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处化解制度

2024-05-01

二、调处化解制度(共14篇)

篇1:二、调处化解制度

华池县柔远镇“234”矛盾调处工作法 助推矛盾化解制度建设年专项活动深入开展

在全县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暨“矛盾化解制度建设年专项活动” 开展中,华池县柔远镇积极组织开展“大接访”、“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 等活动,通过“落实两项制度、采取三项措施、开展四项接访”的“234”矛盾调处工作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化解了大量的信访案件和矛盾纠纷,为全镇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两项制度”,即: 定期汇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每周四由各包村工作组、社区负责人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存在的矛盾纠纷,周五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采取“三项措施”,即 :对常规矛盾纠纷运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用“四联单”及时调处;对较大矛盾纠纷落实领导包案调处制度,由包案责任领导限期调处;对重大矛盾纠纷或涉众型矛盾纠纷则组织联合组联合调处。开展“四项接访”,即:镇党委书记、镇长定期接访制度:每周一由镇党委书记出面接访,周三由镇长出面接访;科级干部随时接访:按照工作分工,由科级干部对每天的来访人员随时接访;专职干部值班接访:在镇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接访窗口,每天安排1名干部轮流值班,接待来访人员;居民小区专人接访:在柏树台、王峁子两个居民点,确定专人,每人每年落实补助10000元,专门负责接待来访人员,处理矛盾纠纷。

通过“234”矛盾调处工作法的深入实施,全镇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处置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目前,共

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8起。其中,在县城南部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拆迁安置的208户农户无越级上访、无群体性上访,在城关村芋子沟门拆迁、杨庄子新农村建设及张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以“稳定拆迁、和谐拆迁”为前提,完成93户拆迁工作,实现了社会大局稳定,“拆迁无难事”的目标。

篇2:二、调处化解制度

城台乡中心学校未雨绸缪,按照该校今年安全工作“六个一”的规划,从4月处起,全面展开校园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行动,坚持“一个原则”、落实“两项制度”、把握“三个重点”,集中化解校园内部的矛盾纠纷,努力开创平安和谐校园的新局面。

坚持“一个原则”。在行动中,学校严格遵循“小事不出班,大事不出校,纠纷不过夜,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层层发动,认真分析本地、本校形势,认真制定行动方案,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努力实现“排查到位,不留死角;调处到位,不走过场;防控到位,不制造新的矛盾和问题;教育稳控到位,不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工作目标。

落实“两项制度”。一是落实预防机制。坚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二是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和各班主任具体负责的两级负责制,学校校长对排查调处工作全面负责,各班主任分班包干。同时,对于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落实“四定五包”责任制,“四定”即定领导、定人员、定措施、定期限;“五包”即包案件调查、包解决问题、包教育疏导、包案结事了、包稳控管理。

把握“三个重点”。一是加强教育,防患于未然。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演讲、民主生活会、知识竞赛、主题板报等形式,充分

调动学校现有的平面、电子和人际媒体,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法制意识。二是细处着眼,认真排查梳理矛盾纠纷。学校充分发挥路队长、安全协管员、信息反馈员、护校队的职能作用,通过个别谈话、走访调查、召开会议等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地展开拉网式摸排梳理,切实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的矛盾纠纷和问题排查清楚,把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问题的症结搞清楚,把相关人员的心理搞清楚,并及时建立工作台帐。三是有理有据,科学调处矛盾纠纷。深入分析纠纷的原因和性质,坚持及时、就地解决问题和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做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的工作,力求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城台乡中心学校

篇3:二、调处化解制度

该中心主要职责是:一是及时调解各类纠纷, 引导信访人依法逐级走访, 推动信访案件和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并通过调解工作, 宣传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 教育信访人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 及时向有关领导和单位汇报调处化解情况。二是做好矛盾纠纷预警、信访评估等工作, 及时排查系统内各类信访隐患, 掌握各种不安定因素, 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防止激化, 并及时汇报重大或群体性信访事项。三是对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 由相关人员组成的调解组进行调处化解, 一般进行1~2次调解, 调解成功的, 及时终结;若调解不成功, 经局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主任签字, 可以向焦作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移交。四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 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 引导信访人因调解不成向人民法院起诉。五是调处化解纠纷时, 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 依据政策, 充分说理, 耐心疏导, 消除隔阂, 帮助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六是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 制作笔录, 签定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应当有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的签名, 并加盖局行政公章。七是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该中心主要工作程序为:审查申请、受理告知、调查审理、调处化解。每周三下午为集中调处化解时间。调解承办人员根据查明的事实和调查掌握的证据, 分清责任, 及时提出调解方案, 方案中要确定调解的时间、地点、召集人和参加人员, 提前告知当事人。每次调解会, 均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知名人士1~3人参加。召集人一般应由第三方人员担任。调解时, 应让当事人双方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要求, 用事实和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经过调解, 达成协议的, 承办人员应及时制作《调解协议书》一式四份, 分别由双方当事人、群众来访接待室和信访局保管;若调解不成功, 及时向焦作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移交。

篇4:有效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的对策探析

关键词: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民生保障;民意表达;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63-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相伴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也日渐增多,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做好矛盾调处化解工作,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个基本要求。人民是主体,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才能体现出来,利益诉求才能够得到充分表达与确认,人民的愿望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首要选择,把群众权益作为优先考虑,切实保障民生,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的科学机制,才能实现社会矛盾调处化解的及时、合法、高效,确保社会环境的安定有序。

一、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减少矛盾堵“源头”

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好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让人民群众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一)扎实做好“基本民生”

做好“基本民生”就是要加快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其更放心地就业创业,发挥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为发展经济增添新动力。一是积极扩大就业,坚持把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作为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的重大措施来抓。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无事就会生非”。将就业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制定扶持政策、设立创业基金、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二是缓解就医难题。要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为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建设资金,实现“看病不远行”——15分钟健康圈,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诊。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注重改善民生的物质层面,更注重改善民生的精神文化层面。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水平。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影视制作、动漫游戏、会展等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农村数字电视工程建设,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新建一批示范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推进农家书屋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文化水平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才能增强,社会和谐程度才能增强。

(二)大力保障“底线民生”

保障“底线民生”,就是要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保障底线民生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底线民生保障到不到位、及不及时关乎固本强基,关乎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关乎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关乎社会环境的安定有序。要形成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救灾救济、医疗救助为基础,以慈善和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城乡低保“应保尽保”,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于粮油等基本生活物品价格上涨,为保证低保对象生活不受影响,要启动物价临时补贴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二是大力实施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多个专项救助制度,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对因自然灾害、患有重大疾病、突发意外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家庭和其他困难人员给予临时救助,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

(三)高度关注“热点民生”

关注“热点民生”就是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这是最大的民生。实施收入倍增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得到更多实惠,过上幸福生活。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盘活土地,走出一条新型农业发展之路,也让更多的农民看到希望。二是稳物价保民生。稳物价是头等大事,保民生是根本任务。商品房销售严禁价外计费,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进入所有基层医疗机构,价格调节基金支撑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油罐子”……整顿规范教育收费、整顿规范物业管理收费、规范殡葬服务价格行为,办好实事,为民服务。三是加强住房保障。安居乐业是百姓的基本需求和最大期盼,发展成果应百姓共享。要构建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农村安居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通过廉租房、公租房等一系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高城区住房保障率,让低收入家庭离“蜗居”,别“蚁族”,搬进宜居“安乐窝”。

二、畅通民意表达及回应民意渠道,预防矛盾在“前头”

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在于矛盾出现后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如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形成危险的“堰塞湖”,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是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胡锦涛同志曾郑重指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能够扩大管理主体范围,建立民意表达及回应民意的渠道,形成社会矛盾的协调机制,化解社会矛盾[1]。

(一)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

党的十八大及时提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2013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加强服务群众效果。一是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的工作机制。党员干部要定期地、常规化地深入基层面对面访贫问苦和开门纳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面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在作决策、定政策上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从而为基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二是完善民意表达制度。群众意见是民情民心民怨的集中反映,民情是最大的国情,民心关系执政根基,民怨反映突出矛盾。建立起畅通群众意见表达渠道的各项制度,让群众有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证,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措施保证,确保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群众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抓整改落实、抓制度执行,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三是建立直接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老百姓最怕的是“走走停停”、“走走又不走”,最盼“常走”、“长走”[2]。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只是“一阵风”,要经常性地进村入户,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透,把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二)健全维护群众利益决策机制

怎样做决策,做什么决策,为谁做决策,体现着一个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价值取向与行政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群众利益至上,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决策的依据,把制定决策、执行决策与关注民生、维护民利密切联系起来。一是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建立严格评估程序,充分评估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环境影响及各类不稳定因素,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进一步推进科学决策,促进源头治理,夯实社会稳定基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二是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对话机制,健全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有效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保障决策程序的民主性。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对群众抵触情绪大的事项不能或暂缓进入决策程序。规范决策议事规则和程序,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未经广泛听取民意、充分调研、专家咨询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不得列入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文件,出台前应报上一级党委、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三是建立健全权责明确、高效畅通的决策落实机制。实行决策落实责任制,对重大决策事项要明确责任主体、任务分解、工作目标和进度要求,形成权责明晰的决策落实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决策落实效率,及时了解掌握重大决策执行情况,协调解决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落实决策的措施。

(三)改进传统的信访制度

信访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国家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将信访工作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要求,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实行“信访一票否决”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截访,减少乃至杜绝越级上访,以防本地上访者越级上访影响本地的政绩。“一票否决”指挥棒堵塞了利益表达的渠道,不利于化解基层矛盾[3]。要改进传统的信访制度,通过人民建议征集、市长专线电话、“网上信访”等多种渠道,确保民情、民意、民智顺畅上达。一是抓好常规受理业务。加强办信、接访、市长专线电话和人民建议征集等常规业务工作,加强人民来访接待室的硬件建设,扩充对外服务电话通道,多渠道引导和鼓励群众更多地以电话、书信、建议、电子邮件等形式表达诉求。二是完善“网上信访”工作网络。按照国家信访局“网上信访”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网上信访”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市长专线工作,建立健全横向联通各职能部门,纵向贯通各区、街(镇)、村(居)的“网上信访”网络。三是适时调整工作重点,拓展工作领域。为积极帮助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级信访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因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各类经济、社会矛盾纠纷和隐患进行重点预防和处置。既为企业排忧解难,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又维护了社会的安定稳定。

三、构建矛盾调处联动机制,调处矛盾靠“多头”

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发挥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和思想等各种手段方法,实现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无缝对接。要构筑“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运作、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坚持源头预防、苗头化解,努力把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一)创新调处对接机制

以调解优先理念为指引,以实体化运作为关键,坚持政法综治部门联动。一是县、乡、村各级分别建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并由党政直接推动,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调解组织的实体化、规范化建设。在工作运行上,实行上下联动、部门联调,特别是对重大疑难和跨地区、跨部门的矛盾纠纷,由调处中心统一组织,多部门参与,使政治优势与政策调节、依法调解和以德化解有机结合,不断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综合力量、综合手段,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重大纠纷不出区县”的目标。二是大力创新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调对接机制。基层法院均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和“诉前调解工作中心”,由工会、妇联、司法所、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中熟悉风俗民情、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民调解员每天“坐诊”,人民法院在司法所、医院、交警等部门设立调解工作室,将一批纠纷解决在起诉之前。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注重化解案中案外的矛盾,着力解决“案结事不了”的问题。通过刑事和解、检调对接,不批捕说理、不起诉答疑、被害人救助等方式,使当事人消除疑惑,化解积怨。在警调对接上,县调处中心与县公安局、乡镇综治维稳中心与派出所、警务站与村居调解室三个层面有机对接。公安机关对接报的职责范围以内的矛盾纠纷及时受理调处,对非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通过相关程序、手续,及时分流移交到专门机构进行调处,确保矛盾纠纷调处活动的及时性、合法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专业调处机制

各级政法综治部门要从区域、行业实际出发,积极构建医患、劳资、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消费、物业管理等专业调处新机制。哪一个区域、哪一个行业矛盾纠纷突出,专业调处机制就延伸到哪一个区域、行业,基本实现矛盾纠纷调处的全覆盖。如为有效化解因道路交通事故产生的民事纠纷和社会矛盾,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室,从政法系统退休或退居二线的老交警、老司法行政人员、老法官等群体和法律专业大学毕业生中选聘2~5名调解员,调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针对医疗纠纷难处理这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创新医疗纠纷人民调处机制,专门设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医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法学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作为中立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独立的第三方调解组织,正式聘请调解员,独立开展调解工作。遵循人民调解法的规定,坚持当事人自愿原则,依法依规,依理依情,采取说服、教育、疏导等方式,促成当事人达成协议,解决矛盾纠纷,使医疗纠纷在“医”与“法”两个方面、权威性较高的人员以第三方身份及时介入和指导下进行调解,增强医疗纠纷调解工作的公信度,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社会矛盾调处责任考核

要保障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有序运行,必须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责任机制,进一步规范工作责任,通过制度的约束,促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一是明确领导责任,健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是成功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保证。严格实行维护稳定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领导干部“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和意识,提高维护稳定、调处矛盾、处理突发事件、共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落实地区和行业责任,强化挂牌督办制度。挂牌督办制度就是对在排查中发现的基层解决不了的重大矛盾纠纷和排查出的治安混乱地区,经梳理归类,下发重大矛盾纠纷督办卡,责成所在县区或主管单位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有关部门协助,组成工作组进驻矛盾纠纷发生单位和治安乱点,限期解决,如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彻底有关责任人要承担责任。三是推进激励工程,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年度工作目标、领导班子和干部“三位一体”考核制度,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作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半年督查和年度综合考核,进行重奖重罚。对能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稳定、共建和谐的领导班子和个人,进行总结表彰;对调处不及时、无效果,导致矛盾纠纷升级的单位和领导及有关责任人员,实行年度评奖一票否决。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形成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才能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营造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沈国明.城市问题拷问执政者智慧问计于民消弭社会矛盾[N].人民日报,2011-08-11.

[2]姜春媛,陈元.【网络对话】如何构建走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05

/c_116422009.htm.

[3]陈秀梅.维护社会稳定与提高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性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1).

篇5: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化解工作总结

在地区综合治理办公室的领导下,我局(公司)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化解工作,针对中心工作实际,认真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主导思想,层层抓好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排查、防范、化解处理各种矛盾和信访问题,确保了中心的各项工作稳定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

1、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强化领导责任,推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建立领导责任制。对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或苗头,主要领导靠前工作、亲自调处、亲自督办、亲自疏导化解。同时解决好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切身利益问题,实行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

2、健全层级管理机制。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工作中及时掌握矛盾纠纷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积极预测,超前防范,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预防与化解纠纷相结合。对各类矛盾纠纷的苗头,领导和相关人员能够做到反应快速,到位及时,调解得当,处置妥善。对可能引发重大矛盾纠纷的诱因,及时逐级上报。对因失职渎职发生上访、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按情节轻重、责任大小,予以通报批评和责任追究。

二、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化解各种矛盾

1、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信息网络,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反映群众的意愿和意见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上报,主动消化解决,积极稳妥的办理上级交办地信访案件。

2、坚持按月报送信访隐患排查调处情况表,努力做到消化一般矛盾不出中心,特殊复杂矛盾不出系统,对跨行业、跨系统的矛盾和问题及时上报上级领导协调解决,避免了工作的盲动性。

3、加强内部管理,对科室、岗位的工作职责重新进行修订,职责分明,奖罚分明,从源头上解决了内部矛盾纠纷产生的可能性。

4、中心的征收窗口直接面对群众,也最容易产生矛盾纠纷。为此,我们围绕窗口开展精细化管理,对工作人员进行礼仪培训,调整工作流程,将档案查询工作前移至窗口办理,非住宅确认工作即到即办,真正做到了“把方便留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

5、今年拆迁安置房维修资金征收基数进行了调整,中心针对这一情况,多次召集工作人员对新政策进行学习领会,并全力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目前,政策执行到位,交存业主一般都能平稳接受,未出现因新政策引起的纠纷事件。

6、有色公司维修基金尚未移交,但已中断了居民日常维修。对此引起的居民信访问题,中心本着避免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谨慎地开展了部分房屋的维修,目前群众反映良好。

虽然我们在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住房城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年初工作计划,一项一项抓落实,争取该项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6:二、调处化解制度

工作总结

在社会创新管理实践中,积极开展“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矛盾调处工作,建立了“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工作室,逐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两代表一委员”走进农户活动,成为联系群众、化解矛盾、促进稳定的新平台。

一、制定方案,落实责任,把“两代表一委员”机制行之有效的实施起来。制定出台与之相适应的《三里镇“两代表一委员”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明确具体目标和任务。建立“一事一反馈”制度,对收集的社情民意,及时做好台账,对具备解决条件的,必须在规定的工作日内解决;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制定方案、创造条件,加大力度尽快解决;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做到件件有反馈,事事有说明。并且狠抓落实。制定考核监督标准,每段时间对辖区内各个“两代表一委员”工作站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管理,规范运行,让“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解决社会矛盾工作做出实效。围绕“两代表一委员”民情联络重点和要求,“两代表一委员”的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照片等信息放在公开栏上进行公示,方便群众反映情况,与群众零距离沟通。代表、委员定时定点接待来访群众,调解矛盾,解答诉求,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构建亲民便民的社情民意渠道。认真登记归类梳理工作台账,就接待、调查过程中群众反映的问题或提出的意见、建议,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责任措施和办结时间,积极协调处理好各种渠道反映出来问题,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情。

三、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形成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充分发挥自身先进性,利用社会管理创新的契机,率先垂范,多种形式培育和广泛挖掘身边的群众代表、党员志愿者、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有声望、地位高、有威信的人参与到矛盾纠纷的调处中来,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建立“大调解”的格局,成为维护稳定的带头人,广泛拓展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手段渠道,推动了“两代表一委员”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我镇社会稳定。

四、创新工作,谋求实效,让“两代表一委员”真正走到群众中去。注重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拓宽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多次调查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个别访谈,增强“两代表一委员”对重点、难点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及时了解情况,促使问题尽快解决,积极为群众解决困难、办好实事,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树标杆、立典型,总结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成功经验。“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社会矛盾化解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我镇积极学习借鉴注重镜湖区“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调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我镇实际形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努力促进我镇“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社会矛盾调处的工作形成自身特色,并在工作中逐步完善工作机

篇7:矛盾纠纷调处制度

为切实掌握群众矛盾纠纷和集体上访情况,及时妥善处理好信访热点、难点问题,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全县社会稳定,根据《信访条例》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联席会议制度。组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矛盾纠纷形势,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矛盾纠纷调解方案,分析当前矛盾纠纷形势。

二、排查制度。坚持执行每月排查一次社会矛盾纠纷,重要时期,实行每日排查和“零报告”制度,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突出问题,要及时组织开展集中排查和研判,提出工作建议,制定调处方案。

三、分流制度。对群众要求调处的社会矛盾纠纷,实行统一登记受理,然后根据矛纠纷的性质、类别,按照“属地管理”、“分级管理、归口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有关部门的单位要按照分流指派的任务和要求,强化调处责任,落实调处措施,确保调处效果,并及时反馈调处结果。

四、联动联调制度

1、涉及到多个部门或跨村的矛盾纠纷,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联合调处。

2、矛盾纠纷调处实行领导包案负责制,各级领导对调处办公室指派负责的矛盾纠纷应当负责指导、督促或亲自参加调处工作。

3、矛盾纠纷确因部门决策不当或行政行为不当引起的,相关部门要立即纠正,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五、督查回访制度

1、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2、对分流指派给有关单位的矛盾纠纷进行跟踪了解,提出调处意见。

3、走访当事人,了解调解协议履行情况,听取群众对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六、档案管理制度

直接调处的矛盾纠纷调处结束后,应及时成卷归档。调解的简易矛盾纠纷,未制作书面调解协议书的,应填写《矛盾纠纷受理调解登记表》,统一归档。应当根据要求及时认真填写月报表、半年报表和全年报表,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各类统计报表应按时间、年限分类装订成册,建立统计档案,妥善保管备查。

七、责任制度

篇8: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

二、要定期排查公司内的矛盾纠纷,确定办法,制定预案,做到“底数清楚,防范到位”。

三、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要及时进行调处,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初期,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小矛盾纠纷不出班组,大矛盾纠纷不出公司。

四、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要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联合调处,落实责任,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制订预案,做到排查一件,调处一件,教育一片。

篇9: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公司建设活动,提高综治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小组,由公司综治委成员单位成员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上传下达,分析研究各种矛盾纠纷,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

第三条 定期排查。各单位综治领导小组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实行经常性排查和定期排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建立基层单位排查网络。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针对一个时期突出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对带有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及时排查,重大节日、政治敏感时期进行重点排查。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要建立档案,弄清问题的性质、原因,明确责任,提出解决办法。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视轻重缓急,分类归档,及时上报。

第四条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七项制度。即:领导接待日制度、信息报告制度、例会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回访制度、督促检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条 调处措施到位。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充分发挥基层民调组织的作用,在做好日常调解工作的同时,做到“多发性矛盾集中调解,突出性矛盾重点调解,经常性矛盾随时调解”。

第六条 回访到位。对已调处的矛盾纠纷,做到件件有材料,事事有结果,同时坚持谁调解谁负责,定期回访,倾听当事人意见,防止出现反复。

篇10: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学校要按照“抓早、抓少,抓苗头和小事不出校、大事不出局、矛盾不上交”的要求,准确 掌握本区域社会动态,定期排查、研究、分析并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处理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学校 政教处每月排查两次,每月将情况上报教育局。

主要内容:

1、学校因招生、收费、特困学生就读等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

2、校内因内部改革、教师职称评聘等产生的矛盾纠纷。

3、学生意外伤害的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4、学校职工家庭引发的矛盾纠纷。

5、本区域有可能引发集访、超级上访和其他引发的矛盾纠纷。

新钢中学

中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例会制度

为确保全学校师生财产和人身安全,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领导,特制定本制度如下:

一、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例会。

二、会议由学校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通知,领导班子和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一)、传达落实省厅、市政府、教育局和各级政府部门关于综合治理工作的批示和有关文 件精神。

(二)、听取本校负责综合治理工作人员工作汇报。

(三)、解决学校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疑题,针对校园周边治安问题提出解决措 施。

(四)、贯彻落实安全保卫制度和失职人员的处理。

篇11: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制度

(一)建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矛盾纠纷等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

(二)在确定排查重点地区、重点村(单位)、重点人员的基础上,要对辖区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林权改革、医疗保险、征地拆迁、中心镇建设、大广高速修建等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等不稳定因素进行了重点排查。

(三)做到对不稳定因素,矛盾纠纷苗头早发现、提前介入,提出预警信息,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稳控工作,防止激化,确保在地区不发生集体上访、堵塞交通等群体性及重大事件。

(四)坚持定期排查与不定期排查相结合、全面排查和重点关注相结合,每季度对居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排查一次,重大节假日之前均应对地区部稳定因素进行一次全面地排查。

篇12: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制度

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制度

根据“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处理矛盾纠纷的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稳定一方平安,创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维护单位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依照集团公司综治办的指示,制定本制度:

一、矛盾纠纷排查制度

1、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时收集排查情况和信息,并对所收集的情况进行受理、登记。

2、每个月末对本月矛盾纠纷进行一次总结排查,及时掌握特点、难点问题和带倾向性的问题。

3、对排查出来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有可能引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信访问题,要及时研究处置方法并报有关领导和通报有关单位、部门。

4、重大节假日或敏感时期,要及时排查矛盾纠纷,明确责任,落实责任,重大活动制定处置方案,确保节假日、敏感时期辖区社会稳定。

5、要坚持边排查边调处,对于集中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各责任单位要结合实际,依法调处,能够当场调处的简单矛

盾纠纷要当地解决,及时调解,一般纠纷按程序进行,重大、疑难纠纷或易激化的矛盾纠纷,要组织力量集中进行调处。

二、抄告督办制度

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时发出抄告单,限期改进;对在规定期限内问题未解决的,发出督办单予以督办,督促加大力度解决;经督办仍未解决问题的,发出黄牌警告书予以警示,并责成负责领导认真解决问题;问题仍未解决的,予以一票否决。对抄告督办的矛盾纠纷,要按时报送办理结果,年终要检查落实情况,并列入年终考评项目。

三、信息报送制度

每月5日前,向集团公司综治办报送上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

处月报表和分析报告,实行“零报告”制度,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作定性、定量分析;

2、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特点、趋势及对策;

3、正在调处和尚未调处的矛盾纠纷情况;

4、典型矛盾纠纷的处理情况。

四、台账制度

对矛盾纠纷内容进行客观、真实、详细的登记,对登记的纠

纷,分门别类归档,妥善保存,以备复查。要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作为重要任务,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建立台帐,落实责任人,把排查出来的问题分类整理,及时采取措施化解,明确化解

时限,化解一个,销号一个。

五、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联调制度

1、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由调处室组织相关单位进

行联合调处,相关单位按照工作室要求抽调人员按时参加联合调处工作。

2、对调处室指派分流的矛盾纠纷,相关单位要及时指派领

导和具体责任人按时间要求进行调处,不得拖延推诿。调处室调处矛盾纠纷时需要有关部门配合支持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不得拒绝参与。

3、矛盾纠纷调处实行领导包案负责制,各级领导对工作室

指派负责的矛盾纠纷应当负责指导、督查或亲自参加调处工作。

4、矛盾纠纷确因部门决策不当或行政行为不当引起的,相

关部门要立即纠正,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5、实行矛盾纠纷调解每月报告制度。

六、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报告制度

在接访调处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中,对下列情形之一的矛盾

纠纷,要在第一时间向领导及集团公司综治办报告:

1、影响社会稳定、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矛盾纠纷。

2、可能导致突发性事件或激化为刑事案件的重大纠纷。

3、涉及人数较多、易引发群体性上访闹事的重大纠纷。

4、严重干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疑难矛盾纠纷。

5、可能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带来危害的纠纷线索。

6、自杀(残)事件。

七、奖惩制度

篇13: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

一、每月两次对本单位(系统)涉及的矛盾纠纷进行认真排查,并做好排查记录。

二、排查出来的不稳定因素,要记好台帐,并按“定责任单位(责任人)、定调处措施、定调处时限”的“三定”要求及时调处。

三、严格执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重大情况立即报告。

篇14:三制度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针对信访矛盾纠纷,2011年以来,大源镇按照“定期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方针,抓住矛盾重点开展排查调处,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三项制度:

一是定期排查制度。镇各科室、各村利用每周办公例会,每周排查一次矛盾纠纷,镇例会由各科室主任及驻村指导员参加,村例会由驻村指导员、村两委干部参加。镇综治办与信访室一道,每月排查一次,做到随时排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调处。

二是落实调处责任制。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逐一落实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对村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和已发生的纠纷,村里必须及时调解,调解不成的,由村报镇综治办和司法所,并镇综治办和司法所必须在一星期内安排时间予以调处,村主要领导或调解干部必须参加。对科室线上的矛盾,必须先由相应科室处理,处理不成的,交由镇综治办共同调解处理,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调解,分管领导必须参加。

三是坚持通报制度。每季由镇综治委牵头,召开一次治调干部会议,对矛盾纠纷排查及调处情况进行通报,对疑难纠纷进行会诊,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重新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进行督促,限期调处。

大源镇

上一篇: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讲稿下一篇:美无处不在700字初中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