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2024-04-25

二十四节气(精选8篇)

篇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解释

立春

立春:立是见,春是蠢动,是植物开始要生气的意思。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

太阳黄经315°,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万物苏醒,大地春回。

为方便记忆,有二十四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在阳历里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

六、廿一,下半年来

八、廿三。

雨水

雨水:雨水较多。太阳黄经为330°,“雨水”意味着从这以后,我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黄河流域平均每年三月初终雪,初雨期一般在二月中旬(个别年份,也有推迟终雪期和初雨期的),到了雨水节,由于暖湿的东南季风开始登陆,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这一天起冬眠生物将醒。

太阳黄经为345°,开始打雷,气温地温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蛰伏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谚曰:“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

春分

春分:分就是半,春季三个月九十天的一半,叫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太阳黄经为0°。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昼夜相等的节气,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各地,太阳都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今天以后,北半球日长夜短,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上;升起和落下的地方,也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北和西北偏移。

清明

清明:明洁的意思。这一天起草木萌芽。

太阳黄经为15°,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各地有扫墓栽柳等习俗。

谷雨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水加多。

太阳黄经为30°,雨量渐增,适于谷物生长,即“雨生百谷”的意思。谚曰“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立夏:夏天开始,植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太阳黄经为45°。春天已逝,夏日开始,气温显著增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进入夏忙季节。

小满

小满:满指麦粒饱满,小满指麦粒即将饱满。这一天起植物即呈欣欣向荣的景象。

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节开始,我国从南到北,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普遍开始结实成熟,南方已开始收获。

芒种

芒种:指麦种,有芒。这一天是播种最紧张的时机。太阳黄经为75°.芒就是代表一些有芒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夏至

夏至:至是极,是日影长至终极的意思。这天起开始炎热。

太阳黄经为90°.直射北回归线上空,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谚曰:“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

小暑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太阳黄经为105°,暑气上升。暑是炎热,小暑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的意思。

大暑

大暑:炎热到极点。

太阳黄经为120°,“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尚未达到最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七月份进入汛期,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就是说这两个节气雨水多,要注意防汛、涝。

立秋

立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这一天起秋天开始。

太阳黄经为135°。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处暑:处是结束,是暑气将于这天结束。太阳黄经为150°.大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一般每侯只降温半度左右。由大暑到处暑前共降温不到3℃,而处暑后,降温加剧,一侯即能降温2℃左右,因此处暑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处暑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白露:地面水气凝结为露,色白,是天气开始转凉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165°,天气逐渐转凉,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形成露水。

秋分

秋分:秋季三个月九十天的一半。这一天昼夜平分。

太阳黄经为180°,太阳由北半球越过赤道,回到南半球,又一次直射赤道。白昼和黑夜再次等长。这天各地太阳都是从正东升起正西下落。从今天以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下,升起和落下,也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南和西南偏移。

寒露

寒露: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195°,正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露华渐浓,草木枯萎。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

霜降

霜降:见霜。

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将寒,露积为霜,正是三秋农忙季节。谚云:“抢秋抢秋,不抢就丢。”

立冬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太阳黄经为225°。冬季,一天比一天冷,北方正忙于过冬防寒措施。

小雪

小雪:降雪还不多。

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北方已到封冻季节。谚曰:“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大雪

大雪:雪将由小至大。

太阳黄经为255°。气温继续下降,地面积雪,北方河塘开始封冰。谚曰:“副业生产冬天搞,莫使农闲空过了。”

冬至

冬至:日影已短至终极,开始日长。这一天起寒冷降临。

太阳黄经为270°。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今以后,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日出日落的方向也逐渐北移。

小寒

小寒:冷气积久为寒,是天气寒冷还没到极点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285°,进入寒冬腊月。冷气积久而为寒,小寒是天气寒冷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大寒:冷到极点。

太阳黄经为300°,大寒是天气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谚曰:“冷在三九”,又“一九二九,滴水不流;三九四九,冻破缸臼”。冬至起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大寒正在四九。

篇2:二十四节气

1、立春

每年的公历2月5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15度时为立春节气。“立”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开始的意思,表示从这一天起春天就开始了。立春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节气也是最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埋,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此,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江淮地区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2、雨水

每年的公历2月20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30度时为雨水节气。这一节气表示:少雨的冬季已过,多雨的季节逐渐开始。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称之为“雨水”。在春雨中,草木开始抽出绿色的嫩芽,大地渐渐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关雨水节气的天气谚语中有根据雨雪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有雨百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有根据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还有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等。雨水节气到来后,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人们要预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疾病的发生。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特点,对三麦等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沟埋墒,为排水防渍做好准备。雨水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显著减弱,长波槽脊调整转换周期变短,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明显减弱。江淮地区盛行的天气过程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冷空气影响前后,气温变化幅度加大,冷暖气团交汇时,会出现连阴雨雪天气。

3、惊蛰

每年的公历3月5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节气。此时春雷响动,气温回升、土壤解冻,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蛰”有小动物藏起来的意思,古代人们认为钻到土里过冬的动物,是被雷声震醒又钻出来活动的,所以叫惊蛰。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民间也流传许多有关惊蛰节气的天气谚语。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惊蛰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东亚高空环流发生显著变化,沿海大槽已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尺度减小,移动性明显。槽脊东移时,北方地区会交替出现移动性高、低压,影响江淮地区的冷暖气团比较活跃。受其影响,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并会出现初雷雨或连续阴雨。

4、春分

每年的公历3月21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时为春分节气。“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中分点,是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此时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春分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逐渐昼长夜短。有关春分节气的谚语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描写昼夜等长的,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等;一类是根据春分晴雨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日有雨,秋分日大水”等;一类是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不暖,秋分不寒”等;还有一类是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西风多阴雨”、“春分若是暖,五月先水后旱晴”等等。这段时间降水量依然稀少,蒸发量明显增多,所以“十年九春旱”是常规现象。春分节气越冬作物已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农田要加强田间管理。棉花营养钵播种要选择冷尾暖头,适时进行。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5、清明

每年的公历4月4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此时天气晴朗,气温转暖,草木开始萌芽现青,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在农业生产中,清明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一说。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 oC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清明节也常用作天气气候方面的指标,如江南的“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北的“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等谚语。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娱乐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到了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江淮地区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逐渐增多。

6、谷雨

每年的公历4月21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0度时为谷雨节气。此时降雨对五谷生长有利,有“雨生百谷”的含意,雨水明显增多,植物茁壮生长。一般每年在这一时段,都会下起绵绵的细雨来,而且这时桃花正在开放,所以也有将这时的雨称为“桃花雨”。自谷雨起农事开始忙碌起来。自古以来,棉农把谷雨节作为棉花播种指标,编成谚语,世代相传。有:“谷雨前,好种棉”以及“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说法。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还有 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变化,搞好三麦病虫害防治。谷雨节气,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会再一次发生明显减弱和北移,华南暖湿气团比较活跃,西风带自西向东环流波动比较频繁,低气压和江淮气旋活动逐渐增多。受其影响,江淮地区会出现连续阴雨或大风暴雨。

7、立夏

每年的公历5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小满

每年的公历5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到黄径60度时为小满节气。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华南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华南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华南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西北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9、芒种

每年的公历6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节气。字面上说,“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这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春争日,夏争时”,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种期以麦收后越早越好,以保证到秋前有足够的生长期。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际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芒种忙,下晚秧”,南方的双季晚稻育秧要抓紧进行,要特别注意稻蓟马等病虫的防治工作。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做好生长后期的管理工作。大部分茶区的夏茶采制已经开始,由于气温高,芽头长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时采摘,加工细制,提高品质。

10、夏至

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到黄经90度时为夏至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11、小暑

每年的公历7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05度时为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 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12、大暑

每年的公历7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20度时为大暑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

13、立秋

每年的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节气。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 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14、处暑

每年的公历8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50度时为处暑节气。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黄淮地区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害,这时的连阴雨是主要不利天气。而对于正处于幼穗分化阶段的单季晚稻来说,充沛的雨水又显得十分重要,遇有干旱要及时灌溉,否则导致穗小、空壳率高。此外,还应追施穗粒肥以使谷粒饱满,但追肥时间不可过晚,以防造成贪青迟熟。南方双季晚稻处暑前后即将圆秆,应适时烤田。大部分棉区棉花开始结铃吐絮,这时气温一般仍较高,阴雨寡照会导致大量烂铃。在精细整枝、推株并垄以及摘去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的同时,适时喷洒波尔多液也有较好的防止或减轻烂铃的效果。处暑前后,春山芋薯块膨大,夏山芋开始结薯,夏玉米抽穗扬花,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此时受旱对产量影响十分严重。从这点上说“处暑雨如金”一点也不夸张。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15、白露

每年的公历9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65度为白露节气。白露是气温渐凉,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的意思。这时炎夏已逝,暑气渐消,我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经历风风雨雨,送走了高温酷暑,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怎不叫人感到格外欣喜。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富饶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谷子、大豆和高粱,华北地区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进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节。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播种,华北的秋种也即将开始,应抓紧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虫等准备工作。黄淮地区、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单季晚稻已扬花灌浆,双季双晚稻即将抽穗,都要抓紧目前气温还较高的有利时机浅水勤灌。待灌浆完成后,排水落干,促进早熟。如遇低温阴雨,还要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秋茶正在采制,同时要注意防治叶蝉的危害。白露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华北地区9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8月份的1/4到1/3,黄淮海流域地区有一半以上的年份会出现夏秋连旱,对冬小麦的适时播种是最主要的威胁。华南和西南地区白露后却常常秋雨绵绵,平均每2—3天就有一个雨日,四川盆地这时甚至是一年中雨日最多的时节。过多的秋雨对秋作物的正常成熟和收获也十分不利。

16、秋分

每年的公历9月23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径180度时为秋分节气。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 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17、寒露

每年的公历10月8日或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95度时为寒露节气。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兰型品种,后播白菜型品种。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18、霜降

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达0℃以下,对农作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华北大豆收获,尚未下地的晚麦宜选用春性品种赶快抢种,已出苗的要查苗补种。长江流域正值冬麦播种的黄金季节。油菜一般已进入二叶期,应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虫。灾区受洪水影响尚未种下去的迟油菜,可先用湿灰粪拌种,在室内催芽后播种,以加快出苗。“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晚稻成熟后抓紧收获,以防雀害和落粒。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

19、立冬

每年的公历11月7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25度时为立冬节气。立冬单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立,始建也;冬,终了也,万物开始收藏也”。习惯上,我国民间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的劳作结束了,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各地农民也都将陆续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积 肥等其他冬季农事活动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

20、小雪

每年的公历11月22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40度时为小雪节气。此时因气温急剧下降一旦有降水,有些地方就开始下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在黄河流域就会出现降雪,一般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西北、东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已进入封冻季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反映了这时已呈现初冬的景象。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大地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季。

21、大雪

每年的公历12月7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55度时为大雪节气。“大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我国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我国北方常有昼夜大雪、压断树枝,封锁公路、交通中断的情况出现。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说大雪铺盖大地,因温度低能杀死越冬的害虫,同时又有保持土壤墒情的作用,这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

22、冬至

每年的公历12月22日或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70度时为冬至节气。表示寒冷的冬季已经到来。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南回归线,在北半球太阳的辐射量和日照时数达到最低点。另外,这时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又称它为日短至。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

23、小寒

每年的公历1月6日或5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为小寒节气。寒就是寒冷的意思,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因此称之为“小寒”。上一个节气虽然太阳的辐射量最少;日照时数最短,但是反映到空气温度下降,还有推迟一段时间。所以一般在这个节气,是我国各地气温最低的一个时段。小寒节气正值三九前后,我国民间就有“冷在三九”一说,这种说法反映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一时期是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时候。

24、大寒

篇3:养猪二十四节气歌

惊蛰春分雨水升, 凉风带来东南飞。猪舍干燥要有棚, 免得雨淋猪得病。

清明谷雨春耕忙, 大种饲料好时光。扩边展沿争土地, 全部种上新品种。

立春过了望小满, 采集山药快上山。猪吃百草长得快, 青绿饲料有来源。

芒种过了夏至到, 青草打浆好味道。母猪吃了奶水旺, 肥猪吃了肥又壮。

小暑大暑三伏天, 猪舍得有洗澡湾。搭好凉棚勤放水, 多集粪肥抢时间。

立秋末暑秋风凉, 抓紧接仔护仔忙。选好种猪留后备, 科学管理头一桩。

白露秋分动镰刀, 青储饲料莫耽误。多种饲草收拾好, 霜降一定要储完。

寒露霜降地收净, 留茬增膘莫放松。早放晚归管理好, 驱除内外寄生虫。

立冬小满天变冷, 猪舍向阳要背风。防寒设备要备好, 保证安全越过冬。

大雪冬至三九天, 家家户户猪满圈。发家致富卖肥猪, 多为国家作贡献。

小寒大寒紧相连, 生产计划做周全。农村养猪大发展, 五业兴旺迎新年。

篇4:手绘二十四节气

小xiǎo朋pénɡ友you了liǎo解jiě二èr十shí四sì节jié气qì吗mɑ?近jìn日rì,有yǒu一yí位wèi名mínɡ叫jiào苞bāo苞bāo的de小xiǎo朋pénɡ友you的de爸bà爸bɑ妈mā妈mɑ为wèi了le让rànɡ苞bāo苞bāo了liǎo解jiě二èr十shí四sì节jié气qì,花huā了le一yì年nián的de时shí间jiān用yònɡ简jiǎn笔bǐ画huà画huà出chū了le二èr十shí四sì节jié气qì,比bǐ如rú小xiǎo暑shǔ时shí节jié吃chī西xī瓜ɡuɑ,雨yǔ水shuǐ时shí节jié飘piāo春chūn雨yǔ等děnɡ,还hái有yǒu许xǔ多duō中zhōnɡ国ɡuó传chuán统tǒnɡ节jié日rì,比bǐ如rú赛sài龙lónɡ舟zhōu的de端duān午wǔ、吃chī糖tánɡ瓜ɡuɑ的de小xiǎo年nián等děnɡ。看kàn了le这zhè些xiē画huà,你nǐ也yě能nénɡ明mínɡ白bɑi什shén么me是shì二èr十shí四sì节jié气qì了le吧bɑ?

nlc202309081236

篇5:二十四节气寒露节气谚语

2、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3、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4、皮红摘下来,赶快向外卖。

5、寒露三日无青豆。

6、今年护好叶,明年结硕果。

7、雾天寒露雪前赶(冀)

8、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9、今年叶子保得好,明年果子产量高。

篇6:二十四节气立冬节气谚语

2、年年修地堰,一亩顶亩半。

3、大沟通小沟,旱涝保丰收。

4、季节到立冬,快把树来种。

5、麦子要长好,冬灌少不了。

6、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7、隔冬挖好南瓜窝,南瓜结得大又多。

8、山地破了唇,跑了金和银。

9、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10、冬天耕下地,春天好拿苗。

11、争犁不争耙,碱地养坷垃。

12、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

13、提前蓄水灌满塘,到用水时不慌张。

14、立冬补冬,补嘴空。

15、要吃丰收瓜,冬天把窝挖。

16、立冬打雷要反春。

17、山上开一线,山下冲一片。

18、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19、日均温五度,浇麦好时候。

20、山地塌了堰,跑了粮一半。

21、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22、地埂加一寸,等于上茬粪。

23、好地难得淤沙,碱地难得坷垃。

24、穷山不治,恶水难服。

25、冬天要忙,土壤改良。

26、深耕细耙苗儿壮。

27、修畦如修仓,跑水如跑粮。

28、年前杈多,年后穗多。

29、人治水,水治人,人不治水水治人。

篇7:二十四节气

一年四季,四季十二个月,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五天为一侯。节气歌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人们大都耳熟能详。歌里面包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字以及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少昊时代.人们就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春季是指气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小春作物长势加快,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立春春打六九头,春耕备播早动手,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备耕也开始了。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诗曰: 千山绿意长,四野满花香。悦鸟山光里,心随鸟语芳。

第二个节气是雨水,雨水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春雨贵如油” 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果木嫁接,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及时浇麦,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一年之计在于春”,光阴易逝,季节催人。

第三个节气是惊蛰,惊蛰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这时,气温回升较快。到了惊蛰,就进入了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所以说,“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诗曰:“一声雷震早,万物复更新。小草池塘绿,黄莺唱柳音。山花招戏蝶,紫燕叫人亲。首首春歌好,曲曲动我心。” 第四个节气是春分,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春分后,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第五个节气是清明,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气候温暖,春意正浓。“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朝诗人杜牧对春雨的写照。

第六个节气是谷雨,俗话说:“雨生百谷”。降雨及时而且雨量充足,谷类作物茁壮生长。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谷雨时节,布谷声声,柳絮飞落,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气温已达20℃至22℃,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可以栽地瓜了。此时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诗曰:

谷雨时节花信风,山野葱茏杨柳青。杨絮如雪飘飞尽,雨湿桐花迎万红。

第七个节气是立夏,立夏是指夏季开始。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农谚说:“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有诗曰:

立夏时节栽地瓜,山弯河曲众人家。赏心农院看新雨,露润滴开月季花。

第八个节气是小满,小满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有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翁卷诗曰:“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说的是江南乡村栽插水稻的景象。第九个节气是芒种,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农谚说:“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麦到芒种自死”:“芒种少雨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芒种正是北方小麦收获、玉米播种时节。

第十个节气是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所以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第十一个节气是小暑,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小暑前后,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诗曰:

夜雨倾盆朝彩光,枝丛蝉卧唱清凉。禾田无草辛勤事,村里闲翁论夏忙。

第十二个节气是大暑,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宋诗人杨万里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第十三个节气是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立秋以后,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立秋再矮的草都结籽”“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了。诗曰:

立秋时节清凉始,葵花向阳盛开时。玉米穗齐欲授粉,地上百草已结籽。

第十四个节气是处暑,“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仍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也可能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第十五个节气是白露,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农谚说:“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农谚还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

第十六个节气是秋分,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气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第十七个节气是寒露,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时应抓好小麦播种。

第十八个节气是霜降,霜降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麦到芒种秋到秋,过了霜降刨芋头”霜降过后,开始大量收挖地瓜。北宋词人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霜降期间,田畴青葱,秋菊竞放。诗曰:

东山金日起,新野披霞衣。雨后晴方好,禾苗露欲滴。苗全苗亦旺,草长草衰期。满目深秋里,菊开正艳时。第十九个节气是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现在,人们常以凛冽北风,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对森林火险必须高度警惕。

第二十个节气是小雪,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第二十一个节气是大雪,“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有时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树木披银饰玉,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瑞雪兆丰年”,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农谚。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象给小麦盖上了御寒的棉被。诗曰:

天地灰蒙阴布浓,鹅毛朵朵落无声。乡村被雪人多喜,美酒温炉话岁丰。

第二十二个节气是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民间俗曰:“一九二九怕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开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小寒,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第二十四个节气是大寒,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表明,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把二十四节气历法称为“农历”,又俗称阴历。俗话说:“节气不饶人,岁月不饶人”,是人们“人生易老天亦老”的感叹,是岁月易失、人生苦短的感叹。而警示人们,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把握今天,珍惜现在。诗曰:

篇8: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 震为雷, 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 渐有春雷, 动物入冬藏伏土中, 不饮不食, 称为“蛰”, 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农谚“到了惊蛰节, 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 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代表寓意:天气回暖, 春雷始鸣

气候特点:雨水渐多, 乍寒乍暖所属季节春季

风俗活动:祭白虎、打小人

风俗食物:“炒虫”、生梨

农事活动:防病虫害

养生:应顺肝之性, 助益脾气

三候:桃始华;黄鹂鸣;鹰化为鸠

属性:24节气之一, 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节气别称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 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 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 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 “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 “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 “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 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 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 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 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气候特点

“春雷响, 万物长”, 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 气温回升, 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 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 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 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 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 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 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 猪瘟来”, 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 气温回升较快, 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 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 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民间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 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 开口噬人, 犯之则在这年之内, 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 阻挠你的前程发展, 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 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 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 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 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 需以肥猪血喂之, 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 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 使之充满油水, 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 无迹可寻, 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 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 明代洪武初年, 带着信、义两个儿子, 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 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 天长日久有了积蓄, 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 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 正是惊蛰之日, 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 先祖贩梨创业, 历经艰辛, 定居祁县, 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 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 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 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 多有“离家创业”之意, 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 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关于惊蛰吃梨还有其他几种说法:

1.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 乍暖还寒, 除了注意防寒保暖, 还因气候比较干燥, 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 吃梨助益脾气, 令五脏和平, 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2.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 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 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 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

3.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 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 据说, 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 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 长了翅膀的大神, 一手持锤, 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 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 天庭有雷神击天鼓, 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 孟春之中也, 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 所取象也;冒, 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 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 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 会平地一声雷, 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 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 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 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 熏家中四角, 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久而久之, 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 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 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 打到你有气冇定抖, 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 取石灰糁门限外, 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 在惊蛰这天, 洒在门槛外, 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 这和闻雷抖衣一样, 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 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 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 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 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 宣泄内心的不满, 大部分人去打小人, 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 冇小人搞搞震, 而被“打”的对象, 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 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农事谚语

惊蛰吹起土, 倒冷四十五。

冬虽过, 倒春寒, 万物复苏很艰难。

惊蛰节到闻雷声, 震醒蛰伏越冬虫。

天气渐渐寒转暖, 华北田野地化通。

春季生产掀高潮, 从南到北忙春耕。

麦田追肥和浇水, 紧跟锄搂把土松。

大麦豌豆向日葵, 突击播种莫再等。

大蒜栽种不出九, 精细认真管大棚。

兴修水利好时机, 挖沟筑坝打深井,

庄稼歉收一年苦, 不修水利代代穷。

春季造林好时机, 因地制宜分树种,

栽后护理要认真, 光栽不护白搭工。

家禽孵化黄金季, 牲畜普遍来配种,

天暖花开温升高, 畜禽打针防疫病。

快把鱼塘整修好, 放养鱼苗好节令。

老鼠危害实不小, 城乡灭鼠齐行动,

投饵夹套挖堵灌, 鼠想逃命万不能。

朋友非常重农事, 不知师从那大师?

春雷一响, 惊动万物。

春雷响, 万物长。

惊蛰春雷响, 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 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 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地化通, 见大葱。

九尽杨花开, 春种早安排。

九九八十一, 家里做饭地里吃。

九九加一九, 遍地耕牛走。

冻土化开, 快种大麦。

大地化, 快种葵花和蓖麻。

大麦豌豆不出九。

豌豆出了九, 开花不结纽儿。

种蒜不出九, 出九长独头。

惊蛰地化通, 锄麦莫放松。

麦锄三遍无有沟, 豆锄三遍圆溜溜。

麦子锄三遍, 麦缝像条线。

麦子锄三遍, 等着吃白面。

麦子锄三遍, 皮薄多出面。

惊蛰不耙地, 好像蒸锅跑了气。

地化通, 赶快耕。

到了惊蛰节, 耕地不能歇。

惊蛰冷, 冷半年。

★物候特征

物候桃始华:桃, 果名, 花色红, 是月始开。

仓庚鸣:庚, 亦作鹒, 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

《章龟经》曰:“仓, 清也;庚, 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 故名。”其名最多;

《诗》曰“黄鸟”, 齐人谓之“搏黍”, 又谓之“黄袍”, 僧家谓之“金衣公子”, 其色鵹黑而黄, 又名鵹黄, 谚曰:“黄栗留黄莺”, 莺儿皆一种也。

鹰化为鸠:鹰, 蛰鸟也, 鹞鹯之属;鸠, 即今之布谷。

《章龟经》曰:“仲春之时, 林木茂盛, 又喙尚柔, 不能捕鸟, 瞪目忍饥, 如痴而化, 故名曰鸤鸠。”

《王制》曰:“鸠化为鹰, 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 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 故鸷鸟感之而变耳。

孔氏曰:“化者, 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 鸠复化为鹰, 如田鼠化为鴽, 则鴽又化为田鼠;

上一篇:师说课堂教案下一篇:微笑像阳光一样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