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探究

2024-05-14

女性主义翻译探究(通用8篇)

篇1:女性主义翻译探究

女性主义翻译探究

翻译的性别化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隐喻性的思维框架.本文将从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女性主义翻译的.理论目标及女性主义的翻译观等三个方面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进行具体阐述.

作 者:王晓慧 WANG Xiaohui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哈尔滨,阿城,150301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女性主义   翻译研究   翻译观  

篇2:女性主义翻译探究

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

文章从文化批评视角,阐述了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起源,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的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以及女性主义翻译的解构主义理论来源,最后指出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及对译学和文化批评的贡献.

作 者:葛校琴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 刊 名:外语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 “”(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   解构主义   差异哲学  

篇3:女性主义翻译探究

1 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模式套路化

当前多数院校的翻译课仍旧沿袭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思想, 强调外部刺激的情景预设, 过度依赖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知识传播单向地由教师指向学生, 只注重终端效果, 即学生的译文, 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讨论;教师对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漠视不理, 固守一本教材, 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模式多数采用“翻译技巧和理论讲解——译文翻译——范文参考——课后习作”的教学程序, 至于学生掌握多少, 实践翻译技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都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及检验。

1.2 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目前教材领域的问题有两个, 其一, 多数教材偏重文学翻译, 理论内容多, 练习材料陈旧, 尤其是缺乏区分度。比如, 很多教材的概述部分就说明了教材的使用对象, 既可为高年级本科生使用, 又可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其跨度之大可见一斑, 尤其对于二本, 三本院校及部分专科院校的学生来说, 实践篇难以操作。其二, 专业领域的翻译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如商务实践翻译, 外贸翻译, 科技翻译等, 多停留在词汇短语的堆积, 缺少专业文化背景方面的渗透。基于以上两点, 教师的教材选择往往难善其用。

1.3 测评手段单一, 测评结果缺乏参考价值

教学结果的测评对于教学质量的改进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但以往多数翻译教学的测评都是考卷定分数。因此, 为了通过考试学生大篇幅背诵学过的篇章, 最后的分数往往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翻译素养和翻译能力, 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更是微乎其微。

2 建构主义理论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 又称结构主义, 其理论观点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 与1966年提出, 后经维果茨基 (Vygotsky) , 杜威 (John Dewey) , 布鲁纳 (Bruner) 的应用研究逐步发展, 属于认知发展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皮亚杰于1970年发表了论文《发生认识论原理》, 提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以主体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这也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1]基于这一理论观点, 我们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即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 而是认知主体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其理论重点放在学习者 (学生) 上, 而非指导者 (教师) 上, 即学习者才是知识架构及信息加工的主体。这一观点明确了教与学的主次轻重, 更为当前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带来了新思考。

针对当前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及问题, 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学习方式、教材处理、测评机制五个方面展开逐一探讨, 力证这一“五位一体”的翻译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及成效性, 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

2.1 教学理念的创新

建构主义理论之于翻译教学理念的最明显改进在于两个方面。其一, 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 除了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之外, 其最大不同在于活化了原先刻板僵硬的教学模式, 表现在:注重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助;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动态交互及学生协作;突出实际翻译能力的提高而非理论的记忆。其二, 注重“情景的预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情景”, “协作”, “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的影响下, 借助社会文化背景, 学习资料, 他人的指导及帮助进行建构而获得的。它强调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但不推卸或减轻教师作为指导者或协调者的重要责任。相反, 教师如同影片的导演兼制片, 要做大量的幕后编排, 布局, 调整, 现场指导及实时跟进的工作, 将最精彩的舞台表演部分留给演员 (学生) , 让他们去体会和感悟表演 (学习) 所带来的精彩及碰撞。这也恰好呼应了维根斯坦在其著作《哲学研究》中就翻译本质所写下的一句简洁精妙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语言游戏。[2]可见, 翻译就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与建构主义强调的主体知识建构合作理论完全吻合。

2.2 教学手段的创新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使得翻译教学更加实时化, 互动化, 高效化。传统的黑板板书占用大量时间, 学生的习作讨论不能及时充分展开, 教学效果无法及时反馈, 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现在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 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 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建构的是自由丰富的学习环境而非严格刻板的教学环境。因此, 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主动和热情。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 (知识) 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包括各种类型的媒体教学资料 (需要教师以帮助者的身份进行课前筹备) 。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 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 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 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我院的翻译课程已建立了配套的网络资源, 包括课程多媒体课件, 网络习题库, 图书馆资源, 网络互动小组, 班级讨论群, 网上测评参与体系等。学生的课下问题及课上表现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反馈。

2.3 学习方式的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并通过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三个要素来加以实现。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与教师及同学之间的协作交流及合作、学习进程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即建构知识体系的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在这个过程中, 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 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而我们所提倡的支架式教学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就是为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 , 从而引导学生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并逐步引向深入。比如讲解“公示语的翻译”这一课题时, 教师可以预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分配不同的任务, 按照公示语使用场合的不同可细分为商场、景区、酒店、机场、公园等场所的公示语, 让学生课前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 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或演示,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题假设进行协作讨论, 对比异同, 归纳出这一方面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最后, 结合教师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反馈, 并用预先的教学课件加以总结进而达到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 学习者的建构能力是学习质量的函数, 而不是对教师思维过程的复制。

2.4 教材处理的创新

教材应服务于教学, 体现时代性, 实用性及指导性的特征。由于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 教师应在教材选择上多考虑实用性, 对难度过大或过于陈旧的章节可进行必要的补充, 调整甚至删减。减少过多的文学翻译, 增加新的语言材料, 也可以根据当下的热点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翻译专题探讨, 借助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编写有声有色的电子教材出版物, 建立学生日常练习的习题库, 以网络为依托, 增加翻译实践环节的分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

2.5 测评机制的创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主张多角度, 多层次评价学习结果。相比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可以更真实地反应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资料准备程度, 译中采用的策略, 译后校对及团队协作精神。学习效果评价不应局限在教师的独白, 更应该涵盖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成员互评,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其中每一项可设若干小项作为参照指标, 比如自主学习能力可包括:主动搜集整理相关课题资料的能力;资料自我加工建构的能力;问题自我发觉查找并解决的能力;自由表达自我观点及外部建构 (意义) 的能力。通过多层次的细分指标的评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终结性评价的片面单一, 进而最大限度地反应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及实际应用水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构主义理论为大学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对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也必将对翻译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配合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院以2010级英语专业本科一班, 二班为实验1组, 2011年级英语专业本科一班, 二班为实验2组陆续进行首轮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推广实验, 目前前期的探索性实验已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待实验结束将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模式, 并将结果通过Bachman的语言测试量化评估表, SPSS成绩分析的调查报告进行定量分析, 力证这一融合了“支架式”教学理念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及成效性。

摘要:该文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出发, 分析了当前大学翻译教学的现状, 探讨了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提出了“五位一体”的配套教学模式, 旨在提高翻译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教学“,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向世旭.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4) .

[2]刘国忠.论建构主义与翻译教学-对翻译教学方法的探索[J].黄山学院学报, 2008 (4) .

[3]皮亚杰.发生认知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 2005 (3) .

[5]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育, 2004 (7) .

[6]杨自俭.关于翻译教学的几个问题[J].上海翻译, 2006 (3) .

[7]Nida E A, 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 leiden, 1982.

[8]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9]崔景贵.建构主义教育观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9) .

篇4:女性主义翻译探究

关键词:背景;影响;女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46-02

一、引言

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一些学者和进步女性已经意识到了“性别”一词背后隐藏的不平等。到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先讲女权是不行的,也要讲性别分析。我国著名批评家戴锦华女士认为:“性别研究更重视的是性别角色、性别的文化规定以及社会是如何被强制性地划分为两性的全体,以及对两性的不同的文化规定、权利秩序来确定社会秩序,来运行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运行种种同事关于阶级和种族的意识。”此后,女性主义者开始使用“性别研究”来处理社会结构和意识中存在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而研究者发现,性别差异贯穿于每一种文化的变化,每一种文化的变化多男性及女性的行为和角色都有影响,反之,性别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其它任何一种文化的结构及其发展演变。

随着女性反抗压迫,争取平等权利的女性运动的兴起,对社会中的两性性别研究也愈加深刻,性别差异成为其斗争的有力武器。西蒙(Sherry Simon)这样说道:“妇女的解放首先是从语言中获得解放。”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意思是说,语言是决定权利、身份的关键。西方女性主义者意识到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女性注定流离失所,精神无所归依。因此,语言是女性主义者斗争的一个重要战场。而翻译作为沟通两种语言的媒介恰好提供给女性主义者一个重构其精神家园的平台。通过对传统译论中翻译与女性同构的隐喻的批判,揭示语言文化结构中隐藏的翻译与女性的双重歧视,建构女性意识的话语,尝试重新为女性与翻译定位。应该说女性主义译论的初衷并不在翻译,但它却在无意中为研究翻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翻译理论有了新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

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

又称女权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起,女性作为一种犀利的社会文化批评话语崛起在西方世界,并逐渐从边缘走向了中心。此后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将视野投向文本,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劳丽·钱伯伦(Lori Chamberlain)1988年发表于《符号》(Signs)的文章《性别与翻译的隐喻》堪称翻译理论中的一篇经典之作。文章中,钱伯伦通过对西方翻译史上从17世纪开始至20世纪关于翻译的性别化隐喻的梳理,深入探究这些隐喻中所含的性别政治。2000 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被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钱伯伦认为,雅克。德里达关于翻译的论说使被禁锢于文学等级秩序底层的翻译获得了解放。在德里达看来,翻译与写作互相依赖,互为债主;翻译既是原创的,亦是次等的,在此意义上的翻译肩负着合作与颠覆的使命。女性主义从解构主义中汲取了不少养料,力图解构或颠覆文化、语言、艺术的传统领域里的传统价值体系。在翻译理论方面,她们也持相同的立场,将来自解构主义的影响带进了对翻译的探索和思考中,并最终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女性主义翻译观。

三、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1、重新定位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所有的翻译都必定“有缺陷”,所以翻译“一般被认为是女性”。在这个简介的等式中,约翰·弗洛里欧(John Florio)概括了女性与翻译处于低等地位的传统。在各自的等级秩序中,译者和女性历来都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女仆,女性比男性低等。女性主义者认为,翻译隐喻以及传统译论对译作的歧视,来源于极端的二元对立模式,即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就像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一样对立起来。女权主义认为,男女的差异是相对的,他们的关系应该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不是截然相反且完全不同的两极。翻译与原作之间也应是一个连续体。根据互文性,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其他文本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特征存在于这一文本之中,后来的文本与先前的文本存在着发展和继承关系。因此,女性主义认为译作并没有损害原作的完整性,也没有背叛原作,而是延续了原作的生命并使它继续生存。译作使原作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原作的影响,原作对译作的依赖不亚于译作对原作的依赖。为此,女性主义创造了新的隐喻来描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如果说传统译论中“翻译即叛逆”具有负面的意义,那么女性译论者却赋予这句话积极的意义。女性主义译论从女性译者的身份出发,强调凸显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张扬“叛逆”——创造。作为一种“解放”女性译者的话语,女性主义翻译充满了“火药味”。哈伍德(Lotbiniere-Hardwood)曾这样说过:“我的翻译实践就是一种政治活动,旨在让语言传达女性的心声。因此,我在译作上的署名就意味着:这一译作穷尽各种翻译策略,以达到让女性在语言中得以张扬的目的。”(Sherry Siomon:1196,p15),而格达德在《女性话语与翻译的理论化》一文中则声称:“女性主义翻译家通过肯定自身的差异,在重读与重写中获得快感,张扬其对文本的操纵。”格达德大胆地提出了“womanhandling”这一概念,即女性译者对文本的操纵。她说:“女性译者改变了过去译者谦卑隐忍、自我隐退的做法,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的操控。她积极加入意义的创造活动中。”这一观念无疑是对传统译论中隐形译者的否定,强调译者的“生产”功能。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根据德里达的二元对立逻辑批判,新女新主义质疑了西方传统中将男女割裂、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或菲勒斯中心(phallogocentrism)话语体系。新女性主义者认为用这种话语书写的女性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女性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及一种基于女性躯体本能的语言符号系统来书写,在这种新的话语体系中女性的主题意识得以凸显。与传统译论对“一致性”的诉求相反,女性主义翻译致力于“差异”的凸显,这种“差异”彰显了译者的主题性,这种“差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拘泥于与原作的一致;二是强调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差异。这样的思想一方面抛弃了传统的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理念,肯定了影响翻译行为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借翻译的领地构建女性话语的堡垒,一个开放的但又能自卫的堡垒。解构派宗师德里达在谈到翻译与女性译者时这样说道:“女性译者不是简单的亦步亦趋。她不是原作者的秘书而是原作者所眷顾的人。在原作的基础上,有可能进行创作。翻译集写作不是文字转换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由原作激发的创造性书写。”(Lawnence Venuti ;2000,p325)这样的翻译被赋予了“原创”的意义,因为它给予原作以“来世”,一个蕴藏着女性意识的文本。

3、强调翻译是政治行为

女性主义认为的译者主体性与一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不同,它不是为了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为了强调翻译中由于译者的个人修养和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它是以争取女性的尊严与平等为起点,力求克服翻译研究和社会观念中带有严重性别歧视的陈旧意识。所以以女性主义进行翻译活动,本身就有相当的政治色彩,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性的言语行为。女性主义者大声呼吁:在翻译中也要争取女权,即在译文中让女性的身影尽量被看到,女性的声音尽量被听到。以早期的《圣经》翻译为例,早期的《圣经》充斥着男性化的语言,男性化的形象和男性化的隐喻,以至人们“很难避免不把上帝作为男性”。女性主义者虽没有改动文本的内容,但她们使用了中性化的词汇对《圣经》进行了改译,也就改变了文本的调子和意义。她们在理论上也是不遗余力。 如Lotbiniere- Harwood译完《来自她者的信时》,在她的译者前言中宣称:“我的翻译实践是一项政治活动,目的是使语言为女人说话。因此,我若在一个译本上签名,那么,这意味着我在该译本中尽量使用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让女性的身影在译本的字里行间清晰可见”。这一宣称除了强调女性翻译的政治性,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译者的签名被赋予了与原作者同等的权威。

参考文献

[1] 蒋骁华,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 中国翻译,2004 7

[2] 徐来,在女性主义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 4

[3] Luise Flotow,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5:女性主义翻译探究

[关键词] 解构主义 商标词翻译 多元性 延展性 系统性

自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以来,结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成为20世纪指导人文科学的普遍理论“范式”。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和书写记号称为“能指”,把语言符号指代的观念称为“所指”,而且强调指出,在一个语言系统中,“能指”和“所指”对应的关系完全是人为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在索绪尔的符号概念中,言语,语音被赋予优先地位,所指与概念又被等同起来,当“能指”和“所指”对应的关系被确定下来后,每一个符号都有了终极不变的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起,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提出了批判。解构主义认为,语义是流变的,语义的上下限始终是模糊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开放的,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的有机或动态的过程。这种流变性和模糊性是由人脑的有限性决定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而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人们不得不使用有限的语言来概括无限的信息。这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决定了语言的模糊性和流变性。“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再固定不变。每个所指都能变成能指,词语的指称活动就这样一环套一环,永无止境。

这种对语言符号理论的新的解读也深刻的影响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原文通常有一个中心意义。译者应该尽量忠实再现原文的意义。现在由于语言是流变的,模糊的,读者或者译者对原作的语言符号就有了自己的解读权力,对其进行多重的解读,这样原文的中心意义就不存在了。评价译文的终极标准也随之不存在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不能凌驾于译文之上,二者是平等的,互补的。译文评价的标准要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译者可以以自身为主体来确立翻译标准,同时不同的读者也从自身出发来解读译文。基于此,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科学的翻译标准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多元性,动态性,模糊性。

商标词的翻译虽然具有其特殊性,但要达到翻译效果,同样受到此翻译标准的约束。商标词是以词、字出现的语言符号。它们由个别人或个别企业精心挑选或创造出来,用来区别其他企业商品的一种专业符号。商标词不仅代表商品,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及购买欲;它同时也代表着生产商品的企业,是企业形象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商标词的译者更应关注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下对商标词的多重解读,从而对传统的商标翻译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一、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因为不同的译者可以以自身为主体来确立翻译标准,同时不同的读者也从自身出发来解读译文,因此翻译标准存在着多元性。译者读者自身作为主体,都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1.商标词的翻译要受到文化和审美因素的影响。2.商标词的翻译要受到民族心理因素和消费者性别因素的影响。因为诸多作者撰文对此进行论述,本文简单说明,不再赘述。各民族因其文化背景及其宗教观念的不同,看待事物的观念和审美观念也极其不同。同时男女由于性别不同,看待事物的观念和审美观念也有所差异。商标词的翻译要以顾客为导向,遵循其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性别身份的要求,有所避忌,有所张扬。

二、翻译标准的动态性

时代在不断发展,译文评价的标准要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被译出商标词要受到新的时代环境的检验。由新的历史文化背景培育出的消费者能否接受它,还需拭目以待。因此,商标词的翻译要考虑到产品的后继发展以及顾客群的改变。

商标词的翻译要有延展性。在解构主义中,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结合变得十分松散。符号每一次被使用时,来自静态结构的标准成分都可能受到新的话语环境的挑战和更张。一种产品的商标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就固定下来了,但是产品和企业却是不断发展的。企业会不断开发不同系列的新产品。新产品由于其不同的材质,类型,其原有的商标是否合适,仍有待检验。Coca cola汉译名为“可口可乐”,用作饮料的商标名,是音义结合的典范。但其联想意义就十分狭窄,因而可适用的产品的范围就受到局限。Pepsi cola“百事可乐”在这方面就具有优势了。它开发了“百事”系列运动鞋。但如果运动鞋被命名为“可口”,恐怕顾客会望而止步。商标词翻译的贴切往往适用于某一种特性的商品,局限其联想意义的扩展,对产品类型的扩展会带来影响。

三、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翻译标准所蕴含的是一种模糊信息。为了最大限度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商标词的翻译需要遵循:

1.商标词的翻译要准确传达企业信息

由于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符号必须独特,才能最大限度的传递出某一特定信息。好的商标词必须是独特的。中国的企业往往认为一些响亮的,大家都熟知的,就是好的,如“中华”,“长城”等,并且把这些商标直接译成英语。这样恰恰违背了商标词独特性的要求。企业商标词所包括的内涵和信息,应该全部是有关这一企业的。公众视听接触到这一标志,脑海所反映的全部是有关这一企业的信息,绝不会有其他的信息干扰企业信息的传播。相反,如果这一单词是既有的,是原本有意义的,那么公众接触这一单词时,脑海反映的这一单词的信息就费解,影响企业信息准确清晰的对外传达。国外的企业选择英文商标词的做法使得中国企业借鉴。他们往往不会选择已有的英文单词,而是自己造词。例如OIC(电器商标= Oh, I see), Leggs(长筒袜商标= legs), Lux(香皂商标= luck),Xcel(电器商标=excel)等。与之相比,一些以汉语拼音做商标词的中国品牌,如Jianlibao“健力宝”,Chunlan“春兰”等,国外的消费者看到这些商标,不能了解企业要传达的信息,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有时商标词会使用本身就具有意义的单词,但是这一单词的意义通常是企业希望顾客产生联想的意义。例如:耐克(鞋)Nike胜利女神,金利来(领带)Goldlion金狮子等等。在翻译此类商标词时,如何把产品信息与词语的原有意义结合起来是一大考验,因此能够做到音形义结合的翻译寥寥无几。

2.商标词的翻译要有系统性

上面提到商标词翻译的贴切和延展常常造成矛盾,国外的企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往往给不同系列的产品取不同的名字,然后把它们归结到公司的商标名之下。因此在翻译这些商标的时候,不同产品的商标词既要符合本产品的特性又要和公司的同类产品以及公司的商标名相契合。这样一个公司的系列产品的商标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能够给消费者一个深刻的印象,各个品牌之间也起到相互的推动作用。例如宝洁公司和其旗下的一系列产品: P & G(Procter & Gamble)宝洁,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 Shoulders海飞丝,Safeguard舒肤佳,Olay玉兰油,Whisper护舒宝,Crest佳洁士,Tide汰渍,Zest激爽,Pampers帮宝适等等。宝洁公司主营日化用品,其公司名称译为“宝洁”,就有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旗下的产品的翻译首先都体现出产品本身的特性。如飘柔,潘婷,海飞丝,体现使用洗发水能给顾客带来飘逸柔美的形象;舒肤佳,护舒宝,帮宝适,兼具舒适的使用感和良好的保护效果;佳洁士,汰渍,强调去污性能;玉兰油则会让人联想到产品的天然以及使用后肌肤会如玉兰花一般娇嫩。在强调各自产品特性的同时,各产品的商标词又相互呼应,同时又受到“宝洁”这一公司名称的统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让消费者过目不忘,宝洁公司良好的销售业绩是一佐证。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翻译观强调了翻译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在不断发展。商标词的翻译也不会一成不变,随着全球经济及商业文化的发展,商标词会承载更多的企业文化和负担商业使命,因此其翻译更加应该具有多元性,延展性和系统性,以期达到各类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金树:多元、动态、模糊——解构主义翻译观与翻译标准的厘定[J].宜春学院学报,2005(2)

[2]张一平:结构与结构——从索绪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6(4)

[3]李淑琴马会娟:从符号学看商标词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0(4)

[4]黄龙胜:商标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教学与翻译,2005(2)

篇6:解构主义对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

解构主义对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

解构主义将译文置于与原文平等互补的`地位,重视文化的差异性,强调译者的自主权和创造性.这些全新的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重点阐述解构主艾理论给文化意象翻译实践活动带来的启示.

作 者:周漩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022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8“”(36)分类号:H0关键词:解构主义 文化意象 翻译

篇7:女性主义翻译探究

从建构主义视角透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代写商务英语论文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当前,大部分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标准不相适应。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进行改革,应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即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丰富教学设计,强化情境实践,采用动态多元考核。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学生则可以通过这个情境主动建构翻译技能。

[关键词] 建构主义;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大大刺激了人才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旺盛需求,使我国的翻译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止到2009年,中国注册的翻译公司有3000家,翻译从业人员达50多万人。从规模上看,中国已成为“翻译大国”,但专业翻译人员却只有6万人左右[1],尤其是具有扎实翻译功底和翻译能力的人才严重不足。虽然我国每年也有大批不同层次的毕业生进入翻译市场,但能够真正胜任翻译工作的人员与市场需求的差距还很大,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倾向[2]。为此,本文从建构主义视角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进行尝试性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瑞士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它以全新的视角探索新型的 各种多媒体信息引入教学过程,直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思维,使学生手脑并用,视听并举,又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交流、自由讨论、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合作平台。以商务广告翻译为例,用图文并茂的中英文广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提出“分析中英文广告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这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在小组互动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广告文体的语言特点以及翻译技巧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翻译规律、去纠正和补充翻译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修改、再审校完善的过程中形成对同一广告具有不同的翻译答案的创新精神,在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中消化当前学到的新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篇8:女性主义翻译探究

1 中英旅游文本特点对比

汉英民族的不同文化造就了各自旅游文体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如互动百科官方网站对黄鹤楼的一段介绍:

冲决巴山群峰, 接纳潇湘云水, 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 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 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 龟蛇两山相夹, 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

典型的汉语旅游文本尤其是景点的描述, 语言往往文采浓郁, 使用四言八句, 用词凝练含蓄, 多用修饰和同义反复, 讲究声律对仗、行文工整、景色刻画笼统, 强调语言的朦胧美和整体美。注重渲染诗情画意盎然的氛围, 因而, 旅游文本重在意境的凸显, 而非实体的客观描述。

又如澳大利亚旅游网站上对大堡礁旅游介绍的部分, 作者用平实、客观的语言向读者传达了关于大堡礁的主要信息, 即“You can swim, snorkel, dive and sail the World Heritage listed Great Barrier Reef, a living masterpiece so big it can be seen from outer space.”同时又对大堡礁的游客休闲娱乐活动作了明了的陈述, 风格朴实直白, 符合英美文化崇尚简单明了的风格。

You can swim, snorkel, dive and sail the World Heritage listed Great Barrier Reef, a living masterpiece so big it can be seen from outer space.Explore the World Heritage-listed Great Barrier Reef, which stretches for more than 2, 000 kilometers along the Queensland coastline.Snorkel, scuba dive or take a scenic flight over the reef.Sail the palm-topped Whitsundays, trek the ancient Daintree Rainforest or relax on luxurious tropical islands such as Hayman and Lizard.Island-hop or stay in one of the many coastal getaways like Cairns, Hervey Bay, Missions Beach or Port Douglas.

英语旅游资料大多图文并茂, 文字描述所占篇幅不大, 文体大多风格简略, 用词简洁明确, 逻辑严谨, 语言质朴, 行文简洁明了, 描写刻画直观具体, 注重信息的准确性, 从游客体验的角度来介绍旅游景观, 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理性之美。

汉英旅游文体在各自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均有不同, 这实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因此, 译者除了要遵循文本类型理论合理选择翻译策略, 同时还要关注中英旅游文体遣词造句和行文差异, 在翻译实践中要侧重读者和译文, 准确传达旅游文本的信息和文化底蕴, 以达到宣传中国文化、吸引外国游客的目的。

2 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存在许多不对应的现象, 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 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 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 既可以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 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 (徐珺, 2001:79-81) 这种不对应有两种情况:一是部分空缺, 即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指示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 但文化内涵此有彼无或彼有此无。二是完全空缺, 即英汉语言里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

在涉及西藏文化的介绍性文本当中会遇到许多这样的文化空缺词, 如宗教历史名词:苯教、显宗、密宗、活佛转世、转世灵童、金瓶掣签;医药名词:三因学说、龙、赤巴、培根、三姆休、药引子等等。对于这些词的翻译, 文化翻译观要求在文化因素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文化翻译观认为, “仅从目标文化出发, 置出发文化的实际于不顾, 一味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方便, 以至于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 这是一种不尊重出发文化的行为, 因为这种译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艺术事实, 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欺骗。” (王东风, 1999:234-255) 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理解, 完全“阻抗式”的翻译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可以对属于完全空缺的文化词采取音译加注的方法, 对部分空缺的文化词采取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法。

如:苯教译为the Bonism, 显宗译为Mahayana, the Exotoric Buddhism, 药引子译为Yao Yinzi, an efficacy-enhancing ingredi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龙”译为“Long—pneuma”, “赤巴”译为“Chi Ba—ignis”, “培根”译为“Peigen—body fluid”。“金瓶掣签”译为“the golden vase lottery system”。

3 语篇行文和修辞差异带来的翻译难题

受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汉英旅游文本的语篇行文和修辞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 汉语多用排比和重复结构等修辞手法。排比句通常是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语义相联、语气连贯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 达到等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渲染情感气氛的目的。汉语的排比结构强调格式的齐整美, 格律的音韵美和反复美, 共同或者相近的词语反复出现 (杨永贤, 2005) 。英语虽然也有排比句, 但不似汉语那般强调反复。2) 汉语多用四字格修辞结构。汉语旅游文本中尤其是关于景观的介绍方面多用四字成语或四字格结构排比连用, 形成流水句。而这种音调铿锵、排比连用的修辞方式却被西方读者认为是堆砌辞藻华而不实。

例1林芝县城东南方向约5公里处的一片天然野生桃林。此沟三面环山, 高处有水源, 四周林木葱茏, 终年碧绿苍翠, 涧有流水, 清澈见底, 每年春季桃花漫山遍野, 景色迷人。 (《走遍中国:西藏》第三版, 2012)

试译1:About 5 kilometers to the southeast of Nyingchi town there lies a wild peach orchard.Surrounded by high mountains, the ditch is blessed with clear streams high up, crystal streams in the ravine, verdant trees all around, which is verdurous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peach blossoms scattered everywhere which renders the tourists linger for its enchanting scenery.

原句中四字结构有“三面环山”、“林木葱茏”、“碧绿苍翠”、“清澈见底”、“漫山遍野”、“景色迷人”, 读来音韵铿锵, 如行云流水, 形成铺陈排比句, 如直译成一个个短句, 不免有堆砌辞藻、逻辑不清和画蛇添足之嫌。因为西方读者审美的情趣在于简洁严谨。因此对于这种四字结构的罗列, 译者将其进行语义的提炼概括, 再进行删减调整, 将修饰性的四字词组简化为英语的形容词, 如“碧绿苍翠”译为“verdurous”, “清澈见底”译为“clear”;把主谓短句化为with+名词+副词/介词词组的独立结构, 如原文的“林木葱茏, 涧有流水, 桃花漫山遍野”译为“the ditch is blessed with clear streams high up, crystal streams in the ravine, verdant trees all around and peach blossoms scattered everywhere.”把汉语的竹节句化为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英语长句, 同时译文在形式上也努力保留了这种排比的格式, 达到了形式和功能上的动态对等。

例2寺院周边环境良好, 寺内各色花草争奇斗艳、千姿百态。寺院内佛殿也别具一格, 独具神韵, 佛殿呈塔形, 高约20米, 内径约10米, 上覆金顶, 下映斑斓;彩珠环绕, 檐角飞天。 (《走遍中国:西藏》第三版, 2012)

试译2:The surroundings is very quiet and intact.Inside the temple we see a contest of glamor among all kinds of flowers and plants in a variety of poses.The Buddhist hall boasts unique style and charm with tower shape.It measures at around 20 meters in height while 10 meters in its internal diameters, overlapping golden dome and overlooking gorgeous tower with colorful beads adorned and eaves stretching out.

原文中的一些四字结构如“争奇斗艳”和“千姿百态”, “别具一格”和“独具神韵”, 其实是属于同义反复, 意义上并不具体。之所以这样使用是为了达到声韵对仗、句数对偶、渲染情感气氛和增强语势的作用。这正是汉语的行文特点。因此遇到这种情况, 就需要译者去虚存实, 保留原文的实质性信息, 去除无实际意义的同义反复, 进行删减和改动。如此处原文中的“寺内各色花草争奇斗艳、千姿百态”译为“Inside the temple we see a contest of glamor among all kinds of flowers and plants in a variety of poses.”“寺院内佛殿也别具一格, 独具神韵”译为“The Buddhist hall boasts unique style and charm”, 略去了虚华之词, 同时又化静态为动态, 增译“we see”, 给读者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

4 特色文化词汇的处理技巧

在对一些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中, 译者灵活采用了一些处理技巧, 如:音译解释加注、增译、删减或减译省译、归化类比和改译变译等。

1) 解释加注

在旅游文本的英译中常常需要对特殊的人名、地名、文化事物进行解释加注。尤其是对于名称有一番来头, 背后有故事传说的人物、地理、风俗、别称、名人名言, 常常需要解释加注, 将名称与含义联系起来, 来弥补文化空缺, 便于游客理解, 加深外国游客的印象, 勾起他们的游兴。

例3每年的林芝桃花节举办的时候, 满山的桃花开遍, 别有“西藏江南”的味道。 (《走遍中国:西藏》第三版, 2012)

试译3:When the annual peach blossom festival is held, hills are covered with peach blossoms, which is qualified to win a reputation of"Small Jiangnan in Fortress" (Jiangnan refers to the regio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boasts pleasant climate and beautiful scenery and Fortress often refers to the border areas in China where people suffer harsh climate and bleak environment) .

此处“西藏江南”, 译者有意将其换成“塞上江南”的概念, 是为了增强对比效果, 同时“塞上江南”也是一个汉语中常用的文化指称, 意指处于边塞之地的风景旖旎的地方, 而“塞上”和“江南”如若直译的话, 译文读者心中不会留下半点诗意痕迹, 因此译者在此使用解释加注的方法, 将“塞上”和“江南”做了注释说明, 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化信息, 产生饶有兴味的联想。

2) 增译

旅游文本的英译中, 往往对特定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传说故事进行适当的增译。因为原文是写给汉语为母语的游客看的, 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故事传说对他们来说心照不宣, 因此不必再啰嗦一遍。可西方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往往知之甚少, 如不适当进行增译, 则会让西方读者不知所云, 感觉突兀和费解。

例4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 东西长70公里, 南北宽30公里, 面积1920平方公里, 是西藏最大的湖泊, 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是喜马拉雅山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岗盆, 现存的湖滨平原牧草良好, 是天然的牧场。湖中五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 每当夏初, 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 繁殖后代。 (《走遍中国:西藏》第三版, 2012)

试译4:Known as"the Heavenly Lake"in Tibetan, Namtso, with an altitude of 4, 718 meters above sea level and covering 1, 920square kilometers, the lake is about 70 kilometers long from east to west, and 30 kilometers wide in south-north direction.It is the world's highest salt lake as well as the biggest lake in Tibet and the second largest salt water lake in China.Namtso is a giant sunken basin formed by Himalayan movement.The existing lakeside plain is a natural pasture.Five islands in the lake stand upright out of the blue waves, in early summer, flocks of wild ducks come here to perch and breed.

译者在这里增补了一些原文中比较隐晦的而理解上又必需的相关的背景知识, 如在藏语中, “纳木错”是“天上之湖”的意思。纳木错以其高海拔和令人窒息的美景而声名远扬。读者并不能从其名称上对该景点获得任何特别的印象, 此处增译“纳木错”为"the Heavenly Lake", 这样一来, 译文读者就会对纳木错的神圣和湖水的清澈形成初步印象。

3) 删减

在旅游文本的英译中, 有两种情况需要减译或省译:一是完全不可译, 减译也不会对全局造成多大影响;二是没必要译, 译了反而显得累赘, 弄巧成拙。

例5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 (藏语意为佛殿) , 始建于唐朝贞观十一年。 (《走遍中国:西藏》第三版, 2012)

试译5:The Jokhang Monastery, is also called Dazhao Temple in Chinese (Jokhang means Buddhist hall in Tibetan language) and was originally built in 647AD during the Zhenguan Period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原文中的“祖拉康”、“觉康”在这里是大昭寺的音译名, 没必要再重复, 否则会显得非常累赘。另外“唐朝贞观十一年”如译为“in the 11thyear of Zhenguan Period”读者会一头雾水, 一方面译者虽然省译了“十一年”和“贞观”这个年号的文化内涵, 但同时也增译了“in 647AD”, 这样一来, 用大众熟悉的公元来定位年代, 对西方读者来说理解会更明晰更易接受, 同时也更精准。

4) 归化类比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常使用以此比彼即类比的方法来减少沟通障碍, 消除文化隔阂, 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常被译为The Chinese Romeo and Juliet,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译为“as clear as crystal”等等。尤其是在一些俗语和惯用说法的翻译中, 译者需要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采用类比的方法。

例6既静僻又幽雅, 不失为一处难得的大自然乐园和桃果基地。 (《走遍中国:西藏》第三版, 2012)

试译6:Retired and quiet, it can yet be regarded as a rare nature park and peach Eden.

原文中的“桃果基地”与“大自然乐园”并列, 如果将此处“桃果基地”译为“peach base”译得太实, 那么原文的诗意美感就会破坏殆尽, 因此译者将其译为“peach Eden”, 勾起了西方读者对伊甸园的联想, 有利于让读者将美好的联想移植到原文所提的景点上来, 进而产生游兴和对景点的向往。

例7绝美的景色二重奏让人感觉处身于世外桃源一般, 忘却烦扰。 (《走遍中国:西藏》第三版, 2012)

试译7:The stunning scenery spell perfection and make people feel they are in arcadia, with all the worries and bother left behind.

此处“世外桃源”属于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 如直译则无法传达其文化内涵, 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 又会打断读者的阅读, 让读者觉得是在读一本学术书籍而不是旅游指南。因此, 此处译者将“世外桃源”类比译为希腊文化中同样景色优美人情淳朴的人间乐园arcadia, 会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联想和好奇, 欲将原文中的旅游景点与心中的“arcadia”比较一番。

5) 改译和变译

改译变译指的是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 不拘泥于原文, 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汉英的表述方式和语序有着很大的差异, 汉语旅游文本在结构上、句式上显得比较松散, 隐去逻辑连接词, 而英语则逻辑严谨, 句式上多使用长句。

例8大量名贵装饰品装饰在衣服上, 使得这些服装价格昂贵, 像一些藏族少女身上的一套服装, 加上所配物品, 其价值竟然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这样贵重的衣服往往不可能一代人就置齐, 而是历经了两三代人, 才凑成了这么一件传家宝一样的衣服, 这在其他民族中很少见到。 (《走遍中国:西藏》第三版, 2012)

试译8:The wide use of precious materials naturally lifted the garment’s cost so that the clothing plus the ornaments worn by some Tibetan girls can cost as much a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r even millions of RMB, obviously impossible for a generation to afford such expensive clothes.Instead, a whole suit of such costume regarded as an heirloom by Tibetan people, is often financial efforts accumulated by two or three generations, which is rarely seen in other ethnic groups.

此句为汉语常见的流水长句, 如果对原文各个分句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不加分析地翻译, 翻译出来的英文句子就会是一个混乱、臃肿的简单句群, 毫无层次和重点。此处译者在翻译前分析了原句各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认为整个句子应该译为…so that…结果状语从句, “搭好架子”之后, 再层层抽丝剥茧, 如原句中“大量名贵装饰品装饰在衣服上, 使得这些服装价格昂贵”译为“The wide use of precious materials naturally lifted the garment’s cost”, 将第一个主谓句译为英语中常用的名词性结构作主语, 取消其独立性。又如原句中的“这样贵重的衣服往往不可能一代人就置齐, 而是历经了两三代人, 才凑成了这么一件传家宝一样的衣服, 这在其他民族中很少见到。”译为“Instead, a whole suit of such costume regarded as an heirloom by Tibetan people, is often financial efforts accumulated by two or three generations, which is rarely seen in other ethnic groups”。译者经过分析后, 将“往往不可能一代人就置齐, 而是历经了两三代人, 才凑成了这么一件传家宝一样的衣服”分别调整到两个句子当中, 同时此处译者避免了直译“才凑成了这么一件传家宝一样的衣服”的僵硬, 灵活变通将其变译为“is often financial efforts accumulated by two or three generations”, 将最后一个分句处理为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既将原文内容和文化内涵全部译出, 又遵循了英文行文习惯, 读来流畅自然。

例9藏东的康巴地区, 民风剽悍, 体现在服饰上, 也以粗犷见长, 尤其是该地区的藏族男子, 他们的头、颈、耳、手等处常常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 腰间悬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等生活用具, 既方便实用, 又富装饰效果, 康巴汉子的豪情被这种服饰体现得淋漓尽致。 (《走遍中国:西藏》第三版, 2012)

试译9:Kangba, the margin-parallel faults in eastern Tibet, boasts a wild folkway, which can be reflected on their dress.Especially the Kangba men often wear gold and silver, ivory, coral, agate, jade jewelry on their head, neck and ears, and hands.Their waists often hang Tibetan knives, steel flint, wallet, snuff bottles and other utensils.Characterized by convenience and practicality, this style of clothing not only produces good decorative effect but also embodies the pride and enthusiasm of Kangba man incisively and vividly.

同样, 此例中涉及了康巴民风、服饰以及生活用具的特点, 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因此此处译者在翻译时, 分析了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恰当地选择主语、调整语序, 将原文句中的“既方便实用, 又富装饰效果, 康巴汉子的豪情被这种服饰体现得淋漓尽致”译为“Characterized by convenience and practicality, this style of clothing not only produces good decorative effect but also embodies the pride and enthusiasm of Kangba men incisively and vividly.”将“富有装饰效果”移到后面跟“淋漓尽致地体现康巴汉子的豪情”并列, 用not only...but also...句型翻译, 将重心转移到最后一个分句, 既达到了内容与风格忠实于原文, 又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层次一目了然, 简洁而严谨。

参考文献

[1]Peter N.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8.

[2]Reiss K, 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Finland:Oy FinnLectura Ab, 1989:105-115.

[3]走遍中国:西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2.

[4]成天娥, 朱益平.旅游资料汉译英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J].西北大学学报, 2006 (6) .

[5]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 .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2000:123.

[7]徐珺.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 :79-81.

[8]杨永贤.中文修辞句式在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修辞审美差异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5 (8) :122-124.

上一篇:关于新农村在都昌县建设调查情况下一篇:国际三八妇女节祝福语汇总大全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