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议中心

2024-05-05

国际会议中心(精选十篇)

国际会议中心 篇1

_缘起:打造前海的“名片”

万科前海国际会议中心, 又名特区馆, 是深圳前海万科企业公馆中的大型公建项目, 集前海会展交易、新闻发布、外事接待、金融交易展示等功能于一体, 其形象定位为前海的“名片”, 同时将成为前海的一处地标性建筑。会议中心是前海深港国际会展交易发布中心, 是前海高规格的会展中心及重大新闻发布厅, 其建筑的概念来源于蕴藏在石头中的钻石, 借以表达前海通过几十年的磨练, 即将成为深圳乃至珠三角区域的璀璨新城。

_构想:让建筑变成梦幻般的城堡

会议中心包含兼具展览及新闻发布厅等功能的大堂服务空间、会议中心、交易办公四大功能块。为了使这几部分功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设计师通过设置一个侧厅将新闻发布大厅、会议中心、交易办公三大块进行串联, 新闻发布大厅及会议中心的人流均经过侧厅组织, 侧厅与新闻发布大厅通过折叠门的方式可分可合, 在有大型展销功能需要时, 可以将这两部分功能作为一个整体的展场来运营。而位于北侧的交易办公则拥有自己独立的对外主入口, 每层依然能通过侧厅的楼梯与会议及新闻发布大厅相连。

作为前海未来的缩影和展示窗口, 前海企业公馆以兼具逻辑性和丰富性的规划肌理, 力求形成前海片区新的城市文脉, 强调公共价值的最大化。会议中心作为企业公馆最大的公共建筑, 在设计上也强调了公共空间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会议中心用地将城市主干道与办公组团分隔开来, 设计步行轴线, 延伸至项目的地块, 试图建立起城市道路与办公组团之间的联系, 再将会议中心的公共空间设立在这些主要的步行轴线上, 强化它的公共性, 鼓励市民的参与。人流经过的地方切角, 形成步行轴线的延续;在主入口位置拿出一块三角形, 形成由外向内过渡的一个灰空间;在建筑内部挖出一块作为办公及会议的采光庭院, 由此形成建筑的整个形态。整栋大楼的灰空间、大堂、庭院均与组团的步行轴及景观轴产生了很好的呼应关系, 鼓励公众参与建筑当中来。建筑设计中的灰空间、内庭院及建筑内部大堂、侧厅等公共功能空间, 可用于举办大型的展览、集会、新闻发布会、室外演出等活动, 提高市民的参与度, 实现公共空间价值的最大化。

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 篇2

近年来,我国会议产业异军突起,其规模的扩大、水平的提高、国际化的步伐都令人瞩目,各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对会议带动旅游、推动产业、拉动经济,提升形象等联动作用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城市会议载体建设水平持续提升。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正是应需、应时、应势而生。

开业活动与论坛相结合

本次开业活动结合论坛的形式,共有500多位业内人士共襄盛典。其中不乏业内重量级嘉宾,如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副会长王济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刘海莹、ICCA亚太区总监Noor等30多位嘉宾为会议中心开业致辞并发言。

上午的开幕论坛上还设有2016重要项目落地会议中心的签约仪式,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幼教年会组委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等7家签约方的代表出席并签约,会议中心还未正式开门迎客便已接到了第一批重要客户的订单,场地预定迎来了第一波高峰,可谓喜事连连。下午举行的闭门会议,业界人士就“苏州如何吸引更多会议展览活动”的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风格迥异的会议室灵活满足客户需求

会议中心开业后会议面积可达5万平方米、拥有风格迥异的会议室60间,可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分割组合。会议中心同时拥有8000平方米的亚洲最大豪华无柱宴会厅,是举办大型会议、商业演出、大型宴请的理想场地。而建筑的功能设计则是会议中心的又一大亮点,一开始就秉承了要将会议与展览、住宿功能巧妙地放在同一个空间里的理念,一侧与展览区紧密相连,另一侧与酒店无缝衔接,极大地方便了前来参会的人员,特别适合举办对场地要求灵活多变,会带展,展带会、高规格的会展活动。

会议周边交通便捷,商业配套齐全

同时,会议中心周边交通极为便捷,周边商业配套齐全。轨道交通可直达会议中心。为配套会议中心功能而特别建设的四星苏州文博诺富特酒店也将同期开业,酒店拥有客房307间。周边星级酒店林立,能够满足大型会议对住宿的要求。除此以外,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台湾诚品书店、新光天地、月光码头等文化休闲娱乐地标建筑均在会议中心百米范围内。

未来的会议界,无论从会议室数量、体量还是功能性,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这个巨无霸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可算是首屈一指的。会议中心将以无与伦比的宽敞空间、完备的设施和专业的服务为客户深入定制会议计划,满足国内外大型会议、商务会议、企业年会以及各类庆典、高端定制活动的需求,真正成为苏州城市的会客厅,承载起苏州这座城市腾飞的梦想。

国际会议中心 篇3

1 项目概况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 是全国首批加入WTO旅游业对外开放突破先行区。度假区位于古城苏州西侧15 km处, 东起古镇胥口镇, 南临浩渺太湖, 西靠渔洋山, 北依吴中名山穹窿, 连接湖中长沙岛、叶山岛、西山诸岛, 太湖72峰48岛中大半分布在度假区四周。山水风景绝佳、气候宜人、人文积淀深厚, 文物古迹众多, 是吴文化发祥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经国务院批准在2007年12月正式确立了中国太湖文化论坛项目。如图1所示的太湖文化论坛是继博鳌亚洲论坛之后, 参照达沃斯论坛模式建的学术舞台, 其定位为学术性、非官方、非盈利、定期、定址的国际化、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组织。

太湖文化论坛永久设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南部, 处渔洋山余脉, 背山面湖, 项目周边用地为度假、休闲、观光性质。地块南接太湖大道, 36 000顷的烟波太湖近在咫尺, 湖光山色尽展眼前;基地周边规划有五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商业水街、水星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湿地公园等休闲度假设施。太湖文化论坛以其建筑性质, 成为了该区域的视觉焦点和功能核心。

2 场地及建筑设计分析

项目用地呈半圆形向太湖展开, 东西最宽630 m, 南北最宽260 m, 用地面积约10万m2。中间一条南北向的商业水街将场地分为东西两块区域。建筑设计在布局时, 考虑到与场地西北侧的小横山轴线相呼应, 将主体建筑布置在场地西部, 东部则预留市民公园。建筑设计采用“姑苏台”的立意, 结合平面功能排布, 呈现层层退进的形式, 以表达2000多年前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姑苏台寓意, 满足人们心中登高姑苏台、远眺太湖水的情结[2]。主体建筑共分为6个平台, 由下而上, 每层平台或绿草葱葱、或平台广开, 最后到达建筑制高点———望湖阁。主体建筑大气磅礴, 与浩渺的太湖相得益彰。在主体建筑西侧散布一组两层的餐饮接待楼, 精致、典雅, 宛如小家碧玉静立在姑苏台西侧, 体现了大气与细腻的结合。

3 立意———引申建筑设计理念

景观是建筑空间的延续, 是建筑功能的补充, 是建筑思想的升华。建筑设计从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所建姑苏台这一特殊历史文化出发, 用现代设计手法来展现当时的文化魅力。

坛在中国古代主要是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 体现了至尊至高的境地。姑苏台独特的造型采用与北京天坛相仿的设计模式, 所不同的是前者底层为圆形, 上层为方形, 后者恰恰相反。圆代表天, 方代表地, 即所谓“天圆地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模式, 与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观相关, 中国人对宇宙的理解是圆的无边的大苍穹, 照在头顶上, 人生活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大地上。大地感应着天的力量, 滋养着万物生灵。通过在坛这一特殊的建筑上祭祀天、地, 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景观设计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出发, 通过天、地的设计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便是景观设计的立意所在。

4 布局———延续建筑空间布局

为了延续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 景观设计结合半圆形的场地布局, 以主体建筑轴线与南北商业水街轴线的交点为中心, 采用内方外圆的平面构图, 把原有半圆形的建筑布局, 利用浮木、水生植物和水下景观灯在湖中的塑造, 达到景观空间的虚拟界定与延伸, 形成具有虚实阴阳对比的内方外圆的文化概念。陆上的半圆为坛址所在 (是阳) 代表地, 而太湖水中的半圆为天域界定 (是阴) , 是天的范畴。水天一色, 水是映天之镜, 水与天相连, 因此水就是天。而连接湖中钢构亭的卧波长桥, 把来论坛参观交流的人群引入湖 (天) 中, 与湖的对话就是与天的对话, 达到天、地、人的合一。

4.1 地

陆上半圆的平面布局采用一池三山 (瀛洲、蓬莱、方丈) 的手法, 再现中国人对生的理解, 对生的渴求以及生命的价值观。地形处理体现融自然山水于一体的做法, 把坛东的土丘脉络方向朝渔洋山山脉的走势延续, 成为渔洋山的一部分。陆上半圆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台地区、中心景区、接待区。1) 台地区:该区主要以主体建筑的平台为主, 由下而上, 共六层平台, 其层层退进的屋面在会议期间是嘉宾们高谈阔论之所, 平时又是市民休闲登高之地。市民在登高时, 可以感受不同的空间变化, 视线也随着平台变高而逐渐开敞起来, 直至到达制高点———望湖阁, 36 000顷太湖湖光山色近展眼前。由于太湖水位标高时常变化, 为了场地防洪要求, 建筑正负零标高比河道常水位标高高出许多, 如何解决这一高差同时又满足场地防洪要求, 是设计师要考虑的难点之一。设计采用水台阶的策略, 利用层层叠下的踏步进入岸边, 同时在踏步上设计跌水, 使得原本的高差变得可以让市民亲水、观水、戏水的空间, 同时从太湖大堤上看整体建筑入口时也丰富了景观效果。一层平台往上的屋顶花园设计充分考虑人的使用需求及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尽量在满足大量人流使用的同时, 增加屋顶的绿化面积。受覆土条件限制, 屋顶绿化通过灌木及小乔木的搭配组合, 营造了精致的观赏空间。2) 中心景区:该区主要以文化广场为中心, 东西布置一条景观轴, 轴线两侧结合花坛、雕塑及景观林, 方便引导与会的嘉宾及市民进入会议中心东入口。中央设置水上舞台, 视线开阔, 周围点缀现代的钢结构景亭及特色廊架, 背景则是郁郁葱葱的山林绿化, 形成了山林环抱之势。水上舞台的中心布置能够代表太湖文化论坛内涵的核心雕塑, 周边结合开敞的草坪, 成为嘉宾及市民户外交流的场所, 同时也方便举办各种户外论坛。在小品细节设计上, 钢结构景亭及特色廊架的设计, 采用了传统苏州园林的韵味变化, 但形式上做了比较好的创新, 与主体建筑苏而新的风格很好的呼应了起来。在中心场地边界布置的不锈钢桅杆, 采用与太湖渔船桅杆相呼应的形式, 晚上桅杆端头发出的点点星光, 让市民充分感受太湖文化。3) 接待区:该区功能为贵宾接待, 设计上相对独立, 通过从南侧河道引入一片宁静的池塘, 结合水生植物及周围绿化的设计, 将南侧太湖大道的嘈杂隔离开来, 衬托出接待区的精致、典雅, 为此区域营造了一处幽静的空间。同时, 通过在林下布置休闲园路、景观人行桥, 结合建筑的围廊, 完善了该区域的人流系统。

4.2 天

水上半圆主要是湖光区, 为市民提供一处亲水空间。布局以建筑中轴线及南北向商业水街中轴线的交点为中心, 设置核心景观———湖心亭, 通过连接主体建筑的卧波长桥及环形木栈道, 将来论坛参观交流的贵宾及市民大众引入湖中, 直至到达湖心亭, 来近距离体验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色。水中点缀水下灯和浮木结合太湖原生的水生植物, 在夜晚形成天宫繁星的自然生动景色, 激活了太湖的迷人夜景, 而湖中的喷泉则提升了该区域的人气, 丰富了太湖的景色。木栈道充分考虑市民的流线设计, 在木栈道上布置休息坐凳、亲水平台及无障碍设施, 满足市民的各种需求。

5 植栽设计

植物是园林的灵魂, 一个优秀的景观园林中, 植物要占到设计方案总量的70%~80%, 植物造景要做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通过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的搭配, 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组合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供人们欣赏。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并且还要具有当地的特色, 则优先考虑适应当地区域的乡土树种。本项目中植物栽植以模仿本地区自然山林的林相结构———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做法, 把黑松、枫香、乌桕作为主干树种, 形成自然山林的效果, 岸边栽植菖蒲、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 再现太湖原生植被景观。

6 结语

如今太湖文化论坛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 景观设计通过从建筑立意出发, 完善场地空间布局, 并与建筑形成完整统一的整体, 使得中外来宾充分感受了太湖地区独特的文化与自然风景魅力, 满足了人们心中登高姑苏台、远眺太湖水的情结。

注:本项目获得2013年度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二等奖。

参考文献

[1]赵文斌, 李存东, 史丽秀, 等.与建筑融合的景观——以首都博物馆新馆景观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 2009, 25 (4) :34-37.

国际会议中心 篇4

现场用电安全须知

一、展位所租用电箱的下装安装工作由展位电工负责,展馆电工仅负责上装的引线工作。若出现展馆固定配电设施开关保护跳闸导致展位停电,应立刻通知展馆电工到场处理,严禁擅自重新合闸送电。二、三相负荷超过20A电流的非机械动力用电,应设30mA漏电保护开关及开关分级保护。单相负荷超过16A电流,应采用三相电源设计,并三相平均分配展位负荷。接入32A三相开关电线线径不小于6mm2截面铜线,接入16A单相开关电线线径不小于2.5mm2截面铜线。

三、各电气回路必须有专用保护地线(线径为相线一半以上,且不小于2.5mm2截面铜线),并与凡可能接触漏电的金属物件相连。

四、展位布展不允许遮挡或覆盖租用电箱、地井配电箱,如确需遮挡或覆盖,报展馆电工批准,但覆盖须留大于配电箱的活动盖板,以便安全检查和故障处理。

五、展位内的用电器具及线路、开关等配电设施,要自觉接受展馆电工检查。发现隐患,要配合整改,不得拒绝检查或借故拒不整改。对不符合安全要求、构成用电安全隐患的,一律不予该展位供电,并将责令其整改或拆除,拒不整改的给予查封展位处罚,将该单位登记备案,取消今后布展资格。

六、参展的展品或设备设施需24小时供电的,须由参展企业提出申请,到现场服务点申报办理。参展用电设备申请24小时供电的,必须配置独立用电回路,并确保设备无故障隐患,因用电设备故障或自带开关失灵导致配电开关保护动作而断电的,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参展企业负责。

国际会议中心 篇5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金融;贸易;海运;腹地

1主要国际航运中心概况

1.1条件模式

(1)伦敦模式——综合服务型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有关。受自身港口条件影响,伦敦发挥其强大的工业和发达的国际金融业、贸易业的优势,成为国际航运规则的发源地和航运信息中心。

(2)纽约、鹿特丹模式——经济腹地型纽约和鹿特丹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广阔的经济腹地是重要因素。此外,纽约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还得益于其全球第二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3)新加坡、香港模式——中转型新加坡和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在经济腹地方面并没有显著优势,但这两个城市利用其地理优势和金融、贸易优势,抓住历史机遇,确立其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可谓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1.2共同特征

综观世界上主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不难发现它们具备以下共同特征:(1)都是港口城市。港口城市在经济、贸易、交通、法律、人才、服务等多种资源要素上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2)以国际航运为纽带,带动相关经济的协同发展。(3)拥有四通八达的集疏运交通网络。(4)同时也是金融、贸易中心。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际航运中心同时也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或国际贸易中心。(5)拥有成熟发达的国际航运市场。国际航运中心拥有的国际航运市场交易众多,客体丰富,交易机制公开、公正、公平,交易信号全面、及时、准确,交易行为规范。(6)得到公认。国际航运中心是其所在港城与周边区域在长期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要靠市场运作以外的其他任何手段来获取国际航运中心地位都是不可能的。

2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

2.1定位——建在上海,服务全国

目前,上海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初具规模。上海市与江苏、浙江两省在历史上形成的紧密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优势,使长三角成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流域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一方面要主动服务长三角,另一方面要借助技术、人才、环境、航线优势带领长三角区域航运发展。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上海国际金融、经济、贸易中心的建设,还影响到长三角经济圈的联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2.2建设项目

从与当今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发展水平的比较中可知,当前上海要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是完善集疏运体系和形成现代航运服务体系:首先,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上海港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强大的经济腹地的支持,但港口集疏运体系还有失均衡,公路运输比例相对过高。这与上海港箱源腹地主要在长三角有一定关系,但更与铁路、水路发展的不平衡有关。其次,要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与上海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的规模相比,上海航运服务业的发展较为滞后。例如,在船舶融资、海事保险等航运高端服务业方面,上海发展落后;航运指数期货、运费远期合约和运费期权等航运价格衍生品在上海还是空白;对航运服务业相关政策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相关税收制度无论是税种结构还是征收办法等,均与国际惯例相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内相关航运业及航运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也对境外相关企业在上海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低碳经济”引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转型

从某种角度看,港口占用社会资源较大,能耗较高。“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的含义不仅是要减少煤炭等燃料的使用,还要全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国际会议中心 篇6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测试

1 概述

现代文体公共活动场所如音乐厅、电影厅等大跨度空间常采用带预应力混凝土梁双层结构[1]。厦门大学国际会议中心, 占地面积5438.711㎡, 总建筑面积18764.5㎡, 地下一层3.9m, 地上五层共22.6m, 屋顶标高37.4m, 本工程中带预应力混凝土梁双层结构单跨25m, 柱距5.3m。其结构平面布置图如下图1所示。厦大国际会议中心屋盖建筑中采用飞檐悬挑结构形式, 如图2所示, 构造较为复杂, 且屋盖下为大跨、高空结构形式。由于地处沿海地带, 靠近海边, 建筑外表承受大量海风海水吹打, 极易受到侵蚀。若采用钢结构形式, 对防腐措施要求严格, 保护措施不易保证, 并且需经常检测维修, 对以后养护工作造成很大麻烦。

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 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混凝土构件裂缝, 则整体结构耐久性可取得良好效果[2]。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措施可通过采用施加预应力筋的方法, 尽量使杆件构件处于受压状态或混凝土受拉应力小于混凝土抗拉应力值[3,4]。

2 结构整体分析

当前诸多实际工程设计采用的结构分析软件多采用楼板在自身平面内刚度为无穷大的假定, 即楼板在自身平面内只作刚体运动, 没有相对变形, 使位于楼板平面内的杆件 (梁单元) 均无法直接计算其轴向变形和杆件的轴向内力。具有斜杆单元的双层梁空间结构中, 不仅斜腹杆内有较大的轴向变形和轴向力, 而且与之相连的下弦杆 (位于楼板平面内的梁单元) 也存在较大的轴向力[5]。若不考虑楼板平面内杆件轴力的影响, 仅考虑弯矩、剪力和扭矩的作用, 按该方法计算的梁配筋结果是不安全的。本项目结构分析详文献[6]。

考虑双层结构复杂性, 以及与楼板相邻构件的协同作用, 采用分两批方式张拉预应力筋以避免由于反拱过大使构件梁顶出现拉应力甚至使构件梁顶混凝土开裂。双层结构与楼板相连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 张拉预应力梁第一批预应力筋, 此时荷载包括楼板、下层梁自重、其上部部分构件自重和部分上部施工荷载。当双层结构成型混凝土浇筑完毕达到设计强度后, 进行第二批预应力筋张拉。分批张拉预应力筋时有两种张拉方案。方案一:先张拉下部曲线束和梁中直线束, 后张拉上部曲线束;方案二:先张拉梁两排曲线束, 后张拉直线束。两种张拉方案对双层结构构件应力的对比分析分别如下表1。

单位: (MPa)

从以上两个张拉方案的计算结果比较可以看出对于张拉方案一, 在张拉了预应力梁第一批预应力筋之后, 梁跨中和支座建立的预应力均较为适中, 说明在梁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不会出现裂缝。但该种张拉方案, 在张拉预应力梁第二批预应力筋之前, 如果下部支架支撑拆除过早, 可能会导致预应力梁跨中梁底混凝土拉应力过大, 甚至开裂。总体来讲, 考虑了混凝土的收缩和水化热等因素, 该种张拉方案由于第一批预应力筋张拉后预应力梁上没有出现过大的拉应力, 这抑制了由于混凝土收缩和水化热引起的裂缝。张拉预应力梁第一批预应力筋时, 竖杆、斜杆构件并没有施工, 故不计其应力状况。在张拉预应力梁第二批预应力筋后, 竖杆、斜杆混凝土表面为压应力, 混凝土处于受压状态。

第二种张拉方案中, 在张拉了预应力梁第一批预应力筋后, 由于预应力筋均为弯曲布束, 所以在预应力梁的两端梁面和梁底分别产生较大的压应力和拉应力, 跨中梁面产生较大的拉应力, 在如此大的拉应力作用下, 再加之, 混凝土的收缩和水化热的影响, 有可能引起施工阶段的预应力梁跨中梁面和两端支座梁底混凝土的开裂, 而该工程中裂缝的控制及其重要, 所以第二种张拉方案不如第一种的综合效果好。

综合考虑上部荷载、水化热、混凝土的收缩的影响和经济因素, 本工程采用了第一种张拉方案。

3 变形应力分析

3.1 收缩计算

在本工程项目中, 由于双层结构处于屋面部分, 实际工程养护条件较差, 混凝土弹性模量取值如下公式:

Ec (t) =E0 (1-e-0.09t) (1)

式中:

E0——混凝土的28天龄期时弹性模量, N/mm可按有关规范取值

或 Ec (t) =E0 (1-e-0.40t0.34) (2)

式中:

E0——混凝土的28天龄期时弹性模量, E0=3.85×104N/mm。

所以混凝土浇筑后的收缩应力值计算如下:

σy (t) =E (t) εy (t) =3.24×10-4 (1-e-0.03t) M12…Mn·E0 (1-e-0.09t) (3)

或σy (t) =E (t) εy (t) =3.24×10-4 (1-e-0.03t) M12…Mn·E0 (1-e-0.09t) (4)

同时, 混凝土强度的增长公式为:

undefined (5)

式中:

Rf0——28天龄期的混凝土抗拉强度。

所以通过计算分析可知混凝土收缩拉应力和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 以干燥收缩为基础的收缩公式计算分析出的收缩应力值在混凝土龄期为13天时, 混凝土会出现裂缝, 但测试数据表明混凝土在测试的28天内并未捕捉到裂缝, 所以该结构的混凝土裂缝控制较为理想。

3.2 温度应力计算

根据文献[12]与式 (1) 和 (2) , 可得出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自约束应力计算式如下式 (6) 、 (7) 和温度收缩应力的计算式如下式 (8) 、 (9) 。根据公式算数式给出应力变化曲线如图4、图5所示。

自约束应力:

undefined (6)

undefined (7)

温度收缩应力:

undefined (8)

undefined (9)

从以上两图可看出, 混凝土浇筑后, 由于水化热的影响, 在混凝土表面会出现龟裂。梁两端无约束而梁底存在约束时, 梁跨中截面温度收缩应里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三天都有使混凝土开裂的可能, 并且混凝土此时的自收缩量又较大, 所以该梁混凝土在张拉预应力筋之前可能会出现裂缝。

4 工程测试分析

双层空间结构应用于海边建筑屋架结构中, 目前在国内鲜有见到, 因此为了对这种结构形式进行有更深入地了解, 同时也为了验证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对该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了现场监测分析。

4.1 传感器埋设和测试时间

传感器的具体埋设位置如下图6所示, 图中圆形代表温度计, 横粗线代表应变计。应变计及现场测试情况如图7、8。对混凝土内部温度测试时间, 从混凝土龄期1天开始, 到混凝土龄期33天为止, 33天的龄期测试主要是考虑混凝土到这段时间后内部温度已基本接近环境温度, 不会相差很大。

4.2 测试数据分析

现分析主要是以第一批预应力筋张拉之前的测试分析为主, 来分析在张拉预应力筋之前梁混凝土开裂的具体原因。本次测试的数据经整理后, 发现应力计的应力在本阶段绝大部分为压应力,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结构混凝土加入了早强剂, 水灰比又比较低, 则早期收缩量较大;同时较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水化热温升逐渐降低, 在温升降低的过程中, 根据热胀冷缩院里, 混凝土也将收缩, 所以在上述非荷载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作用下, 梁混凝土收缩量值很大, 混凝土收缩使钢筋受压, 使得焊接于钢筋上的应力计受压。当应力计读数为受拉时, 则说明混凝土此时也受拉。但是梁上有明显加载时, 例如梁上构件混凝土浇筑完毕和脚手架逐渐搭建时, 也要考虑荷载的影响。因此, 对于应力计测出的应力需加以区别对待分析。整理混凝土内部温度和拉应力变化曲线如下图9和图10所示。

根据以上梁混凝土的拉应力变化曲线分析:

①根据图9分析可知, 当结构构件梁混凝土在4天龄期时内部最高温度仍然很高, 接近于65℃。此时混凝土在收缩和水化热温升降低的共同作用下变形很大, 使钢筋和焊接在钢筋上的应力计受压, 而混凝土则受拉, 所以此时不能简单地将应力计应力转换成混凝土应力, 而得出混凝土受压的结论。在混凝土龄期8天以前, 梁上荷载基本没有变化, 所以混凝土拉应力由于水化热温升的逐渐降低而不断减小, 这和理论分析的混凝土应力变化趋势是相吻合的。

②当混凝土为8天龄期时, 双层结构梁上部构件混凝土浇筑完毕, 这时双层结构梁上的荷载发生明显的改变, 跨中梁底拉应力随着上部构件梁脚手架的搭设逐渐增大, 此时由于收缩和水化热温升的影响己较小, 所以拉应力的增加就可以归结为荷载的影响了, 那么应力计测出的拉应力也是混凝土的拉应力。当混凝土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很多时, 混凝土就开裂了, 如图10所示。所以混凝土的开裂是由混凝土收缩、水化热温升降低的温度收缩和荷载共同作用产生的。

5 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总结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由于双层结构梁下面的约束, 使水化热引起的温度收缩在大体积混凝土成形的早期较大, 是混凝土开裂的原因之一。当气温较高时,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 温度和收缩引起的应力在转换梁外侧同为拉应力, 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拉应力使转换梁混凝土在张拉预应力筋之前开裂了。裂缝一般出现在长度较大的梁段上, 且靠近支座。

(2) 基于实际工程的现场测试, 尽管不如试验室那样可控制的因素多, 数据准确, 误差较小, 但从实际的测试数据来看, 还是能充分的反映出双层结构梁的受力性能和各种作用对其的影响因素, 说明现场的测试是切实可行的, 数据是可信的, 结论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及工程实例[M].北京:1993, 3.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朱耀台.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的试验研究和收缩应力场的理论建模[D].浙江大学, 2005

[4]Mats Emborg.Stig Bernander.Assessment of risk of thermalcracking in harding concrete.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J].1994 (10) :2893~2912.

[5]赵进.预应力转换梁结构设计及施工过程有关问题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 2006.

[6]林振中.预应力技术在大跨混凝土桁架结构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 2009, (1) :48-50.

[7]徐芝纶.弹性力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8]詹德勇.浅谈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超长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 2011, (4) :1-2.

国际会议中心 篇7

1.1 项目背景

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中心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由我国政府出资在1970~1973年为斯里兰卡援建的一座国际会议中心, 简称“班厦”。“班厦”由我国著名建筑师戴念慈先生主持设计, 以其优美的造型, 上等的材料、设备及高超的施工质量, 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是中斯友谊的象征, 为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及扩大影响力发挥了巨大作用。该项目的维修改造设计从2006年底开始, 由于其是我国援外史上第一个重点项目大型维修工程, 没有前期经验可以参考, 从项目策划、立项、设计、施工都存在一定难度 (特别是在没有竣工图的条件下, 大规模的维修改造设计更加艰难) 。

1.2 项目概况

“班厦”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市中心, 占地面积90 000m2, 总建筑面积为32 435m2。工程于1971年3月完成施工图设计, 1973年4月竣工, 同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大会堂 (建筑面积18 000m2) 、代表团办公楼 (建筑面积2 288m2) 、委员会会议室 (建筑面积6 160m2) 、秘书处办公室 (建筑面积5 012m2) 、其他配套辅助建筑 (含冷冻机房、污水泵房、变电所等建筑面积975m2等。由于工程使用年限较长, 建筑损坏严重, 设施陈旧老化, 当时依据35年前的设计标准所选用的主要装修建材和主要机电设备目前已被淘汰, 主要机电设备维修部件无法采购, 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使用, 故斯里兰卡政府向我国政府提出进行全面维修的要求。设计效果图见图1。

2 变配电系统的改造设计

该会议中心自投入使用至今35年, 经现场调查并反复核实, 高/低压配电柜元器件老化, 接触点磨损;高压油式断路器漏油;设置1 000 k VA室外箱型发电机组;两台1 000 k VA油变压器。本次维修改造范围包括:1 500座大会堂、礼仪大厅、宴会厅、贵宾室、二层观众休息厅、电影厅、各会议室, 新增精装修照明、建筑泛光照明、大会堂临时风冷制冷机组 (为2007年8月国际爱滋病会议用) 、空调机组、厨房电气设备、舞台机械 (为提高品质将手动吊杆、大幕机等均改为电动操作) 、舞台灯光、舞台音响、电梯及安防系统等。

为满足改造后的各项使用功能要求, 本次改造将重新设计高/低压变配电系统。为提高供电安全性、可靠性、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 以及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 将现有GG1A高压油式断路器柜更换为环保型断路器柜, 将油变压器更换为环氧树脂干式变压器, 增设高压直流操作电源装置, 增设低压集中电容器补偿柜等电气装置及相应配电管线, 将两台变压器增容至1 600k VA。相关设计图见图2、图3及图4。

3 动力系统的改造设计

制冷机房冷冻机组 (现有为分体结构式冷水机组, 目前在民用建筑内此结构形式及型号已停止使用) 及配套循环水泵、空调机房等动力配电柜元器件老化, 本次维修需更换冷冻机组及配套循环水泵, 增加冷却塔, 办公室及会议室增设分体空调器等。根据改造后建筑功能要求, 需增设两台电梯 (贵宾电梯及舞台设备运景电梯) , 重新设计相应的动力配电系统, 更换制冷机组及冷冻水循环泵、消防泵等的动力配电柜及相应配电管线;新增冷却水循环泵及冷却塔、礼仪大厅集中空调、大会堂临时风冷制冷机组、电梯、舞台机械的动力配电柜及相应配电管线。相关设计图见图5及图6。

4 照明系统的改造设计

各区域的大部分灯具、开关、插座等均有损坏且已远远超过使用年限。大会堂、礼仪大厅、宴会厅、贵宾室、二层观众休息厅、电影厅、各会议厅 (室) 需更换吊顶, 精装修重新设计。为提高安全性以及提升建筑效果, 更换损坏的灯具、开关、插座, 新增应急疏散指示灯以及相应配电管线及照明配电箱 (由于大会堂观众厅的结构地面不允许剔凿, 特采用蓄光型疏散指示装置) , 新加建筑泛光照明。相关设计图见图7。

5 火灾报警及安全防范系统的改造设计

各会议厅 (室) 及公共走道、餐厅、厨房、观众厅、库房、设备用房及大会议室的吊顶内 (检修马道层) 等处均未设消防报警探测器。为提高安全性, 在以上各处均增设消防报警探测器、防火阀返回信号、消火栓启泵控制按钮以及相应配电管线。

为提高大会堂的安全性, 新增各入口安检门以及相关的控制设备。新增公共区域、各出入口、电梯轿视频摄像监控设备以及相关的控制主机 (新增安防监控室) 。

6 室外电气工程的改造设计

现有室外喷泉水下灯及水泵等均已损坏。为提升整体建筑及园区的效果, 重新设计喷泉效果。为满足重大节日及外交活动的需求, 增设水幕电影系统以及园区音响系统, 电气专业增设相应的电气管线、配电箱等设施。

为更好地展示该会议中心的会议、展览等活动内容, 在园区主入口增设2块室外LED大屏显示装置;在观众休息区以及各会议室入口增设液晶显示屏, 为各方客人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

为体现绿色节能的理念, 将园区室外的部分灯具改为太阳能型, 增设相关的电池以及控制装置。

7 电子会议系统的改造设计

大会堂、宴会厅、电影厅等处的音视频系统装置大部分已损坏且已超过使用寿命。本次改造对大会堂扩声、即席发言、同声传译和多媒体视频系统进行重新设计;新增宴会厅、会议厅扩声和多媒体视频系统;重新设计电影厅杜比5.1声道环绕立体声电影放映系统。电气专业增设相应的会议系统设施以及电气管线。

大会堂:扩声系统以语言扩声为主, 兼顾中、小型文艺表演。扬声器的布置方式以集中式为主。即席发言和同声传译系统, 池座设置即席发言席位及译员室7个, 池座及楼座均设置同声传译收听席位, 采取有线传输和接收方式。

400人会议厅:能够举办各种类型的会议。扩声系统扬声器布置采用分散式。扬声器均匀布置在房间顶部以覆盖全厅。

8 舞台灯光及舞台机械系统的改造设计

8.1 舞台灯光系统

大会堂的舞台灯光系统控制装置及灯具大部分已损坏且已超过使用寿命。本次改造重新设计该系统, 更换调光台、可控硅调光柜、舞台灯具以及相关的配电管线及配电柜。为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以及电源质量, 增设了有源滤波装置。相关设计图见图8。

调光室更换调光柜及直通电源柜。舞台灯光的调光、电脑灯、换色器的控制全部集中于观众厅侧面声光控制室内统一控制, 新增一台舞台灯光主控制台, 作电脑灯主控制之用。另配置一台常规灯控制台, 实现舞台灯光系统的集中统一控制。观众厅灯光采用智能照明灯光控制系统, 按不同场景及照度要求进行调光。相关设计图见图9。

8.2 舞台机械系统

由于该系统中现有吊杆、大幕机等装置均为手动控制, 为提升建筑品味, 方便使用及管理, 本次改造将舞台机械均改为电动控制, 增加相关的控制装置、配电管线以及配电柜。

舞台机械系统由前檐幕吊杆、电动吊杆、灯光吊杆、二道幕、升降天幕等设备组成。电动吊杆、灯光吊杆、天幕吊杆及前檐幕吊杆均采用电动卷扬机四个吊点、钢丝绳多层缠绕驱动方式, 卷筒及滑轮组件均设计有防止钢丝绳脱槽、跳槽的压绳装置, 保证杆体运动平稳, 定位准确、可靠;电动吊杆通过数字比较控制, 可以设定位置、场景预选, 可单动、也可分组联动。

舞台机械设备控制系统主控制器采用计算机控制方式。具有上升下降可极限限位、数字定位功能, 每场可以有一个定位位置。通道可以根据吊杆数量确定。变化场次演出时自动运行, 可以预设, 重复定位精度高。系统自动化操作、运行可靠、兼有按键操作功能、应急能力强。控制系统组成:电脑控制柜台、控制柜。相关设计图见图10。

9 电气安全性的改造设计

为提高“班厦”的电气安全及可靠性, 消除火灾隐患, 本次改造设计更换了全部的配电箱 (柜) 以及全部的电线电缆、保护管、电缆槽盒及托盘。消防相关的线缆均采用阻燃型。

由于大会堂现有的瓦楞铁屋面大部分已锈蚀损坏, 为提高大会堂使用安全及音质效果, 本次改造将屋面更换为0.9mm厚铝锰镁合金板。电气防雷采用40×4 (mm) 的镀锌扁钢接闪网与金属屋面相结合的方式防直击雷, 以确保大会堂的高安全性。

1 0 结论

本项目的改造设计及施工, 从2006年12月立项考察开始, 经历了2007年国际艾滋病会议增设大会堂的临时集中制冷机组的第一次维修改造设计;2008年提升大会堂、各会议厅 (室) 、礼仪大厅等重点区域品位的第二次维修改造设计;2010年为提高安全性及品质, 更换变电室高/低压变配电柜、舞台灯光、舞台机械等系统的第三次维修改造设计;2011年为满足英联邦国际首脑会议更换大会堂同声传译及即席发言、各会议室的电子会议音视系统等系统的第四次维修改造设计;2012年为提升整个园区的形象、改善办公区环境的第五次维修改造设计。通过对不同区域历时八年的改造设计及施工建设, 使得整个会议中心以及园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建筑效果及品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各机电系统的安全性提高, 绿色节能效果明显, 为进一步提升中斯友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消防设计探讨 篇8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位于大连市东港区域,面向大海,风景秀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综合会议中心及演出中心,是大连市政府为满足夏季达沃斯会议的使用要求而专门建造的。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占地4.3 ha,建筑面积14.68万 m2,建筑总高度59.43 m,地下1层,地上7层,为一类高层公共建筑,纯钢结构,外侧的承重柱采用118 根异形截面钢构。其主体建筑由一个贝壳形状的屋顶以及屋顶以下的一系列会议厅、多功能厅和演出空间等功能空间组成的建筑群,表现着“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设计理念,外观上既像一个闪亮的贝壳又像一朵飘逸的云彩(如图1所示)。内部,共享大厅是连接各功能区的纽带,是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大厅自“贝壳”顶盖以下贯穿各层,面积4.3万 m2。会议中心设可容纳2 000 人的多功能大厅,满足达沃斯的会议和餐饮要求,另有高标准的1 800 座剧场,1 000 座、500 座等中小型会议厅36 个,及两个32 座小影厅和多媒体会议厅,为与会者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使用空间。

2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2.1 共享大厅的火灾危险性

国际会议中心为达到开放包容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奥地利蓝天组”的设计概念,把屋顶与屋顶以下建筑群之间的空间设计成了一个共享大空间,就是“房中有房”,连接各功能空间之间不可分隔的整体。共享大厅地下一层仅为过道,一层为迎宾大厅、临时展厅和展览厅,二层为客人餐厅及酒吧,三层为连接剧场、宴会厅以及2~7#多功能厅的公共平台,四层、五层、七层为观众厅的休息厅,六层除了观众厅的休息厅外,还有小型会议室、休闲区和VIP休息厅。共享大厅一层通过夹层与舞台周围弯月形通道以及西南侧门庭上空,与三层及其以上空间连通,形成了体积巨大的连体空间。舞台周围较长的弯月形通道设有扶梯,是共享大厅在日常运行情况下重要的人员流动通道。

使用期间该建筑火灾荷载较大,且人员流量较多,共享大厅建筑面积4.3万 m2,为达到其设计的独特性,无法用常规方法实现防火分区,室内安全疏散距离超过GB 50045-95(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要求30 m的规定。且建筑为钢结构,耐火性差,据估算该建筑用钢量约4万 t。

若共享大厅发生火灾,场所内无可靠的防火分隔,楼梯无法直通室外,且人员疏散距离较远,烟气无法排出,势必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其火灾危险性极大。

2.2 舞台的火灾危险性

2.2.1 舞台的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范要求

舞台位于三层即观众厅和宴会厅之间,通过巧妙的设置,使得舞台一侧可满足对观众厅表演,而另一侧又对宴会厅表演的双重功能。舞台属大空间建筑,舞台在+15.30 m 平面的面积约1 400 m2,舞台最低平面标高+15.30 m,与三层共享大厅平面持平,主舞台屋顶标高+47.90 m(后舞台屋顶标高+33.80 m),跨越三~七层空间,如图2所示。

舞台的主要使用区域在+15.30 m 三层平面,在其他高度平面有夹层:四层为舞台耳光;五层为控制室和机房等;七层为综合排练厅。防火分区总面积3 171 m2,超过2 000 m2的“高规”要求。同时,最大直线疏散距离约47 m,超过30 m的“高规”要求。

2.2.2 舞台的火灾荷载较大

舞台的火灾荷载一部分源自舞台布景、道具和幕布等,一部分来自灯光等电气设备,同时舞台的人员数量随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往往可能是人员集中区,因此舞台的火灾危险性相对较高。

3 消防设计的对策

笔者认为,根据项目的未来使用功能和建筑的形式特点,把握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设计原则,正确引入消防性能化设计,不失为因地制宜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对于会议中心其他常规地方,仍应按照现行规范设计,并严格审核。笔者对国际会议中心重点区域的设计审核与管理进行探索。

3.1 防火分隔对策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采用了整体钢屋架通透式大空间结构形式,为了保证开敞的共享大厅的大空间效果和人员流动的顺畅性,不允许也不可能全部设置物理的防火分隔设施来实现防火分区划分。

3.1.1 性能化概念分析

由于共享大厅拥有巨大的空间,具有很大的蓄烟纳热能力,所以将共享大厅视为准安全区,将会议厅、媒体办公室、展览厅等均作为独立防火单元进行划分。共享大厅与其它防火分区或防火单元之间采用防火墙、楼板、防火门或防火卷帘分隔。鉴于展览厅的火灾负荷较大,应将展览厅划分独立防火分区,降低共享大厅的火灾危险性,保证共享大厅准安全区的成立,具体措施如下:

(1)迎宾区的办公、公共休息厅内只布置少量的家具,家具应采用A 或B1 级材料。

(2)临时展厅区域按“燃料岛”概念设计,每个“燃料岛”面积不超过16 m2,间距不小于5 m。展览厅也尽量按“燃料岛”概念控制火灾荷载。

(3)设计为独立防火单元的区域,采用2 h耐火极限的围护结构,防火单元面向大空间的门窗选用甲级防火门窗。

3.1.2 防火分区划分

舞台、观众厅、演员化妆与排练厅、具有独立功能的机房、厨房、仓库区均作为独立防火单元进行划分。舞台设独立防火分区,防火分区面积3 171.47 m2。与舞台区紧邻的区域有观众厅、宴会厅和共享大厅,主要采用防火幕、防火墙和防火门与观众厅和宴会厅分隔。

3.2 烟气控制对策

在分析烟气控制前笔者先设定了火灾场景,设定共享大厅。共享大厅的火灾烟气会溢流到共享大空间内,该区域火灾烟气通过大空间屋顶自然排烟窗排出,自然排烟窗面积按中庭面积的5%取值,为400 m2。为了验证并评估大空间的储烟纳热能力和大空间自然排烟的效果,笔者通过FDS 模拟分析加以论证。参照我国上海的DGJ 08-88-2006《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 针对排烟设计给出的不同场所的火灾规模建议值,大厅按照公共场所考虑,设有喷淋火灾规模取2.5 MW快速t2火,喷淋失效时取8.0 MW 快速t2火。

通过FDS模拟,结果显示符合烟气安全性能判据:能见度、温度、毒气浓度。 烟气在一层展厅蔓延,并通过与上层连通处向上溢出上升至屋顶。共享大厅内部高大空间作为蓄烟空间,烟气在屋顶积蓄。至1 800 s 时,除火羽流外,一层考察(z=2.5 m)、三楼平台考察面(z=17.5 m)以及六楼平台考察面(z=32.5 m)温度小于60 ℃ ,能见度大于 15 m,CO 体积分数远小于1.4×10-3。因此,火灾场景情况下,环境可提供不小于1 800 s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这段时间内人员可以安全疏散。

舞台机械排烟的效果及其他火灾场景依次类推,可用的时间内人员可以安全疏散。

笔者进而对共享大厅屋顶的400 m2的排烟窗进行了细致考察分析,走访了使用单位和设备厂家,实践证明排烟窗在推窗器作用下最短可在120 s内启动,启动力在800 N,行程1 100 mm,窗的最大打开角度为90°,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为了确保应急使用的可靠,电动排烟窗设有备用电源,电动控制开关直接引下到共享大厅的明显部位,易于人员发现和使用,同时亦能在消防控制中心远程启动。确保自动和手动的双控制。此外,鉴于国际会议中心建于海边,风力较大,大连又地处北方,冬季夏季风向有变化,为了保证屋顶自然排烟窗的有效排烟,笔者建议设计师加强对风力影响的分析,合理考虑风向对自然排烟的不利之处。

3.3 人员疏散对策

笔者重点对共享大厅在一层、三层、六层、七层人员较密集处的疏散情况进行了分析。火灾探测报警时间和疏散行动前沿时间取6 min。共有13 613 人,其中共享大厅内2 269 人,共享大厅一层8个疏散出口均可用,总宽度37.6 m。 表1为共享大厅RSET 与ASET 比较表。

3.4 探测报警与灭火系统设置策略

(1)连接城市火灾自动报警网络系统。按照“高规”的要求设置城市联网系统,可以实现城域监控,有利于早报警,早灭火。

(2)按特级保护对象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电气火灾是建筑物火灾中多发的一种,具有隐蔽性,因此在电气线路上装设监控探测器,当被保护线路中的参数超过设定值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和控制信号。这亦是对普通火灾报警的加强和弥补。

(3)舞台等大空间区域部分设置VESDA吸气式早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4)采用了水炮和自动扫描定位系统。

共享大厅、舞台、观众厅等大空间区域除装备有消火栓、雨淋系统和水幕外,还设有自动搜索定位火灾信号的水炮灭火系统,对于局部屋盖的死角,配置5 L/s的小水炮确保了任何地方都有两股充实水柱的保护。

3.5 智能疏散指示和事故照明策略

选用了当今更为智能的集中控制型疏散指示和事故照明。系统结合火灾设置模型,能在消防控制室按火灾的实时情况进行疏散路径的调向指引,更具灵活性。同时,在安全出口处增设了语音疏导装置,缩短人们的逃生时间。还在舞台增设了现场语言广播系统。

3.6 钢结构保护策略

考虑到会议中心的主体是钢结构建筑,结构整体安全尤为重要,要求梁、柱等均采用不低于3 h的厚型防火涂料保护。

3.7 火灾负荷控制策略

建筑装修阶段尽量减少可燃物的使用,降低火灾负荷。经专家论证会决定,凡是面向共享大厅的墙面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对原国外设计师拟采用的皮革装饰设计进行了材料变更。

4 结 论

(1)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主体建筑及功能空间使共享大厅无法执行规范中防火分区的设计要求。性能化分析中根据建筑特点和区域内火灾荷载的分布情况,结合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经验,有针对地设置防火分隔措施,同样可以达到较高的消防安全水平。

(2)共享大厅不仅是连接各功能区的纽带,而且也是人员疏散的准安全区,经过设计火灾场景和烟气流动模拟计算分析得出,在疏散过程中烟气层的高度、热辐射及温度以及清晰层的温度、能见度和CO体积分数都不会达到人体的耐受极限,人员的疏散是安全的,烟气控制系统设计是合理的。

(3)对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整个建筑采用分阶段疏散策略的条件下,疏散运动开始后一层以外各楼层人员3 min左右都能进入疏散楼梯,所有人员从疏散运动开始到离开建筑需要约11 min。

(4)通过对共享大厅火灾烟气环境参数的分析,对钢结构屋盖提出了合理的钢结构防火保护策略。在满足结构美观的前提下使建筑的耐火性提高了。

(5)除了性能化设计提出的防范策略外,还因地制宜运用现行规范设置了电气火灾监测、智能疏散、城市报警的多项防范措施,从而使性能化的设计更为稳妥。

在保证消防系统的合理设计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消防安全的管理,在日后的改造和装修中不得随意破坏防火分隔,不得随意增加火灾荷载,保证消防系统按照设计条件运行,整体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李引擎.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范维澄.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GB50045-95(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4]李立志,王宁,李乐.贵阳国际会展会议中心安全疏散性能化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11):809-812.

国际会议中心 篇9

本次会议将继续坚持第一届会议办会的初衷, 有重点、高效率的交流与传播骨科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 加强基础与临床、海内外以及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开设大师讲坛, 引发对骨科学及其临床、研究工作者未来发展的思考与讨论。并将设立数十个不同专题的讲师组作专题指导讲座和经验交流、还将提供多个手术演示平台, 组织更多的操作坊 (Workshop) , 将不同的手术风格、更细致的手术技巧、更新的手术理念真实的展现给与会者。

论文征稿事宜:

论文投稿只需论文摘要。摘要要求500字以内, 摘要应为四段式, 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基本形式。论文征稿截止日:2008年5月1日。

论文摘要发送途径:

a) 登陆大会网站:www.orthopaedicshanghai.com, 按要求上传即可。

b) 将投稿发送到:realexpo@sh163.net, 并提供您的详细联络方式。

c) 为确保投稿的准确性, 大会不接受书写的投稿。

秘书处联络方式:上海瑞欧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市中山北路2790号1007室

邮编:200063 宋欢小姐收 电话:021-52665618

武汉国际博览中心 篇10

项目位于武汉市二环线上临江地段,堪称“长江展厅”。长江水岸线达2.7公里,占据武汉最大滨江地块。区域内规划有“四纵五横”的主要交通动线,地铁6和11号线从中穿越,交通便利,距中心城区15分钟车程。

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展馆于2011年投入使用,展馆室内展览面积为15万平方米,室外为4万平方米。作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会展场馆和华中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览城,可承接国际国内大型展览、会议和活动。

武汉与世界接轨的伟大梦想,从此实现。

Wuhan International Expo Center (WIEC), an important project in Wuhan, is a tipping 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Wuhan New District. The project covers an area of 6253Mu with a total investment of 50billion RMB. WIEC consists of an Exhibition Hall in Phase I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InterContinental Hotel, Ocean Park, Holiday Inn, Super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 Commercial Real Estate, River Landscape and Residential Area in Phase 2. It provides as a multifunctional International Expo Zone for exhibitions and conventions and also other functions like business center, entertainment, tourism and living spaces.

WIEC is located at the 2nd ring road beside the Yangtze River. The project is called as Yangtze Exhibition Hall because it covers 2.7km shoreline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occupies the largest shoreline in Wuhan. Transportation here is convenient as there are four north-southern main roads and five west-eastern main roads as well as metro line6 and line11. It is only 15 minutes drive from the center city.

The venue of WIEC opened in 2011.The indoor exhibition area is 150.000 m2 and outdoor is 40.000 m2.WIEC is capable of holding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argescale exhibitions,conferences and events.It is the largest comprehensive expo center in central China,leading domestic and world-class venue.

The dream of integrating Wuhan with the whole world is realizing.

上一篇:土壤水分运动下一篇:网络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