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大自然作文

2024-05-16

冬天的大自然作文(精选8篇)

篇1:冬天的大自然作文

冬天来了,冬阳像暖炉一样给我们温暖,就在圣诞节前后,圣诞老公公好像一位天使,让我收到好多礼物,也收到寒流的消息!

寒流来时,街上冷冷清清的没什么人,只有少数人穿着大衣快步走过,而且人手一个暖暖包,大多数的人都待在家里,因为在外头吐一口气都会变成雾。在这种天气下掉落的叶子真的好可怜,唉,难怪大家都不喜欢寒流!

上学时,大部分的人都躲在车里,用走的只有小猫两三只,而且大衣、围巾、暖暖包……样样没少,好像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站岗的老师也变成了一个个的北极熊,让我怀念起夏天的炎热,还有夏天那凉凉的海水,感觉多畅快啊!但在寒流时大家身穿大衣,围着围巾,如何能够感受到寒流呢?若是在寒流里脱下大衣、拿下围巾、丢掉暖暖包,这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大自然的可怕啊!

寒流过了,人们身上的大衣不见了,围巾也消失了,地上的雪也渐渐融化了,人们身上的衣服变回了薄的长袖,抬头看见太阳仍在天空中照耀着我们,感觉真好!

篇2:冬天的大自然作文

这时候,洁白如玉的雪覆盖着大地,大自然好像沉睡了一般。而街上熙熙攘攘的人们裹着像棉被般的厚衣来回穿梭着,小朋友们似乎也不像夏日般的活泼开朗。

至于我对冬天的感觉是什么呢?其实我还很喜欢冬天的呢!为什么呢?因为在夏天我都会汗水淋漓,我通常不太怕冷,所以冬天对我而言冷热适中,也是我的最爱。这时,妈妈会准备热腾腾的爱心晚餐,我和两个姐姐会在晚餐时开心的和爸爸妈妈聊着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这是我感到最温馨快乐的时刻了。我特别喜欢在冬天吃着火锅,咕噜咕噜的火锅汤里有我和姐姐们喜爱的蛋饺、鱼饺、牛肉薄片以及鱼丸,还有外公坐火车送过来的各式各样的有机蔬果,例如:西红柿、三星葱、高丽菜和茼蒿菜,因为这些菜肴里充满了外公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吃着吃着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也满怀感谢啊!

篇3:借自然景色一片,走出作文的樊篱

人都是爱美的, 美能引发人无限的思绪, 引发写作的源泉。美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喜剧美、悲剧美;崇高美、自然美、人情美……能把对美的不同体验、不同理解写入文章, 必会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于是, 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把自然的美用自己的笔描绘出来, 作好素材积累。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而产生的, 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某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列宁也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全集》第55卷第142页) “生动的直观”其实就是感性认识。也就是说, 从感性到理性, 再到实践, 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条客观规律。

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从何而来?它就来自生活, 来自对生活的发现。于是我就要求学生平常多观察天气、观察景物, 然后将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描绘出来, 并要做到生动、形象。如果遇到天气的突然变化, 就算正在课堂上, 也可停下来,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突来之景。一天, 正上着课, 突然乌云密布, 暴雨将至, 室外景象突变。我立刻抓住时机, 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想想高尔基的《海燕》, 再动笔将眼前之景描绘出来。有学生这样写道:“突然, 刮起一阵狂风, 远处的乌云黑压压的一片, 犹如千军万马, 直向我们奔来, 有不可阻挡之势。这时, 狂风卷集着乌云, 越来越近, 越来越低, 像要吞噬掉眼前的一切。最后, 终于像一口锅似的把我们给罩住了。伴随着电闪雷鸣, 雨哗哗的下来了……”又有一次, 正讲着课, 有两只小鸟在窗外的树叶间上下鸣叫, 我在里面讲着, 它们在外面和着。学生见此情景, 就笑了起来。我于是干脆停下课来, 问学生:“感受到春意了吗?”并让他们把所见所感写下来。其中一个学生写道:“老师正上着课, 忽然, 耳边传来了清脆悦耳的鸟鸣声, 把我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了, 老师也不例外。只见两只鸟儿在嫩绿的树叶丛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互相追逐着, 多么温馨呀!一树的春意, 一树的春情——一片的生机。”这样, 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但由于平常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景物并不很多, 所以学生的积累就不广泛, 甚至很有限。这时, 我们可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及媒体, 给予学生一个广泛的认知范围。收集一些景物图片及视频, 播放片断, 学生观察写作。由于眼前有形象可感的景物, 所以学生写起来就不再空洞无物、苦思冥想了。学生只需要将眼前所见生动地再现, 这就比让他们凭空作文来得容易, 也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为他们对眼前的东西能够把握了, 在无形中产生了获得成就感的愉悦。有了这些“人工”景的辅助, 学生领略的自然美更广泛了, 其审美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审美情趣也会随之提高。

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情感投入, 深层次地认知体验。写作时利用自己的积累学会想象和联想。

理性思考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思考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人们在实践中积累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 然后经过思维的加工, 感性认识便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

不少学生只会看表象, 不懂得如何去发掘表象背后的实质, 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思想性不高。这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特点, 展开想象和联想, 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 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有一次, 我让学生描绘一下教室窗外的一丛灿烂盛放的紫荆花, 然后问他们:“看着这美丽的花丛你会想到些什么?”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想到了花的海洋;有的说想到了我们灿烂的花季像花儿一样美丽;有的说想到了一个与花有关的故事……而我则进一步加以引导:你是否想到了那中考“战场”及战后的灿烂笑容?你是否想到了鲜花背后的汗水?你是否想到了它们因团结而灿烂?或者是否想到了社会的繁荣及原因?……如此一想, 学生就很自然地会抒情、会议论了, 思想层面也就随之提高了。

三、实践提高: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融合到作文里。

我们知道,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并没有完成, 还必须把获得的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毛泽东说:“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 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2页) 通过实践, 能够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文里, 也就完成了写作的质的飞跃。

有学生在叙述自己违纪的经过与感悟时, 就是利用环境的变化来衬托“我”思想转变的过程。“今天早上刚想出门的时候, 看看外面, 哗!天怎么暗下来了, 还‘呼’地刮过一阵‘黑旋风’。今天不会有什么倒霉事发生吧?”这样开了头, 然后写了自己回校后的违纪经过, 点了“倒霉”二字, 随着事情的败露, “天越来越暗了, 还起风了, 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我心里的那块乌云也快压得我透不过气来了。”老师找“我”谈话后, “我”意识到, “错了, 不可以一错再错, 刘备说得对:‘勿以恶小而为之。’酒, 会越酿越醇;错, 会越垒越高。”“这时, 太阳出来了, 乌云散开了, 我的心也随着老师的一席话而豁然开朗了……”

篇4:美丽的大自然是作文的源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年级段的要求: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就是培养学生能说出家乡的景物,进而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景物的特点,有丰富的想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如何能说出来,怎样能写出来,这两点很重要。怎样能做到,这就需要一个过程——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赞美自然、描绘自然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的一个过程,更是表达、写作的一个过程。

接触自然,就是让学生在自然中游玩,了解自然规律,知晓自然景物的特点。其实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自然的,无论是农村的学生、还是城市的学生,都对自然是比较了解的,区别只是各自对大自然了解的多与少罢了。要想让学生感受四季的变化,山川的壮美,森林的茂密,海洋的浩瀚,原野的广阔等。教师的作用就是让粗心的学生接触自然之时,多留心自然界的东西,明暗、色彩、声音、冷热、花草等等,教师不能一一让他们观察,而要引导他们观察一两处的景物就可以了 。比如春末夏初之时的布谷鸟、它的形态、羽毛的颜色、叫声的高低、声音的迭宕、它叫声中的农谚含义等,要让学生详细的观察并记录下来。再比如春天的燕子,它的形态等方面的内容也需记下来,与本单元的《燕子》进行对照,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下次的观察中有所提高。只有多观察自然,了解自然,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接触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当然要积累所观察的内容,这是非常必要的。

认识自然,就是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玩耍时,用“心”去品读自然。这就是需要教师的指导,要求学生启用所有感官——眼、耳、鼻、舌、手、脚等从多角度、多方面感受自然常给他的恩赐,让学生能触摸春天的心跳;聆听夏天的絮语;品味秋天的绚丽;享受冬天的蕴藏。俊俏的燕子、碧玉的柳树、清香的荷花、深绿的泉水,无一不体现出自然的恩赐。只有用“心”来感受自然之景,才能真真切切品味到大自然的“香味”,让学生把感受到的东西记下来,不管是给你的“香甜”或“苦涩”,都是作文的素材。我们不能对身边的自然环境熟视无睹,就如同海伦·凯勒的朋友从森林里远足而来看她,海伦问她观察到一些什么。“没有什么特别的。”她回答说。而海伦自问,我这个不能用眼睛看的人,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发现好几百种能使我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要感受认识夏天的热,通过太阳刺眼的“火辣”来感觉;通过皮肤有被火炉烘烤烧的感受;通过头上汗珠不停地往下滚的感受来表现热。教师经常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会逐渐提高。由此可以看到“心”是找到作文的源泉的铁锹,只有你不懈的挖掘,才能有不竭的源泉,让学生积累下“心”的感受,作文就能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热爱自然。爱是人的本能,先天就有的。学生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奇、秀、峻、柔、雄、壮等。在此基础上,他们更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自然中来。只有学生对自然享受的美,他们才能感受得真,这样才能爱得深,文章才能写出情。《燕子》一文中的“形成光彩夺目的春天。”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些就是作者因爱春天而感受到的。如果说接触、认识大自然是作文的基础,那热爱自然就是作文的升华。没有对自然的热爱,一定对其感受得不深,也就写不出好的作文。热爱是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认识到自然的美,读懂这种美的内涵,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把这种美讲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当然,大自然是美丽,可是我们的周围也有不少的环境是脏、恶、臭的,那是由于人类的贪婪而给自然造成的伤害。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是很容易受到破坏的,由此学生会更加热爱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也会为自然尽一点微薄之力。

赞美自然,学生通过多次与自然的接触认识,对自然的热爱不仅仅局限在喜欢上,更注重在赞美上。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美景“介绍”给同学,引导他们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要讲什么,该如何表达出“美”在何处,在此如何表达是关键。《荷花》的第2段告诉了我们答案。荷叶是怎样的——“挨挨挤挤”,大圆盘;白荷花是怎样的——冒、开两三瓣、露出嫩黄的小莲蓬;花骨朵是怎样的——饱胀的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样就给我们一种真切的感受。比如自然之中的风,我们看不到它的形,可柳枝的飘动让我们知道它的到来;风不能言,可电线的嘶鸣让我们明白它是“沙哑派”。只要学生能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东西(接收并已储存),通过他们的思维(加工)表达出来,说明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自然之美通过学生之口表达出来,这就说明了写作的钥匙已拿在他们的手中。

描绘自然,学生们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的时候,说明他们成功的写作即将开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把美景描写出来,这得依靠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学生经过多次“赞美自然”和“描绘自然”的练习,他们的想象能力会逐渐提高。就如同他们看到“荷花”,而想到荷叶下面的鱼儿,不是一条,而是几条鱼在互相嬉戏,他们是通过观察到荷花亭亭玉立一动不动,可是荷叶周围生出的波纹让他们想到下面的鱼。《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是看到了细叶而想到了和煦的春风。因此,学生对自然的描绘不能只靠叙述,还需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才能传神地表达出自然的美丽。学生通过抒写自然,找到了写作成功的喜悦和兴趣,也找到了自我,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写作的方法。写作的大门已被学生打开,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更美丽的作文世界。

篇5:初一关于冬天自然风光的作文

只是那对于我来说总感觉是梦一场。童年,这对于我来说是很混乱的。每当提起字典,我就会想起我阿姐的字典——那破烂不堪甚至缺了好多页的字典都是我小时候的杰作。

其实我有点想不通,她们都说是被我破坏的,可是我却一点都不记得我破坏过什么。换句话说,我甚至不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破坏过这些东西的。那些记忆好似消失得无影无踪。脑海的记忆从未出现过这个事情,可是它却的确是存在着的。我幼年的记忆是零碎的,就像一场电影被剪辑了一样,缺少了一部分,我只能清楚的记识一些,而那些却像梦一样,我的一部分记忆停留在奶奶死的那天中午到傍晚,以及一些零碎的幼儿园的记忆,从二年级开始到现在的事我还记得。一年级的我却快忘记了,我自己的一年级所读的学校叫什么,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我记忆中最纯真的一段。

我记得那里的操场是一片沙地,沙地很辽阔,却不算太大,偶尔还能再沙地中找到一株植物。依稀还记得学校的样子。那天,妈妈带我去了那里。泪水混淆了我的视线。一年级那时候,学校还像个山区,大大的花坛,操场是一片沙地,我记得我以前体育课很简单,在沙地上堆城堡,谁堆得高谁获胜。那时候的老班很和蔼。上音乐课我经常学音乐老师那样大拇指插裤袋,我们那时候的音乐教室比较简单,建的高,所以每次唱歌我都用音乐书蒙住自已的脸,偷偷望向窗外那些还在建的高楼大厦。

回到那所学校,一年级的记忆就犹如封尘的大门被打开,回忆片段一幕幕涌进脑海。我没有什么表情,但是回家那天晚上我蒙在被单里偷偷地哭了,那些记忆只能是记忆了,因为重建的小学不再是一所小学,而是一所中学。那一片沙地不再是沙地,那一个花坛不再是花坛,那一间教室不再是教室。

篇6:冬天自然风光的词语有哪些

【春去冬来】春天过去,冬天来临。形容时光流逝。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冬暖夏凊】凊:凉。冬天使温暖,夏天使凉爽。比喻适合时用。

【冬日黑裘】裘:皮袄。冬天穿黑皮袄。比喻仅能御寒,不尚奢华。

【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冬日之温】冬天城太阳的温暖。封建时代比喻君主的恩惠。

【冬日之阳】冬天里太阳的光和热。比喻人民所向往的仁政。

【冬山如睡】冬天的山林象睡着了一样。形容冬天山林寂静的景象。

【冬扇夏炉】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雪兆丰年】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燕雁代飞】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篇7:寒冷的冬天作文,冬天的夜晚作文

先看看课间做广播操吧。原先,我们一个个精神十足,把手臂伸得直直的。可现在,大家都怕冷,把手缩进袖子里。体育老师再三要求手要伸出来,我们装作没听见。他有时会走到同学边上,突然大声命令:“把手伸出来!今天又不冷,你们缩进去干什么!”吓了我们一跳,可是,这天气只有体育老师说不冷吧。

再说说赖床吧。平时,我就喜欢赖床。现在天冷了,更不想起床了。我把全身埋在被窝里,实在不想出来,一出来,发觉外面比被窝冷多了,连忙又缩进去保暖。妈妈叫我的时候,我常回答:“让我再睡一会儿吧。”要是还早,妈妈会让我多睡一会儿,如果太晚,她也会无奈地说:“已经很晚了,要起床了,不然上学就迟到了!”

篇8:冬天的大自然作文

教学中我常常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 我作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 特别是小学教师, 生活条件艰苦, 工作条件更艰苦, 他们任劳任怨, 默默无闻地为边远山区的教育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在教学《白杨礼赞》时, 我决定让学生以课文为范文, 写一篇以景寓人, 歌颂老师的习作。下面就简述这一次作文指导课的探究步骤和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范文通过对景物特点的描写, 为抒情作铺垫的写作方法;

2.学习范文借景 (茶果树) 抒情 (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 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师:这两节作文课我们要学习《白杨礼赞》的写法, 课文是借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 总是向上”的特点象征北方广大抗日军民团结一致, 不屈不挠地坚持抗战到底, 从不低头丧气的精神。这种写法就是借树寓人, 也就是常常说的借景抒情。我们现在就要离开教室, 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 有哪一种树也像白杨树那样具有某种特质, 也能象征我们周围的一些人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现在我们还没有离开教室, 做一下假想, 到了山上, 哪些树会最先吸引我们的目光?

生一:松树。

生二:杉树。

生三:枫树。

生四:苦楝树。

师:刚才大家点到的那几种树都有什么特征, 让大

家那么容易发现?

生:又高又大!

师:大家说对了, 上面说到的这几种树都具有高大的特点, 可是我要带大家去观察的都不是以上所说的几种, 而是那种年年为我们带来经济收入的树, 那是什么树大家该明白了吧?

(学生沉思, 轻声地议论。)

众生:茶果树, 肯定是茶果树。

师:没错。今天老师就让大家去观察茶果树, 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观察的时候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 茶果林比较密, 单株也比较矮, 可以按由下到上的顺序观察, 注意抓住特征观察并做好记录, 回来我们还要组织成文。不过我们有机会走进大自然, 就应尽情享受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 除了观察茶果树, 大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他美好的东西。

我和学生们向离学校四百米左右的茶果林出发。到了那里, 学生们欣喜若狂。这是茶果收获的季节也是茶果树开花的时候。学生们有的抬头欣赏树上的花儿, 有的还边看边吮吸花蜜, 有的低头检起落在地上的茶籽, 有的在练林地“滑滑梯”, 有的挂在树枝上荡秋千, 有的哼唱、有的呼唤……看到了学生们离开教室走进大自然如此欢乐, 我也情不自禁地随大家乐起来, 并深有感触地想:以后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 让学生们在欢乐中成长和学习。经过几次的提醒, 学生们才静下来, 开始投入到观察和记录中。用了三十多分钟, 我们离开了茶果林。

回到了教室。学生们从野外带回来了很多各种不知名的花, 还有茶果花, 插在课桌的缝隙里, 夹在课本里、字典里……整个教室像个大花园, 溢满各种花的香。课堂渐渐平静了。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进了大自然, 收获应该不小吧?”

“当然有收获了。”“如果能这样久不久出去一回, 那有多开心呀!”“外面的空气真爽, 人感到特别的放松。”“能放眼看远处, 好像眼睛亮了很多。”这是几个同学的回答。

师:“听同学们的回答, 就知道你们有好多的收获, 看到大自然中美好的东西也很多, 不过我们不能把看到的都写到作文里, 除了作文内容的需要外, 你们可以把其他看到的或想到的作为日记的内容写到日记里。或者有的同学认为有什么感受最深的更加美好的东西, 可以自拟题目, 写成习作交给老师欣赏。”

“老师带领同学们出去重点观察了茶果树, 茶果树有怎样的特质, 老师还要给同学们做些启示。它们不择土地。不论是种在山脚、山腰、或山顶都能顽强地生长着。它们坚韧不拔。不论是狂风暴雨, 都能不屈地顶立着, 也不管是春夏秋冬, 它们都是那样青翠, 永远不败不落。记得我们这里曾下过几次大雪, 别的树种大多枝条被压折枯败, 唯有茶果树, 大雪过后, 抖擞抖擞枝叶, 又抬起枝头, 一片片看去, 更显得绿油油的。它们还有一个令人喜爱的特点, 那就是每年开始收获茶籽的时候, 来年的希望也就接着开始了———那也正是开花的时节, 就好像刚送走一批, 又迎来了新的一批。大家想想, 你们接触到的几个行业的人, 农民、镇里的干部、你们的老师, 你们认为那些具有茶果树的品质?”

生一:“当然是我们的老师。”

众生:“很像我们小学毕业班的老师。”

师:“大家说的都很对, 不论是小学的老师还是初中的老师, 凡是长期在边远山区任教的老师, 他们都有茶果树那样的品质。我们山村的老师无法选择学校, 也就是无法选择工作的地方, 却能够放到哪里就在哪里埋头工作。坚韧不拔的品格, 他们也都具有, 不论刮风下雨, 都要按时到校工作, 因为他们有的是一人一校。他们还要在风雨中接送学生。他们大多数离集市都较远, 生活用品紧缺, 他们的生活是很苦的, 他们都能无怨无悔地工作。他们虽然很平凡, 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很伟大的, 他们是你们的领路人, 他们是你们最值得爱和歌颂的人。请同学们学习课文的写法, 借对茶果树的描写和赞颂, 抒发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吧!”

下面摘录一位同学以《茶果树的赞歌》为题写的习作中的一段话:

“我们站在茶果树林里, 放眼望去, 一丛一束的茶果树都不是很高, 也很少有直立的单株, 大多是曲曲折折的往上长, 每一株都旁长出很多的枝干, 每一条粗枝干旁又斜长出很多小枝条, 即使是小小的枝条也是很难折断的, 更不用说那些粗枝干, 大力士也无法折断, 它们的坚韧度是别的树都不具有的。它们不像白杨树那样高大且直, 而是曲曲折折地生长着, 但却同样的坚韧。啊, 想起来了, 那不只是树, 更不仅是可供我们食用的木本食用油的茶果树, 它们是我们农村教师的化身。我们的老师大多的身子是弯着的, 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苦, 工作繁重, 压力大。据说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小学任教的时候, 一个人包了一个班, 从三年级包到五年级毕业, 语文、数学、自然、体育、美术、音乐等。这么多的课, 都是他一个人完成。至于他那时的生活有多苦我们无法清楚, 但他每一天要做多少工作是可想而知的, 多么沉重的工作, 他却没有被压垮。他师范毕业回小学工作六年就调动了五次, 其中有两次是同在一个月里。虽然他心里非常不满这种近似残酷的做法, 最终还是服从分配, 认真做好工作,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因为他热爱他的教育事业, 他更爱他的学生。他的身体无法长得高大, 但他的精神是无比的伟大。我们这偏远山区, 因为有了像他那样众多的, 不屈不挠, 为山区教育事业忘我地工作的教师们, 我们的农村才会不再落后, 才有了希望的未来。

我们这些山里的茶果树啊, 你们坚韧不拔, 不择土地为这山村吐青添绿, 我们要为你们高唱赞歌。”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作用下一篇:六年级英语教研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