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2024-05-02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

篇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产婆术”属于。()A.直观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 2.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A.观察法B.访问法C.问卷法D.调查法 3.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A.自主性B.随意性C.规范性D.强制性

4.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A.反馈B.行为C.实行D.内化

5.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A.学习动机B.学习需要C.学习兴趣D.学习期待 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包括。()A.意识和能力B.规则和技能C.认知策略D.经验和方法

7.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A.积极的情感教育B.意志品质的培养C.人际交往教育D.良好性格的教育

8.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田地的面积。这些知识属于。()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保护性知识 9.对于小学生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间在价值上保持较高的(),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A.同质性差异性B.一致性差异性C.一致性独立性D.同质性独立性

10.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A.漫无目的幻想B.走路C.联想D.发明创造

11.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们以()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A.被动的合作学习B.自觉合作学习C.主动学习D.主动合作学习

12.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连朋友跟她开玩笑她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的。()A.焦虑症B.恐惧症C.强迫症D.抑郁症

1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A.研究能力B.学习能力C.管理能力D.交往能力

14.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A.班主任的要求B.共同的活动C.共同的奋斗目标D.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15.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恒常性

16.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制”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壬戌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癸卯学制 17.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A.激发兴趣B.引起注意C.丰富想象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1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19.“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B.差异性C.顺序性D.不均衡性 20.以下不属于实物直观的是。()A.观察实物B.演示实验C.到实地参观访问D.观察教学电影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1.简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2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表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然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体现的是学生要学,学生再自己通过猜测、验证获得知识。

问题:请比较分析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启示。(20分)25.这是某教师执教《放弃射门》导人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2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计分,40分)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分)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5分)

【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C【育萃教育专家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善于激发学生去寻求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从谬误走向真理,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2.A【育萃教育专家解析】班主任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组织劳动。能比较自然地了解到学生思想行为的倾向性、能力、兴趣及习惯特征,例如,在上课时观察学生上课的情绪、注意力,回答问题的情况,完成课堂作业的情况,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质量、语言表达能力、意志品质及对各门课的兴趣等。3.A【育萃教育专家解析】课外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自主性,把握这几个特点.有助于驾驭课外活动的规律,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重要功能。

4.D【育萃教育专家解析】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内化。

【育萃教育专家解析】品德的学习阶段在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的题型出现较多。品德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认同更深入一层,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一定性;内化阶段,个 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5.B【育萃教育专家解析】学习需要是指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6.B【育萃教育专家解析】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7.B【育萃教育专家解析】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称为意志品质。人们的意志品质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主要的意志品质有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题干中的学生缺交作业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8.B【育萃教育专家解析】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9.B【育萃教育专家解析】正式群体中的内部成员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而非正式群体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的。各种非正式群体有自身的价值取向,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的价值取向有差异性。【育萃教育专家解析】按照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价值取向比较一致;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

10.D【育萃教育专家解析】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符合这三个特点的就是问题解决。11.D【育萃教育专家解析】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2.C【育萃教育专家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题干中小敏的心理问题就是强迫症。

13.A【育萃教育专家解析】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和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教师的研究常常是围绕自己的实践工作与对象开展的。14.C【育萃教育专家解析】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15.B【育萃教育专家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对于知觉的对象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即赋予对象一定的意义。

16.B【育萃教育专家解析】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主要是采取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十多年的“六三三制”。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17.D【育萃教育专家解析】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8.B【育萃教育专家解析】这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华生认为儿童的成长完全由环境来决定,否定遗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绝对性。

19.C【育萃教育专家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些顺序不能颠倒,不能盲目地加速,“揠苗助长”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0.D【育萃教育专家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观察教学电影属于模象直观。

【育萃教育专家解析】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直观的形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考生应该掌.握这三种直 观形式的概念.能判断哪种教学活动属于哪一类,还要知道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21.【育萃专家答案提示】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儿童对学习的价值了解不深,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项认真的工作。(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很多小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对学生打的分数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取得高分成为很多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同时,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是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满足感常伴随着教师的夸奖而增强。

22.【育萃专家答案提示】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23.【育萃专家答案提示】(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育萃教育专家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其相关知识是历年考试的重点考查内容。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述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将其进一步发展基本定型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我国最早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地点(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基本特征、优缺点等,都可能以各种题型出现。

24.【育萃专家答案提示】从设计意图来看,这两位教师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但前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后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通过自学是能够找到答案的。教师A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面对已知结果的操作,学生索然无味,激不起学习的热情。教师B则充分正视学生的现状。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已知的思辨,学生为了证明知识的观点,认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展示出来,这样的操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的主动学习,这样的操作活动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正确的定位。在设计操作活动时,不能为了操作而设计操作,而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 导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25.【育萃专家答案提示】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人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与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做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育萃教育专家参考设计】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听、说、读、写动词短语及其一ing形式:drawing pictures,doing the dishes,cooking dinner,reading a book,answering the phone.②能够听、说、认读句型“What are you doing?”及回答“I’m doing the dishes/„”(2)过程与万法目标

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培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教学重点 掌握动词短语的一ing形式,理解主要句型What are you doing?并能用I am„来作答。

问题(二):

一、Warming—up and Revision(热身互动,自然导入)1.Greeting and Sing a song:《I can help)).(投影出示歌词,老师做动作示范,师生一同演唱)【设计理由】首先以歌曲热身,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复习所学动词短语,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进一步复习有关家务劳动的短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迅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2.Game:Act and guess.边做动作边找学生猜。如:read/write/draw/jump/run/swim/fly(T:Wonderful!Let’s go on.)sweep the floor/wash the clothes/do the dishes/cook the meals……

【设计理由】通过做游戏回顾所学的动词,以旧带新,同时也为后面的新授、拓展做简单的铺垫,目的就是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动词的世界。

二、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引入新知,操练巩固)1.教师展示着动词卡片说:I can draw a tree.Now,I am drawing a tree.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并强调I am drawing a tree now.鼓励学生做画画的动作,边做边说 I am drawing a tree/an apple/„同时教师播放课件,内容为本课时动词图片和短语拼写。

【设计理由】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引出新单词的学习,并且重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单词,注意它们的发音及一定的拼读规则,这样对于其他的动词短语加后缀,学生也就能自己拼读了。

2.教师出示洗碗的动作卡片,学生听发音后,教师说:I am doing the dishes.此时可作为扩展知识,告诉学生洗碗有两种表达方法,即I am doing the dishes或I am washing di—shes.继续播放课件,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认读:drawing pictures,cooking dinner,reading a book,answering the phone。教师注意学生动词一ing形式的读音,必要时多练习几遍,并纠正学生的发音。

3.T:Boys and girls.Here’s a ping—pong.Do you like playing ping—pong.(做动作)Please look at me.What am I doing now?(边托球边解释:现在,我正在干什么)You can ask me:What are you doing?(拿词卡边领读边板书)教师回放课件内容,学生再次跟读。同时教师询问:What are you doing?鼓励学生说完整句,如:I am doing the dishes.I am reading a book.I am cooking dinner.教师播放Let’s learn的部分的录音,学生边听边指边读,力争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设计理由】这一环节既是课题的导入也是现在进行时用法的感知,针对本节课的难点,即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现在进行时所表达的含义,通过play ping—pong这一正在进行的动作,鼓励学生用“What are you doing?”这一句型来问老师,借此老师教学并板书课题,且初步熟悉其陈述句的表达法“I am V-ing.”

三、Practice(练习)1.Play a guessing game.一名学生从词卡中挑出一张出示给全班同学,另一名学生背对这位同学,猜一猜自己正在干什么,全班同学问:What are you doing?猜的同学边做动作边用I’m V-ing来回答。

【设计理由】猜单词游戏的设计,是一个常规性的游戏,无多少技巧隐含其中,这是机动处理的部分,同时也是让学生在做游戏中生智。2.Listen to the tape.Listen,point and repeat.3.看课件中的图片,回答问题。如:What are you doing?I am writing.(遇到不会答时,可播放课件中相应的录音)【设计理由】听录音之后看板书领读,领读过程中,通过动词原形与现在分词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现在分词的构成。紧接着看课件,进一步练习句型,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思路。

四、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和拓展)1.写出动词的一ing形式,指导书写及拼读。2.看课件中的图片造句。

【设计理由】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编自演,体验发现的快乐。不仅复习了本节课所学重点,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Homework(布置作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或课外运动,边做边用动词一ing的形式来说。

【育萃专家点拨】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所占分值较大,考生应将精力重点放在这一问题上。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包含导入、传授新知和结课三个部分,考生应将这三个部分:都写完整,不能有所遗漏。另外,导入和课堂中的提问是需要重点设计的内容。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如经验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等。导入还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魔力,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2)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核心内容要集中;(3)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最好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提问;(4)依照教学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时机;(5)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

篇2:《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

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解析】D。题目是叙事研究的定义。

8.关于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发展要先于教学,以更好的进行教学

B.教学内容应略高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C.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更好的促进发展

D.教学应同时考虑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解析】A。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提升。

9.小学生喜欢亲近老师,渴望得到夸奖,这种需要属于()。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解析】C。

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关心,是一种归属感和爱的需要的体现。

10.“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说明()。

A.需要对能力有影响

B.动机对能力有影响

C.性格对能力有影响

C.气质对能力有影响

【解析】C。

勤奋是性格的态度特征,笨是性格的理智特征的体现。

11.小明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逐渐出现了被动、退缩、无动力的状态,这种心理反应属于()。

A.学习焦虑

B.习得性无助

C.自我估价降低

D.认知功能障碍

【解析】B。

习得性无助感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12.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能够解决“7×8=56”这个问题的儿童属于()。

A.前运算阶段

B.直观动作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解析】D。

小学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

13.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①国家课程②地方课程③必修课程④选修课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标准里面的规定的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14.林老师教学《借生日》时,先板书“生日”,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日是哪一天?又是怎样过生日的?接着又板书“借”,并提出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为什么要借生日?”“生日能借吗?”这种导入方法是()。

A.故事导入

B.情境导入

C.悬念导入

C.直接导入

【解析】C。题干中老师不断通过提问的方式,借生日能“借”吗?进行设疑,制造悬念,以引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

15.在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主要采用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教学

【解析】A。

古代采用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到了17世纪初才产生班级授课制。

16.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演示法

C.读书指导法

D.实习作业法

【解析D。

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

17.曹老师教学《圆的周长》时,讲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上的卓越贡献,同学们感到很自豪,曹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解析】D。题干中的自豪感,也是教师向学生传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思想性。

18.在教育理论中,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A.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D.内容与方法的关系

【解析】B。

教学是教育的一种途径,除了教学,教育还有其他的途径。所以他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9.通常所说的备课要“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A.研究学生

B.设计作业

C.设计评价

D.指导学法 【解析】A。

20.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通过任务分解,责任分工,协同互助,已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属于()。

A.掌握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索学习

D.发现学习【解析】B。

题干中的关键词“共同”“任务分解”体现了合作学习。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 参考答案】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复习在记忆中有重要作用。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

①及时复习。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发生。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以免产生干扰。

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法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会降低复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可以更好地提高记忆效果,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互配合。

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2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参考答案】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如东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和谐、崇尚德行、关注整体;西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沿着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差异。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3.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1)班主任要明确评语不是一种检查和评比,而是一种阶段性的总结。学生期末评语是老师对学生一学期来的表现的一种分析和总结,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全面正确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鼓励学生发扬优势,改进不足。因此,班主任在写学生评语时应注意不要给学生下定义或分等级,而是要客观地给学生作一次比较全面的总结。

(2)评价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班主任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为期末评语的撰写积累素材。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班主任评语中要由衷地为学生的优点“喝彩”。然而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表现出来的,有些甚至是一闪而过。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把它记下来作为日后写评语的素材;要正确评价一个学生,不能只是着眼于他眼前的表现,也要关注他以往的表现,更要注重他未来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

24.材料

沈老师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有一副嘲弄他的漫画,同学们嬉笑不已,沈老师看后笑着说:“头像画的很逼真,这位画画的同学很有天赋,我为班上有这样的人而感到高兴,建议他多向美术老师请教,充分发挥特长,说不定将来会成为美术家呢。”沈老师停顿一下,接着说:“可是这节课不是美术课,而是作文讲评课,现在我把它擦掉好吗?”沈老师正要去擦,只见一位同学疾步走上讲台,向沈老师深深的鞠了一个躬,然后抢过黑板擦,擦掉了他的“得意之作”。

多年以后,一副赞美老师,反映自己思想转变的美术作品《悟》被选为参加全国美术展的参展作品,作者就是当年在黑板上画漫画的学生。

问题:(1)评析沈老师对“漫画事件”的处理。(10分)【参考答案】沈老师的处理方式很恰当。

第一,沈老师做到了长善救失。虽然是学生的恶作剧,但是沈老师还是能看到学生的山观点,并进行了赞扬,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第二,教师运用了期望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对教师的启发表明,教师如果对学生有期待,并能鼓励指导学生,学生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第三,教师注重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教学中能够从思想品德方面给与学生一定的启发,能够做到学生的自我感悟。

(2)谈谈教师在处理课堂上对突发事件的注意事项。(10分〉

【参考答案】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策略,根据实践经验的总结,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

4.言语提醒、反复提醒。

5.直接提问。

6.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

25.材料

刘老师教学《第一场雪》时,运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学生在质疑时,她就说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她就说:“老师仿佛罝身于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大家齐读得好......大家读得不好时,她首先肯定“读得不错,要是不仅能表现出惊讶,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感觉来,就更棒了。”

问题:(1)评析刘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10分)【参考答案】

第一,刘老师做到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能让学生感觉教师的评价是合适的。

第二,刘老师做到了教学评价的指导性,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朝向哪个方向努力。

第三,刘老师做到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刘老师在对学生的评价除了适合学生,而且评价也非常正确合理。

(2)谈谈“新课改”倡导的评价理论。(10分)

【参考答案】新课改倡导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及时、积极的反馈,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

篇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2008级和2009级300多位翱翔学员的研究性学习体验表明, 由所在学校、基地学校和科学实验室共同提供一定主题的问题解决、知识建构和研究方法习得过程, 使得每一位学员都经历了全面的训练, 不仅促使他们完成了一定主题的探究任务, 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借此获得了自身对于科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素养的深刻学习。实践也表明, 指导教师在高中学生进行上述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交流几点认识, 并针对高中教师如何指导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论文写作与交流等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一、关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当今的基础教育, 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大学教育, 占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基于教科书开展讲解、传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听讲理解、课堂讨论、解题练习并接受测试的把现成的人类创造的知识按照一定学科、一定主题编制成教材所进行的传递式、接受式教育 (新课程实施以来, 也渐渐开始有了互动建构式教学) 。这些方式对于引导学习者有效认识、继承前人知识无疑是必要的, 但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角度来看, 仍然是基于现成知识的间接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就是鼓励学生在继承性学习的同时, 也能获得一定社会与自然真实问题探究过程的知识建构、技能习得和价值观体悟。这种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 引导学习者进入一个客观存在的、尚没有答案的、没有被知识化的问题情景。“翱翔计划”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 因而需要学习者亲自去观察, 亲自去采集数据, 亲自去发现事实、组织事实, 并且在完成上述探究过程中形成研究报告并经历严格规范的答辩, 从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和能力提升。学习者在此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生成性知识 (即在导师指导下最终修订完成的论文) 以及他们对于自身学习过程的深刻体悟就成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能力发展性学习。

已有翱翔学员的实践体验表明, 这种涉及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对于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有效的。我们认为, “翱翔计划”凭籍上述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及其成效已经逐步成为一种有特色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以下先就我们的认识做如下交流。

第一、国际实践:为本土实践提供借鉴

“翱翔计划”立项前期, 北京市教委要求北京教科院开展国内外已有实践经验的考察研究。北京市教委于2003年组团到美国中部地区专门考察了天才教育制度, 还深入伊利诺伊州数理高中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团发现, 该学校倡行“基于探究的学习”理念 (Inquiry-based Learning) 。2008年, 再次追踪考察, 发现他们把这个词变成了内涵更为丰富的“基于探究的教育” (Inquiry-based Education) 。他们对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方式及学业成就评价更多地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密切结合。

为此, 在课程资源、教师指导、教学管理和学业成就评价等方面开始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教育制度。我们考察的足迹延伸到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在那里, 我们非常惊奇地发现, 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借鉴中国“重点中学”教育制度, 在国家财政实力并不丰裕的情况下, 先后创建了500多所“新星学校”, 集中来自城乡社会各阶层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 以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为主线建构课程体系, 实施了国家和地方共同合作的天才儿童教育, 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 如今已经成为国家培育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的重要基地。

2010年, 我们又有机会深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考察两国天才儿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从中发现澳新两国天才教育的基本实践理念在于:借助富有个性的探究性体验学习方式, 将儿童的先天的各种“超常禀赋” (giftedness) , 经过教师指导和个人努力转化为后天他人及社会认可的“天才表现” (talentedness) 。参与这种转化过程的教育工作者包括正规学校教师、民间团体教育工作者和大学及专业机构研究人员。澳大利亚依据天才儿童培养的需要, 分别针对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特长学生的需求尝试中学与高等院校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新西兰则从幼儿园开始就尝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组织实施天才儿童教育所需要的教师专业培训与研发项目。

上述实地考察显示, 培育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及其它综合性优秀品质, 需要在实施传授式教育的同时, 加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使他们有机会获得有激励性的学习成就体验, 进而激励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 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追求和学习自信心。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课程资源结构以及学习者自身努力成为天才教育的核心要素。

第二、唤发学习主体性:探究-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教育

谈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家不由地会涉及一组词叫做“探究”、“探究式学习”和“探究式教育”。所谓探究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也就是说要善于为学生的有意义探究学习过程搭建脚手架。比如我们曾经与北京五十中共同规划开展世界遗产教育, 组织学生去北京猿人遗址。怎样去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呢?我们在学生去之前提示他们可以从多种视角进行考察。例如可以从生态环境对人获取食物、提供栖息地的事实, 考察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从考察石器的发明、火种的采集来看科学发现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从考察在野兽横行的蛮荒时期, 北京猿人为了个体的存活, 集合起来抵御野兽的攻击, 以及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了解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同学们借助环境生态的视角、文化的视角、科技的视角、审美的视角去收集资料, 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很多专题性的观察。上述实践案例表明:有指导的探究能够促使学习者获得成就体验。在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选题。有了选题之后我们就可以依据现有条件确定探究的具体方案。依据方案, 学生借助各种方法采集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经过整理加工梳理之后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初步完成的论文必须经过反复的交流和修订, 才能逐步成为针对一定主题的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过程。

第三、问题解决:在建构知识中发展能力

多年以来, 我们一直在讨论在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之间, 师生之间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有人说以教科书为本, 以教师为本, 后来就是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但是这些理论不够操作化。实际上, 我们更加关注教师怎样指导, 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当中发挥哪些指导的作用, 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翱翔计划”提供给学生的就是在一定程度的科学探究实践中去学习, 从而将一定主题的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过程作为课程与教学实现方式。在此过程当中, 翱翔计划首先要带给学生一种直接体验, 不论这种体验是起始阶段的实验室现场参观, 还是直接亲身做实验, 或者去实地采集标本和数据, 都是力图带给学生创造性解决未知问题的体验。学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获得比课堂教学丰富得多、深刻得多的学习体验, 因而, 这种学习体验更能内化为学习者的自觉行为, 并带给他们富有可迁移价值的能力发展。

第四、多本转化:文本-事本-话本-人本

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仅靠书本学习是难以奏效的, 而必须极大地拓宽学习者认知、技能、情感的多方位学习, 以便他们获得深刻的理解与感知, 并内化为实践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包括通常学校教育课程提供的基于教科书和其他媒介的文本学习, 富有意义的实践体验学习 (即以事为本的学习) , 也包括通过个别交流、小组讨论、答辩互动交流等“话本学习”, 最后还提倡通过与人际交往、反思自身实践体验开展互为资源的“人本学习”。翱翔学员所经历的课程学习, 除了必修课、选修课之外, 还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去发现知识, 与同伴交流, 与指导教师交流, 跨校交流, 特别是在“翱翔计划”成果交流专题答辩环节, 专家以提问和评论的方式, 参与这种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欣喜地发现, 翱翔学员借助上述多本互动转化过程, 其对于与研究的主题、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科学素养和意志品质都得到显著增强。“翱翔计划”地理学科学员、来自北京八中的刘逸侬同学从事的是关于生态治理蝗虫的专题研究。为此, 他花费半个月时间去河北坝上草原采集标本, 进行实地观察, 获得了令科学家非常赞许的研究成果。回顾自身学习体验, 他非常感慨, “以前总以为科学考察很是浪漫, 身处其中方知并非如此。成绩背后流淌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体验过才知道:每天都要面对密密麻麻的蝗虫尸体需要怎样的坚持;才知道每天都重复着几乎一样的劳动需要怎样的毅力。尽管这次旅途是这样的艰辛, 我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因为艰难困苦只是表面现象, 而战胜艰苦和疲惫之后, 我所取得的成果, 收获的知识, 得到的快乐是无价之宝。”“翱翔计划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 让我携着梦想展翅飞翔。”许多翱翔学员都有同感。他们认为, 最有价值的是让我们学会了坚持, 学会了同伴合作, 学会了自信的表达。他们感叹, 这番难得的学习经历能够让我们受益终身!”[1]

第五、论文写作:将有意义探究过程转化为理性化的学习过程

论文写作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机制。写作学术论文的价值首先在于促使研究者全程客观地记述学习者结合某个有价值的主题而开展的研究过程及其结果。另外, 论文还是一种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知识建构和能力建构的载体。完成一定主题的研究论文是“翱翔计划”的教学要求, 也是体现学生在科学家身边获得有意义成长的重要记录。我们并不指望高中学生都能够有多少独创性的科学发现, 但更看重有成果的研究性学习应能带给他们一种真实的、全程性的知识建构体验 (哪怕是现成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其实, 写论文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论训练。

我自己曾经在80年代有机会去国外学习。其间, 让我受益最大的是我的导师跟着我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我的论文, 前后一共改了六遍。当时, 自己觉得每改一遍都特别煎熬, 充满焦虑, 常常有寝食俱废的感觉。历经磨难之后, 才发现最让我受益的是那沉沉的六个版本, 它们成为我学习进程中的阶梯, 促使我在厘清主题、建立逻辑的艰苦求索中, 学会了忍耐寂寞, 学会了研究方法, 并从中积累了自信。其实, 翱翔学员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相似经历。

二、关于翱翔学员的论文写作要求与指导策略

关于研究论文的写作, 从“翱翔计划”学员一开始确定题目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而不是等到所有的资料都收集完了才开始。第一次跟导师谈论文选题和写作方案的时候, 我们需要就自己感兴趣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涉及哪几个相关具体问题, 从哪里以何种方法找资料和数据, 大致研究进度如何安排等问题有一个初步考虑, 而不能依赖导师告诉你做什么、怎样做。其实, 刚开始学习做研究, 我们对于上述论文规划要素不一定十分清楚。我们对于研究过程与方法的了悟过程, 往往伴随研究性学习的体验和反思逐渐明晰起来。在与导师的交流沟通过程中, 我们还需要不断修订主题、调整方法、重组资料, 甚至做到半途突然发现刚开始的设想很可能就是错误的。但是, 如果没有那个起点, 缺了这种试误性摸索, 我们或许就找不到通向成功的门径。也正是因为论文写作的上述特点, 才使得学习者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基础上, 不仅完成一定主题的问题探究和知识建构, 还能够从中获得方法论的有意义训练。关于论文写作, 我们有以下认识与建议。

(一) 选择恰当的主题

选择恰当的论文主题特别重要。论文的主题应该是与学习领域相关的、具体的、有意义的题目, 并且通过在规定期限的研究完成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形成研究报告, 若此, 就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反之, 如果选了一个很难、很大的题目, 势必耗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 难以如期完成, 于是便蒙受挫败感。在实际教学中, 高中生常常也会因为没有经验而需要修订或改变研究主题。其实, 这都是很正常的, 甚至可以说是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因此, 指导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兴趣特长以及研究资源前提下, 为他们提供特定学科领域的问题背景, 讲解论文性质及规范, 介绍相关研究方法, 以便学习者聚焦有价值的问题, 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案, 并开始围绕主题进行文献考察、实地调查、访谈调查、或实验室工作等相关研究。

(二) 论文结构的基本体例

在完成文献研究、资料数据采集、获取资料数据分析、围绕研究主题形成研究基本结论基础上, 研究者就获得了写论文所需要的素材。论文体例大致要考虑:封面、目录、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件。首先要有封面。封面要标明研究题目、研究者、所在学校、基地学校、实验室、指导教师。还要注明提交日期。最后, 还需要对于帮助过你的重要人物给予认可, 对于指导老师表示致谢。

(三) 论文主体部分

1. 题目。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的识别标志。因此, 题目一定要有问题价值, 简明扼要, 用词力求准确。题目一般应该在20个字以内, 必要的时候可以副标题方式界定主标题的范围或侧重点。题目不能过大过泛。比如, 一位同学提出“北京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这个题目不可避免地要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甚至终生教育, 才能撑起北京教育改革发展主题, 这需要一个综合研究团队才能做, 而绝不是一个人甚至一所学校所能够完成的。不言而喻, 题目过大容易失之以空泛。同学完成的研究中有许多好的题目, 比如“探究硬酸纸显现指纹最佳的PH值”——题目十分准确、简明。“套外对茄子农药残留量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城市绿地灌溉分析”——读者一看就觉得很实用。不仅如此, 题目简明实用也会为资料数据采集、问题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结论提供清晰无误的研究工作路径。

2.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的主题、研究内容及其价值的高度概括。摘要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我为什么做这个研究?我用什么方法开展研究?我的主要发现和基本结论是什么?有经验的读者一般会根据摘要判断是否要阅读。为此, 摘要就应特别突出论文关注的新问题、新发现、新观点等创造性成果。例如, 北京二中孙汉鑫学生研究的是“循环排气吸附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他的摘要强调“本课题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循环排气的吸附技术。无需外接气源, 而是通过机构的主动按压使吸盘产生持续的吸附作用。在此原理基础上, 设计出循环排气吸附模块, 仅用一套机械机构就能够使多个吸盘同时吸附在地面上, 具有结构紧凑、能耗低、吸附安全等特点, 并结合这种吸附技术应用爬臂, 吸附门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2]作者仅用了五行字, 就把整个论文的价值, 连同应用价值也说明白了。需要强调的是, 中学教师指导学生写论文摘要, 实际上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反思自身研究价值, 从中培养概括能力的有益方法。

3. 关键词。

论文为便于检索一般都需要确定三到五个关键词。关键词一般都是从论文题目或者论文涉及关键概念中提炼而来。以下选取2008级同学若干论文为例, 加以说明。

“北京青岛两地大气氡浓度变化规律研究”一文的关键词“氡;放射性;大气运动”。

“西城区王府的保存现状研究及GIS应用”一文的关键词“王府现状;西城区;衰落;保护;建议”。[3]

4. 正文结构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主体部分。其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文献综述、数据资料分析、结论等部分。

(1) 引言

引言的目的就在于帮助读者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引言一般要设计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及其价值的说明、问题的背景、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研究过程、以及对于本论文大致内容结构的说明。有经验的读者看论文除了看题目、摘要之外, 常常会浏览一下引言部分, 由此决定看还是不看。一位日本教授回忆自己写博士论文的经历, 说引言就耗费了他写作整个论文五分之四的时间。引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们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 在引言中关于研究方法的段落, 学生应说明所采用方法对于获得有价值资料、数据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 采用文献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而研究者如欲取得独有的新发现, 借助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等方法去获得。其实,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 我们通常需要综合采用若干具有互补性质的方法来保障数据证据的可靠性。

(2)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价值在于呈现研究者对于研究主题相关的已有研究知晓多少、研究者如何分析认识和评判已有文献的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文献综述往往为特定主题研究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文献综述是一项学术研究基本功, 集中体现学习者的文本学习和概括组织能力。一份主题鲜明、引文权威全面、条理清晰、有建设性的文献综述本身就可以作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一般来说, 文献综述在论文中要占一定的比例。没有已有相关研究做背景, 我们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就很难体现。

文献综述中如何处理好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关系, 是困惑同学们的一个难题。直接引用过多显得有些资料堆积;间接引用或综合评述又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我们建议, 当我们提及“有很多研究表明, ……”, 那就意味着至少要有三个以上的文献支持方可。经典性的事实、权威话语或者结论, 一般要用引号, 而且要说明出处, 甚至要标明来自哪一本书的第几页。

文献综述一般应采用客观口吻叙述, 例如“已有研究表明……”;或者“某某某研究发现, ……”。不宜出现“我认为……”, 而应为“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紧随其后就需要提供一组文献去佐证。文献综述的结语部分, 我们可以说, “综合以上文献, 我们似乎可以形成以下共识……”。

缩略语是我们常常会在引文或者正文中遇到的问题。一般来说, 行文中第一次出现缩略语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全称, 后面用括号注明。例如,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简称“申遗”) 。同样, 文中第一次出现英文术语或缩略语时, 需要用汉语加以说明。还有, 如果文中出现图表或照片, 也需要加以必要的说明并注明资料来源。

(3) 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往往能够体现研究者借助自主研究方法获得的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事实、数据及其他重要信息。它们将成为提出观点、做出判断与形成结论的最为重要的基础素材。所以, 其客观性、可靠性及其内在的逻辑性应能经得起推敲和不同角度的解读。讨论需要说明的是, 这部分内容篇幅比较大。陈述顺序可以按照与主题相关的系列分主题按序表述。

(4) 讨论与分析

如果论文写到这里之前基本上还是以客观口吻进行叙述的话, 讨论与分析就应当是研究者在占有并充分理解上述资料形成的主观判断以及对于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良好的讨论与分析应能够体现“揭示主题, 归类事实, 呈现逻辑、彰显属性、预示规律”等方面的特点, 进而实现围绕研究主题进行知识建构的价值。

(5)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部分是一篇有价值论文最为精华的部分。结论是对于研究工作的评价, 一般需要涉及对于研究主题的价值、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及其科学性进行确认;通过结论作者还要向读者以高度凝练的话语说明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发现及其对于前人研究的补充或发展。此外, 在结论末尾, 还应就本研究的缺陷与不足以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提示。因为, 科学研究旨在深化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问题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而不是企图去终结问题。实事求是地陈述自身研究的局限, 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恰恰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标志。

(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标注是衡量一篇论文科学水准的一项重要指标。读者通过浏览文献目录可以判断研究是否具有前人研究的基础。有经验的读者甚至仅仅凭借文献目录就能够判断一篇论文所具有的价值。

在参考文献中, 研究者直接阅读过的, 或者是论文当中直接引用的资料, 不论是公开发表的, 还是没有发表的文献, 都应对于出处如实加以说明。

参考文献的标注一般包括随文注释、随页注释和文末标注。按照我国现行的文献标注标准, 专著用“M”表示, 论文用“C”表示, 报纸文章“N”表示, 期刊文章用“J”表示, 学位论文用“D”表示, 报告用“R”, 标准则用“S”表示。

(7) 致谢与附录

借助“翱翔计划”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品质的过程, 也是感悟学术道德规范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在深刻反思总结自身学习经验时, 对于导师和在研究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组织和个人表示应有的感谢。那种在采集基础数据资料, 讨论修订论文过程中受益于调研对象、指导老师或同学, 然而在认可成果归属的时候, 却惟独只有自己名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关于附录, 也需要说两句。附录收入的应当是对于理解论文特别重要的东西, 例如:量表、问卷等工具, 以及难以寻觅的重要文献等。

(8)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这里不仅有语言表达不准确, 导致国外读者难以理解的问题, 还需要强调的是英文中极少用“本文介绍……”之类的句型, 而宜用被动语态以保持客观性。例如,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Many studies have undertaken……;It has been proved that……”;“It was concluded that……”。

(9) 研究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

论文原创性声明不仅是诚信的宣示, 也体现作者自觉承担责任的意愿。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如果引用了别人的东西, 我们就需要说明;否则, 就意味着那是我自己独创的。所以, 我们通过学习论文规范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尊重他人知识劳动的意识。

(10) 其他

“翱翔计划”作为一项研究性学习项目, 我们不仅希望每个同学能够借助一定主题的研究过程, 获得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的学习体验, 还热切期待同学们能够对于他们自身全身心投入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刻反思, 并由此形成对于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深刻体认。我们认为, 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论认知将会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科学探究发现过程中发挥久远的积极影响, 甚至超过某项研究课题本身。因此, 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自主反思和相互交流, 也是发展他们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三、如何进行论文陈述和答辩

最后, 本文将与老师和同学们谈谈论文的交流问题。许多人认为, 完成了论文, 就可以去陈述了。其实不然。论文陈述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一般只有10分钟, 顶多一刻钟时间。而且要求作者要围绕若干问题进行简明直观的演讲, 而不是念稿子。这就需要报告人要有取舍。我们都知道, 念文稿和演讲是两种不同的话语表达。口头表达要有重点, 能够吸引别人, 甚至有体态语、有故事和必要的绘声绘色的表达;而文本表达则要求非常严谨的用词和逻辑性表述。就一定研究主题进行报告, 许多翱翔学员的经验表明, 陈述实际上是基于主题学习的经验交流, 包括:“我研究的题目是什么?”“我为什么选择这一题目?”“前人在相关问题都做了什么?”“我用什么方式开展探究, 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的发现?”“由此形成了哪些新观点?”最后, 如果有时间, 还可以陈述, “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这段学习经历, 对于我有什么价值?”当然, 这只是一点提示, 实际上每一位发言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特点及所拥有的时间加以取舍。在过去两年实践中, 有些学生容易在时间分配上犯错。要么开头耗时太长, 结果来不及讲他最有价值的结论和发现。在此, 我们尝试提出一个大致的时间分配建议:选题说明2分钟, 讲方法及过程1分钟, 研究发现和结果讨论4分钟, 结论2分钟, 学习体会1分钟。大家看得出来, 我们希望学员将主要时间放在最有价值的研究发现及其结论的表述方面。

在主题陈述和答辩过程中, 我们认为要把握以下要则。首先是“听众友善”。为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们自然站立发言, 眼睛正视听众, 用自己的表情、语速、声调以及手势等来传递自己对于课题的兴趣、理解和自信。计算机投影 (PPT) 如今已经成为学术交流必不可少的辅助表达方式。听众希望看到的是朴实、简明、色差显著、直观的文字和图示。切忌那些自己觉得好看, 但是坐在后面的观众看不清楚的效果。

说到“听众友善”, 这里分享一个故事。我曾经到美国去考察世界最有名的生物研究基地, 每年有很多重大的研究成果。所长是一位享誉国际的科学家, 他简要介绍研究所后就请大家提问。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低声问道, “您原来是一个科学家。如今当了所长, 您认为应当怎样处理好当所长和当科学家的关系?”但是, 这位学生提问的语言有些语无伦次。所长努力搞明白了问题, 突然面向所有人说, “刚才这位女士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她的问题是……”, 他把问题的语言进行了重新组织, 以便让每一个人都听清楚。而后, 说道“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体察提问者, 也体察听众, 所长的表现让我们每个人都难以忘记。

其次是“善于应答”。陈述之后专家或听众要提问。这时一定要迅速记录, 尤其是连续两三个问题提出来, 记不下来, 就很尴尬。其实, 答问实际上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包括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应变能力、口头表达, 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自信心。

第三是“勤于练习”。翱翔计划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在自己所在学校同学中演讲, 再修订后给自己学科的同学演讲, 最后登上翱翔学科论坛演讲, 每讲一次其实都是学习和完善的过程。翱翔学员都有体会, 他们上述反复演讲答辩过程中得到了难得的学术交流能力。

论文的写作和交流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将实践体验知识化和能力化的深刻学习过程。论文写作是一个充满焦虑, 但是能够带给人自信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 学习者不得不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 不断完善才能形成具有一定水准的研究论文。同时, “翱翔计划”已经收获的学员的成果也将成为后来学员借鉴学习的重要资源。实践表明, 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回顾两年多来的探索, 我们深刻认识到翱翔计划所倡导的“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全新理念, 不仅驱动学习者在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当中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促使教育工作者在培育新人过程中, 开始了育人模式及教学互动关系的变革过程。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编.我看高中课程改革:来自北京高中学生的体验[C].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0.

篇4:《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听诊器古今谈

一个圆圆的金属探头,连接着一根橡皮管子,然后分叉,分别通过两个金属耳塞一直接入到医生的耳朵里——这就是听诊器。听诊器作为医生的诊断设备,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从没改变过这一形象。今天,听诊器终于要旧貌换新颜了。

200多年前,法国医生雷恩·郎内克想通过听病人脏器所发出的声音,来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诊断。于是他动手制作了24节圆纸筒,组装成一个能够帮助他听清病人脏器声音的简易器具——这就是人类医学史上的第一个听诊器。200多年过去了,不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功能上,听诊器都没有发生决定性的改变。

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一家公司推出了全新概念的电子听诊器。

传统的听诊器无法捕捉到脏器发出的一些微弱但却非常重要的生物声,使医生无法及时作出诊断,电子听诊器正是针对传统听诊器的这一不足而研制开发的。电子听诊器配置的电脑芯片,能够使脏器等发出微弱的生物声放大14倍,从而使医生不会错过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更加易于判断心肺等器官可能发生的病变。

以前,在杂乱的事故现场、繁忙的急救室以及嘈杂的救护车上,使用传统的听诊器来进行有效的诊断,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电子听诊器的产生,外科医生们的这一烦恼将成为历史。

1.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文章题目意思。

2.文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3.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传统听诊器与电子听诊器的特点。

4.理解句子:

①今天,听诊器终于要旧貌换新颜了。(听诊器的“旧貌”“新颜”各指什么?“旧貌换新颜”是什么意思?)

②外科医生们的这一烦恼将成为历史。(“这一烦恼”指什么?“成为历史”是什么意思?)

篇5:《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道德教育以()为基础。A.生活 B.灌输 c.道德理想 D.历史传统

2.学生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3.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有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4.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或模式产生不同风格的教学计划,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能出现()的课堂。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任型 D.开放型

5.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因不包括()。A.教师的热情 B.教师渊博的知识 C.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D.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6.创设小学英语教学情境时要考虑贴近学生生活,形式新颖,简而易行。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能()。A.宣传英语民族文化 B.反映所学材料的社会环境

C.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材料的内容 D.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获 7.温故知新属于学习迁移中的()。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8.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

9.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是()。A.明朝 B.中华民国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清朝

10.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小学生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逐步发展,自我体验能力有较大提高

B.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认知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必须干预情绪的社会知觉能力,以形成良好的情绪认知习惯

C.教师应将小学生的情绪干预活动与自我接纳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 D.团体中活动涉及的主题不需要刻意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匹配

11.研究表明,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明显转折的时期一般是在()年级。A.一 B.二 C.三 D.四

12.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A.教育科研 B.班级常规管理 C.教学 D.班集体的建设

13.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A.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 B.实现爱国教育

C.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 D.使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 14.儿童发展的源泉是()。A.儿童主体的活动 B.机体的结构和功能 C.家庭和社会教育 D.社会环境

15.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2.简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3.简述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4.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老师们都要让学生针对段尾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练习,于是学生会想象出各种奇特形状的水池。这当然没有错,而我觉得五彩池的美不仅仅美在形状,还有它瑰丽的颜色、奇妙的变化。因而,在学完全文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五彩池还像什么?由于思维的惯性,学生依然围绕着形状做文章。如果这样一直说下去,学生禁锢了的思维就不会得到开解。此时我说:“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经我这样一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形状”的圈子里跑出来了,一个个奇妙的想象脱口而出。问题: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2.在一次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中,有位教师用猜物游戏教学水果类生词和句型“I’d like a/an„”。该教师手拿书包对学生说:Look,I have a new bag.Guess,what’s inthebag?学生猜出了几种水果(banana,apple,orange)后再让学生运用句型“I’d like a/an„”袁达。

问题:上述课堂教学游戏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吗?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小学英语课堂 中该如何设计游戏。

四、教学设计题(本题20分)材料一:“三角形的分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84页] 材料二:“卖火柴的小女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7—71页] 材料三:“我的责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名师详解】道德教育以生活为基础,道德教育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道德教育为了生活。2.【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名师讲解】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题干中所描述的完全与自我需要的概念相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3.【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名师详解】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4.【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

【名师详解】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出现的是民主型课堂。5.【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激起小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因”。【名师详解】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因包括教师的热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不包括教师渊博的知识。6.【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创设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名师详解】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材料的内容。7.【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迁移的基础知识”。

【名师详解】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温故知新”是顺向迁移的一种。8.【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名师详解】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技术小组。9.【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名师详解】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定初等小学,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0.【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名师详解】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4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11.【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

【名师详解】研究者认为,品德的发展应该是多层次、多水平、多深度的,所以道德情感发展不应以单维度来表示。其研究结果指出:(1)每个年级都有道德情感的五级水平。随着年级的递增,高级水平逐步增加。低年级从第三级向第四级转化;中年级以第四级为主;高年级约有半数左右被试达到第五级水平。(2)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即一、三年级之间道德情感水平的差异较显著,而三、五年级的差异没有如此明显。(3)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表现是义务感最强烈,荣誉感次之,良心和爱国主义再次之,幸福体验最差。12.【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名师详解】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13.【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

【名师详解】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14.【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内容”。【名师详解】略 15.【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名师详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一些方面则需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而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如:6—12岁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较差,14—16岁,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但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而到了17—18岁,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思维具有开放性。心理学家提出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正是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故本题选C。

二、简答题1.【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参考答案】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对形成学生的道德观念,奠定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风尚。

(2)课外与校外活动。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一个生动活泼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育,是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道德能力,形成相互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等良好品德。

(3)劳动。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在德育上有独特的功效和作用,也是使后进生发生根本转折的一个重要途径。

(4)学校少先队活动。这是通过对学生自己所组织开展的活动向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加少先队活动,能激发自己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乐于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并学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水平,培养良好道德。

(5)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在这个集体中,班主任起到缺一不可的主导作用。因此,通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才能强有力地管理学生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也更有利于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发挥,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上述德育的各个途径各有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德育途径的整体。

2.【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参考答案】

(1)必须从小抓起,从儿童抓起。因此,家长应注重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2)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循序渐进,不断在教育中培养。

(3)要建立三结合教育网。学生除受学校教育影响外,还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因此,应建立三种教育力量结合点,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有利条件。

(4)要有科学的管理与评价。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作出科学的评价,作出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措施。

3.【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1)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其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等情况的了解。对学生群体的了解,包括对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了解。(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如确立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3)建立学生档案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4)个别教育在对学生个性尊重的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个性的发展。

(5)班会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会活动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班主任一要统一任科教师的影响:有计划的听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等;二要统一学校各部门的教育影响;三要统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一般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习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做出全面和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

4.【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参考答案】(1)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2)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3)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4)教师人格修养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题1.【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评价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参考答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思维”应与“语言”共生。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语言示范:“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引导学生发生思维的迁移,把学生已经停留在五彩池“形美”的比喻,牵引到“神美”的想象中。学生的思维从禁锢变得豁然开朗,“奇妙的想象”自然“脱口而出”了。由此,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对语言的自主构建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发生了偏差或禁锢时,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更深层次的文本价值。案例中的教师就是运用了示范引导才使学生的想象丰富多样。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和教,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案例中的教师就很善于“指点迷津”,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例子,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释放。

2.【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评价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

【参考答案】我认为上述课堂游戏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该游戏比较适合学习生词,却不适合学习“I’dlikea/an„”句型。

课堂教学游戏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模拟。游戏能使枯燥的英语句型操练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将游戏恰当地引入课堂,并充分发挥教学游戏的作用。,为了能使英语教学游戏真正发挥其功能,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设计要有趣味性和竞争性

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上开展英语教学也正是为了借助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特点,老师设计的游戏还应具有新颖性和竞争性,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例如:“鹦鹉学舌”传话游戏比赛,要看哪个小组将信息传递得又快又准确;再如“听辨”游戏、“听述描图”游戏以及“想一想”、“猜一猜”游戏,对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都是很有利的。(2)游戏的规则要明确,具有激励性和可控制性 为了能使英语游戏收到实效,游戏规则一定要明确。老师作为游戏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游戏前应把游戏的规则和要求向学生介绍清楚,要克服边做游戏边不断补充要求的现象。因为学生如果不明确知道游戏意图,会觉得无所适从,会对游戏失去兴趣。

另外,要注意游戏的激励性和可控制性,尤其像“猜一猜”类的游戏,开展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运用所学的语言,而不是注重猜、注重玩。因此,教师应对“猜一猜”类的游戏确定范围。例如,让学生猜“whatishisjoh?”时,可以预先告诉学生所猜的职业范围是“teach—er,doctor,driver,engineer”并要求学生问得快和猜得快。

为了使游戏活动活泼有序,在游戏活动的规则方面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课堂纪律方面的要求。除此之外,游戏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例如:在“Touchvour„”游戏中,可以让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的学生到讲台前,教师在其背后做动作(如摸头),让其他的同学发号指令:“Touchyourhead”。站在讲台前的同学按指令来做相应的动作。这种游戏宜先慢后快。(3)游戏的内容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游戏中愉悦身心,还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形成一定的语言技能。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游戏,使游戏为语言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服务。例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事先准备几张字条(字条上分别写有“I’dlikea/anbanana/apple/orange„”等句子),然后对每组的第一个学生耳语一句,并让他/她持有纸条;教师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悄悄地把话传下去,每组的最后一位学生向全班大声汇报悄悄话的内容。这样的游戏才能达到学会“l’dlikea/an„”的教学目标。(4)游戏的安排要注意适时性和渐进性

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活泼好动,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语言技能的训练需要适时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游戏,这样不仅能使游戏有效地为教学活动服务,同时又能消除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产生的疲惫。

如果老师在一节课上围绕某一个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展开多个教学游戏,一定要注意游戏内容和要求的渐进性,即体现由易到难的原则。例如在四年级的时候有一课是学习水果的单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含有这几种水果的图片,做“Look,listenandpoint”的游戏;然后再做“Look,listenandnumber”游戏;接着做“Look,listenandsay”游戏;最后做“Look,Listenandwrite”游戏。总之,游戏就从听入手,逐步扩展到说、读和写。这样,既能扩大学生语言的输入量,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和脑等多种器官。学生的各种语言技能不仅在游戏中得到扎实有序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提高。

四、教学设计题

【考查要点】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参考答案】 我的责任 教学目标:

1.初步形成责任意识,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热心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并能主动承担一项任务。3.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有责任的人。讲授新知:

师: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我是谁”。大家已经知道了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所,他的角色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我的责任”。

板书:第二课我的责任

师: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这个道理谁都懂。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事情该谁做。板书:

一、这些事情该谁做

(课件展示四幅图片:房间该谁收拾?书包该谁收拾?家务该谁来做?教室该谁打扫?)师:这些事情该谁做? 生:(踊跃发言)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收拾„„

师:同学们表现很好,都很会做事情。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观察一天的生活中家里人为自己做了哪些事,并记录下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记录,在小组中与同学交流,并一起分析哪些事情是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自己不会做的。说一说,对于会做的事,自己是否做了。生:我会做的事有:洗碗、洗菜、整理房间等。不会做的事有:买菜、看医生等。师:同学们很勤劳,都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请同学们归纳、思考一下,在不同的场合,哪些事情是我们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参与做的?请同学们上台写。

(小黑板出示:我该做什么?1.在家里:2.在学校班级里:3.在社会上:)(生在答题卡上认真地写)(板书: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家中、学校、社区的事情应该积极参与)师:看来,同学们很会做事情,都是能干的好孩子。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事的道理,就应该积极地去做。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办呢?(课件展示三幅图片)(板书:我们的好主意)(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生:我告诉妈妈,认真一点,多洗几次就干净了„„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办法。请大家谈一谈有没有和图中同学类似的情况,同桌互相讨论,想一想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生:我洗自己的衣服,妈妈担心洗不干净。我就学着大人洗衣的方法,洗干净了再让妈妈检查„„

(板书:先拿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再与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同学商量一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既做好了事情,又锻炼了自己。在家里、在学校里,我们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我们都来给自己找个合适的岗位,做个有责任心的人。(板书:给自己找岗位)(课件展示找到岗位的四幅图片)师:还有其他岗位吗?下面我们在班里找一找自己的岗位。找到后,要制订你的计划,并宣布一下。

生:擦讲台、擦门窗等。

篇6:《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分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改良,它的类型包括能力分组和()。A.成绩分组 B.作业分组 C.兴趣分组

D.技能分组

3.为了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可以使用以下哪种教学质量监控方法?()A.专业培训法 B.现场指导法 C.教学反馈法 D.角色改变法

4.有位教师在讲授完峻青的《秋色赋》后,将欧阳修的《秋色赋》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也一同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和讨论,这种结课方法叫()。

A.归纳式 B.比较式 C.悬念式 D.回味式

5.()是教师备课工作中最为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的一步。A.编制教学目标 B.设计教学方法 C.撰写教案 D.准备课件或教具

6.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理论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马卡连柯 C.苏霍姆林斯基 D.洛克

7.在教学中,教师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为了了解问题的答案,便会对教师的讲解加以注意。教师的这种做法目的是()。

A.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B.提供教材内容 C.变化教学情境 D.给予学生反馈

8.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过程,具有若干环节,其中心环节是()。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效果

9.在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观念)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知识(观念),并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10.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下面正确的步骤是()。A.布置作业;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概括 B.引起动机;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呈现教材;布置作业 C.举例说明;引起动机;归纳概括;呈现教材;布置作业 D.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布置作业 1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 B.上课 C.复习D.考试

1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主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3.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A.时教必有正业 B.君子之教,喻也 C.藏息相辅 D.不陵节而施

1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A.天津水师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福建船政学堂 D.京师同文馆 15.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16.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7.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8.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由学生自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单元活动的教学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制 C.道尔顿制 D.设计教学法

19.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学科课程标准 D.教学计划 20.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A.教学目标明确,采用多种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正确,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B.教学目标明确,备课认真,准备充足,教学内容正确,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C.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组织严密,结构紧凑,教学内容正确,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D.教学目标明确,采用多种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正确,板书规范,教态从容自如

21.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A.教学 B.教学原则 C.教学模式 D.教学方式

22.范例教学法的创造者是德国教育家()。A.第斯多惠 B.瓦·根舍因 C.赫尔巴特 D.韦特海默

23.戴老师很担心同一批学生在第二次参加同样内容的人格测试时分数与上次不同。他所担心的是()概念反映的内容。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24.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A.倒U形曲线关系 B.线性关系 C.U形曲线关系 D.直线关系

25.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A.行为—认知主义者 B.认知主义者 C.建构主义者 D.行为主义者

26.组织教学的意义是()。

A.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B.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C.有利于完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D.A、B、C三项

27.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8.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29.“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供支持”的课堂氛围属于()类型。A.专制型 B.自由型 C.放任型 D.民主型

3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31.属于负强化的实例是()。A.老板对迟到的雇员扣发奖金 B.老师不再批评按时完成作业的小明 C.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 D.上课扮怪相而不再有老师和同学理睬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简单列举一下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哪些? 3.简要叙述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4.简要叙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要因素。5.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三、材料分析题

1.《豌豆荚里的豌豆》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同学都说这两种果实里的种子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把黑板上的小问号去掉,该怎么办? 生:解剖,剥开……

师:要剥开我们得注意,这些果实里头的种子宝宝呀都是一个一个小生命,我们要怎么剥才不会伤害到它们? 生:我觉得应该从柄开始。生:动作要轻轻地。

师: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先把豌豆荚的柄拉下来,这条丝先把它拉下来,再剥开。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容易剥开,而且这时候不要让种子宝宝满地洒,老师给你准备的这张纸巾可以摊开,在这张纸巾上把它剥开。但是油菜荚更加细嫩,你们要特别小心,我建议大家可以从尾部开始,大家可以看看,这尾部是没有种子的。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豌豆荚和油菜荚小心剥开。(教师巡视指导:如果拉不开,可以从这边上小心地剥开,尽量不要伤害到里面的种子宝宝。老师给你的仅仅是建议,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我想你们自己动脑子肯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办法。)剥开后学生不断发出惊叹!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看到两种果实里的种子宝宝。

师:谁找到了两类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来告诉大家。

问题: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如何恰当地发挥指导作用? 2.李老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他讲课不可谓不透、不明、不用功(有时甚至很卖力),课下督促检查不可谓不细、不紧、不认真,而学生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师生满以为会取得较大的收获与提高,可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付出和希冀相去甚远。

针对这种现象,结合相关理论谈谈李老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情况。

一、单项选择题 1.[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学记》中的思想,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体现出了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

2.[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未20世纪初。所谓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而是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3.[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我国学者申继亮经研究发现,有三种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1)角色改变法。其目的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2)教学反馈法。其目的是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3)现场指导法。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背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其最终能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故选C。

4.[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比较式结课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将新学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类似概念或对立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又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记忆更加牢固、清晰。故选B。

5.[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案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策划而编制的关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工作中最为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的一步。教案可反映出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

6.[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的学生按年龄层次、智力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故选A。

7.[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这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

8.[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领会知识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活动。只有对知识进行意义性的理解和把握,才能顺利地和有效地进行下面的环节。领会知识也是教师在一堂课中需要重点解决和花费时间最长的环节。

9.[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统觉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他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注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10.[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教学过程的步骤,一般来说,包括导入(引起动机)、新授(呈现教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讲解教材内容)、巩固练习、小结(归纳总结)和布置作业几部分。11.[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他四个环节都是以上课为依托而展开的。

12.[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多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引领学生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13.[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选项中的论述都出自《学记》。A项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与C项“藏息相辅”都说明的是正课教学与课外活动、课内与课外的关系。B项“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师进行教学要引导、启发学生,说明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D项“不陵节而施”即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4.[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在中国,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形式。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15.[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教师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16.[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根据分组时是否打乱原来的班级组织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智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内部分组是在同一个班级内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分成教学内容深浅不同或学习进度各异的小组。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17.[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合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这种教学组织方式适用于我国农村,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偏僻山区,人口少、师资缺乏、交通又不方便的地区。18.[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克伯屈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他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所谓设计教学法,也叫单元教学法,就是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在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

19.[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编订的纲要性文件。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20.[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主要有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重点突出、组织严密、表达清晰和气氛热烈。A、D两项中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和B项中的“备课认真,准备充足”都不属于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21.[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22.[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范例教学法提出者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23.[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1)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2)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3)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4)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差距。题干中,戴老师担心两次测验的分数不同,针对的是测验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故选A。

24.[参考答案]A [名师点腈]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与活动效率之间不是直线型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即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动机的最佳水平是不同的。当学习任务较为容易时,动机较强效率越高。当学习任务较难时,动机水平较低学习效果越好。当学习任务难度适中时,动机水平适中。学习效果最好。

25.[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在他们看来,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与此相应,不断地强化则可以使刺激反应的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并没有认知的成分。

26.[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组织教学的意义包括:(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3)有利于完善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7.[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经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属于刺激物的特点,故本题选B。

28.[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所以它不仅是教学方法或教学计划,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模式。所以本题选D。

29.[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0.[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故本题选D。

31.[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负强化也称阴性强化,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销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A、D两项撤销的是积极刺激,C项属于回避条件作用。故本题选B。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2.[参考答案]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3.[参考答案]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师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1)备教材。即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3)备教法。即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4.[参考答案]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论述。学习动机既然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方面:(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目标是明确的、中等难度的、近期便可达到的,会加强学生的动机和完成目标任务时的持久性。在课堂上,学生们常常有两类主要的目标——以掌握所学内容为定向的掌握目标和以成绩定向的成绩目标。又以前者的学习动机更加稳定和持久,因此激发学生树立掌握目标有利于动机的形成。(2)成熟与年龄特点。年龄越小,其动机的社会性越弱,关注的主要是生理和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只有年龄增长到一定程度,才会将动机转向注意自己的班级的地位,或是与其他同学的比较等。(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年龄特征,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此外,成功与失败对不同学生的作用不同也反映了个别差异。有人趋于进取,力求获得成就,有人则力求避免失败。(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志向水平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理想水平高,学习的动机就强。(5)学生的焦虑程度。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动机的形成产生有不良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不同的社会条件,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动机起影响作用。此外,在学生动机形成过程中,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孩子就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对错误的现象会抵制,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健康发展。②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首先,教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教师的期望也会对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望行为和期望结果,由于这些期望的不同,产生了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待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水平和抱负水平。此外,教师不仅有榜样作用,他还是沟通社会,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成长,形成正确动机的纽带,要善于把各种外部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因素结合起来。

5.[参考答案]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需要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独立思考,通过探索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学科教学中要锻炼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要具备充分的民主意识,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只有与实际的教学效果联系起来才能评价它的优势和劣势,因为教学组织形式是反映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外部结构形式。要使合作学习卓有成效,教师要精心设计分组学习的各个环节,要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任务安排、组织形式、策略选择、过程展开、反馈评价等方面进行全程设计。还要加强实时监控和指导,注意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小组合作学习不偏离正确的教学轨道。合作学习的效果,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分不开的。一般说来,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之前,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以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调查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并分别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如果是一个全新的集体,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述或者用以前的成绩作参照进行初步分组。经过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根据小组协作的不同阶段重新分组。常见的分组形式有以下三种:①差异组合式,即异质分组。教师可以先确定一项关键属性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常见的是依照学生成绩的好与坏进行分组。②就近分层式,即同质分组。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分组依据,将性质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组。③自由组合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这样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开展共同学习。(2)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开展集体探究活动来探寻学习任务,并注意合理控制难度,选择恰当的设问角度,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表述要简洁、明确。学习任务的设计除了从知识点角度设计相关的实验、讨论题目,还可以特意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合作技巧、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交流能力提高的题目,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在过程中得到锻炼。

(3)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合作学习。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分组学习的特点和优越性,认识到沟通、交流对提高自己的重要性,既珍惜机会,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团队的整体工作,学会同其他学生的配合、互动,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互相尊重,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倾听别人观点的义务,不管自己的观点多么重要,发言者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不能侵占别人的时间和机会,其次,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从制度上保证全员参与,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如做记录、监督发言时间、概括整理本组观点、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等,这些职责需要事先明确;另外,这种分工要采取轮流转换的形式,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4)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的区别,懂得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归纳、如何帮助等,与其他同学进行真正的对话,以优化合作的过程。指导学生养成讨论结束后进行小结和归纳的习惯。

(5)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2.[参考答案](1)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只忙于“教”与“检”,学生只忙于“学”与“考”,但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建议尝试从学习策略的培养角度去改变这种情况。

上一篇:污控科下一篇:二声部歌唱教学评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