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展中心实践报告

2024-05-16

国际会展中心实践报告(精选6篇)

篇1:国际会展中心实践报告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调研报告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位于郑州新区CBD中心位置,是郑东新区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而成。

一.功能分区和结构分析

会展中心其主要造型为“L”形和圆形组成以展览和会议为主,同时也是知识和思想交流,休闲和娱乐,餐饮和旅游观光的场所。展览中心主体建筑可分为两层,为展览的主要场所;辅助建筑分为六层,可分为会议室餐饮设施,办公室及商店组成。展厅主要分为A.B.C.D.E.F六个展区。展厅跨度为102米,先进的伸缩式隔断装置可将大空间分为多个独立展厅。展览中心走廊采用了钢筋玻璃墙幕,可以全部采用自然光的同时,又可以将美丽的如意湖一览眼底,展览中心辅楼内有各种规模的会议厅,洽谈室可满足同时举行不同规格的会议需要。二层展厅同样拥有五个伸缩式隔断,采用钢梁悬索结构,可满足大跨度的需要,使3.4万平方米无柱大空间看起来更加壮阔。会议中心主体建筑六层,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由主入口大厅,多功能厅,国际会议厅,贵宾接待室,中西餐厅,各种规模的会议室和工作室组成。贵宾接待厅装修豪华舒适,环境优雅。是商务会议,贵宾休息的理想场所。多功能厅气势宏伟造型独特,可容纳5000人,别出心裁的升降舞台设计,使多功能厅空间呈现出不同姿态,是举行大型会议,演出庆典,学术报告的理想场所。下沉式阶梯国际会议厅分布在整个会议厅中心五、六层。视野开阔可容纳1200人,拥有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投影设备,可提供同声传译,影像传输等会议服务。各种规模的的会议厅可满足不同大小的会议需求。会议厅与餐厅之间采用连廊,既方便了不同使用空间相互交流的需要,也满足了门厅的审美需求。

会展中心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吊杆斜拉悬索结构,井然的吊杆呈现出迷人的浪漫风格。大挑檐的屋顶营造出了浓郁的东方氛围;整个建筑造型新颖别致富有古典和现代气息。会议中心采用了独柱悬索结构,使其满足了巨大圆形屋面的承重需求,而柱底的独特三角支架。使其满足稳定的的支撑作用,又满足了独特的审美需求。屋顶采用了天窗,使会议中心满足了大面积的采光需求,又满足了审美需求。

二.交通流线

会展中心的交通主要分为室内交通和室外交通。室外交通发达,CBD被环形公路包围。而发达的交通是车流顺利通行的保证。公交车站也可以满足更多贵宾的乘车需要。面的广阔的室外停车场,也可以满足同一时间大量汽车的停车位置。室内交通主要包括旅客人流和工作人员的交通流线,旅客流线为主要交通流线,在会展中心的南北两侧为主要的交通入口。而入口处都采用了门厅设计,这可以使室内空间先出更宽敞之外,又可以完成室内外空间的完美过渡。门厅也是前台咨询处,这也是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每个展览中心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又可以相互隔断,每个展览空间都与过道相通可以满足游客的流动。宽敞的过道也是安全疏散的重要保证。每层之间除了采用双跑式之外,还采用了自动扶梯和电梯,这也满足了垂直空间的交通流线。会展中心内部需要展览比较重的展品,展览中心二楼采用了旋转汽车坡道,这可以满足汽车的通行,最重要的满足了展品的顺利运输。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是郑州的地标性建筑,一流的设计使它承担了特殊的任务。

篇2:国际会展中心实践报告

Time:2011/12/24 Student number:20091003128

一、实习目的

1、了解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发展历史;

2、参观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各展厅,重点关注各项工程的规划设计;

3、参照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把握未来武汉市的发展趋势;

4、了解武汉市交通规划特征,分析交通网布置格局。

二、实习内容

1、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概况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位于汉口解放大道,其前身是1956年建成的中苏友好馆,当时称为武汉展览馆。1995年武汉展览馆炸毁重建,会展中心于1999年开工重建,建设工期20个月,于2001年8月竣工,9月正式运营。

(图一)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全景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会展中心集展览、会议、车场、信息交流、商贸洽谈、室内外广场、购物中心、外商服务中心等各种功能为一体,可为客户提供商务、通讯、广告、装饰、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停车、运输、仓储、办公等配套服务,是武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活动及信息交流中心。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十大展厅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交通规划展厅、城市规划展厅、城市重点项目规划展厅等,可设置2800个国际标准展位。

2、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参观浏览

2.1、武汉交通规划展厅参观浏览

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交通规划展示厅,陈列了关于武汉市交通规划及其建设的相关规划成果以及模型。交通规划模型,向我们展示了武汉建成的道路系统,同时相关规划的图文资料,模拟了武汉市未来的交通状况。武汉市交通规划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及其桥梁。为了方便武汉三镇的交流,在目前的桥梁、隧道的基础上,未来武汉将在长江上新建造5座桥梁,以及在目前现有的一条过江隧道基础上,新建过奖隧道3条。未来,武汉市将在长江上拥有9座桥梁,连接武昌、汉口和汉阳。同时利用汉江上的桥梁,连接汉口于汉阳。4条过江隧道,将个路面交通的缓解带来方便。未来的道路交通规划,主要集中于环状发展的模式进行。主要包括高速、三环现建设。同时,并行发展轻轨和地铁建设,通过分流减轻未来武汉市交通的压力。目前阶段,武汉的地铁线路已经开始动工,轻轨于地铁的协同配合也在规划考虑的范围之内。2.2、武汉市交通布局及其发展特征 武汉市的交通系统,从整体上来讲,呈现出以环线建设为依托,建立并完善交通格网的趋势,同时以道路交通为中心,大力建设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综合发展各种交通方式。在水平方向上,武汉市交通以路面交通为主,同时利用隧道、桥梁等设施,将武汉三镇联系起来。在垂直空间上,武汉市发展地铁、路面交通和轻轨(高架桥)三种交通布局方式,加大对空间的利用效率。

2.3、桥梁建设

目前,在长江的武汉段,共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天兴洲大桥和白沙洲大桥四座过奖桥梁。其中,长江一桥是前苏联协助建造,公铁两用。未来、武汉市还将规划建设其他跨江桥梁(包括在建),以加强武昌与汉口、汉阳的联系。

2.4、武汉市环线建设

到目前为止,武汉市以建成一环及其二环,道路系统已初具规模。三环建设已经完成大部分建设任务,预计2年内可总体完工。武汉市三环线,全长88公里,分为东三环、西三环、南三环和北三环四部分。

(图二)武汉市环线建设

以环线建设带动城市扩张,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扩张的方式之一。借助环线建设,武汉市形成了环状发展的格局,利用环线建设,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绿化和网状道路的发展下,武汉市未来的交通会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发展逐渐成熟化、高效化。同时,为了满足城市扩张、安置就业、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武汉市未来可能会建设四环、五环甚至更多的环线建设。

2.5、地铁建设

武汉市未来规划建设地铁8条,从明年起,每年可通车一条地铁线路。利用过江隧道,武汉市地铁线路将遍布武汉三镇。

2.6、“8+1”城市圈

武汉“8+1”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8个周边城市。未来武汉,将联合8所城市,共同发展,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形成,“一超一特五大”的格局,即武汉市结合现状发展的优势,形成全国的一个特大城市,其中“五大”是指人口在20~100万人的五个城市,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其中,仙桃和孝感作为区域副中心城市,分别带动向西和西北向的发展。

3、城市规划展厅及其重点项目展厅参观浏览 武汉市未来的城市发展,主要通过重点项目工程的建设来,通过各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完善武汉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重点项目主要包括行政办公中心工程、六湖连通工程、商业区建设工程、经济开发区、首义广场等。

3.1、行政中心及其首义广场

行政办公中心,主要指政府大楼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包括政府大楼及其公园、广场的建设等。展厅展示了多个设计单位对行政中心的设计规划方案,还展示了已经完成的首义广场的相关规划方案和模型。

3.2、经济开发区

截止目前为止,武汉市共拥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光谷经济开发区两个重点园区开发项目。未来武汉市凭借着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配合城市CBD的建设开发,从各个行业及其部门带动武汉市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在经济方面提出了2020年GDP超一万亿的目标。同时,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争创文明城市。

3.3、六湖连通工程

六湖连通工程,是通过人工开挖或者原有渠道疏通,将南太子湖、北太子湖、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和后官湖六湖连通起来,起到水系流动,并通过优质湖水的混合,发挥水体自然地调节功能,净化水质,并在调节气温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图三

武汉市六湖连通工程图示

六湖连通工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部分水域的水质,其次,该项目还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但是与其生态价值相比,景观价值要低得多。但是,六湖连通工程也引起了不少还为验证的问题,这些都是武汉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六湖连通工程的实施是否会引起水体的交叉污染?认为将水体连通,是否会破坏个水体自身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被破坏,能否通过治理恢复水域的生态功能,代价有多大?这些问题,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规划部门应该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4、土特产展览参观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一楼举行了土特产的展销会,同时在第一次参观时进行了房屋展销以及汽车展销会。作为国际会展中心的一楼,给各种展销单位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对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综合的服务。在土特产展销过程中,会展的布局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而且卫生治安效果不好,整个场面非常混乱。

三、会展中心参观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1、如何利用城市自身的自然资源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

武汉市,是一个水系发达的城市,湖泊众多,被长江、汉江分为汉口、汉阳和武昌三个板块,即“武汉三镇”。同时,武汉市区此处平原地带,海拔较低,而且高度欺负波动较小。

如何利用武汉市的水资源、地形优势,来进行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怎样去协调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矛盾?这些,似乎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大难题。结合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及其规划来看,我们之前的发展似乎太注重经济的发展,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美学,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忽视了城市个区域之间的协调。

对于六湖连通工程,是对水系的保护还是破坏?很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的去改变水域的面积和流动,所造成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那么在实施之前我们有没有进行思索或者探究,还是只是纸上谈了一下“兵”。在交通的规划建设中,我们是否考虑到了交通路线对经济、文化以及市民生活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建设,对资源的配置是否有不利的作用?

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思考空间,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来思考。在总结前人的工作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改进的方向,能否完善各种理论,最终让我们的城市真正的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而所谓的资源,不仅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

通过参观与思考,个人认为,武汉市离自己心目中的“文明城市”的距离还差很远。在城市规划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城市自有的各种资源,全面发展经济、文化,并赋予城市深刻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城市的层面,仅仅拥有一个城市的所谓的“躯体”。只有拥有与这个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城市各种资源,城市的规划才是最合理的,城市的建设才是最经济的,城市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2、怎样解决人与城市的矛盾?

从城市的规划历史来看,城市规划的理论跟实践结果,总是在不断的进步。城市发展与人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这种进步的最直接推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不断提高,轿车家庭化已经可以充分的证明这一点。如何去推动城市规划理论和这个学科的进步,也就是如何去解决人与城市的矛盾的过程。

武汉市泛滥的高架桥,道路中密布的铁丝网和护栏,拥堵的交通格局„„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武汉市城市建设与人们生活的矛盾。作为一个城市,是给人们提供休憩、居住、就业跟交通的功能,但是从武汉的现实状况来看,这些功能体现的还不够完备。

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是人类的活动,改变了人类居住的环境,是人类创造了城市这种居住的形式,那么,我们的城市规划,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为我们的工作服务。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什么?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是什么?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美学”,是为了纯粹理论的验证式实施,还是为了创造和谐、紧凑的工作生活环境?当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生活存在冲突的时候,甚至人与城市的发展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在城市发展规划与人们的利益上该作何取舍,如何进行利弊的权衡,是我们解决人与城市矛盾的最突出的问题。

未来的城市规划的发展,是完善现行规划理论的过程,我觉得理论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如何去处理人与城市的关系,而不是道路系统的美学,建筑的个性化。同时,城市规划建设,还应该与建筑学、美学、风水学、景观学、生态学等各种学科进行交流,只有通过各学科的相互补充完善,城市规划理论才会得到全面的升级,未来的城市发展才会更加的健康。

3、如何将城市规划理论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密布的道路护栏、泛滥的高架,说明的不仅仅是城市规划上的矛盾,同时,反映了市民的素质以及城市文明的程度;屡制屡现的违规用地、建筑大规模重建,说明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反映了城市规划的不可持续性;拥堵的道路系统、不完善的公共设施,说明的也不仅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纰漏,同时,也反映了城市规划理论学科的不完善。

理论的完善,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对现有理论进行补充和纠正,如何在实践中,为学科的交互和融合摸索出一条合理的路径,是学科发展的重点,也是城市规划建设进步的基础。从自己的理解来看,凡是涉及到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学科,都不是单独的一门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密切联系的交叉性学科。就人们的衣、食、住、行来看,就涉及到经济、农业、文化、教育、交通等各种领域,也就涉及到了各种不同的学科。城市规划,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城市规划的成果,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生活的质量。交通的规划,影响到了人们的出行;经济区的规划,影响到了人们的就业和购物;公共设施的规划,影响到了人们的教育、医疗„„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需求,融合各种学科的理论,对我们的城市规划进行指导,我们的城市规划才是可持续的,城市的规划才是和谐统一的。城市规划的各个分支,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不至于导致城市规划建设与人们生活产生这么多的矛盾。

篇3:国际会展中心实践报告

记者从由北京市贸促会、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和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共同编写的《北京会展业发展报告2011》中了解到, “十一五”时期, 北京会展业发展迅速, 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程度提高,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会展设施明显改善, 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办展环境不断优化, 已成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显示, “十一五”时期, 北京的直接会展收入由2005年的61.1亿元大幅提高到2010年的172.5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1%。

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程度提高。在各项会展收入中, 国际会展收入增长势头强劲。2010年, 北京举办国际展览291个, 比2005年增加157.5%, 国际展览收入34.38亿元, 比2005年增长280.7%。根据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 (ICCA) 的统计, 2009年, 北京举办国际组织的年会或大会96个, 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十, 在全国位列第一;2010年, 北京举办国际组织的年会或大会98个, 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十二, 在中国大陆仍保持第一。

“十一五”期间, 北京办展个数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 而展览业收入则在逐年增长, 2010年在京举办的每个展览平均收入达到588万元, 比2005年增加了近2倍。这些数据表明北京展览会规模化程度提高, 一些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差的展览会逐步退出竞争日趋激烈的会展业市场。

在展览会规模化、国际化程度提高的同时, 展会的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国际参展商和海外专业观众大幅增加, 提升了展览的专业化程度和品牌效应。经过多年的资源积累和品牌培育, 在京举办的国际汽车、机床工具、工程机械、服装服饰、冶金铸造、石油石化、制冷设备、信息通信、建筑材料、灯光音响乐器展等一批专业技术展览会成为本行业的国际名展, 位列亚洲或世界前茅。

北京会展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至2010年年末, 全市专业展览场馆的总展览面积达67.6万平方米, 比2005年增加40.9万平方米, 增长1.5倍;其中展厅使用面积40.7万平方米, 比2005年增加了20.3万平方米, 室外展览使用面积达到26.9万平方米, 比2005年增加了20.6万平方米, 增长3.2倍。2010年全市接待展览总面积839.6万平方米, 比2005年增加207万平方米。会议接待能力也大幅提高, 2010年, 北京有可出租的会议室5679个, 比2005年增加53.9%, 全部使用面积达到78.9万平方米。由奥运主新闻中心改建的国家会议中心最大会议室可容纳6000人, 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京会议中心、九华山庄等单位成为北京接待大型、高端会议的重要场所。此外, “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朝阳公园、劳动文化宫及其他一些体育场馆、文化中心、公园或博物馆也对外承接会展业务, 成为颇具特色的举办大型活动、文艺演出的场所, 对专业会展场馆形成了有利的补充。2010年, 北京各宾馆饭店和展览场馆共接待会议25.7万个, 比2005年增长48%, 接待会议人数也大幅增加, 2010年达1731.3万人次, 全市全年平均每个会议室接待45个会议。北京拥有的区位优势和国际化大都市优势, 使得国内外许多重要会议都选择北京作为举办地。

会展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市场主体构成更趋合理。目前, 北京已经形成宾馆饭店、大型展览场馆、会展活动举办单位及各类会展服务单位四大会展活动主体。“十一五”初期, 北京会展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性质中, 国有机构占21.41%, 集体企业占14.06%。随着会展市场的逐步放开, 近年来, 非公有性质的会展企业大量涌现, 私营企业占到34.9%, 股份合作、股份有限与有限责任制企业占26.58%;从细分行业看, 会议和展览服务业中的私营企业比例最高, 占到66.45%, 体现出会展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 北京已逐步形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会展龙头企业, 2009年, 北京会展收入超过亿元的单位有16家, 2010年增加到25家。排名前20%单位的会展收入占全市会展收入82.6%。同时, 出现了一批接近国际水平、本土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综合竞争力的会展业服务企业群体。

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北京会展业呈现鲜明的产业集聚特点。2010年, 北京市的专业展览场馆有三分之二位于朝阳区, 朝阳区的场馆接待展览数量占全市专业展览场馆接待数量的77.3%。朝阳、海淀、东城、西城是北京市会议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 2010年, 该四城区宾馆饭店数量占比为60.7%, 接待会议数量占比为58.8%;在展览场馆和宾馆饭店的带动下, 周边会展服务企业发展较快, 四城区会展服务单位数量占比为83.6%, 实现会展收入占比为91.9%。

会上, 北京市贸促会副会长、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储祥银介绍了十一五期间北京会展业发展情况。据介绍, “十一五”时期, 北京市高度重视会展业的发展, 会展产业软件环境不断优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化会展环境, 提升会展公共服务。2006年, 北京在全国率先将会展业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编制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与会展业发展规划》, 并将会展业列为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九大领域之一, 并率先在全国推出了会展统计体系。2008年, 批准顺义国展产业集聚区挂牌成立, 允许集聚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吸纳企业进驻、促进会展业发展。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影响, 减轻企业负担, 北京市地税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对代理业征收营业税问题的补充通知》等文件精神, 明确展览和会议组办业务属于代理服务, 可以扣除规定的实际代付的场租费、展台搭建费、参展商差旅费、宣传广告费及广告印刷品印刷费等营业项目收入, 计算营业税税额。东城区、朝阳区、昌平区和顺义区等区县还分别制定了本区的会展业鼓励政策。

为了加强会展业的公共服务, 市贸促会发起建立了市发改委、商务委、旅游委、统计局等政府部门与北京主要会展场馆、规模会展主办单位以及主要会展服务企业参与的会展业联席会议制度, 每年定期召开会议沟通、协调我市会展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并编制会展业年度发展报告, 加强行业宏观指导;启动会展业国际推广工程, 不断推动北京会展业的稳步发展。

目前, 北京市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 提出要把北京打造成亚洲会展之都的目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要把会展业发展成为推动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实现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的重要抓手,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奋斗, 将北京建设成为亚洲会展之都、全球会议五强举办地之一、亚洲排名领先的会奖旅游目的地、中国会展行业的引领者, 力争实现会展业以高于全市GDP增长的倍增速度发展, 2015年全市会展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的目标。

新世纪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 国际会展业的重心逐步向亚洲转移。为此, 2005年在国际会展城市新加坡会议展览业协会的倡导下, 注册成立了亚洲会议展览业协会联盟 (简称亚展联, AFECA) , 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作为中国城市会展业协会代表成为发起成员之一。亚展联成立6年来, 通过每年一度的年会和不定期组织交流、考察、互访和项目合作, 增进了亚洲国家之间会展业的了解与合作, 致力于营建亚洲会展业的大市场, 进一步提升了亚洲会展业的国际地位, 得到亚洲国家会展行业的广泛认可, 会员已经从最初的十几家, 发展到目前的40多家。

9月21日, 在京举办“北京会展业国际交流会”, 由会长廖俊生先生率领的亚洲会议展览业协会联盟代表团和新加坡会议展览业协会代表团应邀赴京与北京会展业交流洽谈, 是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进一步推进首都会展业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举措。参加交流会的160余位北京会展业人士中, 有场馆管理、会议展览主承办和会展策划、服务单位的代表, 其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于举办国际来华展和海外会展的机构。

在交流会上, 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刘海莹, 马来西亚会展业主办供应商协会会长、马来西亚会展管理公司总裁高显通, 韩国展览业协会主席、大邱会展中心总裁Chong-Man Park, 印度尼西亚展览业协会会长、印尼Dedindo集团董事长Effi Setiabudi, 印度海得拉巴国际会展贸易中心首席运营官Sanjay Kapoor分别对本国或所在城市的会展业现状、产业基础、设施条件、政策支持以及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了推介;亚展联秘书长、新加坡企业推广中心主任陈惠兰介绍了亚展联盟会员、理事会成员和开展活动的情况。大会结束后, 北京会展行业代表与亚展联和及新加坡会展业协会代表团成员进行对接交流, 并就开拓市场、项目合作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洽谈。

篇4:国际会展中心实践报告

国际商务实训中心显得尤为必要。

一、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1. 指导思想

紧扣市场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强化技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模仿企业真实的运作环境,使实训中心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很

2. 实训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经过多次市场调研,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我校具有外贸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研讨和制定了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建设规划。目前,该实训中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完善实训流程图。实训流程图是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直观示意图,主要包括: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图、海运进、出口流程图、进出口报关流程图、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流程图、信用证结算流程图。

制定实训中心规章制度。为了完善实训中心的管理,制定以下规章制度: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简介、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管理制度、国际商务实训中心实训规则、国际商务实训中心安全条例。

二、实训项目的开发和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的使用

提高实训中心的使用率,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体现职业教育强化技能的特色,实训项目的开发是关键,也是难点。本实训中心的实训项目非常多,现举例介绍。

篇5:国际会展中心实践报告

每日起居

因为我是暑假留宿在学校宿舍,所以每天从早上6:30起床,洗漱完毕后要从新校区赶到老校区吃早饭,再由老校区步行到新校区的公交车站等待着那辆47路,路上要花费我大概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赶到公司基本上已经8:30左右,再准备一下就可以正式上班了。由于工作量比较大,中午的话基本是没有休息的,所以吃过午饭后还得继续查询资料…

下午到5:30时看着其他的正式员工及实习生们回去的时候,我也早就已经累得做不了了,这时我们项目组还有个例会,基本上是要40-50分钟,每天下班之前我们开一个碰头小结会,大家总结一天的成果,个个虽带着疲倦,但是还是对自己的一天下来的业绩感到满意,可以这样说,我们几个人经过这几天的奋斗,似乎连我们自己都快不认识自己了,忽然间觉得自己又领悟了许多。会后我们才能到公交站点等待47路回学校,我们项目组中苏州科技学院的实习生带到此时的就剩下我、顾冰洁、王晶三位同学了。

王晶是和我一道回学校,我们坐公交车回来的时候基本是没有座位的,即使是有座位,也是早就困倦了,不知不觉中就在车上打起盹来…回到学校时,学校的食堂早就已经关门了,我们只好在学校门口的小摊上随便买点炒饭、炒面之类的吃一些…

工作的基本环节

7月15日至20日在苏博人事行政部担任志愿者,被分派给第十二节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提供检票、现场展馆内的服务,招待国内外来宾。

7月21日至31日期间工作是为“金鸡湖国际汽车文化高峰论坛”搜集来宾的联系方式。具体有网上发帖进行活动的宣传。

8月1日起在苏博研发中心项目组实习,期间参加过项目经理顾瞻先生组织进行的论坛资料培训、考核及我们实习的内部培训,我和组长王晶负责查找国内汽车企业的经销商的联系方式,我们在新浪网上艰苦地搜寻,重复地做着复制粘贴等动作,在熟悉了流程和掌握了查询资料的方法后,仅8月6日一天我就已经能够通过探索方法而使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0%,从5号的600个号码到6号的900个号码,期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仅是在搜索网络信息资源方面,而且在对本项工作从刚来时的什么都不懂到如今的熟悉,可以说对此项工作有了深入地了解。

“正式”成为经理“秘书”

8月15日那天,我们项目组中的王晶和顾冰洁两位被派往上海参加当天的上海光大展览中心的汽车展会,并负责我们这次论坛的推介和宣传工作。

自从14日那天开始,经理每天都要把一天下来的工作安排提前与我沟通,并交给我做好计划,去安排我们电话营销组的同学的工作。

我知道这是让我综合考虑论坛项目组14名成员的整体工作,统筹安排,有序地分配公司的电脑给负责电话营销的同学整理每天的反馈信息。

而我则同时继续负责搜集全国各大品牌汽车生产商在各地范围内的经销商的联系方式。

工作业绩突破XX个号码

截至8月19日,我已经成功地完成了所有的经销商的查询,所查号码早就超过几万了,仅今天一天,我就查出了2134家汽车经销商的联系方式,比8月18日翻了一番。

看着自己的工作任务在增加,而工作效率却在不断地提高,我开心不已。这一个多月来的搜索工作总算取得了成效,直接提供了我们项目组负责电话营销的同学的材料,从刚开始的时候一头雾水到现在每天能够订好计划(做好大家一天下来的工作分工,使大家每天工作的内容、进度都清晰化),我个人确实从工作中收获了不少。

上海之行

回顾一天下来在上海的工作,还是蛮有收获的,我们通过很多方式找到柜台的大量展商交换了名片,也介绍了我们的论坛,还发放了邀请函,为之后的工作提供了便利。我个人也通过这次上海之行得到了锻炼,了解了上海歌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在办此次展会时存在的不足,也知道我们的论坛面临的工作压力和艰难处境,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而且,有我们这样一个论坛组每天能够及时总结一天下来的工作情况、反馈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和解决。

经理并没有把我当成是个实习生,而是一个真正的秘书

8月27日,今天早上项目组的经理穿着正装走进办公室,这让我大吃一惊,平时从来不讲究穿着,甚至是大大咧咧的他,今天怎么会这么穿?

后来到了10:30的时候,人事部的金姐带了个老人家走进了我们研发中心的办公室,原来这位老人家就是苏州汽车工程学会的前负责人,现在已经退休了8年在家了,他十分热心于这次活动,所以前来与我们的顾瞻经理进行商谈。

金姐在他们坐定后,马上从人事部拿来了一次性茶杯后几包茶叶给老人家泡了一杯茶,由于我是实习生,我就在我的办公桌前坐着一边做着我手头的事情,一边留意一下经理与陈老的交谈,并把陈老在交谈中给我们公司的建议和推荐等做好记录,我从陈老的谈话中提取了几个重要信息,然后主动在网上把一些要点查询了一下,比如奥杰汽车的总经理、江苏省汽车工业协会等重要信息。陈老与经理谈话结束时,我也已经将这些信息统统整理了出来。

快到午餐时间了,经理问我:“小丁,看看几点了?”当时已经11:17分,已经可以吃午饭了,经理马上留陈老在公司进餐。没想到经理直接喊了一声:“丁秘书,走,我们一起陪陈老吃饭去。”这我确实未曾想到过,经理自从8月12日叫我丁秘书之后就一直在开会时这样叫着,我想那也只是在我们这群实习生中称呼我,所以没有当回事,没想到今天他当着陈老人家的面称我是他的秘书,这让我一时惊呆了…

离开前,工作的交接

篇6: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场馆考察报告

为了对会展场馆管理与服务这门课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会展场馆有更深的了解,在上个星期四,我们会展专业全体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宁波国际会展中心的展馆进行了考察。

这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会展中心的场馆规模技术信息、展馆对举办的展会提供的服务、展区的规划、展台设计的情况,向相关的专业人员请教,更好的了解会展场馆管理与服务。期间,我们重点考察了3号和5号馆。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概况及特点

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是宁波市政府投资建造的大型现代化展览场馆。会展中心规模庞大、设计先进、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是一个集展览、展示、商贸洽谈、餐饮、仓储等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智能型现代化会议展览中心。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占地面积44.4公顷。2003年竣工的首期工程建筑面积9万余平方米,主要由6座环绕型常规展馆及会议楼、商务楼等八大建筑组成。其中1号馆展厅净面积达5400平方米,室内净高25.2米;2号馆展厅4400平方米,室内净高25.2米;3号馆和5号馆展厅净面积都为6560平方米,室内净高16.5米,其中2号馆承重能力达3吨/平方米,适宜展示超重型设备。会议楼和商务楼设有多功能厅一座,能容纳500余人;能容纳50至140人的中型会议室8间;能容纳20至40人的小型会议室8间。

(一)考察的展馆概况

1.会展中心3号馆和5号馆

会展中心的3号展馆分上下两层,一层展厅的净面积达6560平方米,室内净高为16.5米,限高6米,地面承重1000千克每平方米,共设有389个标准展位;第二层展厅的净面积为1010平方米,净高10.5米,地面承重300千克每平方米,共设有78个标准展位。5号馆和3号馆的布局一样。

展馆的管理人员介绍说一般举办一个展会的搭建时间为1-2天,展出时间为3-4天,这包括展会的收尾工作。会展中心会提供标摊的搭建,提供楣板、三面围板、折椅2把,咨询桌一张、5A-220V电源插座一个,射灯2支,这就是标准展位的配置;还有特装展位和空地。特装展位提供的东西要比标准展位要多,当然价钱相对要高一些,而空地只提供展出场地。参展商可以自己对展台进行搭建,搭建的设计图纸必须经会展中心的管理人员进行审核,搭建的材料也必须是符合会展中心要求的。常见的特装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半岛型”展台,观众可从三个侧面进入这种类型的展台,其展示效果要比通道型展位好,企业在选择这种展台时,应该配合做好特装修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还有一种是“岛型”展台,它在各种类型的展台中租金最高,观众可以从任意一个侧面进入展台内,因而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类展台适于展示、广告效果好,因而设计起来更为精心,搭建费用相对较高,它是大型企业参加展会之首选。在展馆外的展会宣传有广告牌、气拱等,这些也属于氛围布置。在进入展馆内,会设有一个观众登记处。对来参观的观众进行登记,并把参观人员划分为观众、专业观众、参展商等。

上一篇:发现美的优秀作文下一篇:语言风格教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