没有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是不行的。

其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一个人的十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呢,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的几十个学生,他们之间必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我们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不同层次,好、中、差学生都要考虑到,好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中下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每次回答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保持,学习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再次,教师必须有新的学生观。过去,衡量学生好坏之依据成绩的高低。现在我们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努力的学习了,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步了(可能成绩还不够优秀),我们都要认定该学生是个好学生。

读书心得2——有感于“拓展学习空间,学习就是生活”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的第二章,作者阐述了“拓展学习空间,学习就是生活”这一观点。在讲述教学方式的综合化拓展时,作者谈到的“教活教材,用教材来教”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了,教材编排的内容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就教材而言,其知识、技能的覆盖面是有限的,但是,如果用创新的观念和手段来对待教材,教材的外延可以说相当广泛。围绕教材,我们可以做数学史、数学信息、先进教学手段乃至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准备,在课堂上做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是教材由死变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的每个章节当作一个系统,每到立体看作一个课题,每一个定理、原理看作是蕴含哲理的智慧结晶,才能使“减负”落到实处,才能使数学教学变成培养创新的天地。教材是知识与思维的载体,它蕴含着大量可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素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好好把握并灵活运用它。这不正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才只能作为新课的依据,要做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吗?

读书心得3——谈“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

十余年的教师工作,我感觉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不如语文课生动、有趣。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数学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学生之所以还要强打精神,甚至十分努力的学习数学实在是为了好的分数,为了中考、高考,教师的教学无疑也已经离开了数学的真谛。素质教育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讲到了“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兴趣、应用和过程”,我认为这正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重视兴趣,要求我们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教师的思维角度要新,知识面要宽,课堂教学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结构特色、语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视数学的美感、灵感、直觉激发。比如,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游戏的情景,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既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重视应用,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并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对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策略,通过运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视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过程”领悟知识的逻辑关系,体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在数学学习和省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过程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学期教学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发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育作用。

读书心得4——有感于“‘ 要我学 ’到‘ 我要学 ’”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即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怎样学习才是自主学习呢?《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中给出了精准而又通俗的解释,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为现代人,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会学习的能力,并且终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做某一件事,如果他是主动自愿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轻松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大;如果他是被动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痛苦的,疲惫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小。学生的学习也如此道。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优势领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读书心得5——浅谈“体验探究、体验亲历”的教学理念

在小学数学的十二册教材中,每册都编排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和接触的事物大都与空间和图形有关。教师如何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这部分内容呢?《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为数学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方法。

“体验探究、体现亲历”的教学思路就是一种极佳的方法。第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求知需求。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问题教学法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激情”氛围,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尽可能大大超出学生的预期,让学生怀着由惊奇所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第二、搭建体验探究舞台,挖掘思维潜力。

1、探求转化。数学学习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再创造的通道,以激励学生在创新的活动。

2、引导发现。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思维密切相关,不是让学生仔细地吸收教材或教师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加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通过观察、实验、模仿等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逐步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第三、提供交流机会,实现合作性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学生们可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地促进性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学探究。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关联的学习要素组成,即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又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方法、概念、道理要言简意赅、清清楚楚。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

第四步:激励评价引深探究。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

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体会的延伸阅读—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後无论做什麽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读书心得体会的有下列不同的写法:

(一)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後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句话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後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二)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字,从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三)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读了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以後,可以引用其中的一句话做为引导,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四)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後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写法,先说结果,然後说明为什麽是这一种结果的原因.(五)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我是个普通的数学老师,忙忙碌碌中不觉六、七年已过。几年来我不敢说已经读了多少多少书,更不敢说把阅读作为了我的行走方式,但至少有一点可以令我自己比较欣慰,那就是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阅读了。因为我虽是个普通的数学老师,但我很想能做一个比普通更好一点的数学老师,是阅读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更是阅读让我找到了改变的方法,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第一次那么真切地感觉到自己需要阅读源于我上六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在此之前,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缺乏阅读,更不觉得自己需要阅读,不就是一帮毛孩子吗?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况且我只是个数学老师,阅读的事情就让语文老师去做吧。记得那节课讲的是游戏公平吗,由于课前准备还算充分,又是硬币,又是转盘,一番实验过后,学生们很快得出了结论。我一看,离下课时间还早,那就给学生讲讲其他知识吧,比如祖冲之与圆周率。学生见我要给他们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了,个个精神抖擞,竖直了耳朵。见学生们这副架势,我反倒有点心虚了,因为有关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知识,我也并不比他们多知道多少,只是依稀还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些关于祖冲之的资料,不过要让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准确陈述,那是肯定做不到了。没办法,说出去的话,总不能往回撤吧。硬着头皮,开始了我的介绍:“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的成就十分伟大”,考虑到自己了解的也不多,我尽量讲着一些不太会出错的话,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没等我讲完,一个学生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老师,他是哪个朝代的呢?”是呀,他是哪个朝代的呢?我快速地想从脑袋中提取出学生想要的答案,无耐脑袋中存货寥寥,实在记不起来了,哎,只怪自己读书太少,当时那个悔呀。不过考虑到自己刚做他们的老师不久,要是一下子被学生考倒,那以后岂不是没了威信。正在痛苦而尴尬的时候,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知道,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远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就推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我还知道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被称为祖冲之环形山„„”学生们显然被他滔滔不绝的讲述吸引了,他们并没有注意我这个被尴尬地晾在一边的老师。

学生们是宽容的,之后他们继续喜欢着我的课,喜欢着我这个不能给他们足够多知识的老师。然而,那种被掏空的感觉一次次地提醒着我要拿起书来,静下心来,多阅读,多记录,多思考。于是阅读的日子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从一开始的为了不被学生问倒而阅读,到后来的为了解惑而阅读,为了成长而阅读,为了做一个比普通老师好一点的老师而阅读,阅读在悄悄改变着我的生活。于是在教学中我知道了反思,知道了分析,知道了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阅读有思想的老师。那几年里,手边的一本本数学方面的教育著作丰盈了我的教学思想,教会了我如何顺应教育教学规律做一个合格的数学老师。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老师所言,“一个数学老师的阅读,如果仅仅局限在数学教育范畴,那么他的发展必然有限。只有广泛涉猎,博采众学,方能海阔天空。”就这样,我开始尝试越过数学和教育,关注历史、文学、美学、哲学等,真正开始了我的“杂读时代”。实际表明,恰恰是这种在外人看来“不守规矩”的阅读,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厚实了我的思想。在阅读的陪伴下我一路从容前行。

应该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现在我们的学校十分重视师生的阅读,校长更是把阅读当成了头等大事来抓。特别要感谢学校对教师阅读的检查,让我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让我不敢也不能偷懒。如今,想做一个比普通老师更好一点的老师依然是我的愿望,我想我一定会实现这一愿望的,因为有阅读作为我的成长奠基,让我变得充实而有思想。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找到教学的“亮点”。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总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充电。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从教22年,教数学就教了22年,说实话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我爱这项工作,我已习惯了它,我想我已离不开它。但也许是因为和它打交道时间太长,对它太熟悉,于是发现自己渐渐变得有所倦怠,在课堂上总是感觉缺少些什么,但到底缺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

在学校教导处领导的建议下,假期里我组数学教师读同一本教育丛书《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当我读完郑熔虹老师编写的这本书,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郑老师在书的第一辑里讲述了她生命化教育心路的历程。当儿时的梦想已成真,踏上了梦想中的三尺讲台,烦琐,机械性的劳作慢慢侵蚀着教师梦,使人感觉到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是啊,十多年了,一成不变,毫无生机的教学工作,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常常使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陀螺,在鞭子的抽打下不停地转啊转啊,慢慢地失去了自我。

任教22年来,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最近几年,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缺少了一些激情,课堂语言太平淡,语言不精练,所以学生的兴趣不能被完全的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也不是很浓厚。读了这本书,从郑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优秀的课堂语言修养,可以使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有情有趣。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郑老师在书中介绍了几种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

第一,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力;

第二,深入浅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目的性; 第三,寓教于乐,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第四,严密准确,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规范性; 第五,机智敏锐,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灵活性。郑老师通过这五点分别举了相应的教学案例,让我受益匪浅。其次,教师的动作,教师的表情也是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感兴趣的法宝。在课堂上只有充满激情的老师才会有投入地忘我学习的孩子。

除了语言的修炼外,一个优秀教师还得充满智慧。郑老师在书中介绍了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第一、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第二、适时,适度地点拨,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时空; 第三、营造主动探究氛围,使学生享受成功。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自己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如果课前的情境创设得很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顺利的引入讲授内容。反之,则画蛇添足。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郑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也给了我一些启示:情境创设要有目的性,实效性,真实性和吸引力。遵循这几条规律,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能创设很好的有助于教学的情境。

读完这本《》,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充满爱,只有内心充满爱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其次,要全面,不光会上精彩的课,还要能育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最后才能达到书中一学生对郑老师师生情的升华总结:感动,感激,感怀,感佩,感知。从书中我了解了郑老师的教育心路的历程,欣赏了她的优秀的教学设计,学习了她的教学经验,我相信在我以后的从教历程中,这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歌曲专辑制作协议下一篇:包装质量管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