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的声音在读中荡漾的教案

2024-05-10

让心灵的声音在读中荡漾的教案(精选6篇)

篇1:让心灵的声音在读中荡漾的教案

让心灵的声音在“读”中荡漾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中,《语文标准》又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足见朗读的重要性。那么,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读中得到感悟,得到积累,得到回味呢?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我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注重“扶导”,读中感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短暂的汉语拼音学习后,一年级学生便进入了阅读训练。此时的课文虽然大都是短小的韵文,但由于他们直呼的技能还不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朗读困难也就极大,往往会出现指读、顿读、断句读、念经式读等现象。这个时候,老师要给予较多的扶持,让他们在老师的“扶导”下,不断得到感悟。

1、认真“扶”读,循序渐进

“扶”读就是在学生读有困难时,教师帮着学生读,带着学生读。在“扶”读时,教师要让学生跟读,让他们知道词和词组要连读,而且必须做到基本上和老师同时动口、用情、出声。第一次“扶”读时,我要求学生跟读的音量小,相当于呵气的声音。第二次“扶”读时,我要求学生跟读的音量保持第一次的大小,尽量保持聆听状态。第三次“扶”读时,学生的跟读声可稍大,但不要超过老师的声音,便于再次聆听、感受、体会和模仿。在经过老师的三次“扶读”后,学生早已有独立朗读的欲望了。这时,教师就满足学生的愿望,根据课文体裁和语言特色,选用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此时,再认真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朗读好的加以表扬,发现不足,则再“扶”读,再检查。每次“扶”读,要求学生“手到”、“口到”、“眼到”、“心到”,因此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2、重视“导”读,深刻理解

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英国诗人密尔顿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他认为:“在琅琅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的指导,并且遵循个体的差异,珍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性课文,如《要下雨了》,我就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兴趣昂然中练习朗读,学习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教材中的生活常识类课文,如《雪娃娃》的第一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是前一个短句语间稍低,后一个稍高,如此方能表现激动喜悦之情。句子未出示时,我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下雪吗?当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开门一看,发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你会怎么样?”生答:“很开心!”我问:“是不是想立刻喊爸爸妈妈来看呀?你能喊给大家听吗?”学生在模拟喊话中,正是前一个“下雪啦 ”音稍低,而后一个则提高了音量。这时我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朗读,学生沉浸于雪后的喜悦中,个个笑逐颜开,读得很出色。又如《谁洗的》、《课桌下的纸团》等,我也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体会,再读一读,说一说读句子时的感受,使之在朗读中体验生活,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深刻,从中得到感悟。

二、善于“激趣”,读中生情

1、以“趣”促读,鼓励为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比较差,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就愈集中,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就愈有成效。在朗读教学中,通过配乐朗读、比赛读(比赛分小组、个人等)、奖励读等多种形式,营造愉快的朗读环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举行朗读比赛,让全班学生当“评委”,这就引进了竞争机制,使学生对朗读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为朗读训练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我就特意提出让胆子小、在班里很少站起来读书的学生参赛,并给予奖励,这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必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读书积极性,并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朗读比赛谁读得好,就奖给谁一张书签,这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读书兴趣,进而努力读书。通过这样的比赛,使学生更加喜爱朗读,更加学会朗读。

2、以“情”激读,升华情感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只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带着激情去朗读课文,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每节课都要抓住重点,选取课文中的一两段,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升华感情,同时,学生接受了信息,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最终达到学生越读越爱读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第三册《学画》时,课文第二段写的是大雨过后的的湖中荷花别样美的景色。其中“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支荷花,花瓣上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写得尤其优美灵动。应该引导学生读出那份宁静又充满生命力的韵味。于是,我就进行范读。当读到“满湖通红”时,我露出了笑脸,眉眼舒展开来。此刻,我看到一张张小脸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当读到“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时,我放慢了语速,同时让眼中流露出平静柔和之目光,并把手平缓地举起轻点两下以表达此刻的沉醉,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感应,我的眼神在:他们的眼中折射出来。我范读以后,孩子们拿起书来朗读,一双双眼睛顿时显得清澈明净,满面笑容。当他们看到我的手好似轻浮在水面的姿势时,更是把文字蕴含的感情朗读得淋漓尽致。这样,用自己的情激起学生的读,使朗读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体验的障碍,而跨越这一个障碍的最佳方法是凭借音像。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家住在大海边》第三自然段有我们在海滩下捡贝壳,一会儿就捡了一小篮”这么一句话。那悦耳动听的《赶海的小姑娘》伴随着学生兴高采烈地跑呀,跳呀,想象着在海滩上开心地捡着贝壳……这样的感情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朗读中,读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也培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放手“说演”,读中味美

孩子是不会安分地待在“读”的天地里,在加强朗读的同时还必需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在读懂、读好后,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说、去表演。孩子们就会更加活跃,会根据自己所读的感受,加入自己的想象,而展示得有模有样,或许还会更完整、有趣。同时孩子在讲、演、练的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了基础知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文章的美。如《祖国到处有欢乐》一课中,我就让他们在读完之后尽情地画,结果展示的都是一幅幅出人意料的精彩画面,有的是小白鹅一家手牵着手去游泳,有的是在唱歌……,整篇课文读起来也就更加带劲了。

古人为学,口一开既不授“文”,也不传“道”,唯“读背为上”,却能“五岁背六甲,七岁弄笔,十岁观百家”。可见,朗读对于我们小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古人尚且这样,更何况我们二十一世纪小主人呢!因此,作为新世纪“传道授业”者的我们,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一定要做好认真扶读,要重视导读,以趣促读,以情激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才能使学生心灵的声音在“读”中荡漾,达到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回味!

篇2:让心灵的声音在读中荡漾的教案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中,《语文标准》又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足见朗读的重要性。那么,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读中得到感悟,得到积累,得到回味呢?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我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注重“扶导”,读中感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短暂的汉语拼音学习后,一年级学生便进入了阅读训练。此时的课文虽然大都是短小的韵文,但由于他们直呼的技能还不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朗读困难也就极大,往往会出现指读、顿读、断句读、念经式读等现象。这个时候,老师要给予较多的扶持,让他们在老师的“扶导”下,不断得到感悟。

1、认真“扶”读,循序渐进

“扶”读就是在学生读有困难时,教师帮着学生读,带着学生读。在“扶”读时,教师要让学生跟读,让他们知道词和词组要连读,而且必须做到基本上和老师同时动口、用情、出声。第一次“扶”读时,我要求学生跟读的音量小,相当于呵气的声音。第二次“扶”读时,我要求学生跟读的音量保持第一次的大小,尽量保持聆听状态。第三次“扶”读时,学生的跟读声可稍大,但不要超过老师的声音,便于再次聆听、感受、体会和模仿。在经过老师的三次“扶读”后,学生早已有独立朗读的欲望了。这时,教师就满足学生的愿望,根据课文体裁和语言特色,选用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此时,再认真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朗读好的加以表扬,发现不足,则再“扶”读,再检查。每次“扶”读,要求学生“手到”、“口到”、“眼到”、“心到”,因此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2、重视“导”读,深刻理解

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英国诗人密尔顿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他认为:“在琅琅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的指导,并且遵循个体的差异,珍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性课文,如《要下雨了》,我就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兴趣昂然中练习朗读,学习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教材中的生活常识类课文,如《雪娃娃》的第一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是前一个短句语间稍低,后一个稍高,如此方能表现激动喜悦之情。句子未出示时,我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下雪吗?当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开门一看,发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你会怎么样?”生答:“很开心!”我问:“是不是想立刻喊爸爸妈妈来看呀?你能喊给大家听吗?”学生在模拟喊话中,正是前一个“下雪啦 ”音稍低,而后一个则提高了音量。这时我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朗读,学生沉浸于雪后的喜悦中,个个笑逐颜开,读得很出色。又如《谁洗的》、《课桌下的纸团》等,我也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体会,再读一读,说一说读句子时的感受,使之在朗读中体验生活,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深刻,从中得到感悟。

二、善于“激趣”,读中生情

1、以“趣”促读,鼓励为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比较差,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就愈集中,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就愈有成效。在朗读教学中,通过配乐朗读、比赛读(比赛分小组、个人等)、奖励读等多种形式,营造愉快的朗读环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举行朗读比赛,让全班学生当“评委”,这就引进了竞争机制,使学生对朗读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为朗读训练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我就特意提出让胆子小、在班里很少站起来读书的学生参赛,并给予奖励,这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必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读书积极性,并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朗读比赛谁读得好,就奖给谁一张书签,这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读书兴趣,进而努力读书。通过这样的比赛,使学生更加喜爱朗读,更加学会朗读。

2、以“情”激读,升华情感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只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带着激情去朗读课文,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每节课都要抓住重点,选取课文中的一两段,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升华感情,同时,学生接受了信息,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最终达到学生越读越爱读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第三册《学画》时,课文第二段写的是大雨过后的的湖中荷花别样美的景色。其中“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支荷花,花瓣上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写得尤其优美灵动。应该引导学生读出那份宁静又充满生命力的韵味。于是,我就进行范读。当读到“满湖通红”时,我露出了笑脸,眉眼舒展开来。此刻,我看到一张张小脸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当读到“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时,我放慢了语速,同时让眼中流露出平静柔和之目光,并把手平缓地举起轻点两下以表达此刻的沉醉,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感应,我的眼神在:他们的眼中折射出来。我范读以后,孩子们拿起书来朗读,一双双眼睛顿时显得清澈明净,满面笑容。当他们看到我的手好似轻浮在水面的姿势时,更是把文字蕴含的感情朗读得淋漓尽致。这样,用自己的情激起学生的读,使朗读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体验的障碍,而跨越这一个障碍的最佳方法是凭借音像。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家住在大海边》第三自然段有我们在海滩下捡贝壳,一会儿就捡了一小篮”这么一句话。那悦耳动听的《赶海的小姑娘》伴随着学生兴高采烈地跑呀,跳呀,想象着在海滩上开心地捡着贝壳……这样的感情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朗读中,读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也培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放手“说演”,读中味美

孩子是不会安分地待在“读”的天地里,在加强朗读的同时还必需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在读懂、读好后,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说、去表演。孩子们就会更加活跃,会根据自己所读的感受,加入自己的想象,而展示得有模有样,或许还会更完整、有趣。同时孩子在讲、演、练的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了基础知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了文章的美。如《祖国到处有欢乐》一课中,我就让他们在读完之后尽情地画,结果展示的都是一幅幅出人意料的精彩画面,有的是小白鹅一家手牵着手去游泳,有的是在唱歌……,整篇课文读起来也就更加带劲了。

古人为学,口一开既不授“文”,也不传“道”,唯“读背为上”,却能“五岁背六甲,七岁弄笔 ,十岁观百家”。可见,朗读对于我们小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古人尚且这样,更何况我们二十一世纪小主人呢!因此,作为新世纪“传道授业”者的我们,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一定要做好认真扶读,要重视导读,以趣促读,以情激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才能使学生心灵的声音在“读”中荡漾,达到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回味!

篇3:让吟诵的声音走进心灵

因此,有识之士提出要让吟诵回归到学习中来。可是这种中国人特有的读书方式,我们的孩子却闻所未闻,绝大多数的老师也是如此。因此要想让吟诵真正回归到课堂中来,首先要让老师们了解,并进而熟悉、渐渐掌握。可是谈何容易!老师们已经被备课、作业弄得疲惫不堪,很难挤出时间来研究他们并不了解的东西。而且在老师们的观念中,吟诵可能就是电视电影中,私塾老先生们摇头晃脑,拖着长长的尾音在读诗。可能更多的老师会认为,吟诵不如普通话的朗诵来得痛快直白。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古典诗词中的许多常识,如:平仄、押韵合辙,我们早已经忘掉。尤其是古韵和新韵的不同,入声字更是一大难题。很少有老师了解入声字了,学生接触起来会难度更大。而且如今的孩子课业负担较重,虽然一直在减负,可是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依然很紧。更重要的是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学校在搞什么?又开始返古了?会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等。而且在学校里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学习还有一个时间的安排问题,要争取科任老师的支持与配合,尽量让参与的孩子能学习吟诵与各科的学习两不误。在形式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吟诵活动。例如,“古诗接龙赛”,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每周固定时间确定为活动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吟诵活动,以学生之间的吟诵交流,提高学生吟诵积极性,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吟诵活动得以深入实施之。“经典诵读我能行”,组织“中华经典吟诵会”、“吟诵小小擂台赛”、“吟诵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师生同吟诵,班级满书香”,老师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共享文化精神之食粮。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任何问题都不能失之偏颇。学习吟诵,只是作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要将它充斥于孩子们的学习空间。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都不应被摈弃。流传至今以及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的诗句,每一句诗都是诗人用心灵在唱歌。经过历史长河洗礼、过滤的经典诗文,我们没有理由不还原它本身应有的面容。这一点,普通话的吟诵做不到,只有靠吟诵。中华人自古皆是吟诵。在这声音的快慢曲折中,自有它旖旎的别样风情。可能有的人会说,小孩子不适合,那都是私塾老先生的一套,摇头晃脑、疯疯癫癫。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不好好说话。可是,我相信,说这样的话的人都是不了解吟诵的,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你真正走进它,那就没有谁会不被它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并折服。正如世界上的许多沉睡的宝藏一样,哪怕沉睡千年,一旦被人发现,就会绽放异彩

从实践上来看,多数老师是支持的,孩子们也由刚开始的懵懵懂懂而渐渐开始喜欢上吟诵。许多孩子因为参加了吟诵班,变得活泼开朗,愿意展示自己。渐渐地我们也坚定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吟诵并不只是老先生的专利,孩子们从这里也可以获得学习的快乐。吟诵是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它可以带给孩子们真正母语的声音,这种声音是有温度的,这种声音是有力量的,这种声音是美丽的。

篇4:让学生荡漾在数学思考的涟漪中

一、情境体验,拨动数学思维的琴弦

苏格拉底曾说过:“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9加几”一课。

师:森林爷爷要带我们一起到“智慧树”上摘智慧果,但同学们必须闯过三关,有信心吗?

第一关:利用主题图探讨9加几的算法。

奖励自己闯关成功——起立做广播操。

第二关:教师出示图,让学生看图列出算式9+4,并让学生互相说说算法。

奖励自己闯关成功——掌声。

第三关:独立完成9+8、7+9、9+5的计算。

奖励自己闯关成功——可以摘智慧果(教师出示智慧树图片)。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1:我们学会了闯“聪明屋”。

生2:我们学会了“摘苹果”。

……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新的数学知识”。本课例中,学生看似很投入地参与,而实质上学生不是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他们感兴趣的只是森林爷爷、“智慧果”这些外在的事物。只有真实的、切合实际的课堂情境,才能真正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琴弦。

二、合作体验,搭建数学思维的舞台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数学学习提倡的组织形式。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的环境,为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平台。学生的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合作和思维的活跃;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操作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为学生创建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课前,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好图形纸片若干、小剪刀和量角器等学具;课堂上,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折、剪、拼、量,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有的小组说:“我们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说:“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还有的小组说:“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用量角器量一量,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集体合作的智慧,感受到了发现带来的快乐,也从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整个过程洋溢着创新的气息,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

三、生活体验,提供数学思维的平台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减法性质”时,我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小华跟妈妈到商店买了一套衣服,一件上衣34元,一条裤子26元,妈妈带了100元,还剩多少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不同的购物方法:先买上衣,再买裤子,剩100-34-26=40(元);先买裤子,再买上衣,剩100-26-34=40(元);上衣、裤子一起买,剩100-(34+26)=40(元)。学生发现,虽然前后三种购物方法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都剩下40元。然后,我让学生继续列举实例,从而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这样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教师要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如何实施数学实践活动,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生成教育智慧,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荡漾在数学思考的涟漪中。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学生才能全面地发展。

篇5:在读书中滋养心灵丰富人生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读书人。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

一、读书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

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多一点书卷气,在当今很难,但却非常可贵。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博大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的时候,享受因读书而散发的生命光彩。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总能产生出更宽广的胸怀,总能开拓出更深刻的心灵,这样的灵魂广度不仅是老师自己的,也自然而然地传递到了学生那里,这种传递是更为久远的影响。

二、读书丰盈学生的心灵世界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养成对人对事對物的正确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德育培养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所教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的精神世界,汲取人生的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夏洛的网》阅读交流课上,我这样引导学生:“亲爱的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命的感悟,你对朋友的理解感悟会更多、更深刻。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应该怎样选择朋友,选择怎样的朋友?答案就藏在这本书中。只要你细细品读,你一定会找到真正的朋友!”通过阅读课的交流,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在思考中完善起来。

教学之余,我引导学生读了大量的书,这种整体的阅读对学生影响巨大。《青铜葵花》《草房子》《鸟奴》《斑羚飞渡》等书籍让孩子的心灵变得更加纯净美好;《一百条裙子》《苹果树上的外婆》《洋葱头历险记》等让孩子体会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自信、坚强。他们常常把书中的人物当作一面镜子对照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你会发现读书多的孩子对人对事的感受更丰富,思想认识更深刻,气质更高雅。

三、读书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缺乏文化底蕴的学校是没有品味的。惟有读书才会让学校有书香气;惟有读书才能丰实学校文化韵味;惟有读书才能让老师真正抵及教学的高境界,保持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

一所书香充盈的学校,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学校,因此,“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学校品位”一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学校把读书纳入培训范畴,树立教师们的读书责任感,引领他们读经典和名家名篇,读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学,丰厚他们的文化学养。学校还把教师、学生读书态度与评优机制相结合,开展“书香教师”“书香班级”“书香少年”评比,表彰先进,在这一机制激励下,读书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读书上升为一种责任。

有人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读书问题;有人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冰天雪地无去处,静下心来好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让师生的心灵在经典的滋养中丰盈,才能走出如书中甚至超越书中的精彩人生。

(作者单位: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

山东淄博255190)

篇6:让诗意荡漾于生命中

相较于春风得意的人生,迎风踏雪的人生是不是就缺少诗意?

诗人说:“许多年里,我一直正面迎着风雪。”风雪交加的人生,我们总是容易被碰到疼处。为贵贱疼,为贫富疼,为名利疼,为荣辱疼,为成败疼,为得失疼,为寂寞疼,为孤苦疼。于是,生命“痛失”诗意。

但诗意有柔软和坚硬之分,有平铺和跌宕之分,有婉约和豪迈之分。迎风踏雪的人生依然会诗意盎然,它坚硬、跌宕、豪迈,“在洁白的尽头,做一个低垂的牧羊人,我要放牧这漫天大雪。”

风雪交加的人生最有益于培养生命的慈悲和宽容,也常常会将一个不懈怠、不虚度、不愧对人生的风雪行者带高带远。慈悲便是最大的诗意,高远便是最大的收获。凡是慈悲止步的地方,生命退缩得比任何列车都快;凡是失去高远的地方,生命沉陷得比任何盆地都低。退缩没有诗意,沉陷没有诗意——没有诗意,风便是长鞭,雪便是刀片,风雪交加便是一张无法突围的网。

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大风雪一样,用最短的时间走遍天下的路,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失去诗意的生命里,迎来喷薄而出的春天。

2

最近,接连听到一些年轻朋友的抱怨,他们求职面试时被问到:你最近在阅读什么书籍?你最喜爱哪份报纸或者杂志?它们究竟因为什么而成为你的精神食粮……这些“不靠谱”的问题竟让他们铩羽而归,也让他们困惑不已:阅读这种事情,跟做一个好职员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却在心里赞叹这种富有诗意的面试,也许面试官首先选择的是一个生命里荡漾着诗意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好职员。好职员易得,而富有诗意的人极其难得。

读书如交友,谈书可识人。我们深入别人书房的机会实在有限,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品味、性情、爱好和习惯的捷径便是跟他谈论有关书籍的话题。在书籍面前,一个人有无诗意,一谈便知,因为他无法掩饰,也无法粉饰。面试官就是一种机智的蚂蚁,他们依靠灵敏的嗅觉去试探面试者是不是自己相见恨晚的后生。热爱阅读的人也是一种稀有的蚂蚁,他们身上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息,诗意、优雅、从容、淡定,与之交往如嗅芬芳,如沐春风。

现代人建一间书房易,摆一架书籍易,但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读书人难上加难。我们能够精益求精于专业和职业,而难以海阔天空于生命,我们阅读的选择很多,但方向偏执而混乱,我们属于时尚的阅读消费者,而不属于内在的阅读享受者。我们乐于依赖名牌变成“贵族”,而不愿信赖书籍成为灵魂芬芳的一介布衣,但前者贵得矫情,后者因为诗意盎然而抵达真正的高贵。

阅读,最能持久地让一个人在生命里荡漾出水波曼妙的诗意。

洁白纸张上的暗色文字,亦如美丽花瓣般漂浮在生命的湖上。文字穿过眼眸,抵达心灵,滋润生命,一个人便有了独特的气息,有了非凡的灵性,有了超脱的智慧。天长日久,你的眉宇间便有了勃勃英气,衣褶间便有了生动历史,举手投足间便有了天然诗意。

3

行色匆匆的人看不到面前的诗意,走马观花的人享受不到已有的诗意,追赶太快而丢掉灵魂的人,生命里的诗意早已经不知不觉被风干。

慢慢的,诗意方才来了。细水长流的,诗意方才绿了江南。从容不迫、淡定平和的,诗意方才停留在你的心间,而且不再打算流浪到远方。

孤独是慢的,所以它方才有可能培育诗意。谦卑是慢的,所以它方才能够邂逅到诗意。善良是慢的,所以它方才保佑住了灵魂里的诗意。安心是慢的,所以它方才涵养了四处弥漫的诗意。

有的人太急了,两只脚想踏两只船,他无法拥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意。有的人太想鹤立鸡群了,竟一条腿走路,他无法真切地感知地下那种诗意的脉动。两条腿走路,或者奔跑,但能够闭目停歇,或者散步,但能够养蓄力量,或者伫立,但能够向往高远,这才是完整、弹性和诗意的人生。

你将生命的时钟丢失在一个难以找到的地方,这时候只有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你才能够聆听到时间踱步的细小声响,你才能够醒悟到原来寻找的过程也可以如此镇定和诗意。

牵着蜗牛的手散步,你才能够明白,如同美一样,生活中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只有慢下来,慢下来,再慢下来,卸去伪装,抛弃冷漠,看轻名利,你才能够让蜗牛当你的导师,再发现生活中原本存在的丰盛的诗意。一朵粉色的牵牛花是如何跃上了红墙,一滴露珠是如何给草叶补水,一枚七星瓢虫是如何系到了树叶的扣眼上,一阵清风是如何吹酥了柳树的腰肢,一个孩子是如何让晚霞擦抹了一层红艳明亮的喜悦……

慢一点,诗意的细节才于遗忘或者混沌中纤毫毕现,生气逼人。慢一点,生命才仿佛花朵一般诗意地盛开,并且让你谛听到灵魂深处快乐而幸福的乐音。慢一点,“我们才会发现并缘着一个个闪闪发光的细节走进扇形般展开的新世界”。

上一篇:操作技能试题初级下一篇:如何提高英语演讲辩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