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史

2024-04-28

中央苏区史(精选16篇)

篇1:中央苏区史

宁都精神,我们是不可战胜的——由宁都起义想到的10历史艾繁荣100200001

时光飞逝,日月荏苒,有些事埋在岁月的风尘中,有些事将永远被历史铭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黑暗和屈辱中新生,在战火中成长;中国共产党从微弱走向强大,历经千难万劫,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在这其中,我要讲的是,一种力量,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一种被毛主席称为“我们是不可战胜的”铿锵精神---宁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岁月中,宁都起义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叶剑英曾于1962年“八一”建军节纪念日前作诗怀念先烈赵博生。诗云:

宁都霹雳响天晴,赤帜高擎赵博生。

虎穴坚持神圣业,几人鲜血染红星。

宁都起义是1931年(民国二十年)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民党第26路军在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的指导和在该路军秘密开展工作的中共特别支部组织发动下,于江西省宁都县城发动的一场重要的武装起义。这场起义是在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在蒋介石消灭异己的政策下,该路军留宁都驻守,其他国民党军先后撤出,该路军处于根据地军民的包围之中,对孤军驻守深为不满,内部矛盾很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宁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

反对共产党的政策,给中国工农红军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它还鼓舞动员了广大爱国志士的抗日斗志,得到了党和中央的高度赞扬,毛主席亲自发表贺信。宁都,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北部,是赣州地区举足轻重的一个县。追溯其建制最早可以到三国时期的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地大物丰,这里是近代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宁都起义的爆发自然和这里的物质、群众、经济基础有着莫大的关系。红色故土、客家摇篮、文乡诗国、赣南粮仓一直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红色故土,宁都是著名的红色故土。苏区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宁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举行了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1932年10月,中央苏区中央局在东山坝小源召开了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

客家摇篮,宁都曾是早期的江西文明。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一带,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逐渐向闽西后向粤东。宁化公祠所列一百多个客家姓氏中,有好几十个是自宁都迁入的,如赖氏、廖氏、邱氏等。现在全县客家姓氏130多个,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誗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定

居宁都。

文乡诗国,“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清之际,宁都文化达到巅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一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现,以及清初“三山学派”之首易堂学馆的创立,宁都又添“文乡”之誉。自宋至清,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123人,举人431人,居赣南之首。宁都教育底蕴深厚,民间崇学重教之风盛行,10年高考上线人数名列全市前茅,2004年宁都中学廖海珍同学高考一举夺魁,成为我市、我县恢复高考以后首位全省文科状元。

赣南粮仓,宁都是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赣南粮仓”之称,年产粮食30万吨 以上,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59.9亿元,财政总收入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810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2.73万。全县新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形成了优质稻、脐橙、黄鸡、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席草、蚕桑、茶叶、白莲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产加工基地。全县各级组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不断发展新产业,调整调优经济结构,实施工农联动、城乡互动战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强劲迈进。

岁月逝去,有些事情我们须得记住,人最害怕的不是别人说你不行,而是自己的认输。在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个县个地方在谋求发展时响应国家的政策的同时,千万不能丢了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宁都,这一块热土不应该只生活在过去的记忆里,为百姓谋福利要的是勇于进取开拓,更需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就像当初那种精神一样。

眼下,瑞金、兴国、于都,同样作为革命老区的县都先后以各种方式途径发展起来,那么宁都是否可以借鉴,又该如何让借鉴?这些是需要建设者积极考虑的。宁都,在赣南十八县中底子是不错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都是相当丰富的,此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在中央振兴苏区的有利情况下应当抓紧时机,拿出不服输、不认输,不怕困难,战无不胜的精神来,将这打造成真正的集人文底蕴和现代化于一身的强县!

篇2:中央苏区史

主题:光辉的历程

授课时间:2011年11月8日

授课班级:初二(6)班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一些重要时间;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初步了解,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的成立、建设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教法设计:

讲解法、讨论法

一.党史、苏区史的介绍

1、钟文昆、刘惟煊是瑞金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同志。

2、最早来到瑞金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是鄢寰,兴国人,毕业于黄埔军校。

3、1927年8月25日,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从石城进入瑞金壬田境内,打垮了堵截起义军之敌钱大钧部部就驻扎在绵江中学(今瑞金一中)。贺龙、郭沫若、彭泽民等三人在此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次日进入县城,前敌指挥。这也是周恩来、朱德第一次来到瑞金。

4、在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前委的帮助下,瑞金成立了第一个中共支部,叫做中共绵江中学支部,首任书记是刘忠恩。

5、得知彭德怀率红五军从井冈山撤退到达瑞金后,1929年4月1日,毛泽东再次率红四军返回瑞金与之会合,并主持召开红四军瑞金前委扩大会议,正式作出一年争取江西之计划。为以后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指明了方向。

6、在闽粤赣边特委的派遣下,1931年初,李添富就任瑞金第二任县委书记。在李添富领导瑞金县委期间,开展了所谓的“社会民主党”斗争。瑞金当时600多的苏维埃干部,有435人被当作社会民主党遭错杀,给瑞金革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7、1930年10月,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攻打吉安取得胜利,使湘赣苏区与赣西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全国最大的苏区,“中央苏区”名称从此叫响。

8、1930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以湘鄂赣和赣西南为中央苏区。由于湘赣苏区日渐与赣西南苏区脱离,而闽西苏区又与赣西南苏区连为一片,1931年4月中共中央把闽西划入中央苏区范围,中央苏区从此主要由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9、邓小平于1931年8月来到瑞金,就任第三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纠正了原县委书记李添富所造成的肃反扩大化错误。邓小平就任瑞金县委书记后,于1931年10月创办了第一份中共瑞金县委机关报《瑞金红旗》,主编是邓小平。

10、1931年冬,中革军委决定在闽西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和红三军团随营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址设瑞金县城南天后宫,首任校长是肖劲光。

11、1931年9月2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从兴国迁到叶坪,住在叶坪苏区中央局的领导人有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王稼祥等。

12、1931年11月1日到5日,中国共产党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即赣南会议在叶坪谢氏宗祠召开,对即将召开的一苏大会进行了部署。

13、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主席”称呼由此叫响。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王稼祥任外交人民委员,朱德任军事人民委员,项英兼任劳动人民委员,邓子恢任财政人民委员,张国焘兼任司法人民委员,何叔衡任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张鼎丞任土地人民委员,瞿秋白任教育人民委员,周以栗任内务人民委员,邓发任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一苏大会后,瑞金改为“瑞京”,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

1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相当于建国后的国务院)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执行机关。

15、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主席”称呼由此叫响。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王稼祥任外交人民委员,朱德任军事人民委员,项英兼任劳动人民委员,邓子恢任财政人民委员,张国焘兼任司法人民委员,何叔衡任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张鼎丞任土地人民委员,瞿秋白任教育人民委员,周以栗任内务人民委员,邓发任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一苏大会后,瑞金改为“瑞京”,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

1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相当于建国后的国务院)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执行机关。

17、1931年底,周恩来来到瑞金,正式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于1932年2月1日,第一任行长是毛泽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后发行了纸币、铜币、银币三种货币。

19、1932年冬,中华全国总工会迁入中央苏区。不久与全总苏区执行局合并,成立新的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刘少奇任委员长,办公地点先在瑞金县城双清桥头。

20、1933年1月,共青团中央机关迁入瑞金后,与少共苏区中央局合并,改称少共中央局(也称共青团中央局),书记顾作霖,胡耀邦任秘书长,张爱萍任少队中央总队长,周恩来兼任少队中央总队部党代表,陈丕显任中央儿童局书记。

„„

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三、各组派代表发言。

四、教师总结发言

篇3:是标准化史还是计量史?

放在我案头的一本叫作《标准经济学——理论、证据与政策》的书是我所见到的有关标准化理论方面的最新著作,作者是一名叫克努特·布林德(Knut Blind)的德国人,中文版出在2006年9月,这是在德国标准化机构和联邦政府部门支持下完成的。这本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标准化在社会工业化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是从大工业谈起的一个典型例子。

我的朋友美国材料与试验学会会长詹姆斯·托马斯(James A thomas)向公众推荐的一本书中对标准史的定义是“标准的发展历史起始于人们对事物的度量”,看来美国人是主张标准与计量同源的。

在中国一些标准化工作者的文章和著作中,也多见论述标准的历史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开始的,这也就是说标准与计量是同生共长的,与某些欧美人士的主张不谋而合。

资料来源:王忠敏:新视野下的标准和标准化

历史的发生发展是不是这样简单呢?显然不是。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是从公元前221年开始的,距今只有二千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而人类的文字起源如果从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算起,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了。为什么会有文字的出现?是为了记录人类的语言。文字是怎么出现的?史学家有种种说法,但是较为统一的看法只有两种,那就是图画和记号,图画是象形字,记号是指示字。中文和拉丁文中的数字既是图画又含示义,是人类记忆和传承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和语言的最好例证。很显然,人类在造字造数的过程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标准意识和标准化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除了自己之外的更多的人在更大地范围内了解事物,统一行动。由此可以追溯到语言、动作、行为、工具,最典型的就是旧石器的寻觅和新石器的打磨,各种木制工具的开发,骨类或贝类装饰物的制造等等,而在此时度量衡还没有产生。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早在人类文明的摇篮时期,人们还不知道什么叫标准和标准化的时候,人类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就已经形成了朴素的、无意识的标准和标准化理念并且产生了这一类的实践追求。

篇4:《中央乐团史》很不实际

不客气地说该书不能称为“中央乐团史”,改称“李德伦传”更为切题,因书中照片和文字的90%表现的都是李德伦。我对作者说你的大作要是在李大爷在世前能让他读到就更好了,现在晚了。不得不由我来写序了,他基本上默认了我这个说法。

为了表示公正,作者对每位他所述及的人物都有褒有贬,但分寸是截然不同的。譬如他也揭了一下周巍峙同志的“短”:把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写的批判张权的大字报搬了出来,谁都知道这是那时代的特殊产物,现在谁也不会认真对待它,周先生也仅仅是表示自己不护“短”。同样他表示公正地揭了李德伦家的“短”,但谁都清楚是真贬还是真褒。现在知道李德伦遗族也对周文表示不满,这听来有点不太好理解,其实也很自然,因为周的文章很不实际。

我知道在香港有不少人、特别是那些曾在大陆工作过的朋友知道周先生写了一本有关中央乐团的书,他们大都没有读到原文,但奇怪的是他们普遍都不看好。北京现在读过该书的人更少而又少、但不无遗憾地要对周先生说我还没有找到对贵书表示赞同者。

韩中杰,指挥家。1951年后,历任中央歌舞团乐队队长、指挥、长笛独奏员。1961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指挥兼中央歌剧院指挥、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

篇5:中央苏区史

寄史处士

作者:伍乔朝代:唐体裁:七律 长羡闲居一水湄,吟情高古有谁知。石楼待月横琴久,

渔浦经风下钓迟。僻坞落花多掩径,旧山残烧几侵篱。

篇6:中央苏区史

赠史开封

作者:杨巨源朝代:唐体裁:七律 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鼓角迥临霜野曙,

旌旗高对雪峰寒。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

篇7:中央苏区史

感皇恩 史总管,感皇恩 史总管王恽 ,感皇恩 史总管的意思,感皇恩 史总管赏析 -诗词大全

感皇恩 史总管

作者:王恽 朝代:元体裁:词 十里走徵车,笑予游宦。老马为驹望英盼。客怀相慰,时对凌烟生面。浩歌虽慷慨、南山粲。公子翩翩,沉酣经传。不似当年闭门衍。杨花归路,肯逐东风流转。且遮西日去、长安远。

篇8:中央苏区史

2009年12月12日,出版方在位于北京和平里的中国交响乐团排练厅举行了《中央乐团史》座谈会,该书作者周光蓁及多位书中涉及的当事人参加,其中包括许多音乐界的重量级前辈人物。然而,时隔20多天后,许多看过该书的当事人却对书中的部分内容提出了异议,认为书中有些记载与事实不符。

《中央乐团史》为大16开本,全书共728页,繁体,75万字,体积及重量几乎相当于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黑色的封面上是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演奏的老照片,给人感觉庄严而厚重。书中对中央乐团40年的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附有大量历史资料照片,随书附送CD内含22段历史性录音,可谓翔实而生动。全书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四部“凤凰涅槃”主要描写了上世纪90年代中央乐团的改革情况,这是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段历史,也是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部分。

对于书中对李德伦的大量描写,李德伦的长女李鹿女士提出了不同看法。她在《我对香港三联书局出版周光蓁所著<中央乐团史>的一些看法》一文中指出:“读过此书后,我感覺周光蓁先生对中国国情根本不了解,缺乏了这个基本的基础,所写的史实很难符合历史现实。”李鹿称:“他(周光蓁)多年来遍访了中央乐团各类人员,但是只选其中一部分实质上反对改革的少部分人的观点作为他认为是正确的观点给予评述,而大部分持不同意见的乐手的讲述,在书中只字未提。给我的印象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书中的另一位当事人吴祖强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吴祖强表示:“作者是一个香港人,他不是太了解国内的情况,就根据香港的习惯写了这么大一本书。而且书中所采用的材料也是乐团部分的人给他提供的材料,里面有些偏差,不太公正。”

前文化部部长周巍峙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他(周光蓁)写这个我很支持,我也给他提供了不少情况。但是在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出入我不知道。前面部分我看了,没什么问题。其中对于我的有些说法也不是很准确。但他确实下了很大功夫。”

当年参与中央乐团改革的指挥家陈佐湟表示“知道此书,但没看过,不便发表评论”。而另一位书中提及的当事人,现中国爱乐乐团副团长李南也表示该书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对此事“不发表评论”。

篇9:中央苏区史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心得体会

   近日,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正当其时。广大党员要主动翻开“党史书”,用心上好政治理论、理想信念、德行修养、知行合一四门“功课”,为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做足准备。
学史明理,上好政治理论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一路走来,正是一直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政治理论学习,才使得政治立场更加坚定、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才能够获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果成就,才让初心使命熠熠生辉。学好党史,要上好政治理论课,读好有字之书,深入学习思想理论知识,不断用政治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把学习党史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做到学而不厌、常学常新。要立足党情社情,读好无字之书,既读史实,又品精神,既看现象,更究本质,不断夯实政治理论基本功。
学史增信,上好理想信念课。回溯历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正如那首歌唱的那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些看似艰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都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那些看似不可能,中国共产党人都能将其变成可能。究其原因,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使然。要更加紧密地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史为鉴,从中鉴古今、知兴替,从中明方向、强自信,从正反两方面汲取经验教训,取其精华、指引工作,真正形成经验之“盾”,为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学史崇德,上好德行修养课。百年风雨中,有着数不胜数的优秀共产党员、光辉战士,他们同人民共同推动历史的车轮,带动党和国家砥砺前行,他们是历史银河中璀璨的星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是曾经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还是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都彰显着共产党人吃苦耐劳、大公无私、英勇无畏、甘于奉献的宝贵精神。在党史学习中,我们应常怀敬重之心,向历史学、向革命先辈学,学习红色精神,赓续精神血脉,真正把初心融入血液中,高标准、严要求,在提升德行修养中继续前行。
学史力行,上好知行合一课。百年党史教会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正因如此,若想学好党史,就一定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从党史中学习好的经验方法,学习历史逻辑、科学方法,坚持实事求是。针对眼前遇到的问题困惑,认真对照历史,从中找答案、寻方法,对接下来的工作提前预判、超前布置,做好充分准备。从以前的教训中汲取经验,争取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落实为实际行动,借鉴经验但不局限于经验,敢抓敢干、真抓真干,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将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为工作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勇前进、贡献力量!

篇10:史,史李峤,史的意思,史赏析

史,史李峤,史的意思,史赏析 -诗词大全

作者:李峤  朝代:唐  体裁:五律   马记天官设,班图地里新。善谈方,青简见彬彬。

方朔初闻汉,荆轲昔向秦。正辞堪载笔,终冀作良臣。

篇11: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

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1】

摘要:当前我国化学史的教育并没有被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而化学史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化学史教育的情况,并总结化学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此引起我们对化学史教育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化学史 化学史教育 意义

1.引言

我国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的教育在国外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在我国也开展得比较早。

20世纪30年代,丁绪贤在北大开设化学史课,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史教育得到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化学史的教育论文有150多篇[1]。

很多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对化学史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不断地挖掘和利用化学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化学史及其在中学和大学中的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等。

2.我国化学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主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应试教育还左右着中学教学,很多老师为了学生的分数而更重视解题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点的学习,重视概念的理解,而这些方面并不是连贯的和整体的,所以学生对相关知识只是机械地记忆,没有形成整体的观念,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其次,化学式教育有培养学生兴趣和世界观、人生观的作用,而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在中学教育阶段,教师较少涉及化学史的教育问题的探索,教师的热情不够,因此削弱了化学史教育的实施效果。

就课本来说,化学史知识所占的比例很小,据统计,人教社教材中化学史内容按页码粗略统计仅占全书篇幅的约1.6%[2],而且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的化学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在中学化学史教育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

在化学史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科学家无意中的发现和各种蹊跷,而没有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发现不仅仅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持之以恒地科学研究,对科学知识的追求,以及在失败后的振奋和向上的精神,从而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内涵,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

化学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科学知识的发现。

化学史也体现着知识与技能,科学发现和各种技术的发明,包含着对物质的本质的研究,包含着物质的性质、结构,等等,因此,利用化学史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思维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必定会有所感触,有利于情感的培养。

3.化学史教育的意义

3.1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

化学科学知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描述性到推理性的发展过程。

[3]化学史的发展,伴随化学知识的.发展;在进行化学史的教育史时,伴随着学科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化学史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全面、深刻的解剖,并使知识产生联系,形成一定的网络,便于学生学习。

3.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和学习的兴趣

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及其所写的文献都把这一点列为了化学史的教育意义。

在化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化学史教材,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4]然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积极的诱导和启发。

心理学研究发现,直观的、趣味性的事物更能刺激个体的大脑兴奋。

[5]化学史及化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实验,而实验现象、实验仪器、实验探究的过程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即所谓的化学美。

充分利用化学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可提高他们对化学及科学的兴趣,在他们的内心产生驱动力,进而更好地学习化学。

3.3有利于增强环保理念

环境保护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环保意识和理念。

化学史和能源的发展也是有关联的,古代的钻木取火、近代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以及石化能源的使用、当代新能源的开发都与化学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也渗透在化学的发展过程中,因此通过化学史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3.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6]

首先,化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化学史发展的过程,是前人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后,感悟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其次,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研究过程总是使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而各种科学方法不断地被改进或者发明,使研究更深入和变得容易。

方法在改进的同时,工具也不断被发明,科学技术也随之发展。

总之,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等方面有较为深刻的体会,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4.对化学史教育的思考

当前化学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太重视化学史的教育,他们可能认为化学史不重要,与考试关系不大。

只有改变这种思想,重视化学史的教育,才能从行动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好化学史教育。

其次,中学教科书中化学史的篇幅比重很小,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多阅读有关化学史的课外书籍,增加知识的储备,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最后,化学史教育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目前化学教师对于化学史教育教学功能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精神(实际是科学家的精神)的培养[7],也就是说化学史教育教学功能不够全面。

最后,要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化学史教育,通过观察、实践、条件控制、测定、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分类、抽象概括、模型化、提出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及得出结论等环节来完成。

[8]以实现化学史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5]关婷婷,苏育志,常向阳.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教育功能[J].广东化工,2002(11):24-25.

[2]刘前树,邱道骥.化学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7(1):60.

[3]李远蓉,卢一卉.论化学史的教育功能[J].大学化学,1997(12):60-61.

[4]许青锋.化学教育应重视化学史的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8(2):44.

[6]李惟熔.渗透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化学教与学,2011(1):21-22.

[7]王秀红,于建军.中学化学史教育教学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化学教育,2009(2):72.

[8]张成山.浅析如何进行化学史的教育[J].高校理科研究,2007(31):102.

从“化学教学”到“化学教育”【2】

[摘要]化学教学在起到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肩负起进行化学教育的责任,这是一种哲学性质上的认识。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迈出从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起始步伐;注重教学生成,寻找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契机。

以此帮助高中生进行化学的深层次认识。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教育;高中化学

一、更新教育观念,迈出从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起始步伐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毫无疑问,在由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

而事实上,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我们或许就能够有效地迈出走向化学教育的第一步:

首先,要认识到化学教育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其是由一点一滴的与化学有关的元素组成的。

人教版化学选修教材以“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社会”为书名,实际上就是在提醒我们进行化学教育。

例如在“保护生存环境”一节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实施:我们以前都能闻到某些地方的自来水有味道,而现在则没有。

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用臭氧(O3)等作为消毒剂和漂白剂代替原来使用的二氧化氯(ClO2)和次氯酸(HClO)等,这样就能达到避免氯化物对人体造成危害。

在这类知识的教学中,我们既能渗透化学知识,又能落实化学教育的内容,即化学不总是生硬知识与抽象的符号、化学式等,其更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常说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往往也就体现在这种联系上面。

其次,认识到化学教育存在于化学教学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从目前的教材编排来看,课本上的内容往往都具有显性或隐性的化学教育因素;而从现在的化学习题来看,目前的命题材料也越来越重视这一点。

近年来的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信息题,在对它们进行解答时,就有化学教育的空间。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中国的宣传口号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用电子邮件、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属于“低碳生活”方式

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

C.氢键在形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DNA双螺旋结构中起关键作用

D.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这样的题目每个选项其实都提供了一个信息点,而对这些选项进行分析所用的知识又绝不局限于教材,因此这样的题目是非常好的化学教育的素材,在日常教学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二、注重教学生成,寻找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契机

化学往往是以化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其化学方法及化学教育往往蕴含在知识背后。

这些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生成时,往往会有许多有利于开展化学教育的良好契机。

这是因为学生学习化学时往往并不只是带着学知识的心理,还带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教学当中往往也就存在着许多教师未曾预设到的生成。

例如,在一次集体备课的活动中,同组的一位老师提到一个问题,说他们班在讲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时候,有学生提问:“物理变化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那化学变化时一定有物理变化吗?”这个问题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因此当时竟然愣了一会儿,后来才勉强应付过去。

这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后来我到我们班上去问学生是否也有这个问题,令人惊异的是竟然有不少学生说也想到过这个问题。

这就说明这个问题其实是学生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只是在教师的备课及教学过程当中不容易被老师注意而已。

面对这一生成,我后来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解释:作为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涉及化学知识的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在这种联系与区别中又反映着对某一事物的判断标准,譬如此问题中的“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而这其实某种程度上讲又属于“化学哲学”可以解释的内容,化学家们常常说这么一句话:结构决定性质。

这句话其实不仅是化学教学的,更是化学教育的,不仅是化学的,更是哲学的。

当我们有意识将学生由化学引向哲学时,更是由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一种深层体现。

事实上,化学哲学是高中化学教学应当渗透的重要意识,其研究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研究化学运动本身的辩证内容,研究化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有研究表明,在高中阶段进行这些渗透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

结合这个例子,笔者想到在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生成,而很多时候由于其与我们化学教学关系不大,又都被我们忽略了。

而从化学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生成,它们其实又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

因此,作为化学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化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需要,我们有必要高度重视这些学生自发生成的知识,让它们发挥化学教育应有的价值。

三、对于化学教育的反思

有时候笔者常常想,相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化学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过程也更加精彩,那为什么其在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没有绽放出应有的光芒呢?这里固然有客观上的应试压力的因素,但也可能与我们的化学教学价值取向有关。

笔者以为,基于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是目前比较具有可行性的一种思路,因为化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化学教学基础上的,又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因而也能得到高中学生的喜欢。

既然如此,还是让我们努力去走一条由化学教学到化学教育的道路吧,至少这是符合课改精神,契合学生需要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篇12:大历史之外还有公共史

当人们面对历史的目光被一种角度所束缚的时候,精神上的贫乏和思想贫血就会随之发生。将于7月4日上午在广州扉艺廊开始的“公众历史频道——当代历史创作展”,是一场有别于主流艺术观念、试图打碎“题材决定论”和“题材敏感论”对历史真相的扭曲的展览。在那里,我们得以暂时绕开宏大叙事所设置的禁区,先在细碎的回忆中积累和保存真相的碎片。

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萨义德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作为政治判断的基础,而且以文化作为“记忆”抵抗“遗忘”的武器。巴勒斯坦人的“丧失与剥夺的历史”,他说“这是一段必须解救出来的历史——一分钟一分钟、一个字一个字、一英寸一英寸地解救”。

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类似的尝试正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发生。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胡斌策划的“公众历史频道——当代历史创作展”,让萨义德的武器在这里被策展人李公明的“艺术”取代,“艺术同样可以作为以记忆抵抗遗忘的方式,同样应该面对那些必须解救出来的历史”。

此前,国家文化部门发起了一个长达数年、投入金额高达数亿元的官方艺术文化项目——“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过分追求流行时尚,而疏离对历史文化深度思考的当下艺坛,这个工程是富有建设性意义的”,李公明说,但这个工程公布的100个供艺术家选择的主题,仍然偏重于旧的党的革命历史观下的事件人物,不少值得深思的严肃问题被回避。而且,因为主流美术与当代艺术两者之间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鸿沟,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被理所当然地看成主旋律命题,当代艺术家的参与度明显不高。

因此,2008年初,李公明和胡斌萌生出做一场围绕国内当代历史进行的艺术创作展的念头,试图跳出主流意识形态对题材与创作手法上的限制,完全从公众个人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事件、人物、片断做出思考、讲述和联想。

这是一场没有经费就已启动的民间艺术展。同年6月,展览的第一场座谈会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举行。这其实是策展人对展览构想的一次忐忑不安的自我检验,“当时我们俩都不确定是否会有艺术家感兴趣来参与,甚至很悲壮地想过,如果没人参展,我们自己每人拿一张作品出来。”

座谈会上,李公明以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对敏感题材的成功突破为例,历数国内美术创作在观念和创作手法上的停滞不前,打出“民间立场,多元声音,自由探索”的口号。主题名称定位为“公共历史频道”,是因为频道具有传播功能,希望艺术家或者普通公众能在这个平台里来传播、分享自己对历史的真实记忆。

在作品的甄选上,策展人毫不隐晦地表达出将篡改的历史或历史的空白尽量还原出来的倾向,强调个人对历史的独立思考与体验。徐唯辛的《历史中国众生相之遇罗克》是他创作的近百个人物之一,遇罗克是在“文革”期间因《出身论》一文获罪致死的思想者,近些年学界对其有很多的讨论。去年因雕塑了裸体王小波而闹得沸沸扬扬的郑敏也为遇罗克做过一座雕像,但年轻一代多数都不知道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人物。还有一些在官方主流美术中不被列入重点表述的历史题材,比如在文学、影视剧中被大众所熟知的张爱玲、霍元甲等,本次展览中也有新诠释。

打破了固有的约束和预设,艺术家对历史的记忆和表达变得五彩缤纷。当然,艺术家对于历史题材的创作观念、手法、风格等等的呈现充满了差异性,在精神指向上并不全朝着某一特定方向,它们中间充满矛盾。甚至会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作品,比如有的艺术家表现的是能引起很多讨论的话题,但创作自叙却只是简单重复教科书里的老调调:“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该如何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些年轻艺术家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情绪,这是当下民族情绪高涨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折射。

“这个展览可能看起来不那么精准,但它有一个总的导向,即呈现历史和历史表述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策划者希望以此作为中国现当代历史创作探讨的开端,接下来还将展开专题性研究,如“历史的篡改”、“历史的空白”等。展览已经引起海外关注,将应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之邀,于明年参加该校举办的一个与历史、政治题材密切相关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和研讨活动。

刘滨作品《精武门之霍元甲打擂》:以略带怪诞的手法诠释霍元甲打擂这一历史事件。

徐唯辛作品《遇罗克》:遇罗克的面容与经历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了文革历史的残酷性与真实性。

蔡远河作品《英雄·祭》:画面重现汶川地震中灾民们面对如此强大的冲击后,以及面临崩溃的边缘里本能的反应与种种的动态。作品消解了史诗歌颂的感觉,力求瞬间真实。

游其作品《曾经在:1980天空下遇见了巴别塔》:大庆精神在当下隐变为麦当劳式的连锁繁殖来满足现实世界的紧张。

篇13:中央苏区史

“不能,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下去,和自己的父母岂不是一样吗?成为社会垃圾,人类的渣滓,带给别人,留给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他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但是做什么呢? 于是,他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找制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四处哀求: “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

很显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了。但他并不气馁,他知道,失败定有原因。每被拒绝一次,就认真反省,检讨,学习一次。一定要成功,痴心不改,又去找人……不幸得很,两年一晃过去了,钱花光了,便在好莱坞打工,作些粗重的零活;两年来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绝。

一年后,剧本写出来了,他又拿去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男主角吧!”普遍的反映都是,剧本还可以,但让他当男主角,简直是天大的玩笑。他再一次被拒绝了。

他不断对自己说: “我一定要成功,也许下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动。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同时,先只拍一集,就让你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绝这个念头.!”为了这一刻,他已经作了三年多的准备,终于可以一试身手。机会来之不易,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全身心投入。

篇14:中央苏区史

览史

作者:皎然朝代:唐体裁:五律 黄绮皆皓发,秦时隐商山。嘉谋匡帝道,高步游天关。

篇15:中央苏区史

咏史

作者:皎然朝代:唐 田氏门下客,冯公众中贱。一朝市义还,百代名独擅。

始知下客不可轻,能使主人功业成。借问高车与珠履,

篇16:一部明星史就是半部吸毒史

晚清民国最亮瞎人眼的伶人非京剧伶人莫属。京剧原是地方戏曲,漂进京城,经一代代大师的努力,日趋成熟并繁荣兴盛,成为晚清民国非常时兴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处于绝对优势,出现了“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名角。

与此一并时兴的另一件事是吸鸦片,上至仕宦文人,下至引车卖浆者,都有抽大烟的。京剧伶人抽大烟更是普遍,几乎都好这一口,已成梨园陋习。老一辈的如程长庚、徐小香、张二奎、余三胜、谭鑫培、汪笑侬等都是老烟枪,晚辈一点的如裘桂仙、谭小培、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等也是瘾君子,更晚的如张春彦、马连良、孙毓堃、谭富英、高盛麟、裘盛荣等,各自都有一部吸毒史。

那些抽鸦片的名伶

徐穆云先生在《梨园外纪》中说,梨园名伶中烟瘾最大者是汪笑侬,每天要抽烟膏二两,他每天起床前,形同死人,姨太太口含大烟,对着他的脸喷烟若干口,才能“活”过来,稍作蠕动,然后灌他喝些参汤,再把烧好的烟枪杵进其嘴里,汪闭着眼抽十数口后,才能慢慢睁眼讲话,穿衣下床。洗漱完之后,又躺下点烟,这叫正式开抽,抽上十来筒,才吃早点。这起床的工夫就得花一个多小时,各戏园都知道他这毛病,所以每逢演戏的时候,都要先给他的姨太太一些钱,唯恐其不愿尽心服侍或催促汪老板早点到后台来。

谭鑫培是个文武昆乱不挡,做念唱白俱佳的大师,抽大烟也堪称“大师”,不吃不喝都可以,不让抽鸦片不行。当时清廷雷厉风行地禁吸鸦片,王公贵族都不敢顶风而上,谭老板也不敢明着抽了,可是不抽之后,整个人就散了架似的没了精气神,哪里还唱得了戏。

偏偏慈禧太后是个戏迷,《清朝秘史》讲到,端阳佳节,太后高兴,赐宴颐和园,命人召谭鑫培等一班名角入宫唱戏,一时杨小楼等名角都到了,只有谭鑫培未到。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亲自前往谭府探究原因,谭鑫培道出苦衷:“现在明诏禁烟,王爷们都在戒烟,我是有瘾的人,不吸足乌烟,再不能够唱戏。”善耆回奏太后,太后笑道:“我当是什么?原来不过为了吸烟的事,那又碍什么,叫他尽管入宫抽吸就是了,只要他戏唱得好,我还派两个太监替他装烟呢!”善耆告知谭鑫培,谭老板大喜过望。从此后烟禁虽严,谭鑫培“奉旨吸烟”,再没有人敢来查禁了。为了自己一点偏好,将国法当儿戏,这禁烟注定是失败的。

跟谭鑫培学艺的余叔岩同时把抽大烟学会了,据张伯驹先生《红毹纪梦诗注》记录,梅兰芳曾出演于美、苏、日,得博士学位。程艳秋出演于法国。有人问叔岩何不也去外国出演?叔岩曰:“吾国乃中华大国,而出演皆系男扮女装,未免少失国体。美、法、日、苏吾不再去,唯印度可商量耳。”人问为何愿去印度,叔岩曰:“印度有大土,我可过瘾也。”原来人家不去西方是怕没有鸦片可抽,说得倒是直爽。

如果说谭鑫培“奉旨吸烟”是一件“显荣”的事,那么名伶马连良为了鸦片而“奉旨唱戏”则被时人视为耻辱。

章诒和先生在《伶人往事》里记载了此事。1942年,伪“满洲国”成立十周年,伪总理大臣特请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派遣演艺界前往祝贺。开出的条件,除了包银,还有烟土。当时北平的烟土不好买,马连良为此而动心,也为此而前往。抗战胜利后,1946年有人检举这事,遂以汉奸罪坐了班房。后经回教协会理事长白崇禧的斡旋,1947年才脱了干系。人出来了,家却负了债。

要说当时马连良并不缺钱,就在此前不久,他出手阔绰买下北京南宽街一座带花园的大状元府,轰动北平。但是,作为一个瘾君子,他还是被伪满洲国开出的烟土吸引了。后来,京剧界同仁为了安慰出狱的马连良,在长安大戏院唱了一场合作戏《龙凤呈祥》,这江湖规则和朋友义气,给了马连良以慰藉,但“汉奸罪”还是使他后半辈子背负了难以洗清的政治污点,也因之吃尽了苦头。

抽大烟是身价的象征

晚清民国伶人吸毒之事实是不胜枚举,跟现在明星吸毒提神解压,寻找灵感的借口一样,伶人吸毒据说也是为了提神解压。唱戏体力消耗极大,在台上一唱几个小时,又要保证质量维护品牌,求得更多掌声口碑和一生富贵,必须拼尽全身力气,丝毫不敢懈怠,而抽大烟确实有刺激提神的作用,只是药力一过,人就瘫软如泥了。

不过在我看来,伶人吸毒主要还是因为来钱快抽得起。清末民国人们爱听戏,市场火爆,伶人挣钱相当容易,名伶更是如现在之明星,挣钱速度让人望尘莫及。据近代著名报人汪康年记载,汪桂芬、谭鑫培这些名角,“声价绝高”。谭鑫培除了日常在戏班中演出外,常外出走穴给人家唱堂会,一出戏价钱约五十两银子,连唱两出就是一百两,而当时京官一品大员年俸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不计养廉银),谭老板唱三四出戏就顶一品大员一年的“工资”,足以羡煞王公大臣。

到了民国仍然如此,据当时《京报》报道显示:戏班子收入相当高,别说名角儿,谭鑫培第五次去上海唱堂会,一个月包银就有一万块。就是二三流的角色,唱一出也有十块二十块,而当时北平政府的一个科员一个月也不过三十块上下,教授、部长月薪三五百元已经是非常之高了,跟名伶相比,乃小巫见大巫。对于日进斗金的大腕来说,即便鸦片再贵,别人抽不起,他们也抽得起。

而且,抽大烟还是一种身份、身价的象征,伶界有句话叫“不抽大烟,不过一千”,就是说一个名角儿要是不抽大烟,家里没有烟榻烟具,说明角儿还不够有名,生活品位还不够高,别人就不会开出超过一千块的价钱。抽大烟俨然成了名角的标配,即便自己不抽,也要摆个谱给外人看,标榜自己是名角,能挣钱,抽得起。

伶界新人在前辈烟枪的熏陶之下,有样学样。徐穆云先生说,当时师傅教徒弟,经常是在烟床上进行:“盖烟榻譬之课堂,烟盘犹如黑板,烟签权做教鞭,烟枪可当刀枪靶子或马鞭等实用,又口中念锣鼓时,烟签击于烟盘上,亦可代表鼓板。”那是派头十足,舒服至极的。譬如余叔岩拜谭鑫培为师,谭鑫培就是侧身依靠在烟榻之上,用一只大烟枪给余叔岩指点。如此耳濡目染,徒弟有钱了不仿效师傅抽大烟,难;有巨大社会示范作用的名伶吞云吐雾,视之为时髦,其他阶层不竞相效尤,亦难。

上一篇:丙酮职业危害告知卡下一篇:初中生元旦节精选400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