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抒情散文

2024-04-10

春抒情散文(精选14篇)

篇1:春抒情散文

春之美抒情散文

春天的脚步近了,它是带着阳光和温馨来的。鸟儿也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都放慢了歌唱的频率,因为春天曾经带来了好多的礼物给它们。那柳树枝头的嫩芽,闻到春天的气息,也钻出了很久没有出的树皮的裹装,伸了那没有骨气的懒腰,给春天倒了声好。有了春风的吹撩,河里的波浪惊醒了鱼儿的春情,它们彼此之间你侬我侬的讲着育儿的圣经。

春天是有灵气的`,她是等着最寒冷的冬季走过才会来到,因为知道寒冷被情伤过,会嫉妒幸福洋溢在脸上的人类,所以她过来治疗被寒冷伤过的人类。春天也挺胆小的,她如果碰到了寒流大叔,就会把自己的温暖隐藏起来,等到寒流大叔满意得走了,她才会继续自己轻盈的步伐。春天爱美丽的柳芽、鸟儿,对土地则是有点恨意的,她曾经听到土地说她会让自己的坚硬盔甲变成液态,它更喜欢冬先生。这其实是一种误会,春天只是觉得土地坚硬的外壳把自己坚硬孤独的心也埋藏了起了,她是想让土地打开心扉,和蓝天白云成为好友。可惜土地一直不懂,也许总有一天,他们会懂的,毕竟真的善会感动上苍的。

春雨贵如油,雨本来不贵,是春天的温暖和欣欣向荣的朝气才提高了雨的身价,春雨的粉丝是得了春雨好处的庄稼,春雨把自己的身体给了庄稼,庄稼自然感恩戴德于春雨,也许春雨也感恩戴德于春姑娘吧。

春天的空气都可以当药卖的,你在春天吸了那新鲜的空气,一寒的浑浊之气都被挤到了该去的地方。春天成就了很多的文人墨客,他们以春天为题材,写出的佳作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春天。“红豆生南国,生来发几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涛”“春风不度玉门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美的春的诗句,留下了多少的醉人画卷。

篇2:春抒情散文

京之春也,于大街小巷之桃红及玉兰花之中,于平割翠绿之草坪之间,于街旁长椅之老人之笑脸上,于络绎不绝之集贸之路上。予人以无穷无尽之乐也。春有命乎?春无命乎?人予春以生以命,然后万物之有情矣。

山水之美不如人美。国际之春也,见于各国少女花枝招展之轻衫,之欢声笑语之中。黑珍珠不逊白雪公主,俺华人女孩黄而嫩白之脸蛋,则别具一番春意盎然也,俱为大自然不拘一格之大花乎。百花不酿而先醉乎,醇酒一杯而无味乎。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江南春的抒情时代

江南春在博客里写道:假如时光不使它流失,我相信它必会更加纯粹。江南春的“它”是对大学生活的流连,是对那些无可奈何逝去的年少烂漫的追忆。

走访江南春的博客,诗人般的语言浓墨重彩——“我原本出于怀念或者想象,更多的时候,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如同今天我坐在欲望的灰烬里,看到墓地、疾病以及通宵达旦努力的医治,我分明听到里尔克在说:‘罗马怎么样,它在崩塌。’”——尽管江南春说自己不是一个诗人或者诗歌工作者,他说他无法远远地背弃彩旗的天空,仅仅拖着一个信念,摇滚向前,但江南春的FANS们依然执着的为他们认定的诗人摇旗呐喊。

博客之于江南春,是怀旧的房子。闲暇之余走进去,重温少年如诗般的情怀。多年前的师大校园里,操场、食堂、讲授现代主义的中年教师......多少年华老去,多少容颜不再,功成名就的江南春或许只有在文字的诠释中方可找寻过去如梦亦如诗的纯真。

“因为写诗,所以与创意不远;因为广告,所以与传媒不远;因为企业,所以与资本不远。一环套一环。”最终,成就了作为分众江南春的圆满。所以除了诗歌、回忆,江南春的博客里更多的是关于分众的信息流。如果说江南春的制胜之道在于寻求商务集聚区和生活集聚区最大程度地传播覆盖,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空间限度,致力于打造在生活与非生活、工作与非工作的过程空间或非自主滞留环境中的传播强效性,那么博客中的江南春更加“变本加厉”,没有一丝浪费,他把博客作为了充斥个人性格色彩的企业宣传平台。

今天,江南春的博客生活仍然在继续。

篇5:春抒情散文

春雨

天空似阴非暗,料峭的风轻柔来回,雨飘飘洒洒,长长绵绵地蔓延了一天,在临近黄昏时收紧了飘忽不定的脚步。

趁雨将晴,登上高处,欣赏着细如银丝的雨脚,轻嗅着大地雨后初晴的清新,触摸着略带寒意的微风,然后闭上了双眼。

眼里什么都看不见,只是微仰起头,静静地闻着风。风似乎从遥远的地方吹来,带走了我,然后又去到了一个朦胧渺茫的遥远地方,让我感到离自己很遥远。

缓缓睁开眼睛,望着前方一片青绿的田野,和远方悠浮的墨青色的山丘。连绵起伏的山丘光泽暗淡,却被雨抚摸得异常圆润,在白茫茫的天空衬托下,暗淡像是一幅暗青色的水墨图,又圆润得像是一副细腻的油画。浓厚的白色云雾在山间蒸腾,缭绕不散。云雾往来飘动,遮住一座山丘的一侧,然后飘离遮向这座山丘的另一侧,飘渺不定,时时变换形态和位置,给山丘蒙上了层层叠叠的神秘面纱。远处站在细雨中,透过飘忽不定的细雨,看着墨青色的飘渺幽暗的山丘,忽然觉得山中幽秘,似乎有区别于现世的另一个望不到尽头的遥远幽静的.世界在里面,像是一个美好却神秘的梦境。

某种力量把我的心思拉了过去,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种奇妙的想法。曾喜欢看阴天细雨,却未曾想过雨中漫步于山上。这个时候,我多么想瞬间便去到山丘上,窥探一下山丘间有什么神秘隐藏其间。心思飞了过去,到了山丘,心中享受着探究神秘的快乐。

雨停了,雾气弥漫在山丘间,然后渐渐消散,越发轻薄。收住心思,茫然站于天地间,看着山岚消散,微微感觉寒风带来凉意,于是深吸一口气。气息从鼻里出来,却未能看见。

雾气散淡了,山丘间留下一处处袅袅雾气,悠悠漂浮上升,慢慢消失。

万物还沉浸在雨的情调中,这时,夕阳透过云层照亮四周,金色的余晖洒满天地。而那远处的青丘在晶莹剔透的雨滴的拥裹下,披射出熠熠金光。

篇6:飘春三月抒情散文

亲爱的,好想你!

一个人给一个人的温暖,不需要海誓山盟的诺言,象山间的一股清泉流入心田的感觉,足够让人沉醉,沉醉的露出浅浅的笑颜。从此有了你的陪伴,我所有的季节皆是如春的温暖。

思念在你走后的路上无尽的延伸。花正含苞待放,你可是和我一样期盼那盛艳的时候?犹如期盼你我那个花好叶绿的.时候?曾伤感于花飘落了无人与我一起悲怜,叶飘落了无人与我一起哀叹。而今,我心飘落的时候,却让你有了慌恐。你,就这样不经意的走进我的视线里来,轻轻柔柔的如春风吹来,打开我的心窗,温暖我所有的寂寞和孤独。

你的到来,给了我一份莫名的惊喜,感觉到你就是我前世约定今生要等待的有缘人,是我今生的宿命。我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因为红尘路上有你从此相伴,我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开心,因为你是我的天使。

亲爱的,我越发珍惜这份意外的曼妙之缘,因为在遇到你之前,我将时间花在了太多的孤单里;因为在遇到你之前,过尽千帆皆不是,我与太多的人失之交臂;因为在遇到你之前,这样的早春我不会有温暖的感觉。

在你离去的每一个夜晚思念将我尽情的缠绵,直到梦里与你相见。期待明日的太阳升起,期待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期待你我的再度重逢,期待将你轻轻的揽在怀中,期待牵着你的手走过万丈红尘。

淡淡的,暖暖的......我的心扉已慢慢启开,任你来去。我想你的心扉也愿意任我温柔的抚摸,演奏出千古的绝响,不是心碎而是欢畅。我淡定的心从未溢满了如此多的幸福,思念一个人的感觉这般美妙,轻轻的靠近,浅浅的触及。

沿着心扉的想象,我的心在思念里倘漾。这个如此美丽缤纷,如此温柔缠绵的早春三月。执你的手,轻问,我们这样的幸福邂逅,是不是前生早有约定?深情的注视你含情的眼睛,凝望,我们如此无所顾及的相爱,是否已喝了那碗忘记了所有忧愁烦恼的孟婆汤?轻揽你的双肩,依偎,我们如此简单的浪漫,是否能弥补那依然还有些残缺的真实?而在此刻,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在这个细雨缠绵的日子,无法抑制的思念成痴,直到想念忘了自己?

亲爱的,我等你,等你决定要来永远爱我,义无返顾的从远方而来从此陪着我不再离去。我要,要与你在柴米油盐中的平淡日子里与你相伴,即便琐碎,即便平凡,但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我要将心事向你倾诉,我要告诉你有你的生活是如此美好,就象风儿在呢喃,就象这三月的雨儿在低语。我要将你嘴角浅浅的酒窝缓缓注于我深沉的背影,接触你的目光,看着我的身影透着快乐,我的肩膀漾满温柔。

在这个世上,没有哪一个人能拒绝对家园的诱惑,而亲爱的你,又何尝不是我唯一的家园?

篇7:宅院深深春几许抒情散文

三、无赖之徒。我的家人还要对门外行乞者施舍,化缘者施德,落难者施惠,贫患者施情。家父还为乡梓独资捐修(孟河)桥、开凿(龙门坎)石道。为此,乡人对家父口碑极好。逢年过节,徐家大宅门前,彩装粉饰,纱灯高挂,乃狮子灯、说唱班必拜之家。连土匪对家父的绑票,虽掳去许多钱财,但言对善者宽待而决不施害。文革中,家父虽是被打倒的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却也免受了不少体罚之苦。

上世纪80年代中,老宅住者二十余人,父母、兄弟五房,连同探亲的姐妹两家共三十余人。每年除夕,一家大小济济一堂,吃年饭、庆团圆、给父母祝福的情景,可谓天伦之乐啊!

后来,家父母先后作古。大哥、小弟两家上十口外出多年,拼搏上海滩。三弟、四弟从事行政、医务工作,迁居新街。他们和大姐、小妹一样,怀着对老宅的眷念之情,借祭祖之机,偶尔也回老宅看上一眼。也许这就叫凝聚力吧!我的两个女儿羽毛已丰,各自飞出另筑小巢。儿子已大学毕业,身心早已远离老宅。昔日的大宅门已是门可罗雀了。

俗语道:公牛瘦、公屋漏。老宅大家都有分,毕竟堂屋里还有列祖列宗的神灵,但没有精力与资金上投。老宅似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反正还有人留守照应,开门通风,小检小修。老宅上盘已下沉,布局紊乱,摇摇欲坠,梁漏地湿,柱腐楼蛀,断壁颓垣,只是它们连成一片,一倒俱倒,一立俱立。老宅拆矣?倒矣?建矣?弃矣?顺其自然矣!

进得老宅门来,蛛网道道障,蜂虫唱舞迎。群燕垒窝的情景已多年不见了!四合院石隙中野花小草茂盛层叠,煞是可爱。许多宅地苔绒如毯,真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啊!有的门窗已腐朽,无须关闭了,好在也无贼人光顾。宅院是三开间两进两包厢四披房四脚屋共二十余间和鹅卵石铺成的颀长后院。院外有厕所、花园、竹园、菜园、稻场、水井。从前至后有近百米之深。上下隔壁邻居又多年无人居住,晚上我家关上大门,就与世隔绝了。

居守宅院者,我夫妇二人也!过着“担水劈柴事,鸡鸣炊烟景”的淡泊生活,深宅大院除了枝头鸟儿的歌唱,陪伴的就是“嘀嗒、嘀嗒”的钟声了,唐《春怨》诗曰:“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当然,老宅不是金屋藏娇和落泪,只是宅的主人太孤寂了。落雨的日子里,不是掉瓦就是断橼的脆响,让我们心惊胆颤,不能安宁。

深宅大院,是毒蛇、黄鼠狼出没之地;蜈蚣、蝎子猖獗之所。一次深夜,一条大蛇就在说个蛇字都怕的妻的床头。又是一个深夜,一岁的小外孙睡在有蚊帐的外婆床上被蜈蚣咬伤头部。这些也许就是让人难以忘怀老宅特色的缘故吧!

宅院也有令人留恋的地方,饮用水为周围住户爱享受用的露天甘甜井水,花园和院中有稀少古树五谷树,还有香樟、香橼、桂竹、桃、杏、石榴、桂花、腊梅、天竹、金银花、芙蓉、兰草、蔷薇、菊等树竹花草。更有那百鸟争鸣,蝉虫弹唱,绿色蔬菜,自由空间和近在咫尺的小河的尽情享受。

篇8: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9: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10:醒来的春抒情散文

河边的小草从假寐中探出头来,战败的冬天已经远遁,小草开始齐唰唰地抖擞着精神,也抖落了被寒风践踏一冬的晦气。它们的脚不忍离开大地,离开深藏在地下的秘密,那是野火烧不尽、利刀割不断的精神所在。这些瘦弱的孩子,终于有机会说出憋闷太久的悄悄话,轻松自如地摇着发青的头巾,但它们毕竟是孩子,看着小河里的浪花在跳跃,在玩漂亮的转身,看得眼睛都直了。

柳条还在慢条斯理地摇摆着,梦中的雪花已被它泡了茶,那些残留的寒意让它透体通泰,头脑清醒,轻易地就从迷宫般的梦境里走出。霜和雪算得了什么,一个漫长的冬天,那么多深沉的思考化作一个个发绿的芽胞钻出来,亮亮的,蓬勃的生命等着舒展的那一刻,就像钻出云朵的星星,炫丽而夺目。

那千山外飞来的谁家燕,一不留神飞成儿童们手中的风筝。他们拍着手、唱着歌,追逐着、嬉戏着,身上厚厚的棉衣已被扔作天上的云彩,像美丽的童谣一样飘在高高的空中。云彩在盘旋着,伴着孩子们一起欢欣,不忍远去。是啊,它们的心情正缠绕在那细细长长的风筝线上,等着燕子的剪刀再裁孩子们崭新的春装。

这时,你在干什么?倚窗微笑还是远眺凝思,抑或吟一首迎春的诗篇,那破窗而入的气息,不正是盼望已久的春天么。它已在我、你、他的不经意间被惊醒,并且迅速地拥抱着我们,温暖而炽烈。

醒来的春天

一阵微风吹过,刮起地上鞭炮的碎屑,五颜六色的还带着喜庆的气息。老牛直起身,“哞哞”地叫着,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冬天,它悠闲地步出牛棚,强壮的身体触碰到外墙上贴着的崭新春联,那上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八个大字,龙飞凤舞充满活力,好似要跃下地面飞跑,早点让人们的美好愿望实现。外面春光明媚,虽然暂时还处处可见衰败枯黄的景象,也还有些残留的霜雪躲在角落里,但已经能够感觉到春天很近了,仿佛就在小河对岸。睡着很久的野草正在积蓄全身力气醒来,想要拥抱这醉人的春风。想到不久就能吃到新鲜可口的青草,老牛掩饰不住亢奋,对着远遁的寒风又大叫几声。

其实春的温暖早就围在各家各户的门口,只是被各式各样的拜年声和鞭炮声惊扰得暂时躲起来。立春过后,阳光忽地一下亲近了许多,像是邻居大妈温馨的笑容。昨晚的春雨是一场久违的喜雨,洗净了灰黄的天空和落满尘土的树梢,孩子们在家前屋后一遍一遍地跑着闹着,整个村落的神经都被挑动起来,除了鸡鸣犬吠之外,还似乎听到许多昆虫的叫声。这些天然的歌声其实还没有真正到来,只是零星而清晰地响在人们自己的耳中、响在记忆里、响在期盼中。

一根迎春花的枝条探过墙去,嗅着高处的空气,在乍暖还寒的风中得意地摇着头。那些黄色的小花朵终于冲破了季节的束缚,一下子炸开来,明晃晃的色彩,直耀人的眼,像是通了电的小碎灯。几只灰色的麻雀落过去,尖尖的嘴啄着这春天最早的使者,不久就啄得到处春意盎然。

性急的老农已经在修理着农具,那“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传出老远。旱烟锅熄灭好久,还被他叼在嘴上,阳光下眯着眼,看着修好的锄头与铁锹,满意地露出笑容。小孙子在门外跌了个跟头,哇哇大哭,他赶紧走上前,拉起小孙子,拍打着他身上的尘土,嘴里慈爱地念叨着,“跌跌打打,快快长大”。

篇11:春落花犹在抒情散文

捧着一张还未及格的考试试卷,无奈的走回家中,“为什么,为什么呀?”我仰天长啸,这几个月来,我几乎没有放松过,一直不停歇地学习,而换来的却是一片空虚……

走进我的书房,昏黄的灯光下,一沓一沓的书,现代文,古文,作文,几年的时间,看完一套又一套,翻烂一批又一批。

曾经的我考试次次高分!而今天,却……

我已经忘却了,我是怎样走出教室的.,但同学们那嘲讽的目光让我过目不忘。

我坐在书房的桌前,顺手抽出一本随意翻开,几行字,映入我的眼帘:

你若选择了蓝天,就不可能晴空万里;

你若选择了海洋,就不可能一帆风顺;

你若选择了大地,就不可能一路平坦。

是啊,人生中虽然有无数的挫折,但是停止奋斗,生命也就停止了。我的成绩之花虽然凋落,但拼搏之春仍在。

贝多芬双耳失聪,奏出钢琴的世界,霍金身体瘫痪,写出科学的巨著。

而我呢,单单一次考试的失利,心情就坠入了谷底,未来的路还很长,困难一次要比一次更苦,难道这点小事就让我失去了信心吗?

我找回了自信,抬头一望,漆黑的夜空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照耀着身边的黑暗。

春落花犹在,我坚信,那拼搏之春,将伴我一生,我的未来,便向那繁星一样,一片光明!

★ 青春已逝,时光犹在散文

★ 作文诚信

★ 作文 诚信

★ 诚信 作文

★ 宽容诚信作文

★ 五年级作文诚信

★ 精选诚信的作文

★ 诚信初中作文

★ 诚信的参考作文

篇12:冬,只为下一个春抒情散文

春天是一个姑娘,她在冬天跳舞,雪花飘落在她伸出的指尖,融化,消失,似一场梦一样,轻轻地,悄悄地,不知所踪。原来,这个冬天带了明年春天的秘密,谁也不知道,带了,只是悄悄地带了。嘘!谁也不要说破。

昨夜,不知是谁偷偷的闯进了夜里,在你和我熟睡的时候为所有的景物悄悄地化了妆,抹了薄薄一层粉。天,微微明时,你会看到一个个淡妆轻抹的女子。晨霜将冬天所有景物幻化成了千万个水出芙蓉的佳人。刹那,你的脑海闪过一道光,使你不得不用文字形容一番:

“晨霜微带寒,枯草木,粉佳人。”

你可以不动笔,但你不可以不动心,如此景色或多或少会有人感慨!景若忧伤,笔必带忧伤,写出的也会是一篇忧伤。你改变不了景色,但你可以操作自己的心,心若定,何来所有伤感。

冬虽是冬,但离下一个春也并不遥远!如果“痛苦”与“快乐”是一个轮回,现在痛苦,下一个轮回便是快乐。

篇13:抒情散文的阅读与写作对应指导

一.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读名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曾经有一位散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散文构思法, 他设置了一套散文的八股, 并说自己按照此法流水线创作, 一个月内发表了近二十篇散文。当时曾被斥为对散文文体的亵渎。现在, 据说输入写作程序的电脑, 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不在一般人之下, 只是诸多原因没能普及。其实, 散文写作确实存在基本套路。作为初涉者总结并学习基本套路, 未尝不可。以贾平凹的《丑石》和朱自清的 《绿》为例, 我们试作归纳。

首先, 题目往往有象征意义, 本义之外有另外的寓意, 如《丑石》既指石头形状外形之丑, 也指世人偏见之丑。《绿》既指自然之 美, 也指善良心灵之美。

其次, 开文主要集中在描写对象的三方面, 色彩, 形状, 质地。色彩例举: 《丑石》中“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 牛似的模样”, 《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异的绿呀”。形状例举: 《丑石》中“它极不规则, 没棱角儿, 也没平面儿”, 《绿》中则更细致,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 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质地例举: 《丑石》中“石匠看了看, 摇着头, 嫌它石质太细, 也不采用”, 《绿》中那一段, “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 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很明显, 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 作者都充分运用修辞手法, 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等, 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 渲染铺陈, 制造氛围。在描写形状时, 还运用了俯仰视角、远近变距等手法。

第三, 描写对象本身写足了, 怎么办?描写背景, 设想背景。《丑石》如此写下去:“它静静地卧在那里, 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 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 枝蔓上下, 慢慢地, 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 地上已经干燥, 那石凹里水儿还有, 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 我们盼着满月出来, 就爬到其上, 翘望天边”。借雨借夜色了。《绿》是借风, “轻风起来时, 点点随风飘散, 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 便倏的钻了进去, 再也寻它不着”。

这类似我们现在的ps照片, 世间万物, 只要能突出描写对象特点, 皆可为我所用。或明或暗, 或动或静, 这就有了以暗写明以动写静诸多办法。

第四, 纵比或横比, 在比较中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纵写, 也就是追溯时间, 从《丑石》中可见: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 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 在天上发过热, 闪过光, 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 它给了他们光明, 向往, 憧憬;而它落下来了, 在污土里, 荒草里, 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也就是问从哪里来, 倘若有神话传说典故之类也可。梅雨潭没有, 或者作者不知, 《绿》中用横比, 横比是空间比较,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 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你看, 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 都来捧场子了。

第五, 放进事件中, 没有事件, 那就放进想象中。《丑石》写了天文学家来解读丑石, 《绿》只能用想象完成提升,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第六, 结尾, 散文是作为哲理散文还是作为抒情散文, 在这里区别明显。《丑石》是这样: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绿》是这样: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者是哲理, 明明白白。后者是抒情, 呼应开头, 但不说明白, 抒情讲究个含蓄。

二.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析阅读鉴赏对应考点

对照全国和省市高考《考试说明》, 再比对一下我们在前面概括的散文写作套路, 搜集历年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题, 加以整理, 不难勾勒出散文阅读题考查的写作技巧简图。

第一类是有关题目的命题。主要考查题目象征意义, 与套路中第一点吻合。

第二类是从开篇中命题, 考查a , 点题。b , 为下文铺垫。c, 与结尾呼应。d, 渲染烘托气氛。与套路中第二点相关的考试内容有: 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等;衬托手法, 包括反衬映衬等;还有变换视角侧面描写等。

第三类是对应套路第三点, 以暗写明, 以动写静, 环境描写, 烘托气氛。

第四类是对应套路第四点, 对比描写, 想象描写, 时空变换, 引用典故等。

第五类考查细节描写, 包括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描写等。

第六类考查主题思想, 与第一类题相联系, 象征意义, 哲学寓意。若分值较大, 则从全文构架中考不散之“神”。

三.按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进行作文训练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曾以随身携带钥匙为话题在全班进行口头作文。

色、形、质, 多用修辞手法。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钥匙, 有家门的, 有办公室的, 有小汽车的。钥匙多了就有了钥匙环, 钥匙包, 据说贫穷年代, 腰上挂一串钥匙曾经是男人流行的装饰。你想, 不管那钥匙是铜的钢的, 那闪亮的金属光泽是耀眼的。而长长短短钥匙排列一起, 让人想到边民们脖子上的银饰品, 举手投足之间, 钥匙也会在你腰间或口袋里欢乐地嬉闹,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

靠背景描写, 钥匙环, 钥匙包等。

单个的钥匙往往是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那是父母怕孩子丢失它。随着孩子的奔跑, 那枚钥匙敲打着孩子的小胸脯, 时时提醒该回家了。或许, 它会藏在门口的某个老地方, 共同拥有的人探手可得, 他们因为这个秘密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而生活中, 更多的是钥匙们被集合在一起, 有了钥匙环和钥匙包, 人们的财富多了, 秘密多了。钥匙环多是年轻人用, 除了钥匙, 往往还挂着卡通小工艺品。那钥匙环不是藏着掖着, 干脆吊在小背包上了。而钥匙包, 多是成人用, 有布的、塑料的, 高档的是真皮的。据说名品店的品牌货, 一只就要上万元。试想, 躺在那样钥匙包里的钥匙, 一定像那些豪车上的土豪, 养尊处优。

纵比写钥匙产生, 从绳结到管钥到十字钥。横比写, 从铜质到不锈钢到指纹。

最早的钥匙是什么?是绳结。某位老祖宗有次打了个死扣, 自己也解不开了, 于是就发明了管钥, 铁的或铜的, 不光能开家门的锁, 也能开城门的锁。铅合金出现, 不锈钢出现, 钥匙用料也越来越牢固了, 而且越来越精致复杂了。现在最先进的钥匙是指纹, 还有数字密码。钥匙似乎有一天将消失于生活中。

想象:老师交给你教室钥匙; 第一辆新车钥匙;刘邦咸阳交钥匙给项羽。

一个新生报到, 班主任将教室钥匙交给你, 那是信任鼓励和责任, 你一定设定时钟, 每天成为第一个到教室的人。当你拥有第一辆心爱的自行车或摩托车, 你接过那枚车钥匙的喜悦不亚于考了一次满分, 车钥匙是快乐的拥有权。想当年, 先克咸阳的刘邦俯首将国库钥匙呈给项羽时, 项羽收下的不仅是钥匙, 还有谦卑和敬畏, 项羽因此骄横而踏上不归路。

哲理:锁再复杂总有钥匙可开, 不设防是最美境界。

俗话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钥匙和锁的博弈无休无止, 钥匙从有形走向无形。但我们渴望有一天锁消失钥匙也消失, 人人坦荡, 夜不闭户。更渴望有一天, 人与人的心不设枷锁, 不系心结, 相亲相爱, 天下大同。

篇14: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春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春现代抒情散文04-18

醒来的春抒情散文04-26

抒情散文《暮秋》05-24

经典抒情散文05-26

抒情散文:留恋05-26

嫂子抒情散文04-07

抒情散文范文05-17

写景抒情散文07-20

风抒情散文04-08

抒怀抒情散文04-10

上一篇:科技统计论文下一篇:专家考核和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