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2018

2024-04-23

激情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2018(共8篇)

篇1:激情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2018

激情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美国学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一文中提到:“想要教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由此可见,教育事业是一个需要激情燃烧的事业。在我国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填鸭教育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上课虽充满知识和技能,但沉闷乏味,缺少热情,学生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有效教学,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育,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做其感兴趣的事情,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80%;反之,只能发挥20%。教师的激情正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驱动力,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的情绪,享受学习的快乐,有效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经济管理学院为了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深入推行激情教育,注重教师教育激情和学生学习激情的激发,树立激情教育的观念,构建激情教育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案例实施过程

(一)建立领导小组。建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激情教育模式领导组,加强对激情教育模式的实施与领导,确定激情教育模式的框架构成,并对激情教育模式方案制定进行分工,确保责任到人,完成各领域激情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

(二)根据激情教育模式框架分解,起草实施方案。根据激情教育模式的框架构成,在经济管理学院各领域实施激情教育,并起草实施方案,如学生端推行激情教育模式、团委活动推行激情教育模式、课堂教学过程推行激情教育模式、班主任推行激情教育模式、技能竞赛推行激情教育模式。

(三)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各领域推行激情教育模式:

1.构建激情高职校园文化,创立高职特色文化品牌。将激情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立优秀的高职院校激情校园文化,以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手段,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打造高职院校良好的形象,确保高职教育在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中取得长远的发展。通过激情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增强学校凝聚力,形成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文化品牌。第一,通过制定学生千日成长计划,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积分量化管理记录分析每一位学生在校三年的成长点滴,将学生的成长历程、悲喜瞬间收集整理,在班级活动、毕业典礼等场景予以展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第二,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展示学生的才华,寓教于乐,培养爱校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通过技能文化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 1 生的职业能力,树立竞争意识,使学生赢在职场的起跑线上;第三,加强德育,以德促学,以主题教育为媒介,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关注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开辟德育激情教学模式。例如,通过“道德讲堂”,引导学生思想,健全学生的人格。第四,积极融合现代企业文化,培育职业素养。例如,通过推行“名企业家进校园活动”,拓宽学校素质教育渠道,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2.建设充满激情的教学团队,提升整体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想要点燃教师的工作热情,让其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提供优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营造调动教师教育激情的畅快舒心的工作氛围。第一,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培育和爱护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创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教师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时刻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建立教工代表大会制度,架设与教师平等沟通的平台,给予教师政策制定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有助于教师形成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产生与校共荣辱的归属感,让教师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产生认同感,从而自觉执行,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维护学校声誉。同时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如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师进修制度等,调动教师的内驱力,使其拥有发展的信心,激发其工作激情;第二,提供优质的培训机会,充分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进而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利用“挂职锻炼”、“国培”、“省培”等多种途径为教师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开拓教师视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合作,建立团结友好的团体工作环境,例如鼓励教师合作教研、集体备课,通过团队合作,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馨,进而迸发出强烈的工作热情;第四,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通过开展多彩的趣味活动,如教职工运动会等,合理地调节教师的工作压力,降低教师的职业疲倦感,让教师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放松身心,从而增加教师职业幸福感。

3.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激情教学模式,打造激情高职课堂。激情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师高涨的教学热情去影响和点燃周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拉近师生距离,产生师生情感共鸣,促进学教过程优化,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激情课堂中,教师以心激心,以情感情,做好学生智慧的引领者、快乐的点燃者、幸福的奠基者。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准备,将激情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语调抑扬顿挫、言谈举止风趣幽默,对学生形成强烈冲击和感染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第二,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际教学中。只有学生情绪高昂,在激情的驱动下才能熟练掌握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第 2 三,激情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支配的课堂。在激情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情感沟通,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课堂教学作为激情教育改革的中心,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激情教学模式,注重每位教师在教学各环节发挥情感激发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心灵的共振,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进而实现了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激情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案例实施结果及成效

通过激情教育模式的实施,给全体师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动力,点燃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校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职业能力的角度,经济管理学院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坚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革新,切实将全体师生的共同意愿落到实处,做到真正地关心每一位学生,有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一)构建了激情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不能单纯靠规章制度的约束,大部分的高职学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仅仅用死板的制度去限制他们必然会引发他们逆反的心理,往往会背道而驰。面对当前校园师生激情缺失的现状,激情教育模式用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去引导学生的行为,将激情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构建激情校园文化,点燃师生热情,唤醒教师的教育情感,通过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激情文化还对全校成员产生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和功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校的软实力,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打好文化思想基础。

(二)提高了教师职业幸福感

现今,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是社会、家庭对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不够重视,高职教师专业地位认可度低。高职院校的资金大多以自筹为主,国家投入有限。众多高职院校面临着“生源即财源”现状,没有学生就没有收入,由于社会轻视职业教育,家长不想把子女送到高职院校,学生也不愿来校就读,结果造成生源短缺而招资的严重不足,教师待遇难以提高。高职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低下严重地挫伤其教学积极性,降低其职业幸福感。同时,在招生严峻的情况下,高职教师还要面对个体差异化越来越严重的学生,教学任务的繁重和复杂常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导致了他们在工作上成就感低,极易丧失工作的热情,产生职业的倦怠感。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长,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导致了高职教师入职前的雄心壮志被消磨殆尽,日常教学工作变成了程序化的例行公事,课堂教学虽然充满知识和技能,却缺乏育人的热情。激情教育模式的引入,一定程度抚慰了教师的职业疲劳症,使其重获职业幸福感,充满激情的教学,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幸福感,将学校、课堂看作是制造幸福的场所,将教书育人工作当作自己的骄傲。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思想中,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认真听取教师的讲授,积极回答课堂提问,师生之间实现良好的教学互动。而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现状是学生在课堂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生在课堂上有着五花八门的选择,例如,有的学生甘当“拇指族”,沉迷于手机游戏、视频、音乐等;有的学生甘当“聊天族”,忙于微信、QQ交流;有的学生甘当“养生族”,忙于闭目养神、安稳补眠;有的学生甘当“发呆族”,目光呆滞,忙于做白日梦。激情教育模式的引入,旨在改变学生的课堂现状,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里,心里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够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活力,才容易接受新的知识。而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是会相互感染的,使周遭的人产生同样的情绪。激情教育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充满激情,能够真正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感觉轻松愉悦,使学生的课堂精神状态发生根本的转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当学生具有学习热情时,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就会消除,师生间产生共鸣,有利于师生之间美好情感的培育。

四、案例评价与反思

激情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团队尚未统一意志,个别老师还存在不同看法,思想统一有待提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操作性还有待加强。激情教育赋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内涵,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广大师生的激情,培养了师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文化理念的创新、育人机制的创新。

(一)教学模式创新

案例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激情教学模式,将激情渗透到教书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改变了课堂中教师教育激情短缺,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却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现状。通过全过程全方位激情教学模式改革,打造激情课堂,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师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点燃了师生工作学习的热情,提升了教师职业幸福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了学生极进取的信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文化理念创新

文化理念创新的核心是与时俱进。案例根据高职教育现状,结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激情校园文化,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通过校园文化而非单纯的规章制度对学校进行管理,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学生在文化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下形成优良的人文素质,在耳闻目睹中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最终打造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同时通过激情校园文化品牌的树立,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师生的价值观,提高了学校的凝聚力,增强了师生的荣誉感,赢得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形成学校独有的优势,帮助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三)育人机制创新

学校引入育人工作量,实施量化考核,优化教师本职工作,引导对学生个性化指导,教师以班主任的角色深入学生生活,成为学生道德的引导者、学业的辅导者、生活的指导者、心理的疏导者,面对具体复杂的学生个性成长需求,教师必须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还要学习德育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随时会发现一些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教师校本科研最有价值的课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提高。通过全员育人机制,让师生真正认识到机制对促进双方成长的好处,激发全员育人的内在动力。

五、案例启示与借鉴

激情教育全面激发了全体师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培养了激情的教师和激情的学生,打造了激情课堂,构建了激情的校园文化。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师生内在的驱动力,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感,培养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重获职业的幸福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推动学生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

(一)打造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提高学校办学竞争力

激情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升华,通过创新性打造激情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提升自身的办学竞争力,在高职院校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有助于学校形象的确立,能够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破除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提升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也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二)构建了“全员育人”的有效机制,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基于“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通过激情教育,创新性构建了全员育人的科学机制。这种科学的育人机制,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缺陷。在这种育人机制下,每位学生的成长都得到了教师充分的关注,同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机会,留出空间,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种育人机制,还将解决了教师教学与育人责任脱节的问题,将教学与育人融为一体,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三)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质

激情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师生情、同学情、责任感、自信感等美好的情感,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协调发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发展得到满足。通过激情教育激发真情,使学生形成催人奋进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刻苦求学的精神信念、志存高远的理想信仰,具备了持久稳定的发展动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篇2:激情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2018

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社会的重要教育组织。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成长成材,关系到将来社会的发展进程。目前,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猛增。这种扩招以后的生源基础和能力差异,带来了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形成了一部分学业警告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需要从高校管理方式方法入手,同时着力于德育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不断创新高校管理模式,推进校园内涵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在德育方面,学院主要从一下几点进行实践:

一、创新理念,更新方法,注重以人为本,科学打造高屋建瓴、百花齐放的工作模式。

高校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以及学生的服务和管理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寓服务于管理中,在管理中延伸服务,是创新高校管理方法的重要课题。

教师是高校的主导,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航者和引路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高校学习型辅导员建设的相关文件,各地方高校应抓住这个契机,着力强化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各辅导员应定期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网络论坛,深入到广大学生之中,了解学生所需所盼,找准自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增强服务广大学生意识,由一到多元,由被动到主动,由权威到沟通,自上而下,高屋建瓴,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作为在校学习者,作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作为大学消费者,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拥有者不同的权利。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高校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特色工程及活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之中。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施特色化的大学生实习实践主题活动。高校各学院可以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到院系或校内机关各部门挂职锻炼,使优秀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事务之中,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 “服务学校、锻炼自己”的目的,实现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自下而上,动员各种力量,百花齐放,搭建起学校各部门与广大学生之间的 “连心桥”。

二、仔细排查,细致调解,注重源头治理,努力构建预防为主、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进入了各类矛盾与纠纷的凸显期。这些矛盾和纠纷很多涉及到高校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是高校师生员工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应当把高校矛盾排查工作和信访工作摆在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位置,随时掌握校情民意,了解师生、教职员工的思想动态,注重源头治理,积极预防、及时化解校园矛盾,将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高校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周期和热点周期,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重点群体进行仔细排查。时间周期上,注意学生在高考招生录取、新生入学、毕业生择业离校这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思想及心理状况,防止学生由于专业不理想、生活不顺心、择业观失衡而造成的心理落差,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避免学生产生极端情绪。热点周期上,应当围绕公开竞聘、评定职称、福利待遇、人事考核、表彰奖励等问题,仔细排查教师、员工在上述过程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应尽快予以解决。

高校应详细制定相关信访工作的实施办法和工作流程。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切实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规为准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规范,手续完备。信访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仔细记录信访要求,能当时答复的应耐心解释说明,不能当场答复的,或当事人对答复有异议的,记录上访人员信息,落实好相关工作后及时向上访人员反馈。

三、夯实基础,落实责任,注重强化学习,切实履行抓牢基层、打好基础的工作职责。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深深地侵蚀着高校的党员干部,影响着高校学生。作为一座神圣的殿堂,高校必须深化反腐倡廉建设。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应通过反腐倡廉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提高防腐拒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以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促进学校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目前,国内的多所高校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跨学院,跨学科的学术科研组织不断出现,学分制的教育管理制度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构架。这对传统的高校基层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作中,高校教师要注重在校学生的发展权,注重学生“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同步培养,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率先试点通识教育高校的成功经验,完善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避免产生选课考试时间冲突、上课通知滞后等不利因素,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学生发展权,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此外,高校管理工作中要切实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制,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主管领导直接负责。领导必须履行职责,加强高校管理中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同时要及时协调、解决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细化工作任务,把管理工作落实到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做到“基层任务有人管,基础工作有人抓”。对于由于工作不到位、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严格追究相应的责任。(我觉的这一点和主题好像关系不大,可以不说)在专业学习方面,学院主要实践一下几点:

一、加强过程管理推进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当大力开展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能够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考试管理制度。课程考核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依据期中考试、阶段测验、实验、课堂讨论、作业、专题论文、出勤等评定。加强过程管理就是加强平时的学业考核。现代高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并完成平时成绩的评定。而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考核过程管理,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多次形成性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学习对策的培养

学生进入大学能否顺利完成学业,除了学校制度保障和外部环境以外,还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措施有关,我们称之为“学习对策”。学习对策包括: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与调节、激发学习动机与培养学习兴趣、集中和维持注意力、对学习时间与环境的管理、会寻求帮助等。大学生经过中小学时期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与大学学习仍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当然,他们的学习能力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们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比较单

一、被动,他们更多地重视课堂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对于知识信息的深加工和学习资源的配置。

(1)传授学生学习对策的知识。学习对策本身作为一种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它包括设定学习目标、评估学习水平、监控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动机、调节学习情绪、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精细加工、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等。教师在传授学习策略时,要教给学生自我监控、检查、评定和修正的对策,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选择使用更加有效的学习对策。教师要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对知识的组织要条理特别清晰,结构性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也要特别具体和明确;而对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应注意引导他们学会自学,学会整理知识,反思和总结,学会灵活对待教师的教学方法,敢于提出问题并主动探讨。

(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国现行的教学,尤其在中小学,仍是以教师演讲式讲授为主,学生不习惯且害怕回答问题。到了大学,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变成被牵着走的人,学习兴趣较多地依赖教学内容,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自主性降低。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生很难得到学习对策的启迪。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一些经典的教学模式,如探索性教学、开放性教学

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校园建设,高等学校需要细致地、持续地、创造性地“发力”。要保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就需要像经济转型一样,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不断创新高校管理方式方法,严格地把高校管理放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来规划,科学管理、以人为本,不断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学生的幸福感。

一、学生本身思想上重视

二、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

篇3:激情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2018

1 案例教学内涵

“案例”, 英文单词为“case”, 汉语中也可译作“个案”、“实例”等。案例最早是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学科等教学领域, 用来教授学生业务实践中的重要方法、技能及内在原理等。Kim ba11 (1995) 认为在大学运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 可能起始于1870年左右的哈佛法学院。所谓案例, “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在这个情境中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它一般是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角度来描述的, 涉及学生是如何按照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步步向前运行的”。

对于案例教学的概念, 中外学者众说纷纭。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协会主席John Boehrer教授说:“案例教学是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的过程。”我国学者郑金洲在《案例教学指南》中的定义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此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笔者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 积极参与, 平等对话和研讨,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 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案例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1) 选编案例。这是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教育学的案例来源很广, 日常生活、新闻、杂志、报刊等可以成为案例的来源。但如何选择或设计适当的案例, 是至关重要的, 选择好的案例意义重大。尽管目前对案例的好坏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 但本人以为, 好的案例应该具备真实性、实用性、启发性、时代性、典型性的特点。

(2) 呈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 编选好的案例主要采用口头描述、文字叙述、幻灯录像展示、真实情境表演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通过对案例的感知使学生尽快进入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实践表明, 教师创设的教育事件情景越丰富、越真实, 学生对事件构成诸因索的感受就越充分, 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学习研究的兴趣、动机也就越强烈。所以, 在当前多媒体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条件下, 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材料应尽可能利用声、光色动、变俱备的声象手段进行。

(3) 讨论案例。这是案例教学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介环节, 也是案例教学主体和中心环节。讨论案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深入案例, 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与处理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 使学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 初步领会案例所包含的教育理论, 进而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内化。

(4) 评价案例。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案例的讨论作出总结。教师在作案例讨论总结评价时, 应该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 尊重学生的创见。如有不足之处, 可以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补充纠正, 切忌简单公布“标准答案”。这样, 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他们的反思性学习能力。案例教学的宗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广泛实用性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而且更要使学生借助这此具有广泛概括性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解决更多的新问题。

3 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运作不仅存在着纵向的序列结构, 而且其内部诸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网状关系。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 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几对关系。

3.1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无论是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 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 开展案例教学不是替代理论教学, 也不可能替代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 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切忌把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实施案例教学还有助于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 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从而有利于从根本上革除教育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 轻能力;重理论, 轻实践;重模仿, 轻创造”的严重缺陷。

3.2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中, 教师负责将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是知识的宣讲者和真理的代言人。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形象地讲, 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导航”、“导游”与“导演”, 是案例教学的指导者与推动者。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组织者, 其自身索养的高低与角色意识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积极引导与推动案例教学的同时, 切勿扮演以下角色:一是“演说者”, 从头到尾只顾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注意调动学生讨论于发言的积极性;二是“评论员”, 对学生的发言妄加批评;三是“裁判员”, 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武断地做出结论。

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中, 学生在空间上及心理上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教师的忠实听众。案例教学要求学生首先放弃这种想法, 转变学习角色, 更新学习观念, 改变学习习惯。案例教学要求学生首先要做一个积极的学习者, 勤于思考、乐于争辩、善于分析;其次, 要做一个协作者, 强化互助合作意识, 必须对其他人的学习承担更大的责在, 学会从其他学生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第三, 要做一个倾听者, 学会成为一个好的听众, 认真听取、评析其他人的观点。

3.3 认知活动与非认知活动的关系。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的态度、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既有阅读、分析、思考等认知活动, 又有情感、兴趣、意志等非认知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讨论中, 好奇兴奋、愉快以及厌倦、焦虑甚至争辩中的愤怒等情绪时常伴随着认知过程, 并促进或制约着案例教学的进程。因此, 教师在维持案例教学的认知活动的同时, 要利用一系列非认知活动调节和控制教学节奏, 以促进案例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增刊) :98.

[2]杨书福.教育学“演绎——研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7) :28-31.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程乐.案例教学: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9) :95-98.

[5]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激情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2018

关键词:开放教育财经案例教学模式探索与构建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不断推进和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构建,以电大为基础的国家开放大学和一些地方开放大学相继挂牌成立,开始承担全民终身教育的重任,给开放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人才市场已经进入买方,企业寻找优秀人才的空间越来越大[1],给新生的开放大学和即将成立的其他地方开放大学提出了挑战。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软实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当前开放教育最为迫切的任务。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参与案例教学过程中把握知识重点,掌握分析技能,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2]。现代远程教育由于信息共享程度高,教学管理已成系统,案例教学组织将更便捷,另外受教者大多是在职成人,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与工作经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激活潜力。如果将案例教学作为改革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突破口,将案例教学全面渗透到开放教育教学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软实力,将取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开放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现状调研及分析

为了科学构建开放教育财经类专业案例教学模式,以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现状,课题组对湖南4所市级电大、2所重点高校、2所高职院校和部分成教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5个方面共计286人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286份,回收232份。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完成学习目标的源动力,包括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社会动机[3]。调研结果显示3类学生(电大、全日制、成教)学习的外部动机强度相当,有80~85%的学生认为读大学的目的是想获得更高学历。电大与成教学生内部动力与全日制学生相比要低13%。但是电大学生的社会动机要比其他两类学生高。对电大学生财经案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不同于全日制学生,要设计去更符合学生社会动机需要的案例教学模式。

2.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分为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4]。测评了结果显示电大学生的平均学习能力为69.63%,全日学生为71.13%,其他成教学生为65.88%,特别是思考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水平要比其他2类学生要高,另外还发现,电大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比其他成教学生强,但是注意力、观察力、自觉力、记忆力比全日制学生要低。要充分利用电大学生在思考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占优势的方面,设计去迎合上述“三力”的教学案例和模式的表现手法;还要设计去能提高注意力、观察力、自觉力、记忆力的教学案例和案例教学模式。

3.学习需求。学习需求可分为知识需求、毕业需求和群体需求3类。调研结果显示电大学生首选“群体需求”的比率为42%,远高于其他成教与全日制学生比率,而首选毕业需求比率为31%,低于其他成教学生,首选知识需求的比率为27%,高于其他成教学生但低于全日制学生。要充分考虑电大学生群体需求强的特点,融入团队合作学习因素,设计出符合群体需求的案例教学模式。另外,在案例内容、问题及案例指导设计中,应涵盖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以此弥补知识需求。

4.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综合构成[5]。通过测评3类学生的学习认识水平、学习情感水平和学习行为水平,发现电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全日学生相比相当低(相差54分)。另外访谈发现,电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评价很差,认为电大学习活动流程繁琐,内容繁杂,学习行为效果不佳;对学习的情感体验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优秀的课件学习、论文写作与远程实时师生交流之中,而少有对知识掌握、应用的情感体验;学习的行为表现则更加糟糕,具体表现在面授到课率底,网上资源点击率底,作业抄袭率高等现象。

5.学习条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是指满足学习需要的先备技能和认知加工,存在于学习者自身,外部条件是指外在的环境刺激来产生学习需要,独立于学习者之外。只有当有效的学习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并作用于学习者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时,学习才得以发生[6]。访谈发现电大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相当差,由于工作繁忙,缺少学习的时间,由于与课程辅导教师远程联系,缺少面对面沟通的情景,由于网上资源检索有难度,掌握信息不全面,由于部分地区贫穷落后,师资不足,教学硬件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电大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的优化。但是电大学生多数是在职成人,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有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内部条件相对成熟。在财经案例教学模式的设计中,应在外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设计符合当前分校实际情况的案例教学监督机制,机制应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系统分工,用制度来保障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弥补外部学习条件的不足。

二、放教育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及体会

近几年,在案例教学培训与研讨和各种案例教学活动的推动下,全省开放教育财经类专业师生逐渐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开始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来,并从中获得了收益,同时也增进了社会对开放教育办学的认可。

1.案例教学培训与研讨。学校多次针对案例选题、案例编写、案例问题设定等方面,組织全省开放教育财经类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多次组织案例教学研讨会,针对案例编写分工、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与学习质量监控、网页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通过案例教学培训与研讨活动,提高了系统师资水平,也唤醒了广大财经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视,为案例教学模式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信念基础。

nlc202309020424

2.中小企业诊断与方案设计活动。学校策划并组织了“中小企业诊断与方案设计”活动。此次活动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湖南地区某家企业,并对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诊断,形成解决方案和管理案例。在活动推行过程中,各分校师生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寻找有诊断需求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活动,将企业需求与教学需求相契合,形成了校企结合的新典范。学生对这种特殊的案例教学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多数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在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我们吸收了此次活动中成功的教学流程,将其运用到网络平台设计中。

3.湖湘特色的财经案例库建设活动。学校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库建设”活动。此项目要求学生联系湖南本土某家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情况,收集整理材料、编写案例,分校教师全程指导,同时省校教师实地指导,最后形成案例,形成了极具湖湘特色的财经案例库。此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此次活动为开展远程案例教学,推动案例教学模式的落实提供了实践支持,还为开展远程案例教学提供了本土特色的案源。

4.管理案例分析网上辩论活动。学校多次组织管理案例分析网上辩论活动,活动要求各市洲分校组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适合案例,设计问题,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远程双向视频系统,省电大组织学生,以市州分校为单位进行网上辩论,专家依据各参赛选手表现确定比赛得分。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案例讨论,只有在讨论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才能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网上辩论活动为案例教学模式构建远程互动的实现提供了经验借鉴。

三、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1.调研与实践活动的经验提炼。课题组通过调研和比较分析,全面了解了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并通过开展大量的案例教学与研讨话动,积累了丰富的案例教学经验,提升了教师的案例教学专业水平,提高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案例教学与学习的良好氛围,为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见下表1。

辩论1网上辩论活动为案例教学的远程实现提供了经验借鉴。1提供模式运行的网络平台实践经验。2.案例教学模式简介。通过分析案例教学现状与需求及总结案例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见表1),我们构建了“自主协作、虚实结合”的案例教学模式。“自主”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协作”是指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虚实结合”是指依托案例教学平台和系统办学来组织教学,实现信息共享、统一组织与监控。教学模式解决了满足成人学生自主协作学习需求与远程教育组织教学需求两个问题。远程教育成人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而言具有更加独立的个性特征且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自主学习的需求更强烈,自主学习的条件更成熟;另外成人学生由于工作繁忙且集中学习机会少,容易产生学习孤独感,就需要与其他同学一起协作学习,将孤独感转化为归宿感来增强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湖南开放大学筹建在即,如何实现从电大向开大的华丽转型,如何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能力型人才的需求,如何承担湖南推进全民身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任,提升教育教学软势力已经刻不容缓。笔者希望以远程教育财经案例教学模式的深入推广为契机,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更多的分校站点,让新的教学思维武装更多的教师,使新的教学方法惠及更多的学子,给开放教育事业带来新一轮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寿根,殷革兰.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 66-68.

[2]李霞,李宝峰.教学主体参与度研究[J].教学研究.2005,(03): 23-26.

[3]陈江鸿,周忍,钟志贤.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管理[J].中国远程教育.2011,(08):48-53.

[4]桑新民,李淑霞,孟红娟.远程学习者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7,(05):39-42.

[5]仲少华.成人高校学员学习态度调查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73-74.

[6]周娟.从学习条件看影响远程学习效果的因素[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2008,(07):7-9.

基金:中央廣播电视大学2010年度一般课题“远程教育财经案例教学质量监控研究”(G10AQ2705Y)。湖南广播电视大学2009年度重点课题“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的财经类专业案例教学与质量监控研究”(XDK2009-A-5)。

篇5:激情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2018

摘 要:传统德育课教学,课堂上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德育的低效性。本文提出应以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以广州举办亚运为契机,渗透德育教育,创新中职德育教学模式。

目前,针对中职学校德育的低效性,已有不少反思与对策的提出。本文试从德育课程的视角,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身份,以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加侬和柯蕾曾指出:成为学生身旁的引导者比成为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圣人更有价值。我们德育课程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形式需要不断创新。

一、德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中职学生入学成绩低,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但这些学生的智商与普通高中生无异,他们有自己的特性,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很多学生认为德育课可学可不学,学了也没有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只能吸引小部分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课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笔者认为德育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与时代、社会、学生需求的有机统一,增添反映社会现实的新鲜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社会实践,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带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全心投入到实践中去。

二、构建新时期德育学科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德育活动(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素质教育为主线,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合理的要求,达到和谐平等。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之外,平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交朋友,搭建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平台后,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学生的向导和伙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成为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新人。营造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自己去寻找答案。

(二)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安排好整个课题:1.提出和选择课题;2.成立课题组,确立以“迎亚运、树新风”为课题;3.形成小组实施方案;4.开题报告和评审。

利用暑假和周六日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人人为亚运做贡献、为广州添光彩的良好氛围。

(三)“迎亚运、树新风”课题实施过程1.鼓励学生积极加入亚运志愿者。围绕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着眼于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着力于倡导文明,开展于改善公共环境、强化公共秩序,倡导和谐人际关系和公益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自愿服务活动。经过了层层选拔,有许多学生加入亚运志愿者,直至赛事运行,学生按照亚运会赛事组织工作要求,将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坚决执行,不打折扣,除此之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特色工作,全面的培训保障使得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他们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快乐,提升的是境界,实现的是真正的人生价值!2.“迎亚运,文明行”活动。以文明交通为突破口,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交通志愿者服务、文明交通安全知识等活动,向外来务工人员和来穗旅客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完善交通设施,引导和培养市民形成自觉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塔附近参观游览。游览中,同学们目睹了广州塔的雄姿,领略了珠江两岸的夜景,也感受了亚运的气息……通过参观游览,使同学们了解广州为亚运会的举办所进行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道路绿化工程等惠民措施。

3.“广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街道、居委取得联系,搞好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清洁居民小区、城中村卫生死角,培养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劝导市民改变乱扔乱吐陋习,倡导文明生活。

(四)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了解学生实践的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难以预测的情况,如用预定方法难于取得有价值的资料、课题研究方向偏离、课题难于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合作不愉快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帮助学生指点迷津。如有的小组反映,亚运期间他们见到公共汽车上让位的人多了,体现了广州人民尊老爱幼的新风尚,但他们的一次亲身经历,引起了小组的激烈讨论,焦点是有同学亲眼看到个别老人强迫年轻人为他们让座,老人态度非常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想法说出来,给予适当的指引,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如何看待实践中遇到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做?”等等。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有效的教学评价

“迎亚运、树新风”社会实践结束后,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1.各小组分组汇报自己实践活动期的研究成果,把成果制作成PPT,或是一些照片等。大家共同观看了亚运宣传片和视频,回顾了活动中的点滴记忆,畅所欲言、分享感受、总结经验。

2.各成员参照(评价表1)进行自我评价,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汇报。

3.小组参照(评价表2)汇报小组自评。4.各成员集中自评、组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填写完成。评选优秀小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使组员更加努力、团结。三、德育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通过此次实践活动,笔者深感德育课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改变了以前枯燥、烦闷的现象,从而使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品德让学生得到一种亲身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全班同学的集体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学们也加深了对亚运会和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深刻领会了志愿者们敬业奉献的工作精神,体验了广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增强了亚运情、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实践证明,学生在德育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他们体验到德育课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达到德育目标。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成果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上是笔者粗浅之实践与感悟,希望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在生活中“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贺允清,主编.深化德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中等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旷细玲.中职德育课应结合学生实际需要[J].科技资讯,(33).

篇6:激情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2018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残疾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特殊教育学校要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残疾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实现“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潜能开发”的目标,提高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医”是手段,“教”是目的。要统整课程,康复教育与学科教学合理布局;因材施教,个别训练与集体教学相辅相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挖掘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有用之才。因此,在教学课程、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等诸方面都要尝试进行改革,将医疗康复和教育开发有机结合,对残疾儿童进行缺陷补偿教育,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身心都能得到医治和康复。

一、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特殊教育的对象往往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家长们从发现孩子异常到接受现实,在这个反复而又漫长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寻求医生的帮助。对特殊儿童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医学上的鉴定与治疗,因此康复治疗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进行的,医生会利用医学知识对患儿进行治疗、对家长进行指导。而学校要想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毕竟教师不是医生,针对特殊儿童生理方面的问题无法像医生那样提供专业的解决办法。美国的《残疾个体教育法案》中提出,应大力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使之成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既希望能在医学方面得到很好的治疗、在康复训练方面得到专业指导,又希望能在学校教育中学有所得。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为特殊儿童的康复和学习服务。

二、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遇到的现实困难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培智学校已经尝试通过改编教材、创新康复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增强功能学科实用性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相对落后的边境地区,实施“医教结合”教学模式还面临许多困难。

1.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在边境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多教师都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他们虽然具备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但是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弥补这一欠缺,教师需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目前,“医教结合”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对医学康复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要经过医学验证适合特殊儿童。无论是对于普师还是特教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说,这些都是在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新问题。很多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2.如何利用好教学设施和设备

由于特殊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学校建设方面自然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特殊教育学校除设有普通教室外,还设有专用教室,如音乐(律动)室、书法绘画室、仪器室、家政室、体育健康训练室等,同时还配备了保证特殊教育、教学和学生康复需要的设施、设备、模型和康复器材等。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设施和设备更新的速度也很快,如何利用好这些设施和设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虽然引进新设备后,通常都有厂家的技术指导给教师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们往往不能完全消化理解,在教学中也不能把这些设备充分利用,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如何实现“医教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教师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特殊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残疾程度不同,往往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甚至是一个学生一个目标。“医教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康复目标,把握好“医”与“教”的方式,使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帮助特殊儿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如何实现“医教结合”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4.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

学校拥有的专业教师和专业设备能够保证学生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但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这就制约了学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是比学校教育还要重要,因为孩子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家长的认识必须要提高上来,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康复与学习。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使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这也是需要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

三、对“医教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特教学校是学校,也是康复机构,要坚持“挖掘潜能,增长技能,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的培养目标,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1.统整课程,康复教育与学科教学合理布局

可借鉴其他学校课程改革的做法,尝试采用“技能目标――主题训练――康复教育”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注重技能的功能性、生态性和生活性,以技能目标的导向性开展主题生活技能训练,并围绕主题技能训练模拟真实情景、按季节的更替进行室内或室外的康复教育训练。课程设置可分为主题技能课程和康复课程,其中主题技能课程以生活适应技能训练为核心,康复课程以身体机能康复训练为主,以“技能目标――主题训练――康复教育”的模式将两类课程有机结合。

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低年级(一、二年级)为康复初期,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康复课程为主,以教育技能课程为辅。中年级(三、四年级)在经过低年级的医学康复训练后,再学习教育技能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康复教育课程可以各占一半。高年级则以教育技能课程为主,康复教育课程为辅。

每周教师都要进行集体教研,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下一周的技能目标,并梳理“主题训练实施方案”。各康复教师要根据技能目标主题制定康复辅助方案,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融入康复手段,辅助实现康复目标,达到课堂教学与康复训练的有机整合。

2.因材施教,个别训练与集体教学相辅相成

注重集体教学与个别训练相结合,坚持以挖掘学生的生理能力为目标,把康复目标和学科目标有机整合。既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基本社会生活能力的提升,达到标本兼治的育人目的。

在开设康复辅助课程的同时,还要开设个别康复实验课程,挑选学生,配备康复目标辅导教师。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康复以及情绪与行为干预等,每天学习时间不少于2课时,每节课时间为30分钟左右。其他的集体康复课程每天安排2课时,每节课时间为35分钟左右。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康复多位一体化

康复手段的介入要符合科学性,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医教结合”倡导现代医疗手段和方法整合,通过改善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和语言等方面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特殊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网络体系,不断拓宽康复教育渠道,帮助特殊儿童实现康复目标。还要定期进行家长培训,建立家校联系簿,开通班级博客,组织教师家访。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信心,转变观念,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来,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从中了解一些教育训练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改变学生因受智商和能力的限制而形成的孤独性格。在班级里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课,教学生玩下棋、拼图等多种游戏,为特殊学生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搭建平台。

篇7:激情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2018

中专的酒店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适应酒店业发展需要,胜任现代酒店管理第一线岗位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专业近几年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大胆的研究与探索。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难发现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相关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另一部分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毕业综合实习。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实践教学设备和设施落后。

我专业新的专业实验室建成之前,旧专业实验室,仅有一间模拟客房,一个模拟餐厅并配置了相应的设备和设施。在运作规模和部门系统性、软硬件更新速度等方面都无法和真正的酒店相比,也就无法营造出让学生参与管理,体会管理的逼真教学情境,离“模拟”二字差距甚远。

2.实验室利用率低,低值易耗品开支大。

专业实验室基本上只在有相应实践课程的教学期间开放,一个实验室一年几乎只有二、三个月的使用时间,利用率非常低。尽管在课余时间开放了实验室,但由于管理体制、学生的主动性等原因,并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同时在实践教学期间,所需要的低值易耗品数量大,成本高。例如,餐饮服务的斟酒训练,由于酒水成本高,基本只能以自来水代替。

3.校外实习中校方与实习基地存在较大的目的差距。

从教学角度看,到酒店实习,是一种全面实战的锻炼机会,学校希望酒店能为实习生提供轮换的岗位以尽快熟悉酒店全面工作。但是酒店接受实习生的目的则简单且功利,主要出于两种考虑:其一 实习生是廉价劳动力,雇佣成本甚至比临时工更为低廉;其二 名义上的校企联合可以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习方和接受实习方之间的目的差距如此之大,事实上,实习生在酒店各部门的换岗频率非常低,往往到最后学生得到的是劳动技能的锻炼而不是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最终,常常以我们部分放弃自己的实习目的而实现双方的合作。4.校外实习质量监控很难实现。

校外综合实习一般安排在在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时学生也面临着就业、升学等多重压力。指导教师在维护学生、学校和酒店几种利益的过程中处境相当尴尬。学生希望指导教师能维护他们的利益,帮助他们减轻劳动量;酒店则希望指导教师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不要干预酒店的用人制度和劳动制度;学院也希望教师能不辱使命,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学校也由于各种等原因,无法安排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服务,对实习生的指导,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在外地实习的学生又容易受制于实习酒店。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比如实习生不适应酒店的工作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排解,也不能和实习酒店及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有些学生擅自做主,提前结束实习,造成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紧张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混乱。

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1.加强校企合作是前提

校企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办学是我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思路之一。最终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得以落实:一是我专业积极聘请鸿宝大酒店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来校开讲座,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二是积极参照酒店相关标准,充分考虑酒店行业最新市场行情,及时适当地调整酒店管理课程模块,同时一些具体课程的内容充分考虑到酒店对员工需要;三是鼓励和加强教师和酒店的联系与渗透,及时更新专业教师的实践知识和观念;四是调整常规教学体制中不适合酒店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部分,特别是对教师授课方式的限制,式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2.教学计划适应企业需要是基础

与实习基地顺利合作,也方便学生找工作,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在确定实习时间时我们认真考虑酒店业的旺季和考虑学生的毕业时间,传统上一般学校的毕业综合实习开始时间都是在春节后2到3月份,但实际上进入农历年底即1月份左右是酒店人才需求的高峰期,可此时恰是学生期末复习备考的紧张时期,结果造成企业急需用人,学生却无法到岗,学生有了时间企业却不需要人了。因此我专业教学计划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整,农历年前在学生、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提前进行顶岗实习。

3.调整实践性教学的投资方向是保障 作为有固定场所的技能训练型实验室的维持费用较高,更新速度不快,且课程覆盖面不广,因此,我们没有把校内技能训练型实验室继续作为重点建设的对象,而是把节省下来的实践经费用来开拓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这为新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同时,针对我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加强管理经验的培训,因此,我们在实习前后都加强了对酒店管理知识的教育。4.做好专业思想工作是巩固

酒店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管理与技能两方面,懂技术会管理是酒店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最终目的。不精通业务的人做不好管理,同样,满足于局部技术的人也无法做好管理。一般来说,学生希望尽快地进入管理岗位,希望在基层实习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而现实却是一个新人要在服务技能性的岗位上充分锻炼1年左右甚至更多的时间才会有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学生的心理期待与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酒店实践性教学中我们不仅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提高服务技能的重要性,同时重点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心态,培养他们对酒店企业文化的快速融合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打破以往的“校内打好实践基础,校外毕业综合实习”的模式;为了适应酒店人才市场需求,我们尝试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全员”是指在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牢记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专业教师,认真研究教学与社会需求,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同时,利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全过程”是指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引导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组织顶岗实习,积极开展日常实习,以此作为学校统一组织的顶岗实习的有益补充。保证每位毕业生在毕业之前至少要有1年左右的实习时间。这样,经过一年服务和管理工作实践的毕业生,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全方位”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学校教育、企业实践和学生个人的素质拓展为基点构成一个三维的综合体,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发展,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均衡发展。

篇8:“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2007年底,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在总结过去一年工学结合工作的基础上, 和萧山校友联谊会合作, 成立了萧山产学研工作站;工作站集校企联动、信息互通、人才培养, 研究开发“四位一体”的产学合作教学功能。

2008年上半年, 为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真正实现“校门对准厂门, 车间直通教室”, 实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要素融合, 在电气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了新一轮工学结合试点改革。

一、现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采取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是分散型的,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实习期间对学生的管理及指导非常困难, 在此期间无法实现理论教学。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为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工学结合实施方案。

二、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1. 充分利用萧山工作站有利资源, 发挥工作站的功能

改革方案的思路是:详细分析集中式与分散式工学结合模式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融合两种模式, 采用“半集中半分散”的新半工半读模式。即:由工作站负责联系实习单位, 负责学生实习、上课、住宿、交通等事宜, 挑选行业中有一定规模的5~8家企业, 将5~10名学生组成一小组, 安排在某一企业实习, 业余时间采用集中式管理。由于萧山离学校比较近, 开始试点可以采用班车接送学生上、下班, 或集中租用某厂宿舍区, 以便业余时间集中管理。

2. 按工作过程的模块化专业综合实训

我院安排机电0751班作为试点班级, 在萧山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工学结合实训。主要根据机电专业的两个主要培养方向: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维修方向和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安装、调试及维修方向。安排学员到杭发发电设备有限公司, 杭州萧山金龟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在实习内容上尽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结合数控机床和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安装、调试及维修工作过程进行, 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 通过校企双方的教学合作, 共同制订实施计划, 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 利用学院建立在全省各地区的产学工作站, 实行信息互通、校企联动, 结合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现状, 串起多个行业链, 带动一方经济, 达到与合作企业共赢的局面。

3. 调整教学计划及课程内容

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及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对原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将维修电工及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职业标准与技能考核融入教学体系, 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融合的双证制, 设置了四周的PLC课程实训和三周的数控机床维修实训,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调整后, 以专业综合实训为切入点, 实施按工作过程的模块化实训体系, 对机电0751班第五学期的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后, 最后4周的PLC课程实训与3周的数控机床维修实训, 都利用近2个月的寒假时间, 在实习单位进行。

课程内容的改革, 主要是将内容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 从实验室移到车间完成, 教师到企业为企业解决部分课题。

(1) PLC综合实训的课程改革。开发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实训方案, 整个环节完全在工学结合期间完成。

(2) 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维修课程改革。开发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实训方案, 整个环节完全在工学结合期间完成。

(3) 教学质量控制。采用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本专业教师轮流担任工学结合企业与产学研工作站的指导教师, 内容包括指导学生项目的开展和进度检查, 每周五学生全部集中到产学工作站, 进行集中指导与检查。考核成绩以小组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的过程资料和实习成果为主要依据, 结合实习出勤率、实习态度、校企指导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定。该项目的考核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评价, 考核成绩可作为本专业核心课程成绩的参考依据。

(4) 工学结合实施方案与教学功能安排。经过萧山工作站的努力, 最后联系了杭州万向精工有限公司、杭发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萧山金龟机械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杭州亚太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以使用数控机床为主的厂家, 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实习过程一般是学习一台数控机床的操作使用, 学习设备的维修维护和保养, 及学习数控机床的系统原理图设计与使用说明书的编写等。

三、新教育模式改革探索的思考

新一轮教学改革探索, 在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1月20日, 得到了顺利实施。

1. 主要的特点

(1) 本次以小规模班级为试点,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以PACD循环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 确保今后的工学结合质量, 探索工学结合新模式。

(2) 以萧山产学工作站为依托, 把工作站的功能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工作站的资源, 由工作站联系企业, 安排学生实习。

(3) 校企合作开发《数控机床维修》课程, 将工学结合引向深入。

(4) 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教师到企业为企业服务, 学生在企业实习获得工作经验和实际知识技能, 而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技术难题, 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 并且通过工学结合培养了未来的员工, 实现“三赢”局面。

(5) 教学功能转移到企业, 学校与企业教师共同培养学生, 提高教学质量。

(6) 学生通过此次实习, 从总结中反映出, 除学习了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维修等专业知识技能外, 最大收获就是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方面的交流能力, 认识到无论是对待同事、领导还是客户, 都要妥善处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不能只考虑自己, 而这些在学校中是学不到的。

2. 存在的问题

(1) 在经济形势大环境下, 岗位不容易寻找, 特别是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不是很多;

(2) 真正到了企业实习后, 由于企业生产等本身的因素, 导致学生到了企业后, 工作任务不够饱满,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3) “工学结合”改革本身是探索性的, 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投入, 提供政策和资金等相应配套措施, 以保证学校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才能促进工学结合更好地实施和发展。

上一篇:管理会计-会计学习下一篇:前郑小学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