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自然危害

2024-04-26

海洋自然危害(通用12篇)

篇1:海洋自然危害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及清理方法

摘要:4月20日夜间,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大约36小时后沉入墨西哥湾,11名工作人员死亡.沉没的钻井平台每天漏油达到5000桶,并且海上浮油面积在204月30日统计的9900平方公里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作 者:杜发国 作者单位: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8期 刊:大科技・科技天地 Journal:SUPER SCIENCE年,卷(期):,(7)分类号:X5

篇2:海洋自然危害

触礁油轮,断成两截——西班牙“死亡海岸”真成了“人间地狱”

西班牙加利西亚省中央政府发言人2002年11月19日证实,在该省所属海域触礁的希腊“威望”号油轮已经于当天早晨8点(北京时间11月19日下午3点)断裂成两截。这意味着油轮上所载的8.5万吨原油将全部流入外海,造成近10年来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污染事故,比1989年最严重的泄油事件——艾克森泄油事件造成的污染还要严重得多。

原油泄漏毁了生态环境

原油泄漏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几十万只鸟受到威胁,其中包括一些稀有的海雀科鸟类。目前,包括志愿者和生态学家在内的数百名救援人员正在进行紧急救助,防止泄漏的原油进一步扩散。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已经下令封锁了长达128公里的海域,禁止渔民出海打鱼。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11月19日报道,目前,泄漏的原油总数已从最初的3000吨猛增至4500吨,对西班牙境内腓尼斯特雷角和马儿皮卡间33.6公里的海域造成严重污染。据当地一位参与救援的官员称,在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泄漏的原油有38.1厘米深,一眼看去海面上一片黑,偶尔还可以在海滩上看到几只垂死的鸟。由于数十万只鸟都在事发海域过冬,生态学家担心原油的泄漏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一些珍贵物种可能会从此不复存在。

据悉,当地政府已经封锁了事发地附近长达96公里的海域,禁止渔民出海打鱼。这将意味着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将完全失业。由于当地是西班牙境内赫赫有名的鱼虾盛产地,国内外的食客大多慕名而来,一些居民担心泄漏事件将会对自己赖以为生的海鲜业造成沉重打击,从而断了自己的财路。据一些居民们称,污染可能会使附近海域的甲壳类生物大量死亡。

由于地理位置险峻,出事地素有“死亡海岸”之称,许多船只在此触礁遇险。尽管如此,当地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严重的原油污染。原本碧海银沙、风光迷人的加利西亚海岸现在已经成了黑色油污的人间地狱。当地居民纷纷谴责政府没能提前制止污染的进一步蔓延。为平息民众的怒火,政府已于16日决定,向可能受此事件影响的居民提供一定的赔偿金。

据悉,“威望”号是一艘在巴拿马注册的希腊油轮,13日晚在西班牙加利西亚省所属海域遇8级大风后触礁。

风高浪急,阻碍抢险过程

13日事故发生后,救援和抢险人员一直在现场昼夜奋战,至今已经救出船上所有人员。但由于当地风高浪急,天气情况十分恶劣,抢险工作还是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

据参加救险的专家此前称,从目前的情况看,要想防止原油进一步泄漏,只有两条路可 走。要么将8.5万吨原油全部转移,要么将“威望”号拖离外海。但由于气候原因,第一种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目前,救援人员正在奋力将油轮拖离外海。经过数天的努力,“威望”号已被奇迹般地拖到离出事海域104公里之外的地方了。

为避免船体断裂,西班牙政府还专门动用了拖船、水泵、海面撇油机及水上堤坝等设备,还请出了法国专业的防污染艇。另外,一家荷兰的国际专业救援公司专门负责在急浪中保卫“威望”号的安全。与此同时,大批的生态专家和志愿者也前往事发现场,积极投入救险行动。目前,水上堤坝已延伸至17.6公里。

互相推诿,西英打起“口水战”

正在救援人员昼夜不停抢救时,西班牙和英国两国政府竟然打起了“口水战”,讨论究竟谁最应当为这次意外事件负责。

两国争吵的原因得从头说起。此前的报道称,“威望”号油轮此次航程的目的地是西英两国颇有争议的直布罗陀海峡。目前已查明的事故原因是,建造于1976年的“威望”号由于年久失修,多项指标不符合欧盟安全标准,加之事故当天天气恶劣,以至造成船体触礁后断裂。

根据拉托维亚和法国提供的材料,西班牙方面认定“威望”号今年7月曾在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逗留过,但英国方面在没有对其进行必要检查的情况下,就私自允许其停靠。言外之意就是暗示关于英国管辖下的直布罗陀是“逃税、走私以及其他非法行为”的天堂的说法是正确的。

同为欧盟成员国的西班牙方面还口气强硬地要求欧盟对此进行调查,并要求“没能履行欧盟成员国义务”的英国交出一定数量的罚款。据悉,欧盟交通委员会已经致信给英国政府,要求查清直布罗陀海峡是否在“检查危险船只”问题上真正履行了欧盟成员国的义务。与此同时,由于“威望”号系希腊油轮,该委员会还写了一封相似内容的信件,交给希腊政府,要求查明该油轮在过去的6个月中是否曾在希腊的港口逗留过。

面对西班牙的职责,英国方面也丝毫不甘示弱。英国驻西班牙大使托利辩解称,“威望”号此前从未到过直布罗托,这种指责是“毫无根据”的。

摘引自:《大河报》2002-11-20(A22)(张婧婧)

中国近海污染现状分析及对策

海洋是地球生物圈的最底部分,人类与自然活动的废弃物,大多都是排入海洋,造成了海洋的生态脆弱性。近年来,伴随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近海的开发,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近岸海区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对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的发展以至于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我 国近海污染做出系统正确的分析,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系列措施,对促进沿海经济建设与海洋开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我国近海污染的特点

(1)我国近海污染物普遍是以氮、磷、油类为主,有局部海区以有机氯农药、重金属为主。

(2)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为河口高于近岸,近岸高于远岸,污染区域主要集中于近岸。近岸又以河口、港湾污染最为严重。如长江、珠江口等,其中长江口、珠江口、胶州湾、杭州湾、舟山渔场营养盐含量最高。

(3)赤潮是中国近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2、中国近海污染产生的原因

2.1 工业污染物排放是造成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2.2 沿海油田排污及溢油事故,是近海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是造成近海污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4 海域的自然地理参数状况是导致区域污染加重的外在因素

3、防治对策

3.1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3.2建立污染治理试验区,加强重点污染海区的整治与管理 3.3 加强环境监测,完善海上溢油应急系统 3.4 健全法制,加强海洋环境意识

摘引自:刘海洋,戴志军(中山大学城市与资源规划系,中山大学河口与海岸研究所)原载《环境保护科学》2001,(4):6-8。《生态环境与保护》2001,(11):p35

海平面上升将带来什么?

最新研究表明,到2050年,天津塘沽地区海平面相对升幅将可能达到88厘米,上海地区海平面相对升幅也将可能达到75厘米。果真如此,海平面的上升,将对作为我国经济火车头的沿海地区构成威胁。

威胁不再是传闻 最大升幅88厘米 哪些地区受到影响? 严重的后果 不确定性 当务之急

摘引自:曾伟,原载《南方周末》(广州)2002-1-17:13。《生态环境与保护》2002,(4):p57

谁来拯救海洋生物?

一个由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组成的调查小组宣布,全球海洋生物的疾病正不断增多。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海上养殖等人类活动,导致病毒和寄生虫大规模蔓延,未来海洋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油船泄漏,殃及“池鱼”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通过海上运输的原油量急剧增加,油轮遭遇海难受损导致原油泄漏的事故也频频发生。

去年10月,在巴拿马注册的“纳土纳海”号油轮在新加坡海峡的印尼海域搁浅,部分油轮受损,造成7000吨原油泄漏。去年3月,在马绍尔群岛注册的“波罗的海”号油轮在丹麦东南部海域与一艘货轮相撞,泄漏原油约2700吨。这起事故发生在丹麦的一个海鸟自然保护区。因此,受害最大的是栖息在这里的上万只海鸟。

更大的一起原油泄漏事故发生在法国西海岸。1999年12月,满载2万吨石油的“埃里卡”号油船在布列斯特港以南70公里处海域沉没,造成大量石油泄漏,严重污染了附近海域及沿岸一带。加上飓风肆虐,致使污染向临近陆地大面积泛滥,严重破坏了鸟类的生存环境。这次事故恰恰发生在海鸥、鸬鹚等海鸟向这片海域迁徙以躲避寒冬的季节,因此受污染海鸟之众,令人瞠目。有人估计,因污染而死亡的海鸟数目最终会超过30万只。这次事件对鸟类的损害是欧洲史上最为严重的。

垃圾填海,人祸猛于虎

在地中海沿岸,居住着1.3亿人,每年夏天还有1亿游客到这里来。他们所丢弃的垃圾及废物的80%(每年超过5亿吨),都不加任何处理地排入了大海。这些垃圾严重地破坏了沿海的环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陆地上的人类活动造成每年大约6万吨清洁剂、100吨水银、3800吨铅和3600吨磷酸盐等化学物质排入地中海。此外,需要数百年才能分解的塑料垃圾不断增加,多达100万吨的原油从船上泄漏进大海。这些污染,已使得地中海海岸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极易遭受外来生物属种的侵害。最严重的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其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腰鞭毛虫的聚集而产生的“赤潮”,另一种是大量由硅藻分泌的粘液状泡沫。

海洋生物,弱不禁风 仅仅在30年前,科学家们还认为,海洋是浩瀚无垠的,所以相对来说不会受人类的影响。但是,最近的证据表明,海洋已变得同陆地环境一样脆弱。

一些最著名的海洋研究学家强调,近年来,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报告显示,传染病对海洋生物的威胁不断增加。这些传染病导致鱼类、海洋哺乳动物、珊瑚礁和海水植物的大量死亡。他们列举了1938年以来34起大批生物死亡的例子,说明10%以上的海洋生物已经灭绝。而且除了其中的7起外,其余大批生物死亡事件都发生在过去20年间。生物学家同时警告说,还有许多疾病的爆发尚未被察觉。

交叉感染,令人担忧

海洋生物感染的灾难是毁灭性的。80年代,一种神秘的病原体的突然蔓延,差不多彻底毁灭了加勒比海域一种常见的海胆。科学家们形容这种海胆是“基本的食草动物”,它的濒临灭绝导致这个地区的珊瑚礁被海藻植物所替代。与此同时,其他一些不知名的传染物质还毁灭了这个地区最常见的一些其他海洋生物,尤其是佛罗里达湾4000公顷的泰莱藻。

人类影响直接造成海洋物种交叉感染的问题更令人担忧。比如,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中稀有的淡水海豹受到犬热病毒的感染。又如,海洋扇形珊瑚受到土壤中真菌的感染。这说明陆地——海洋的自然屏障正在被打破,海水升温及化学污染使海洋生物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大大下降。他们强调,目前人类还无法发现和诊治海洋中的许多疾病,这意味着跨学科地来研究这个问题已迫在眉睫。

篇3:海洋自然危害

一、完善海洋保护区的立法, 强化海洋保护区的专业队伍

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 既是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保证, 也是保护区开展管理活动的依据。199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995年颁布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另外每个海洋自然保护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符合本地区的管理办法。但是随着发展, 逐渐体现出以前制定规定中的某些条款可操作性差, 有些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需要。要做到紧跟发展, 适应新时代和海洋发展的新形势, 真正地发挥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就要求我们及时的修改补充以前的法律、法规、办法等。使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 可以确保处理问题及时、准确、到位。

新时期处理问题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 要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技能。所以加强培养和吸纳保护区人才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注重培养保护区的工作人员,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也要鼓励新的有志于自然保护工作的人才到保护区第一线工作。要坚持用好现有人才, 引进外来人才, 抓紧培育人才, 进一步优化海洋人才结构。以适应依法行政、履行职能的需要, 培养一批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的海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一批学有所长、业有所精、创新能力强的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批勤奋敬业、清正廉洁、熟练掌握法律法规和实践技能的海洋执法监察人才, 提高海洋工作队伍的能力建设。领导机构在这方面应投入足够的资金。

二、加强宣传, 密切保护区与地方的关系

当前, 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还很淡薄, 海洋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和海洋经济意识, 更要增强海洋环境意识。所以要加强对海洋保护区的宣传, 让全社会认识到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海洋保护是从认识海洋及其生态系统开始的, 海洋保护区正是以保护海洋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的。所以利用海洋保护区的条件, 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 应该成为保护区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 纳入自身建设中去。保护区的存在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要得到广大公众, 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认识保护区对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效益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保护区要与地方政府、社区协调发展, 使生态系统与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相融, 使保护区成为当地发展的组成部分, 充分反映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吸纳社区居民、游客和有关学者专家的意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利用区内的自然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水平和改善当地的环境条件。要知道没有人民的支持, 尤其是生活在保护区周围居民的支持, 保护区难以维持下去。

三、加强保护区自身建设, 发展生态旅游

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机构, 如果要达到保护管理的目标和效果, 首先要搞好机构自身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建设、组织建设、宣传教育、科研和监测、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等。通过自身建设为海洋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立法、执法及有效管理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使海洋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得到提高;使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得到加强;使海洋经济发展、经济管理的手段更加合理, 从而更加体现出海洋自然保护区在海洋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在有利于保护区发展和自然保护及景观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旅游建设, 促进保护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保护区是全国资源最为原始、生态环境最为优美的区域。利用自然景观, 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点, 通过适度的景点开发和旅游服务实施建设, 发挥景源的美学、文化、艺术价值;突出重点, 突出特色, 合理布局, 与自然协调。同时注重生态旅游要与科普结合, 建立对外宣传的窗口和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使之成为集科普考察、宣传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海洋、海岸生态旅游区。让游客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加强科学研究, 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保护区的管理需要有充分的资料和信息作为决策依据。从建立和管理的整个过程都应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保护区都是在有了破坏之后才看到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的, 保护区的建立可以起到保护管理的作用, 而且还肩负着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责任。怎样保护?怎样更好更为合理的保护?怎样修复?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修复?修复后怎样保护管理?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保护区海洋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海洋保护区要重视开展近海海洋综合评价和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的构建工作, 为海洋管理服务。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剧烈的地区, 也是人员密集、经济发达、受人为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 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加强海岸带研究, 为海岸带综合治理和有效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重视开展海洋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开发利用、保护等研究;开展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测预警系统研究;开展保护区现状评价, 受损滨海湿地综合评价;开展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海洋开发利用研究等。使海洋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

五、搞活监测工作

坚持可持续发展, 重在发展, 要素在环境。而提高环境质量, 基础在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和执法管理的技术支持系统, 是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海洋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海洋规划、计划的科学依据。因此, 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必须依靠海洋环境监测。随着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开发热度不断升温, 海洋污染的广度和深度日趋加剧, 近海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局部海域环境明显变化, 海洋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尖锐和复杂。因此, 必须立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 深化改革, 把握机遇, 着力提高和增强海洋环境监测管理的力度和监测的效能。增加对海洋环境监测的投入, 加强监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改进, 科学调整监测规划, 确定不同海区的功能, 合理调整监测方案, 努力实现海洋环境监测的管理现代化, 真正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水平。

六、努力解决海洋保护区的经费问题

要想使海洋保护区能持续地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效益, 有效管理和充足的资金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建立和管理保护区必须长期保持充足的财政来源。而事实上, 由于资金有限已经使保护区的管理捉襟见肘。尤其是海洋自然保护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区位, 所需要的投入相对更多。纵观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情况, 虽然紧缺程度不同, 但一般都是不足的, 因此无法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保护区要争取政府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 扭转自然保护区普遍经费不足的困境, 保证此项工作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 保护区自己要进行合理可行的经费筹集。在不影响保护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开辟自养自立的途径。所有资助保护区的途径可归纳为:政府年度预算分配、捐赠和援助和拨给保护区的使用者费、税及其他收费。我们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 这些筹集收入的方法没有一种是万能的, 在我国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绝大多数保护区将需要依赖这些来源的联合。

七、进行国际、国内同行业之间的合作

在过去甚至现在, 保护区常常被理解为建立一个“封闭的区域”, 把一个自然区域隔离开来。事实表明这样的一个做法不是保护, 反而使破坏。来自内、外部生态和社会的压力可能会破坏保护。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起步相对较晚, 在理论、经验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开展国内外保护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及其网络活动是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达到资源共享, 取长补短, 发展自身建设。另外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海洋保护研究工作及人才培养, 引进新的理论和管理方法, 为我国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开辟新的前景。

篇4:海洋酸化的危害

在2.5亿多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最引人注目的灭绝危机,大约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绝迹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如此之多的物种相继死亡,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现在,一项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科学家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引起的海洋酸化,可能在古代生物灭绝事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长有碳酸钙外壳的海洋生物,更是首当其冲,难以在酸性条件下生存。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渐变酸。“海洋酸化”这个术语2003年第一次出现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上。目前海洋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都在80亿吨左右,虽然对于减缓气候变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海洋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随着未来几十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吸收这种气体的海水最终酸性更强,地球有可能走向另一轮严重的灭绝事件,使得2.5亿多年前的历史重演。

加拿大的海洋物理学家阿尔瓦罗·蒙特内哥罗指出:“虽然与许多其他正在发生的事情相比,海洋酸化发挥的作用实际上很难量化,但是我们的结果清楚地表明,海洋酸化在古代生物灭绝事件中扮演着一个主要的角色,起了极大的作用。”

很明显人类已经使得并将继续使得海洋变得更具有酸性,我们可以预见到它对某些海洋生物的影响,其中蛤蚌、贻贝和其他水生贝类动物面临的风险最大。研究结果显示,生物未必能迅速适应海洋变化的速度,人们也无法快到足以改变海洋的pH值。

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pH值越趋向于0,表示溶液酸性越强。反之越趋向于14,表示溶液碱性越强。在常温下,pH=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海洋酸性剧增

生命的进化史穿插着许多重大的灭绝事件,其中包括大约6500万年前造成绝大部分恐龙灭绝的事件。到目前为止,最极端事件的顺序记录可以追溯到2.5亿多年前。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PTB)是一个大规模灭绝事件,发生于古生代二叠纪与中生代三叠纪之间,约2.5亿多年前。若以消失的物种计算,当时地球上70%的陆生脊椎动物以及高达96%的海洋生物消失。这次灭绝事件也造成了昆虫唯一的一次大量灭绝,共计有57%的“科”与83%的“属”消失。陆地与海洋的生态圈花了数百万年才完全恢复,比其他大型灭绝事件更久。PTB是地质年代五次大型灭绝事件中规模最庞大的一次,因此又非正式称为“大灭绝”,或是“大规模灭绝之母”。距今6500万年前,海洋里出现过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溶解到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估计总量达到45000亿吨,此后海洋至少花了10万年时间才恢复正常。

科学家们知道,巨大的火山喷发把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送进大气,温度非常高。地质研究表明,海底部分氧的含量非常低,但仍然不清楚是由什么所引起。

为了着手解开其中的一些奥秘,阿尔瓦罗·蒙特内哥罗和其同事创立了一种计算机模型,模拟灭绝前和灭绝中所出现的情况。该模型包括一个根据历史情况精确排列的大陆,也第一次出现了布满山脊的海底,以创造一个逼真的水流循环模式。在把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设置到假设当时所存在的最高水平后, 研究者们做实验看看海洋里会发生什么。他们的研究结果证实,温暖的气候不能解释海洋在PTB时的变化记录,而仅二氧化碳高含量这一项就能够使得海洋pH值大幅度下降(酸性增高)。

英国的地质学家威格诺尔·保罗强调道:“至于为什么在灭绝时期海洋底部的氧气如此之少,该模型没有提供多少证据,这表明我们需要去做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真正了解发生在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绝灭事件。”

但无论酸化还是缺氧,都是现代海洋即将出现的危机。化石记录表明,由于酸性环境使得水生贝类动物难以为它们的贝壳分泌和供养材料,因此在PTB中遭到灭顶之灾。

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寒冷的海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意味着今天高纬地区的水生贝类动物面临着最大威胁。根据研究人员的预测,到2030年~2050年之间,首批受害的生物有可能是翼足目动物。这些小蜗牛生活在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体,形成了许多鱼和鸟类食物链的最低端。从现在起到2030年,南半球的海洋将严重腐蚀蜗牛壳,这些软体动物是太平洋中三文鱼的重要食物来源,如果它们的数量减少或是在一些海域消失,那么对于捕捞三文鱼的行业将造成影响。此外,海水酸化导致海中大陆架每年为旅游业创造数十亿美元产值的珊瑚礁大量死亡,将使旅游业严重受挫。

今天的海洋酸性变得更强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通过化石燃料和其他来源进入大气,很可能往南蔓延到更温暖的水域里,威胁蛤蚌、牡蛎和珊瑚等生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1/3以上被海洋吸收,使表层海水的氢离子浓度近200年间增加了三成,pH值下降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打破了海水化学的种种平衡,威胁到了海洋生态系统,使依赖于化学环境稳定性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一些贝类生物的灭绝就是海洋酸化有力的证明。海洋酸化还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且造成一些具有侵略性的物种出现。作为海洋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力,浮游植物门类众多,生理结构多样,对海水中不同形式碳的利用能力也不同,海洋酸化会改变物种间竞争的条件。

由于吸收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海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酸化。目前,解决该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篇5: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海洋灾害

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危害: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多发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

(二)海啸

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三)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自然原因:①温度高;②海域封闭;③静风、静水的环境。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③海洋开发程度高、养殖规模扩大,饵料+养殖对象排泄物严重污染了水域;④国际交流促成赤潮传播:赤潮生物运输者。

(四)水体富营养化

危害:①海水发粘,堵塞鱼、虾、贝、蟹的呼吸器官,使其死亡;②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消耗溶解氧,鱼、虾、贝、蟹等缺氧窒息死亡。③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鱼虾等中毒死亡。

拓展:

灾害起因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地震海啸灾害及赤潮、海水入侵、溢油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沿岸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例如,强风暴潮所导致的海侵(即海水上陆),在我国少则几公里,多则20公里~30公里,甚至达70公里,某次海潮曾淹没多达7个县。上述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海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灾害等。

灾害后果: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自然灾害因受海洋影响都很严重。例如,仅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台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称为飓风)引发的暴雨洪水、风暴潮、风暴巨浪,以及台风本身的大风灾害,就造成了全球自然灾害生命损失的60%。台风每年造成上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约为全部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1/3。所以,海洋是全球自然灾害的最主要的源泉。

篇6:自然灾害之地震危害作文450字

自然灾害之地震危害作文450字

大家都知道“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吧!那次大地震大约有十几万人遇害。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呢?大概是他们不知道地震的`知识罢了。我们知道,“地震无情”,但想要避免也不是没有方法。因为,地震前是有征兆的。主要有:(1)动物出现异常。(2)地下水发生异常。(3)出现地光和地声。(4)有的人也有异常感觉。既然地震有征兆,我们就应该去防震,如果你在室内,就要呆在里面,熄灭火,远离大窗户,到角落或有支撑的内部门道里去避难。而如果在户外,那你就平躺在地面,不要跑,首次震后跑到山顶上更安全,在地上像球一样滚动也较易存活。有效自救一直是我们留住生命的首要法则,在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只要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可以采用“地震自救四部曲”进行自救。第一步:遇地震灾害第一要保护头部。第二步:外伤大出血要及时按住动脉。第三步:被埋后设法保持呼吸畅通。第四步:被救后把好“病从口入”关。地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自救的知识。我们要常把灾害知识记心间,这样,天灾又能奈我何?

篇7:海洋自然危害

人类活动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浙江南麂列岛是我国首批确定(1990年)的`五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它是以保护海洋贝藻类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特定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唯一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海洋类自然保护区;又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南部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的热切关注和正确领导下,加强了管理行政执法,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学术活动,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初(1992年),我们与多家单位对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本底调查研究,获得较详细的基础资料,这为日后保护区管理、开发及深入研究奠定了较系统的科学依据.

作 者:高爱根 陈全震 曾江宁 杨俊毅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刊 名:海洋开发与管理 ISTIC英文刊名: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3(5)分类号:X3关键词:

篇8:海洋自然危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方某船舶公司,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 区,隶属于中船重工集团,主要生产各类深海船舶。

1.2 调查方法 现场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 测及实验室分析。

1.3采样仪器FCY-3T粉尘采样仪,Airchek 2000个体采样仪,相关检测仪器均通过计量部门质量年检。

1.4依据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5]和《工作场所空气中锰及其化合物的测定方法》[6]进行现场检测、分析。

2 结 果

2.1现场卫生学调查检测期间,企业生产状况正常, 现场主要作业工种为电焊工、装配工、打磨工、喷砂工、喷漆工、预涂工,其中电焊工和装配工占人数的绝大部分,也是从事电焊作业的主要人员。人员主要实行两班制,日工作时间在8 h以上。

深海船舶生产现场工作量极大,但工艺相对简单, 主要包括钢结构加工装焊、涂装、舾装三大工艺。其中, 钢结构加工装焊工艺包含钢材预处理、切割加工、部件装焊、分段装焊及预舾装等环节,涂装包括喷砂除锈和喷漆涂装工艺,舾装包括管子加工、分段合拢、船坞舾装等环节。见图1。

除钢材预处理、钢板切割、平面分段、曲面分段、涂装等工序在联合厂房内作业完成外,大部分工序均为露天作业。

2.2现场检测结果于2013年10月对该企业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检测期间,温度为9.6~13.1℃, 大气压102.1~103.2 k Pa,湿度42.3%~55.4%,风速0.1~0.8 m/s,检测数据见表1。

2.3检测结果分析本次共检测接触锰及其氧化物的工种23个,样品数69个;工作场所23处,样品数69个,超标检测点的分布与个体所在工作场所基本吻合。检测结果显示,锰及其氧化物个体接触浓度超标的工种为14个,作业场所超标14处,超标率均为60.9%,超标情况较为严重。见图2。

作业人员均佩戴有防尘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由于检测过程中,检测探头不能伸入到口罩内,因此检测结果实际上代表了作业人员呼吸带附近、未采取防护措施情况下的个体锰接触浓度,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作业人员的实际接触水平。

目前,3M、巴固等几大主要品牌防尘口罩对于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一般为95%,作业人员在正确佩戴合格防护用品的前提下,个体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将会极大的降低。本次检测中,作业人员佩戴的个体防护用品以3M公司生产的3000、7700系列半面罩为主,若结合产品的过滤效率进行浓度换算,本次个体接触的最高浓度为0.03 mg/m3,检测结果均低于职业卫生接触限值。

注:CSTEL—短时接触浓度;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3 讨 论

(1)锰是焊条和焊丝的组分之一,在焊接、装配作业过程中以金属烟尘的形式释放,以气溶胶形式在作业场所空气中长期漂浮。依据职业卫生防护原则,应首先以低毒或无毒原辅料替代有毒或高毒原辅料。经调查,企业所用焊条中的锰含量为0.90%,焊丝为1.23%, 焊剂为1.61%,属于船舶制造所需的正常含量范围。由于船舶制造对于焊缝有较高的强度、韧性、甚至光洁度方面的要求,因此不能在工艺上改用低锰焊条;焊接作业时,若焊缝表面风力较大,会导致焊缝出现气泡,为保证产品质量要求,焊点附近的风速不能过大。因此, 难以采取原辅料替代的方案降低作业场所中锰浓度。

(2)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企业各车间、场所的电焊、装配工作量很大,作业人数多,作业点密集,加之车间面积大,仅依靠自然通风难以有效降低粉尘浓度;此外,以上场所工人进行有限空间作业较多,作业时只能通过送风软管进行换气,由于各舱室、分段内的布置不尽相同,且焊接、打磨作业本身产尘量大,有时仅依靠机械通风难以降低场所内烟尘浓度,加之每班作业时间较长,造成个体接触量大[7]。

依据检测数据,结合国内同类企业现状分析,下料加工部、中间产品部、总装部均存在检测结果超标情况,且部分工序存在有限空间作业,检测数据远高于国家标准,虽然结合防护用品的过滤效率换算后,个体接触浓度能够满足职业卫生标准要求,但其对应的工作地点短时间检测数据表明,以上区域确实存在锰烟产生量大、浓度高的特点,如若工人未正确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或者防护用品防护效果不佳,可对其健康造成危害[8]。因此,以上工段的电焊、装配作业需进行重点防治。

(3)下料加工部、中间产品部、总装部的电焊作业量大,作业人员多,作业点密集,是锰危害防治的重点, 需要特别注意通风措施的落实情况。基于工艺原因,焊缝附近不宜采用送风除烟除尘,应采取吸风方式,尤其对于有限空间和密闭空间作业,更要注意通风方式的合理性。各类组件体积庞大且大多不规则,难以采取固定的大型除尘设备,应多配备小型移动式烟尘捕集器。

(4)海洋重工类企业的工艺特殊性,一般工程防护措难以获得良好效措施难以获得良好效果,锰危害防护重点在于个体防护。检测过程中发现,作业人员佩戴的个体防护用品以3M公司生产的3 000、7 700系列半面罩为主。但是,以上系列半面罩并非焊接作业的专用防护用品。以3M品牌为例,在电工焊接个人防护用品中,主要的焊接防护口罩有8515经济型焊接口罩、8512专业的焊接防护口罩 (主要是用于金属烟的防护)、8514焊接口罩(是前面两种口罩的升级,还具备阻燃的性能)。因此,根据工种特点,正确选择专用防护用品是有效防护的关键。

现场调研发现,企业正式职工的个体防护用品发放比较到位,但部分存在佩戴不规范的现象;外包工的个体防尘措施以佩戴棉纱口罩为主,起不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少部分工人配备了防尘口罩,但同样存在工人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用品佩戴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存在诱发职业病的隐患。

篇9:声呐对海洋生物确有危害

影片中,一个日本女人用一条小鱼做测验。鱼儿在声呐的震动下,瞬间器官破裂,那场面怎一个血腥了得。另外,富商刘轩亲身体验声呐威力那一幕,也让观众印象深刻。于是很多人纷纷提问,这声呐是不是太过彪悍了点?

声呐最初是指军事上用于探测以潜艇为主的水中目标的探测声呐,目前把水中的各类利用声波的设备都称为声呐。声呐的工作频率一般从几百赫兹到十几兆赫兹,包括声波和超声波,但不包括次声波。超声波声呐投放于海洋,起到检测作用,杀伤力并不大。

电影中的声呐,是超大功率的次声波声呐,某些频率的次声波和人体器官固有频率相近,会产生共振,导致器官变形、移位甚至破裂,危险时可致人死亡。但目前现实中还不存在次声波武器,原因是很难产生高能量的次声波,而且军事效果又很差。

用声波杀伤小鱼理论上可以做到,因为在一个小的容器内,用高功率的声波信号持续工作,局部的声强会较高,这也是用超声波进行清洗、粉碎的原理。北京海洋声学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朱敏表示,在开阔水体中则不同,因为声波会在海中扩散开来,声波的能量密度会因远离声源而下降。

会影响海洋哺乳动物

目前,各国海军进行水下监视主要依靠声呐技术,但声呐向海洋中发出的声波却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这种看不见的声波,其实也是一种不小的海洋污染。

声呐主要影响的是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比如鲸鱼、海豚等。这些动物必须通过声音来进行交配、觅食以及躲避天敌。声呐无疑会干扰到它们接收和发送讯息,致使这些海洋生物的活动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如今,很多例子已经证明了一些海洋生物的死亡与声呐有密切关系。在很多搁浅的鲸鱼尸体中,科学家们发现其脑膜有严重出血痕迹,肝脏、肾脏等部位有堵塞物。对这些尸体进一步解剖后发现,其听觉部位结构严重损毁,而所有的这些都与声呐有关。

在舰艇声呐作用的整个区域,鲸类会停止发出声音和搜寻食物的行为,长久下去就会因饥饿而死亡。另外,这些声呐由于强度过高,海洋动物听到后都会惊慌失措,有的浮出水面,有的乱撞,最终不幸死亡。

篇10:海洋自然危害

[学生用书P107])1.(浙江会考)有关台风的叙述:①台风是一种在海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②台风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③台风是一种地质灾害 ④台风也有利于缓解旱情,正确的是()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2.(浙江会考补)下列自然灾害中,最有可能因人类活动诱发的是()A.台风 B.海啸 C.暴雨 D.泥石流 答案:D 3.(浙江会考)受台风“罗莎”影响,2007年杭州遭遇40年未遇的水灾,造成部分地区严重内涝,其主要原因可能是()①台风引起的强降水 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城市绿化率过高 ④水泥地面过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4.(浙江会考)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地震属于()A.地质灾害 B.生物灾害 C.气象灾害 D.海洋灾害 答案:A(2014年浙江学考)2013年10月,台风“菲特”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此完成5~6题。5.台风属于()A.生物灾害 B.海洋灾害 C.气象灾害 D.地质灾害 答案:C 6.我国多个城市一遇暴雨,往往地面积水形成内涝。从城市化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A.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大 B.河流富营养化严重 C.原河网系统遭到破坏 D.地表径流下渗量大 答案:C(2015年1月浙江学考)2014年12月12日,长1 432 千米,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读海河流域局部图,完成7~8题。

7.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后,可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的地区是()A.华北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黄土高原 D.塔里木盆地 答案:A 8.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有()①夏季暴雨集中 ②城市化水平高 ③地势低平④春季台风频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9.(浙江会考)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年2月26日~3月27日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单位:mm)。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信息可知,此时云南省最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为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城是著名的“山城”,长江对该城市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川省东、西部交通线路的密度差异很大,其中较密的是________,影响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干旱 降水量很少(2)供水 航运

篇11: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内涵解析

1 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意义

1.1 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掌握海洋自然资源“家底”的根本需求

我国海洋资源条件优越,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洋油气、海洋空间、海洋能源等资源;然而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状况的认知程度并不完全,对其存在和使用情况尚有诸多未知,还未形成针对其统计、监测的标准体系,这些主观与客观上的缺憾,严重阻碍了海洋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鉴于此,国务院批准开展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这是对我国国情、海情的重要调查,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海洋经济调查的重要内容。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将有助于摸清我国海洋资源存量状况,掌握海洋资源增减变化的动态情况,为拓展蓝色空间和壮大海洋经济提供重要基础。

1.2 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自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被正式提出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猛长。根据《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达到646 6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0%,并且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9.6%。但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海洋资源损耗、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趋凸显,这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手段,通过海洋资源的消长变动情况,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是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3 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作为主要内容,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一编制工作可以增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透明度,提高科学评估海洋生态环境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助于构建权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海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最终服务于我国海洋资源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改革。

综上所述,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对于我国摸清海洋自然资源“家底”、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必要从研究背景、概念内涵、编制原则与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解读。

2 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背景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缘起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制和资源与环境核算。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研制方面,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均已实现定期编制公布国家资产负债表;在资源与环境核算方面,国际通用的核算标准是由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发布的《环境经济核算中心框架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Central Framework 2012,以下简称SEEA2012),耿建新[1]、杜方等[2]多数学者认为其与我国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极为相近,对我国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从具体实践上看,国内虽从1996年尝试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但并未公布编制的结果[3]。针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这一新的尝试,呼伦贝尔市、湖州市、娄底市、赤水市、延安市、郑州市、梅州市、荔波县、三亚市等地率先开展区域级和地市级的试编工作,其中贵州省赤水市、深圳市大鹏新区、浙江省湖州市等地区已初见成效,然而受核算理论与技术的限制,目前的编制工作主要针对水、土地和林木等单项资源进行。

在国外研究方面,澳大利亚、挪威、墨西哥、英国、芬兰等都曾进行过自然资源核算,但大多集中于石油、水、土地、森林等资源[4],海洋资源核算尚处于探索阶段,也未曾提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明确概念。对于与其最为相近的SEEA2012,该体系由矿产和能源、土地资产、土壤资源、木材资源资产、水生资源资产、其他生物资源和水资源资产共7个自然资源资产账户组成,通过“资产来源=资产运用”的恒等式反映资源的形成、消耗等状态,澳大利亚曾基于SEEA框架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进行核算[1]。

从国内研究进展来看,陈艳利[5]、孙志梅等[6]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概念、理论基础、框架设计和目标定位等基础性问题;胡文龙[7]、陈红蕊等[8]对报表编制的意义、目的等进行解读;张友棠等[9]基于会计理论对确认、计量等问题展开分析。此外,还有学者针对某种特定资源的资产负债表展开研究,薛智超等[10]基于湖州市土地资源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朱友干[11]从水资源价值、权益属性和相关会计信息的角度探讨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路径;申成勇等[12]针对森林资源对编制体系、内容与方法开展研究。

通过整理相关的文献发现,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研究都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编制方法,也未将海洋资源作为单独账户进行深入地研究,虽然有学者对海洋资源核算开展了大量探索,但也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应该科学地梳理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概念理论,为进一步探索研究奠定基础。

3 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内涵

3.1 概念界定

要剖析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首先要明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概念。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个角度。

一种侧重于会计学中“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恒等式,认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核算对象,衡量自然资源资产、净资产和负债的报表,该报表需将自然资源资产根据来源与用途,通过“资产来源=资产运用”的形式反映出各要素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2]。

另一种侧重于自然资源核算,主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显示某地区自然资源情况的报表,同时反映某地区各报表要素的存量情况和流量情况,反映要素的实物量情况、质量指标情况和价值量情况[5]。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均可体现出对这一概念理解的相似之处,即利用会计学中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对自然资源核算情况进行展示。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定义为:以会计学中的资产负债表为工具,将全国或某地区全部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分类核算生成报表[13],反映某时点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信息和某时段自然资源资产的流量信息。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则是这一概念在海洋领域的延伸,即以会计学中的资产负债表为工具,对全国或某地区的全部或部分海洋资源资产进行分类核算生成报表,以展示该地区海洋资源资产在某时点的存量信息和某时段的流量信息。

由上述定义可知,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大关键点和难点是对海洋资源进行分类,并确定哪些海洋资源适合纳入报表。海洋具有丰富的空间资源、生物资源、海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种复合型资源,这些资源往往交错富集,并且不只以物质形态存在。

再者,海洋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海岸带等海陆交叉地带的资源归属问题又难以确定,如红树林资源属于森林资源还是海洋资源、滩涂资源属于土地资源还是海洋资源均难有定论。此外,受限于勘探等技术水平,尚存在未被探知的海洋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海洋资源均可纳入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海洋的流动性决定海洋资源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某一时点的资源存量可能难以确定。

因此,结合海洋的自身属性和海洋资源核算的探索经验,本文认为可考虑采用“五分法”将海洋资源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5种[14],以此设置5组一级账户。在确定海洋资源的分类之后,应进行二级账户的确定,即对每一大类海洋资源再分类,并选择可核算的资源纳入账户。

3.2 内涵分析

在国家或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包含资产、负债、净资产3部分要素,并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形式,而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是否全部包含这3部分要素尚存在争议,争议主要集中于是否应该存在自然资源负债。部分学者如黄溶冰等[15]认为需要建立自然资源负债的概念,它是指为治理生态系统或恢复自然资源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继而自然资源净资产即自然资源资产扣除自然资源负债后的剩余权益;还有学者如耿建新等[16]主张暂不能确定自然资源负债,也无法直接得到自然资源净资产,只存在自然资源资产,应采用SEEA2012“资产来源=资产运用”的恒等式反映平衡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认应建立在一定的会计核算制度之上,目前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制度。其中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以收入权利和支出义务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标准;事业单位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标准。相比之下,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好地反映债权债务关系[17],因此认为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海洋资源核算相关文献研究,主张确认海洋自然资源负债。

一方面,包括为了取得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变更管辖权所需承担的义务。一般来说,海洋自然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当海洋资源发生国际贸易时即产生所有权的变更问题,如海底油气资源的贸易、海产品进口等,这期间发生的费用支出应视为负债;再者,随着海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海洋资源的归属问题也将进一步明确,当地区间发生海洋资源归属地、管辖权变更时,产生的相关费用应视为负债。

另一方面,海洋自然资源负债还包括为了保持海洋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数量和质量)所需承担的义务,包括已经发生的具有持续收益期的修复费用和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修复费用。海洋开发活动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人类为了弥补这些影响也做出诸多努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海洋资源环境的监控监测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湿地修复、岸滩维护等治理成本)应视为负债。

综上所述,借鉴企业资产、负债、净资产的概念,根据“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海洋自然资源负债+海洋自然资源净资产”恒等式,尝试给出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海洋自然资源负债、海洋自然资源净资产的初步定义。

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由国家或政府拥有或控制,预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的稀缺性海洋资源。

海洋自然资源负债———为取得海洋自然资源资产并保持其价值所需承担的义务。

海洋自然资源净资产———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扣除海洋自然资源负债后可为权益主体拥有或控制的剩余权益,即“海洋自然资源净资产=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海洋自然资源负债”,反映权益主体对海洋资源的掌控情况。

4 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则

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海洋、经济、会计等多个领域有密切联系,需结合多种学科思想与方法,既要符合资产负债表编制规范,又要结合海洋自身属性,更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遵循3点原则。

4.1 全面性原则

完整的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全面反映海洋资源的状况,由浅入深,逐步推动。既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实物核算,也包括对海洋资源的价值核算;既包括海洋资源的存量信息,也包括海洋资源的流量信息;既包括各大类海洋资源的分类核算,也包括整体海洋资源的综合核算[18]。

4.2 兼顾数量与质量原则

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不仅应以数据形式显示海洋资源的数量信息,还应显示海洋资源的质量信息。海洋开发活动不仅引起海洋资源数量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海洋资源质量改变。因此,兼顾数量与质量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海洋资源使用情况。

4.3 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

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多领域的研究经验,逐渐探索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且,编制该报表应为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海洋提供指导,需有切实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因此在量化和核算方法的选取上要结合海洋资源的特点,客观真实地反映海洋资源利用状况。

5 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应用范围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各国普遍重视的重要战略。然而在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盲目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深刻影响着海洋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意义重大,可在多重领域发挥作用。

5.1 从海洋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它是对传统海洋资源管理方式的创新[19]

长期以来,海洋资源利用相对粗放,海洋资源的核算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而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将推动相关部门对海洋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统计,整合完备现有的海洋资源数据,真正做到摸清海洋自然资源“家底”,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这不仅是对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的有力补充,更有助于海洋资源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

5.2 从海洋资源开发的角度考虑,许多未被利用的海洋资源借此进行挖掘

人类目前所开发的海洋只是一小部分,尚存在许多未知的或限于开发技术未被利用的海洋资源。基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20]。目前人类所评估的大多是直接获得经济收益的海洋资源,即直接使用价值,而往往忽略对非使用价值等内容的核算评估。因此,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推动对未知海洋领域的价值评估,如对海域海岛不动产的价值评估等,以此发掘海洋资源对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作用。

5.3 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将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海洋资源状况的全面把控,转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也为将海洋资源状况纳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机制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工具,用以衡量整治修复工程项目的成效。

5.4 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将在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将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用于沿海省、市、自治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树立一种绿色科学的政绩观[21]。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所说,要做强绿色经济、海洋经济,单纯以GDP、就业率衡量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成果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正是海洋资源管理者向所有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交的一份关于海洋资源使用情况的报告,通过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量化海洋生态绩效,服务于领导干部海洋生态环境责任审计,为正确、科学地考核、任用提供重要依据。有关部门也可以据此建立一种追责机制,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提供事前预警,从而实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6 结论

综上所述,尝试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任重而道远。有必要在不断地探索中明晰其应用方式、拓展其应用范围,在摸清海洋资源情况、指导海洋资源科学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发挥其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海洋经济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是对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工作的一次探索,在概念界定、内涵分析等方面还有不足,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后续应用研究,并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开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工作。随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必要尽快启动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文章基于环境经济学、会计学等理论,探讨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意义,梳理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背景;结合海洋资源属性特点,界定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具体概念,深入剖析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海洋自然资源负债与海洋自然资源净资产等要素的内涵和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讨论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则及应用范围。

篇12:海洋垃圾 人类与自然之痛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在2015年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成功举办第一次“保护海洋”特别会议,在防治海洋垃圾、建设海洋保护区等多方面达成共识,其中海洋垃圾防治城市间合作设想正式列入海洋合作成果清单。中美两国选取厦门、威海、旧金山和纽约作为首批合作城市,共同实施促进废物收集、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分享其在垃圾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

一份来自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会议的报告显示,受到垃圾威胁的海洋生物与日俱增,塑料垃圾占了海洋垃圾的四分之三。该报告还指出,海洋垃圾对商业捕捞活动、航运业和沿海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每年全球仅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30亿美元。该报告显示,全球海洋垃圾防治形势日趋严峻,呼吁各国加大力度制定措施加紧治理。

海洋垃圾为何物

海洋垃圾是指在海洋和海岸环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经加工的被丢弃的固体物质,包括人们故意弃置于海里和海岸的已使用过的物件,由河流、污水、暴风雨或大风直接携带入海的被故意丢弃的物件,恶劣天气条件下意外遗失的渔具、货物等。

名为“海洋垃圾:理解、预防和减轻对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的报告称,自2012年以来,全球受到海洋垃圾影响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从663种增加到817种。这些威胁海洋生物生存的垃圾大多是塑料垃圾,其数量的急剧增加,迫使国际社会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加以治理。

该报告指出,目前海洋中存在的垃圾大多是食品包装纸、瓶盖、吸管、购物袋、饮料瓶和烟头等,其中3/4属于塑料垃圾。这些塑料垃圾难以完全降解,最终会分解成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进入海洋生物体内直接影响着海鸟、海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据统计,约40%的鲸类动物和44%的海鸟类物种的体内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塑料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为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塑料垃圾管理不当,塑料垃圾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2015年2月,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科学家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指出全世界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从陆地流入海洋。联合国环境署此前的估计显示,陆上活动是海洋垃圾的最大来源。

塑料制品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石油8%被用于生产塑料制品。过去60年,全球塑料生产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150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88亿吨。东亚、欧洲和北美的塑料生产量占全球的2/3。据估算,仅2010年,192个沿海国家就产生了2.75亿吨塑料垃圾,其中480万吨~1270万吨的塑料垃圾最终进入海洋。

海洋垃圾对海洋环境、生态甚至人体健康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首先海洋垃圾散落在海滩或漂浮在海面影响海洋景观。其次,海洋垃圾被海洋动物摄入会对其健康造成危害进而危害海洋生态;海洋塑料垃圾分解产生的塑料颗粒会吸附多种有害物或毒素,如塑料微珠能够吸收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部分污染物如DDT、PCBs等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这些塑料微珠被鱼类摄入后,塑料微珠内的有毒化学物便会进入食物链,从而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同时海洋垃圾还会对海洋航行安全造成隐患。

该报告就相关政府和居民治理海洋垃圾污染提出了建议,呼吁减少使用塑料包装,提高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费,禁止使用塑料袋和微塑料,加大力度研发可完全降解新材料。各国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海洋垃圾污染危害的认识,并制定塑料垃圾回收与重复利用的相关政策。

《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董事布劳里奥·费雷拉说:“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为相关政府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政策依据,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海洋垃圾污染,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海洋垃圾的防治现状

根据国家海洋局2015年发布的《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中国密度较高的区域的海洋垃圾多为塑料垃圾,对37个区域开展的监测也发现海洋垃圾主要来源于陆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进入海洋的垃圾有640万吨,其中70%左右沉入海底,15%左右长期漂浮于海上,还有15%左右滞留在海滩上。其中,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碎片、塑料袋和塑料瓶等。大块和特大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30个/平方公里;中块和小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2206个/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20千克/平方公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46%,其次为塑料类和木制品类,分别占31%和16%。91%的海面漂浮垃圾來源于陆地,9%来源于海上活动。海滩垃圾主要为塑料袋、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碎片和塑料瓶等。平均个数为50142个/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3119千克/平方公里。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49%,其次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和木制品类,分别占22%和12%。86%的海滩垃圾来源于陆地,14%来源于海上活动。海底垃圾主要为塑料袋和塑料瓶等。平均个数为720个/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100千克/平方公里。其中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84%,其次为木制品类,占9%。同时,由于海洋富营养化,部分地区大型藻类急剧增长,给沿岸海域、海滩造成污染,例如黄海连续9年暴发大规模浒苔绿潮。海洋垃圾对海洋环境、生态系统、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等构成不利影响,如污染海水、破坏景观,造成视觉污染;损害海洋生态功能,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损害海洋生物,降低海洋生物多样性;成为外来有害物种附着体,造成物种入侵;长时间随洋流漂移,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等等。目前不断增加的海洋垃圾正日益威胁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并成为全球性问题。

nlc202309081714

国家海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海洋垃圾防治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海洋垃圾监测及评价体系更加健全。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海洋垃圾监测、技术标准制定工作,编制了《海洋垃圾监测技术指南》,在沿海省市选择有代表性的海域作为海洋垃圾监测区域,开展垃圾监测工作。建立了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机制,对各监测区域的海洋垃圾主要种类及其所占比例、海洋垃圾密度分布和海洋垃圾数量变化趋势开展数据分析,并在《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予以发布。二是海洋垃圾防控和治理机制更加完善。环保部将海洋垃圾污染防治与陆源污染物防治有效结合起来,建立起固体废弃物管理系统,构建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各地也相继建成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收集系统和处置场,建设港口固体废弃物回收和处理设施。各沿海地區积极开展海洋垃圾清理和海滩垃圾清扫活动,海洋垃圾源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三是海洋垃圾防治宣传氛围更加浓厚。设立了“全国海洋宣传日”,编印航运、捕鱼、旅游等行业的海洋垃圾管理行业指南和专门针对海洋垃圾危害和防治的宣传手册,开展海洋垃圾污染防治专题展览,组织海滩清洁志愿者活动,切实提高了公众预防和控制海洋垃圾排放的意识。

海洋垃圾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依法治理,强化制度建设和机制保障,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难题。一是部门联动机制尚不健全,没有形成防治工作合力。防治海洋垃圾污染情况复杂,涉及部门较多,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工作机制,各部门信息难以共享、措施难以整合、成果难以巩固,没有真正实现海陆统筹、部门联动。二是区域联防联治机制还不完善,行政区域分割的障碍亟待破解。海水是流动的,生态污染物总是随着风和海流的影响跨区域扩散,需要联防联治。目前尚无有效的区域统筹联动机制,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状态,各个行政区域的责任不清。对于海洋污染较重海域,急需建立区域性海洋污染控制指标体系,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区域,严格控制,不得突破。三是大部分海洋垃圾来源于陆地,海陆一体的监管机制有待理顺。陆地污染源点多面广,来源广泛,既有生活垃圾也有工业垃圾。目前我国海洋垃圾以入海河流携带、沿海生产生活堆积为主要入海途径,每逢汛期,河道垃圾沿河流入海,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陆源污染监管机制需要加强。四是海洋垃圾收处难度大,有效治理措施还有待探索和研究。海洋垃圾具有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易反复的特点,海上船舶收集垃圾难度大、费用高。虽然海滩垃圾收集相对容易,但漂浮垃圾很难短时间聚集于岸滩,经长时间漂浮后很容易沉入海底,造成永久性污染,需要探索研究有效的治理措施。五是海洋垃圾专项监测尚未全面开展,防治工作缺乏数据支撑。开展海洋垃圾专项监测是治理海洋垃圾污染的重要前提条件,但目前受人员、设备、经费等条件限制,我国目前开展的海洋垃圾专项监测覆盖面积较小,对海洋垃圾总量、类型、分布、入海途径等缺乏全面的监测数据,影响海洋垃圾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海洋垃圾防治工作机制,更需要从法律层面对海洋垃圾防治予以明确和规范。

面对海洋垃圾,相关专家认为,首先应引导塑料生产、分销企业在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实现“零颗粒流失”,避免塑料生产过程中的塑料颗粒进入天然环境中造成的水域和海洋的塑料污染。其次,在下游塑料包装行业推广塑料包装的绿色设计理念,在塑料包装设计产生时考虑减少塑料的使用和包装使用后的循环再生,建立相关推荐性或强制标准,引导塑料下游企业在塑料包装上减量使用并利于统一的回收利用。

在海洋垃圾防治的立法方面,专家建议,一是制定专门的海洋垃圾防治法律法规,统一海洋垃圾防治法律责任的处罚。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法规和规章,使各项法规和规章之间相互协调、衔接,消除交叉和空白现象,使海洋垃圾防治执法工作有章可循。二是通过深入开展与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互动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海洋垃圾防治模式,应用到我国的制度建设和执法改革之中。三是鼓励塑料替代品及海洋垃圾清理和回收利用的科学技术发展,制定具体的评选奖励方式、程序及奖金额度规定,利用技术手段,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垃圾流入海洋。四是建立陆海共治、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划,构建联防联治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设立污染控制指标体系,并将控制目标分解到各区域,增强硬约束,共同推进海洋环境污染防治。

总之,海洋垃圾污染的治理需要政策支持、产业引导和公众的参与,群防共治才能在实现塑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治理海洋垃圾污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海洋自然危害】相关文章:

海洋自然保护区05-18

与海洋的诗歌:海洋04-27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05-21

书的海洋知识的海洋周记04-20

《美丽海洋》09-11

海洋动物05-15

海洋大学05-18

海洋环境05-22

海洋渔业05-27

海洋教育05-29

上一篇:V8-YNedut在线课堂下一篇:履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