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勿强求孩子的志愿规划

2024-05-06

父母勿强求孩子的志愿规划(精选5篇)

篇1:父母勿强求孩子的志愿规划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心理老师荣旭

案例:

小A是一所市级示范校的高三学生,最近情绪低落,成绩下滑,上课也没有精神,无法集中注意力。班主任了解到,他和妈妈存在学业规划上的冲突。小A是学理科的,对计算机很感兴趣,想报考计算机专业。但他妈妈认为在IT行业从业人员很多,工作辛苦,经常出差、加班,不愿意他选择计算机专业。为此,小A一时没有了主见,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分析:

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高三生刚好处在生涯的探索阶段,而这个阶段的人处于学习和求职交织的状态,需要不断探索和转换角色。每名考生都有个人的秉性,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有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高三生在面临选报大学与专业的同时,还要考虑将来就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那么,父母在孩子选报院校、专业时,该引导孩子注意哪些因素呢?

建议:

客观认识自己关注个性发展

父母要引导孩子逐步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质与天赋。考生要客观分析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点,以及自己擅长的项目;可以请朋友帮助分析,认真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父母一同分析,诚恳地接受意见,科学制定人生规划。

考生可通过充分地了解自己、分析自己、评估自己,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质与天赋确定一生要做什么,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将如何去发展自己。

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

父母可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有所作为,就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以前没有的,这次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定要作出。

古语云:志不定,天下无可成之事。制定好个人的人生规划,就要清楚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自己一生要做什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向哪方面努力找准前进的方向;

做成什么取得相应的业绩和收获可观的成果;

达到什么目标要当一个卓越的科学家或著名教授等,以拥有精彩的人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特别是在高考填报志愿这一环节,父母更要叮嘱孩子重视起来,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是人生事业的起点,是人生职业选择的开始。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一般情况是填报志愿选择什么样的高校,学习什么样的专业,将来就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因此,这次填报高考志愿一定要准确把握,尽量减少失误。

调整心态积极应对高考

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调节心态的五心方法,即信心、舒心、恒心、细心和知心。

在这五心中,最关键的是树立信心。往往在最后阶段,良好的心态是高考制胜的关键。不论成绩优劣,考生都要树立信心。尤其是成绩不佳的考生,要学会用自己的优点比较别人的缺点。例如,这部分考生的共同点是性格活泼、交际能力较强、心胸开朗,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活需要的性格特质。

高考前90%的心理问题都是情绪焦虑不安造成的,因此,让孩子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开怀大笑,舒展心情,会让学习效果有所改善。如叫孩子看一场球赛、听一盘歌碟、打一场羽毛球都是不错的宣泄方法。

调整作息时间规律生活

高三生的生活安排,关键在于要有节律,不轻易打破惯有的生活规律。在考试的时段内,即上午9时至11时30分,下午3时至5时,考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进行高强度的复习,有益于形成习惯,考试时这个时间段内也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

从每天具体的作息时间安排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生可以在早上6时左右起床,在早餐之前进行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保持体力和精力;中午要在12时左右吃午饭,晚餐最好在晚上6时左右吃,以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在高三的前半学期,考生要尽量在晚上10时30分左右睡觉;到了后半学期,如果真有开夜车的必要,最晚也不要超过12时睡觉。因为过了午夜,人的兴奋度会逐渐上升,容易打破惯有的生活节律。另外,周六、日不要睡懒觉,按照正常的时间安排复习。眼下正值春季,父母不妨在天气好的时候抽一点时间,与孩子一起到户外进行爬山、打球等体育活动。这种短时间抽离的方式,能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休整。

[父母勿强求孩子的志愿规划]

篇2:父母勿强求孩子的志愿规划

一岁半以后的孩子,开始喜欢涂鸦:拿着蜡笔或粉笔,在纸上、地上、墙上随意地画着各种图案。尤其是在父母精心装修过的墙壁上涂鸦时,年轻的父母最烦恼,甚至会抢下孩子手中的笔,并呵斥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要再捣乱了!爸爸妈妈装修房屋很辛苦!”

其实,父母并不了解,此时孩子并不是在故意捣乱。涂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对孩子身心发展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喜欢通过涂鸦表现自己

儿童从出生起就希望借助各种声音、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行为、语言未成熟前,儿童表现自己最常见的形式是拿笔在纸上涂鸦,借助这种方式与人沟通,让别人了解自己。但是,现实生活中,当家长看到孩子涂鸦时,却常因为毫无意义的图案,阻止他们继续通过涂鸦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角度来说,涂鸦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认为,涂鸦最初发生的阶段开始于18个月大时,到三四岁结束。涂鸦与儿童动觉的发展以及视动经验有关,它是儿童练习和发展大肌肉整合运动以及精细动作控制的过程。

儿童涂鸦分4个阶段

罗恩菲尔德把儿童涂鸦分为4个阶段:首先,无序、无控制的运动,画面常出现混乱和无组织状态;其次,线形涂鸦,重复动作,建立起一些动作活动的协调性和控制感;再次,圆形涂鸦,对动作表现出更高的控制能力,这需要更多的运动能力和更复杂的动作;最后,命名涂鸦,儿童把动作与想象经验联系起来,从单纯的肌肉运动转向想象思维。因此,在涂鸦的不同阶段中,儿童练习了对自己身体不同的控制能力。

尽管儿童涂鸦在成人看来是无意义的混乱线条,但儿童在其中表现自己,就像用语言和手势一样。对于他们来说,涂鸦代表了一些事物,例如,看上去很随意的`一条线,可能代表狗在跑或气球在飞。涂鸦是一种动作表征,不是对物体的细致描绘。涂鸦是儿童的一种意识觉醒,这种意识就是儿童认为画在纸上的线条和形状也可以代表他们环境中的事物。

另外,一些儿童的涂鸦有些像点、戳画纸以及书写形式的图形,其实,它们是儿童试图模仿成人签名的一种表现,这种涂鸦可为儿童书写能力发展提供早期的实践机会。

成人涂鸦可测性格

心理学家认为,和儿童一样,成年人闲暇时,也会有意无意地画上几笔。而这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实际却反映了不同的内心世界。

“螺旋线”、“圆圈”、“波纹线”:表示忧郁和孤独。画这些图形的人对别的问题并不太关心,甚至觉得这些问题对自己是种干扰。如果发现自己画了螺旋线,那可得注意了,不能让自己发火;如果画了很多圆圈,就表示你过于忧郁和孤独。

“花”、“太阳”:表示个性比较脆弱,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他们内心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么快活,而且多半恰恰相反。他们大多向往友谊与爱情,于是脑子里想的便不由自主地表现在纸上。

“格子”:表明自己很可能是陷入了一种有些不体面和尴尬的境地。每一条下笔很重的粗线表示他们将采取进攻策略,如果最后再用一条线将图案圈上,表示问题起码是从表面上已经解决。他们经常倾向于把委屈和愤恨咽下,可这潜伏着更大的危险,这种人往往缺乏自信心。

锐角和匀称的椭圆形无休止地交织在一起:这种图案说明“画家”很无聊,或对开会没有一点儿兴趣,也有可能是对整个生活方式兴趣索然。

“十字”:表示很苦恼或自责,或受到对方责难。女人常用它来做点缀物,男人却赋予它某种严谨的意义。

画非常简单的小人儿:表示你很无助或逃避某种责任。人们一般都是在需要坚决说“不”,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画这种小人儿。

“国际象棋棋盘”:表示陷入很不愉快或很为难的境地,向往能有一条光明而可靠的大道带他走出这种困境。如果经常画“国际象棋棋盘”,建议去找心理医生咨询比较好。

篇3:瑞典父母尊重孩子的国度

在瑞典出差期间, 所见所闻, 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在瑞典人的眼中, 再小的孩子也是一个生命个体, 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 家长从孩子降生那天起, 便对孩子十分尊重。他们普遍认为, 孩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任何人包括父母都“疼痛教育法”——只有让孩子知道了“疼痛”, 下次他 (她) 才不会再去接触“疼痛”!

瑞典的父母把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中, 而这些细节, 却是中国家长常常忽略的。比如, 瑞典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 习惯蹲下身来, 与孩子在个头上“保持一致”。这样的动作意在告诉孩子:咱们是平等的。家长和孩子讲话时, 语气也是“和风细雨”式的, 绝少国内那种“命令”式的说教。“如果你能那样做, 我和妈妈将感到十分高兴”、“你能这样去做, 我们感到非常的欣慰!”孩子可以在父母指引的

无权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大框”下自由选择正确的方法或做法。在

因此, 孩子在家中, 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 就连穿衣戴帽这类小事, 父母都要“咨询”孩子。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或动作“违规”了, 可以向孩子提出建议, 或者提醒他, 但绝不可以粗暴地干涉或强制孩子的意志。我们看到在很多家庭中, 有些家长甚至有意让孩子去做“错事”, 当孩子“闯祸”后, 家长再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瑞典家长认为, 这样做既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 又能让孩子牢记一生!——这一生, 他 (她) 都不会再犯这样类似的错误了。瑞典人称此教育方法为餐桌上, 孩子更有绝对的“自主”。孩子不喜欢吃哪种饭菜, 家长不会厉声呵斥或“逼餐”, 家长只有“解释权”——某道菜含有哪些营养, 吃后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然后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吃或者拒吃。

瑞典人尊重孩子的最突出表现是:从不在人前教子。因为, 孩子也有自尊心, 也有“面子”, 父母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尊重孩子的自尊, 保护孩子的“面子”。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有帮助的。国内某些家长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呵斥孩子, “真没出息”、“真是笨蛋”、“不争气的东西”等等这样的指责脱口而出, 这种场面在国内几乎是司空见惯, 而在瑞典人看来, 这种教育方法, 简直就是一种犯罪!因为它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可能会产生终身性的“自卑症”。

我们在瑞典考察期间, 为瑞典家长们这种“深明大义”的做法感到由衷钦佩。因为我们通过观察发现, 这种尊重孩子的教育方法,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看到, 孩子们待人接物热情大方, 彬彬有礼, 遇事不慌, 总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来, 具有鲜明的独创精神, 而且从不“惧场”, 甚至和地方官员谈话, 他们也像往常一样保持“泰然自若”的生活常态。这都是瑞典父母长期“尊重教育”的结果。

篇4:孩子顶嘴,父母勿与孩子硬碰硬

我觉得说到这个份上应该能压服她,没想到她比我脾气还大:“我有翻天的能耐吗?别忘了,我是你女儿!”

一天晚饭后,她主动到厨房洗碗,我心里暗自高兴,认为女儿懂事了,能干家务活了,可突然听到“啪”的一声,碗和盘子摔碎了。还没等我开口,女儿进屋便冲我叫喊:“就怨你,怎么能让我洗碗呢?”

我刚想发火,考虑到她不是故意的,便看了她一眼,什么也没说。

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十几分钟后发生了:女儿低着头站在我跟前,边擦眼泪边说:“妈,是我不对,摔碎了那么多碗和盘子……”

我说:“知道错了就好,以后注意就行了。”说完,我把女儿抱在怀里,感到和孩子之间是那样亲密。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干了一天的家务活,我觉得很疲惫,便叫女儿给我倒杯水喝,没想到她撅着嘴、昂起头对我吼了一句:“你也不是没长手,倒杯水还指使人,你没看我正写作业吗?”

听她这么一说,我气愤地嚷道:“你也太不懂事了,你怎么能用这种态度对待长辈!”

女儿听后把笔往桌子上一摔,哭了。我看她那可怜巴巴的样子,心里隐隐作痛,便自己倒了杯水,又给她倒了一杯,说:“孩子,妈妈今天身体有点不舒服。不过妈妈也有不对的地方,你正在写作业,我不该打扰……”

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女儿却哭着说:“妈,别说了,都是我不好,因为前天数学小测试,我考得不好,心里一直觉得憋屈,我不该跟妈妈顶嘴。”

这两件事让我略有所悟。我觉得,女儿跟我顶嘴,其实是她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倘若采取针尖对麦芒的做法,愤怒地责骂孩子,不论对孩子成长还是家庭和睦都是不利的。孩子和父母顶嘴,通常是想通过这种“挑衅”的方式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重视,或是宣泄他们内心的一些负面情绪。一般说来,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因此家长应冷静对待,以退为进,最好暂时回避—下,或者用一种打趣的口气问孩子:“这话是你打心眼里想说的吗?”当孩子平静下来后,再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谈,帮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果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父母应尽量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为孩子出谋划策。

孩子与父母顶嘴时,父母应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宽容他们的过错,接纳他们的不成熟,用博大的爱抚慰他们的心灵,这是所有说教和惩罚都不具备的力量。

篇5:美国父母送给孩子的安全手册

——如果独自在家, 陌生人来敲门, 可以隔着门告诉他, 爸爸妈妈正忙着, 或在睡觉。不论他有任何理由, 也不要开门。

——接听电话时, 不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地址、此刻谁在家里等任何与家里有关的信息。

——要到哪里玩, 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知道。

——不可独自行走, 出门总要与朋友相伴。

——不要独自到加油站、戏院、餐馆或其他公共场所。——空空的大楼、安静的门道, 虽是好玩的地方, 但不可独自到那里玩。

——有任何不对劲的事, 别忘了打报警电话。

——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 特别是食物。

——无论如何, 不要坐陌生人的车, 哪怕他说是爸爸妈妈的朋友, 或是爸爸妈妈让他来接你的。

——如果陌生人对你说, 保证带你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 或和你玩一种很有趣的游戏, 不要相信, 千万不要跟他走。

——如果陌生人把手放在你的肩膀上, 最好的办法是大声尖叫:“我不认识这个人。”或高叫:“火警。” (专家认为, 这样叫会立刻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为任何人听到“火警”都会救助。)

——不要公开说出家里近期的外出旅游计划。

——学会打开和关上家里所有的门窗。

当然, 仅仅一次填色游戏还不足以让孩子们牢记这些安全守则, 所以从警局回来, 我们又把经常在幼儿园玩的“假设游戏”教给父母们, 让安全守则成为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在玩中学习, 更能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比如父母充当陌生人:

1.下大雨时, 一个陌生人说, 他能用他的车载你回家, 你该怎么应付?

2.在游乐场, 一个陌生人说, 他的宠物狗丢失了, 问你“能帮我找一找吗?”你怎么办?

3.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 一个陌生人来敲门:“我的车坏了, 想借个电话用用。”你答应吗?

4.如果一个能叫出你名字的陌生人对你说, 你妈妈受伤了, 嘱咐他来接你, 你跟他走吗?

此外, 我们还建议父母在大众媒体播出的节目中寻找教育孩子的机会, 比如看到孩子被绑架的电视新闻, 就可以借此问问孩子:“如果你也碰到同样的情况, 会怎么做?”如果晚报上报道, 某个孩子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玩被骗子带走了, 也不妨与孩子一起讨论一下, 哪些地方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安全的, 在这种探讨的过程中, 孩子多会比平时更认真地听大人的话。

上一篇:霜降短信下一篇:XP版商品房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