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文学试题

2024-04-21

大学古代文学试题(共8篇)

篇1:大学古代文学试题

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试题

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试题

南京大学199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三小时)古代文学专业试题

(六题选五题)

一、汉武帝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何在?请简述之。(20)

二、元稹《杜甫墓志铭》:“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请结合诗史,谈谈你对这段论述的看法。(20)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请结合词史,谈谈对这段论述的看法。(20)

四、试比较董《西厢》和王《西厢》的成就和异同。(20)

五、清末小说非常繁荣,有讽刺小说、狎邪小说和侠义小说等,试对其盛况作一简述。(20)

六、明代小说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各有哪几种类型?略述其成就和特点。(20)

南京大学199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三小时)

(七题任选五题,每题20分。)

一、试论《诗经》的采集、整理、流传及“六义”之说。

二、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请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战国、两汉赋的发展以及赋不同于诗歌的艺术风貌。

三、西晋武帝太康至惠帝元康年间,文坛上出现一批作家,史称“太康之英”其,其中主要包括哪些诗人?略述其创作成就。

四、试述白居易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五、况周颐《惠风词话》:“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请结合词史,说明自己的看法。

六、试论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成果及思想内涵。

七、清初至中叶长篇小说极为繁荣,有文言小说,有白话小说,试对其中文言小说盛况作一简述.南京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三小时)

考试科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戏剧学(中国古典戏曲方向)

答题说明:以下六题,考生最后一题必做,前五题任选四题。

一、春秋战国时期因诸侯各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频繁,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记录有关事件、人物言行的历史散文,请简述其创作概况、文学成就及其影响。20分

二、文学史家多认为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请以“建安七子”诗赋创作为例,试申术己见。20分

三、简述唐代传奇的创作成就与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20分

四、宋人俞文豹《吹剑录》记有一段话:“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持铜墙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结合这段话谈谈你的看法。20分

五、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一主题阐述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思想。20分

六、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晋宋之交,古今诗道升降之大限乎!魏承汉后,虽漫尚华靡,而淳朴余风隐约尚在:步兵优柔冲淡,足嗣西京,而浑噩顿殊;记室豪宕飞扬,欲追子建,而和平概乏;士衡、安仁一变而俳偶愈工,淳朴愈散,汉道尽矣。元亮得步兵之澹,而以趣为宗,故时与灵运合也,而于汉离也。明远得记室之雄,而以词为尚,故时与玄晖近也,而去魏远也。”请解释这段文字意思,并对其所言文学史实加以申述。20分

南京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三小时)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史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戏剧学(中国古典戏曲方向)说明:以下六题,考生五、六题必做,前四题任选三题。

一、试述先秦诸子散文的产生、发展阶段及其艺术风格。(20分)

二、简述中唐古文运动的历史成因、理论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20分)

三、陈延焯《白雨斋词话》云:“词法之密,无过清真;词格之高,无过白石;词味之厚,无过碧山。词坛三绝也。”请结合这段话阐发自己的看法。(20分)

四、简述晚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小说创作与批评。(20分)

五、何谓“南戏”?请结合主要作家与重要作品对元末南戏的创作概况和特色作简略评述。(20分)

六、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四论汉魏五言诗云:“汉魏五言沧浪见其同而不见其异元瑞见 其异而不见其同愚按魏之于汉同者十之七同者为正而异者始变矣汉魏同者情兴所至以不意 得之故其体皆委婉而语皆悠圆有天成之妙魏人异者情兴未至始着意为之故其体多敷叙而语 多构结渐见作用之迹,故汉人篇章人不越四五而魏人多至于成什矣此汉人潜流而为建安乃 五言之初变也谢茂秦云诗以汉魏并言魏不逮汉也斯言当矣又云建安率多平仄稳贴此声律之 渐则谬言耳概魏人虽见作用实有浑成之气虽变犹正也况于平仄之间乎。”请标点、解释这 段文字,并申述你对汉魏五言诗的看法。(20分)

南京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三小时)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中国古代文学史

适用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戏剧学(中国古典戏曲方向)

一、知识题:(5分)

杜甫《春望》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将这首诗改写成繁体字。

(2)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式”的五言律诗,请为全诗标出平仄声(如首句为“仄仄平平仄”)。

(3)该诗叶下平声“十二侵”韵,请标出诗中用韵的字(韵脚)。

二、解释题:(每题5分,计15分)

1、玄言诗

2、子弟书

3、桐城派

三、论析题:(注意:前5题选做3题,最后1题必做)

1、谈谈你对《诗经》中“雅诗”、“颂诗”的看法。(20分)

2、文学史家论汉赋素有扬、马、班、张“四大家”说,请介绍四家赋创作情况,并申述己 见。(20分)

3、试述西晋太康、元康时期的诗坛成就。(20分)

4、试述宋代话本小说的创作内涵及艺术成就。(20分)

5、试述王实甫《西厢记》杂剧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继承与发展。(20分)

6、钱钟书《谈艺录》“宋人论韩昌黎”条云:

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矣〖欧阳永叔〗尊之为文宗石徂徕列之于道统即朱子与汪尚书书所斥为浮诞轻佻之东坡门下亦知爱敬〖子瞻〗作碑有百世师之称〖少游〗进论发集大成之说故释契嵩激而作非韩三十篇吹毛索瘢义正词严而其书尟(鲜)称道者自是厥后迄于有明虽偶有异议如〖王阳明〗传习录论道仅谓为文人之雄祝枝山罪知录谈文且薄为粗儇之体张孟奇疑耀考行事以为趣荣贪位始谏佛骨晚清封禅乃两截人。要或就学论,或就艺论,或就人品论,未尝概夺而不与也。有之,则自〖王荆公〗始矣。故吴虎臣《能改斋漫录》卷十谓荆公“不以〖退之〗为是”。余按荆公早岁作《送孙正之序》,虽尝以退之之不惑释老,与孟子不惑杨墨,并称孟韩之心,以勉正之。其他则多责备求全之说。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六十《韩愈本传》痛斥昌黎恃才肆意,有盭(戾)孔孟之旨,《罗池神庙碑》、《讳辨》、《毛颖传》文章纰谬,然终之曰:“至若抑杨墨,排释老,虽于道未弘,亦端士之用心也。”

(1)标出〖〗中人物的姓名。

(2)结合这段评论,申述你对“韩文”的看法。(20分)

篇2:大学古代文学试题

1、名词解释 古诗源 词综

古文观止

“一人永占”四种曲 醒世姻缘 随园诗话

2、简答

散曲前后期的变化 楚辞

3、论述

唐宋以文入诗的发展脉络 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东南大学2012年941中外文学批评考研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个,每个10分)

1.《毛诗大序》

2.钟嵘《诗品序》

3.白居易《与元九书》

4.王夫之“现量”说

5.《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

二、问答题(3个,每个20分)1.简述汉代楚辞批评情况

2.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主要内容

3.欧洲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及主张

三、论述题(1个,40分)

试论述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东南大学2011年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试题 古代文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5*8=40 诗六艺;古诗十九首;点铁成金;《折桂儿》;南戏;玉茗堂四梦;变文;同光体

二、简答题 6*10=60

1、简述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

2、简述正始文学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3、为何一位学者说“老杜近似孟子”?

4、陆游诗歌不同题材诗的艺术风格?

5、散曲与词的异同?

6、梅村体的艺术特征

三、论述 2*25=50

1、对香草美人传统的简要介绍及评述?

2、一位学者说“诗到中唐尽”,你是怎么看的? 中外文学批评试题

一、名词解释

3*10 《典论*论文》

《姜斋诗话》

《悲剧的诞生》

二、给一段文字加标点,并表明其包含的主要文学理论观点 30分 大约是“咸丘蒙。。。。”在课本上都有,主要有关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的观点

三、论述 3*30

1、论述刘勰《文心雕龙》主要的文学理论思想

2、论述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的文学理论思想

3、论述亚里斯多德《诗学》的主要文学理论观点

2010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赋比兴。

2.建安风骨

3.永明体

4.边塞诗派

5.婉约词

6.南戏

7.吴江派

8.桐城派

二、简答:(完整题干不记得了,但是范围都记得,只列出考察点吧)

1.古诗十九首

2.汉赋代表作及作家 3.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 4.苏轼对词史的贡献

5.牡丹亭的文学特点

三、论述题:

1、结合杜甫生平论述其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形成。

2、论述风骚的文学影响。

中外文学批评:

一、名词解释

1、言不尽意说

2、兴趣说

3、崇高

二、为下列文章点标点,并论述其中的文学理论

具体段落不记得了,应该是钟嵘的《诗品序》里的一段(参考书里有的)

主要内容是说“滋味说”

三、论述

1、王夫之的文学思想

2、意境说的发展过程

篇3:大学古代文学试题

人文素质, 是指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和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即关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以及个人能力, 包括人的理智、能力、情感和意志这几个内在因素。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 转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人生观等的过程, 是引导人们求善、求真、求美的精神教育过程。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知识、情感和意识等全面健康地发展, 并为生存竞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一) 人文知识结构失衡

中国有着悠久的重文化、重修养的人文传统, 然而, 以考试为中心, 以分数为标准的应试教育的普遍采用使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社会责任感等人文情怀的培养, 导致人文传统在高等教育中逐渐被淡化。但目前在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上,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工具性和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一些学生民族意识淡漠, 对中国文明史缺乏了解, 对传统文化没兴趣, 很多学生不了解“清明”、“端午”的来历, 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却十分崇尚。

(二) 人文精神价值观偏狭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 这弱化了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利他精神, 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 丧失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丧失了人生方向。人文知识的结构性缺失导致了当今很多大学生们精神不充实, 不丰富, 不优雅, 反过来加剧了物质化实用化的泛滥。许多学生成了只想着自己那点小利益的没理想, 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小市民, 造成人文精神的欠缺、价值观的偏狭。

(三) 人文心理及人生理想欠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切实际, 在实践过程中因受挫而颓唐;还有一些学生理想天天有, 行动迟迟无, 毕业时追悔莫及;还有部分人, 把混张文凭、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作为上大学的目标, 他们把经济尺度作为指引其人生的重要航标;更有小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 随波逐流, 得过且过混日子。

三、古代文学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好教材

(一) 中国古代文学是人文知识的宝库

古代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 包融和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博大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传统的民族美德和民族审美心理, 具有巨大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 既是专业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 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伦理道德、渗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

(二) 优秀的古典文学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深厚的民族情感

爱国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传统思想, 中国历代的诗人、词人以其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 唱出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时代强音。他们中有在汉民族本身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爱国诗人如屈原、杜甫, 有在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战争中涌现出来的爱国诗人、词人, 如陆游、辛弃疾、岳飞、张元干、文天祥, 有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中涌现出来的诗人, 如戚继光、林则徐。特别是这种情感不是以理论说教的形式出现, 而是表现于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这就更容易感染大学生的心灵, 拨动大学生的心弦, 为他们乐于接受。

(三) 古代文学教育对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素质情感教育的源泉

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传统伦理观念, 固然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有不少属于糟粕的东西, 但其中合理的部分, 仍应为我们今天所效法。孔子的“泛爱众”, 孟子的“仁者爱人”, 墨子主张的“兼相爱”, 古典诗文中反映的勤劳俭朴、忍辱负重精神, 元、明、清戏曲、小说中反映的朋友之义、手足之情, 与人交往的文质彬彬、款款有礼, 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的伦理道德。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无不在这些方面倾注形象, 贯注爱憎, 营造意境, 升华感情, 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资源, 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建立通过古代文学教学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机制的途径

(一) 奠定传授人文知识的人文基础

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的要素, 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条件。一个人的人文知识在经过一定的沉淀后便升华为人文素养。教师还要注意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思想引入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让学生在学科研究领域中以现代观点去进一步理解把握传统的人文知识, 奠定传授人文知识的人文基础。

(二) 注重情感教育, 提高道德素养

利用古代文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其优势非常明显, 因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 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 把无形的内在情感, 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 古代文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通过情感教育, 不断地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三) 培养人文个性, 提升人文精神

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 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 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意志等。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人类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古代文学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进取精神、健康的审美心理, 逐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文个性,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摘要:古代文学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凸显人文精神, 建立起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机制。文章通过论述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对建立通过古代文学教学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机制的途径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左慧青, 人文精神的传承——浅析大学语文中古典文学的人文教育价值[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02期

[2]冯华, 浅议.工科《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教育与职业.2006 (17)

篇4:大学古代文学试题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程 人文素养 国学教育

蔡元培在《现代学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文中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很老的社会,一切组织形式及风俗习惯大都陈旧不堪,违反现代精神而应当改良。这也是希望学生努力实行的。因为一般年纪大一点的旧人物,有时纵然看得出、想得到,而以濡染太久的缘故,很少能彻底改革。所以关于改良未来的社会一层,青年所负的责任也是很大的。”[1]可见,青年学生是未来改革社会的中坚力量。要使青年学生担负起社会责任,在大学阶段除了知识教育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大学阶段各门课程中,古代文学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古代文学课程应该教育学生树立以下几种人生理念。

一、教育学生养成强健的身体

大量调查报告显示,今日相当数量之青年学子不喜欢运动,大量时间在电脑上冲浪或者触摸手机屏幕,因此,部分青年学子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青年学子之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话题。“东亚病夫”是中华民族的一段痛史,国家之希望在于青年学子,所以,今日之大学生无论为自身计,还是为国家计,都应以养成强健之体魄为人生之头等大事。强健的身体就个体而言是其健全之人格、宽广之胸怀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体服务社会、贡献民族国家的前提,所以蔡元培认为:“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今之学校中,盖咸知注视体育者,但国人之惰性甚深;致学生仍不得充量以提倡。”[2]从个体角度而言,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学生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与思想,否则,个人的思想、理想则无从谈起。蔡元培说:“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这句话无论何人都是承认的;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所以往往有聪慧勤学的学生,只因体力衰弱的缘故,纵使不患肺病、神经衰弱病及其他癌疾而青年夭折,也要受精力不强、活动力减少的影响,不能出其所学贡献于社会,前途希望和幸福就从此断送,这是何等可悲痛的事!”[1]“今日的学生便是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柱石,这样病夫式或准病夫式的学生焉能担得起异日社会国家的重责!又焉能与外国赳赳武夫的学生争长比短……”[1]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身体健康是个体献于国家社会的前提。个体的健康关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青年学子是民族未来之希望,健康之体质是他们能够担负社会责任之前提。要实现“中国梦”,青年学子的身体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由此可见,今日之大学生若没有健全的身体则个人幸福、个人于国家之贡献无从谈起。

健康体质之养成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以古代文学家之生命遭际为例教育学生,要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健康体质之重要性。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教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实为根本重要。”[3]认为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梁漱溟说:“知识技能是生活的工具,是死的;只有生命本身才是活的。必待活泼的生命去进术,而后知识技能才得有待活泼的生命去运用,而后其功用乃著。生命消沉无力,则知识技能一切谈不到;而果得生命活泼,亦自然知所进求运用,正自不难著其功。”[4]在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身体方面尤为重要,没有身体健康则一切智力活动无从谈起。其次,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观念,让运动成为青年学子生命即日常生活之一部分。蔡元培说:“体力的增进,并非一蹴而成。试观东、西洋学生,自小学以至大学,无一日不在锻炼陶冶之中。所以他们的青年,无不嗜好运动,兴趣盎然。一闻赛球,群起而趋。这种习惯的养成,良非易事。而健全国民的基础,乃以确立。”[1]良好民族性格的养成以国民健康的体质为前提,要让运动成为青年学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成为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我们的国民才能成为有良好素养的国民。顾炎武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业与运动应该并行不悖。再次,要形成健全的体魄,必须求生活有规律。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规律生活的理念。钱穆回忆自己二十几岁时的读书情形说:“余体弱,自辛亥年起,几于每秋必病。一日,读日人一小书,论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当努力讲究日常卫生。余时适读陆放翁诗,至其晚年作品,心中大奋发。念不高寿,乃余此生一大耻辱,大惩罚。即痛于日常生活上求规律化,如静坐,如郊野散步等,皆一一规定。”[5]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力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追求日常生活的规律化,这样才能有健全的体魄。

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性修养

大学生的心性修养主要包括坚韧意志和勇气两方面:

首先,从古代有成就的文学家的经历中我们知道,古今能成大事者,必有过人之意志,士之读书治学亦然。王国维说:“要之,我国人废学之病实原于意志之薄弱。而意志薄弱之结果,于废学外,又生三种之疾病:说运动狂,说嗜欲狂,说自杀狂。”[1]钱穆回忆自己二十几岁时的读书情形说:“然其时余已严定规律,每日必读新书,必求能日知其所无。架上书尚多未读,心中欲读书更无尽。不欲为此一端自限,妨余前进之程,乃终未敢恣情于此,勒成一书。唯此《墨经闇解》与《读墨闇解》之两稿,则常存行箧中,至今未忍抛弃。偶一检阅,当时孤陋幼稚独学无友之艰苦情况,犹涌现心头。既以自惭,亦以自奋。余之终幸得免于孤陋幼稚之境者,纵不足以自满,亦可得以自慰也。”[5]乾嘉学风成为历史绝响,近代以来民族整体学风浮躁,遂造成当代学术大师缺乏的现状,为复兴民族五千年的光辉文化,振兴国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只有养成青年学子之坚韧治学意志,振兴民族文化的梦想才有希望。

其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树立坚持真理的勇气。蔡元培说:“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实验科学致丧其性命……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叮于科学中养成之。大抵勇敢性有二:其发明新理之时,排去种种之困难阻碍;其二,既发明之后,敢于持论,不惧世俗之非笑。”[1]任何重大学术成就都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形成的,所以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青年学子养成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任何学术观点的坚持都要受到世俗社会的批评,青年学子要有勇于坚持真理、不畏世俗批评的勇气。

三、教育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章太炎认为:“道德的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恨极也。”[6]梁漱溟认为:“民族精神是我们讲精神陶冶的核心。”[3]上述“道德”和“民族精神”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指传统文化精神而言。今日大学生之自我日常道德修养自不待言,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及其由此形成的整体民族道德风尚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应该成为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树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定信仰。梁漱溟说:“中国原来是需要宗教的;但为有了孔子就不需要它。好比太阳底下不用灯,有灯亦不亮一样。”[4]梁漱溟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灯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灵与精神的灯塔,在社会物质文化极为发达的今天,古代文学教学要让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灯塔永远屹立于每位大学生心中。

其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在我国物质文化极为优越之今日,青年学子要力戒自满、骄傲之心,内心始终具有对民族文化之危机感,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火种才能绵延不绝。蔡元培说:“中国的文化在两千年前,便已发展到与现今中国文化程度距离不远。那里欧洲大陆还是蛮人横行的时代。至美洲尚草莽未辟,更不用说。然而今日又怎样呢?欧洲文化的灿烂,吾人既已瞠乎其后,而美洲则更迅速发展。美利坚合众国至今不过一百五十四年,其政治、经济的一切发展竟有‘后来居上’之势……就中国现时所处的可怜地位和可悲的命运而论,我们几乎可以说:凡是可摆脱这种地位、挽回这种命运的事情和责任,直接或间接都要落在学生的双肩上。”[1]时至今日,我们民族文化已走出了近代以来的窘迫处境,但是,自“五四”以来,西学东渐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民族文化之将来处境如何尚在不确定之中,所以,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青年学子心中有对民族文化之危机感,这样或许民族文化的振兴才有希望。

再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尊师。在大学校园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是青年学子的精神楷模,一个不尊重老师的人,我们希望他尊崇传统文化、报效国家恐怕是空想;相反,一个尊敬老师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才有可能和同事友好相处,才有可能有责任性、善良心。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的良好风尚,“一九二六年,康有为逝世,新会于法源寺设祭坛开吊,率门弟子致祭。自己披麻戴孝,有来会吊者,叩头还礼,有如孝子”[7]。钱穆回忆章太炎北京讲学的情景说:“太炎上讲台,旧门人在各大学任教者五六人随侍,骈立台侧。一人在旁做翻译,一人在后写黑板。太炎语音微,又皆土音,不能操国语。引经据典,以及人名地名书名,遇疑处,不[时]询之太炎,台上两人对语,或询台侧侍立者。有顷,始译始写。而听者肃然,不出杂声。此一场面亦所少见。翻译者似为钱玄同,写黑板者为刘半农。玄同在北方,早已改学今文家言,而对太炎首弟子礼犹谨如此。半农尽力提倡白话文,其居沪时,是否曾及大炎门,则不知。要之,在当时北平新文化运动盛极风行之际,而此诸大师,犹亦拘守旧礼貌。”[5]可见,民国时期的大师无一不尊师,尊师是青年学子良好道德情操的基础,古代文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尊师的良好道德风尚。

四、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浮躁是影响当代学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民国时期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王国维说:“治新学者既若是矣,治旧学者又何如?十年以前,士大夫尚有闭户著书者,今虽不敢谓其绝无,然亦如凤毛麟角矣!夫今日欲求真悦学者,宁于旧学中求之。以研究新学者之真为学问欤?抑以学问为羔雁欤?吾人所不易知,不如深研见弃之旧学者,吾人能断其出于好学之真意故也。然今则何如?”[1]批评了当时浮躁而不求真的功利主义学术风气。王国维说:“然吾人亦非谓今之学者绝不悦学也,即有悦之者,亦无坚忍之志、永久之注意。若是者,其为口耳之学则可矣;若夫绵密之科学,深邃之哲学,伟大之文学,则固非此等学者所能有事也。”[1]批评了厌学而不乐学的学术风气。古代文学课教学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扬以下几种精神:

创新精神。王国维说:“日之暮也,人之心力已耗,行将就木,此时不适于为学,非与人闲话,则但可读杂记小说耳。人之老也,精力已耗,行将就木,此时亦不适于为学,非枯坐终日,亦但可读杂记小说耳。今奈何一国之学者而无朝气、无注意力也!其将就睡欤?抑将就木欤?”[1]学术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如果做不到学术创新,那么学术研究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古代文学教学应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扬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清代乾嘉学派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胡适评乾嘉学者曰:“浅学的人只觉得汉学家斤斤的争辩一字两字的校勘,以为‘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其实汉学家的工夫无论如何琐碎,却有一点不琐碎的元素,就是那一点科学的精神。”[8]周勋初评胡小石先生的学术成就时说:“总的说来,小石师具有深厚的小学根底,继承了清代朴学的成就,而又能用现代各种学问丰富和充实,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整理和提高,不论是日常谈话或办事,都能显示其条理的明晰和见解的深入。而他又具有诗人的气质,一身兼文学与科学之长,因此他的讲学才能这么动人,治学才能这么精深。”[9]由此可见,要想在学术研究中成一家之言就必须发扬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

思辨精神。胡适认为清人治学的弊端在于“太注重功力而忽略理解,故只有经师而无思想家,以致在社会上几乎全不发生影响”。胡适执指出:“两千年来的古学都犯了没有条理系统之病。”[10]当代学术系统完备、条理分明,但是现代学术的成果却不能超越前人,现代学术之弊端在于太有条例太有系统而缺乏思想。因此,古代文学课程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做到逻辑与思想并重,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中成为大家。

知行合一的实证精神。梁启超说:“我国幅员广漠,种族复杂。数千年前之初民的社会组织,与现代号称最进步的组织同时并存,试到各省区的穷乡僻壤,更进一步入到苗子番子居住的地方,再拿二十四史里头蛮夷传所记的风俗来参证,我们可以看见现代社会学者许多想象的事项,或者证实,或者要加修正。”[1]任何理论都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理论才能产生实际价值。因此,古代文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证精神。

五、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文化胸怀

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世界各国文化遗产。蔡元培说:“在野蛮时代,仅知爱自己及与已最接近者,如家庭之类。此外稍远者,辄生嫌忌之心,故食人之举,往往有焉。其后人智稍进,爱之范围渐扩,然犹不能举人我之见而悉除之。如今日欧洲大战,无论协约方面或德奥方面,均是己非人,互相仇视,欲求其爱之普及甚难。独至于学术方面则不然:一视同仁,无分畛域;平日虽属敌国,及至论学之时,苟所言中理,无有不降心相从者。可知学术之域内,其爱最溥。”[1]古代文学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不可有偏见,凡是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均须持虔诚之心。

关于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章太炎反对以西方文明为标榜,他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运,所以自甘暴弃。”[11]“只佩服别国的学说,对着本国学说,不论精粗美恶,一概不采,这是一种偏心,用这种偏心去看问题,就会专去依傍他人,看不见自己学说的精思妙语……”[12]章太炎反对在学术研究中崇洋媚外。同时,章太炎主张对外国的学说应该抱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态度,他说:“至于别国所有,中国所无的学说,在教育一边,本来应该取来补助,断不可学格致古微的口吻,说别国的好学说,中国古来都有现成的。要知道凡事不可弃己所长,也不可攘人之善。”[12]取别国学术之长,补本国学术之短,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态度。梁漱溟认为:“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洋人的长处。”[13]这应该是我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态度,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待西方文明的正确态度。

总之,国家之希望在于青年学子,今日之大学生无论为自身计,还是为国家计,都应以养成强健之体魄、高尚之情操、良好之心理、求是之学风、全面之知识为人生之头等大事。以上这些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健全之人格、良好之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贡献民族国家的前提。因此,古代文学课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上述良好品质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九平.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上册[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7,4-5,5,5,32,2-3,5-6,31,31,31,22,3.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5.

[3]梁漱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M].上海:开明书店,1946:68,95.

[4]梁漱溟.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35,73.

[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88,90,187.

[6]章太炎.章太炎选集注释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95.

[7]周传儒.史学大师梁启超与王国维[J].社会科学战线,1981(1).

[8]胡适.胡诗文集第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1.

[9]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8.

[10]国学季刊[J].1923(1):13.

[11]章太炎.演说录[J].民报,1906(6).

[12]章太炎.章太炎民主主义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0,20.

[1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重庆:乡村书店1939:175.

篇5:大学古代文学试题

1、亦余心之所善兮,()

2、()濯足万里流

3、()须把乾坤力挽回

4、日出江花红胜火()

5、何不策高足()

6、苍龙日暮还行雨()

二、《花间集》《四声猿》《六十家小说》《》《》《》《》

三、名词解释

风雅颂史记的五种体例大历诗风公安派桐城派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

1、这段文字出自《论语》的哪篇

2、孔子为什么对子路的回答“哂之”,子路的回答和冉有、公西华的回答有什么异同。

3、由“吾与点也”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人生志趣。

4、五、作品分析(任选其一)

1、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六、论述题(任选其一)

1、举例说明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篇6:大学古代文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国语

建安七子

唐宋派

儒林外史

二.简答题(80分):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简述南北朝诗歌概貌

简述杜甫诗歌的人民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临川四梦”的内容

三.论述题(50分):

谈谈对《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认识

下午阅读与写作(与以往不同,以下题目试卷上皆为繁体字,考查考生对于繁体字的认识):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欧阳修《梅圣俞诗序》)

一.加标点(40分)

二.解释(20分)

羁臣荫补郁其所蓄苟说于世

三.联系文学史上的实例,以《诗穷而后工》为题写一篇1500-2000字的议论文(90分)

加标点答案: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

篇7:大学古代文学试题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

适用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40分)

《战国策》

乐府

建安风骨

古文运动

西昆体

元曲

公安派

“四大奇书”

二、问答题(60分,任选3题)

1、试述《离骚》的艺术成就。

2、结合陶渊明生平分析其《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句的涵义。

3、《诗》云杜甫诗“沉郁雄深”,请予以分析。

4、试分析苏轼词的主要特征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5、试分析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6、你对高鹗所续《红楼梦》后40回作何评价?为什么? 扬州大学199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试题 内容介绍>>

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史

一、简答题(每题8分)。

1.试释“楚辞”

2.建安风骨

3.唐宋古文运动

4.江西诗派

5.《桃花扇》的主题是什么?

6.什么叫章回小说?

二、问答题(第1、2题每题16分,第3题20分)

1.试述汉乐府的影响。

2.试论李煜在词史上的贡献和影响。

3.什么是戏曲中临川派与吴江派?它们的戏曲理论有什么不同? 扬州大学199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试题

内容介绍>>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史

一、简答题(第1、2题每题8分,第3—6题每题6分。)

1.略述《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2.《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3.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就此谈谈李煜词的成就和影响。

4.试述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贡献。

5.关汉卿杂剧反映了元代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

6.长篇小说《西游记》有没有童话色彩?为什么?

二、详答题(每题20分):

1.清人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根据这段话,简要论述曹操的乐府诗及其影响。

2.简述唐诗繁荣的原因。

3.《桃花扇》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扬州大学2007年 古代文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在下列名词中任选5个进行解释,每词6分。

风雅颂左思风力盛唐气象古文运动话本花间词派元诗四大家

二、问答题:在下列问题中任选四题回答,每题30分。1、2、3、4、5、6、7、扬州大学1999年 古代文学史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5分

1、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指、、、。

2、司马迁的《史记》包括、、、、、五部分。

3、初唐四杰是指、、、。

4、西昆体以编的一书而得名。

5、冯梦龙的三言指、、。

6、桐城文派的主要作家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风雅颂建安风骨敦煌变文花间派散曲南社

论唐诗兴盛的原因及其表现。简述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试以《逍遥游》为例,说明《庄子》散文的简要特点。杜甫诗歌为什么有“诗史”之称。《西游记》人物形象具有动物性、神性、人性有机统一的特色,为什么说《四声猿》是明代杂剧发展的关键 论述章回小说的产生及其文体特征 请加以具体分析。

2008 扬大考的是文综 608 下面是古代文学部分的。

初唐四杰、荆刘拜杀、公案侠义小说

A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B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词的思想艺术成就

扬州大学2009古代文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在下列名词中任选五个进行解释,每词6分,共30分。

《文心雕龙》;《乐府诗集》;长庆体;诚斋体;四大奇书;董西厢;神魔小说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玄言诗的产生和特点。

2,高明《琵琶记》怎样把一个“弃亲背妇”的蔡伯喈改写成“全忠全孝”的蔡伯喈的?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试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2、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3、试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009文学阅读与评论试题

《三国演义》毛宗岗评本的开场为《临江仙》词一首。词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请结合这首词的意蕴,谈谈你阅读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后的体会,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评论性文章。

2、题目统一为:“从《三国演义》开篇词谈起” 要求内容充实,表述流畅,自己清楚。

扬州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40分):

1、《战国策》

2、乐府

3、建安风骨

4、古文运动

5、西昆体

6、元曲

7、公安派

8、“四大奇书”

二、问答题(60分,任选三题)

1、试述《离骚》的艺术成就。

2、结合陶渊明生平分析其《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句的涵义。

3、《诗薮》云杜甫诗“沉郁雄深”,请予以分析。

4、试分析苏轼词的主要特征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5、试分析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篇8:大学古代文学试题

大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到底有哪些不良习惯, 这些不良习惯对他们学习古代文学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 这成为古代文学学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古代文学教师, 必须找到大学生形成这些不良习惯的根源, 并对症下药, 找到合理有效的教育对策, 帮助引导学生走上合理的学习之路。

一大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习惯并不是由遗传得来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针对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这一特点, 应该及时找出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并努力防止其发生。在目前的古代文学学习中, 学生的不良习惯可见于以下四个方面:

1. 缺乏学习目标, 盲目跟风学习, 导致对古代文学学科的冷落

一方面从高中进入大学之后, 原有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 导致很多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进而对学习兴趣减弱。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很被动, 学习专业课往往只是为了考试和评奖学金。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就业形式日益复杂, 因此产生的“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效应使很多学生情绪躁动, 因害怕自己落后他人而盲目跟风考证。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 学生们终日忙于“英语四六级”“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各种资格考试, 而对专业学习却随便应付。学习的动力只是为了奖学金或服务工作, 学习明显带上了功利色彩。

由于功利性目的的存在, 古代文学一类的传统学科遭遇到冷落。学生既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文学, 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原本需要花大量时间阅读和分析的文本被束之高阁, 课堂学习中只是机械地应付教师, 甚至连教师教授的内容也只是听听而已, 这样的学习成果自然收效甚微。

2. 网络成瘾造成学生学习古代文学能力的低下

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网络利用率的提高, 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之一。但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 不少大学生出现了过度依赖网络的现象, 这使得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学生沉迷网络之后, 学习的自主性变成了上网的自主性。情节严重的因为大量时间花在网络上, 导致学业荒废, 轻者则表现为学习过分依赖网络, 时下很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 没有网络, 就无从下手。有调查表明, 大学生上网收集资料的兴趣多于他们对所学课程本身的兴趣。

网络成瘾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古代文学学科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大部分学生不愿意阅读繁体字的文本, 而愿意选择网络版的现代文本;在文本阅读中遇到生字、生词也不愿意查找相关的工具书和资料, 而是单单靠浏览网页获取信息;教师布置的论文, 写作观点几乎全部来自网络, 全无自己的想法和评述。长此以往, 学生学习能力越来越低。

3. 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因害怕困难而产生畏惧或消极的学习心态

进入大学之后, 大学生要面对的是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大学四年里, 他们既要学专业课、公共课, 也要学习各学科的研究方法, 因此学习方式已完全不同于中学。但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中学时跟着教师节奏走, 教师“手把手”教的方法, 所以对大学教师的讲授, 很多学生感觉难以适应。实际上, 大学学习是提倡自主进行的, 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还要求学习模式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是:课前积极做大量的阅读准备;课上跟随教师理解和消化讲授内容;课后做相关知识的积累和研究。这也是古代文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讲授时, 教师往往只是速度较快地讲重点、难点, 一节课会涉及一章或几章的内容, 其中涵盖的作家作品也很多, 但课后布置的相关练习又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有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学生感到负担过重, 不知如何安排各科课程的学习时间;更有甚者干脆弃之不顾。在长期的古代文学学习中, 不少学生一时跟不上, 就时时都跟不上, 造成恶性循环, 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进而产生了逃避的想法。

4. 因偏科而忽视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学习偏科往往是由于兴趣差异引起的, 很多大学生学习课程仅仅凭对课程或任课教师的喜好。在实际学习中这部分偏科学生的表现是, 对感兴趣的学科认真对待, 对不感兴趣的则草草了事。

古代文学由于时间遥远, 文体复杂和字词难以理解等缘故, 常常不受学生“欢迎”, 特别是先秦到汉魏时期的文学, 这一情况更加突出。这种偏科倾向, 实际上是由于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学课程应有的了解和兴趣所产生的, 不少学生对古代文学怀有恐惧和排斥的心理, 所以他们在学习古代文学时常常提不起精神, 甚至上课做别的事情, 顾此失彼的做法使他们难以达到课程的要求, 也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对大学生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不良习惯的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大学生在古代文学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作为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师, 必须找出有效的教育对策, 以帮助学生走上合理的学习之路。在笔者看来, 杜绝以上不良习惯的发生,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从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古代文学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传统的文学史与作品相结合的方法, 因此在讲授时, 文学史方面以点带面, 以发展线索为顺序讲授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方面以经典作品为主, 先谈作家生平, 再讲思想内容, 最后分析艺术特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兴趣不大, 学习效果也不太好。所以应积极改变原来满堂灌的方式, 注重课程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 并在课堂上适时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期达到开拓学生眼界, 激发学生兴趣, 并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目标。

古代文学本身就是一门涉及史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美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的课程, 教师完全可将这些近邻学科和古代文学的内容整合起来, 给学生展示丰富的作品文化内涵。具体来说, 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角度地切入作品,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也可以把古今知识融会贯通, 从古代作品中, 引导学生发掘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精神文化底蕴;更可以适当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 启发学生思辨能力。这些方法的运用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字、音韵、训诂学知识的了解, 又可以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教学内容的转变来唤起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能有效地解决他们偏科及跟风学习的不良习惯, 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得到古代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

2. 引入声像资料和情境教学法, 化解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困难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中, 给学生带来困扰的难题之一是对作家人格和作品内涵的理解问题。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很难直观地解决这个问题。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课时与课程的信息量之间的矛盾;二是学生理解能力的有限的缘故。所以即便是教师深入地讲授, 学生还是觉得模模糊糊。实际上, 古代文学教师可依托多媒体教学来化解学生在这方面的困难。

在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时, 古代文学教师不妨增加一些名家诵读的资料。因为作品诵读是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艺术最好的方式, 而名家诵读的作品, 由于语音标准, 感情把握得当, 因此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朗读时的标准, 更可以使他们完全置身于其中感受作品, 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引入正史中关于作家的记载, 辅以讲解来强化学生对作家生平的理解和读史的能力。

此外, 古代文学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使学生贴近作家和作品。情境教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可以依靠教师引入或创设带有情绪色彩的形象或场景来实现,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古代文学中那些意境难以靠语言来阐明的作品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图画、视频、音乐来辅助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 甚至在个别作品的讲解中可以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 让他们亲身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学生对作家、作品认识方面的困难, 还可以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之中。

3. 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

第一, 自主学习。这是基础教育十分强调的学习方式, 而目前刚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很差, 他们习惯了原来中小学“接受式学习”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 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辨能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古代文学学习中, 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质疑、实践和研究的能力。具体来说, 教师在讲授作家作品之前, 可先设置具有导向性的问题, 安排学生预习;课堂上可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并要求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体会;课后还可以适时安排学生写些小论文, 启发他们的研究能力。以上活动进行的同时, 教师应及时观察学生解决遇到问题的能力, 给他们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 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自主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主动融入古代文学的学习中、乐于收集、探究和处理古代文学的新知识。

第二, 合作学习。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科目多, 且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的个性和理解能力, 因此对作品的理解难免有偏差, 推进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不错的方式。古代文学教师可以将学生事先分组, 对不同组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

首先, 在预习阶段, 安排学生合作交流字、词、义资料。由于古文的生字生词多, 查阅文献资料的任务较为繁琐, 一篇文章的字、词、释义由几个小组分担完成, 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负担, 节约他们的学习时间。由于每个小组中的学习资源是不同的, 所以学生之间共享资料可以使他们对字、词、义的了解更加全面。

其次, 在课堂学习阶段, 安排学生分工合作探究文章主题。对于文章的讲解, 教师可按需将文章分成若干教学模块, 每小组负责一个模块。在各个小组的交流合作讲解中, 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程之中, 展示自我, 表现自我, 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学生讲解的错误和不足, 教师应及时纠正和补充。这一环节的设置, 可以锻炼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课堂讲授实践能力。

最后, 在课后总结阶段, 安排学生分享学习方法, 互查学习效果。古代文学课后, 定期让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总结是学生获取学习方法的最佳方式。总结时还可以让学生互查学习效果, 取长补短, 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 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课程中解决不少难题, 也能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摘要: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形成了很多不良习惯, 影响了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能力, 这也成为当前古代文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目前高校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不良习惯入手, 试着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 帮助学生杜绝这些不良习惯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古代文学,学习能力,不良习惯,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婷.论不良学习风气下的大学生心理特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 (3) [1]黄婷.论不良学习风气下的大学生心理特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 (3)

[2]李英然.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2 (1) [2]李英然.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2 (1)

上一篇:我爱外婆小学优秀作文下一篇: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