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浪抒情散文

2024-04-16

岸边浪抒情散文(共4篇)

篇1:岸边浪抒情散文

岸边浪抒情散文

这么多年了,也许是常常要走在岸线上、并生活与工作在船上的缘故,最近,我有了写一写岸边那些波浪的念头,但又怕一些形容词在我描述这样情景的时候,不请自到地出现在我的笔下。

走在顺直或曲折的岸边,视野里的河水一如既往地流着,波浪驱赶着白色水沫线,冲向岸边,漫过脚踝,就在我脚下涤荡。一些词汇是现成的,堆积在那里,很顽固,被很多高唱河流、热爱河流的人反复地用过,可仔细想去,那样的修饰未必全部恰当,词句虽是华丽,却几近空洞,甚至有可能是对河流上事物的曲解。比如,我反感某些人用“浪花”这个词汇比喻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现象,“浪”的含义在他那里,显然充满了温存、缠绵、柔软,是诗意回忆中的一些画面,即使时值寒冬,那些“浪花”也无半点扑向水手脸膛的那种刺入肌肤的冰凉;“花”在他那里,也被“浪”这样的河水矫情地偏正,成了枝叶不在的“花”,然而却没有花的香气、花的形状、花的颜色。如果不是夜航,我常站在驾楼下方的前甲板上,看一河的水被船头切开,再从两舷哗啦啦地流去;看跃起的浪头于风中飞溅,凶狠地扑向甲板,它们细碎、纷乱、慌张,形状从不重复———就“开”在我面前,并迅速败落,摔在了甲板上,冲刷去船上各个角落的那些铁锈与尘土,又曾打湿过我多少次衣衫?

眼下正是八月末端,又是秋天了,却仍不见凉爽,天气依然那么热,将那件湿透的衬衫脱下,拧一拧,晾干它,胸前的那几处白斑在阳光下显目,那分明是来自我身体内部汗水的盐分……

河流上,涨水,或急风暴雨的时候,有些水,就必定要成为河面上的“涌”。“涌”,是在河水中隆起,跌落,再隆起的事物,它们翻滚在流水中,发出轰轰隆隆沉闷的响声,让我听见并看见了一条河流足够大的能量,就深藏在这涌流之中。涌,仍然是水,它们是隆起———跌落———再隆起的水,水在水中流着。而另一些水———那些不断从“涌”中拔起、奋力跳到河面上空,暂时脱离了河流,而最终却又必须回到流水中的水———就是“浪”了。多年的船员经历,使我有无数次机会从水面和岸边两个不同的角度,较为细致地观察过这条浩荡之水,我甚或无聊地将“波浪”一词拆开,使“波”“浪”,成为两个具有不同动作与意义的单词:“波”在我眼里,类似于“涌”,其形其状与“涌”相比,只是显得微弱、平稳罢了,它们也与涌一样,造成河面的起伏不定,而“浪”,则是从河面跳起的那一刻,才能称之为“浪”。是的,现在,它们正不断地从河面上跳起,已经迅速地作横向运动了———与河流流水方向呈大致90度夹角,“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地,朝岸边扑去……

如果是在陡峭的岸边,这些波浪注定要被反射回来的。这自然是岸,以沉默并坚硬的方式对汹涌河水的抵抗。波浪,也因此在陡直的岸边只能转身。那些转过身去的波浪,会与后边赶过来的波浪相遇,并一再相撞,因为它们的波长相同,其时,岸下的那片水面,竟奇怪地一小片一小片地———在交替地上升与下降,有了甚是剧烈的摆动。后来,我从别人那里知道了这种现象叫立波,或者叫驻波。

———这让我想起的早春,我们的航道清障爆破艇,在完成那次航道清障爆破任务后,因为风太大,不能返航,不得不停泊在江西湖口的石钟山下的情景。尽管那是我第一次去湖口,很想翻过堤岸,拾级而行,身置于石钟山,“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听听那“硿硿然”的声音,但宋朝元丰七年苏轼叩击石头的声音,未能在我耳际真实地响起,我耳边响起的是:大风刮出的`呼哨尖锐之音;河面如沸水一样地跳动着,竟有了劈劈啪啪的响声。船摇晃得太厉害了,我们几乎不能在甲板站稳住。因而航行规则不允许在船人员,在类似的环境下,“弃”船而去,即使你只是想去听一听苏轼叩击石头的声音,即使那个声音已经著名了900多年……

扑岸浪则不如此,当波浪移到较为平缓的浅水区,它们的波峰前伸,前侧变陡,后侧变平,使波峰折向前方,再扑向岸边。而岸边波浪在遇到浅滩时,才会有“破浪”这样的现象发生。浅滩之上的波浪坡度其时已是很陡,并且继续变得更陡,以致它们在变得更陡的过程中,失去了平衡,终于破碎在水面上,形成了破浪。破浪、扑岸浪、驻波或者立波———它们是岸边波浪的三种类型。

其实有破浪的地方,往往是航道船顶坡的好去处,将船头对准河面上的破浪,只要不停主机,让螺旋桨继续慢速旋转,水下那片沙滩,可以将船艇稳定地停泊在那片水域,然后架上跳板,我们就能走上岸去。

认真想想,在航行中,不知为什么,我的注意力多是河的两岸?我看岸上田野的庄稼,看岸上的村庄,看岸上的城市,看岸边的波浪……岸边景色不像乘坐其它交通工具那样,常常是一闪而过,我在船的移动中,感到了时间里的慢。而走上堤岸的我,注意力则几乎又给了这条河流。比如,风力1级时,水面有了波纹;2级时,波浪虽小,波峰却开始破裂;3—4级,波浪即便不大,但已是触目,波峰破裂时,其中有些地方水色呈现出琥珀般的白;风力5—6级时,波峰变得高大,狂风这时会削去浪头的一部分,那些被风削去浪头自高处跌下,开始沿着波浪斜面伸长成带状……风力至9级时,整个水面变成了白色,空气中充满了水滴与水沫,能见度降低……

然而,这些最终都会在风停住的时候消逝,在河水的流动中———“流过”去的。

视野里的河流开始模糊……

篇2:岸边浪抒情散文

土生土长的洞庭湖畔的人是不怕风浪的,否则连麻雀也会嘲笑他。因为人们习惯用“洞庭湖的麻雀见过几次风浪”的俗语,来证明自己的胆大,而我偏偏就是比麻雀还胆小的人。

现在每次坐快艇回南洞庭时,就算风浪不大,我都坐立难安,我怕……

本来我是极喜欢坐船外出的。幼时,常常央求妈妈把我托给邻居乘船去外婆家,就别说长大后,在那小垸里呆不住,常常往外跑,尤其看到电视里那些冲浪高手,在巨浪面前淡然若定,在浪头钻来跃出的,很为羡慕,他们该有多胆大、这该有多刺激啊。

在洞庭湖居住十多年,除了汛期洪水涨势凶猛、水流湍急外,没见过大浪(因恶劣天气,大人们是不会让孩子去乘船的)。看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那句“樯倾楫催”也表示怀疑,洞庭湖中的风浪果真能“浊浪排空”?

参加工作后的一个夏天,随厂里副厂长及主办会计一起到县城买东西。下午回场时,在洞庭湖中突遇阵风,一时白浪滔滔,滚滚而来,它们咆哮着,无所顾及地把自己死劲地摔在船头狠砸着我们的小木船,只感觉小小的船被浪一忽儿抛上去,一忽儿跌下来。“啪、啪、啪”的声音是船和浪在进行角斗……船不时地偏离着行驶方向,偶尔与浪平行,浪又改“砸”为“掀”,小船便左右摇晃,我们在船舱里,根本坐不稳……真是惊骇啊!原来,洞庭湖发怒时,也如此壮观!

我爬出船舱,想在船头近距离感受浪的疯狂,却被随行的曹厂长一把拖回,“梦伢几,进来罗,你还只是初升的太阳,莫搞那些蠢事……”我很不理解,为何只想去看看浪就变成做蠢事了?

一个浪砸来,船猛的一偏,水趁势打进船舱,我边抹脸上的湖水边开玩笑:“妈呀,吓死人了,我以为……”曹厂长捂住我的嘴。看着他们紧张的神情,我觉得有些好笑,不就是一阵风,几个浪,至于吗?若是在大海里岂不会吓出心脏病来?这几个老倌几……

我挣扎着要走出摇摇晃晃的船舱看浪,可是“啪”的一下,船又一阵猛烈摇晃,把我摔了个“四脚朝天”,身边还有随同我一起摔进来的一扇舱门。“呀,真的吓死人了……”我从舱底爬起来,只看见曹厂长和曹会计煞白的脸,还真有些怕了,这洞庭湖中怒气冲冲的.浪。

曹厂长挣扎着把船上唯一一件救生衣给我套上:“伢几,穿好,我们都老了,你还年轻……”我突然很恐惧,不会是真的吧……曹会也大声叫着船老大:“你稳着点啦,我们倒没所谓,梦伢几还只是一个半大的孩子……”先前还和曹厂长他们吹牛的船老大,现在也不出声了。看来,是真的很危险了……我挣扎着要脱下救生衣,给年龄更老的曹会计,对曹厂长说:“我抱着那扇舱门就行。”曹会计怔怔地看着我,半天无语,“好孩子,你穿着吧,我们都很会游泳……”紧张的气氛笼罩在这小小的不断剧烈摇晃着的小木船,好象心也跟着在胸膛来回晃荡……

“哎,幸好,转过来了,老子驾船这么些年,差点就……哎……天公长眼啊,总算……”船老大欣喜的声音传过来,船虽然还在颠簸,倒真比先前平稳多了,曹厂长他们长舒一口气,“总算一切都过去了啊”

我趴在船窗边看,船已到了镇江塔边,离新河入口不远了,风相对的小了许多。哈哈,真刺激啊,这样我也成了一个见过风浪的“麻雀”了。曹厂长他们开始大声的吼着总结经验,回忆他们人生历程中所见过的风浪,一致认定,刚经历过的风浪是他们平生遇到的最危险的。我倒觉得他们小题大做,不是没事了吗?虽然口头如此,心底终归有些怕的,后来乘船遇到稍大一些浪,也稍有些紧张。

而我对浪的真正恐惧来自于女儿三、四岁时,我和父亲带着她乘伯父的机帆船,送姑奶奶到县城。船行至新河出口时,一直刮着的风仿佛大了许多,伯父的驾船年龄比我还大七、八年,但是在船开始颠簸时,我却怕了。很惊恐的抓着爸爸的手臂,紧紧抱着年幼的女儿,大浪打来,我便惊叫出声,姑奶奶和爸爸连忙安慰我。伯父在后面责骂我:“就这么不相信老子的技术,这有多大的浪,老子在挖口子驾船时,那时还用桨荡,那浪打过来,船都看不见了,船上一船人都没事人般,这么多年还不是没事,都象你,不早就出事了……你这个小崽子,一点个小风浪就吓成这样……”

可不管他们怎样云淡风轻,我感觉恐惧到了极点,在揪心的不安中,十几分钟的航程,仿佛让我过了半个世纪之久,女儿听着我不断的惊叫声,学着她外公的安慰我:“妈妈,不怕,洁儿在这里……”

船终于摇摇晃晃地接近沅江纸厂旁的水域了,我也终于放下一颗高悬着的心……

上岸后,爸爸捊起衣袖,给我看他的手臂,只见上面指甲印深可见肉,而我当时竟毫无所觉,可见当时是紧张之至啊。

其实回想起来,第二次的风未必有第一次的大,第二次的浪未必有第一次的凶险,可我比第一次恐惧,原因不外乎船上除了我,还有我依赖着的老父、我希望之所在的幼女及亲人啊。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上一篇:夫妻间情人节幽默祝福语下一篇:一言一行总关情初中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