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2024-05-06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共10篇)

篇1: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新学期来临,仍然面对老面孔,但要重新面对新的教学任务,承受新的压力,即让自己减轻压力,又能搞出新名堂,出更上一层楼的教学质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塌实,学得兴趣高涨,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的制定出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1)班共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听讲认真,但是也许受年龄影响,肯积极发言的学生微乎其微,大部分甘愿当听众。作文方面,能做到文从句顺、文章优秀的学生仅占30%左右,而陈海丽与俞泽锋等几位学生是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辅导和监督。

二、教材简要分析: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 “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三、教学目标要求: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人生感悟”专题)、民族团结(“民风民俗”专题)、爱国主义(“深深的怀念”专题)、了解多元文化(“外国名篇名著”专题)、热爱科学(“科学精神”专题)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小学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级下册旨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专题“中国名著之旅”,本册教材编排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这组教材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最后一册对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组,在课文《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女字旁予)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最后一个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这里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基于一篇篇课文,而到了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更多、更细)。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三)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除第一组和第六组外,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组“民风民俗”。

这一组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俗,进行小调查。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要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还布置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让学生看看不同作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思考题中,还为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让学生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后三篇都是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在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安排了“资料袋”,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筑。在后面三篇课文前的连接语中,都渗透了本组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为学生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辑思路。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其实在本组的导语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布置,学生将在这段时间内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写完之后相互交流、修改,最后可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

交流平台采取了两个学生对话交流学习收获的形式,一个是谈自己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另一个是谈从本组课文的学习中学到的习作方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内容,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本册教材联系教学实际,确定各个专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关注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联,使整本教材成为一个整体。如,三月开学的时候,适逢春节刚过,将“民风民俗”这个专题安排在第二组,并以《北京的春节》一文开头,有助于学生回忆刚过不久的春节情景,便于教学。将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安排在教材的最后一组,此时已是毕业前夕,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回忆成长足迹,表达惜别之情,为母校再做些事情„„水到渠成地把听说读写训练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四)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本册教材,希望能够通过比较系统的导学设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册导学系统的安排大致沿袭高年段前三册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

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本册第五组的“交流平台”除了安排了一个与本组主题有关的话题以外,还设置了一个整体回顾六年以来学习收获的内容,让学生小结、交流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获得的语文能力,等等。

(五)“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的第六组是一个单独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难忘小学生活”。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向母校、师友告别。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阅读材料。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学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落实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育人为主,培养创新型人才。

2、认真学习新课表,在课堂中渗透新理念,不搞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合作交往等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电教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加强读写训练,启发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读好课外书,和好书交朋友,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注意积累,勤动笔,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5、精心设计各类练习,不滥抄滥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6、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及时积累经验。积极撰写总结论文、教学论文,提高自身素质。

五、教学进度安排:

单 元

周次

第一单元

一至三周

第二单元

三至五周

第三单元

五至七周

第四单元

七至九周

期中考试

十周

五单元

十一至十二周

第六单元

十三至十五周

综合复习

十五至十七周

毕业考试

篇2: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土城小学教师陈发喜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的安排,结合班级学生及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本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语文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在能力,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争取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51名学生。其中女生有28名,住宿生33人。学生年龄都比较小,独生子女特多,家长对子女都很娇惯。本班学生基础一般,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优等学生与差等学生的学习成绩悬殊很大。复习期间不仅需加强双基的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更需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使本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能有所提高。

三、复习目标要求:

1、通过复习, 培养学生自己复习的能力和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提炼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使知识更加有连贯性,系统性和规律性,进一步突破教材重难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复习阶段,教师呈现给学生的练习要有代表性,内容要“精”,形式要“全”,方法要“活”,切实做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以获取“省时高效”的复习效果。

3、注重培优辅差,使优生更优,差生有较大进步。

四、复习内容及重点:

(一)基础知识

1、汉语拼音:

内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隔音符号、轻声、儿化;大、小写字母;

重点:读拼音,写词语和句子。

2、字词

内容:复习所学生字词;音序、部首查字法,能够据词定义。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并运用;谚语、歇后语积累、运用。

重点:能够据词定义,积累一定数量的词语并运用。

3、句子

内容:运用常用词语、关联词造句,掌握几种常用句式的变换(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缩句、扩句;修改常见病句;复习巩固名言警句、格言、对联、古诗

重点:掌握几种常用句式的变换,名言警句、格言、对联、古诗

(二)阅读

内容: 整体把握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技能;(表达主要内容方法:部分理解——归纳、提问题找答案,了解叙述顺序、读文章想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认识表达方法:过渡、照应、抒情、描写等;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觉;加标点符号;阅读作品体裁以叙事性为主,兼顾说明文,诗歌等;

重点: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三)习作

内容:能比较熟练掌握记实作文的写作方法,巩固常见应用文的写法。

明确作文的要求、常用方法,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准确掌握应用文的格式。会编写作文提纲。40分钟内写出500字左右的习作。

重点: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表达真实情感的能力

五、复习方法及措施:

1、以分类复习为主,适时结合单元复习。

2、突出重点,基础和阅读相结合,以阅读训练为主;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3、重视思想工作,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最后一个阶段的学习,正确对待期末复习,遵守纪律,专心学习。

4、突出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加强信息反馈,注意师生沟通,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注重语文实践,注重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教师辅导、学生互助。组织开展“一帮一”活动,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提高;重点放在辅导学困生上,要强化对他们的督促力度,帮助他们落实基础知识。

六、时间安排:

篇3: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编排, 每单元基本围绕一个主题组织3~5篇课文。笔者实施的单元整体教学, 就是充分利用教材编写的特点, 把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目标、教材, 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 突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系统建构, 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基于对教学现状的思考。现实教学中, 很多教师仍停留在思考一篇课文甚至每一课时“教什么”“学什么”的操作层面, 忽视教材编写意图, 缺少对整体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的建构。孤立解读与运用文本, 缺乏科学的教材观、课程观与教学观, 使语文教学“模糊一片”。单元整体教学将改变教师往学生的筐里“装树叶”, 无法生长能力“树”的现象, 改变忽视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整合, 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改变学生“勤”, 教师“拙”或学生被动“等学”的现象,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优化学习过程;改变一味面向考试的教学技巧, 注重言语积累与实践, 把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等整体设计, 使学生能感悟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单元整体教学将运用其整合、优化、积累、运用的特点, 克服教学的随意盲目, 增强教学的连续与阶段性, 突出教学重点与系统认知, 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并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遵循学习规律的需要。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依据是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中的格式塔学习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韦特墨认为, 人的思维是整体性有意义的直觉, 而不是各种映像的组合。统整式语文学习理论是又一种能够支持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 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的一种学习观点。“抱持统整式语文观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共同拥有他们的语文课程。老师设计、发展长程的研究单元 (称之为‘主题式单元’) , 如此学生才有充足的机会在各种有意义的情境中使用语文。”[2]从语文能力的评价理论看, 国际阅读评价体系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大致包括: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从国际阅读能力测试的发展形势来看, 更重视联系与整合, 这就带来阅读形式随着目的的改变而改变。[3]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分解教学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设定, 应考虑到依照课程标准, 做到单元整体架构。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课时内容结合起来, 就要教师有意识针对性地把课程标准落实到单元整体目标与课时目标。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三级目标比照落实:

“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标准一致, 简单地说, 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5]单元整体教学和单元教学相比呈现出内容整合, 目标精简, 以及学习方法的自主探究性。依据课程内容设定合理的单元整体目标, 分配课时内容, 将“整合”的思想融入阅读与实践, 贯穿于学习始终。

二、整合教学内容

1.整合教材

表达是集语文听、说、读、写为一体的一种能力, 语用体验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教师可基于表达解读教材, 促进言语运用。“学生阅读课文获得信息, 这只是语文教学一个显在性的行为。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6]关注作者表达就是在单元整体教学中, 围绕“表达”层面对教材进行整合、比较, 并以此为载体训练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根据言语运用的目的合理调整单元教学顺序, 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12课《有趣的实验》, 教学目标之一:“品读科学家斯帕拉捷好奇猜想到四次实验得出结论, 学习文章中实验过程描写得生动有序, 并尝试练笔。”教师把单元习作4“有趣的蚂蚁实验”作为了这篇课文的延伸练笔, 让学生制作和12课相似的实验记录表, 根据“试验目的”记录实验过程的四次“猜想”“操作”“结论”, 然后写自己的有趣实验。学生能感悟到观察、思考、实验, 因为好奇心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运用表达的技巧。

单元整体教学还可以把同主题的文本表达在对比阅读中, 走向学生可选择的言语运用。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描写祖国风景的文章, 表达上风格迥异, 《三亚落日》作者连续观察, 按照时间顺序细致描绘, 文中比喻、拟人, 联想丰富。《烟台的海》以冬春夏秋季节变换的顺序描写, 把景与人融合一起。《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 移步换景的手法, 让读者鲜明感受到游览的顺序。作为指向言语运用的单元整体教学, 延伸练笔可以设计为“运用2、3、4课学到的一两种描写方法, 写一处自己熟悉的风景。”还可以让学生批注自己的作文, 点评伙伴的优秀习作方法。

以单元为整体基于写作进行解读, 可以多角度出发, 特级教师魏书生对一篇文章基于写作进行解读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7], 他从“分析思想”“分析选材”“分析结构”“分析表达方式”“分析语言”五个纬度展开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从表达运用的角度调整适合的高度。

2.整合学情

学校设计校本的探究方案, 作为学生前置性学习材料, 同时也是学情调查。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不同, 自然产生阅读差异, 教师能否把这用差异整合成自己的教学资源, 利用差异推进教学, 让不同学生获得多层次发展。

利用学生前置性学习产生的问题, “你自己的疑问”“团队交流后还无法解决的疑问”, 根据学情反馈, 合理地调整教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把不同的疑问和解决的问题化为教学推进的资源。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主题为“诗文精粹, 走进经典”, 有些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提出喜欢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的青少版, 因为读原著困难。教学中, 教师把本单元的探究重点放在经典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 探究发现。学生对比阅读《三打白骨精》, 探究原版描写的特色, 咀嚼文字, 感受精彩;学生又把课文《螳螂捕蝉》与寓言成语原文故事对比, 发现原文故事用词的精准、精炼。学习后, 引发了学生读经典名著原版的热情。

依照学情整合探究内容, 还可以利用课堂上学生的差异与层次, 捕捉整合的信息。例如:针对一篇文本不同的阅读批注, 教师指导学生灵活有效地使用多种阅读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 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碰撞, 培养他们的研究性思维;针对一组文章的比较阅读, 学生对比探究同一主题的不同写作角度、表达方法、语言特色, 而达到单元整体阅读的立体认识, 从而深入理解, 悟得方法。教师要能从知识传授转向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上来。

三、优化教学方法

1.落实“四类课型”

教师整合教学重点, 展开单元整体教学, 主要的学习流程为:基础整体感知———重点体验运用———提升整体感悟, 课型可分为单元导读课、单元探究课、单元延伸课、单元整理课等四种。

2.推进“三性学习”

单元整体教学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份“探究方案”既是学情调查, 又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前置性学习的手段。例如:

准备性学习让学生了解目标、提出疑问、尝试学习、搜集资料, 是学生进行单元自主学习的首要策略。学生在准备性学习中需要团队交流合作的部分可以放在课前早读时间。教师利用学生交流的重难点, 及时删减或调整自己的针对性教学内容。

针对性学习利用问题呈现、引导提升、合作探究、实践运用, 更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满足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需要, 要求设计教学时要进行差异性设计,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 还是教学策略的筛选、教学过程的安排, 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要。”[8]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水平, 在课堂上提高他们的学力水平, 让学生“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产生变化, 能够提炼学习方法, 适时迁移学法。

延展性学习的策略选择为回顾与冥想、反思与评价、积累与发现, 呈现同类主题的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教师可以选择使用。

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合适的整体教学的“探究方案”, 并合理使用,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方法。探究方案的设计建立在科学设定单元整体目标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实际需求, 同时考虑教学的快捷有效, 尽可能避免学生大量书写, 以最短的时间做最高效的单元预习。调整难于操作的设计, 考虑团队合作交流的方式和时间。对方案的评价可以让团队评定和教师评定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对方案的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3]李怀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建构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3, 24~28.

[2]C.C.Pappas, B.Z.Kiefer, L.S.Levstik.林佩蓉, 蔡慧姿译.统整式事文教学的理论与实务[M].台湾:心理出版社, 2003:2.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2~13.

[5]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0.

[6]王荣生.语文教学的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17.

[7]魏书生.魏书生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013:129~130.

篇4: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阅读试题

楚国有一个叫和氏的人,在山上得到一块璞玉,拿去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匠来看,玉匠看了说:“这是一块石子啊,哪里是玉石!”

厉王认为和氏骗他,把他办了罪,(截、接)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后,武王接了位,和氏又把那璞玉拿去献给武王。武王仍叫玉匠来,(辨、辩)认了一番。玉匠仍旧说是块石子。武王恼怒和氏胆敢骗他,把他的右脚也砍去了。

武王不久也死了,接他王位的是文王。和氏捧着那块玉,坐在山(角、脚)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三夜,把眼泪都流尽了。文王听到这事,叫人去问他:“你是罪有应得,为什么还哭个不停?”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了失去两只脚而悲伤,把宝玉当做石头,把忠诚说成欺骗,我为此而心痛!”

文王叫玉匠剖开这块璞玉,果然是一块真宝玉!后来,就把这块宝玉叫做“和氏之璧”。

1、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你是罪有应得”一句中的“罪”是指_______,“应得”是指___________。

3、与这块璧有关的一个成语叫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主角是__________。

4、选择正确答案(在正确答案上打“√”)。

(1)整个故事是以(A、和氏之璧B、厉王、武王、文王 C、和氏D、玉匠)贯穿全文,展开故事情节的。(2)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A、楚王愚蠢、残暴B、和氏聪明,有耐心C、玉匠无知D、和氏忠诚,敢于坚持真理,不怕挫折)。

篇5: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3课

题一:阅读练习题

阅读文段中种树人说的话,边读边思考:

1、人养成依赖的心的原因是什么?

2、你从“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3、不同的人读了种树人的话,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请你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题二:写作练习题

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借物育人。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普通的事物值得写,选择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种树人说的话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道理。借助阅读练习题的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写作练习题的设计是学以致用的迁移,其一是迁移事物,联系生活中其他的一些事物,从中得出育人的道理。其二是迁移写作手法: “看到”——“听到”——“想到”的 写作顺序,借物育人。

篇6:小学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小测卷

一.精挑细选:(5+6+9+10)

石榴中心小学六年级第11次小测卷姓名

1.大兴安岭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调换次序意思不变)

2、对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中国人民感到无限的崇敬。(改还问句)

1、与“精细”这个词意思相近的是()A精心B精密C精美D精彩 2、玉兰树下落着鲜黄色的小花,一阵()的香气淡淡地袭来。A.若隐若现 B.若有若无 C.若离若即 D.若明若暗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的是()的景象。A.春节B.元宵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4、下面歇后语中人物填写错误的是()

A.(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B.(刘备)借荆州――有借有还 C.(武松)护唐僧――忠心耿耿 D.(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你正在写作业,妈妈让你去买盐,你说:()A.去不了,我作业做不完。B.你自己去吧,我没空去。C.我等会去,作业快做完了。D.好吧,我去省得做作业。二.运智巧填

1、“郊游”的“郊”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我还会写出二个读音和它相同的字。2、六年的小学时光即将结束。回首过去的日子,我会用成语,来感叹时间之快,回想愉快的生活,我会用成语,来形容同学的笑脸,回忆起老师对我的教诲,当我贪玩时老师告诫我:“一寸光阴一寸金。”正是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懂得了“,不应该随意虚掷。”

三. 活学活用:填关联词这次拔河比赛,五班

第一,六班第一?

1、请以“天气真热呀!”为内容,写一个夸张句

3.水是生命源泉,因为有了水,田野里的油菜花开得金灿灿;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水,因此,我们。4.改一改(在原文修改,1个病句,2处用词不当,1处标点错误)在老师的和同学的教育帮助下,刘强进步了,他不但改正了学习态度,还在“六一儿童节”联欢会上扮演节目,朗读了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养花”。回顾课文:

语文给予我许多知识:《北京的春节》让我感受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学弈》带我走进生活,从平凡的小事中感悟道理,明白了;《真理

我懂

要,就能在现实中发现真理;朗读了于谦的《》中的让我知道诗人的洁身自好;品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越飞越高,飞到了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让我体会到了。课文中的许多优秀品质的人物令我敬佩;面对敌人的李大钊;的张思德;还有伟大的女科

篇7: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答:藏戏是这样形成的:唐东杰想为百姓架桥,无奈一无所有。他结识了七位姑娘,组成了第一个藏戏班子,他们到四处表演,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唐东杰布成了藏戏的开山鼻祖。

二、《凡卡》中分别写了凡卡几次回忆,由此看出什么?

答:(1)分别写了凡卡的两次回忆:第一次是回忆了爷爷守夜的情景;第二次是回忆乡村冬夜的美景。(2)由此看出凡卡想念爷爷,想念家乡,反衬出凡卡在城里悲惨的学徒生活。

三、下面这个句子带点的两个词如果删去,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答:“完全”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在没有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如果删去这两个词,就无法准确表达出句子原来的意思。

四、《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小女孩几次点燃火柴?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答:(1)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2)她依次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一桌美味佳肴、一棵美丽的圣诞树和疼爱她的奶奶,最后她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3)从中说明小女孩十分渴望温饱、快乐、亲情与幸福。作者拿小女孩饥寒交迫的现实处境和她五次点燃火柴是看到的种种美妙幻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露了这 不公平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五、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一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答:

1、鲁滨孙是一个勤快、自食其力的人。

2、这是因为他能在孤岛中畜牧种植来养活自己。于是,他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还能吃到自己种植的粮食。

六、十二册中的第110页,第二自然段里的“?”“!”各表示什么意思?

答:第二自然段中的“?”表示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指通过探索得出了答案,发现了真理。

七、品读下面句子,体会语句表达的特点与情感。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跨越百年的美丽》)

答:这个长句运用了 排比 和 比喻 的修辞手法,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居里夫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和高尚品德,句中的四个“变成”实际是 人生的价值 的提升,四个“变成”概括了她奋斗的一生和不朽的功绩。

八、《凡卡》一文是怎样结尾的?有什么好处?

答:(1)结尾中描写的是凡卡在甜蜜的睡梦中,梦见爷爷在念他的信。(2)我们都知道他爷爷是不可能收到信的,凡卡的美好愿望只能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梦而已。这样写激发人们对穷苦孩子的同情,从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九、《凡卡》一课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答: 文中的省略号作用是:

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的缩成一团,送着肩膀……(动作的省略)

②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例举省略)

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吧,要不,我就要死了!……(说话断断续续)

④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引文的省略)

十、理解句子: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加大了若干个问好后,就能发现真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答:“见微知著”的意思是:知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

势。这句话指出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见微知著,善于从平常事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他与开头提出本文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互相照应。

十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只要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观察,不断

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十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论点是什么?例举了哪几件事例证明论点?你还知道那些事情?

答:(1)这一课的论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例子有三个:

A、谢皮罗认为水的旋窝和地球自转有关。B、波义耳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和碱的作用都会变色。C、奥地利医生认为眼珠转动跟做梦有关。(3)比如:牛顿发现苹果熟了以后会往下掉,最终发现地心引力。鲁班从树叶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锯。

十三、分别评价《两小儿辩日》中的两小儿和孔子。

答:(1)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2)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十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1)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4月28日是父亲李大钊的被难日。

在结尾写到:“母亲嘱咐我记住那一天。”这样写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2)这样写可以让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文章更完整了,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加深刻,突出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十五、《凡卡》中写了凡卡的几次叹气,从这些叹气中,你想到了什么?

答:(1)凡卡在课文中叹了三次气。(2)从他的叹气我看到了他十分渴望

到乡下和爷爷过着幸福的生活,更让我看到凡卡在这沙皇统治黑暗社会里的无比痛苦。

十六、分析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答:(1)这里的“不确定”的意思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坎坷、曲折、磨

难。只有那些经得起磨难的人,才能成为有用、坚强的人。(2)生活中的“不确定”也有很多,比如:考试没考好、比赛中失败,将来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这些“不确定”都是常见的,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十七、分析句子:“种树的人不会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

什么不会枯萎了?)

答:在种树人的的精心培养下,桃花心木学会了在不确定中适应环境,找到

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参天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十八、《两小儿辩日》的文章主题是?

答:该文的主题是:生活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说话要有理有据。要学习孔子的虚心学习、实事求是的态度。

十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答:(1)这是最后一天——大年夜。(解释说明)。(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他妈妈穿的。(解释说明)。(3)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他可忘不了这个。(语意转折)

二十、分析句子:“谁也不知道他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看见烤炉里香喷喷的烤鹅,看到温暖的烤炉,还看到了最爱自己的奶奶,也投入到了奶奶的怀抱。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他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了。”

答:第一个幸福指她临死前,在许多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是指小女孩死了,离开了那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彻底的“幸 福”了。两个“幸福”表明了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这些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鲜明对 比,更突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十一、分析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篇8: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1.自学了解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南丁格尔事迹,能够复述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体会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深刻体会南丁格尔的伟大精神,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而归纳南丁格尔的性格特点。

3.结合单元主题,从无私人格的角度诠释英雄的内涵,进一步感悟英雄的神圣和崇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以激情

师:(出示100元人民币正面图片)这是100元钱,知道它的正面人物的头像是——

生:毛泽东主席。

师:它的背面是什么图案呢?

生:(纷纷举手猜)首都人民大会堂。

师:真不错!很多人面对熟悉的事物反倒记忆模糊呢!(紧接着出示50元、20元、10元人民币)这些面值的人民币背面又是什么呢?

生:(纷纷猜测。教室里渐渐热闹,有的学生甚至求助于后面正在找钞票的老师)

师:(揭示答案,一片惊呼。再出示10元的英国钱币)中国的钱币称为人民币,英国的钱币称为——(生:英镑)那么,10元英镑的正面图像会是谁呢?

生:华盛顿。

师:那和美元有关系。(揭示答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你们猜一猜,它的背面会是谁呢?

生:南丁格尔。

师:(惊讶的语气)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想,今天学习的是“白衣天使”,有可能就是她。

师:确实是。有时候,推理和联想也能帮助我们。(出示英镑背面南丁格尔像)10元面值的钱币是经常使用的。每天,英国民众都用这种形式瞻仰、纪念着这位杰出的女性。(出示20元面值,其背后是影响世界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最常见的1元面值后面的人物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生:老师,其它的钱币呢?

师:其它的还是留给大家去查询。不过,我有一点可以确定,你的收获一定会比你想象的多得多。来,让我们一同走近南丁格尔。《白衣天使》是我们教材中以“英雄”为单元主题的第三篇课文。(板书:英雄南丁格尔)

[这种激趣的课前谈话,目的有三:一是在公开课上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精神放松;二是制造陌生化的手段,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南丁格尔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产生阅读期待;三是联系课文,迅速引出人物。]

未品语句先润情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边浏览边回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南丁格尔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了护理事业。战争中她精心护理战士,并建立巡查制度,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回国后,她又创立了护士学校,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并为此奋斗一生。

师:语言简练。有一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建立”与“创建”相比,没有开创、创新的意思,所以书中用的是“创建”,可见用词的准确。

师:我想请所有的同学把书扣下。本文用不到1800字,力图展示南丁格尔传奇的一生,语言较为平实。一段时间过去,文字可能会褪色,会被遗忘,但我相信有些文字已经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挥之不去。现在你的脑海中有画面吗?说说看。

生:我眼前出现的是南丁格尔的日记。里面写了什么我记不太清晰,但这画面我忘不掉。

生:我眼前浮现的画面是南丁格尔与少校军官对话的情景。

生:我眼前浮现的是南丁格尔提着风灯走在路上的情景。

生:我眼前出现的是南丁格尔为士兵们仔细换药的情景。

师:我欣赏你能透过文字看背后的画面的能力。

生:我眼前仿佛看到南丁格尔接待来访者的画面。

师:我来梳理大家的发言。从日记中看到了她的志向。(板书:志)言为心声,通过她的言行能读懂她的心,感受到她的情。(板:言、行)其实,作者就是通过对南丁格尔的志、言、行的描述让我们对她有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了解了他的写作顺序。现在,我们就分别走进这些语段,相信在我们的品读中会收获更多的东西。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入手,回忆画面,整理顺序,强化阅读期待,可谓一举多得。]

对比读中敬其志

师:请大家小声读第二自然段,相信一定会有一些词句冲击你的心灵。(生小声地读课文)说说看,哪些语句让你印象深刻?

生:“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了第三条道路。”这句话中“毅然”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师:它是什么意思?)“毅然”的意思就是非常坚定,用这个词说明南丁格尔毫不犹豫就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

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真好,让我读懂了南丁格尔的坚定。接着谈。

生:她家境优裕,能够跻身上流社会,而她对此却兴致淡薄。说明她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师:这些指的是什么?)上流社会。

师:当时的女性都以跻身上流社会为荣,而南丁格尔完全有能力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据我所知,她精通4门语言,而且受到过音乐、美术的系统教育。我们梳理一下。(屏幕上出示:家境优裕、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文学家、音乐家、上流社会……)大家出声地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一遍)

师:她淡薄这些,那她追求什么?

生:想当一名护士。

生: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了护士。

师:护士那么好吗?你能说一说护士这个职业吗?

生:护士不好,在当时不是“高尚”的职业。

师:不好,太宽泛了。联系下文,能具体说一说吗?(学生快速浏览后面的文字)

生:在此之前,护理工作被视为下贱的职业。护士多半由一些粗陋的老龄女人担任。她们不懂专业护理知识,缺乏爱心,愚昧、肮脏、粗野,不遵守规章制度,连最基本的“刷洗”工作也不尽职。那时的病房墙壁与地板上沾满血迹与污渍,病房内臭气难闻。

师:找得准,读得流利。能从中抽取一些形容护士的词语吗?

生:下贱、粗陋、愚昧、肮脏、粗野。

师:都说词语是有温度的,让我们对比着读一读这两组词语。

(生:小声齐读)

师:如果她选择了前面,她的一生会——

生:富足。

生:幸福。

生:让人羡慕。

师:如果她选择了后者,她的一生可能——

生:贫困。

生:粗陋。

生:愚昧。

师:可她抛弃了人人都想得到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后者。此时此刻,你想问南丁格尔什么吗?

生:我想问她,为什么放着优裕的生活不去过,却愿意过人人都不愿意过的日子?

师:好一个“人人都不愿意过”!

生:我想问她,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

师:是啊,她选择了护士,还如此坚守。(板书:护理坚守)我也想试图找到答案。《南丁格尔传》中曾有这样的话:(出示)她的事业心是从小就有的,并且非常强烈,她的日记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我今日的思想和希望是从六岁起就种下的,这并不是我强装出来的。我以为世上最不可少的,乃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门事业,这事业必须是社会上最需要的,而且能使我将全身的精力都用在上面,这是我日夜希望的。我毕业唯一的志愿就是看护事业,万一这志愿不能成功,就专心办教育事业,我所想办的教育是对堕落的人,而不是普通年轻人。”

师:这或许可以解答你的困惑,但我相信,我们还能从她的言行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大声地去读她和少校军官的对话。

(生大声读课文)

[这篇课文力求用朴实的语言实现对南丁格尔一生的描述。时间跨度大,描述内容广泛,采用取舍教、重点教的策略是非常好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词语,从对词语的理解、对比中,感受南丁格尔的品质。]

体验读中感其情

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给大家听吗?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我们都来做一个评价者。(指名读)

师:评评看,她读的怎么样?

生:老师,我觉得她没把少校军官满脸不屑的感觉读出来。

师:满脸不屑应该什么样?什么意思?

生:(做动作)意思是看不起、鄙夷。

师:少校军官凭什么瞧不起人?

生:因为当时英国舆论一直反对在医院、特别是战地医院中有女护士出现。

师:是啊,全国都反对,一个女人做什么护士?带着此时的感受,同桌一个读少校军官,一个读南丁格尔,再次走近南丁格尔。

(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师:(走到“南丁格尔”的身边)我特别想问你,你为什么直视着那个少校?

生:因为……(学生面有难色)因为他瞧不起我。

师:仅仅是因为瞧不起你吗?

生:嗯……

师:(有感情地读)“不!”南丁格尔直视着少校的眼睛说,“在我的眼里,他们是人,是兄弟,他们受伤了,他们应该得到护理和安慰。”

生:直视着他是因为他没有把士兵们当做人。(师:没当做人,当做什么了?)当做了打仗的机器。

师:是啊,南丁格尔强压内心怒火。因为在南丁格尔心中,黑人是兄弟,白人也是——(学生答)兄弟;富裕的人是兄弟,贫穷的人也是——(学生答)兄弟;认识的人是兄弟,不认识的人也是——(学生答)兄弟……他们都是人,不是——(生)打仗的机器。带着你此时的感情,再次读一遍,把这种情感通过你的眼神、你的语气把这个将所有人当做兄弟的伟大女性的形象表现出来。

(再次指名读,学生投入地读,学生鼓掌)

师:刚刚倾听了她的声音,现在我们来感受她的行动。

[读必须通过身临其境、换位思考,才能够感同身受。读中体验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转换了角色,成为了“南丁格尔”,于是便有了设身处地,便有了真情实感,于是就离南丁格尔的心更近了一些。]

想象读中浸其心

师:(屏幕出示提灯女士的的段落)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这一段,我同样相信,一定有一些词语、句子走进你的心里。

生:(默默地读,教室安静)每当她手持风灯走过长街,身影所到,士兵们以亲吻她的身影来表示自己的崇高敬意,并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亲吻”她的身影,让我感到惊讶,我想士兵们一定是对她太崇拜了,才会这么做。

师:我和你有同感。

生:南丁格尔建立了护士巡视制度,每天夜晚她总要提着风灯巡视病房,一夜间巡视的路程有七公里。这个“七公里”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南丁格尔白天工作,晚上也要工作,还要走上七公里远,七公里是很长很长的路呢。(师:七公里有多长?)嗯,很长。

师:看看我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是400米,南丁格尔每天要走7000米,大家算一算,大概要走多少圈?

生:(默默地算,不断地听到惊讶的声音)老师,南丁格尔每天大概要走十七圈半,哇——

师:可我想,这十七圈半可不是塑胶跑道上的十七圈半呀,那可是战场上的十七圈半,野外临时的多个战地医院与战地医院之间的十七圈半!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看到词语背后沉淀的画面。你看,“月朗星稀”是夜晚,“清风习习”是夜晚,“狂风怒号”是夜晚……还有吗?(生:“大雨倾盆”是夜晚,“大雪飘飘”也是夜晚……)是啊,在这样的夜晚中,这十七圈半又是怎样的十七圈半啊!

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这些词语。(生小声地读)轻轻闭上双眼,你看到眼前的画面了吗?(生:我看到了)(音乐轻轻响起)我也看到了,看到了。在一个月朗星稀、清风习习的夜晚,南丁格尔手提着风灯,在野外凹凸不平的道路上快步行走,疾行使她脸色发红,轻微气喘,看到前方病房的灯光,她走得更快了……这个战士腿受伤了,她轻轻揭开他的裤脚,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微笑着说,别担心,小伙子,你马上就可以跳舞了。……(学生们脸上现出笑容)这就是南丁格尔的一个普通的夜晚。她走,她检查,她安慰……同学们,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迅速把它写下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在音乐声中静静地写作,之后朗读作文,略)

师:同学们的想象感染了我,其实,南丁格尔岂止做了这些?(屏幕上出示:每天晚上,她还要注意士兵的伤口是否换药了,是否得到了适当的饮食。她安慰重病者,督促士兵往家里写信,把剩余的钱给家里寄去……她自己还寄了几百封信给死亡士兵的家属……)

师:作为一个护士,能做的,南丁格尔做到了;不能做的,南丁格尔——

生:也做到了。

师:带着我们此时的情感,再来走近我们心中的“提灯女神”。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南丁格尔用她全部的力量,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一生都在“巡查”、“创建”。(屏幕出示:在她执著的努力下——)默读后面的文字,相信通过你的默读,能完成你对南丁格尔的全部解读。(生默读批注)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病房的条件大大改善,半年的时间里,伤员的死亡率下降至百分之二。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南丁格尔创造了奇迹,病房条件大大改善。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英国朝野改变了对护士的看法。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创建了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并建立了严格的制度。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学校培养了1000多名学员,优秀的毕业生均被欧、美、亚洲各国医院聘请去开办护士学校。

生:在她执著的努力下,受过训练的护士大量增加,护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全世界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

师:可是,战场上常年的大量的工作,严重摧毁了南丁格尔的身体。(师引读,略)

[回环复沓,深情朗读,教师用读中想象的策略,通过品味词语、引导写作、音乐渲染等方法,聚焦了南丁格尔,放大了南丁格尔,感受了南丁格尔,才有了学生对南丁格尔的尊重和爱戴。最让人感动的是课堂上孩子动了真情,让我人深刻地认识到朗读是体验活动,是文学活动,更是情感活动。]

回归主题扩内涵

师:但她却把英雄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南丁格尔曾说过: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同学们,这篇课文的单元主题是“英雄”,学习课文之后,相信大家对英雄又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们静静地、静静地回顾他们的脸庞——(音乐响起:屏幕出示图片)这是战斗英雄,这是普通士兵中的一员雷锋,这是航天英雄,这是奥运英雄,这是抗洪英雄、抗击非典英雄、抗震救灾的英雄、玉树地震中的英雄,还有那街头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每一个都是——

生:(大声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师:让我们带着敬意,大声地说出南丁格尔的誓言——

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师:带着对英雄的敬意,完成我们今天的作业。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英雄。学生走近了南丁格尔,感受了英雄形象,但也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诠释英雄。世上默默无闻的英雄很多,他们没有惊天地的壮举,却依然能感动大家。]

篇9: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第6页:<<阅读链接>>:明日歌(清)钱鹤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16页:手把手张开是一朵鲜花人的一声注定为美挥洒把手合拢是一枚果实含辛茹苦收藏天地精华。

21页《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30页: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都非常有名。下面这篇课文,讲的事藏族的传统在剧种——藏戏。

58页《资料袋》:《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做的演讲。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长城,负过伤。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卫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峡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退出洞去,自己却埋在窑洞里,牺牲时年仅29岁。毛泽东在演讲中,号召全党全军向他学习。

65页《课外书屋》: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都是革命小说《红岩》中的人物。在我国的文学长廊中,还有许多革命题材的小说,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张品成的《赤色小子》。72页的选做题:《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这一篇篇优美动人的童话作品,都出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之手。

97页《趣味语文》:法国作家雨果写了著名的《悲惨世界》;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104页《阅读链接》: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108页《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蔡桂林嫦娥奔月,那是神话;女娲补天,更是传说。九万里遥想,九万里追求,一朝相约!听天风浩浩,迎接远客;看天庭结彩,与我伴歌。哪里是我的长城?那里是我的黄河?站在星河岸边,亲亲地唤我一声——我的中国!啊,一瞬间是改变,一瞬间的飞跃,五千年的梦啊,今天圆了!

篇10: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负数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

象吗?(课件2、3、4、5、6)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课件9)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说一说。(课件10)

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4.进一步认识“0。”(课件11)

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

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

(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

(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

三、练习应用

(1)辩一辩:

“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

四、课堂小结:(课件25)

五、课外拓展:

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

六、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

上一篇:客运企业财政补贴申请下一篇:干部培训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