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旅游地理专题

2024-04-23

高考旅游地理专题(通用6篇)

篇1:高考旅游地理专题

旅游地理

(建议用时:40分钟)1.(2016·阳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南极,这个与世隔绝的冰清玉洁之地,有着让人震撼的古老冰川,有着让人欢喜可爱的精灵,有着让人惊叹的原生态大陆„„南极虽然冰冷,但是这里的旅游业却一片火热,普通人去南极,不再是梦想,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奔赴冰雪世界,寻找最不同寻常的体验,至2015年新春,我国国内已有多家旅行社开通了到南极的旅游路线。

南极旅游的兴起表明了现代旅游业有何特点?南极旅游在我国的兴起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析: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南极大陆远离人口稠密区,处于高纬度地区,南极旅游的兴起表明了现代旅游业旅游空间的扩大化。南极旅游在我国的兴起主要因素是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增加,有足够多的资金去进行旅游消费活动;科技的进步解决了之前不能克服的障碍;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交通工具的发展。

答案:特点:旅游空间的扩大化。因素: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交通工具的发展。

2.(2016·银川一中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01252100】 材料一 黄山云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大小山峰犹如云海中的仙鸟,以奇、幻享誉中外。黄山一年中云雾天气可达250天,四季皆可观云海。

材料二 黄山12个月云海日数图

(1)据材料一概括黄山云海的景观特点。

(2)据材料二得出黄山云海出现频率较高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黄山云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说明变化多;根据黄山一年中云雾天气可达250天,四季皆可观云海判断出现的频率高。第(2)题,据图判断黄山云海出现频率较高的月份为1月、10月~12月,为秋冬季节;秋冬季节气温低;水汽充足,凝结成云的高度低,易形成云海景观。

答案:(1)变化多;出现的频率高。

1(2)秋冬季节。主要是气温低;水汽充足,凝结成云的高度低,易形成云海景观。3.2016年春节期间山东省最大规模自驾游俱乐部推出十四条原创自驾线路,一条自驾线路往往是通过朋友圈相约的4~6辆车(个家庭)十几个人一组。车友外出旅游目的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自驾武夷山、厦门、土楼八日游,自驾张家界、凤凰古城七日游,自驾鄱阳湖、三清山、龙虎山六日游,自驾宏村、西递、黄山五日游,自驾海南六日游,自驾云贵十五日游等线路在市场最受欢迎。

简析春节期间山东省自驾游活动的特征及成因。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活动的特征。根据材料,从主要目的地、规模、方向和人群等方面分析其特征即可。

答案:以南方为主:春节期间南方比山东温暖;以小型团队为主:旅游活动方便,利于组织;以“朋友圈”为主:“朋友圈”中的人们彼此了解,有共同的话题和旅游意愿等。

4.(2016·九江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深度旅游是指游览者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后,通过旅游去触碰文化、感悟历史、探寻神秘、增长阅历、调养性情、提升境界,有机会自觉、自主地与当地社会和民众进行接触和交流。

安义古村落群由相距不到300米的罗田、京台、水南三大自然村落组成,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86幢,面积21 800余平方米。古建民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雕饰精美、文化内涵厚重。它是古代赣文化和赣商文化的完美结合,是都市市民追溯历史、感受自然、体验农家生活的绝好去处。下图为安义县交通旅游图。

深度旅游已逐渐成为时尚,请为安义古村落发展深度旅游提供合理化建议。

解析:可从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人员培训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加强安义古村落深度游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安义古村落楼文化和赣商文化的挖掘;加大安义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旅游资源的集群度,优化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加强安义交通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5.(2016·海南高考)乌斯怀亚是世界上距离南极洲最近的港口城市,人口规模小。市内店铺多为饭店,餐馆和酒吧,旅店规模不大,收费较高。下图示意乌斯怀亚的位置。【导 学号:01252101】

分析乌斯怀亚旅店规模不大,收费较高的原因。

解析:旅店规模大小与市场需求有直接关系,根据材料提示,乌斯怀亚是世界上距离南极洲最近的港口城市,人口规模小,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所以旅店客源少,生活成本高,冬季寒冷漫长,一年中适宜旅游的时间短,所以只有通过高收费才能收回投资。

答案:距南极近,旅游资源特殊,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可达性较差,用时长,旅费高,目标客源有限;当地生产、生活成本高;冬季寒冷漫长,一年中适宜旅游的时间短,旅店投资回报慢。

6.(2016·洛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但在2015年十一刚过,从国家旅游局获悉,由于存在价格欺诈,强迫游客在功德箱捐款,擅自更改门票价格等问题,该景区被取消5A级景区资质。

材料二 山海关地理位置图(下图)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山海关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并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解析: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结合材料从资源状况、交通便捷程度、市场距离、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量等方面分析。针对“价格欺诈、强迫游客在功德箱捐款及擅自更改门票价格”等问题,需要从加强管理、加强宣传等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优势:作为5A级景区旅游价值高;周边有北戴河等旅游资源,旅游资源集群效应明显;靠近京津唐地区,客源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整改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加大旅游宣传,重塑旅游良好形象。

7.(2016·佛山二模)近年来,“采摘游”在一些大城市周边地区兴起,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浙江建德市是全国最大的大棚草莓生产基地之一,阳春三月,天气渐暖,大量游客来到这里,摘草莓、尝草莓、赏美景。草莓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颇受人们喜爱的鲜食水果。

分析建德市草莓采摘点的分布特点及近年来“采摘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采摘点位于交通干线两侧,主要是便于自驾游客前往。采摘游一般属于个性化、体验性质的短途自驾旅游,则其发展与经济发展、距离、交通条件以及资源条件、个性化需求的兴起有关。

答案:由于游客多来自周边地区,为了方便自驾游客的采摘,草莓采摘点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靠近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市场距离较短;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对休闲娱乐体验旅游的需求增加;附近旅游景区数量多,地域组合好,对游客吸引力大;有高速公路、国道等,交通通达度好。

8.(2016·山西4月质检)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无景点旅游逐渐成为人们青睐的一种旅游方式。所谓无景点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放松休闲、愉悦身心,不以游览景区景点为目的,而是以享受旅途本身为目的,以随性而游、兴尽而返方式进行的一种自助旅游。无景点旅游的出现,是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游客需求层次的提高。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无景点旅游的目的不是特定的景区、景点,甚至排斥传统的以卖门票为特征的景区、景点观光方式。

(1)分析无景点旅游兴起的主要原因。(2)简述发展无景点旅游的意义。

解析:第(1)题,可从景点旅游的缺点和旅游需求的变化角度分析。第(2)题,无景点旅游,可以纠正景点旅游的某些问题,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新发展。

答案:(1)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景点门票价格过高;游客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旅游方 4 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2)有利于纠正旅游业开发的过度商业化倾向;有利于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等。

篇2:高考旅游地理专题

1.(2018·贵港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挪威,北欧五国之一,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位置见下图),三面环海,自北沿西向南依次是巴伦支海、挪威海和北海。其领土南北狭长,沿海岛屿众多,被称为“万岛之国”。由于境内多峡湾,其海岸线漫长曲折,长达21 000千米。

评价挪威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2.(2018·漳州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面临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背依松柏苍翠的柏坡岭。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工作会议,解放了全中国,故它有“新中国从这里起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西柏坡为我国革命圣地之一。

请评价西柏坡开发旅游资源的条件。

3.(2018·济南中学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仙女山镇地处重庆武隆县中北部,自然条件优越。境内森林覆盖率65%,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2 ℃。境内拥有“东方瑞士”美誉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地貌的“龙水峡地缝”等景区,散布梦幻谷、仙女湖等诸多新兴旅游景点。几年来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建设,形成了“四季鲜花灿烂、森林植被茂密、路灯灯饰迷人、规划设计合理、建筑独具特色、休闲功能完善”的休闲旅游小镇而闻名遐迩、蜚声海外……下图示意仙女山镇的位置。

说明仙女山镇休闲旅游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近年来,河北省威县将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借助当地农业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游、休闲游、采摘游,打造美丽乡村旅游文化,加快脱贫步伐。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下图为威县交通区位图。

评价威县发展特色乡村游的条件,并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建议。

5.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高校旅游是指以高等院校独特的人文景观、清新优雅的自然风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校园特有的书香氛围为依托,开展的一种特色旅游,以参观校园、体验高校学习生活为主题。近年来,国内外的知名大学纷纷兴起旅游热,高校旅游成为吸引在校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热点旅游项目。

简述高校旅游对高校可能产生的影响。

6.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全国老龄委调查报告称,2014~2050年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增长到106万亿,占GDP的比例将从8%提升到33%。在旅游业中,老年人旅游不仅仅是短暂的观赏风景,更可以住下来养老,这逐渐成为老年人旅游的流行方式。试说明旅居养老式旅游在我国兴起并流行的原因。

7.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无景点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放松休闲、愉悦身心,不以游览景区景点为目的,而是以享受旅途本身为目的,以随性而游、兴尽而返方式进行的一种自助旅游。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它是一种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

简述无景点旅游兴起的主要原因以及我国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作用。

8.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非大众旅游是发展中国家倡导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以求异与探索为中心,旅游者数量较少 并以自助游为主,旅游活动开展无明显季节性且无主要客源市场。旅游接待设施方面,非大众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小,旅游者多寄居当地居民家中。

说明非大众旅游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更被关注的原因及发展非大众旅游的意义。

答案精析

1.有利: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峡湾风光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位于欧洲北部,距离经济发达的地区近;自身经济发达,旅游环境容量大。不利:冬季气温低而漫长,可旅游时间短。

2.有利条件: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交通便利;距离石家庄、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较近,旅游市场广阔;各级政府支持该地发展旅游业。不利条件:旅游资源类型较单一;旅游配套设施较差。

3.境内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条件良好;“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游览价值高;地理位置优越,靠近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交通便利;规划合理,建设科学,特色突出;基础服务设施较为完善。

4.有利条件:位于京津冀地区,市场距离较近;公路、高铁等交通运输便利。不利条件: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组合状况较差;基础设施较差,地区接待能力弱。

建议:加大宣传,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加强对乡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5.有利影响:能提升高校的知名度;能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有利于完善高校的服务设施;有利于提供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利影响:干扰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加高校周边的交通压力;加剧校园环境污染;加快校园基础设施的耗损。

6.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大,老年旅游市场需求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老年人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老年人空余时间多;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总体趋好。7.主要原因:人们旅游方式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游客需求层次的提高;可以自主选择路线、伙伴、交通工具和旅游时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景点门票价格过高等。作用:强身健体,身心合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

8.原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相对比较匮乏;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原始的自然环境。

篇3:“中国地理”专题指导

“中国地理”包括地理分布、地理区域等事实性地理知识, 是学习区位、人口和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理论, 以及自然灾害、环境问题、旅游地理的基础。综观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地理试题, 十几套试卷全部涉及“中国地理”的内容, 如安徽卷考查鄱阳湖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外力作用;浙江卷以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统计表格为载体, 考查不同省区资源压力及产业发展条件;广东卷考查不同地形区聚落分布特点及区域识别, 水稻产业重心的空间迁移;天津卷考查北京西山降水分布特点及地带性植被类型;福建卷考查我国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等;新课标卷Ⅰ考查兰新铁路布局等问题。“中国地理”内容庞杂凌乱, 复习耗时较多, 在复习阶段, 将“中国地理”内容有效整合为专题, 按照试题、核心主 干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变式训练一体化 的思路设计, 能提高复习的效果。

【题型回顾】

例1 (2014年高考四川文综卷) 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图1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 回答 (1) ~ (2) 题。

(1) 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A.湖泊水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2) 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

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

解析: (1) 读图可知, 6、7、8月降水较多, 全年降水总量小于100mm;但6、7、8月径流深度在20~50mm之间, 反映流量较大。由气温较高可推知该补给来源是高山冰雪融水。

(2) 从气温看, 该地冬季温度低于0℃, 夏季高于20℃, 冬冷夏热, 温差较大;从降水看, 全年降水少。据此可推知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表风沙较多, 山麓绿洲草木茂盛。柑橘主要分布在亚热带, 牦牛分布在青藏高原。

答案: (1) C (2) B

例2 (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 改革开放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 (1) ~ (2) 题。

(1) 图2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 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1234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2) 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解析: (1) 读图可知1省区常住人口超过1亿, 户籍人口约为0.8亿, 其反映人口总量大, 吸引大量外来就业人口, 为广东省;2省区户籍人口超过1.1亿, 但常住人口大约为0.9亿, 为我国人口大省, 流出人口较多, 为河南省;3省区户籍人口超过0.4亿, 但常住人口约0.3亿, 说明人口流出多, 为贵州省;4省区为上海。

(2) 从人口流动现实看, 河北更多流向京津唐, 安徽流向长三角, 湖南流向珠三角, 广西流向珠三角。

答案: (1) A (2) D

例3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 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 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 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 土壤肥沃。近年来, 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 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 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3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 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 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 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 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 (1) 从时间看, 1957年开始垦荒, 垦殖历史短;从人口数量、面积、产业活动看, 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少。

(2) 从地理位置看, 该地纬度高, 终年气温较低, 气温的季节变化影响农作物害虫生存等。

(3) 从材料看, 该地土壤肥沃, 精准施肥, 生产绿色产品, 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

(4) 应从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两 方面分析。从数量看, 产粮多, 商品率高等;从质量看, 绿色产品, 科技先进等。

答案: (1) 开垦历史短,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 工矿业、城镇、交 通车辆等 较少,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 (废气、废水、废渣等) 较少, 环境污染轻微。

(2) 纬度高 (48°N附近) , 冬季寒冷而漫长, 害虫 (虫卵) 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 日低温较低, 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 土壤肥沃 (肥力高) ;精准施肥, 控制施肥量。

(4) 环境质量优良 (污染少) ;化肥、农药施用量少, 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 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 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题准备】

1.地理位置及区域定位

(1) 地理位置。

从中国内部分区及 省区等较 小区域角 度看, 地理位置应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来描述, 而不是半球位置、大洲位置等宏观角度的分析。特别是相对位置, 应从河流、地形、气候、市场、交通、经济战略位置等角度来考虑。如甘肃地理位置的特点为:大致位于32°N~43°N, 92°E~109°E, 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 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 毗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四川、陕西并与蒙古国接壤, 为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2) 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是逻辑思维过程, 不是对地理位置的机械记忆。如图4, 从未知的区域到已知的区域, 有两种思维方法:方法一, 根据重要地理事物及其轮廓、属性来定位, 如黄河、长江、塔里木河、秦岭、大兴安岭、贺兰山、天山、海岸线、上海、北京、珠三角、黄土窑洞、山地牧场、古长城等都是中国地理定位的基础元素, 学生需要记住它们的位置和轮廓;方法二, 根据经纬网, 并结合图例、注记来定位。记住北纬40°、30°和北回归线等纬线, 东经120°、110°、100°、90°等经线沿线的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区域, 这是精准定位中国某区域的基础。由此可见, 重要的地理事物与重要经纬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定位的基础, 需要每位学生经常绘制、阅读, 反复表述, 并在使用中印入脑海, 成为“心理地图”, 为空间定位奠定良好的基石。

2.地理分布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记住基本空间差异, 是解答分布类试题的基础。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分为三大阶梯, 东部平原多, 西部山地、高原多;东部为季风气候, 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为高山气候;东部森林被开辟为农田, 西部多草原、荒漠;高山峡谷、地势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水电站众多, 而平原地区水流平稳, 河道宽阔, 航运发达, 特别是南方地区;黑河—腾冲以东人口稠密, 而西部人口相对稀少;秦岭以北为旱作谷物农业, 其中东北为商品谷物农业, 而秦岭以南为季风水田农业, 并且南北作物类型、经济林果不同;内蒙古为草原畜牧业, 新疆为山地畜牧业, 西藏为高 寒畜牧业;在西北, 宁夏为灌溉农业, 新疆为绿洲农业, 西藏为河谷农业;东部多暴雨、洪涝、干旱灾害, 西部多干旱、沙尘暴、寒潮、雪灾等;沿海、沿江、沿边产业发展态势和产业结构不同。

3.地理特征和成因

虽然中国地形地势特点及成因、气候特征及成因、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水能丰富原因、灾害特征及成因、人口分布特征及成因为事实性地理知识, 但从更小的区域出发, 或从某单一地理要素出发, 分析区域特征及成因, 仍然是高考的常考点。

(1) 降水特点及成因。

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大, 且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干旱、暴雨灾害频繁, 其成因和雨带的南北移动及副高的非正常变化有关。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受雨带推移的控制, 五月份, 珠江流域进入雨季, 河流进入汛期;六月份, 长江流域进入雨季;七八月份, 东北和华北进入雨季, 九月结束。越向北, 雨季越短, 汛期越短, 降水季节变化越大。副高的异常活动, 如势力强, 迅速北进, 则北涝南旱;势力弱, 滞留南方, 则南涝北旱。

(2) 植被分布特征及成因。

北方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 如北京西山的板栗林主要分布在东南向阳的缓坡;南方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如台湾的樟树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台湾山脉的西侧缓坡;草甸主要分布在高寒地区或高山地区;干旱地区植被叶小、叶厚、根系发达。植物的分布应主要根据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等要素来分析。

(3) 湿地成因的差异。

西北地区沼泽湿地受绿洲控制, 冰雪融水来源和规模影响湿地发展和演化, 如石羊河下游湿地面积缩小源于河流水量的减少;长江中下游沼泽和湖泊的形成与降水、河流有关, 地势低平、降水量大、河道弯曲、河网密布导致沼泽面积较大;东北地区地下有冻土层, 地势低洼, 排水困难, 气温低, 蒸发弱, 植被覆盖好, 涵养水源能力强, 从而导致湿地面积大。

4.地理影响

关于地理影响, 学生应主要关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 地形、地势、河湖、气候等自然要素间相互影响。其核心是分析地理位置、气候、植被、水文、气象灾害等地理要素之间 的因果关系。第二, 自然环境中各自然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应重点分析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 能源资源分布对能源开发的影响等。第三,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利设施、交通建设、生态工程等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是学习的重点。

【能力测试】

科研人员收集我国不同省区的菜谱作为样本, 统计每一种菜品所加的辛辣佐料, 并作了口感辛辣度校正, 计算出不同地区菜品的辛辣指数。图5是我国部分省区辣度指数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东南沿海地区大致属于 ()

A.辛辣重区 B.微辣区

C.淡味区 D.其他区

2.川渝辣度 指数最高, 主要自然 原因是 ()

1降水多2年日照时数少3山地丘陵地形4气温低

A.13 B.23 C.24 D.34

图6为1982~2008年我国某省人口城镇化重心的移动轨迹图,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6可知 ()

A.城镇化水平重心偏东南

B.人口城镇化重心移动速度逐渐加快

C.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距逐渐增加

D.重心主导移 动方向为 由北向南, 由东向西

4.2000年以来, 我国城镇化重心移动方向变动的主要地理原因是 ()

1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取向变化2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3中西部地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4生态环境变化5产业的空间转移

A.135 B.123

C.234 D.134

5.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重庆到宜昌段是长江最为险峻的河段, 河流和夹岸高山间的平均高差有近千米, 河流常依山势作90°急转弯, 滩多流急。1992年,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立案, 确定将激流险滩的河流变为高峡平湖。2003年, 三峡水库开始蓄水;2010年, 三峡水库 完成最终 蓄水位175m。图7是三峡库区河段分布示意图。

(1) 推测图示区域干流河段建坝前流速多变的原因。

(2) 说明图示区域干流不同河段建坝后泥沙淤积的原因。

(3) 分析建坝后水域环境变化对该段河流水运的影响。

6.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平原平均海 拔1100米, 地形开阔 平坦, 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 灌溉农田, 秦渠、汉渠、唐渠延名至今, 流淌至今, 形成了大面积的自流灌溉 区。人们通过 唐徕渠、汉延渠、西干渠、惠农渠等灌渠年引黄河水量就达18.2亿立方米。图8、图9分别示意宁夏平原及银川降水量分布状况。

(1) 推测该地区的气温特征, 并分析成因。

(2) 简述该地区降水特点。

(3) 指出该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4) 说明该灌溉系统对防治上题所指生态问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辣度指数低, 为淡味区。故选C。

2.B四川和重庆位于四川盆地, 云量多, 年日照时数少, 气候阴湿, 辣度指数高, 有利于驱寒避湿。

3.D据图可知, 城镇化水平重心偏西北, 而城镇人口重心偏东南;重心之间距离变小, 说明移动速度减慢;重心向南向西移动, 反映空间差距缩小。

4.A城镇化重心向西南移动, 反映西部地区开发和开 放, 国家投资 增加, 产业的转移等。

5. (1) 建坝前, 流域内山地交错, 河流流向、流速多变;两岸等高线密集, 坡度大, 易发生滑坡、崩塌, 多险滩, 流速多变;干支流交汇, 流速多变等。

(2) 建坝后, 河流流速下降, 泥沙淤积加重;部分河段处于库尾区, 流速变化, 出现严重的淤积现象;弯曲河段, 流速较慢, 泥沙淤积严重;干支流交汇处, 流向多变, 泥沙淤积, 浅滩形成速度加快。

(3) 建坝后, 河道变宽, 变深, 激流险滩 消失, 有利于大型船舶通行;但泥沙淤积加重, 导致主航道不断远离原航线, 部分河段通航能力变差, 部分港口因泥沙淤积而被废弃等。

6. (1) 冬冷夏热, 年温差大, 日温差大。成因: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 海拔较高, 晴天多,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夜晚逆辐射弱, 昼夜温差大;大陆性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2) 年降水量少, 在200mm左右;7、8月份降水较多 (夏季稍多) , 12、1月份降水较少 (冬季少) 。

(3) 土壤次生盐渍化。过程:春夏季节气温高, 降水少, 蒸发旺盛;引水灌溉, 地下水位 上升;水分蒸发, 盐分积累, 导致土壤盐渍化。 (答“土地荒漠化”也可酌情给分)

(4) 该灌溉系统有效调节耕地水盐运动:利用灌渠可冲盐、洗盐, 降低土壤盐分;排水渠输送盐分, 降低区域盐渍化程度等。

篇4:《旅游地理》专题复习

《旅游地理》是实施新课标省份的选考内容,根据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特点分析,这部分内容的考试难度并不大,考查范围严格遵循课标,试题不偏、不怪、不超纲。从考查内容上看,旅游地理试题侧重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开发条件评价、发展旅游的意义及其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结合热点及我国著名旅游地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难度一般不大。从考查形式上看,试题多以图文、景观等方式呈现信息,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基础知识进行解答,题型以综合题为主。从考查能力上看,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对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旅游资源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分析、论证能力。

考点高考命题预测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②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③旅游规划与活动设计;

④旅游与区域发展。①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和评价,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②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③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④运用资料,描述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⑤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⑥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⑦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⑧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可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⑨阐明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⑩结合实例,说出旅游活动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网络构建】

【重点剖析】

一、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作用表现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与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 3.影响区域环境。

理解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关键是理解旅游活动是一项超出人类生存需要和基本发展需要的消费活动,以及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行业。由于旅游活动是一项消费活动,因而旅游业能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资金,有利于增加收入,缩小地区差距;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因而旅游业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性

1.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

四、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景位置。

观赏的距离远近、角度变化、俯仰差异等,都会带来不同的观赏效果。景观欣赏,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

(1)观赏距离的选择。

观赏距离景观类别观赏效果远观峰峦雄伟峻秀近观峡谷、幽洞、一线天置身其中,方知其妙适当距离仰视瀑布兼收其形、色、声、动之美 (2)观赏角度的选择。

景观观赏位置实例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观赏点路南石林中的阿诗玛、黄山的石猴观海、肇庆的七星岩面积较大的江河湖海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瞰洞庭湖、鄱阳湖、长江、黄河较小的湖沼池塘在低临水面的亭榭廊阁上观赏西湖、北大未名湖、济南大明湖 (3)动态观赏:对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水流、船动、山移,如游画中,心旷神怡。

2.把握观赏时机。

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中的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当然,观赏人文景观同样也要把握时机。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且富有变化,兼收避暑之利)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泰山观日出——早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既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五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把握特点,情景交融。

景观类型如何体会景观的意境自然景观了解其成因及象征意义人文景观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蕴涵的风情、意境和目的等自然和人文

结合的景观“深山藏古寺”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以情观景是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以情观景取决于人的心理活动与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赏者面对相同的观赏对象会有不同的观赏结果,即使同一个观赏者在不同的心情下观赏,结果也有差别。

4.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1)黄山四绝的景观特点及成因。

篇5: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5

典型例题一:(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3年新课标卷Ⅱ36)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

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大陆以外的最南端的陆地,坐落在岛屿南端的乌苏怀亚,被誉为“世界尽头的港口城市”,火地岛南部的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号称杀人海峡。

释德雷克海峡狂涛巨浪的原因。

选择穿越德雷克海峡相对合适的季节,并解释原因。

总结德雷克海峡洋流流速的空间变化规律。

⑷指出乌斯怀亚建设港口的优越条件。

典型例题三:(22

分)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

(1)

说明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10分)

(2)

分析珀斯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4分)

(3)分析图示地区风能开发利用比重小的原因。(8分)

典型例题四:(20分)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1)

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8分)

(2)

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8分)

(3)从资源的角度,评价甲地大力发展风电的原因。(4分)

典型例题五:下图是新西兰地形和牧场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西兰领土由南岛和北岛组成,面积26.8万km2,人口439万(2010年),南北岛之间的库克海峡是世界上风浪最大的海峡之一尤其是在冬季,惊涛拍岸,令人叫绝。新西兰牧场广布,畜牧业发达,羊肉、奶制品、粗羊毛、鹿茸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⑴判断新西兰牧场分布区的特点,并说明新西兰畜牧业发达的原因。

⑵结合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分析库克海峡冬季风浪大的原因。

典型例题六:(2017年海南地理)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10分)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5——影响风力的因素  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一参考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作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典型例题二参考答案:

⑴位于长年盛行西风带,且基本是海洋区域,对风和西风漂流的阻挡削弱作用较小;受北部南美大陆和南部南极半岛的阻挡作用,海峡狭管效应明显,进一步加大了风浪。

⑵夏季。原因: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压梯度力小,西风强度较小,海上风浪变小。

⑶北部流速快,南部流速慢;表层流速快,低部流速慢。

⑷位于众多岛屿内部水域,并且港区为水域开阔的避风港湾,风浪较小;陆域部分地处沿海平原,利于陆地货场、交通等建设和布局。

典型例题三参考答案:(22

分)

(1)珀斯西临海洋,东为陆地(2分);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4

分);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

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4

分)。

(解析:要先描述位置特点,然后根据位置特点,利用相关原理展开论述。)

(2)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珀斯受强劲的西风控制,风力大(4

分)

(解析:作答思路与上题一样。)

(3)珀斯地处澳大利亚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区域对电能的需求不旺盛;该地区常规

能源如煤炭、天然气丰富,风力发电的优势不明显。(8

分)

(解析:注意提取图中相关信息,特别是煤炭和天然气分布的信息,再结合该区域在澳大

利亚经济中的地位即可。)

典型例题四参考答案:

(1)甲地位于乙地西北侧;(2分)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2分),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2分),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即西北风。(2分)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2分),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2分)。盛行的西(北)风(或答“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2分)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2分)。

(3)甲地风能资源丰富;(2分)风能清洁、可再生。(2分)

典型例题五参考答案:

⑴沿海平原和坡度较平缓的山地丘陵地区

温暖湿润的气候;海运便利;国际市场需求大;技术条件和品牌知名度

⑵西风带、海峡与西北风一致;喇叭口状海峡,两岸陡峻加剧风浪(狭管效应);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更强

典型例题六参考答案:

篇6:高考旅游地理专题

河流(与人类关系密切)----------高考命题的重点对象

水资源:农业、工矿业、生活用水

水能:能源开发

航运:地域联系、经济发展

洪涝灾害:防洪、抗旱

三角洲、沿江平原、冲积平原:农业、聚居地

河流的基本概况:河源、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湖泊)、流经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状况。(描述角度)

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分析角度)

河流的水质状况,即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水资源)

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即灌溉、航运、养殖、发电、防洪、旅游等方面的效益如何。(联系人类活动的角度)

1.河流补给类型:

①雨水补给---------影响因素-降水量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冬雪春融)---影响因素-积雪量

③冰雪融水补给(夏)---影响因素-气温

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

④地下水(稳定、互补)

⑤湖泊水(上游补给,中游调蓄)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降水季节

①时间集中

②不连续

③水量变化大

①降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有时间性

②有连续性

③水量稳定

①气温高低

②积雪多少

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改善土壤墒情:水分状况)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有时间性

②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

③水量较稳定

①太阳辐射

②气温变化

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水位②湖泊水量的大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

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2、河流的水系特征

源地、流向、长度、归属(大洋水系)、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曲直、宽窄、深浅)

水系特征体现区域地形的基本框架:向心状、平行状、树枝状、羽毛状、扇状(天津海河)、网状等

3、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位及其季节变化

(径)流量(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水能等

凌汛:有结冰期

低纬流向高纬

初冬或者初春时期(黄河上游宁夏段、下游山东段境内)

试对比长江中游与黄河中游水系特征的主要差异。

水系差异要点如下:

(1)中游流经平原,河面宽而弯曲,落差小;

(2)沿途接纳很多支流,流程较长,水量较丰富;

(3)两岸湖泊密布,对干流水量有调节作用。

(1)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河面窄而较直,为峡谷段(河床下切很深),落差大;

(2)接纳支流众多;但流程一般较短,水量较少;

(3)两岸没有湖泊。

试对比长江中游与黄河中游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水文差异要点如下:

(1)宜昌—湖口为中游;

(2)中游流经亚热带湿润地区,雨季较长,水量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慢

(3)雨带自南向北移动,汛期较长,支流对干流水量有调节作用;

(4)冬季不结冰。

(1)河口镇—孟津为中游;

(2)中游流经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降水集中(7、8月),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含沙量多;流速较快

(3)汛期较短,干、支流同时进入洪水期,支流对干流调节作用差;

(4)冬季有结冰现象。

1【加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拐弯处(丙附近),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

009米,平均深度2

268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可达4

500~10

070mm,生物物种丰富。

材料二 雅鲁藏布江水系分布图(图1),甲至丙河段7月水温和海拔变化图(图2)和我国部分水文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表(表1)。

(1)比较7月份①②河段水温变化趋势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简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降水特别丰富的原因。

(3)指出雅鲁藏布江丙河段的含沙量特征并分析原因。

(4)简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附近生物物种丰富的自然原因。

2.维斯瓦河是波罗的海水系第一大河流,被誉为波兰的“母亲河”。十九世纪中叶,维斯瓦河上游的克拉科夫河段实施裁弯取直。下图示意维斯瓦河水系。

分析裁弯取直对克拉科夫河段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河漫滩是指河道两侧在平常时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的地区。河道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往往会引起河流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就废弃了,这就是河道的演变。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

(1)结合河道的演变简要说明图示区域陡坎的形成过程。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荆江走长江自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处于长江由山区迁入平原的位置,其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因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河段大量沉积,人们不断筑堤坊水,导致河床高出两岸平原形成“地上河”。新中国成立后为治水对荆江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下图),而今,建议恢复河流的弯曲河道的呼声越来越高。

(1)说明荆江“裁弯取直”工程在防洪方面的积极作用。

(2)从湿地功能的角度,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渠道化是对河流整治的一种方法,通过修筑堤坝、裁弯取直、加宽挖深等措施来控制洪水或改善航运。在1962年~1971年期间,基西米河逐渐被渠道化为一条长90公里、深9米、宽仅100米的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河道组成的运河,河长缩短了38%,提高了河道的排洪能力,但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下图为基西米河渠道化示意图。

(1)分析基西米河进行渠道化的自然原因。

(2)分析渠道化对基西米河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且末绿洲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阿尔金山北麓,整个绿洲沿车尔臣河分布,呈狭长的条带状。由于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自西汉以后,且末河河道多次改道,最终成为今天的车尔臣河。下图为车尔臣河河道变迁示意图。

(1)描述且末河自西汉以来河道变迁的趋势。

(2)分析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自然原因。

(3)分析且末河河道变迁对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影响。

(4)有人建议向且末河的古河道引水,让古河道重获新生。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为意大利1861年~1991年间农业人口转移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

波河(图中R)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河流汛期长,含沙量较大;流域为粮食(水稻、小麦)主产区。该国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R河平原上。图(丙)为波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威尼斯潟湖,是地中海区域内最大的湿地,位于波河的入海口附近。14~17世纪初意大利当局发现该潟湖逐渐发生不良变化,为此将很多汇入该潟湖的河流改道外流,尤其是17世纪初改变波河河口位置,最终引发了该潟湖新的环境问题。图(乙)为威尼斯潟湖南部简图。

简析河流改道外流对威尼斯潟湖的保护作用和产生的新环境问题。

9.2000年以来,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黄河潼关水文站实测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5年,年均入黄泥沙量仅为2.64亿吨,较天然来沙均值15.92亿吨减少83.6%。虽然同期黄河径流量较天然时期年均值减少46%,但黄河含沙量却也大幅下降71%,降至目前10.8公斤/立方米。历史记载可查的“黄河清”共有43次,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黄河澄清2000余里,持续20多走。新世纪以来的“黄河清”,持续时间之长远超记载,史所罕见。

分析2000年以来黄河水变清的原因和对黄河下游河段河床的影响。

1.(1)差异:①河段水温升高;②河段水温降低。

原因:①河段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温增加;②河段支流多,冰雪融水汇入量大,使水温降低。

(2)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峡谷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降水特别丰富。

(3)含沙量小;植被覆盖率较高;人类活动少。

(4)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较为充足;山脉相对高度大,气候(或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

解析 第(1)题,据图2可知①河段水温升高,②河段水温降低。据图可知①河段海拔逐步降低,因此气温升高,水温增加;②河段支流多,冰雪融水汇入量大,使水温降低。第(2)题,此题主要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加上峡谷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因此降水特别丰富。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含沙量大小的因素。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的因素主要有植被的覆盖率、地形的陡缓、降水强度的大小、径流量的大小等。据图可知丙河段主要位于其上游地区,此地人类活动少,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水土流失量小,含沙量小。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因素。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较为充足;山脉相对高度大,气候(或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等,使物种丰富多样。

2【答案】河道长度缩短,河床比降增大,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床下切,边坡变陡,容易溃堤;流速变快,加剧枯水期水资源短缺的程度;河道弯曲度减小,水域和湿地面积减小,河汊减少;破坏生物生存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解析】裁弯取直后河道变短,其直接后果表现为两方面:①河床比降增大,水流速度加快;②湿地面积缩小。因此裁弯取直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河流流速与湿地的生态功能考虑。河水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床下切,边坡变陡,容易溃堤;流速变快,河水下泄加速,加剧枯水期水资源短缺的程度。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储蓄洪水、提供水源、净化水中污染物、维持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因此河流裁弯取直,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气候的调节功能减弱。

3.【答案】(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陡坎是河流原有的河岸遗留见证。由于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发生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4【答案】(1缩短了河流的长度,增加了河床比降;提高了泄洪数量和速度;泥沙沉积减弱,河床下切,水位降低;洪水灾害减少。

(2)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利于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1)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和河道特征分析导致泥沙沉积。地势平坦,河道蜿蜒曲折,水流速度减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来源多,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

(2)恢复弯曲河道主要是增加湿地,联系湿地的功能进行分析回答。恢复弯曲即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增加了其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利于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弯曲河道,使得该地区河流水域面积增加,增强了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5【答案】(1)该地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大,季节变化明显,造成河流年径流量大且有明显的水位季节变化;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严重,洪灾多发。

(2)堆放开挖河槽的泥土占用了滩地和湿地;渠道化使得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消失,水流失了大面积漫滩的机会,大片河滩沼泽湿地由于缺水而迅速消失;裁弯取直使河道流程变短,河流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湖水富营养化,渠道化工程阻断了沼泽与周围的天然联系,各种生活其中的鱼类和水禽也因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渐渐减少消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解析】(1)

渠道化是对河流整治的一种方法,通过修筑堤坝、裁弯取直、加宽挖深等措施来控制洪水或改善航运。基西米河进行渠道化的自然原因可从影响该河的水文要素进行分析,即流量、流速、含沙量等;该地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大,季节变化明显,造成河流年径流量大且有明显的水位季节变化,渠道化可水位和流量的季节变化;该河流域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严重,洪灾多发,渠道化可裁弯取直利于防洪。

(2)

渠道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从对河流沿岸湿地、生物、水质等方面分析;裁弯取直、加宽挖深等渠道化,会堆放开挖河槽的泥土占用了滩地和湿地,影响湿地的生态效益;渠道化使得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消失,水流失了大面积漫滩的机会,大片河滩沼泽湿地由于缺水而迅速消失,影响湿地生态效益;裁弯取直使河道流程变短,河流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湖水富营养化;修筑堤坝等渠道化工程阻断了沼泽与周围的天然联系,各种生活其中的鱼类和水禽也因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渐渐减少消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6【答案】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可以从增加河流的长度、河网的密度、湿地的面积、生物的多样性及河流的生产和自净能力来分析。

7【答案】(1)河道不断(由西向)东移;由北向南退缩。

(2)由于气候变化,该区域炎热干燥加剧,南部高山地区的冰川不断后退(冰雪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河流流量减少,导致河道由北向南退缩。由于地壳运动,且末河中下流区西部相对隆起,东部相对凹陷,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导致河流向东改道,并沿断裂带发育成新的河道。

(3)河道变迁使古绿洲萎缩;在新河道两侧形成新的绿洲;从而导致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空间迁移。

(4)同意。可以改善局部气候,增加水资源,恢复古河道生态;形成新的绿洲,扩大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不同意。古河道河床抬升,河水无法自流,人工抽水会增加成本;消耗有限的水资源,导致水资源更加紧张(或破坏新绿洲的生态环境)。

【解析】1.河道变迁趋势主要从方向和流域面积大小两个方面去说。从图中可以看出,河道不断(由西向)东移;流域面积明显减小,并由北向南退缩。

2.河道变迁的自然原因可以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去说,从图中可以看出,河道不断(由西向)东移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地壳运动,导致西部相对隆起,东部相对凹陷,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导致河流向东移动,河流下游地区主要沿断裂带发育,同时流域面积明显减小,并由北向南退缩,可能是气候的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流域面积萎缩。

3.且末河道流域面积明显减小,并由北向南退缩,绿洲面积也减少,绿洲的移动随河流而移动,同时居民点以及居民的生产活动也随绿洲即随河流而移动。

4.先表明态度后说明理由。考查水文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若是同意,可以从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湿地的功能去答,若是不同意,可以从水资源的消耗和成本的上升去分析。

8【答案】保护作用:汇入的泥沙量减少;潟湖不易淤积。

新环境问题:淡水和泥沙汇入减少,环境变化(盐度升高);生态破坏;净化速度变慢,污染加重。(注: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读图乙,河流改道,汇入潟湖的泥沙量减少,潟湖不易淤积,有利于保护澙湖。但是,河流改道,淡水和泥沙汇入减少,澙湖环境变化,可能盐度升高。可能导致原来的生态平衡破坏。汇入水流减少,净化速度变慢,污染加重等新的环境问题。

9【答案】原因: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率增加;中上游水库大坝的建设,拦蓄大量泥沙;沿岸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对河流泥沙的过渡开采;流域农村地区居民大量迁移至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致土地荒芜,植被恢复。

影响:侵蚀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床加宽加深;凹岸侵蚀作用加强,凸岸堆积作用减弱,河流容易改道。

【解析】2000年以来黄河水变清的原因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工程建设有关: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少;上游水库大坝的建设,拦蓄大量泥沙;沿岸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对河流泥沙的过渡开采;流域农村地区居民大量迁移至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致土地荒芜,植被恢复。

上一篇:地方课程教学小结下一篇:泰山写景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