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2024-05-05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精选10篇)

篇1: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12年12月4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第八项强调的就是要厉行勤俭节约。

2013年1月17日,总书记在新华社内参第227期《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上作出重要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013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批示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共鸣。2013年2月22日,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专家学者对遏制公款吃喝的分析和建议》等材料上做出这样的批示: 中央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后续工作要不断跟上,坚决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切实做到一抓到底、善始善终。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而不常,等于白抓。

2013年11月25日,新华社发布新闻,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 1 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把优良传统上升为党内法规,从而强化了制度权威,表明了执政党依法治理的决心和信心。

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条例》的颁布,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了党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细化,符合党心民心。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诗中说过这样的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勤俭节约,我们就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贡献。节约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当前,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新风气让群众物质上节约了,精神上高尚了。作风一变,气象就新,心态就好,事业就成。对未来我们保持着必胜的信心。

篇2: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勤俭,就是勤劳而简朴。一个勤劳的人总是不辞辛苦的努力工作,不断为人民为国家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一个简朴的人总是十分爱惜每一件东西,不随便浪费,哪怕只是一张纸、一粒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以“勤”对待学习和工作,以“俭”对待生活和享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一次,雷锋参加军事运动会,天气炎热,饥渴难忍,战友们纷纷掏钱买汽水喝,他见到有人送来了开水,就把准备买汽水的钱节约了。不了解情况的人见他花钱这么仔细,以为他很小气。但为了帮助同志、集体和人民克服困难,他却舍得大把大把的花钱。抚顺市望花区成立人民公社,雷锋从银行取出自己在工厂和部队长年累月积存下来的200元钱送去。人家不收,雷锋再三要求,直到他说的流出了眼泪,公社的同志无法谢绝他的一片深情厚意,才答应收下100元钱。余下的100元,他又支援了正在进行抗洪抢险斗争的辽阳灾区人民。也许有的同学会认为,几百块钱算不了什么,可那是五六十年代,工资和物价都是很低的。雷锋参加工作仅仅七年啊!也许有的同学对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理解,认为雷锋有钱,却不懂得享受,是个“傻子”。我们听一听雷锋是怎么说的。他在日记中写到:“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他还说:“多为国家着想,生活艰苦点,但心里快乐。”他在生活上坚持低标准,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在工作上坚持高标准,向干的最好的同志看齐。

我们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不是说有大楼不去住,却去住草棚,有米饭不吃去吃野菜,而是要像雷锋那样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不浪费任何财物,不随便花不该花的钱,不跟别人比吃穿,勤奋学习,刻苦锻炼,长大后努力为人民创造财富,多作贡献。

篇3:强化我军优良传统的传承意识

一、强化主动进取的传承意识

毛泽东曾讲:“主动权是军队的命脉。”只有主动才能不被动, 只有进取才能不滞后。主动进取是优良传统传承的内在需求, 是优良传统传承必备的状态和方式。只有主动, 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被动适应传承优良传统是没有生命力的。实践证明, 要把优良传统传承工作做好并能解决问题, 能否主动进取至关重要。因此, 只有具备了主动进取的意识, 传承工作就会有主动权和良好基础。

1. 树立责任意识。

主动进取的前提是责任意识。传承优良传统事关部队建设全局意义重大, 没有把传承工作作为身上肩负的神圣职责, 认为可有可无,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不可能实现主动进取的。只有树立起责任意识, 才能真心去做传承工作, 因为只有真心、才能关心, 只有关心、才能上心, 只有上心、才能尽心, 只有尽心、才能实现主动进取。

2. 树立求实和前瞻意识。

优良传统传承的求实和前瞻意识, 就是在对优良传统传承状况进行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预测部队优良传统传承变化发展趋势, 针对传承现状和特点等进行前瞻性思考, 使优良传统传承走在官兵思想变化和部队环境变化的前面。要做到求实和前瞻意识, 首先, 要在实事求是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的预见优良传统传承变化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部队内外环境变化的客观事实、了解优良传统传承的客观实际、了解官兵行为思想变化的客观情况, 牢牢掌握传承的主动权, 真正做到思维意识随传承活动的不断深化而转变, 思想认识随着传承活动的不断深化而深刻, 工作能力随着传承效果的不断增强而跃升, 用科学正确的方式引导官兵应对各种变化, 踏实践行优良传统。其次, 要善于把握外部环境、军队内部环境、官兵行为思想变化对优良传统传承工作的影响程度。熟悉外部环境的变化、部队任务转换、官兵思想行为对传承影响的规律。最后, 要注意培养“明察秋毫”的观察力。能够防微杜渐、见叶知秋, 将各种隐患和不利因素消除于萌芽。

3. 树立进取意识。

优良传统传承涉及部队建设方方面面, 是一项系统工程, 地位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不易显现,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 容易出现“等、靠、要”的思想, 缺乏进取意识。只有树立积极进取意识才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 未雨绸缪, 及时化解不利因素, 消除隐患于未然, 从疲于应付的状态中扭转过来, 靠前工作, 争取主动。

二、强化固本强基的传承意识

我军优良传统传承是关乎全军建设具有全局性的一项长期基础工程。因此,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努力、通盘考虑、持续建设。具体来讲, 应包括树立以下三个意识:

1. 树立全面建设意识。

优良传统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包括思想的传承, 制度机制的传承、内容的传承、方式方法的传承。要全面考虑, 统筹安排。优良传统传承的核心是我军精神的传承, 但精神传承需要借助制度机制的保障, 需要实践的深入而深化, 需要恰当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引导等等, 只有全面建设, 才能综合施力,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扎实推进, 确保基础工作放在基础地位来建设。

2. 树立全面融入意识。

把我军优良传统传承工作融入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 不仅要贯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也要深入各项军事实践和官兵生活之中。军事实践是和平时期部队建设的中心工作, 对于传承优良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军事训练、军事演习、执行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中磨炼官兵意志、深化认识、提高传承效果。还要把平时的管理教育作为传承优良传统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抓好抓实, 通过严格管理、点滴养成、使我军优良传统内化为官兵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净化官兵心灵, 升华官兵思想, 促动实践转化。此外, 要动员全员参与, 传承优良传统不是哪个单位、哪个部门、哪个个人的事情, 它是全军官兵的共同职责, 要把优良传统传承融入到广大官兵的工作职责和日常生活中去。

3. 树立营造氛围意识。

要着力打造传承优良传统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要坚持系统谋划、整体设计、强势推进。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军史馆、荣誉室、烈士墓、纪念馆等具有传承意义的硬件设施的教育功能。要繁荣发展军事文化, 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军营文化氛围, 要通过观看影视、唱响军旅歌曲、组织纪念日等活动, 强化官兵传承意识。要注重发挥好军队典型和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 让官兵学有榜样、干有尽头, 形成浓厚的传承氛围。

三、强化破解现实问题的传承意识

马克思认为,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它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破解现实问题是我军优良传统传承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 我们所进行的一切传承工作, 都是为了解决军队建设中和官兵思想行为上的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军优良传统传承就是要围绕现实问题来展开, 以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为标准。一是要围绕现实问题统筹安排。优良传统传承既是要依靠机制制度的长期保障, 又需要必要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和氛围营造等组合来贯彻实施。制度机制解决根本性长期性问题, 而内容方式方法和氛围的营造等能够有效解决现实应急性问题。在破解现实问题方面要统筹安排, 既要坚持我军优良传统传承中制度机制长期的根本的破解现实问题的基础作用, 又要发挥其他传承手段方法的特有功能, 针对部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合理安排传承内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 保证传承与部队的实际结合, 与官兵的思想接轨, 确保传承始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二是要围绕解决问题组织展开实施。破解现实问题是优良传统传承的生命力, 要树立融合观念, 从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出发, 优良传统传承寓于其中, 做到什么方法管用就采用什么方法, 什么形式有利于解决问题就安排什么形式, 激发内动力, 调动积极性, 确保解决问题的扎实性和有效性。三是要以破解现实问题为检验标准。要把现实问题解决的如何、官兵思想认识提高的程度、军事素质提高的幅度和促进部队全面建设的情况作为衡量优良传统传承效果的标准, 形成良好的传承导向。

四、强化开拓创新的传承意识

当前我军优良传统传承是在世界军事变革、我军进行信息化、机械化建设和我国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时代坐标下进行, 与其产生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时代的变化、使命的变化、官兵结构的变化, 对传承优良传统都会产生强烈的冲击, 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存在,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向, 只有不断转变思维方式, 确立开拓创新的传承意识, 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适应环境任务的变化, 实现我军优良传统的延传。

1. 要树立深入实际求创新的意识。

理论和实际结合, 主观和客观结合是我军的重要工作方法和工作依据, 同时也是我军优良传统传承创新的依据。我军优良传统传承要依据国情和军情的实际出发, 不能机械照搬、搞拿来主义, 前面怎么走我就怎么走, 要根据部队建设实际和官兵思想变化的新形势, 用发展的眼光, 看待传承优良传统, 不断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需要, 创新内容方式方法, 使传承优良传统与实际融合, 创新发展。

2. 要树立深入群众求创新的意识。

列宁曾讲:“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2]“世界所以有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根本原因是有成亿成亿的人卷进这个发展的洪流了。”[3]斯大林曾指出:“我们党所以强而有力和不可战胜, 就是因为它在领导运动的时候, 善于保持和加强自己同千百万工农群众的联系。”[4]毛泽东曾讲:“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不了解这一点, 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在优良传统传承过程中, 要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历史上, 我军优良传统大多来自于基层, 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群众的首创。在今天, 传承情况来自于群众, 经验来自于群众, 具体办法来源于群众。要注意引导和发掘好群众中蕴涵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从群众中获得创新的勇气、动力和力量。

3. 要树立力求实效求创新的意识。

创新不是新颖, 要讲求实效, 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要把传承创新的落脚点放在实际效果的提高上。不能创新与传承实践两张皮, 与实践脱节, 使创新没有落脚点, 失去创新存在价值。只有把观念的转变, 内容方式方法的改变体现和渗透到实际工作中去, 提高传承实效, 才是优良传统传承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摘要:我军优良传统是军队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已成为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要注意加强优良传统的传承意识, 注意强化主动进取、固本强基、破解现实问题、开拓创新意识, 增强传承优良传统传承的针对性主动性, 提高军队优良传统传承的效果。

关键词:优良传统,传承意识,我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289-290.

[2]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269.

[3]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311.

[4]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244.

篇4:优良传统的画卷

这幅漫画是1957年1月为庆祝杂志创刊5周年由丁聪、丰子恺等漫画家所特别绘制的编辑部生活大观。漫画以夸张的手法反映了编辑部的真实生活。

那时,杂志社在北京东黄城根官房胡同40号,一座传统的四合院里,高台阶、红漆大门,四面是瓦房,中间有一个小庭院。

《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创刊时参与人员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杂志社编委会主任是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宗教界著名人士吴耀宗,著名法学教授钱端升,教育界吴贻芳女士,画中坐在汽车上手执一面红十字旗的是冯玉祥将军夫人、卫生部长李德全女士。当年,每当召开编委会,这些各界权威人士便会介绍自己熟悉的国内外情况,提出问题,引发热烈讨论。

老员工在回忆时常常感慨于当年杂志社自由而平等的工作氛围,大家不称呼官衔,只根据年龄大小称为老王、小李。唯独例外的是当年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陈翰笙(画中放鞭炮的那位老先生),大家尊称其为“翰老”。这位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最讲究珍惜时间,强调效率,他对己对人要求都十分严格。曾有一次,他约的人去谈工作,那位先生晚去了15分钟,只见门口贴着字条:“时间宝贵,恕不久候”。翰老早已人去房空,此事传开,从此谁也不敢失约迟到。

认真是杂志社的传统,漫画中坐在工厂高炉上专心打字的是本刊名誉总编揖爱泼斯坦,当年他是刊物的执行编辑,看稿、通版样总要精益求精,改了又改。大家交稿从不敢草率。为了保证文章适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爱泼斯坦会审阅杂志的每篇文章。当时,杂志印刷在上海,爱泼斯坦夫妇会每期亲自携带稿件赴上海监督印务。爱泼斯坦从

在迎来《今日中国》创刊60年之际,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和副主任王仲伟视察了今日中国杂志社,参观了社史图片展览,对我社继承光荣传统,不断创新,积极推进外宣期刊本土化,实现外宣“三贴近”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王晨即兴为今日中国杂志创刊60周年题写贺词:“六十华诞,再创辉煌”。

最近,今日中国杂志社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玻利维亚总统胡安·埃沃·莫拉莱斯·艾马不久前来华访问,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并高度赞扬《今日中国》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本刊中外记者还先后采访厄瓜多尔、西班牙、土耳其、秘鲁、阿根廷等国家驻华大使,加深了双边交流和友好往来,为国家公共外交不断做出新的贡献。1951年起参加筹办创刊至2005年90岁逝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办刊事业,成为中国外宣领域的一面旗帜。

画中那位手持橄榄枝、坐在和平鸽造型的飞机上为世界和平奔忙的,就是杂志创办人宋庆龄女士。

在《宋庆龄书信集》中,有一封致金仲华的信,从杂志应以照片取胜、应更加生动、文章宜短不宜长等4个方面点评了《中国建设》的创刊号,其中甚至细致谈到封面中除了标注印明期数外,还应加注出版日期。

几年前,爱泼斯坦曾在采访中回忆宋庆龄对刊物工作的关怀。“她为刊物写了30多篇重要文章,对出版的每期杂志都仔细阅读,提出意见,并就编辑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她还积极地帮助杂志推广发行,把杂志装在信封里寄给她国外的许多新朋老友,用她那优美的很有特色的手写体写上地址。她通过杂志介绍中国,通过自己宣传杂志。

画中,三间北房是编辑部。一位文艺记者正从鸟语花香中汲取灵感;农业记者的打字机上长出麦穗;工业记者的打字机上升起经济指标:隔壁房间的一位小姑娘正在打电话核对事实,一位戴眼镜的编辑正在冥思苦想。前排房里的摄影记者在拍木偶戏,美术编辑正执笔作画,图片编辑手持大剪刀剪裁图片。

在编辑部之外,画中还描绘了各路记者奔波于城乡之间,乘飞机、骑骆驼、坐驴车、登高山、下厂矿,走边疆,为报道沸腾的中国现实生活所忙碌。而刊物也经由邮政发行和市场销售两条渠道得到推广,图中还特别绘有两名女同事专门整理回复鸽子衔来的众多的读者来信。当时,杂志社非常重视编读往来,陈翰笙曾一度处理读者来信。每年,杂志社还会精心为读者准备中国剪纸、纪念邮票等有中国特色的小礼品,广受读者好评。

王晨在观看漫画时,特别肯定了《今日中国》秉承“用事实说话”的办刊方针。《今日中国》多年来始终坚持做到了与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坐在农家的驴车上,以贴近民生的视角,为世界带来中国生产生活第一线最鲜活的报道。

篇5: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新要求。这次中央狠抓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之风,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求真务实、狠抓作风转变的坚定决心和关心群众生活、注重改善民生的为民情怀。

中央相继出台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是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重要制度规定,是抓廉政勤政、厉行节约的有力武器,是狠杀铺张浪费、贪污腐败的杀手锏。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狠抓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控制会议规模、降低接待标准等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支持、拥护与赞扬,极大地提升了政府在百姓中的形象。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从整治公款浪费开始,从领导干部做起,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防止一切形式的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并以此带动全社会倡导艰苦奋斗精神,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贯彻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要求,就要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上,落实在具体项目上,并形成一种有效制度抓好抓实。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央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本着简约俭朴原则,从简安排年末岁初各种公务活动。大力精简各种茶话会、联欢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老百姓过一个祥和欢乐的新春佳节。要按照中办国办通知精神,做到“六个严禁”:严禁用公款请吃吃请,严禁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实物,严禁公车私用,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旅游和参与各种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严禁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严禁参与赌博活动。

其次,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准则和具体措施。不要照搬照套,而要切合自身实际;不要大而化之原则规定,而要具体可操作;不要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每个细节、每项工作中;不要只对下不对上,而要从主要负责人自身严格要求入手,带动整个班子和机关作风转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篇6: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因为消费决定产出,社会需求能力如果疲弱,必然没法刺激社会生产,甚至会导致经济倒退。可见,“艰苦朴素”,“勤俭作约”的理念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冲突。从市场经济观点出发,它不仅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的退化。这样就使我们陷入了一个思想混乱,我们认为“艰苦朴素”、“勤俭作约”的作风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另一方面它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负面作用。

那么“艰苦朴素”,“勤俭作约”是否就落后了?是否就不符合市场经济?是否就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呢?坚持市场经济必须放弃“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吗?

其实“艰苦朴素”,“勤俭作约”是科学、正确地论断,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即使从市场经济的观点出发,未必觉得“艰苦朴素”,“勤俭作约”是落后的。为什么市场经济会忽略“艰苦朴素”、“勤俭作约”的作风呢?因为市场经济夸大了社会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市场经济把社会需求看成万能的、绝对的经济动力。

因此,只要对社会需求与消费作更详细、更进一步地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艰苦朴素”,“勤俭作约”并不过时。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今天,它更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我们的时代更迫切需要提倡“艰苦朴素”,“勤俭作约”的作风。

首先,在消费领域中还存在着一个“浪费”现象,为什么有的需求属于“消费”,为什么有的需求属于是“浪费”?很显然,“消费”和“浪费”两者存在着本质的经济差别。如果片面的夸大“消费”的经济意义,就会忽略“浪费”的破坏作用,甚至也会把浪费视为一种对经济发展有帮助的因素。

社会需求并非是单一性,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消费综合构成的,因此,有必要对各种各样的消费作科学的配置,我们不能盲目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都加以肯定。如果一种需求其配置是科学的,它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那么这种需求就是合理“消费”。相反,如果这种需求是不科学的,是破坏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那么这种需求就是“浪费”。可见,社会需求的配置是否合理、科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参数。由于需求决定产出,所以社会需求的配置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产业的配置。有时,由于社会需求不合理,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生产结构出现畸型。

一些国家的经济所以最后崩溃,其中就是由于社会需求的配置不合理,从而引起社会浪费,导致社会经济最后的崩溃。

因此,就需要我们重新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必须反对浪费,提倡科学的消费观,科学配置社会各种各样的需求。

我们经常用黄油和大炮来衡量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不过,这个配置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并不是我们所能预见的,相反,在决定这个配置之前,我们都以为它是科学的、最优化的。但事实上它也可能是不合理、错误的。如果经济实践证明这种需求配置是不合理的,就需要对产业结构作科学的调整,而这个调整就得有资金,就需要国家拿出一定的储蓄来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拿不出大量的资金,那么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会落空,经济转型就会失败,社会经济就得面临危机。

市场经济也重视投入以及扩大再生产,也强调经济发展需要相应的积累。那么,这些积累是从哪里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它需要我们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很明显,我们看不出“艰苦朴素”、“勤俭作约”与市场经济有什么矛盾。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要求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也同样要求社会需求是可持续的消费。因为消费是有饱和度,社会成员不可能无限度地消费某一产品,当某些产品的消费出现饱和时,就出现产品滞销现象,那么这种产品的生产就会受到影响。例如国家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我们一蜂而上的加紧城市建设,加紧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为的在社会建设方面制造泡沫需求。虽然相应地刺激了与基础建设有关的各行各业迅猛发展。但是,它也加快这些产业的投入,如水泥、钢筋、建筑公司等等的生产规模快速扩张,这些产业的就业机会也增加。可是,城市和国家的基础建设总会有一个饱和限度,狂热一段时间后,这些需求就会回落。随着社会需求的疲软,这时与基础建设有关的各种产业就会受到打击,这些产业就将面临破产的危机,严重的时候,会引发起社会经济危机。原因是这些泡沫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市场经济要求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生产应该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它严格控制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生产出现泡沫现象。如何抑制社会需求的泡沫现象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就是有效的灵丹妙药。只有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才能防止社会需求出现过热的现象,才能促进社会生产持续性发展。

第三,社会财富毕竟是有限的,个人的收入也是有限制,我们不能无止境的满足自己的消费。某种消费增加了,就必然减少其他别的消费。因此在社会消费过程中,要求有一种均衡的消费,合理安排各种各样的消费。均衡的消费也促进社会生产均衡的发展,促进社会产业的均衡结构,创造更广泛的就业机会,满足社会就业的需要,增加就业率。

这几年,我们为了拉动内需,刺激社会需求,于是就大搞教育产业化,把老百姓积蓄的钱掏出来。教育产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毕竟一代人一代人的不断成长,代代人都必须接受教育,教育不可能有一个饱和度,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别的可以节省,孩子总得培养,因此,教育的消费是不可节省的、必须消费的,这样教育产业化就有效的拉动了内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GMP。但是,我们的经济学家的神机妙算却错算了。因为人民的财富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的满足自己的种种消费。因此,如果教育的费用增加,就会影响人民其他经济费用的支出,从而就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样,教育产业化不仅加重了普通人民的负担,同时也破坏了社会需求的均衡性,老百姓只能省吃俭用,把钱储蓄起来供女子读书。教育的消费增加了,社会的其他消费就缩减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就受到削弱。这就是为什么加强教育产业化之后,而老百姓的储蓄积极性并不减弱的原因。教育产业化虽然肥了教育,但不见得就是它拉动了内需。假设教育的消费不高、负担不重,人民的储蓄就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商品,如食物、生活用品、家用电器、娱乐旅行等等,从而促进这些产业的持续发展。

可见人为的增加某一方面的消费就会破坏社会整体消费的均衡性,就会破坏社会生产整体发展。因此从市场经济出发,就要求社会消费的结构均衡。

保证社会消费均衡,是一种理财的艺术,不良消费习惯会导致社会财富入不敷出,不均衡的消费结构也会导致社会出现浪费现象。不均衡的消费结构,导致社会产业结构的畸型,从而社会财富被垄断、集中。

我们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就是提倡更科学的理财艺术,优化社会消费,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促进社会经济均衡、稳定的发展。

第四,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都不能避免其社会危机的发生,不能避免突发性的灾难,例如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社会冲突以及战争,它们都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爆发起来。应对这样的突发事故,都是需要大量的财富。此外,还有社会福利的支付,也需要大量的财富。这些都要求我们节省开支,防止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我们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市场是错综复杂,消费的学问也是博大精深,片面地夸大社会需求的经济价值,就必然会把“浪费”也当成“消费”。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是原始积累时期。因此,没有必要夸大社会需求的经济作用。更不能因此而否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科学论断。

篇7: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乌当区云锦庄小学

谢吉娅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或者社会都要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个准则。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用这个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定。家规就是家风,可家风是什么呢?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尊老爱幼、孝老爱亲、勤俭节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良好的家风家规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我的父母都是乡下人,父亲75岁,母亲74岁,他们没有上过一天学,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但是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优良传统,如勤俭持家、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其中与人为善是我感受最深刻的。在我印象中,我的大伯母是那么尖酸刻薄,我们没有看过她的一次笑脸,没有听过她一句温暖的话,更不要谈关爱了。对于我们来说,她完全就是陌生的。爷爷的晚年几乎是在我家度过的,吃喝拉撒她从不过问,死后却哭得比谁都悲痛欲绝,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她有多孝顺呢?殊不知这些只不过是做戏罢了。虽然我不信什么善有善报,但是事情却就偏这么邪门,晚年的大伯母居然瘫痪。在外人看来,这是罪有应得,可是母亲表现的大度却让我由衷佩服,在堂哥一家没有时间照顾大伯母时,母亲经常给她送饭,这让年幼的我们十分不解,不过当我为人父母时我明白了。母亲是在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对他人要有包容之心。

母亲和邻里的关系十分融洽。正因为如此,每天晚上我们家屋子里总是坐满人,邻居喜欢来我家喝茶,聊天,感觉他们和邻里有说不完的话。对待那些子女放弃不管的老人,母亲对他们更是格外照顾。虽然母亲年纪大,可总是心系他人。2014年腊月二十八那天,我回到母亲那里帮忙做豆腐。一个70岁左右的邻居来串门,这是一个无人照管的老人,儿女与他已是形同陌路,他已经独自一人生活6年了。在他 脸上写满了孤独无助。母亲留他在家中吃饭后,还送了一些豆腐给他过年,出门时还反复叮嘱。我把这一幕看在眼里,鼻子不禁一酸,父母独自在乡下,本身就需要子女关爱,可是他们却十分体贴我们,从不抱怨。他们在尽量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不忘乐于助人。向他们这样的农村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现在的我已是一个17岁孩子的母亲,我始终牢记父母教给我的优良家风,并且把这些也传承给我的孩子。孩子的表现让我十分欣慰。在他的身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时刻展现。记得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他在外面玩耍,回家来对我说:妈妈,我把今天的零用钱送给奶奶了。接着他告诉了我真相,原来他在路上玩耍,看到奶奶步行去姑姑家,他就把零用钱送给奶奶做车费了。我听了后给予他高度赞扬,并且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现在的他和身边的朋友相处也十分和谐,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对他的影响吧!

篇8: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 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词语、句式、情感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语感一旦形成, 就内化为能力了。我们的语文文本一经朗读, 更具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所以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少讲语文知识, 淡化分析讲解,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 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语文课文中大量的白话文, 字面上较易理解, 字里行间的蕴意有时又不可言传, 通过朗读, 能溢于言表, 使人心领神会。文言文, 经过朗读, 能更深入理解古人的语气、句读以及课文深刻的含义。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 不仅对于朗读的意义、作用等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 如杨雄说:“大谛能读千赋, 则能为之”;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如:“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而且对于朗读的要求、方法、要领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又指出:“读而未晓则思, 思而未晓则读”, 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 提高阅读水平, 培养语言能力。因此在古代文言和口语基本脱节的情况下, 语文教育基本上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写作, 这恐怕主要得归功于朗读的教化。

读, 是感悟的前提, 是理解的过程, 是继承的开端, 是写作的基础。传统的文章教学, 重视读的做法是有其合理性的。没有读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的摩天大厦就无法修建。但是, 语文独立设科以后, 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 只重传道、解惑、学例文, 却忽视了另一方面:学生要在大量阅读和写作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积累知识、感悟人生、认识社会。事实上, 不论教师多么高明, 讲述多么生动, 仅凭一本薄薄的教材、屈指可数的几个专题, 是不可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化、社会生活、人文历史等知识的。语文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是由基础知识与认识、思想、情感等有机组合的结果。没有大量具有丰富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语文读物的熏陶, 没有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 没有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只靠几篇经典文章的学习, 是培养不出语文能力的。

朗读者进行朗读, 听者听别人朗读, 都是一种高尚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 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 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 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 激荡着他们的胸怀, 陶冶着他们的性情, 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 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 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可喜的是新课程标准研制者精心设计了阅读教学的内容。它继承了传统语文教育重读的传统。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 它把阅读教学分为四个时段描述, 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其中有关四个时段的划分, 无论是阅读教学的目标, 还是对阅读内涵的阐述, 都很具体, 富有时代的特点。首先, 阅读不仅是一种包含朗读等具体行为在内的学习活动, 而且是对人生价值和美好个性的追寻。新课程提出的“向往美好的情境, 关心自然和生命”“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其次, 阅读活动不是孤立的单项的学习行为, 而是质疑、对话、讨论、交流、欣赏辩证统一的综合性活动。新课程尤其注重在对话与交流中讨论与阅读。比如, 在第三阶段, 新课程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做出自己的判断。”在第四阶段则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另一个是强调在阅读活动中对课文及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如第四阶段提出:“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总之, 新课标初步建构起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个体阅读能力的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 学生是阅读能力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 不论课堂形式如何变化, 各种文体有多少区别,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我们都应该立足于这一主体, 瞄准“朗读”这一目标, 抓住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

总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就必须重视语文朗读教学, 使学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我们有责任把语文朗读教学做得更好。让我们一起沿着那些语文大师们的足迹, 更好地传承他们的优秀教学思想, 提升朗读教学的意义和地位, 发挥它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重大作用, 使这条实践之路走得更坚实。我们呼吁: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9, 第2版.

[2]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8.

[3]张颂.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8.

篇9:中国古籍装帧的优良传统

公元前一世纪,我国已有纸张出现。二世纪初,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扩大了纸张的生产,就为书籍的出版流传提供了条件。

相传,唐时,白居易的诗已有印本,曾有人用白居易的诗印本来换取茗酒。九世纪初,长江下游以北地区和四川民间都刻印有《历书》。公元八六五年(唐咸通六年),日本入唐僧宗,携回日本杂书中有西川印本《唐韵》和《玉篇》各一部。解放后,在敦煌发现的印本《韵书》和乾符四年、中和二年两种《唐历》,就是我国迄今保存下来最早的古籍。

公元一○四五年前后(北宋庆历年间)毕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后,又加快了我国书籍的出版发行。尤其是公元十三世纪末(元大德初年)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架,并发展了套版印刷术,更加促进了我国的书籍出版发行。到了明代,又发明了彩色版印刷术,为印刷出版精美的彩色版书籍创造了条件,成为我国古籍出版的黄金时代。

中国的古籍,在装帧设计上形式是多样、生动活泼的,洋溢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气派,有着优良的传统。

首先,装帧形式上,无论是用明线装订、注意格律美的线装书,或者是折叠式的折子装订,以及蝴蝶装、巾箱本(即袖珍本装订)、活页册页装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彩,朴素,稳重,落落大方,很有气派。多卷本的套头书,还常常备有硬面的函封。函封的设计制作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封套式的,有四面折叠合拢的,有盒子式的、箱子式的不等。制作函封所采用的材料,除厚纸版和木版外,作封皮用的有富丽的织锦绸缎,也有朴实的棉布,粗放的麻布,根据特定需要而配置,各有千秋。即使是同一本书,也有多种不同版本样式的装帧设计,例如清代优秀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有七种以上不同版本样式的装帧。

第二,无论封面、扉页、版式编排等,较注意装饰性和虚实关系的恰当处理。封面设计,一般都力避繁琐,在单纯简炼中求变化美观。扉页设计,或用图案,或用花边,或用主题性的画,一般都注意烘托书的特定内容。尤其在版式编排上很讲究。版面的周围空间留得大,常常用带有装饰性的线条作边框,文字的行距也注意虚实关系,看上去大方、清新、愉悦,使人乐于阅读。

第三,广泛运用插图,并注意插图的精美。无论是宗教经书,宋刻本《妙法莲华经》,明刻本《观音菩萨普门品经》;文艺书,元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明刻本《古杂剧》,清刻本《秘本西厢》;或者是农书,明刻本《农政全书》,清刻本《花镜》;工书,宋刻本《营造法式》;医书,明刻本《本草纲目》;散文游记,明刻本《镜湖游览志》;地方志,清刻本《西江志》等等,各类古籍,不胜枚举,都有丰富而精美的插图,为书籍的装点美化,增添形象化和生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少古籍,除了图画之外,甚至是文字,还运用了彩色套版印刷,如明刻本《程氏墨苑》、《花史》、《孙子参同》、《卜竹斋笺谱》、《十竹斋画谱》,清刻本《芥子园画传》等,其彩色印刷上的处理,浓淡有致,富有层次,气韵生动,赏心悦目。

第四,印书采用的纸张,是中国特有的宣纸、棉纸、桑皮纸、毛边纸等,这些用棉、木、稻草等植物原料制成的纸,柔软,粘性好,不易脆裂,再加上用不易褪色的中国特制的墨、矿物颜料石绿、石青、朱砂等色印刷,可以使书经久保存下来。

篇10: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精髓,用一句中国成语“实事求是”高度概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用中国民众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出来,成为指导人们思想的理论武器,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否实事求是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取得胜利;什么时候违背实事求是,就会犯错误,就会使我们的事业遭受损失,即使是再伟大的人物也不例外。在当前,有些地方、有些同志违背实事求是,只唯书、只唯上,就是不唯实,教条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或从本本出发,照本宣科,强调与国际接轨,就不注重考虑国情实际;或只按上级文件、甚至是个别领导指示办事,而就不从具体实际出发,不去创造性地工作。结果必然是脱离实际,违背规律,造成严重的损失。

艰苦奋斗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繁衍不息、薪火相传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其发扬光大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志愿军精神、大庆精神、抗洪救灾精神、航天人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强不息,努力进取。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生活方式。主张艰苦创业、安贫乐道,勤俭节约,通关达人;反对穷奢极欲,奢侈糜烂,铺张浪费,为富不仁。坚持艰苦奋斗,对于治国安邦、资政育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看,经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空前提高,但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数,中国还有许多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人口。

进一步讲,即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社会的物资财富比较丰富,如果中国人口以14亿计算,按照美国人均生活水平标准,有人匡算一下约需三个地球的物资才能满足,这与世界的“绿色环保”、减少“碳排放”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提倡艰苦奋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政权的巩固和党性的维持。唐朝诗人李商隐诗句:“尽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早已是著名的警世古训。今天,我们强调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实践中得出的最重要的一条经验。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确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但在初期一直没有解决好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因此党内出现了陈独秀和王明的错误,导致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经过延安整风,党确立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到党的七大,理论联系实际确定为党的优良作风。目前,党内也存在着严重的学风问题。在学习上,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能力培养;在工作中,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而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选人用人上,片面强调高学历,不注重实际锻炼,有的甚至实行“唯学历论”。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与人民群众结成了血肉联系,党就是依靠这种血肉联系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从而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起新的人民政权。从历史的经验看,执政以后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脱离群众,而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失去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执政党一旦脱离了群众,就会丧失民心、公信力下降,就会动摇执政基础,最终丢失政权。

“载舟覆舟”这就是政权更迭的规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当前,在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党员干部对群众没感情,忘记了党的宗旨,不关心群众的“痛痒”,有的甚至把群众看成是“刁民”,总想着用什么方法来对付,完全把自己放在了群众对立的方面。二是不坚持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有的干部想问题、做决策,根本不听取群众的意见,即使是为群众办事也不调查研究,完全是凭主观意志,包办代替。有的干部,不愿做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不敢做群众工作,遇到群众唯恐避之而不及,而不能够做到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内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保持党的纯洁和增进党的团结的重要手段。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不怕别人提批评,只有听得进意见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

上一篇:2018团支部工作计划下一篇:2020员工岗位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