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初步尽调注意事项

2024-04-30

ipo初步尽调注意事项(共3篇)

篇1:ipo初步尽调注意事项

IPO审计应注意事项

一、项目前期安排

1.了解行业背景。由于项目安排等原因,很多IPO项目的注册会计师很难一开始就熟悉其行业及业务对象特征。因此,笔者认为在前期调查中,应当分两方面进行。一是对行业及企业的整体了解,主要渠道有网络以及一些专业书刊,特别是对于同行业中已预披露或者已上市的公司,要了解客户行业竞争情况和技术特点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二是利用项目组人员调查的财务数据情况,初步了解及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2.评价风险因素。

(1)客户财务报表对外口径差别风险,应当要求IPO承办律师到工商局调阅查询客户工商登记注册资料,到税务机关调阅查询纳税申报资料。到银行调阅查询贷款申请资料,并就相关资料与企业提供给项目组的尽职调查资料进行比对,主要考虑企业有可能存在对外报送不同财务报表及验资报告的情况,尽早了解其对外报告的差异以及具体原因。

(2)资产产权风险。应当关注账上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证办理情况,该项目的核查也是律师核查的重点,有些资产可能未办理或者无法办理产权,有些资产所有权可能存在潜在纠纷,应考虑这些因素对资产是否构成实质性影响。

(3)其他方面。如内部控制、对外投资构成、股本结构、缴税情况、成本项目、关联方交易等。内控方面应当关注企业的基本授权审批制度。尤其该关注凭证后附的相关审批手续是否完整。

特别强调的是,对于一个IPO项目,实际上不存在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因为一旦涉及到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就意味着这个项目的谈判失败,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尽职调查后,应当就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恰当的评估,并且就涉及到可能选用的审计程序以及总体时间进度与相关各方进行必要的沟通,同时提请项目承接合伙人注意,否则投入大量物力及人力后,发现各方很难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时,可能已给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审计过程控制

(一)审计程序的选择及底稿的要求

1.总体分析。对于申报财务报表,当拿到报表未审数或完成审计初稿时,应关注各期、各个报表项目的结构、比例等方面的比较,同时对相关项目的变动做出充分且恰当的说明。以避免对一些重要科目的审计程序有遗漏。

2.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之间的勾稽核对。现金流量也是各方关注重点,因此在复核(或者代编现金流量表时,尽可能做出调整分录,以清晰反映三张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3.内控审核。与正常年报审计相比,IPO项目的内控审核可选择的资料较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律师的专项核查意见以及券商的工作底稿供参考。可以一开始就与企业约定,提供给律师及券商的除专项资料外,其余均额外复印一份给注册会计师,很多资料均可以作为内控审核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如员工劳动关系核查等,可以作为薪资循环测试的底稿。

4.重大合同的摘录。通常情况下,在审计中可以合理安排一至两名助理人员,完成对重大采购、销售以及融资、投资合同的摘录工作,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栏次来摘录,对相关资料做好索引,并将摘录的合同条款与相关科目的测试相结合。

(二)审计中存在一些问题的处理

1.涉税事项的调整。收入或者成本方面的调整在审计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税金的调整。

(1)所得税的影响。当审计调整涉及到企业以前所得税时,对原始报表与申报表的差异进行列报。在发现相关差异的当期进行调整,并补征人库,具体作法是在税务部门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作为自查调整,在以后完税入库,不过这种做法的风险是,监管部门可能认为补税引起的规范经营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通常要求企业规范运营一年后再申报。

(2)增值税的影响。一些收入或者存货的调整项目会涉及到增值税的调整,实务操作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调整增值税,因为考虑到附加税直接影响损益,而且相关金额可能较大:另一种观点是不调整增值税,实际上一些收入或者存货项目的调整对增值税及相关附加税的影响都是时间性差异,因此没有必要调整。笔者认为,除非是金额特别重大,否则没有必要调整增值税,尤其是小额的进项税额或者销项税额,调整的结果会影响税金的账面金额与纳税申报金额,给纳税情况专项审核报告带来不便。

2.往来款项的核对。不论是应收款项还是应付款项,有些企业仅针对收支流水与客户核对,而忽略了余额的对账.因此注册会计师有必要对其发函询证并考虑回函情况。笔者为,在操作上.应当建议企业自行清理往来账。必要时.项目负责人应派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参与企业各个对口部门对相关往来账的核对清理。对往来账的差异,处理方法可以归集为两种:(1)追溯调整,将部分坏账或者费用性质挂账等进行归集后,统一报公司决策层进行审批调整。值得强调的是:追溯调整应当考虑期后的发生情况.以免调整过度。(2)继续挂账主要针对应收款项),通过计提坏账准备使其账面价值归零。

3.收支审批的整理。有些企业的收支审核过于简单,可能因为原来并没有对账务进行必要的控制。凭证后附的附件仅有相关的银行单据或者未经签章审批的发票,没有建立专门的付款审批,应要求企业补充完整。

4.成本的考虑。在多数企业核算中.考虑到人工开支的缩减,成本归集和核算通常会被简化,料、工、费的归集和分配有可能只是粗线条,而不是量化到具体的成本项目,而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只有具体到各个成本项目才能完成相关的审计测试。在产品的大类别上企业会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区分,否则其对外产品报价失去依据;但具体产品类别上可能会有所忽略。而成本核算本身就是一个实质重于形式的项目。成本核算务必须追求内在的真实性,只有符合内在的真实性,成本的分析才能做到有依据。同时,仍应当向企业强调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必要时,为企业重新设计成本核算流程,规范其成本核算。

篇2:企业IPO申报应关注的财务事项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公司制定的会计政策应符合谨慎性原则。如果企业不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 多提资产减值准备隐瞒利润或是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 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货减值准备等, 企业应就计提方法是否合理, 计提的基础是否准确, 计提金额是否充足, 计提范围是否完整、与同行业比较是否相当等方面来具体分析, 以提高资产质量, 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收入的确认原则和依据是否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和产品特殊性进行详细区分, 对于创新型企业, 提供服务或产品的特殊性, 其收入确认方法、确认时点与传统行业应有所不同, 要充分考虑其合规性及合理性。但企业会计准则对收入确认规定的五个原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不能改变, 不得违背准则提前确认收入。开发支出资本化的确认应符合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条件, 资本化与费用化依据应充分、合理。

营业收入的持续稳定性

营业收入的持续稳定与企业的成长性相关。企业的成长性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营业收入成长率;净利润成长率;毛利率、净利率成长性。好的成长性表现为营业收入、净利高速增长 (超过30%) 的同时, 毛利率和净利率也不断上升, 如果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快速增长, 但毛利率、净利率持续下滑, 可能会被认为公司所处的行业市场竞争剧烈, 企业盈利前景不乐观。例如:申报企业中存在毛利率逐年上升, 高于公司同行业可比企业, 但应收账款、存货增长异常, 这些情况往往表现为经营性现金流指标不佳, 因此在报告期内应根据应收账款、存货、经营性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对比分析公司的收入质量。良好的成长性表现为收入节节提升, 货款回笼也屡创新高, 权责发生制下的盈利指标和现金收付制下的现金流量指标都要表现出成长特性。

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可以分析、评价和预测企业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 企业应关注现金流量的变化与公司的经营情况、同期净利润、同行业比较等是否匹配, 重点关注经营性现金流量为负数的原因, 如企业季节性强, 季度报表现金流量为负是正常现象, 不应人为调整, 解释清楚即可。对于经营性现金流量在不同年度之间出现异常波动, 应结合公司业务发展详细说明以防范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

内部控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要求有效保障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司资产不受侵害。中小企业往往存在重经营轻管理, 在公司治理上存在缺陷, 如大股东占用企业的资金, 期间占用、期末归还, 侵占公司的资产现象比较突出, 必须在申报期内进行清理, 如果企业申请期内存在较大资金占用情形, 要关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例如:企业在报告期内子公司未签订正式合同的情况下, 即向客户大额发货;同时申请人对其境外投资的公司未按合营合同规定参与管理, 反映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再如:企业原始财务报表与申报财务报表存在较大差异, 对存在调节收入、成本无法作出合理解释, 则反映财务核算、内部控制机制较弱。

关联交易

关联方交易虽然可以节约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但也存在不利之处, 即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不完全吻合。关联交易在保障大股东权益的条件下, 容易造成对少数股东权益的侵犯。关联交易往往与公司的独立性有关, 如公司业务部独立或资产不完整, 缺乏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 则关联交易不可避免。如果公司收入和利润对关联方存在较大依赖, 则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令人质疑。关联交易可以存在, 但需要说明其必要性、定价的公允性, 同时, 关联交易应是逐年减少而不是增加。

目前因关联交易而被否的企业,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关联方交易的目的及动机;关联方定价不公允或无合理依据证明定价是公允的;关联方界定不完整;关联方之间的会计处理不当;关联方交易程序不规范;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典型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案例:某企业业务为路桥和建材生产, 企业将产品卖给了第三非关联方, 结果非关联方采购产品主要就是给某企业的大股东盖房子。非关联化后, 应详细披露相关方与企业持续的交易情况, 发生转让或注销应详细披露交易的整个过程, 以及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税收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导致中小企业纳税意识薄弱, 积累了大量的税务问题。一是税收优惠。企业的税款缴纳、享受的税收优惠应符合税法的规定。企业经营成果对税收优惠的依赖性主要考虑:如果企业享受国家层面规定的税收优惠, 如相关的优惠政策、优惠金额、净利润影响等, 报告期内对税收优惠, 不能主要依赖税收优惠。对企业享受的与国家大政策相冲突的地方税收优惠, 建议处理方法为:计入非经常性损益;是否可持续, 趋势上占比是否越来越少;在申报文件中进行税收风险提示, 同时由控股股东出未来或有的补缴承诺。二是税收罚款。涉及税收罚款的事项, 需要由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证明, 判断是否构成公司重大事项, 但是否重大, 都要在申报文件中如实披露。三是税项调整。在制作申报材料时, 会计师需对企业申报期内的纳税情况出具专项鉴证报告, 同时企业还应取得主管税务机关的书面认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对收入、成本等事项导致税金调整的影响, 主要是所得税的影响。当审计调整涉及企业以前年度所得税时, 对原始报表与申报表的差异进行列报, 在发现相关差异的当期进行调整, 并补征入库。增值税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应调整增值税, 考虑到附加税直接影响损益, 且相关金额可能较大: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调整增值税, 实际上一些收入或者存货项目的调整对增值税及相关附加税的影响都是时间性差异, 因此没有必要调整。笔者认为, 除特别重大的金额外, 否则没有必要调整增值税, 调整的结果会影响税费的账面金额与纳税申报金额, 给纳税情况专项审核报告带来不便。

篇3:ipo初步尽调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小企业 IPO 财务问题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又称IPO,包括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公开发行上市。《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公开发行:1)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2)向累计超过二百人的特定对象发行证券;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那么一家中小企业要成功IPO,在财务方面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设立时出资问题

《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公司法》还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

上面只是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但是从实际来看,IPO的中小企业多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改制而来,这就要求注意在整体改制时的入账问题。在进行改制时,中小企业应聘请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也要聘请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在入账时应该按照审计后的净资产折合成股份,而不应该按评估价格折合。按照规定,若按照评估价格折算,公司的存续期间需要重新计算而按照审计后净资产折合则可以连续计算存续期。当然,公司以土地、房产、设备等实物出资时,还应当进行产权转移等手续。

如果公司历史上存在未足额出资或出资方式不符合相关规定,涉及金额占当时注册资本比例较高,对经营有影响的,视轻重程度要求公司运行1年或3年。

二、日常财务处理问题

(一)财务规范问题

企业上市后要在阳光下经营,置公司行为于大庭广众之下,接受证券机构的监管和其他各方的监督,规范运作成为强制性的要求。拟IPO的中小企业应当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账簿、报表等都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设置,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账务处理。

(二)资产减值的处理

当一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历史成本时,资产的账面金额就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该资产就发生了减值,即资产减值是历史成本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现时的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利益的评估值。资产减值的处理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提取、存货减值准备的提取、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等减值准备的提取。

资产减值需要进行估计,而企业利润对会计估计具有高度敏感性,会计估计不当,则资产减值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从而虚增或虚减申报期利润。上市财务审核对资产减值的关注,一是资产减值是否客观、公允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是否少计资产减值损失,以虚增资产账面价值,从而满足上市条件;二是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确定是否合理,减值准备计提是否稳健,与同行业相比是偏低,还是偏高,是否符合行业惯例;三是资产减值政策是否保持一贯性,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随意调节利润的情况;四是资产减值,尤其是重大资产减值产生的原因。报告期发生大额资产减值,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还是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收入费用的处理

一是收入的确认。收入确认方法要能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应当对照合同的条款的规定,判断跨期收入的确认是否有平滑业绩的嫌疑,完工百分比法的使用时,百分比确定的依据是否充分等。同时,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完工进度,尤其应当需要外部证据来证明期末进度的准确性,如发包方的确认、第三方的验收证明文件等,若存在差异,需要有合理的解释。二是研发费用的处理。为了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新准则规定满足一定条件下的研发支出可以资本化,藉此为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财务环境。然而,正是这“一定条件下”,使得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无所适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三是成本费用的处理。成本费用能否准确、合理归集,直接影响申报财务报表盈利水平的真实性,同时能够反映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进而影响上市审核。成本(这里的成本,有时也称生产成本、营业成本或销售成本)是指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与产品或劳务直接向联系,而费用通常指期间费用,不与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直接相关,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企业应当合理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的界限,期间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成本应当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提供劳务的存货价值,随着产品销售或劳务提供结转至当期损益。

(四)关联交易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年版)》,对关联方的认定进行了重新规定: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的,构成关联方。受同一方重大影响的企业之间不构成关联方。证监会对关联交易的审核,并非要求公司不能有关联交易。若有关联交易,则要说明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及关联交易额度的大小、定价的方法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上一篇:刘民权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下一篇:煤矿企业职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