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女性的女性主义精神

2023-02-25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9 世纪的法国, 指的是女性解放, 主张男女平等, 争取女性权利和社会地位。[1]文艺复兴时期, “女性主义”思潮在全欧洲再一次得以宣扬, 进而影响世界。“女性主义”思想理念进入中国是在辛亥革命后, 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女性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影响下, 中国女性的女性主义精神在封建礼教的解体过程中逐步走出, 而后外来民族的入侵让女性主义趋向于英雄主义, 随着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 女性从依赖男性到逐渐自立自强, 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不同时期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女性精神所折射的不仅仅是时代的表象, 更有其背后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是反叛还是容忍——女性主义精神在封建礼教的解体过程中走出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女性运动等一次次思想解放运动给生活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中国女性带来了新思想的启迪, 外来的女性主义思想与中国几千年的的封建思想产生激烈碰撞, “跟旧礼教反叛还是继续容忍”, 中国女性对这个时代命题做了不同的选择。

上世纪30年代初阮玲玉主演过一部名为《新女性》的电影, 主人公韦明是位新女性, 她追求婚姻自由, 走出封建家庭;追求经济独立, 闯上海谋生;不屈服校董欺压, 保持人格独立;不幸的命运逼迫她去做“一夜的奴隶”, 最终韦明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向命运做最后的反叛。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新女性韦明在与旧礼教的碰撞中选择了叛逆, 导演蔡楚生为韦明安排悲剧性的收场敲击着当年人们的心灵, 更加具有震撼力, 因为, 那是那个时代挣脱不了的悲剧。

阮玲玉的巅峰之作《神女》, 讲述了一位以卖笑为生的母亲供养儿子上大学的故事。这是一位被污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 阮玲玉将“神女”在儿子面前沉重复杂的心态、善良的品质和强烈的反抗精神都充分表现出来了。“每当孩子回家向她讲述学校生活时, 她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光彩”, [2]“神女”在与旧礼教的碰撞中更多的是选择了容忍——为了儿子, 她的反抗远小于坚忍。阮玲玉表演娴熟, 情感细腻丰富, 她的容忍和坚强从不同的角度彰显了母性的光辉, 赢得了观众的爱怜和同情, 达到了默片时代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 阮玲玉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永恒的“神女”。

新时期的影视剧也有很多反映上世纪20、30 年代的中国女性精神的作品, 比如女性导演李少红的电视剧《橘子红了》, 该剧着力塑造了一位封建家庭的女性——秀禾, 她的思想意识是建立在“三从四德”基础上的, 就像没有独立思想的布娃娃, 所以她会出卖自己的自由、人格、身体、爱情为哥哥还债。进城以后,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 她突破了思想的禁锢, 大胆的接受了小叔子耀辉的感情。但她也是一个矛盾体, 一方面她想报容家的恩, 另一方面她又想追求自己和耀辉的爱情, 这个矛盾撕扯着她的身体和灵魂, 最终还是选择向封建家庭妥协。“在男性为中心主义的文化传统中, 女性被禁锢于她们的身体。”[3]这句话正是对《橘子红了》中多数女性角色的概括。秀禾的饰演者周迅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唯美的展现给观众, 她以扎实的演艺基础, 刻苦的付出和对角色性格准确的把握, 为我们展现那个时代封建家庭女性的命运和归宿。也体现出女性主义精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 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中, 在理智与情感的徘徊中所体现的戏剧张力。

“ (女人) 并不是生就的, 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 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 是整个文明。”[4]韦明、“神女”、秀禾, 她们的性格、命运是时代的产物。

二、是抗争还是屈服——女性主义精神在抗日战火中屹立

进入全面抗战以后,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想潮流已经融入到“抗日救亡”的行动中来。面对日寇的侵略, 是抗争还是屈服?用赵薇在《赤壁》 (饰演孙尚香) 中的雷人台词“天下兴亡, 匹女有责”来形容抗日时代的女性精神实不为过。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中的九儿 (巩俐饰演) 个性突出、敢爱敢恨, 她突破了乡村和封建礼教的束缚,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压, 面对抗日的罗汉叔被日本鬼子活剥, 毅然选择了“抗争”, 喊出了“为罗汉叔报仇”的口号。影片中九儿的微笑一直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九儿对丈夫、儿子、对长工、对家乡的爱的微笑, 与为罗汉叔报仇时恨的怒吼形成鲜明对比, 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该片是巩俐的成名作, 获得1988 年第3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 抗日英雄多指男性, 而张艺谋导演的另一部抗日题材电影《金陵十三钗》则塑造了一群“女英雄”的形象, 每个女性的性格特点完全不同, 女主角玉墨充满了无限的女性魅力, 她虽举止轻浮, 但英文流利, 才华横溢, 让女学生既鄙视又赞服。她对生的坚忍, 对死的坦然征服了神父也征服了观众。这个坚强美貌的女子, 为救女学生, 带领大家慷慨赴死。她用行动和语言, 完成了对女学生、妓女、抗日士兵的救赎, 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救赎。玉墨等人的慷慨赴死, 表面上是对日本侵略者的“屈服”, 实质上是抗争, 是对代表着民族未来希望的女学生 (处女) 的保护。

抗战题材的女性影片还有很多, 如《八女投江》、《赵一曼》等, 这些影片中的女性都生活在抗战时期, 她们像男人一样担起了救国的重担, 为抗战尽自己一份微弱的力量, 在血泊之中, 格外美艳。

三、是自强还是依赖——女性主义精神在新时期建设中逐步崛起

在新时期建设中,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撑起了半边天。男女平等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 这一时期的中国女性和男人们一样工作, 有家庭地位, 有经济自主权, 当然, 也同样和男人一样要面临来自社会问题的压力和挑战, “是自强还是依赖?”中国女性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和《隐形的翅膀》的女主人公都是单纯、美丽、有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的女性。这类影视作品将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精神融入到影片中, 倡导男女平等, 尊重男女能力个性差别, 将女性更加注重的精神情感和物质需要都一一展现出来。《杜拉拉升职记》中男女不再是对立面, 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女性不再依靠男性提供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 突出表现在女主人公杜拉拉在面对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时, 毅然放弃了爱情选择事业。作品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情感, 使杜拉拉的形象突破了传统女性的定位, 开拓了中国女性主义影视剧的新视角。“它的未来, 存在于它的不间歇的突围之中。这个过程, 还远未完结。”[5]不仅要突破根深蒂固的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 还要突破女性自身的弱点, 体现女人当自强的现代女性主义精神。

正如现世中女人可以当总统、总理、部长、要员一样, 当下热播的《芈月传》着力塑造了一位战国时期的传奇女性——芈八子, 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后”。孙俪饰演的芈月 (芈八子) 冰雪聪明, 才貌双全, 她的传奇故事向世人表明, 即便在男权政治高度集中的战国时期, 女人依然可以自强独立, 获得权势地位。“芈月”骨子里有种倔强而坚忍的精神, 她坦诚待人, 坦荡做事, 也懂得在大江大浪面前该有不同的情怀。《芈月传》及其当下的“女人戏”展现的不仅仅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还有男性对女性的认可、包容和支持。

四、国际勇士中的东方玫瑰——女性主义精神在国际影视作品中绽放

当前国际交流愈渐频繁, 带有神秘东方魅力的中国女性开始被世界关注, 她们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影视作品中担任重要角色, 也在向世人彰显中国女性的女性主义精神——美丽、善良、勇敢、担当、真诚、智慧, 她们为影片注入了东方文化传统、中国武术、礼仪等东方基因, 在拯救地球和人类的科幻大戏里, 在智斗邪恶势力的较量中, 东方玫瑰——她们来了。

“好莱坞电影里华人女性形象具有无穷多样性和普遍相似性, 而这些形象是一种东方的集体想象物的生成。”[6]好莱坞的影片中也加入了东方女性演员, 例如在《生化危机5:惩罚》中李冰冰所饰演---- 神秘特工艾达·王。她身穿性感的红色旗袍再搭配干净利落短发, 一出场就带给观众一种视觉震撼, 红色的旗袍凸显了她的火辣的身材、玲珑的曲线, 此外她还身手了得, 果敢坚毅, 配合主角完成任务, 刚柔相济, 相得益彰。向观众们展现了具有西方特点的东方美女的形象, 同时体现出好莱坞导演从西方的视角诠释的东方女性。《生化危机》打破了好莱坞推崇“男人戏”的做法, 以女性为突出表现对象, 她们承担起保家卫国甚至保卫地球的责任, 与男性角色相对而言, 她们起到的是决定性而不是帮衬作用。李冰冰在《生化危机5》中的出色表现为女性赋予了另一个名词——国际勇士, 这位勇士来自中国。

女性形象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占据着愈加重要的地位, 女性主义精神在影视作品中被赋予了愈加丰富而深邃的内涵。文艺作品是时代的反应, 时代背后的发展有人情和人性, 有女人被看待和自我审视的变革, 一切文艺作品所要展现的都是人类当下的情感, 它感染和感动的主要对象不仅仅是女性。

摘要:本文以时间为顺序, 对各时段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向读者阐述女性主义精神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旨在探寻驱使女性形象逐步改变的时代、地域、人文因素, 讨论不同时代女性主义精神的社会意义和哲思内涵, 为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塑造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女性主义,中国女性形象,中国影视,国际影视

参考文献

[1] 王宁宁.简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4期.

[2] 高启龙.神女:浮出历史地表【J】.电影评价.2007年11期.

[3] 任一鸣.”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的理论辨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期.

[4] 李孝英.述评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7期.

[5] 陈骏涛.中国女性主义:成长之旅.【J】.职大学报.2006年1期.

[6] 张天潘.另一种“东方主义.【J】.江淮法治.2013年18期.

上一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观察下一篇:施工企业材料设备管理容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