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24-05-06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通用8篇)

篇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近年来,浙江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为主要载体,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劳动合同制度得到较好落实,企业职工工资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然而,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不断增多和复杂化,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还广泛存在并有进一步扩大和激化的趋势,比如,劳动法律法规落实还不够到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总体偏低,一线工人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等。

当前,劳动关系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矛盾的内在必然性,也有一些外在原因,主要是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人文关怀之间、劳动者要求增加工资愿望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之间、劳动者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与部分用人单位法制观念淡薄之间还存在明显落差。

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劳动关系已成为观测社会矛盾的“晴雨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摆上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创新,推进各项工作,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健全机制,扎实推进。一要进一步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关系自主协调作用,加快构筑劳动争议调解网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简洁高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二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支付管理、最低工资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三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确保现有投诉渠道畅通,充分发挥各给组织在反映职工呼声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实情,加强督促检查,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提供真实信息。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宣传引导机制,深入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进一步教育、引导企业家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强化道德约束,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只要我们紧紧围绕要让广大职工工作更体面、生活有尊严,让广大企业竞争更有力、发展更健康这项根本工作。统筹推进劳动合同、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等方面工作。加强企业文化、民主管理制度、工会组织和党组织建设。就一定能构建起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实现“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这一“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建设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市委党校开设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课程是市委党校教学改革的又一新的举措,在全国各级党校教学中是一个首创。本文就围绕教学中所学习的一些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浅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和谐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人与社会的和谐,要求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的最高层次,也是必然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内容是使各种社会关系稳定与协调,而这其中,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具体体现。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很难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关系双方有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状态,其基本特点是劳资双方在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的基础上,去处理双方的关系,而不是基于双方现有的经济地位来处理,在保障劳动者权利的同时,也保障企业的权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者使用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 会和谐应该是社会关系和谐,而劳动关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存在状况成为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和谐社会定是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社会,劳动关系不和谐也必然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其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产权关系与劳动关系两个方面,劳动关系不和谐的企业,不可能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再此基础上也不可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广泛调动企业和职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确保生产者和经营者和谐相处,平等合作,互利互盈,使企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是协调稳定的,职工利益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一些职工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屡有发生。只有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协商协调方式解决劳动争议,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才能巩固职工队伍与社会政治的稳定。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现状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总体上呈现稳定和谐状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劳资冲突不断,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上升,这说明了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一些单位、企业不能正确地处理劳动关系,考虑组织的经济利益过多,而忽视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很好的保障职工的权益,反而以各种形式侵害职工的权益。

劳动关系不和谐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呢?

1、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尽管企业普遍实施了劳动合同制度,但由于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劳动合同格式化、形式化现象严重。一些劳动合同不是在职工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履行;国有企业集体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在非国有企业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难度较大,很不利于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以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当前工资支付立法层次低,这对扩大就业、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等措施,操作性不强;对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 等在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法》的全面贯彻实施。

3、实施合同不够规范。如国有改制企业改制后签订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突出。并且由于转制过程中缺少制约和监督机制,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集资款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转制企业还强迫职工以低价买断工龄等等。而中小企业则体现为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有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存在用工歧视、“霸王条款”,尤其是女工和未成年工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甚至很多企业经营者以就业的压力强迫职工长时间、高强度地劳动,还随意克扣和拖欠工人工资,工作环境恶劣,设施简陋,工伤事故严重,欠缴或拒缴社会保险,随意辞退和解雇工人,甚至体罚工人、侮辱人格和尊严。

三、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互盈、协调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才能实现。

1、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劳动关系和谐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充分说明党在发展理念上,对于人的问题、对于劳动者的问题、对于劳动关系和谐社会问题的高度重视与理论自觉。只有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好劳动关系问题,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为劳动关系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依法行政,通过提出立法建议和出台行政规章,促进和扩大劳动就业,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职工群众的劳动安全卫生,加大对困难职工群体的扶持力度,建立三方(政府、企业、工会)协商机制,完善畅通劳动争议诉求渠道,逐步改善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和环境,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3、用人单位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证。要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严格按照《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使法律规定的劳动者享有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就自身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得以实现。

4、工会组织是协调和维护劳动关系的关键环节。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开展执法检查,发挥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健全各项涉及劳动 关系的规章制度。要着力推进“两个普遍”工作。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努力做好群众工作,解决职工民生问题。工会要积极推动政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水平,促进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劳动保护工作,开展职业病群防群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继续做好“送温暖”、“农民工援助行动”“金秋助学”等工作。

篇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阳光和谐高招

0 引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领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教育的公平、公正不仅关系每个家庭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公平公正,机会均等,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1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3]。”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决定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它要求我们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中,社会主义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个人在法律框架内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均等的机遇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为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创造一个宽松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他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表明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时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和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才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5]。

2 阳光和谐的江西高招

江西高招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以人为本,为考生、高校服务”为宗旨,实施一系列高招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高招公平、公开、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高招事业持续、协调、阳光、和谐、健康发展。

2.1 以人为本,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1)公开招生信息。在高招前期,在江西教育网、江西教育电视台和《高考天地》杂志等新闻媒体上,公布江西省根据国家招生政策和规定制定的实施细则或招生办法。各级招考办积极将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传达到高校和中学,再由中学传达到广大考生。依托《高考天地》杂志平台,编辑“高招百问”特刊。把考生最新招生政策、办理手续流程、填报志愿时间和方法、录取程序、注意事项等问题编辑成册,免费发放给全省考生,人手一册。

(2)开通高考直通车。2005年开办高考直通车至今已经有6个年头,每年从4月份开始启动。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组织高招政策专家和中学名师,利用双休日分赴全省11个地区的各中学宣讲点,与广大考生、家长和教师面对面交流,解读高招的新政策、新举措、新信息,指导考生复习迎考,科学合理地填报升学志愿,帮助家长与考生识别、防止招生中介的干扰和欺骗,解答各种高考方面的疑问,每到之处都受到学校、考生的热烈欢迎。

(3)举办高考志愿现场填报咨询会和网上咨询会。在高考填报志愿前期,举办高考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为考生、高校之间搭起面对面沟通桥梁,每年大约为全省十万余考生提供现场志愿填报咨询指导;网上咨询会每年为考生提供咨询多达十几万余人次。

(4)实行平行志愿改革。2009年首次在一本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改革成效显著。实行平行志愿后,一志愿满足率提高,而考生的落选率更是明显降低,减少了以往高分考生因填报志愿不当而落榜的问题。

(5)积极争取扩招,考生受益。江西每年本科(含三本)计划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使更多江西考生获得上本科院校的机会,鼓励和积极争取外省高校在江西扩招,江西高招给外省本科高校发出了扩招商请函,恳请有关高校利用机动计划多招收江西的优秀考生[6]。每年争取扩招计划上千名,让更多考生能够上大学深造。

(6)以人为本,为考生排忧解难。2009年抚州南城中学高三(18)班的刘裔兴,在6月28日网上填报高考志愿时,开始是认真按规程操作,将志愿填好,然而就在最后一刻,认为操作完成,没有提交填报志愿,一时失误,导致志愿空白。刘裔兴和家人心急火燎地赶到高招录取现场,经过调查了解情况后,江西高招的领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为考生着想,及时与清华大学招生办进行联系沟通,恳请清华大学录取该考生。清华大学在核对了有关情况后,表示愿意使用预留计划扩招这名考生。7月15日,考生刘裔兴被清华大学正式录取。为了表示感谢,7月20日,考生刘裔兴一家又一次来到省高招办录取现场,专程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道:“惟宏隆德,心系考生”。像刘裔兴考生这样的事件在江西高招工作中只是一个缩影,高招办每年为考生排忧解难大大小小的事件多达七、八十余例,高招录取期间收到考生送来的锦旗多达三四十幅。

(7)接访热情,群众满意。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是代表江西高招形象的工作,是为民服务的工作。信访工作要求耐心、热情地接待每位来访的群众,及时解答、处理考生和家长的信访问题。许多普通百姓的孩子在填报志愿、涂卡等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问题,通过信访接待得到了及时、满意的解决。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高招录取期间,高招办每天接待考生150人左右,接待考生及家长总计1万余人次,受理考生及家长的信访问题在180件,均得到了妥善处理。这些信访问题的妥善处理,较好地维护了考生的合法权益,消除了一些家长对高招政策的误解,化解了一些矛盾,从而维护了社会稳定,信访接待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6]。

2.2 以技术为支撑,加强信息建设,保障高招公平、公正

(1)实行网上报名和网上志愿填报。从2004年开始实行“网上填报缺额院校志愿”的措施。经过几年发展,目前江西省全部批次实行志愿网上填报及录取期间各批次缺额院校征集志愿填报。这项措施的实行,极大方便考生,也给考生提供了多次填报缺额院校志愿的机会,极大地提高录取效率,使高招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实现考生和高校的双赢,最大限度地维护考生的权益。2005年在吸收外省网上报名技术成功经验后,在全省十一个试点县进行网上报名试点工作,此次网上报名试点有3万余人通过网络报名成功。到2006年,江西全面实行网上报名。实行网上报名和网上志愿填报后极大地方便了考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使招生工作更加快捷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错误概率。

(2)实行网上阅卷。江西省2005年普通高考全部科目实行网上评卷,是继广东、福建、辽宁之后的第四个全部实行网上评卷的省份。2009年江西省高考评卷的准确度也大大提高,核查出评分误差的仅有1个科次,评卷总误差率为0.0072‰0,大大低于教育部允许的5‰0的误差率,有效地实现了评卷的公平公正,维护了考生利益。“评卷工作遵循‘坚持标准,统一做法,宽严适度,前后一致’的原则,真正做到评分客观准确,给分合理,扣分有据。为确保公平、公正,实行‘三评制’,对于每一个主观题目,首先通过一评、二评在‘背靠背’情况下分别给出两个分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一评和二评的平均分即为该考生此题目的最后得分;超出误差则由计算机系统直接转到三评,三评分数和一评、二评其中之一接近者,取平均为考生该题目的最后得分;若一、二、三评分数误差都超过了规定范围,那么该试卷将由专家组进行仲裁,专家的给分为考生该题目的最后得分。为保证评卷质量,专门成立质量监控组,随时对本学科的答卷进行复查和抽样检查。要求复查面达到100%,抽查数量不低于评卷总数的20%[6]”。

(3)实行远程招生录取。从2001年开始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实行省内本、专科院校远程网上录取试点,到2003年全面实行远程网上录取。传统招生录取是以纸质档案为核心,整个招生录取过程都是依靠手工进行投档、录取。由于全部是依靠人工进行,避免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以及信息滞后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不少家长和考生上访、投诉,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实行远程网上录取,整个招生过程由计算机系统按照招生政策、计划的比例以志愿、分数为依据从高到低投档给高校,高校再按照志愿、分数、各科成绩、思想道德等指标择优录取,整个过程非常公开、公正、透明。全部的招生过程在计算机中都保留了详细的日志,都在纪检部门监督下进行,并且邀请了部分考生和家长到现场观看录取工作的整个过程。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最新的录取信息,考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到网上查询到自己的录取状态信息。实行网上远程招生录取这项工作在社会上产生非常良好的影响。

(4)建立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确保考试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利用网络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实现覆盖全省的教育考试监控、指挥和应急处理系统,提高国家教育考试的管理水平。考务管理是高招工作中关键的环节,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教育考试的权威和选拔人才的质量,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谐。2008年实现与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连接,并成立江西国家教育考试指挥中心。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要求,2011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要求至少试点建立1个标准化考场,今后近两年要在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建立标准化考场,实现省级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建设。平台为考试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直观的、扩大视觉和听觉范围的管理工具,总揽全局,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监管全省范围内的任一考场的实时情况,对考场环境声音实时监听,点对点远程对讲通话,可以现场录像存储并为突发事件提供确切的证据。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高科技等作弊手段具有威慑、打击作用,维护考生利益,促进考试公平、公正。

2.3 以政策为保障,确保公平、正义,维护考生权益

(1)调整或取消部分优惠政策。对符合体育优惠条件的考生由原来的加20分改为加10分;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由原来的加10分改为加5分,并须提供省级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享受免试保送和加分政策。

(2)规范高校特殊类型招生。规范保送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自主选拔录取、外语非通用语种单独考试、运动训练及民族传统体育单独考试等特殊类型招生考试的管理,通过新闻媒体公开特殊类型招生选拔标准和录取办法,并对入选考生进行公示。

(3)制定“3个1/3”的录取原则。针对有些高分考生进不了大学校门的现象,江西高招进行调研探索,并制定具有江西特色的“3个1/3”的录取原则,要求:进档后排名前1/3的考生原则上不退档;中间1/3的考生尽量不退档;最后1/3的考生由高校择优录取,保证高分考生的利益。

(4)规范艺术类招生考试。2005年对艺术类招生开始实行全省统一考试。要求:报考本省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取得专业统考合格证;报考外省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在取得外省院校专业考试合格证的同时必须达到全省专业统考资格线。为防止少数外省院校滥发艺术类专业合格证,江西规定外省艺术类院校须按计划的1:4发放合格证。此举有效地遏制了过去艺术类专业招生中的弄虚作假行为,确保了录取新生的质量。

(5)规范体育类招生考试。在2009年体育专业考试100米、800米跑和立定跳远项目中,采用电子仪器计时与测量,避免监考教师因人工计时产生的误差;足球项目考试统一安排在室内进行,可以不受天气变化影响,使考生的水平能够正常发挥;在关键岗位上设置手机屏蔽仪,阻断监考教师与外界的联系。另外,承办院校的监考教师将减少1/2。

(6)规范“三校生”招生。2009年规范“三校生”报名工作,是为了加强对“三校生高职”类对口招生的管理,杜绝外省籍考生的“高考移民”倾向,规范高职院校招收“三校生”的招生行为。

(7)不得以“考生自愿放弃录取”为由退档。尊重考生意愿,维护考生权益,充分体现高考志愿的严肃性。凡按志愿录取的考生,一律不准改录其他院校;高校亦不得以“考生自愿放弃录取”为由退档。

2.4 以制度为基础,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实现规范管理

(1)邀请考生家长代表巡视高招工作,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每年从全省11个设区市邀请了部分考生及家长,巡视高考阅卷工作、高招录取现场。以前,考生只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了解高招录取,多少有点神秘感,现在实地看了,亲身感受到高招工作的公平公正。这种“阳光操作”,开全国先河,也得到社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

(2)新闻媒体的全程监督、报道。每年高招录取期间,邀请中央、省、市24家新闻媒体进驻录取现场作全程监督、采访报道,并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新闻通稿等形式,每天及时向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网站等新闻媒体发布当天录取进展情况和有关信息。

(3)加强保密室检查。每年高考前期会同保密、公安部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以设区市为单位对各县招考办试卷保密室进行专项检查,对不达标的试卷保密室,限期整改;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考试的试卷、答卷以及与之有关的属于保密范围规定的数据、资料、信息保管的绝对安全、保密。

(4)加强招生考试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和《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教育部考试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以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确保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

(5)严格执行招生考试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规定。严格执行教育部和江西省制定的各项招生考试工作规章制度和规定,全面实施分级管理责任制、责任追究制、重大问题即时报告制、招生过程督查制和违纪舞弊通报制,一级对一级负责。

(6)改进和加强高校招生管理。建立全省高校诚信办学信息公示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加强高校招生环境综合治理,坚决制止社会中介机构和个人参与高校招生,严厉打击招生欺诈行为,确保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的公正、安全。

(7)严格管理招生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招生工作人员“六不准”和《江西省高招工作人员七条禁令》规定,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对违规招生行为按照《教育部关于实行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切实加强廉洁自律教育,建立、健全、完善监督体系;依法治考,严格管理,进一步规范高招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考生利益至上。

3 结束语

近年来,江西高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高招委和省教育厅的直接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工作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江西高招事业朝着“阳光、和谐、规范、廉洁、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江西高招维护了考生权益,维护了国家教育考试公平、公开、公正,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人民出版社,2006.

[4]权丽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J].兰州学刊,2005,3

[5]常倩倩.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

篇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人民群众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建国初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人们普遍认为建国初期,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称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是社会最和谐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非常贫困;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最深刻的时期。这个时期我们党在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失误,有些失误相当严重。尽管如此,这个时期我们仍然做到了“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到了让绝大多数人心情舒畅,社会比较和谐。

(一)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英勇奋斗。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极少数人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不平等特权,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局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这些变化使全国各族人民、各届人士,包括反对共产党的人士,或者对共产党当时采取的政策不理解的人士也不得不佩服共产党,不能不为民族解放而自豪。

(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在摧毁旧政权的同时,开始新政权的建设。新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由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产生政府组成人员,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执政。重大决策都是由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共产党员共同做出。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政府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有重要地位。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使社会各界的意见获得正常表达的渠道,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切身感到当家作主。

(三)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新中国从旧中国接收的是一个烂摊子。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困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展了稳定物价的斗争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到1950年3月实现了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解除了因物价飞涨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当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936年水平的20%。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平均提高70%,农民收入增加30%。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伟大壮举。“一五”期间,一批旧中国没有的重工业建设项目拔地而起,一些以前不能生产的重工业产品能够生产了。这些成绩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新中国给国家、民族和自己生活带来的实际利益和光明前途。

(四)清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使广大妇女初步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利。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肃清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长期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200多万土匪,仅在2年多时间内就被肃清。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受到有力的荡涤,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气开始树立起来,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社会形成热爱祖国、民族团结、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关心国家和集体利益、遵守纪律的新的价值观。在相当多的人的头脑中树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虽然今天看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过于理想化,但是这种正义的、向上的社会风气,凝聚了人心,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实现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还注意处理好以下两方面关系。

一是注意处理好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处理好各阶级的关系,照顾各方面利益。在土地改革、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一方面,维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体。到1953年春季为止,除了约有7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土地改革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先后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获得翻身解放。城市中的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也都成为社会的主人,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另一方面,人民政府也考虑和照顾了地主、富农、中农、民族资产阶级等其他阶级的利益。例如在土地改革中,根据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经验和新形势的需要,做出一些保护富农经济,限制对地主财产没收的范围,保障中农土地所有权和其他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的政策。1953年底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虽然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但是这个运动防止了农村出现两极分划,扭转了农业生产增长速度减缓的局面。1953年到1956年期间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8%。对民族资产阶级,在实行对资本主义私营经济限制政策的同时,也注意发挥他们在恢复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实行了赎买政策。在赎买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资本家先后获得人民币32.5亿元,超过其原来所有资产总额。国家还为资本家安排了工作,许多人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不仅发挥了他们的特长,还为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造了条件。

二是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党风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1950年和1951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批判居功自傲等错误思想,进行共产党员标准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批新党员。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刘青山、张子善,使全党震

动,全国人民振奋。接着又在1952年上半年发起“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这些措施对于已经执政的共产党人保持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廉洁自律,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作法,使全国人民和社会各届人士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朝气的,完全不同与旧中国腐败无能旧政权的新国家、新社会。正是从这些变化中,全国人民对新中国和新生活充满希望,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充满信任。希望和信任使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抱以非常宽容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认为除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办党宗旨外,以下原因也非常值得重视: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政权能不能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威胁一方面来自党的外部,另一方面来自党的内部。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为预防这种情况,进城前,党对干部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普遍进行了城市政策和入城纪律教育;进城后,政府工作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纪律严明,清正廉洁。忧患意识,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处理问题时非常谨慎,对各方面意见,包括不同意见能够认真思考。忧患意识还使我们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要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正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保持了谦虚谨慎的作风,注意加强自身建设,注意处理好自己与各方面的关系。

二是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内保持和发扬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强烈的忧患意识推动了党内和政府内民主建设。当时在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和重要政策的决定方面,例如,对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税制改革以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等,在党内都曾经出现过不同意见,但在决策中是通过比较充分的讨论,达到统一认识才做出决定。虽然有些不同意见受到错误的处理,但总体上看,当时党内还是比较民主的。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七中全会上谈到八大文件修改过程时说:“第一次推翻你的,第二次推翻他的,推翻过来,推翻过去,这也说明我们是民主的。不管什么人写文件,你的道理对就写你的,完全是讲道理,不讲什么人,对事不对人。”正是民主保证了决策的科学。

三是强调理论创新,较好地贯彻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注意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在土地革命、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后,毛泽东在强调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虽然在探索中难免出现失误,甚至错误,但是正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探索,使这个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社会和谐和稳定。

但是,1957年以后,我们党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有些错误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的社会的稳定、和谐会到此中断?突出表现在,1949年到1956年采取的一些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法、理念,总体上看,没有及时形成保证社会和谐的各项制度;即使有些方面建立起来的制度,也没有形成有效执行的机制。在经济方面,虽然这个时期的经济有很大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改造过急造成所有制过于单一,全面地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使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使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步减少,人民生活继续提高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方面,虽然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并没有建立起依法治国的有效机制,再加上党内没有建立起对党的各级领导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没有形成对政府主要官员的有效监督机制。

二、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充满信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表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在这些成绩面前,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比新中国成立初要巩固的多,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保持与人民群众密切的关系,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演化,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各种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当前社会变革的深刻程度,绝不亚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变革。在努力实现社会和谐时,我们不能照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作法,但应借鉴那时的思路。

(一)一定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社会变革中既看到国家、民族的希望,也看到自己未来的希望,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经验之一。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虽然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日前激烈,但广大人民群众相信社会主义中国会有美好的前景。国内突出的矛盾之一是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不能使绝大多数人比较公平地享受。收入差距酝酿成社会矛盾,最主要的原因是低收入群体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失去希望。因此,当前要努力为各类利益主体创造公平竞争、公平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农民、贫困人群,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创造发展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诚实劳动逐步富裕起来。对那些通过腐败等不正当手段富裕起来的群体,要严厉打击,不能让这种人败坏社会风气。

(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时刻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选择的。如果我们代表不了人民时,人民就会做出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已经近60年。60年来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执政地位就巩固了。不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至今还没有出现永远执政的阶级和政党。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执政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毛泽东曾经自信中国共产党可以摆脱王朝更替的循环。这里的关键是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虽然近年来党的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绝不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好的时期,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努力搞好党的建设,强化中国共产党和全体党员的先进性,务必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要不断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实事求是。一方面要加强党内民主,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发挥当家作主的作用。重要的是围绕科学决策,依法执政,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政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表现在错误的决策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另一方面表现在科学的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近年的实践看,这两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迫切需要我们尽快改善这种不利于社会和谐的问题。

篇5: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市政协对全市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情况调研的汇报

连云港市总工会(2007年4月25日)

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立足战略和全局高度,主动顺应党和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工会在协调稳定劳动关系中组织职工、代表职工、维护职工、教育职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认真履行维权职责,突出维权机制建设,加大依法维权力度,为加快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情况如下:

一、我市劳动关系基本现状

随着公有制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非公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市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对此,全市各级工会坚持把依法维护贯穿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逐步实现劳资双方的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源头维护,推动落实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把《工会法》纳入全市“四五”普法规划,先后组织开展了“工会维权年”、“进城务工人员入会及维权”、“一办法五条例”等学法宣教主题年活动,通过组织工会干部轮训、成立法律宣讲团、举办法

建率达90%以上,工会参与处理劳动争议仲裁及民事案件调解率超过80%,逐步实现基层劳调、仲裁调解、诉前调解三者并举,真正把工会融入到社会化大调解、大维权格局之中。

(三)抓权益维护,深化建设工会维权五项机制。一是深化建设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为载体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全市百人以上生产正常的建会企业工资协商建制面达92.85%,50人以上企业建制面达87.72%,签订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合同119份,覆盖企业近2000家,涉及职工19.7万人。在建制方式上,对职工人数多、有基础的企业单独要求开展工资协商,对职工人数少、基础弱的企业提倡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协商;在协商形式上,既借鉴国外集体谈判的做法,更强调与行政的沟通协调,大胆探索出如党政联席会、劳资协调会、劳资恳谈会、职工座谈会等多种协商方式;在推进措施上,因企制宜提出“基层工会主动要约、上一级工会参与要约、地方总工会提示要约、区域行业工会代表所辖企业发出要约、基层工会劳务工提出要约”等五种要约方式,协商建立并实施工资协商《要约书》、《整改建议书》、《处罚书》、《审查意见书》、《履行情况报告书》等“五书”制度,为职工工资权益提供根本性、长远性的保障。二是深化建设以职代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积极探索适合不同企业特点的民主管理渠道,在规模较大的非公企业坚持以企业为单位独立建立职代会,在中小型非公企业集中地区探索施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在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坚持改制方案必须经职代会通过、安臵方案必须经职代会审议后实施,同时全面推行工厂、车间、班组三级公开,畅通职代会、集体

重点的法律援助机制。积极协助党政做好劳动争议的预测预报预防工作,通过工会信访、职工困难援助、12351职工维权热线等渠道,确保对各类劳动关系纠纷第一时间作出反映并妥善处理,力争把影响和谐的苗头性事件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积极探索劳动关系多元纠纷调解机制,联手有关部门每年开展“为农民工讨工资”行动,在全省率先成立由226名专兼职律师组成的职工法律援助团,创造性开展签订区域间务工人员维权合作协议、设立异地普法流动站和工会特邀调解员等工作,在全市职工中有力叫响“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

(四)抓规范运作,推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自去年2月份起,我市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在全市组织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等七大项创建标准,直接参与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调整和调解,帮助企业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在开展创建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重在促进企业动态改进、过程改进,推动企业严格规范执行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并把创建活动与诚信企业、先进企业、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等评先评选结合起来,实行定期检查复核,使创建活动发挥更好的激励作用。去年,全市已有86家企业通过严格评审,被评定为2006年连云港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今年,我们将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推出新典型,继续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对基础好、进展快的企业,重在巩固提高、扩大成效,示范带动更多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行动缓、差距大的企业,进行重点帮助、督导改进,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四是部分破产改制企业因民主程序执行不到位,职工经济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企业改革改制的过程中,仍有一些改制、重组企业没有把企业改制、重组方案和职工安臵方案提交职代会讨论审议,随意解除、终止或变更劳动合同,职工经济补偿金标准低、落实不到位甚至不兑现,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不及时等,已经成为引发职工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

五是困难劳动群体的生产生活得不到充分保障,就业难、看病难等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原单位长期停产且未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全市有近万名企业下岗职工难以取得“失业证”、“就业优惠证”,无法享受到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给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据2005年对230名市区低保特困职工的随机调查,长期失业、找不到工作的27名,占11.8%;工资收入低,不够家庭开支的32名,占13.9%;患病无医疗保障、无钱治病的107名,占46.5%;没钱供子女上学的55名,占23.9%。

六是部分职工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企业工会依法维权的责任和风险加大。由于受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不得已屈从于低廉的劳动报酬和恶劣的劳动条件,造成职工受职业病危害和安全隐患事故有时发生。同时由于基层工会干部兼职多、专职少,自身权益与企业利益相挂钩,存在着不善于依法维权、不敢行使维权职责的现象。

三、促进我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对策建议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协调配合、上下联动,也需要劳动关系三方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与促进和谐互信、和谐共进的群体关系统一起来。为此,我们特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而促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3、在部分企业实行基层企业工会主席上级委派、民主直选,加强对企业工会主席的社会化管理,使工会主席和工会干部在协调劳动关系、行使维权职责的过程中,不因劳动关系依附于企业而难以开展工作。

(三)工会要承担劳动关系的协调责任。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1、要突出源头参与,借助三方协商机制平台,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职工群体的变化趋势,又要从微观上关注职工个体的具体情况,着力推动解决当前职工劳动就业、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重难点问题;

2、要突出民主管理,继续发展和完善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制度,继续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同步推动实施职工董事和监事制度,切实保障职工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的知情权、协商权和监督权;

篇6: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快和谐质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任闻宇 杨明波 胡弘昊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1期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质监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和谐质监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和谐质监;电子政务;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53.3

篇7: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始出发点。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家庭和睦是保证社会稳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那么和谐家庭的标准是什么?本人认为和谐家庭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尊老爱幼、夫妻和睦、民

主平等、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勤劳致富等等。

从目前我市城乡家庭的整体情况来看,崇尚文明、追求和谐、倡导美德是主旋律,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出现了许多多样化的趋势。反映在家庭领域,表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给婚姻家庭领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一些家庭出现了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子女教育有误、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暴力加重等问题。

一、离婚率趋高。虽然有专家指出,离婚率适当提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离婚率提高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家庭的不稳定、不和谐。据调查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我市家庭离婚率不到5,而现在竟达到18左右。去年我市共有963个家庭解体。尽管离异者有各自的理由和“说法”,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仅仅是借口“性格不和”而草率离婚。

二、家庭教育薄弱。目前大多数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与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和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有关,也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关。我们市妇联开展的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家长特别是中小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习问题,虽然近几年在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有进一步的提高,但孩子的成绩仍然在家长的心目中占据第一重要的位置。由此导致的问题多不胜数,如许多孩子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出任性、自私、孤僻、粗暴、自大、缺乏爱心等多种缺点和问题。

三、传统美德渐失。由于目前社会中家庭平均人口较少,比较多的是三口之家,传统的大家庭已不多见,加之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个别年轻人又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传统美德如尊敬老人,勤俭持家等等渐渐淡化。个别年轻人竟然不以不赡养老人为耻,城市里生活无着的老人将富有的儿女告上法庭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四、家庭暴力不断发生。

从市妇联最近几年接待的信访来看,目前我市“家庭暴力”主要有二类。一类是肉体暴力,这是一般情况下的暴力。第二类是精神暴力,比如长期不沟通交流,精神上忽视歧视漠视,对对方造成心理重负和压力。这种暴力看起来没有肉体伤害,但对配偶的刺激很厉害,有时甚至超过第一种。来自法院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市大约有35的离婚案都涉及家庭暴力。我们市妇联最近几年信访接待的情况统计,家庭暴力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虽然不能排除女性随着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其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而增加投诉的因素,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家庭暴力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的和谐。

那么,当前我市怎样开展和谐家庭的创建活动呢?本人认为:

一、要加强宣传,不断增强人们创建和谐家庭的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转型,家庭的凝聚力不如以前传统的大家庭了,三口之家甚至两口之家的增多,使家庭矛盾也趋于分散和隐蔽。加上人们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断变迁,许多人对家庭的关注也慢慢减少了。人们为了生存发展整天在外奔波,回到家里有时连话都懒得说。许多外出打工的人,有时一连几年都不回家。相当比例的人越来越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却忽视了对家庭的责任。这些情况都是造成人们形成或忽视家庭问题的原因。因此,应该加大和谐家庭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在重视事业的同时关注家庭、热爱家庭,使和谐家庭成为大家温馨的港湾,也成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努力促进家庭和谐。如何解决好家庭问题,是我们社会教育中的一个空白。许多人认为,怎样当家长不需要学习。实践证明,仅仅学习往往还很不够。有不少人事业上功成名就,但是家庭却一塌糊涂,甚至因家庭问题毁掉一生。目前有问题的家庭很多,但人们缺少解决问题方面的帮助。许多发达国家的公民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咨询医生,也有一些专门咨询机构,一旦产生问题立即咨询求得解决。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因此,应鼓励建立一些家庭问题咨询中心之类的咨询机构,帮助那些遇到问题和困惑的人们,减少各种家庭冲突的产生和发展。在教育内容的侧重上,第一要加强对女性的宣传教育。因为在家庭中,女性的作用非常重要,家庭主妇的言行对其他家庭成员往往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子女的教育方面,母亲往往比父亲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正如德国教育家费洛贝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毫无例外地是有母亲孕育的,在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同时也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段时间,是在母亲的抚育下度过的,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榜样,自身素质对孩子的聪明才智、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我们市妇联围绕提高女性素质、加强家庭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近两年在全市举办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会20多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还连续几年开展了“女性素质年”、“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载体,力图在提高女性素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第二要倡导树立“经营”家庭的观念。婚姻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伙伴关系,需要互相理解让步。家庭也像一个企业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需要不断用心经营,否则就会出现危机甚至解体。每一对夫妻在共同生活了几年十几年之后,大都会产生一定的差距,这时互相的理解和重新认识非常重要。第三要在家庭中倡导传统美德。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心者必培其心。营造和谐家庭还要增加传统美德教育,在家庭成员中形成关心国家和社会,倾情公益事业的氛围。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

三、要加强法律救助,有效缓解家庭暴力问题。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只能从《婚姻法》、《刑法》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条例。如刑法中关于虐待罪的,就是与家庭暴力最相关的。其规定为“一方对另一方施暴,造成肉体,精神的恶劣后果,持续发生的,就叫虐待。”从中可以看出,国内更强调的是结果。即一定要造成严重后果。在取证上,对受害者的伤害有严格的规定,比如伤口的长度、大小、面积等。目前我国法律考虑到婚姻关系的特殊性还强调一定要受害方主动作为,即自己上告。如果不告就不能立案。这种规定也是有社会原因的,因为涉及感情的案件当事人态度较复杂,从而给处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从惩罚行为来看,国内现有法律主要分为经济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三种。如新《婚姻法》规定,两人若是因为家庭暴力原因而破裂,无过错的一方可以比有过错的一方得到更多的财产。而造成了身体伤害的严重后果的,一般按《刑法》的虐待罪处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以行政处罚和道德批评为主。总的说来因为家庭暴力本身具有的社会特点和多面性,《刑法》和《婚姻法》不可能有一一做出详细规定。去年我们市妇联为维护受害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并给他们提供帮助,与市政法委、市公安局联合建立了“奉化市110妇女儿童(家庭暴力)救助中心”,在各镇街道成立110妇女儿童(家庭暴力)救助站。

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人生旅途中温馨的驿站,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推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必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大家庭将成为我们幸福的家园。

篇8: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进入21世纪后,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 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 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油地关系问题涉及到中央政府、油气资源所在地的各级地方政府、石油企业和油气资源所在地的地方百姓和相关企业等众多社会主体, 具体包括国家和地方税收政策、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征地补偿、油气田建设环境污染补偿、油气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油区气区道路建设维护、石油生产生活基地建设、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以及社会责任履行、企业形象宣传与地方群众教育、地方油气化工产业发展等诸多内容。油地关系的和谐不仅关系到地方的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 也关系到当地社会的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系统理论视角分析, 油地关系是国家内部社会组织关系的一种重要组成要素。油地和谐关系建设不仅影响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供给保证, 而且会影响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影响到上交国家的利税, 此外, 还会影响到企业与民众的关系, 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 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全局上考虑, 加强油地关系协调对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油地关系的波动性和不平衡性带来的是不确定性, 也就是风险性。建立和谐安全预警管理机制, 以监控、识别、控制和化解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 才能保持油地关系的长期可持续和谐。这样, 石油企业可以获得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和条件, 同时, 油气资源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才能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油气资源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当地老百姓和相关社会组织也能从中获得自己的利益, 油区社会才能保持长久的和谐状态。

二、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的内涵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 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 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谐是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 协调发展。安全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当前, 大多数理论研究对“和谐安全”的理解是将“和谐安全”分解为“和谐”和“安全”两个词语, 着重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观点认为, 和谐与安全是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安全是和谐的一种表现, 而和谐又是保证安全的一种必要条件, 安全促进和谐, 和谐离不开安全。

本文对油地和谐安全的理解是, 油地关系和谐程度达到安全临界点, 进入和谐安全区域, 油地和谐关系不受到潜在威胁的破坏, 即和谐安全强调总体和谐度达到较高的程度, 关键和谐指标处于较高水平, 和谐局面没有潜在隐患, 能够保证持续的和谐。参考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 结合国内外油地关系发展和谐的案例, 研究认为, 油地关系和谐是指石油企业与资源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以及当地百姓和相关组织之间的一种相互信赖理解支持、沟通融合互动、活力有序、互利双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关系状态。研究认为, 油地关系和谐安全是对油地和谐风险、和谐威胁、不和谐事故、和谐危机的一种反映状态。油地和谐安全是相对的, 即相对于油地和谐威胁、和谐事故和危机而言的。同时, 油地关系和谐安全还是可控的, 其可控性主要表现在:油地关系风险威胁可测、事故可防、危机可化解、失败可避免。油地关系和谐不仅要求油地之间没有现实冲突, 尤其是重大恶性冲突事故的发生, 而且相互之间还应该具有较好的沟通往来和良性互动, 在发展理念上相互理解、支持、合作, 有主观上追求和谐双赢的主体诉求, 在机构措施上具有健全的油地关系协调机构和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以及应对不同和谐状态的应急预案措施和相关物质资源保障。因此, 本文研究的“油地关系和谐”不是一种静态的、单一的和短期的和谐, 而是一种油地之间动态发展的、全面综合的和长远发展获得双赢的和谐。

三、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

1、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的概念

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是对上述油地关系和谐状态的一种动态监测预警和总体适时调控。根据油地关系和谐度评价结果, 确定和谐安全区类别, 对基本安全区、不安全区和严重不安全区进行预警监测, 编制相应的预案控制措施, 化解和谐风险, 提高和谐水平, 防止油地关系进一步恶化, 避免重大冲突和问题的发生。

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示意图如图1所示。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以油地关系和谐度评价为基础, 通过建立油地关系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数学模型, 并根据和谐度评价指标搜集油地双方的关系发展数据, 计算出和谐度总体得分;在此基础上, 根据和谐度总体得分将油地关系和谐状态划分为若干安全区域和非安全区域, 针对不同区域的和谐状况, 制定相应的响应措施, 从而使油地和谐安全始终处于动态监控之中, 有力地促进油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和双方的长远发展。在具体实施上, 一方面可以先建立理论方法和机制, 再着手开发预警监测软件, 通过日常监测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及时掌握油地关系和谐安全状态;另一方面, 制定出台不同油地关系和谐安全区域的应急响应预案措施, 并建立和储备启动各级预案措施所需要的机构、人员和物质资源。

2、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机制建立的总体流程

根据上述油地关系和谐安全的内涵和预警机制的相关理论, 研究认为, 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机制建立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首先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以及油地各方的发展目标和主体诉求, 确定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机制建设的总体目标;然后, 由总体目标确定油地关系和谐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并建立计算模型;再次, 采集预警指标的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和谐度评价;第三, 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油地和谐安全等级;第四, 根据和谐安全等级发布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信号;第五, 根据预警信号启动相应的响应控制预案, 通过强有力地组织实施达到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的总体目标, 使油地各方都能从中获益,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机制建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

3、油地和谐安全预警监测与调控体系

(1) 预警监测与调控目标

及时掌握油地关系的动态变化, 避免油地冲突升级扩大, 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油地关系变化对油地各方造成的不利影响, 加强油地关系沟通协调的长效机制建设, 促进油地战略合作, 推进油地长期和谐共赢,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 预警指标

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的基本指标是油地关系和谐度评价值, 该值的获得需要选取科学适用的油地关系和谐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出, 其具体内容需要专文阐述, 这里不展开。研究认为, 油地关系和谐度评价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一是油地关系的客观现状, 旨在对现实中的油地关系加以描述, 认识石油企业与地方之间存在利益合作或冲突的基本情况;二是油地关系主体和谐诉求情况, 旨在了解石油企业与地方对各自的认同度、期望值以及对双方关系的评价等情况;三是油地关系的协调情况, 旨在了解石油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协调情况并探讨协调机制的构建问题。

(3) 预警监测与调控体系

根据上述和谐度评价值得分的多少, 和谐安全区可以分为5个类别, 相应的预警等级和预警信号以及预案措施也是5个。

第一, 若和谐度测评值得分在40分以下, 属于严重不安全区, 预警等级为Ⅰ级, 预警信号为红色信号。这种情况下发生较大群体性冲突事件可能性很大, 石油企业生产已经受到严重影响, 也可能地方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油地各方的敌对情绪严重, 没有正常的油地关系协调机构和机制。相应的预案措施是, 预警机构立即将事态发展的有关情况向集团公司或省级政府;集团公司或省级政府负责人立即率队赶赴现场指挥协调。事后, 石油企业和地方必须立即大力开展油地关系协调机构和机制建设, 从根上解决问题。

第二, 若和谐度测评值得分在40-60之间, 属于不安全区, 预警等级为Ⅱ级, 预警信号为橙色信号。这种情况下油地之间发生冲突摩擦较频繁, 但总体性质不严重, 石油企业生产受到中度影响;油地关系协调机构、机制跟不上形势需要, 工作人员素质差, 各方对油地关系不满意。相应的预案措施是, 预警机构将有关情况向地方分公司和所在地市汇报, 分公司和所在地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方案;地方分公司向省级政府汇报, 省级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

第三, 若和谐度测评值得分在60-70之间, 属于基本安全区, 预警等级为Ⅲ级, 预警信号为黄色信号。这种情况下油地之间关系基本正常, 但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彼此沟通融合度不够, 合作项目少;油地关系工作机制着重解决冲突和问题, 偶尔有小的摩擦发生, 最终都能及时解决, 各方对油地关系感到基本满意。相应的预案措施是, 预警机构将有关情况向所在矿区汇报, 矿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方案;矿区可向分公司提出有关支持要求

第四, 若和谐度测评值得分在70-90之间, 属于比较安全区, 这时可以不进行预警, 系统显示蓝色信号。这种情况下油地关系处于正常状态下, 油地各方彼此认同, 沟通融合好, 短期合作项目较多, 实现了短期互利双赢;油地关系工作机制既注重解决现实冲突和问题, 又关注长远发展和和谐双赢;基本没有冲突发生, 各方对油地关系感到比较满意。因此, 这时, 油地各方可以按常规正常运作, 并坚持正常的油地关系定期监测工作, 不需采取特别措施进行干预;但应该注意积累好的经验或借鉴其他单位更好的模式, 争取油地关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五, 若和谐度测评值得分在90-100之间, 属于非常安全区, 这时不需预警, 系统显示绿色信号。这种情况是油地关系处于最佳和谐状态, 油地各方彼此高度认同, 相互理解支持, 沟通融合好, 战略性合作多, 长期互利双赢;油地关系工作机制既注重解决现实冲突和问题, 更注重长远发展和和谐双赢;没有冲突发生, 各方对油地关系感到满意, 油地一家亲。因此, 这时, 油地各方需要努力继续保持这种良好关系状态, 不需采取特别措施进行干预。

4、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案措施的制定

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不同警情下的风险控制预案措施, 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避免事故冲突发生;二是出现油地危机冲突的应急预案措施, 尽量避免事故冲突升级, 减小负面影响, 降低损失。

对油地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包括明确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三个阶段, 明确警源是指在突发事件预兆出现之前就对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分析替兆是指突发事件预兆出现后, 发现信息、处理信息、确认信息预报警度是指根据分析警兆的结果, 向有关部门和人员发布信息, 以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的过程。对突发事件的预控是指发现和确认突发事件的预兆后所采取的旨在迅速化解突发事件, 避免突发事件扩大和升级, 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的实质性措施。

四、结束语

本文将油地关系和谐概念与安全概念相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油地关系和谐安全的新概念, 并将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和谐度评价进行有机衔接。油地和谐安全预警监测与调控体系从总体目标、预警指标以及警情、警级、警号和警策等方面进行设计, 对石油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加有效地应对和处理油地关系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于油地关系和谐安全的深入研究, 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展开。 (1) 油地和谐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信息化建设研究。在已经提出的油地和谐安全预警体系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系统工程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开发可以实际用于石油企业或政府部门使用的油地和谐安全预警监测信息系统, 运用计算机来实现油地和谐安全预警监测的信息化。 (2) 油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研究。在油地和谐安全预警体系的基础上, 总结过去发生的或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油地突发公共事件, 比如发生油地群体性冲突或安全事故, 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油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措施。这些措施不仅要预防事故发生, 而且还要防止事故蔓延、危害扩展。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 石油企业与地方 (简称油地) 保持长期和谐的关系对石油企业、油气资源所在地地方政府和老百姓以及油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风险预警管理理论, 探讨了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机制的构建, 提出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的总体流程和监测调控体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油地关系,和谐安全预警,监测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 (2005-02-19) [2005-06-26].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26/content_3138887.htm.

上一篇: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解下一篇:六十岁生日宴会上的答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