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学建议

2024-05-09

《诗经》教学建议(通用6篇)

篇1:《诗经》教学建议

《走进经典

共赏诗经》教学反思

崇文实验学校

于兰兰

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目前已经成为了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这节课外拓展课我选择了《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许多很优美的诗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一、诗歌要诵读,读出感情,读出美

对于《诗经》这部古典诗歌而言,要学生多读,可以是齐读、默读,朗读、带感情读、速读。而就我的这节课而言,这一点做的还是不够好,老师还是总想给学生讲太多,放不开手。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会逐渐加强诵读。

二、教学设计切忌面面俱到

一节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诗歌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丰富的内容便成了老师教学设计的重点。但就我在展示课时的的确确犯了面面俱到的禁忌,我把名篇推荐和名句赏析都在课堂中做了展示,但都是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看似什么都讲到了,其实相当于什么都没讲。在课下我又对整个教学设计做了全面的整改,希望日后教学效果能有所改观。

三、问题设计和老师的指导要具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是讲求技巧的,如果设计不合理,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情况,有时还可能造成学生不知道老师的问题方向,从而导致课堂脱离教学目标。比如在推荐名篇谈理由的时候,在问题设计中,我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请结合具体语句说明理由。可是到了第二个板块,我还是要学生根据名句谈理由,似乎犯了不必要重复的错误。记得刚上班时老教师总会给新教师说,尽量要写详案,必要的时候把走上讲台的第一句话和走下讲台的最后一句话都写上。这些对于已经参加工作四年的我来说,好像已经早已成为了历史,可是在这次展示课上组长的一句话再次提醒了我,要注重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于组长在点评老师的课堂时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每个老师都没说到是“上课”和“下课”的提示语,这对于一节录像课而言是不完整的。看似是闲笔,实则可以看出老师的备课是否充分,是否细心。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定将注意。

四、教学语言要简练,优美

对于一节成功的课堂,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必不可少,语文老师更应如此。在这次展示课上,我的很多语言过于随意,之前很注意这一点,但是可能由于紧张而没有控制好。这是没能组织好教学语言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准确简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风却幽默,富有情感和节奏感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在学习上给学生以激励和启发,而且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虽然缺点很多,但是优点也是有的。比如通过之前课文中对《关雎》和《蒹葭》的学习,学生积累的很多知识今天得到了拓展,而且对语句的赏析能力也在慢慢改善,对于诗歌的情感内容理解也更准确,所以在改写环节也更流畅,尤其最后几名女同学的发言,更代表了她们在诗歌鉴赏这一块的进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传统文化,起名字环节,很多学会都觉得很新鲜,提高了大家对《诗经》的关注度。

总之,通过这次展示课,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感触颇多,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将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精心研读教材,研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打造全新的高效课堂。

篇2:《诗经》教学建议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偕作

同裳甲兵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篇3:《诗经·氓》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赋比兴手法;积累重点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诵读中感受情感的变化, 梳理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讨悲剧原因, 思考现实意义,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2.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导入。

爱情, 是一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女性, 给世界的永远是一抹温柔的亮色。而在漫长的中国社会, 女性始终处于一种附属、依附甚至被欺凌、被侮辱的境地, 不管是《氓》中的弃妇, 还是《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妇, 他们的命运都令人唏嘘感叹。

一、引导学生借助资料,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 多为四言诗。

3.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 列为“五经”之一。

4.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 (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并称为“风骚”。

5. 孔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子曰:不学诗, 无以言;不学礼, 无以立。

6.《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即“十五国风”, 共160篇, 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 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共40篇,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 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卫风·硕人》, 描绘庄姜之美, 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比和兴常常连用, 故称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初读文本, 然后播放朗读录音。

2. 个别学生读 (点名与自愿相结合) , 注意字音与节奏。

三、学生自由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完成任务:

1. 借助工具书, 疏通文义。

2. 梳理文章结构。

四、重要词语提示。

1. 氓/贸/即/愆/将/垝/贿/耽/汤汤/渐/爽/靡/遂/言/已

2. 氓之蚩蚩/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静言思之

3. 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 不是。

于:通“吁”, 感叹词。

说:通“脱”, 解脱。

泮:通“畔”, 岸, 边。

五、梳理文章脉络。

1. 学生复述故事。

参考:诗歌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她被一个青年男子追求, 终于结为夫妻。婚后生活贫苦, 她任劳任怨, 日夜操劳, 生活终于有了改观, 她却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 概括六个小节内容和梳理情节。

定情—恋爱—悔恨—被弃—劳苦—决绝全诗结构为:

第一部分:相恋 (一、二节)

(1) 基调:热情, 幸福。

(2) 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 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女子性格:温柔善良

男子性格:任性易怒

第二部分:婚变 (三、四、五节)

(1) 基调:怨恨、沉痛。

(2) 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 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 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 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斑鸠贪食, 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以桑树的枝叶枯落, 比喻女子红颜已老, 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 吃多了会上火, 斑鸠贪吃, 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 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 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 生活艰辛, 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 感情专一。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 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 三心二意。

第三部分:决绝 (第六节)

(1) 基调:清醒、刚烈。

(2) 手法:比、抒情。

六、合作探究。

1. 文本探究。

(1) 女子被遗弃的原因是什么?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女子没有什么过失, 男子却反复无常, 怀有二心。

“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女子甘心贫困, 多年来任劳任怨、辛苦操劳, 最后却被丈夫遗弃。

(2) 从全诗看, 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2. 主题探究。

清代的方玉润说:“此女始终总为情误。”你认为造成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氓的“罔极”, 是女子的遇人不淑, 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但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层面去分析, 女子的被弃, 其实是个“社会悲剧”。处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过渡期, 男子是社会及家庭的中心, 是“决定因素”。年轻人的恋爱尽管有《关雎》《蒹葭》《静女》里的朦胧、浪漫、执著与欢笑, 但一旦进入婚姻的围城, 很多人往往摆脱不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所以这一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 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 她们生活天地狭小, 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 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 “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 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 更是时代的悲剧。

3. 延伸探究。

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七、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 赋比兴的手法。

2. 对比。

八、作业。

篇4:《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

本课定位为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

二、教材分析

《氓》出自《诗经》,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本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感受其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诗中悲剧产生的原因。

3.方法与过程

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2.领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的妙处。

五、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六、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文学常识介绍,疏通字词,注意诵读,概括内容,初步感知文意。(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叙故事,梳理行文思路

明确:

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自由恋爱、明媒正嫁到最终被弃回家的故事。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恋爱(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决绝(六章)。]

(二)自主学习,思考问题,探究文本内容

1.学习“婚恋”部分

(1)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请找出能够表现人物心理的动词)

明确:

男:抱、贸、来、谋、怒、卜、筮;其中,“怒”,名词活用为动词。

女:送、乘、望、泣涕、笑、言。

(2)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古老的艺术手法?

提示:“赋”。(追忆“恋爱+结婚”的经过。)

(3)思考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不是包办婚姻。从女子的回忆看,二人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2.学习“婚变”部分

(1)小组朗读。

(2)提问:诗歌运用了什么古老的艺术手法,来阐述这种感情的变化呢?

明确:在总结自己的婚前、婚后生活时,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属于比兴手法。

(3)提问:请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并举一两例。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第三章以比兴开头,用葱茏茂盛的桑树比喻自己的青春,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的小鸟,谆谆告诫读者:不能沉溺于爱情。

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再加上婚后长期的贫困生活,女主人公被抛弃了。

第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衬照恋爱生活的变化,激发读者的联想,从而,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4)提问: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女子有没有过错呢?作者用哪些语句表现女主人公的品行?女主人公又是是用哪个句子表现自己的认识的?

明确:由“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等语句来看,女主人公是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女子自己认为自己“女也不爽”,所以,没有责任!

(5)提问:导致婚姻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由“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等语句看,是男子的变心导致婚变。

(6)女主人公的爱情失败了,她是不是只是自个一味地哀叹?她是怎么说的?(用了什么古老的表现手法?)她从婚变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呢?

明确:“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妇女们不要迷恋所谓的爱情。

(7)是不是就不要爱情,独身算了?

明确:爱情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3.研习“决绝”部分

(1)提问:女主人公通过回忆、自省,做出了什么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清醒、刚烈。

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提问: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几例。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附:其他对比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4)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这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提示: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女子在爱情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悲剧和时代悲剧。

(5)本课小结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不仅有个人原因,更主要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造成的。我们在憎恨氓始乱终弃的同时也应该想到,这个悲剧也是那个社会和时代的产物。

(6)分析探究

请同学们听听流行歌曲《香水有毒》并仔细分析一下歌词,说一说,其中的女主人公和《氓》中的女主人公,性格有何不同?

温馨提示:找出歌词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和行为的语句。

[附]

《香水有毒》歌词

歌手胡杨林(演唱)

我曾经爱过这样一个男人,他说我是世上最美的女人,我为他保留着那一份天真,关上爱别人的门!也是这个被我深爱的男人,把我变成世上最笨的女人,他说的每句话我都会当真,他说最爱我的唇!我的要求并不高,待我像从前一样好。可是有一天你说了同样的话,把别人拥入怀抱!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你赐给的自卑,你要的爱太完美,我永远都学不会!

也是这个被我深爱的男人,把我变成世上最笨的女人。他说的每句话我都会当真,他说最爱我的唇!我的要求并不高,待我像从前一样好!可是有一天你说了同样的话,把别人拥入怀抱!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你赐给的自卑,你要的爱太完美,我永远都学不会!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你赐给的自卑,你要的爱太完美,我永远都学不会。

课堂小结:

《氓》中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刚烈和坚贞的,她能从事实中找到婚变的症结,并且断事果敢;《香水有毒》中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屈从和卑谦的,她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处事十分软弱。两相对比,对待婚恋的态度,思想境界的高下,不言自明。

我们的思想,一定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是陈腐思想的遗老遗少,受害者,自然是自己。

九、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十、教学反思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关于爱情、婚姻的初步的认识。

篇5:诗经教学设计

(一)专注一个名人:屈原、司马迁、诸葛亮、曹操、陶渊明、苏轼、爱因斯坦、毛泽东、成龙、姚明、韩寒、李清照、武则天、居里夫人等

(二)研究一部名著:《红楼梦》、《史记》

(三)追踪一个热点“龙图腾”“狼图腾”“文化节”等

名人:屈原

一、贡献: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赫尔辛基颁布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

①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②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③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

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④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二、了解生平事迹、知晓人物点滴

三、记诵关于“屈原”的经典话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与天地兮齐寿,于如月兮齐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何去何从?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

四、多角度品读:

文化人生意义:

1、确立了坚持真理、现身理想的人生观价值观,司马迁、谭嗣同;

2、构建了士大夫高洁淡泊、九死不悔的精神人格,李白、陶渊明、文天祥;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寄语国务院参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这不仅应是对文史研究者的期许,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天赋使命的诠释,纵然旧道统已然随着时势变迁荡涤无存,独立的人格与对真理的向往,仍然应该是知识人必备的“身份证”。如果言及于此,自诩为知识分子的您仍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请看屈原。

3、构建了忠君的士大夫道德体系,岳飞;

4、“以身殉道”成为历史的路标,得到死亡的警戒:“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修身养性”是卑微的活还是高贵的死去,(渔夫:坚强地活着影响世界,不要用死去来震撼世界);

5、开启了文人自毁的绿色通道,王国维、顾城、海子; 五、一材多用

(一)2006年高考题

1、“乌鸦抓羊”材料,2、网络阅读与图书阅读,3、我想抓住你的手(上海)

4、愿景(天津)

5、“走与停”(重庆)

6、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浙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其文学价值远远超过后世的很多爱情诗作。

《诗经》中描述的事情跨越时间很大,达五百多年,因此我们要看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其爱情诗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但从历史整体来看,周代婚姻恋爱的习俗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周南 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前三章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末二章则写的是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于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有人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并非如此,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这种表现男女相互爱慕的诗,《诗经》中还有不少。

《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中写的是单相思,对于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这首诗所的内容与《诗经》其它的诗歌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是抒发相思之情。但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在处理所述对象时的虚化。诗中,作者是在寻找着一位“伊

人”,但是这位伊人是谁?她长的是怎么样?她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总是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连“我”是什么身份?我为什么要追逐她?等等都不让读者知道。这使得作者所描述的一切都变的虚幻起来,而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这就是一种意象上的空灵,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非是真正存在的东西。而是诗人拟化出来的,是诗人在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后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情境,诗中所呈现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是现实中的多个具体事物的虚拟化。《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让读者在读诗的时候,可以给诗中虚幻的事物在自己现实的生活中找到真实存在的影子,从而与诗人的感受产生深层次的共鸣。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表达了远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物回赠给心中的姑娘。诗中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

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 静女》中描写男女幽会,由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这是迄今为止最纯真的情歌之一。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

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是少男少女的纯真的爱恋,没有世事的污染,在今天来说就像是早恋,虽然也许不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美的。它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以青春年少而值得回味终生。

《郑风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中有很多诗细腻地描写出思念情人的忧郁苦闷心理。《郑风 子衿》和《郑风 出其东门》就是一个绝佳的对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这是多么美好的句子啊!以至于一代英雄曹操也会引用此句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境。“衣着纯青的少年啊,你的身影已投射在我的心湖里,即使我不能去找你,可是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一个音信呢,我无时不刻在想你,即使我不能去找你,那你为什么就不能来看我呢?”这是女子对男子的抱怨,像是在撒娇,一遍一遍的说:“你为什么不来看我啊?为什么不来找我啊?”情人一直不出现,就独自踟蹰徘徊,“一日不见,如三

月兮”我一个孤单地守在城楼上,一日看不到你,就好像三个月那样的漫长.这样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专一,在《郑风 出其东门》中,则由男子叙述出来。

桃之夭夭,灼灼其

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也是《诗经》的又一名作《桃夭》,它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

这首诗非常的出名,以至于许多并没读过《诗经》的人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两句。这首诗用盛开的鲜艳桃花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好。“夭夭”、“灼灼”,一个是写桃花怒放,一个是写花开鲜艳如火,都给人一种明快的的感觉,用

这盛开的桃花将年轻的生命的美好表达的淋漓尽致。以至于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反复地说“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他们祝福这对新人幸福,家庭和美。《桃夭》也表达了先秦人美的观念,不仅要有外观之美,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还要有家庭和睦。这就是当时的真善美。以善代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也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邶风 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首诗的理解一直存在争议,不少的人考察后认为这是战场上士兵的相互勉励,约定不管生死都不能丢下对方。特别是联系文章的前三句,似乎更加印证了这种观点。但是,我本人宁愿只看这一句,这平平淡淡但却又是包含着世间最幸福的爱情的一句。没有轰轰烈烈的,只有一生的平淡相依。我赞同的是这样的理解: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或许这是不对的,但是,我相信,会有许多的人,会坚持和我一样的“犯错”。

《诗经》中的爱情名句

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遇见爱)二: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难爱)

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爱萌芽)

四: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相爱)

五:青青子衿,幽幽我心。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爱怨)

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

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相思)

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出嫁)

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婚誓)《诗经》中对美好爱情是歌颂向往的,而对始乱终弃持批判态度,并对受害者予深深的同情。

《卫风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

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首诗是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

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的叙述虽是沿着事情的发展经过安排的,但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娶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其中又暗用对比,前后的变化,男女人公的性格。这种事态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就是在诗中用语也表现了出来。而诗中又多以各种事物来暗示事情的发展和故事情节的变化,有新婚时的“其叶沃若”最后到忍受丈夫的粗暴时的“其黄而陨”,诗人用一系列的景物事物变化来展示着女子的命运变化。

最近重读了《诗经》,感悟良多。而诗经三百首,我却最爱这首《氓》 虽然《卫风〃氓》距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如今回顾起来,依然极其富有教育意义。该诗充分地使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将一个女人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展现在世人面前,更是将世间男女的爱恨情仇描写的丝丝入扣,一针见血。不禁感叹,原来现在热播荧屏的《回家的诱惑》,在数千年前,早已被古人载入史册。

开头一、二章,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我和他从小青梅竹马,留下多少愉悦美好的回忆。后来,他们家搬到了很远的复关,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多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拿着布到我们家来换蚕丝。看到他憨笑的样子,我知道他是以换丝为由头来见我的。果然,他说这么些年来一直抹不去我的身影,希望我能嫁给他。我家种桑养蚕,他家缫丝织布,都是勤劳人家,他从小忠厚善良,正是我的意中人啊。可是,女孩子的羞涩,让我不能直白地答应他。我说:“还早呢,过些时候

再说吧。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文章的开篇,大灰狼就以买丝的名义向小白兔吐露了爱意,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是蓄谋已久,软硬兼施,而这位单纯的女孩却没有看透他狡猾的本质,反而激动于多年后的久别重逢,随后更是将婚期定在了秋天。单从一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就可以看出女孩对恋人的的依依不舍,甜蜜之情溢于言表,而“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则更是说明小白兔已经逐步掉进了大灰狼设计的圈套之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短短几句便将待嫁女子躁动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亲爱的氓,自你走后,我是如此的牵挂挂肚,我每日都站在破旧的城垣上眺望复关,望眼欲穿,等待着你的归来,没有看到你的身影,我就“泣涕涟涟”,看到了你的身影,我就“载笑载言”。至此,我才尝到了思念的苦楚。终于等到了你派车前来迎娶我,我兴奋的带上全部财产就随你奔向了幸福的远方。

那年,你我坠入爱河,我沉溺在你的甜言蜜语之中,就像那扑火的飞蛾,不顾家人的反对,冲破世俗的束缚,放下了一切,只是为了追寻我心中的爱人。你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爱我一辈子,给我一生一世的幸福,为何如今你却如此待我?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我自认为我对你任劳任怨,问心无愧,而你呢?你是如何回报我的?当我在兄弟的讥讽唾骂声中义无反顾地的随你远走天涯,当我将双手浸在冰冷的水中为你洗衣做饭,当我为你把家里布臵的井井有条好免去你的后顾之忧,当无数个夜晚,我一边轻哄着孩子入睡一边躺在冰冷的床上等待着迟迟不归的你的时候,你,在干些什么呢?是真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

兮,不可说也!”还是应了《蜗居》的那句台词,“我把他收拾体面了,出去风光。别的女人看见了,又有风度,又有温度,马上就有热度,想不到背后还有个女人操劳过度。”呢?我可以原谅你的三心二意,暴戾无情,但是我却忍受不了你和另一个女人拥吻缠绵的画面。那些曾经的海誓山盟还在耳边回荡,为什么转瞬间,就化作了你对她的呢喃细语?至此,我才明白,原来爱情是用来遗忘的,感情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只可惜我猜对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曾经真挚诚恳的誓言,如今换来的却是你无情的背叛。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既然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整首诗中,我最爱的就是最后的这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也很庆幸最后女主人公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而她也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去爱吧,但不要赌上你的全部!事实上,“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也确是至理名言,女人总是太容易动情,情到深处常常会被爱情冲昏头脑,失去了自我,最终走向万劫不复。诗中的女子便是如此。我们常常会幻想着王子与公主的童话,但事实证明,生活就是生活,它不是童话,而要想得到一段幸福的婚姻,光有爱情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爱情有时就象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经不起一根刺的考验。这根刺,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容颜,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男人请用心呵护身边的爱情,而女人,更要谨慎。在爱情中,不能只是沉醉,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那理性下的感性!只有这样爱才会长久,只有这样才不会再有“负心的汉”出现,只有这样有情人才可以白头偕老。”最后,也奉劝各位姐妹们一句:“婚姻有风险,嫁人需谨慎!”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一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郑风 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

《召南 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有了这样的婚恋习俗,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出现在千年前的情急大胆的求爱诗了。本诗描写未嫁的女子感叹青春逝去,渴望有男子及时来求婚。诗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也有人认为“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整篇诗文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一个“急”,而这也是全诗的旋律节奏。从本诗的主角,这位妙龄女子的心态看来,“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意中之人却不知在哪里。诗中“庶士”三见,“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并不是没有年轻人来向她示好,而是所能让她倾心的人还没出现。诗中用“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梅花由繁茂而衰落。提醒着“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礼制逐渐森严,男女交往更是受到层层压制。《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连“钻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郑风 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

谁不希望见到自己的恋人呢?这里的哀求是违心的,却又是强烈的;这“将仲子兮”的呼唤声,既无限沉痛,又无限深情;既饱含着对恋人的无限怜爱,又充满了对不得同恋人相见的无限怨恨,其中凝聚着辛酸的泪水,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她的呜咽声。正因为很爱自己的情人,所以又担心他误解,因此立刻起点忙解释。“爱”是惜的意思,就是舍不得。光是解释还不够,最后还明白表示,她是深深爱着他的,只是为了避免父母的责骂,为了不惹出乱子,才求他不要到家里来。也就是说,她的本心仍然是很想见到他的。可以想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矛盾。由于封建礼教的宣传,在当时男女私下相会,被看作可耻的事,一经传开,对女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难怪她一想到这点,就要胆战心惊了。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鄘风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世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但是对婚姻的自由追求,已开始受到父母的干涉。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自己有心仪的少年,“髧彼两髦”,年轻的少年还未加冠,却“实维我仪”,实在是令我心仪,让我向往。但是,这样的爱情是得不到“母亲”也就是家人的允许的,所以女子非常的痛苦,一遍遍地向天呼喊。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礼教,“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封建的礼教已经通过婚俗和舆论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众多的女子出游于溱水、洧水之畔,在当时这是男女相会的时令。所以,如云的美女衣饰鲜丽,尽展青春的美好和生机。男子行走在这花花的世界,本应沉醉于这世间的美好才对,可是,“虽则如云”“虽则如荼”,却“匪我思存”“匪我思且”,不是我所思念的人,不是我所怀念的人,所以我并不动心。唯有素衣的你,是我所爱,可娱可相爱。

篇6:《诗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看课下注释,把握重点信息,请同学简介《诗经》,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五经》中以《诗经》最有文采。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葩”,此作华丽有文采解。后来《葩经》被用作《诗经》的代称。《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直陈其事;指铺陈排比,也可以是直接铺叙,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例如:、《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比,即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即景生情、托物兴感,由具体事物引发想象和联想。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以《关雎》为例。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谓之‘思无邪’”。

一、第一教学板块DD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字词正音,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二、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1、学生轮流翻译课文。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每一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课文的行文思路。

板书小结:参考一参考二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一节许婚

第二章:相思相恋占卜结婚(赋)第二节迎娶

第三章:以桑为比劝诫痴女(比兴)第三节劝诫

第四章:以桑为比控诉移情(比兴)第四节控诉

第五章:倾诉苦楚表达悔恨(赋)第五节反省

第六章:回顾甜蜜表达决绝(赋比兴)第六节决绝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三、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点拨: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点拨: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点拨: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8226;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点拨:#8226;(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8226;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点拨: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点拨: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氓》中的比兴句应该怎样理解?用比兴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关雎》《蒹葭》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点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点拨:(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7)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点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点拨:对比(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点拨: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点拨:

#8226;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伪装忠厚――喜新厌旧

#8226;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深情专一――二三其德

#8226;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温柔软弱――清醒刚强

#8226;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幸福甜蜜――悔恨沉痛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的?

点拨:(板书)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恋爱时的情深意切DD婚变中的委屈求全DD被弃后的伤情无奈DD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5、提问:文中三次出现了“淇水”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境?

点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两情依依的甜美;“淇水汤汤,溅车帷裳”,这是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更是被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了。同一条河,映衬出的是不同处境中同一人物的不同心境,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热情、活泼的女性,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

7、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课堂总结:

上一篇:关于工作的至理名言下一篇:如梦苏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