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

2024-05-15

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精选8篇)

篇1: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

人才是加快推进审计工作转型的关键,审计事业的发展根本要靠审计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国家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则》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认清县级审

计队伍建设现状,如何解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构建适应审计转型要求的审计队伍,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是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存在问题

(一)审计力量严重不足。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经济总量的扩张大大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经济体制转型时间的种种复杂因素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而且经济责任审计的广泛开展又加重了审计机关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县级审计机关的力量没有与审计工作任务同步增加。如我县审计机关现在编人员20人,除去局班子成员4人,非领导成员4人,行政后勤人员3人,外出招商1人,真正在审计一线的只有8人。每年在完成审计署、省审计厅及当地人大、党政部门交办的繁重审计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上级和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对审计局其他各项任务的考核工作。审计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人员的身体健康。

(二)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专业结构较为单一。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审计工作以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因此,县级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大多是财会专业出身。但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职能从监督为重向以监督与服务并举转变,审计工作还涉及到宏观经济,管理、法律、工程、环境保护、计算机等各相关专业。目前,县级审计队伍专业现状与审计工作发展的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如我县审计局现有审计干部、职工20人,其中会计专业9人占45%,审计专业2人占10%,而没有计算机、工程专业学校毕业人员,这与现代审计的要求极不适应,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下,计算机审计成为一种必然,干部队伍专业结构的单一,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不利于审计创新与转型工作的不好又快发展。二是年龄结构的断层。现代审计是一项年轻的事业,但令人忧虑的是,县级审计队伍年龄结构断层现象已十分明显。一方面,目前,县级审计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审计机关组建初期进来的,审计龄一般都在15年以上,年龄大多45岁以上。一个人长时间在一个部门工作,往往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方法,凭老经验办事,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比较慢,缺乏开拓进取意识,更加缺乏现代审计的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我局近10年来,因受地方行政总编制的限制,未能输入“新鲜血液”,增加审计专业人员造成了审计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

(三)审计工学矛盾突出。长期以来,县级审计人员忙于审计完成任务、疲于奔命的现象非常突出,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况且,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审计人员经常外出审计,审计机关也难以很好地协调好工作和培训的关系,工学矛盾的怪圈始终末被有效打破,影响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几点建议

(一)积极探索现代审计人才管理机制,按照“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的要求,在人员编制不在审计部门手里情况下,要立足县级队伍建设现状,重新审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积极探索现代的管理机制,向管理要资源,向管理要效益。一是县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审计监督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殊性考虑,适当增加县级审计机关的行政编制或县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保证编制缺额即可及时补充审计一线专业人员,以改善审计机关人员结构、强化审计监督工作为出发点。二是建立完善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绩效评估制度,采取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绩效,重点突出工作质量、审计成果、信息宣传、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及相应的审计成本。对审计绩效突出的给予政治物质上的奖励;对工作拖拉散慢、得过且过、业绩平平的给予告诫,扣除考核奖,调离原岗位,免职等处理。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可以有效地解决角色错位,无人负责,管理松懈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为加强审计队伍的管理、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建立审计创新制度。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工作,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协调。审计管理创新与审计业务创新相促进,审计内容创新与审计方法创新相配套,审计与审计调查相配合,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辉映。要善于抓住一定时期影响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研讨会、审计座谈会,下达审计科研任务等各种形

篇2: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

金勋和

[内容摘要]: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中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展开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计算机审计 现状 建议

自上世纪80年代会计电算化起步以来,随着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已发展到以管理型会计软件为主阶段。针对审计对象在会计领域计算机的应用,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审计对象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的趋势,必然要求审计机关改变传统的审计手段,否则,审计人员面临着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同时,推进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轨,关键之一在于加大计算机审计的力度,没有审计信息化,就谈不上现代审计,谈不上审计转轨。因此,李金华审计长指出“不懂计算机将是现代文盲,审计人员如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

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审计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

一、计算机审计现状

(一)审计对象信息化建设情况

1.审计对象信息化环境情况。从2005年我县对被审计对象信息化环境调查结果看,对经常接受审计的重点单位和行业,大部分单位已建立局域网,并且均以进行会计电算化,使用财务软件基本为外购软件或行业自行研发软件,财务软件具有多样性。在会计核算中心核算的统一使用用友V9.33(Web)版,其他单位涉及金蝶,用友,新中大,小蜜蜂等财务软件、目前仅地税系统、大的医疗单位的业务实行了计算机管理。审计对象财务方面的信息化已基本具备,使用计算机审计也初具条件。

2.审计对象会计电算化尚待规范。在审计中发现,部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基础较为薄弱,核算极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存在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帐凭证上,同时摘要输入不规范、不完整,仅在记账凭证摘要第一栏输入,其他栏均没有入,或所有内容均在第一栏输入;二是会计分录存在多借多贷,将不同内容的经济业务做在一张凭证;三是绝大部分单位基本上是在月底汇总做账,现金日记账根本不是序时的分笔的,往往是好几笔经济业务汇总后做在一张记账凭证。故AO导入审计对象的账套时无法看到被审单位部分明细账的摘要,无法按摘要栏内容进行分析性复核,无法按现现金支出额进行分析,在AO中应用审计专家经验就失去了意义。在教育系统使用的小蜜蜂及乡镇使用的金蝶软件中存在此类情况较为普遍。

3.审计对象的会计电算化水平亟待提高。在乡镇经济责任审计和在上半年的基础教育经费专项调查审计中发现,不少学校在使用小蜜蜂软件时,连基本的操作的还有问题,比如年终转账后,损益类的科目在下初仍有余额,报出的报表与总账不符,给审计带来诸多不便。造成此类问题的基本原因一是会计人员不是专业的,许多是兼职的,甚至连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没有,并且培训的时间、质量也没有保证。二是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不够重视。

(二)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现状

1.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更是不多。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往往人员少,任务重,一线人员基本上是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人员,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是少之又少,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不多。在计算机审计培训交流的时候了解到,一般县级审计机关并没有全面推开计算机审计,大部分是每个科室搞一个项目进行试点,在培训中碰到一些年纪较大的同志,在AO中数据采集都无法完成,能导进AO中去就算不错了。

2.计算机审计尚停留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层次。在一些用计算机审计开展的比较好的项目中,目前也仅仅停留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上,即属于实质性测试阶段的内容。而对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也就是被审计单位已经投入使用和正在运行的信息系统,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信息系统的合法合规性、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高效性等目标基本没有进行审计,而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不仅是审计技术发展的要求与方向,也是深化审计工作的要求。在出现了会计领域计算机作假和犯罪的时候,具有“舞弊功能”的财会软件时有出现,具有传统审计手段的审计人员,可能无法揭露电子化条件下的经济犯罪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同时给审计带来极大的风险。

3.数据采集和转换工具尚待改进。目前由于审计人员对数据库知识的掌握的不是很熟,数据采集往往采用审计软件自带的采集模板导入,很少采用数据库方式,AO自带的数据采集转换审计接口基本能满足数据转换要求。审计接口,即是从被除数审计信息系统向审计应用系统传送审计信息的规范和程序,从广义上说,审计接口是在审计完成数据采集和转换功能的一类系统的总称,一般的通用接口是指一些数据采集和转换工具。但目前AO自带的数据采集模板和审计暑金审工程网站提供的一些数据采集模板转换过来的数据并不能完全满足审计要求,比如我县会计核算中心采用的是用友9.33Web版的,用AO自带的转换模板导进AO后不能显示摘要栏,乡镇财政政府所用的金蝶财务软件在暂存款和暂付款中分项目核算,AO导进去后不能分项目明细,只有按一级科目的明细账,对一些专项资金多的单位又只能去看手工的账册,来回一折腾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我们联系金网站的同志,但由于鞭长莫及或其他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往往会挫伤审计人员用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决心。

二、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建议

未来审计的发展趋在纯粹的手工环境下审计将会变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后将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针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们应做好:

(一)协同有关单位,规范好会计电算化

针对前文所提到的会计电算化问题,审计部门应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特别是与财政部门,同时加强与相关的主管单位沟通,比如教育局、交通局、卫生局等单位,建议财政部门对如何规范会计电算化进行监督,各主管单位对下属各单位的会计电算化核算加强监督,同时列入考核,不流于形式。在行业系统内加强会计电算化培训,促使各单位会计核算符合《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提高审计对象的会计电算化规范程度,为计算机审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及时改进升级审计软件自带的数据采集和转换工具。组织力量对目前已在使用的不完善的数据采集和转换工具进行改进。对于新开发的商用财务软件和自行研发的财务软件要求严格按《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标准执行,使会计核算软件与其它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有了标准的接口。

(三)加快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

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世界审计事业的发展趋势,审计机关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一要创新思维方式,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彻底改变目前在县级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成本效益不合算,效率不高的观念,这不仅仅是说在嘴上,而应付之于实践;二是要认真做好计算机审计培训、推广应用工作,提高学习应用计算机审计的主动性,避免出现重建设轻应用,重设备配置轻人员培训,重形式轻实效,一定要把培训、推广工作落在实处,不但要积极地去学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在审计项目中实践,不断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三是尽量培养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逐步将审计对象信息系统纳入审计,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四)成立专家技术援助小组

由于县级审计机关人员基本上是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人员,很少有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近几年一些单位新进计算机方面的人员,一般一个单位也就一个人,这样单兵做战制约了在计算机审计中碰到的计算机系统审计、数据采集等问题的解决能力。碰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建议以市审计局为中心,抽调各县计算机审计高手,成立计算机审计专家技术援助小组,整合解决问题的资源和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实时解决碰到的问题,做好分类记录予以共享。联系的方式可以采用QQ群、MSN、电话等或定期的交流。参考文献: [1] 审计署《AO》研发项目组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实用手册(2005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5 [2] 李丹 信息系统及控制审计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审计 2003年第1期 67-69页 [3] 董化礼,刘汝焯.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42页

篇3: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建议

近年来, 审计署不断加强地方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力度和规范程度, 明确提出各级审计机关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推进速度和应用力度, 顺应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是,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推广, 不少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审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重点不够突出

地区之间、层级之间、科室之间发展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 重文字处理、轻审计实施, 重设备、轻培训的情况, 对整体推进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以后, 没有及时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审计实施和审计管理的应用上来, 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力度不够大, 使用率偏低, 用于处理底稿的时候多, 而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较少。

2 人才队伍薄弱, 应用效率偏低

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 但是客观地讲, 基层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应用水平低、操作流程生、资源使用率低以及设备维护能力差。对技术人员来说, 既要掌握软件支撑环境, 又要娴熟掌握操作技巧和流程, 还要熟悉相关业务知识, 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和难度, 同时作为基层单位来说, 专业出身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相当匮乏, 而既懂计算机又精通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属凤毛麟角, 而且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相当快, 基层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再充电”的机会也不多, 基层信息工作相当被动。

3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未得到全面应用, 资源利用率偏低

随着“金审工程”一期建设竣工验收,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都通过加强考核, 狠抓应用等方式, 强力推进“金审一期”两大系统。但是一味地规范操作, 围绕着《审计管理系统》进行机关事务的处理, 围绕着《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开展审计项目的实施, 容易造成审计人员思维的禁锢, 流程的僵化, 造成软件功能模块不能全面应用, 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针对以上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基层审计机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 思想上高度重视。面对目前的形势, 各级审计机关要理清思路, 进一步统一认识, 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强审的根本。事关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提高, 事关审计人员的职业资格和技能, 事关审计机关能力建设。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认识, 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充分利用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 进行综合分析,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判断趋势, 作出决策。其次是岗位人员要从思想根源上统一认识, 主动加强应用, 重视操作质量, 提高数据利用分析能力, 逐步形成全员应用、全面应用、全程应用的氛围, 以应用促管理。

(2) 在学习培训上下功夫。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技术和审计管理, 又掌握信息化技术, 具有信息化思维能力的审计人才, 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我们一定要转变思路, 在提高大部分审计人员和审计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素养的基础上, 培养业务骨干, 使信息化建设和审计事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坚实而且长效的基础。首先要领导带头, 作出表率。领导干部迎难而上, 极易带动其他审计人员。其次是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分类培训、分层培训和目标考核的办法, 将审计业务学习与操作流程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理论指导操作、操作落实规范的目的, 不断提高岗位应用水平和能力。最后是后续教育要有保障, 要保证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后续教育, 并加大计算机审计培训的内容和力度。

(3) 全面掌握, 熟练运用, 切实提高, 切实保证系统功能充分应用。一是加强审计人员对专用审计软件应用技术的培训力度, 使审计人员尽快掌握专用审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尽快熟悉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全面了解AO系统和OA系统交互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内容、步骤。二是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要鼓励审计人员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中, 在保证能够熟练操作系统的基础上, 不要仅仅拘泥于按照流程规范操作, 对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 要善于摸索, 及时总结, 开放思维, 勇于创新, 确保系统各功能模块得到全面应用, 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各级审计机关的不懈努力, 达到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揭露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 维护经济秩序, 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 更好地履行审计法定监督职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俞争红.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旬, 2009 (12) :152.

[2]张维平.加强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J].现代审计, 2006 (6) :56-57.

[3]苏志明.高凉山州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审计, 2009 (6) :72-73.

篇4: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

关键词:案件信息;法律文书;公开

一、基层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的现状

我国自提出“检务公开”的概念以来,检务公开制度建设经历了初步规划、探索发展、全面公开三个发展阶段。实践证明,推行检务公开是检察机关满足公众知情权、接受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确立,是积极顺应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检务公开、保障刑事诉讼参与人知情权、参与权的必然要求。

(一)案件信息公开的范围及形式

为规范开展案件信息公开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研发了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对案件信息在互联网的公开工作进行规范,并制定了《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规定(试行)》(以下简称《工作规定》),明确了案件信息公开和法律文书公开的范围及内容。

案件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包括案件程序性信息公开、法律文书公开及重要案件信息公开,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办公室作为案件信息公开的主要负责部门,主要有两种公开形式:向不特定公众公开,一是通过检务公开大屏幕或者公开栏进行公开,在检察机关办公楼内显示屏发布本院的生效法律文书,如不批准逮捕决定书、撤销案件通知书等;二是通过互联网站进行公开,按照高检院的规定,人民检察院的终结性法律文书、重要案件信息应当在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上公布,检察机关官方网站也应同步公开。

向特定受众公开,一是对案件当事人公开。案件当事人、近亲属可以到案件管理部门查询办案流程及办案期限。二是对辩护人及诉讼代理人公开。目前对律师的案件程序性信息公开主要采用的是案管大厅查询、电话查询及互联网查询相结合的方式,律师只需提交三证即可获得所代理案件的受案时间、办案期限等程序性信息。

(二)案件信息公开中的问题及原因

1.公开不及时、公开内容不全面

根据最高检《工作规定》的要求,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信息及法律文书均应在互联网公开,并对公开的期限作出了具体规定,但从实施结果上看,文书公开率并不高。部分案件承办人在收到法院判决后,未在规定期限内点击公开本院的终结性文书,一些发给案件管理部门进行公开复核的法律文书,未按要求进行技术处理,达不到《工作规则》中的公开标准。致使现在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网上公开的信息内容少,进度慢。案件信息公开具有片面性、滞后性。

2.制度不健全,公开标准难界定

根据《工作规则》中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发布的重大案件信息包括: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职务犯罪案件的立案侦查、决定逮捕、提起公诉等情况,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刑事案件的批准逮捕、提起公诉等情况,已经办结的典型案例。法律文书公开中,“重大、敏感案件报检察长批准后,提交案件管理办公室发布”,如何界定社会影响、是否受到社会关注,何为典型案例,重大敏感案件的具体范围、认定标准,都需要各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规定。

3.法律文书公开多侧重于形式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要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各项决定都必须依托法律并能以理服人。目前检察机关公开的法律文书多为结果性的文书,多侧重于处理结果的告知,涉及事实、法理的部分却很少,这样难免使文书公开有“走过场”之嫌,文书公开的意义大打折扣。

4.缺乏相应的舆情审查及舆情处理机制

法律文书及重大案件信息上网,满足了更大范围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少数信息可能会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此外,某些法律文书中存在的瑕疵问题如存在用语不严谨、标点错误等可能会被网络、媒体放大,从而会给办案人员甚至检察机关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建立相应的舆情应对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二、完善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议

(一)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高检院的文件要求,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

检察机关应对案件信息公开操作流程、审批手续、公开与不公开的具体内容、对重大敏感案件的标准作出细化的规定,使每位干警对案件信息公开的每一项内容、公开程序、信息审批、具体操作都做到心中有数、有据可依。此外,还应对各责任部门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使案件信息公开规范、顺利的进行。

(二)充分发挥案件管理部门监督职能,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目前案件信息公开仍存在公开不及时、公开不全面的问题,案件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作为案件信息公开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明确案件管理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的责任分工,定期对公开情况进行通报,并将案件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工作绩效考核范围,督促办案人员配合案件信息及法律文书的公开。

(三)逐步推进法律文书的释法说理机制

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知情权通常是指“知悉刑事诉讼中与自己利益相关或者与自己有特定关系的人相关信息的权利”。检察机关目前公开的文书均为结果告知性文书,当事人未必能够理解法条及专业的法律术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知情权的行使,也无法做到有效监督,与检察机关开展法律文书公开的初衷背离。

在法律文书公开方面,在公开结果告知性文书的同时,应考虑将有案件事实、证据、犯罪构成及法律依据等内容的文书,同时送达至案件当事人,充分阐明处理的理由和根据,使当事人心服口服,从源头上减少涉检上访的发生。如检察机关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时,对于《不捕理由说明书》也可以送达案件被害人,以公开促公正。

(四)建立风险管控及舆情处理机制

检察机关开展案件信息公开工作,是增强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透明度的举措,但同时应意识到,相关信息的公开可能会有泄露国家或个人秘密的风险。因此,在公开前,要对公开的内容、方式、广度、深度进行保密审查及风险评估。高检院的《工作规定》已对不应该公开的案件种类及文书种类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在实践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审批流程进行审批,对于有可能激化当事人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在公开前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充分论证。同时应建立完备的舆情搜索和控制机制,对于重大舆情要主动回应,及时处理可能引发的矛盾。

三、结语

检务公开是检察机关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增强检察机关办案透明度、维护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案件信息公开是深化检务公开、积极顺应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检察机关要妥善解决案件信息公开中出现的问题,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使案件信息公开工作更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董凯.浅析案件管理部门在案件信息公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4年35期。

[2王延卫.基层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难点剖析[N].江苏法制报,2014-07-14(006)。

[3]李广建.检务公开也得有风险管控机制[N].检察日报,2014-04-11(003)。

[4]纪钧耀.不捕释法说理制度的探索和完善[J].法制与经济.2011年08期。

[5]许秀姿.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上网公开制度论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06期。

篇5: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

一是双重管理流于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正职和副职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国务院2008年8月下发的《关于审计署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重申和强调:“地方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管理,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为主的体制。省级党委在任免、调动、奖惩省级审计机关负责人时,应事先征求审计署的意见。审计署要协助省级党委加强对省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考察了解,经常反映情况,主动提出领导班子配备、调整的建议”。

《关于干部双重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组通字[1991]35号)文件也有规定。中共怀化市委组织部、怀化市审计局《关于切实加强县(市、区)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相应要求。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13个县(市、区)审计局5年来调整了仅60余名班子成员,严格按照干部双重管理工作若干规定执行的23名,占38%,有62%的班子成员调整没有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双重管理流于形式;在严格按照干部双重管理工作若干规定执行的23名领导中,其中有一个县的2名人员已经被县委组织部谈话任免了,事后,在上级审计机关的过问下,这名组织部长说不知审计有双重管理委规定才补报手续。

二是班子成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13个县(市、区)审计局班子平均年龄44岁,30岁以下只有1名,年龄最大的54岁,大部分县级审计机关班子队伍年龄老化且出现断层。像这种不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没有形成合理梯队的现象,长期下去人才队伍将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将影响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班子成员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班子成员文化程度虽然都是大专以上,大部分成员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不到10%,大部分都是第二学历。班子成员中专业亦参差不齐,与审计有关的不足30%,绝大多数所学专业与审计无关,会计、审计,金融、法律、计算机专业人才很少。原因是审计机关内部人员提拔交流较少,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受到限制,导致各审计机关普遍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班子成员进入大多是政策性安置,不懂业务的成员居多。表面上,审计机关班子成员力量在加强,但真正是科班出身的少之又少,调整的人员多是政策性安置或照顾性“养老”进来的,多数是不懂业务。而审计机关内部懂业务的提拔任领导的少之又少,交流出去的也少,造成审计机关内部没有活力。

五是“超编缺员”现象严重。县级审计机关班子大多存在超编,而且部分县级审计机关超编率达到25%,造成实际从事审计工作的业务人员减少。这就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审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例如某县审计局现有人员15人,局领导8名(正局长1名,副职7名),加上司机和办公室人员2人,真正从事审计工作的才5人,领导职务人员占的比例过大,造成“官多兵少”现象,审计任务重与审计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加强基层审计机关班子队伍建设,我们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新的干部双重管理工作的办法。过去出台的《关于干部双重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操作性不强,上级审计机关根本管不了,县(市、区)党委不重视,且已过时。审计署应与中组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出台新的干部双重管理工作的办法,使双重管理规定落实到实处。

二是严格考察考核。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审计班子队伍与审计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严把“进人关”,对拟调整的班子成员,必须由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统一考察考核,在考察合格的基础上,由审计机关批复县(市、区)委任免。

篇6: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

机关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

一、党总支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总支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三会一课”落实不到位。存在“重生产、轻学习”的思想。认为我们铁路工务工作是以安全生产为主,对于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政治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引导党员职工深入全面系统的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三会一课”流于形式,能与其他会议合并开就合并开,学习过程形式单一,学习内容枯燥。泛泛而谈的多、面上的情况多、理论说教的多,与基层实际有一定距离。

2、创新意识不够,工作方法单一。对我段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形式轻效果、重突击轻基建等问题。在如何围绕安全生产开展党务工作的方法思路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缺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缺乏预见性、计划性和针对性,对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还偏弱,与创建更加美好的月工家园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

3、凝聚力、战斗力不足,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未能很好地适应我段、段党委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引导党员职工在工作上大胆作为,工作上没有突破;思想教育缺乏说服力,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关心不足、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造成了党总支在的凝聚力不足;部分党员在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思想上则党员意识淡漠。

(二)党员教育管理方面

1、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工作一般,要求不高,热情不高、工作不实,有重业务、轻党建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想,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软任务,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致使支部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被动应付,起色不大。

2、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手段、方法欠缺。党总支、支部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如两级政治学习,多是读读文件、报纸,一人念、大家听,一人写、大家抄,学习效果不好;党员教育制度落实不力,党员教育方式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仅限于传达上级文件,影响了党员学习教育的效果等。

3、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机制方法未能适应我段发展的新形势。管理关系偶尔脱节,党总支与各党支部沟通联系少,在实践工作中,号召力不强,工作难开展。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在一个层面上,党建工作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受到忽视、轻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做群众工作方面

1、个别车间党总支委员、党支部书记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对群众困惑解释不清楚,对群众困难解决不尽心。工作中存在不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和不注重政治素养的提高,做起党务工作方法简单,凭经验办事。创新能力不强,对党务工作质量的途径、方法研究探索不够,造成车间党总支整体工作部均衡,未能很好地引导党支部和党员职工发挥作用。

2、偶尔出现脱离实际思工作、脱离群众干工作的现象。现在社会发达便利,但在个别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身上存在“交通便捷了、到基层去反而少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沟通反而难了,文化水平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反而下降了”的现象。个别党员干部整天在忙,但往交通便利的地方跑得多,往条件艰苦交通条件差的地方跑得少;往自己包保的工区跑得多,往其他工区跑得少。造成工作上对一线党员职工的思想状态没有全面掌握,工作思路有所偏颇,对一线党支部及党员指导不够全面。

3、群众工作的工作方法陈旧,没有创新性。总是凭老经验、老方法去做群众工作,没有深入一线全面了解党支部和党员职工的所思所想,方法生硬、老套,不能很好地实用于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善于运用说服、教育、引导、服务、等办法和手段做群众工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动不动就是命令式工作、强制式执行,简单粗暴,伤害党员职工感情,损害干群关系。

(四)安全生产方面

1、党总支、支部未能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找准定位。我们工务工作一直强调的是“安全大如天、万事排在先”的理念,党总支、支部的部分工作是服务于安全生产的。但有时太过于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党务工作及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经常出现党的工作为安全生产让步,党的会议能不开就不开,党的集中学习能不搞就不搞,党务工作为安全生产让路的现象,造成党总支、支部定位不准,日常工作难以开展,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安全生产与支部管理的相互融入有待提升。现在我们的党支部书记全部是兼职,而且多为工班长兼职。他们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繁忙,在党支部管理工作方面的精力投入有限。个别党支部书记政治素养不高,宗旨意识不强,重安全生产、轻党务党建,重行政管理、轻党组织、党员作用的发挥,造成班组党支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融入支部管理流于形式,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未能在安全生产中充分体现出来。

3、党内安全生产各种活动流于形式,“三无一创”、“创先争优”、“春、暑运立功竞赛”、“爱岗位、奔事业、创一流、建家园”等党内活动都是以安生生产为中心而开展的。在开展党内活动时,经常出现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活动、为了健全组织台账而开展活动的现象。开展活动仅仅以会议传达会议,以传达文件代替活动开展,以官话套话代替活动效果,未能深入、全面开展党内活动,流于形式。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党务工作及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车间部分党员干部觉得党建工作是空虚的,安全生产工作是实的,党务工作开展多了会对安全生产工作造成影响;认为党务工作是吃力不讨好的事,造成了党务党建制度执行不力。

2、党务工作者素质不高。有些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虽是业务骨干,但是在党务工作的能力比较弱,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不够,对党务工作业务不精通,少数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对党务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自留地”有荒废的现象。部分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创新能力不强,对新形势下提高党务工作质量的途径、方法研究探索不够,影响了党务工作的开展效果,造成党务工作与安全生产不协调。

3、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倾听基层意见不够、深入一线调研不全面、关心职工不够等问题。我车间管辖范围大,人员分散,要求党员干部要勤下现场、跟班作业。个别党员干部群众观点出现一定偏差,虽没有故意刁难党员职工等不良行为,但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仍有一定差距。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够,没有面对面认真细致地倾听党员职工疾苦与呼声,缺乏求实求真精神,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工作没有换位思考,没有与广大干部职工、基层群众打成一片,工作中摆官架子。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促进全体党员干部提素。充分利用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契机,深入系统再学的群众路线活动的意义,改变 “重生产、轻学习”的思想。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学化、系统化,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党员职工深入全面系统的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在开展党的工作方面发散思维,创新方式方法,使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增强吸引力;引导大家通过学习具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具有预见性、计划性和针对性,增强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增强认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正位置,创新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加教育学习的相互讨论,激发党员的积极性,从被动灌输式教育到主动吸收式教育的转变。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机制方法,进一步加强党总支与党支部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对党支部的管理,增强党总支的号召力。提升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的重视度,将其作为车间党总支最为重要的工作来抓,确保党员教育、党组织作用发挥得到充分保障。

3、主动了解党员职工的诉求,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法,进一步密切同党员职工的血肉联系。主动深入党员职工了解诉求。真正扑下身子,全面深入班组了解实情,努力在党员职工反映前,切实把问题解决好,不能解决的耐心跟党员职工解释好,切实改进作风。多办为民之事,牢记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始终坚持把党员职工放在首位,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摒弃个人主义思想,多办暖民心、稳民心、得民心的好事实事,让群众深切地感受到车间两级党组织关爱和温暖。

4.规范规章制度,提升整体形象。抓好党总支制度建设。科学制定日常管理制度,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差不多的现象,有效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增强廉洁从政意识,做到工作上积极有为,生活上勤俭节约、行为上稳重大气,党总支班子成员间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互相监督,切实珍惜和维护班子的团结和谐。支委、支部书记之间经常谈心交心,形成提醒与相互提醒、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多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机关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二

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心和基础,抓好党支部建设对于更好地履行党政职能、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良好形象至关重要。近些年来,特别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党支部建设,取得了新的明显进步,但党支部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和解决。

一、当前党支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党支部建设有“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党支部贯彻执行党内制度的力度不够,注重形式比较多,讲求实效比较少,存在着制度挂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的问题。在党支部建设方面追求的是“形式新颖”,不太注重实际内容,各种载体不断翻新,而能够坚持下去的却很少,更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开花结果”上。

第二、党组织生活有“重表象、轻质量”的倾向。支部组织生活重表象,在开处务会时顺便说说党建方面的事,用业务会代替组织生活会。尤其是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效果不够理想,讲成绩多,提问题少,缺少批评,抱着“多种花,少种刺,留着人情好办事”的态度。自我批评是轻描淡写,泛泛而论,点的问题谁都能对上,批评与不批评没有什么两样。对支部存在的问题不敢认真开展批评,达不到解决自身问题的目的。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找几篇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读一读,党员有没有听进去,听进去多少,效果如何就不管了,把教育活动单纯当成了任务。

第三、党支部工作有“重传统、轻创新”的倾向。党支部活动都是会议式、教育式。书记讲,党员听;领导部署,党员记。主要负责人缺乏创意,怕动脑筋,怕花时间,党员则感到枯燥乏味。

第四、党支部活动有“重党内、轻党外”的倾向。开展党的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凝聚人心,集聚人才,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党支部一般都把活动空间封闭在支部党员中,缺少与党外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党的建设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联系群众,贴近群众。党支部却没有意识到:把非党员吸引到党支部活动中来,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是我们党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和联系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

第五、党支部建设有“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只顾抓“实”的,不想务“虚”的,只埋头抓经济工作,抓业务管理,把业务工作当成硬指标去完成;而对支部建设思考得少,把党建工作看成是可完成可不完成的事,致使党支部建设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二、对策建议

党支部是党的组织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其基础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十分突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党支部建设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对党支部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相比差距甚远。基于此,要加强和改进机关党支部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围绕中心,提高党支部服务大局的能力

各部门的职能不同,任务不一,但党组织紧紧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党支部只有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活动,才能确保党支部工作的正确方向,使党支部工作真正收到实效;同时,也才能有效地解决政治、业务“两张皮”的现象。要增强中心意识和大局意识,努力寻求机关党支部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做到党支部工作和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两手抓、双肩挑”,在布置、检查、考核业务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考核党支部工作,真正体现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出发点。

2、抓住关键,切实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基础在党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部班子是关键中的关键,其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党支部职责和任务的完成。因此,要高度重视党支部班子建设。第一,要推选好党支部书记。要将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群众拥护、熟悉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党员干部推选为党支部书记。第二,要加大对党支部班子成员的培养。要通过系统集训,经验交流,领导传帮带等多种办法,着力解决“知”与“行”存在的薄弱问题,不断提高其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第三,要支持党支部书记大胆开展工作。领导要大力支持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努力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工作环境和氛围,使他们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3、突出重点,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过好组织生活,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重点,是确保党员接受组织教育和监督的根本措施,必须认真落实,不能因为机关地位、工作特殊而放松。一是要确保组织生活按要求及时开展。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组织生活时间上不被挤占,内容上不丢项目,落实上不走过场。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支部书记要认真组织,切实担负起责任,对组织生活及时安排,保证组织生活及时进行。二是要努力提高党组织生活的质量。要下决心提高民主评议党员、小组生活会的质量,解决好党内批评难的问题,在党员队伍中形成讲党性、讲原则的良好氛围,保证正常健康的党内关系。三是要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组织生活制度。要定期对机关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针对组织生活上的薄弱环节,一个时期突出抓好一两个重点,逐步解决过组织生活不严肃、坚持不经常,重表象,轻质量等问题,完善组织生活制度。

4、完善制度,增强党支部的执行力。

制度建设是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建设。党支部职责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制度建设作保证,但任何完好的制度,又是靠人去执行的。因此,加强党支部建设,既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又要特别注重提高党支部的执行力。首先,要建立健全简捷高效、目标明晰的党支部工作制度。这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同时,也是提高党支部执行力的保障。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探索和总结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的新途径和新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干部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党支部工作制度体系。要对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费交纳制度、党内监督约束制度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制度规定进行全面的、认真的清理,对其中行之有效的制度继续坚持,并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对个别已不适应的制度,要抓紧进行补充和修改完善,确保制度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科学的激励是提高执行力的源泉。有了科学的激励,组织的执行力就象是永不停息的发动机。要建立党支部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科学的考评激励制度。实行“一岗双责”、“按岗付酬”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评议、测评工作,坚持把党内任职的工作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增强其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化其工作动力,促使党支部紧紧围绕中心和工作大局做好党建工作。

5、强化创新,改进党支部活动

要认真总结经验,克服党支部建设存在的机制不活、运转不灵的问题,进一步树立通过创新谋求发展的理念。首先,要创新“经常建”机制。针对一个时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整顿建设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把“集中抓”与“经常建”结合起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党支部的经常性建设上来,通过制定组织生活计划、落实组织生活负责人、定期汇报分析党组织建设形势和情况通报等制度,确保党支部建设“长流水、不断线”。其次,要创新活动方式。除组织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教育活动外,还应结合实际,创新活动方法,突破活动的单一性、封闭性,增强活动的多样化、开放性。例如,上党课,可以采取全体党员轮流上党课的活动方式,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变书记讲党员听,为大家讲大家听。党支部和基层党支部之间可以组织联谊活动,开展一些融唱歌、跳舞、游戏、知识问答于一体的支部活动,既增进支部党员间往来,又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热情。还可以组织党员参加基层的义务劳动、文化宣传等活动,既能加强基层工作,又能锻炼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总之,通过不同的活动方法,起到对党员教育的综合效果。再次,要创新活动内容。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党员的思想、工作情况,党员素质,心理需要及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更新内涵,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好地发挥活动的作用。例如:组织党员外出到革命圣地学习参观,学习先进典型等,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活动形式,然而党支部把其变成了纯粹的旅游,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但是,如果在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在活动内容上创新做文章,其教育效果则会截然不同。例如同样参观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可以组织党员进行场景体验(参与一些模拟劳动),开展观后感演讲赛等。这样,比纯旅游式活动效果会更好。此外,党内活动要改变仅限于党员参与的陈旧做法,要有计划地扩大党内活动的覆盖面,吸纳一些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让一些非党员群众在党内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6、加强监督,树立良好的作风形象。

党支部作风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形象。加强和改进党支部作风建设,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要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和发扬“两个务必”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坚持调查研究,着力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树立良好的作风形象。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监督。针对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顺党总支和纪检的职能关系,形成监督合力;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落实信访、接待日、行风评比、支部书记报告工作制度,加强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要从实际特点出发,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此外,要研究解决党支部活动经费的办法,提高党支部自主活动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机关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农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和联结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任务、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需要。

一、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的问题

(一)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是个别单位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对党建工作责任制执行不力,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不强,“一岗两责”落实不到位。二是少数同志不愿意做党务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经济工作及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只是应付、被动地去做,对党建工作组织不力,抓得不紧。三是个别单位党的组织形同虚设,基本没有党组织的单独活动,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行政行为所代替,而 支部活动则被干部职工活动所代替。

(二)组织教育活动不经常。部分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够全面,没有将组织教育纳入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现象地区。特别是个别单位对组织生活制度抓得不实,流于形式。在抓党员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对党员的集中学习,缺乏对科学文化、基本技能、法制理念、文化素养的教育,使得一些党员对政治学习兴趣不浓,导致业务理论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宗旨意识有所淡化。

(三)抓中心议大事能力不强。主要是对什么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准,分不清哪些是重大问题,哪些是一般问题,该管的没管住,该放的没放开,大事议不透,小事议不完。片面认为,党支部就是研究表彰奖励、党员发展、经费开支等问题,未能将工作计划、贯彻上级重大决策、阶段性重大工作同经济工作齐抓共管,直接造成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分离脱节。

(四)党员先锋意识“淡化”。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注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致使个别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党员党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于普通群众,只顾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有的党员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得过且过,工作上不求进取,少数党员只缴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党费也要催缴,还有的甚至连党费也不愿意按规定标准缴纳。这些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工作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五)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虚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制度不完善,管理松懈,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不好,个别支部存在着行政会、业务会与支部会兼顾开,支部大会不规范不严肃;在对党员管理结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业务工作开展得好坏,作为评价全年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而对政治表现、自身综合素质等难以实施准确的评价考核;有的党务工作者从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党务知识懂得不多,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缺乏力度。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甚至腐化堕落,丧失了党员干部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二是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不善于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因循守旧,致使工作停滞不前。三是极个别村干部一旦当选,就千方百计在“权”上做文章,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二)综合素质不到位。有的村干部对农村政策掌握不多,不懂农村基层工作程序,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对有关政策理解片面,把握不准,断章取义;有的对如何依法履行职责不清楚,凭经验和主观臆断开展工作;个别村干部自律意识差,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差;有的村干部宗旨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泊,利己思想严重,甚至违法违纪,影响了村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机制管理不到位。一方面制度不健全,缺乏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基层组织制度,工作无章可循,随意性很大。有的虽有制度,但落实不好,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管理机制不配套,上级党组织对不履行职责和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基层党组织成员多是进行批评教育,对那些经教育不改却又达不到党纪国法处理的束手无策

(四)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基层党组织由于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往往容易忽视与工作服务对象面对面的交心谈心,在倾听工作服务对象意见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没有深入周到的调查研究就不能得出准确无误的结论,在分析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中时可能就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经费的制约。由于基层党组织的党务活动经费的不足,所以不能保证党建工作的经常性。党务经费的不足可能会制约党建工作的力度和效率,同时还会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

三、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认识,创新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一是深刻认识基层党建工作服务中心的重要作用。要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观念,要明确党建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发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作为求地位,以地位谋作为,把基层党建工作做到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上、难点上,放到机关作风的改进上,体现在各项业务工作的落实上,形成与业务工作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局面,充分发挥好党建工作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二是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要克服“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较软,内容较虚、中心、业务工作为主,党建工作为辅”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党务干部的重要职责,树立“理直气壮抓党建、尽心尽职抓党建”的思想,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亲合力与感召力;要坚持“虚工实做”,以党建工作实效去推动业务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强化管理,健全党建工作机制。要坚持党建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机关党建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党组织主要领导同志要负起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把党建作为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定期研究;其他党组组领导同志也要按“一岗双责”的要求,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分管联系单位的党建工作,形成党建与经济、业务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机制。二是建立党建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机关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及领导体制上的特殊性,决定只有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引导党组织自觉地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进性;要把对党员的管理与实行目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继续实行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等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三)深化认识,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要克服和纠正重经济,轻党建的错误思想,摆正党务与经济行政业务的关系。要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管党的政治责任,要按照“聚精会神抓党建”的要求,用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抓党建工作,要把党建工作同行政、业务、经济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二是要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制。实行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努力构建党组织的领导带头抓党建,行政领导重视支持抓党建,党务工作者自觉主动抓党建,从上到下层层抓党建的新局面;三是要切实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的建设。要配齐党务干部,尤其要把那些思想好、能力强、对党建工作热心的同志放到这个岗位上来,要做好对党务干部的培训工作,使其逐步成为党务干部的行家;四是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党的支部是党的基层管理组织,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最主要的就要按照党章的规定使支部活动经常开展起来,通过支部活动把每个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抓起来,把党员的力量凝聚起来,只有这样党要管党的责任才能落到实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篇7: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

2010-4-15 11:11 胶江才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原因

(一)人员流动渠道不畅通

审计系统由于受编制、人事管理体制及专业性质的制约,人员的录用、提拔、调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障碍,人员流动性小。虽然政府再三强调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逢进必考,但现实的大环境,人事部门也难于做到严把进人关。近两年我局所进人员,基本上是乡镇领导换届安排,部分关系人员照顾性进来的,实际能胜任审计工作人员难于“走进来”,而非专业人员,相对来说又难于“走出去”。审计人员提拔、输出的极少,由审计岗位走向领导岗位的更少,人员始终处于一种自行消化状态,干部成长渠道窄。由此严重影响了审计干部向健康、向上方发展,从而影响了审计事业的推进。

(二)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过大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年龄偏大点的审计人员认为自己搞审计多年有经验、有方法,同时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当天和尚撞一天钟,完成任务就行了。而年轻刚进来的审计人员,大多凭关系进审计局,缺乏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整天讨好领导,在理念和实践上无长进,形成一种“工作干好干坏无区别,干多干少无所谓”的不正确认识,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还是基层审计机关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有关制度未能真正做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尚未建立健全符合现阶段审计发展的审计管理、审计教育培训等工作机制,缺乏切合实际的考核激励制度,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积极性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的结果。

(三)学习教育不够重视

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业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且大多数都是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40~50人员,加上每年要完成的审计单位(项目)众多(如我局去年审计的单位(项目)73个,其中计划51个,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22个,今年又达74个,这还不包含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项目),项目一个接一个,加之审计的程序及其繁琐,案卷整理过于繁杂,审计决定执行难度较大,审计人员长年累月奔波于审计一线,天天忙于查账、写审计报告、执行审计决定、整理审计案卷,任务的日趋繁重,及主观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基层审计人员在学习上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静不下心、沉不下心去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学习新的审计方法和技巧。由于过份强调“忙”,更谈不上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最终导致审计人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创新等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提升,运用绩效理念,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审计方法无所适从。

二、对策及建议

加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是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迫切需要。基层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及广大审计人员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从提高认识、完善机制体制及制度、加强学习教育、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审计质量等措施入手,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

(一)优化人员结构

一是立足当前实际,从现有人力资源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失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由于受机构编制制约,短时间内难以通过招录人员、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充实审计力量,优化审计队伍结构,根据审计队伍实际情况,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强化学习培训、强化沟通交流等方式,积极培育审计人才,促使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严把审计进人关,用好有限的人员编制,招录急需人才。根据审计机关工作性质及专业特点,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及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录用方式将审计队伍中知识结构严重缺位的、审计工作急需的人才引进到审计队伍中,确保队伍整体素质及水平。三是逐步建立审计专家库。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才缺口,很难配齐所需的各类人才,因此上级审计机关因结合审计实际,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审计需要的审计专家库。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才参与审计等的方式,缓解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争取政府支持,确保审计经费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审计署关于在机构改革中加强市、县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建设几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66号)精神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应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列入同级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据此,审计机关应主动争取政府支持,财政预算时充分考虑到审计工作性质、工作量、工作职能和工作成本,确保审计机关的经费,以提高审计工作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维护审计人员廉洁审计,依法审计形象,推动我县审计事业全面科学发展。

(三)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针对审计事业发展方向及基层审计工作特点,建立和完善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并针对审计发展形势需要及制度操作中存在的不足等,及时科学地调整考核内容,使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例如我局2005年制定出台的内部管理考核办法,围绕德、能、勤、绩、廉等几方面,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审计工作业绩为考核重点,将业绩与审计人员完成项目质量、成果运用、审计创新等相挂钩,量化考核指标。并逐年进行修订完善,不断细化考核项目。通过近年来内部考核办法的实施及修订完善,我局在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我局又将继续围绕科学发展及审计转型的要求,对考核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工作成效将不再只针对查出多少违规金额,上缴多少财政金额,而是重点关注有否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等方面。

(四)强化学习教育

针对目前基层审计干部专业结构状况,要使广大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更新的新时期,就审计人员本身而言,学习是防止思想僵化,保持不断创新,持续进步的基础。就审计机关而言,加强培训,促使审计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学习和教育,是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基层审计机关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全体审计人员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协调好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效果,切忌走过场,使广大审计人员能真正从扩大审计人员知识面和思维视野出发,培养审计人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等。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潜力、有钻研的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培训,积极培养一人多专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审计应用上的困难及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其次,基层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审计发展形势及审计人员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等情况,制定中长远的培训规划和计划。培训内容上,应基本涵盖宏观经济、法律、审计业务、计算机、基建等知识,不断拓宽学习覆盖面。培训方式上,应注重有计划地分类、分层次培训,如按照领导、骨干、一般等不同层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也可根据审计实践需求,采取委培、代培、抽调基层人员参加上级审计项目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方法上,应考虑基层审计机关的实际,防止只重形势不重效果,走过场的培训,减少“作报告”、“谈体会”等枯燥单一形式的培训,注重采取新颖、互动的培训方法,采取审计实务的操作演示、审计业务的经验交流等培训方法。如我局从今年起,每月第一星期周一各业务组长互相交流审计实施情况,也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

(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1.重视审前调查,提高审计方案编制质量。

一是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审前调查。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设机构、人员情况、领导及分工、单位主要职能、下属单位情况、纪委等有关单位掌握的情况,以往审计情况,以及计算机环境的基础上,注重掌握重大事项如工程建设、大笔资金征管用、资产处置情况等。二是根据审前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重点内容等编制审计方案,重点项目应开展审计方案论证,审计组长及时根据审计方案论证会形成的意见,完善审计方案。

2.遵守规范,鼓励创新,提高审计报告撰写质量。

审计报告是一种专业性极强、权威性高的行政公文,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较好的理论修养。从某种角度说,审计报告是检验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一是重视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二是突出反映审计重点;三是结构严谨,文字精练,通俗易懂。审计结果文书要抓住项目的主要问题,讲深讲透,引起有关方面重视,解决实质问题,达到实际效果。

3.强化精品意识,拓展审计深度。

篇8:审计机关队伍建设问题现状及建议

关键词:财政,审计,大格局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是促进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需要, 是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 是对财政审计规律认识逐步深化的集中体现。近年来, 基层审计机关全面贯彻审计署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精神和要求, 加大整合力度, 采取措施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含义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是指审计机关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 通过改进组织管理方式, 将同一审计机关内部以及不同层级审计机关在财政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资源、审计组织协调、审计成果利用等方面进行考虑和安排, 从而达到促进财政部门加强管理、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目的。《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 整合审计资源, 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 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 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审计思路来开展财政审计工作。

二、县级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主要做法

1. 领导高度重视, 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奠定了基础。

各省市县审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为理念, 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财政审计工作始终坚持“依法审计, 服务大局, 围绕中心, 突出重点, 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局领导高度重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 经常开会学习、研究上级审计机关有关财政审计会议精神, 要求全体审计人员树立财政审计大格局观念。通过认真学习, 全体审计人员提高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重要性的认识。

2. 打破股室界限, 成立大财政审计组。

县审计局在财政审计过程中, 对县财政局、县地税局等单位组织预算收入的审计和县国土资源局、县科技局、县文化体育局、县红十字会等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组成一个统一的审计组, 并制定统一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 审计结束后出具统一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处理标准, 大大整合了审计资源, 切实提高了预算执行审计的协同性, 形成了财政审计的整体合力。

3. 扩大审计覆盖面, 深化审计内容。

2012年在审计任务繁重的情况下, 确定了县财政局等6家预算执行单位为预算执行审计对象, 并延伸调查了所属5个乡镇单位, 占县本级预算单位的20%。在扩大审计覆盖面的同时, 深化审计内容。在财政审计及项目安排中, 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 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为依托, 以财政支出为重点, 以资金流向为主线, 对财政资金涉及到的领域和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和审计调查。重点围绕县本级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开展预算执行审计, 并结合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政策实施情况、涉及民生的各类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等深化审计内容。从而促进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4. 将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财政审计范围。

在项目安排上, 统筹安排政府预算、部门预算、民生资金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 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上级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将一般预算收支、非税收入、专项资金等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预算执行审计范围, 摸清财政性资金的规模、财力结构和主要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 使预算审计的内容更加完整。加大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上级直接拨付部门的专项资金的延伸审计力度, 使预算执行审计的力度得到了提高。

5. 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充分利用审计调查方法灵活、便于操作、易于深入的特点, 对涉及民生的教育、卫生、三农等专项资金通过审计调查的方式, 调查资金到位和政策落实情况, 并注重分析和解决专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体制上、制度上的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6. 改进审计手段, 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财政审计。

在财政审计中改变传统审计方式, 不断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 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针对县级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 县级审计机关从以往审计财政财务纸质数据为主向以审计电子数据审计转变。审计人员不仅能够将电子数据自行采集和转换, 同时能够编写SQL语句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 大大提高了财政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县级财政审计工作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

1. 县级财政审计范围和内容不全面。

规范的财政审计范围应该包括:一般预算及审计;建设性 (含债务) 预算及审计;政府性基金预算及审计;社会保险预算及审计;国有资本经营 (收益) 预算及审计;各种专项资金及审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及审计等。但是目前县级财政审计主要侧重于预算执行审计, 涵盖了一般预算和部分政府基金预算等内容, 但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和地方财政收支的审计覆盖面不足。由于受审计资源和审计手段制约, 县级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难以完全覆盖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以及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 往往只关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环节, 对资金筹集和分配以及绩效方面关注不够。

2. 县级财政审计独立性较差。

财政审计是县级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 但是应该看到, 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对象虽然是财政、地税及有关预算单位, 但实际上的审计对象却是本级政府, 而且财税部门的好多行为也都体现出了本级政府的意图。由于县级审计机关是本级政府的组成部门, 干部任免受制于本级人民政府, 预算执行审计受到各方面的牵制、压力, 很难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所以对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不能完全做主。造成很大程度上只能参照上级审计机关项目执行, 审计重点也只能放在财政自身和部门的违规问题上, 而对本级政府财政管理、公共财政体制上的问题涉及较少, 导致审计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审计时间紧任务重, 影响了审计效果。

在预算执行审计中, 由于审计人员普遍较少, 而预算执行审计时间上又要求比较紧, 在3月份进点, 被审计单位涉及财政、地税、预算单位, 还要完成小组审计报告、同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等审计程序, 必须在5月中下旬结束审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足等原因, 导致审计范围不大, 审计覆盖面不宽, 有的问题查得不深不透, 没有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 影响了审计效果。

4. 审计成果利用不足。

审计成果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审计专题报告以及审计信息等方面。目前, 县级审计机关大多只重视审计报告的完成和审计工作报告以及审计结果报告的完成, 对审计成果的分析不够, 从体制机制方面分析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方面不够, 能够被党委、政府采纳的审计信息和专题报告不多, 审计成果转化不足。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 多数只是在审计报告中体现, 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的力度不够。

四、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1. 明确财政审计的目标。

财政审计的目标必须站在推动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高度, 把预算执行审计与财政体制改革, 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以及整个审计工作结合起来, 促进政府规范预算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

2. 改进审计方法, 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

审计机关面对工作量大、时间紧、人员少的矛盾, 要改变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审计各自为战局面, 改进审计方法, 树立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 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龙头, 选择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进行审计;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时即确定意向审计的专项资金的规模、资金流向等, 实现资源共享, 既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又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3. 正确处理好与本级财政、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关系。

县审计局在财政审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处理好审计与财政的关系, 政府与人大的关系, 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关系。对于财政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只能对政府如实报告, 而对人大和上级审计机关不敢完全报告。所以县级审计机关只有依法审计, 按法律规定对本级政府、人大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 才能使财政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4. 高度重视审计成果的利用。

高度重视两个报告的撰写, 向人大和政府提供高质量的报告, 在各个专项审计报告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总结相关问题, 加大两个报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 在两个报告的基础上, 针对专门问题或宏观、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以审计信息以及专题报告等形式向本级党委政府以及上级审计机关反映。

参考文献

[1].董大胜.财政审计大格局思考[J].审计研究, 2010 (5)

[2].卢家辉, 杨建荣, 倪巍洲.新时期我国财政审计:方向、目标、重点和对策[J].审计研究, 2011 (5)

上一篇:药房连锁公司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注册环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