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vjbf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析

2024-05-04

kjvjbf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析(精选6篇)

篇1:kjvjbf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析

2010年北京市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解析

在2010年3月7日北京市上半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尘埃落定之际,专家对该试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下面将从总体特征、材料解析、参考答案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讲解。

一、总体特征

1、借鉴国考出题方式

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考生的第三题要求考生“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而此次考试的第二题也要求考生,依据给定材料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意见》的内容纲要。

2.难度与往年持平,总体保持稳定

本次申论试题共包含10个部分材料,字数为5000字左右。材料类型方面包含文献性和实证性,与往年相同。

3.题型变化不大,存在出题陷阱

本次试题依然是四种类型的问题,分别为概括题、对策题、分析题和大作文。当然,正如华图老师在复习中所强调的,北京试题存在出题陷阱,此次也有所体现。具体参考真题解析部分。

4.紧扣民生问题,测查相关能力

由于公务员考试是一种能力测试,主要测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本次申论考试的以健康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保障健康的关系。这要求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结合材料提炼出主题内容,另一方面也结合问题的考查重点辨别题型。

二、材料解析

本次申论考试共包含10部分材料,字数为5000字左右。

材料1:共包含3个自然段,通过列举三个环境污染的例子,揭示了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材料2:共包含2个自然段,指出由于政府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法律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行政处罚力度较低导致环境污染频发。

材料3:由于缺乏相关的判定标准、技术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导致环境污染频发。

材料4:华图老师强调相关例子和调查数据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材料5: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环境质量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

材料6: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及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也能提高个人的健康水平。

材料7:民众应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协调好工作和健康的关系。

材料8:通过介绍我国国民体质存在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较低。

材料9:为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应开放学校体育措施,加强对健康场所从业指导人员的管理,提高其素养;加强对体育健康场所的登记及监管工作。

材料10:介绍《全民健身条例》颁布的背景及要求。

三、参考答案

第一题:根据给定材料,概括说明导致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20分)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200字。

解析:该题为一道概括题,正如华图老师所讲的既要找到原因,又要分清层次。

造成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原因包括:

首先,思想观念方面:政府领导政绩观错误,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企业、民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其次,管理体制方面:我国政府对污染企业整治力度不强;对环境污染的行政处罚力度及标准太低,并且手段单一。

第三,法律规范方面:我国环境污染的国家标准太低;缺乏污染物对人群健康损害的判定标准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损害事件调查处理的技术规范;我国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来判定公害病的诊断标准。

第二题: XX市正在研究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精神,请依据给定材料为其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意见》的内容提纲。(20分)

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宇数不超过300字。

解析:华图老师认为这道对策题重点在于了解提要的结构。要求考生在正确把握《全民健身条例》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工作。

一、全民健身的实质及意义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们体质”是全民健身的实质,推进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增强人民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全民健身条例》颁布的目的

2009年10月1日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表明了

了国家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并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开展相关工作中的作用和职责。

三、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措施

为使《全民健身条例》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各部门结合自身优势和职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第二,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市财政预算,增加对全民健身工作财政投入。并且加强对彩票公益基金的合理管理和分配以支持本市健身设施的配置。第三,对全市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全面普查,进一步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第四,加强对体育健身场所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并进一步培养新的相关从业人员。第五,工商行政部门加强对体育健身场所的等级,并且建立长效监管和检查机制。

第三题、依据给定材料,谈谈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三者的内在关系。(20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

解析:该题是一道分析题。

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保障健康是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方向,需要政府和民众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首先,环境保护是发展经济和保障居民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只有树立环保意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合理保护居民日常生活环境才能保障居民的健康生活。污染不仅影响经济发展也威胁居民的生存和发展。其次,经济发展能够为居民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支持。第三,身体健康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动力。因此,三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需要协调发展。

第四题、请围绕“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解析:该题题目虽然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但是第一句话已经限定了大的方向,即考生的写作内容必须谈到健康对国家、社会、人民自身的影响。考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应有鲜明的论点,有效的论证,并能合理运用材料中的相关事实和数据。

篇2:kjvjbf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析

给定材料

1.2009年8月,A市干县出现儿童铅中毒事件,造成615名儿童血铅超标,其中166名儿童中、重度铅中毒。A市环保部门已认定东岭冶炼有限公司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是造成儿童血铅超标的主要成因,但同时又称该公司的排放“符合国家标准”。该公司2008年总产值11.8亿元,2006年—2008年的工业总产值达64亿元,年上缴总财税额占整个总财政收入的17%,被确定为县、市、省政府扶持的重点企业。

2009年2月20日B市因自来水源污染而导致全城大面积断水。这是近七年来的第五次。事故频发与水源地上游大量化工厂偷排污染物有关。实际上,B市对来自水源地上游化工企业的污染威胁并非没有预见,也制定过《建设B市“清水走廊”三年行动方案》,还在饮用水源整治方案中明确提出:2008年底前关闭或搬迁所有计划关闭或搬迁的化工企业,其中也包括此次特大水污染事件的肇事者标新化工有限公司。

C县M村的大街小巷开满了服装店铺,经营从国外走私来的被擦去污渍后熨烫、未经任何消毒处理的“洋垃圾”服装。每天这里的上万件“洋垃圾”服装流向全国各地市场,村民从中每月能获利几千到几万元不等。这些“洋垃圾”服装,沾满了污渍,没有相关保障措施,存在各种病菌,传染性很强,可能导致大量病毒的传播感染,给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多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了数百次专项行动。有村民对此振振有词:“我们又不是打劫贩毒,只是小生意!”

2.在D县招商会上,该县领导对外地企业宣传:到他们县投资,只要能出效益,什么污染都不怕,环保过不了关由县政府出面解决。“这样置国家环保法律和人民健康于不顾的宣传,在一些地方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旦发生污染事件,政府就承担起治疗和赔偿的责任,这相当于„企业污染,政府买单‟,这样是否有纵容污染的嫌疑?招商引资引进有毒工厂的官员是否应被追责?”一位环保专家质疑道。

我国政府环境行政部门主要采取行政处罚的方式进行环境执法监管。2005年—2007年每年环境行政处罚均近10万起。然而,一些排污企业并不怕调查、曝光、罚款。以XX造纸厂为例,如果不购置治污设备,一个日产百吨的小型造纸厂日均降低成本近15000元。根据环保法规定,环保部门一次处罚款10万元(且每月只能罚款一次,一年不超过120万元),他们10天不到就挣回来了。而2007年10月9日,美国电力公司(美国最大的煤炭电子公司)因排放的废气长期污染一事被民间环保团体起诉8年后,与司法部和环保署达成和解,同意支付高达46亿美元罚款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近七成。

3.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条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污染物对人群健康损害的判定标准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损害事件调查处理的技术规范。当前做环保影响评价的单位主要依据已有的工业和环保专业上的排放标准来评价规划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并没有将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充分考虑在内。有调查显示,我国有超过2.7亿的城市民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约有2.3万人死于各种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由空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失约占GDP的1.8%。在我国污染严重河流流域已出现癌症、智商降低以及孕妇流产的高发状态。随着环境的不断加剧,我国公害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公害病是环境污染公害造成健康损害引起的疾病,其特征是污染物长期作用于人体的一种地域性疾病。公害病诊断不仅仅是一个医学上的诊断,还是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概念,须经严格鉴定和国家法律的正式认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究公害病的日本在1974年颁布的《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规定了有关公害病的诊断标准及赔偿办法。在美国,污染损害通常是通过法院来确定双方责任,并针对环境污染的损害结果不能马上发现的特点,将环境损害案件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调整到受害人发现损害时(称为“发现损害原则”)以便保障受害人的权利,目前我国尚没有指定相关专门法律来规定公害病的诊断标准。

4.江苏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九成的群众认为,一个地区要达到小康水平环保必须先达标。事实上,生态环境比GDP更显著地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质量。过去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实际上,“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浙江省安吉县曾经是一个污染大县,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对其发出“黄牌警告”。之后,安吉县以“生态为县”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立县”模式,投入8000万元,治理了74家水污染企业,关闭了33家严重污染企业。经过十年经营,建起以毛竹和白茶作为支柱产业的生态经济:种植竹林108万亩,开发出7大系列近6000种产品,成为“中国十大竹乡”之一,让农民人均增收6500多元;白茶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荣誉,使农民人均增收1857元;“农家乐”等各项生态旅游收入平均增幅在40%以上。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均10343元,高出浙江全省平均1042元。据权威预测算安吉的绿色GDP已达1400多亿元。

5.2007年底,国际统计局某省调查总队对800户家庭开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专项抽样调查显示,80%以上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一个由国家各部委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调查淮河流域污染情况时,一位70多岁的老渔民对他们说,河水污染使他家贷款养殖的两万多斤鱼遭到灭顶之灾,血本无归,“今后咱们还能养鱼吗?真的不能了,政府得找个工作,给大伙一口饭啊!”一位老干部说:“污染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已经动摇了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就是当前农村群众的呼声。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其贫困原因的40%左右,列第一位。无论是改善农民体质,还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都需要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中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我国现有健身场地85万多个,仅有8.18%分布在乡(镇)村。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一些新建的大型居民小区也没有规划、建设体育场地。E市市民张大妈自从搬到新楼后就一直闷闷不乐,因为她发现高楼密集的小区内空地小,又多被私家车占用作停车位,已没有可供她健身锻炼的地方了,要想锻炼身体需换乘两次公交车才能到她常去的一个公园。

6.据世界银行测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年中世界经济发展中8%~10%的增长应归功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亚洲经济增长的30%~40%也源于人民健康素质的改善。每年我国城乡居民因疾病、损伤和过早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8.2%,相关医药费用消耗相当于GDP的6.4%。为一个病人看病所花的钱,如果用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上,可以使20~26个人受益。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的四大要素中,生物学要素占了15%,环境要素占了17%,保健设施要素占了8%,生活方式要素占了60%。可见,健康是管理的结果,既包括政府对公共健康的管理,也包括个人对自身健康的管理。

7.健康是人体的一种状态,体现为强健的体魄、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自1914年起执教清华大学,长期担任学校体育部主任,在校工作了52年。他倡导“体育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的体育思想,提出著名的“运动迁移规律”,指出运动场上得来的各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可体现在人生的诸多领域中。在清华,他严把锻炼关,一到锻炼时间,他就说服那些躲起来读书的学生一起出来锻炼,并随时加以指导;他还经常深入到厂矿、机关、学校等宣传、指导各种体育活动。他不仅践行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也教导、激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用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为祖国努力工作。

某厂机修车间高级锻工、技术标兵杨××,因长期带病工作、致使肝病恶化住进了医院一事受到违纪处分。他所在车间的负责人也受到严厉批评。“该不该带病坚持工作”引起了该厂员工的热议。一种观点:带病坚持工作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表现,是以工作和事业为重的好员工,应大张旗鼓地表扬和宣传。另一种观点:带病坚持工作注意力很难集中,行动变得迟缓,工作质量大打折扣,极易造成安全事故;还容易将小病拖成大病,给自己、家庭及企业带来损害,绝不应提倡!

8.当前,我国实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由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公民体质监测,旨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状况,提供科学健身的原则和方法。目前,该项工作应以一套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来组织、管理、运作、协调,以提高管理效率,仍是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

2006年我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体质存在四个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比2000年略有提高: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并比2000年有所增长;20~69岁所有年龄段的乡村人群体质水平比同年龄段的城镇人群要差;国民体质水平呈“东高西低”状态。其中,青少年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检查率也居高不下,城市的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2007年全国有3.4亿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仅为28.2%(含在校学生),这一数据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已达70%多;在各年龄段人口中,20岁~29岁、30岁~39岁年龄段的人“经常锻炼”者分别为6.2%和6.1%;60岁~69岁“经常锻炼”的人最多,为11.7%,其余年龄段均在8%以上。我国居民具备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等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是14.97%、6.93%和20.39%,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按照这个总体水平估计,在人群中,每100个人中只有不到7个人具备健康素养。

9.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使用、服务、管理和保护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范,但其中对于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只有倡导性规定。针对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占全国体育场地的65.6%、对外开放率仅为29.2%的状况,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开始在全国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此外,《体育法》还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社会体育活动进行指导”。目前,全国具有技术等级称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43万余人,有近2万名健身指导、从事救助的从业人员活跃在经营性健身场馆中,为人民群众提供规范的健身指导、救助服务。但是,健身指导人员尚未覆盖到人们参与健身的所有项目,一些在体育健身场所中从业的指导人员或者没有任何资质,或者缺乏从事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指导的专业技术素养。这不但不利于健身者进行科学锻炼,反而有害健康,甚至造成人身伤害。

目前,体育健身场所等体育经营活动由工商行政部门进行登记,体育主管部门负责事后监督管理。但是工商行政部门进行登记时只按照相应规定进行常规审查,并不考虑不同体育项目在专业性、技术性、危险性等方面的要求和差异。不少体育场所从成立开始就存在明显的服务瑕疵甚至安全隐患。在体育主管部门的后续监管方面,一是法律法规对其相关的管理权限没有明晰的界定,二是其难以了解体育场所的有关信息,开展日常监管工作。如国家已颁布了游泳、攀岩、滑雪等14个项目体育场所的技术标准,而体育主管部门难以掌握工商部门的登记及标准化行政部门的技术标准实施管理的诸多信息,自然难以对体育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10.“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全民健身的实质。2009年1月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知识宣传和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等;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开始施行,从法律上保障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该条例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由体育主管部门分配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全民健身事业。据国家体育彩票中心统计,15年来体育彩票公益金已有超过260亿元用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全民健身事业99%的经费来源于体育彩票公益金。截至2008年底,仅国家体育总局就利用本级体彩公益金建设了全民健身路径8727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32个、全民健身活动基地22个、体育公园12个。

三、申论要求

(一)根据给定材料,概括说明导致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20分)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200字。

(二)XX市正在研究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精神,请依据给定材料为其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意见》的内容提纲。(20分)

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宇数不超过300字。

(三)依据给定材料,谈谈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三者的内在关系。(20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

(四)请围绕“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2010年北京上半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参考答案

第一题:根据给定材料,概括说明导致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20分)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200字。

解析:该题为一道概括题,正如华图老师所讲的既要找到原因,又要分清层次。

造成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原因包括:

首先,思想观念方面:政府领导政绩观错误,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企业、民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其次,管理体制方面:我国政府对污染企业整治力度不强;对环境污染的行政处罚力度及标准太低,并且手段单一。

第三,法律规范方面:我国环境污染的国家标准太低;缺乏污染物对人群健康损害的判定标准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损害事件调查处理的技术规范;我国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来判定公害病的诊断标准。

第二题: XX市正在研究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精神,请依据给定材料为其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意见》的内容提纲。(20分)

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宇数不超过300字。

解析:华图老师认为这道对策题重点在于了解提要的结构。要求考生在正确把握《全民健身条例》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工作。

一、全民健身的实质及意义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们体质”是全民健身的实质,推进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增强人民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全民健身条例》颁布的目的

2009年10月1日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表明了国家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并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开展相关工作中的作用和职责。

三、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措施

为使《全民健身条例》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各部门结合自身优势和职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第二,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市财政预算,增加对全民健身工作财政投入。并且加强对彩票公益基金的合理管理和分配以支持本市健身设施的配置。第三,对全市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全面普查,进一步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第四,加强对体育健身场所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并进一步培养新的相关从业人员。第五,工商行政部门加强对体育健身场所的等级,并且建立长效监管和检查机制。

第三题、依据给定材料,谈谈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三者的内在关系。(20分)

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

解析:该题是一道分析题。

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保障健康是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方向,需要政府和民众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首先,环境保护是发展经济和保障居民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只有树立环保意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合理保护居民日常生活环境才能保障居民的健康生活。污染不仅影响经济发展也威胁居民的生存和发展。其次,经济发展能够为居民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支持。第三,身体健康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动力。因此,三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需要协调发展。

第四题、请围绕“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篇3:2010年6月四级考试真题解析

写作

本次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为:Du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Spelling。写作提纲如下:

1. 如今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重视拼写

2.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

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对词的意义、用法、搭配等方面很关注,却常常忽视单词拼写的重要性,在作文中经常出现单词拼写错误。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写作题目涉及的话题难度不大,属于常规的校园话题,而且非常贴近生活实际,写作时比较容易给出理由。

从题目的提纲来看,这种题目属于“问题解决性”议论文,这一写作类型在以往的考试中曾多次出现过,如:2000年1月的“解决上大学的费用”;2003年1月的“诚信问题”;2008年12月的“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问题”;2009年12月的“建设绿色校园”。

按照“问题解决性”议论文的宏观结构,首段应该“提出问题”。考生只需套用引入问题的传统句型即可,可以用两句话左右完成本段。第二段是主体段落,着重“分析问题”。考生应按照题目所给的提纲,在主体段落着重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句应写主题句,点明主旨;接下来可以通过列举、举例等论证手法,写出2~3条原因;本段写四句左右即可收尾。末尾段落属于“解决问题”的段落。首句需要写主题句,指出可以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写出1~2条措施、建议即可,全段可用3~4句完成。

通过分析本次写作考试的题目,我们发现:目前的四级写作越来越“返璞归真”,逐渐恢复到了其对基础语言进行测试的本质,题型也较为传统。考生只要系统学习过近年的作文题目,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写作。

备考提示:考生应着重复习2004年后的历次作文话题,熟悉题型,总结套路,牢记各种常用句型。

阅读理解

快速阅读

与以往考试相比,本次四级考试快速阅读理解题目的难度略有下降。文章主要讲的是“网络成瘾”,属于目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文章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叙述了网瘾的现象、成因和干预办法。文中引用了各方的观点,而文后题目的出题顺序仍然遵循快速阅读的“顺序原则”,即出题的顺序和文章展开的顺序一致,考生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缩小查找答案的范围,节省做题时间。

本次快速阅读理解的题目全是考查某人持什么观点的细节题目。在前七道选择题中,除了第2题考查作者观点,没有出现人名外,其余六道题均出现了人名。这些人名对于到原文定位有用信息起到了重要的提示作用。因此,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考生们要格外留意人名、书名、专有名词等首字母大写的词汇。

备考提示: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要训练自己区分文章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的能力,同时注意专有名词的提示作用,把握行文线索。

选词填空

选词填空的文章主要讲的是“绿色建筑”。题目给出的15个备选单词比较简单,均属于四级考纲范围内的基本词汇。在答题时,考生要注意先将给出的15个单词按词性进行分类,选词填空题一般只考查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然后通读原文,通过空格前后的词来判断空格内的词性;最后根据句意代入正确选项,排除干扰选项。

在做题时,考生还要关注文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如51题,通过and,我们可以判断出全句为平行结构,因此51题只能填入与前文cooling一致的-ing结构。在选项中,只有选项H (powering)和选项N (supplying)符合,再通过句意判断,可选出powering为正确答案。

此外,文章还考查了一些英文中常见的短语和习惯搭配,如:replace ... with ... (用……替换……)、in the broadest sense (从最广义的层面上来说)、a vast number of (大量……)、protect ... from ... (保护……免受……)等。因此,熟悉固定搭配和惯用结构也是解题的关键。

备考提示:在识记四级词汇时,考生除了要记住单词的意思,同时还要掌握其词性,以便答题时能快速进行分类。此外,考生还应具备基本的语法知识,以便在分析句子成分时知道句子缺少什么成分。

仔细阅读

仔细阅读题属于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型。本次仔细阅读的第一篇文章讲的是“飞机上的黑匣子”,第二篇文章讲的是“自我激励的负面作用”。

第一篇文章难度较低,所涉及的也是常识性的内容,因此考生阅读时即使在部分细节上遇到些困难,凭借对此方面背景知识的了解,也能很好地理解全文。与快速阅读部分相似,第一篇仔细阅读的题目也是以细节题为主。除了57题是考查作者观点外,其余四道题均能快速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回原文定位,如:58题的Yemeni airliner、59题的1965、60题的Federal Aviation Authority、61题的Air France Flight 447等。

此外,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考生要学会把握段落主旨句和结构关联词。如59、60两题均用Why作为开头提问,这就需要考生回到原文定位表示原因的内容,并在定位区域内关注表示因果、目的等逻辑关系的词汇。其中全文第三段末句中的to aid visibility即为目的状语,也就是60题的答案。

在解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时,快速找到定位点并不一定能保证做对题目,因为答案很少会照搬原文,而通常都会对原文进行改写、解释或同义替换。如60题的原文答案为to aid visibility,在选项中就被替换成了to make them easily identifiable。因此,在复习阅读理解时,考生们要重点积累同义词、近义词等。

第二篇文章话题抽象,观点比较新颖,谈到了自我激励法,通常人们都认为自我激励很有效,但作者却认为这种方法“can actually have the opposite effect”。整篇文章具有批判性,个别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因此有一定的难度。

本篇文章的各个小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段落大意的把握,如62题“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和66题“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last paragraph?”因此,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考生要格外留意段落中的主题句。64题“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by ‘… you’re just underlining his faults’ (Line 4, Para. 3)?”属于推测文中词义/句意的题目,要求考生在题目所给出的定位点处推敲词或句子背后的真正意义。虽然64题的题干所给出的出题句中并没有生词,但考生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返回到原文查找,并结合出题句的上下句推测句意。

备考提示:仔细阅读的复习要侧重点、线、面的结合。“点”即词汇,一定要注意积累常用词汇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线”即考点,要对各种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常见命题思路了然于胸;“面”是文章的逻辑,要从阅读技能上培养自己抓住文章线索的能力。

听力

短对话和长对话

短对话中所考查的内容依然是常规考点。其中11题、16题、18题均考到了“转折关系”,即对话中but后的内容为答案;12题考查建议句型“Why don’t we …”;另外,本次短对话题目还考查了词语的固定结构,如14题听力材料中的“other than ...”。有趣的是,短对话中的16题完全是对1995年6月一道考题的重复,只是变换了男女朗读的顺序。这种原题复现的情况在以前的考试中也曾经出现过,这足以说明做熟历年考试真题的重要性。

在解答长对话的题目时,考生依旧要遵循“所听即所得”的规律,但要注意选项中的同义替换。第一个长对话主要谈论的是“Steve的工作”。对话形式为一问一答式,线索比较清晰。在听力材料开始播放之前,考生应迅速看一遍题干和相关选项,勾出关键词,在听的时候重点听题干和选项中复现的内容,以便能够提前判断题目的答案。

第二个长对话难度比第一个大一些,讨论的是“英国孩子的零用钱”的话题。考生在听的时候要留意对话中出现的数字以及涉及的简单计算。

备考提示:短对话的考点复现频率很高,因此,考生在备考阶段要听熟历年真题,包括距离现在比较久远的题目,熟悉各种常考场景的高频词汇、词组和句型。对于长对话,考生在听的时候要学会“一心二用”,可边听边尝试简单记录一些要点。做题之前要先抓紧时间读完题目中的选项,以便预测大概的话题,减轻听录音时的理解负担。

短文理解

短文理解是很难靠“临阵磨枪”来解决的题目。本次的短文理解题考查了一篇小故事和两篇议论文,均遵循“所听即所得”的原则。在听懂的基础上,做对题目应该难度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此次的英文原文和题目中存在“正话反说”的陷阱,如第三篇听力原文的最后一句:“Tom does not think a babysitter can replace a mother and thinks it’s a bad idea for the children to spend so much time with someone who’s not part of the family.”句子很长,而且句中出现了多个关于是非判断的词,如does not think、bad idea、who’s not part of the family。这就需要考生在听的过程中牢牢抓住作者的态度,不要被复杂的说法混淆了判断。

备考提示:在考试时,考生要注意听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争取听出起连接作用的关联词都是哪些单词;同时要“抓大放小”,不要因为不理解某一个词而影响听其他的部分。

复合式听写

本次复合式听写考查的词汇均是大纲内的基础词汇,除了interacting、abstract拼写稍微难点,其余单词都不难。43题的mystery曾经在2003年的复合式听写中出现过,当时考查的是其形容词形式mysterious。对于句子听写部分,此次句子长度都在14个单词左右,不算长。在听的时候,考生要抓住句子的主干,争取在第二遍听完后补全。

备考提示:在考试时,考生要注意核查所写单词的拼写是否正确,学会利用语法知识对所填单词进行复查。同时,该题目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这样,在听写句子时,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句子大意复述出来。

完型填空

本次完型填空文章的主题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比较”。对于这个话题,各位考生应该不会感到陌生。本次的各个考点与往年相比无大的变化,仍侧重考查词汇辨析、词组搭配和句间的逻辑关系。本题型综合考查了考生对英语词汇、语法的掌握情况和考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全面地测试了考生的英语水平。

备考提示: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考生要将完型填空题目当成精读文章来反复推敲和研究,从词汇、句子结构、文章逻辑关系等方面进行复习,尽量做到面面俱到。

翻译

本次的翻译题不难,依旧考查考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词汇和句型结构的应用,二是语法的应用。其中87题的“have difficulty (in) doing sth.”结构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在四级的翻译题目中,最近一次是在2009年6月的四级真题中。89题的“look forward to sth./doing sth.”结构在2008年6月的翻译题中也出现过。其余题目的考点,如88题考到的倒装和90题考到的虚拟语气也均在历年四级的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听力等题目中有所涉及。再次提醒所有考生,历年考过的真题是复习过程中最为权威、最为重要的资料,值得考生们反复研究,反复练习。

篇4:kjvjbf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析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

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包括:城市供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市政交通、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管道燃气八个方面。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并管理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基础的作用;对促进城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对城市功能、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题目解析:此题为概括+原因分析题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

给定资料一里说“连健康都算不上”指的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城市化的需要,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是由于地方政府对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这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比例很小,规模不大。

二.1.题目解析:此题为公文式对策题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

我国的水资源紧缺,且分配严重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很小。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用水意识不强,长期养成的不良用水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增加,浪费现象严重;水价偏低,水费支出占可分配收入的比例很少,大量用水也不心疼,大部分居民没有实现一水多用,用水效率不高,城市非节水型用水器具大量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倡导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理念,一方面,积极推广和使用节水器具,另一方面,广泛开展雨水收存、污水再生和中水利用。

三.参考答案:(答题要点)

1.公用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占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小,规模不大。

2.在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中,外资企业的溢价收购,并将负担转嫁给老百姓。

3.在没有进行深入前期分析规划的情况下,*卖市政公用设施。

4.法律对于经营市政公用设施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规定,且政策法规、标准、管理措施、管理能力不配套。

5.政府缺乏对市政公用设施的监督和审查工作。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

反驳错误观点:水虽然是一种公共资源,但是当前我们的水价低于供水成本,不能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的治理成本,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作用(材料七的第三自然段水利部某负责同志的权威观点)。

阐述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阶梯式水价,分为增阶梯式和降梯式,说明实行增阶梯性的原因是指用水量更多付出的费用越大,符合我国这种水资源稀缺的现状。这种调价形式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让多用水付出更高的代价,促进其节约用水,是用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的重要工具,应该科学的加以利用。

篇5:kjvjbf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析

一、归纳分析郭明义事迹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

解析:

1、爱岗敬业、以身作则。

2、积极捐款捐物。

3、积极献血,捐

献血液肝细胞,甚至准备捐献器官。

4、助人为乐,却淡泊名利。

5、生活节俭,但是仍然慷慨解囊。

6、以身作则,积极宣传助人为乐的风尚。

7、率先垂范,教育身边有恶习的人,改

正自己的作风,主动助人为乐。

二、郭明义说:“有同志说我傻„„但我认为,我离不开党的信任,群众的信赖和社会的认可,做到了这些我就是幸福的”,你怎么理解他的幸福观,请阐述。

解析:

1、先谈谈郭明义幸福观的本质:是一种高尚的积极向上的幸福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种幸福观反映了郭明义不求名利,一心奉献,助人为乐的新的幸福观,它不同于

一般人所认识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幸福观。

2、接着分别阐述他说的那几句话:(1)离不开党的信任,身为一名党员应时刻牢记党的教诲,体现作为一名党员的先进性;(2)离不开群众的信赖,应牢记毛泽东的群众路

线和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脱离群众;(3)离不开社会的认可,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应当懂得回报社会,不能一味向社会索取。

3、再谈谈郭明义幸福观的重要性(积极意义):(1)从精神层面讲,它有利于建设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平,(2)从经济层面讲,它有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3)从政治层面讲,它有利于政府提升公信力和打造服务型政府,(4)从社会

层面讲,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利于

和谐社会的构建。

4、最后谈谈实现郭明义幸福观的做法,那就是要向他学习,爱岗敬业,热爱社会事业,积极捐款捐物,生活节俭,助人为乐,并且还要大力倡导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

三、材料

(八)提到“郭明义精神正以裂

变的速度传播着”,“这种精神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对此你有什么领悟,受到什么启示,请以“——也谈裂变的力量”为副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解析:

此文为典型的观点型文章,可以从积极意义的角度去谈。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段,简要谈谈目前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

第二段,阐述郭明义的做法和精神实质;

第三段——第六段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谈谈郭明义奉献精

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一段以胡锦涛同志对他的评价作结,并简单谈谈学习郭明义精神的具体做法。

解读2010年11月6日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0年11月6日,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落下帷幕。此次申论的话题是关于郭明义的先进事迹,而非考前关注度较高的教育或资源等;考题仍然是三道题,但是打破了传统的概括题、对策题和文章论述题的模式;总而言之,此次申论是四川公

务员考试近10年经验摸索的创新之举。由此,这次考试也是比较值得认真分析和总结的。故,国家公务员网申论专家组经过广泛讨论和研究,对此次考试做出如下的分析和整理,希望能够对广大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一、话题分析与启

今年的申论话题是关于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其主要内容是其助人为乐和奉献精神的裂变。正如很多考生所言,这个话题不是特别热门,有点出乎意料。但这话题却仍然符合申论话题的几个特

点:一是社会问题或社会事件。郭明义的先进事迹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事件,是发生在我们老百姓身边,而且对我们的生活都能产生一定影响的(注:这里所说的影响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影响,也包括间接或精神层面的触摸不到的影响,但这种影

响是实际存在的)。二是热点事件。关注时事的考生对郭明义这个人物肯定不陌生,前段时间各大主流媒体对郭明义的先进事迹重点报道,中央也指导全国掀起了学习郭明义先进事迹的热潮,中宣部的相关领导也对此发表讲话,可知该事件

仍然属于热点话题之一。申论话题的其他特点是:非敏感、非难解、非巨大争议、内地。很明显郭明义的先进事迹符合上述所有特点,因此它本身也是备选项之一。但为什么我们都没有将其列为备考话题中,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9月政法

干警考试考的话题就是雷锋精神,所以类似的话题自动被屏蔽,但实际上这次的题目与雷锋精神那套题是完全不一样的。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申论话题通常都是社会问题,例如大学生就业难、醉酒驾车、民工荒等,而郭明义事迹类的材料四

川省只考过三次,一次是07年公务员考试关于背着父母上学的三个事例,一次是07年下半年招警考试关于汤敏事迹的介绍,最后一次是便是此次郭明义的事迹。所以说,这类的话题考查的不是特别多。虽然我们的理由都很充分,但这次申

论的话题却排除众议,仍然选择郭明义的事件,这给了我们如下的启示:首先,申论的话题以后不存在热与冷的区别。只要符合申论要求的话题都可能出现在申论的考卷中,也许这个话题本身并不是特别热门,甚至呈现远离那些“热得烫手” 的话题的趋势。其实,2010年的国考已经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只是我们都忽视了,或者以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但此次四川的考题告诉我们,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必然。其次,考过的话题仍然可能出现在考卷中。这其实也是2010年国考给

我们的启示,也是被我们自己忽视了。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切入点就有不同的答案和分析思路,因此即使是同一话题也能起到不同的考查作用。再次,申论话题不单纯是社会问题,也包括社会事件,这是考试大纲告诉我们的,也

是被我们自己忽视了。而且近几年社会事件进入申论考卷的次数越来越多,只是更多的事件是以其“负面问题”的形象出现,而这个话题是以其“积极影响”的形式出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不要再将主要精力放在押题上。这几次考试的

话题表明现在公务员命题专家组与考生或培训机构正在进行博弈,考生或培训机构是通过命题来找寻破解方法,并预测考试趋势,同时命题专家组也在研究培训内容和考生复习内容,规避这些看上去“投机取巧”的方法,由此可以大胆预

测,以后申论再想押中话题会越来越难。此外,申论作为能力测试来选拔公务员,如果单凭热点就能得高分,那将不能帮助其挑选出真正的“人才”,故,考生应该将精力放在平时的积累以及思维的训练上。

二、材料的分析和

启示

这套试卷的材料很简单,全文只介绍了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以及网上的各方评论,此外材料仍然以事件为主,因此阅读难度相对较小,不会出现读不懂材料的情况。但阅读难度如此之小的材料却是本次申论难度大的

“罪魁祸首”。由于材料简单,蕴含的信息较少,可利用的信息少,而需要考生分析的内容多,由此,对考生平时的积累要求高,从而增加了试题难度。可以说,本次考试的材料仅仅是一个点,主要考查的是考生通过这个点引申内容的多少以及

其高度和深度,这样就将那些凭借着抄材料得分的考生拒之门外。此其一。其二是材料的结构出现质的变化。以前,申论的材料基本上属于并列式的材料,即所有的材料基本处于同一层面,因此在概括材料的问题或内容时,答案只需要条理清晰

即可,不需要有层次。然而,本次材料表面看上去也是并列的,实际上却蕴含着四个层次。关于郭明义的“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的阐述,材料分为四个层次:材料2-4,主要是谈郭明义具体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材料5-6谈的是他的家庭情况

以及他的助人为乐对家庭的影响;材料7是郭明义号召大家献血的经历;材料8-9是关于郭明义精神的社会感召力。因此根据这样的材料关系,我们可以发现第一题的答案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郭明义助人

为乐的具体行为:捐款、捐物、捐血、救灾等;

(2)郭明义助人为乐的家庭作用:家人的理解、带动家人等;

(3)郭明义助人为乐带动身边人:具体在齐大山矿区的宣传行为;

(4)郭明义助人

为乐精神对社会:影响自己、影响别人、观念传达等。

因此,而很多考生可能会忽视其家庭的作用以及社会感召力,会导致要点的遗漏,其主要原因就是对材料的关系没有把握准,没有理清材料之间的递

进层次。故,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尤其是简单的材料,不仅需关注材料的内容,还要注意分析材料的结构,通过结构找答案。

三、题目的分析与启示

此次四川省考题目首次引入了综合分析题,这既是考试发展 的需要,也是对考生分析能力测查目的的体现。第二题的综合分析题,大部分考生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实际上,综合分析题很简单,基本上只需要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来回答即可。针对这道题,考生只需要回答:

郭明义的幸福观是什么,什么需要以这种观念作为幸福观,以及如何学习和弘扬这种幸福观。另外,这次考试的问法都比较隐晦,不再像以前那么直白。例如第一题,这次的问法是“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归纳,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从哪些方面体现

出“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如果是以前,一般会这样提问“请根据给定资料概括郭明义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换成后者,可能考生会更清楚应该回答什么,但前者就比较隐晦,需要考生分析,且答案要点就需要植入分析的部分。最后,这次考试的题目设计存在诸多陷阱。这也是目前申论考试的主要特点之一。例如第二题,很多考生没有回答措施部分的主要原因在于题目要求的是“你怎么理解郭明义的幸福观?请加以阐述”。题目并没有要求措施,因此考生就会忽视措

施,而将主要的笔墨放在郭明义的幸福观是什么。再如最后一道题,副标题是“也谈裂变的力量”,很多考生就会忘记公务员的本职工作,忽视公务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而大谈特谈裂变有何意义,缺少如何做到裂变以及如何“被裂

变”。由此,其实第三题可以有很多种选择:首先,论点至少有三个选择,一是助人为乐的精神,二是以助人为乐为主,可以添加部分爱岗敬业的内容;三是将助人为乐的精神拔高到一个点,以这个点为中心论点。其次,叙述的角度至少有三个选

择,一是从公务员本身来讲,也就是政府的角度;二是对整个社会大众的角度;三是从社会大众所包含的一类主体来讲,例如青少年群体。如果选择从社会大众中所包含的一类主体来讲,在结尾的时候最好将内容上升到社会大众。最后,这篇文

章一定要谈郭明义精神的影响,即“裂变”的作用,同时主体内容一定要是措施,即如何学习郭明义的精神,以及如果弘扬郭明义的精神,使其发挥“裂变”的作用。

四、整体启示以及复习方向

分析考题的最终

目的仍然在于为以后的复习寻找方向,同时规避不利的因素,避免在同一处跌倒两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申论的话题不怕重复,只要有内容;不怕冷门,只要有价值;不怕是先进事迹,只要有意义。结论:

复习焦点不是押题,而是知识的充实和思维的连贯。考生和培训机构永远斗不过命题组,只要命题组乐于、敢于也善于参与博弈。

(二)申论材料不是越简单越好,简单的材料,价值低;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一个平面的,材料的层次感需

要我们懂结构。结论:复习焦点是往脑海里填充内容,料越多,内涵越深刻。撰写文章时,可以利用的除了材料的内容,还有材料的结构。

(三)申论题目不再一目了然,而是障碍重重,迷雾层层;不再客观概括,而是主观分

析。结论:分析题目是关键,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要求,从要求来判断出答案的一些思路,例如第一题可以从要求中的“逻辑严谨”来判断出答案包含的内容会比较有逻辑性,即层次感;第二题可以从要求中的“阐述具体”来判断出

篇6:kjvjbf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析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时限:120分钟。其中阅读材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中国“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预测,但该结果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期的结束,或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中国重回贫困?其实,这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不大。

首先,全球人口变动的趋势表明,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经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逐步演变成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发展中国家大多处在第二阶段,发达国家均处在第三阶段(中国也已在第三阶段)。但我们观察到的结果是,没有哪个国家因人口模式发展到第三阶段而出现经济停滞或返贫。

通过观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其人均产量增长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在人均资本存量处于较低水平时,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人均产值也呈加速增长之势,具有规模收益的特征,这一阶段被经济学界看成起飞阶段;但加速经济增长并不是永远持续的,而是当人均资本存量达到某一水平时,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进一步增加,人均产出将呈递减的趋势,这是另一阶段。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表现为“要素积累—集约管理—知识创新”的演化路径;二是主导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农业一工业一服务业”的变化过程;三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由于生产效率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0%~80%。

1/ 15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新中国从“低价工业化”道路走到今天,经济增长依靠高投入(包括资金、资源、人力)来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的源泉不仅来自生产要素(资源、劳动和资本)投人的增加,而且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单纯依靠资源优势进行粗放式的高速增长并不是可以长期保持的。目前,中国正是到了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期,未来我们经济增长的源泉应当从依靠良好的人口结构(即“人口红利”)转为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这种转变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同样可行。

再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经济学理论表明,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会随着人口增速降低而提高,而人力资本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转变增长方式、创造新的增长源泉时,应着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从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看,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据统计,2005年我国人口总数是13.06亿,其中农民占57.01%,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占第二、三产业就业的人口比重高达46.5%。但农村劳动力的普遍素质低,人力资本未得到有效开发。2003年中国首次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在专业技能培训上,农村劳动力更是缺乏。所以,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加快人力资本积累进程应是未来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由此可知,中国“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并不预示着经济增长将失去动力,更不会使中国经济倒退,它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更换和增加机制的转型,而这些事情我们正在着手去做,可以相信,中国经济的美好未来不会因“人口红利”期的结束而消失,贫困的中国不会重现。材料2:

与今年用工短缺现象相伴而生的是企业和务工人员双方对工资的预期上升。人保部调查分析显示,有72%的企业预计2010年人工成本比上年会有所上升,而这一比率与去年同期调查相比,高出了32个百分点。同时,打算继续外出务工的人员2010年平均预期工资收入比2009年实际工资收入增长幅度超过14%,这比企业预计的涨幅高出5个百分点。

事实上,数据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预期,现实中很多企业为了能招到人己经

2/ 15

提升了岗位工资的待遇。据报道,珠三角的普工薪资已普遍增长10%~20%。

据了解,由于过去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是依靠接订单生存,这就导致了其利润不会太高,而且还会受制于订货方。“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难以负担高工资。而现在民工荒导致的工资成本上升将迫使企业谋求进一步的升级发展。”有专家指出。

“民工工资上升不仅预示还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还有专家表示,企业在价格的引导下将会更多地偏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而工人自身需求和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适应未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材料3: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

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按输入地分,东部地区吸纳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71%,中部占13.2%,西部占15.4%。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在全国2749个行政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74.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这个比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71.6%、76%和76.4%。此外,在城里打工的年轻民工也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2004年,26岁以上民工比上年增加了453万,比2003年381万的增加量还要高出72万。而25岁以下民工比上年减少了20万,与2003年530万的增长量相比,相差550万。2004年,25岁以下民工数量出现首次下跌。

3/ 15

材料4:

湖州织里镇是国内著名童装生产基地,除本地人口外,大约有25万流动人口,镇党委书记陈鑫堂对记者说:“我测算了一下,每来一个农民工,管理费用要增加500元,包括治安管理、卫生管理、就医就学、劳动保障、供电、供水等管网基础设施配套,去年花在农民工身上的管理费将近1亿元,而且25万人的管理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叠加,但从来没有人、也没有部门,从解决农民工就业的角度对基层干部进行过考核。”

陈鑫堂说:“城市大门向农民工打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大门打开以后,除了要建立起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制度,还应该有针对农民工就业管理的评价考核制度。”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吴锦良认为,当前有关部门应该研究把农民工的就业和失业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上级政府应该把城乡就业率的提高、失业率的降低,作为对下级政府考核考评的重要指标,政府在衡量一个企业的贡献时,除了税收外还应该考虑企业每年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支付了多少工资。政府在评估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的时候,不能重投资额,轻就业率,要把项目能制造多少就业岗位纳入评估体系。材料5: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社会,如果60岁以上老人比例超过10%,就算老龄化社会。西方国家从青壮年步入老龄化,大多数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过程。然而,我国1982年还是壮年型国家,2000年就已经宣告进入老龄化社会,前后只用了不到18年。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说:“劳动人口的抚养比越来越沉重,建国初期(抚养比)我们都是20:1,一直发展到60年代、70年代还是10:1,可是前几年我们测算了一下,就只有3∶1。到2025年,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测算,就要达到2:1,也就是说两个劳动人口就要抚养一个人。”

“发达国家是在一个很漫长的老龄化的过程中,用充足的资源应对一个较小的老年人口群体的需求,这对国家的压力是比较小的。中国需要在资源很少的情

4/ 15

况下,快速地应对一个很大群体的老年人口需求,这个实际情况国家是难以承受的。”

2050年,我国的老人总数加起来将达到4亿,这比英、法、德、意、日五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材料6:

一国人口生育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

事实上,“人口红利”更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这一机会并加以很好利用才能使“机会”转变为“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红利”只是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一个有利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这一“有利条件”或者说“优势”能否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显然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在“人口红利”期,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则当人口的“机会窗口”关闭后,“人口红利”也会随之消失。材料7:

可以认为,人口红利有两种。第一次人口红利,是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增加产生人口劳动力的供给充足和高储蓄率,这是人口转变早期出现的现象。当这部分人口逐渐消失之后,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会产生、制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利用人口转变造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所创造的财富。比如说在老龄化的情况下,如果养老保障制度不能积累养老保险金,高储蓄率将得以保持,如果我们有好的健康保障,好的教育水平,社会劳动年龄、退休年龄可以往后推,保持劳动力充足,另外,还有劳动力市场的改造等很多有挖掘潜力的第二次人口红利。这就在于把进城的农民和没有进城的农民真正市民化,让他们作为劳动力转变成市民,在城市生活、工作、做贡献。这两者之间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开发出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在深度城市化的过程中,把农民变成市民的人口红利的挖掘只是一个例子,何况,未来我们的城市化率不可能是零,我们仍然会继续增长。

5/ 15

材料8:

在2008年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季度,返乡农民工的人数占返乡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44%、8.48%、19.44%和70.65%。在2008年第四季度,10月份、11月份和12月份返乡的农民工占返乡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8.2%、27.3%、25.1%。

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返乡的农民工的比例分别为62.4%、16.1%和21.3%,其中,从广东省返乡的农民工占24.6%,从长江三角洲返乡的农民工占17.2%。

分行业看,外出农民工从业比例最高的两个行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返乡的农民工人数占返乡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6.1%、28.2%,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返乡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例分别为46.2%和7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返乡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返乡农民工分别占2.4%、14.8%、65.8%、11.1%、4%和2%,其中初中及以下的农民工占到82.9%。材料9:

资金投入成为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2009年,孙菁调查了全国96个职业高校,结果发现只有6家有政府投入,并且生均培训经费只有2000元至4000元,“这和普通高校动辄上万元的平均经费完全不能相比。”她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清华北大是国宝熊猫级,‘211’高校是老虎豹子级,普通高校是狐狸猴子级,我们职业高校是什么?蚂蚁蜜蜂级别,最低级的野生动物,必须完全靠自己刨食。”资金投入成了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还有一个是学生的培养问题,有业内专家分析,很多职校有实训工厂,学生实习,就要消耗原材料,钢材、电、水等,成本不可谓低,但国家在政策上对这些工厂并没有完全相应的税收减免,学校无奈之下,只好缩减学生的实训时间,如此一来自然达不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

孙菁对此表示赞同:“产学合作的渠道不畅通,也是职业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职业学校对学生实习很看重,但实习单位就难找,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企业积极性不高。”

6/ 15

材料10: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只通过劳动力数量增长让社会总产出更低廉、更丰富,以及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两种机制发生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度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消失并不可怕,反而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倒逼机制。为此,在总体布局上,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避免陷入“低收入—低教育投入—低可行能力—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而为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扫除制度障碍,使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促进人力形成转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材料11:

2010年春节刚过,东部沿海地区就出现大规模用工短缺。珠三角缺口超200万,其中,广州预计缺工量达15万,特别是餐饮业的前台和楼面服务员。平均1名求职者,有近5个对应岗位可供选择,东莞缺工更为严重。此外,沪、苏、浙、闽和广西北部湾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人现象。

珠三角地区在2004年初现用工短缺时,更多人相信,这仅仅是局部和暂时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但不久之后,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用工短缺。

据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第三季度全省劳动力缺口为29万多人,到了2007年,浙江省劳动部门指出,第二季度全省劳动力缺口约86万人,劳动力资源仍供不应求。第二季度,浙江省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约为15万人,而这方面求职人数仅有8万多,出现了有岗位而无合适人选的尴尬。

实际上,用工短缺己经从沿海涉及到内地,呈加速蔓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战略调整,中西部地区开始迎头赶上,随着企业纷纷向中部地区搬迁,原来作为输出地的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的用工短缺现象也陆续出现。

另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会出现变

7/ 15

化,该情况在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已经初现端倪,劳动力供应预计在2013年至2014年到顶。

河南目前有1亿左右人口、23200万富余劳动力,不仅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中国劳务工第一大省,到去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超过2200万人。不过总量增速近几年明显降低,2007年,新劳动力200多万,2009年则不到110万。

与此同时,作为“民工源头”的中国西部地区,也开始提高工资,完善社会保障,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输出,与东部争夺劳动力资源。中国劳动力供应已发生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的重大转折,意味着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将会经常出现。材料12: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日前在天津举行的2009中欧社会论坛上透露,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人口已达1.69亿,且每年以1000万的速度增加,王振耀表示,1.69亿是个庞大的市场,可以撬动1万亿元规模养老产业。

曾有专家指出,养老产业是个龙头产业,不仅包括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的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人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以平均每张床6万元的建设成本,光床位建设就有3000多亿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以拉动至少1500亿元的投资。材料13: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现象正由沿海向内地蔓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逐步向供不应求转变。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预测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

8/ 15

减少,该课题负责人、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呼吁决策者警惕:到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可能转变为“人口负债”。

据人口学家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和未来2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享受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10年内人口大幅增长带来的“红利”。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全部是劳动力的贡献。

而这样的“红利”已不太可能在下一个10年乃至20年继续出现,1990年至2002年,乡村人口减少了2658万人,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扩大之中,这意味着农民工的来源己经出现了萎缩。

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面对这一转折,靠廉价劳动构造经济起飞的“世界工厂”需要转换思维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意味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发掘一条持续发展的替代途径至关重要。材料14:

“未富先老”的老龄化趋势,提前进入的低生育阶段,80、90后青壮年的新就业观,结构性劳动力失衡,都展现出不少专家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中国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十年后可能将难以为继。

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因素。按照流行的观点,“人口红利”消失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三:其一,“人口红利”的消失将降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使中国依赖出口的“增长发动机”大受影响;其二,“人口红利”的消失将降低居民储蓄率,影响到中国的资本形成,进而降低经济增长;其三,人口老龄化会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挑战。

尽管对中国“人口红利”是否真的正在消失还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仅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将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9/ 15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所给材料,归纳中国当前“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的原因。(30分)要求:

(1)紧扣材料,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2)字数在350字以内。

(二)参考所给材料,围绕“中国应如何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写一篇文章。(70分)要求:

(1)全面分析,自拟题目,不必以行政公文形式写作。(2)论述深入,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3)篇幅不少于1200字。

10/ 15

(一)根据所给材料,归纳中国当前“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的原因。(30分)要求:

(1)紧扣材料,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2)字数在350字以内。问题解析: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本题是归纳概括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的作答原则,就是“材料说了什么,答案就要体现什么”,即考生要做的就是准确、全面地浓缩材料。同时,题目没有给定具体的作答区间,因此要通篇把握给定资料。注意字数控制在350字以内。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材料6中给出“人口红利”的概念:“一国人口生育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分析这个概念,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人口红利”需要满足“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等条件,那么判定“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的条件也就是相关条件的弱化。纵观全文可以发现,所谓“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绝对数量上的丰富,得益于高人口出生率;二是劳动力质量及结构上的丰富,涉及到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技能及培训等内容。“抚养负担轻”则关系到材料中所提到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人口老龄化。这是我们由分析“人口红利”这个概念得到的有效信息,找准答题角度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缩小阅读范围、从材料中浓缩答案。

通读全文后发现,答题相关信息集中在材料8、9、11、13和14。材料8提到2008年农民工返乡比例,特别提到返乡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到82.9%,这反映出城市劳动力供给以及劳动力的质量问题。材料9主要关注职

11/ 15

业教育缺乏政府投入,资金短缺,达不到职业培训的目的问题。材料11涉及由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的农民工短缺现象,劳动力结构性不足,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调整政策,吸引、限制本地劳动人口输出。材料13提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致使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增长率降低,这涉及到劳动人口的可持续补充。材料14探讨“未富先老”的老龄化趋势,这对“人口红利”期造成的影响可从两方面分析,即一方面经济上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不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会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的压力。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题干明确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因此整理答案时既要注意各条之间的逻辑关系,又不要漏掉要点。本题答案可从劳动力资源变化、抚养负担加重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再次强调,字数控制在350字以内。参考答案:

中国当前“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带来的当前和未来二十年高年龄劳动人口比重结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中国劳动力的供求形势,中国的劳动力不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是劳动力流动方向发生变化,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西部地区提高工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限制劳动力输出等因素减弱了东部地区通过劳动力的高投入使社会总产出更低廉的优势。

三是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落后,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导致劳动力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造成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

四是“未富先老”的老龄化趋势、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既造成结构性劳动力失衡,又给社会养老造成很大压力,在社会产出相对减少、投入相对增加的情况下,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压力。

12/ 15

(二)参考所给材料,围绕“中国应如何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写一篇文章。(70分)要求:

(1)全面分析,自拟题目,不必以行政公文形式写作。(2)论述深入,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3)篇幅不少于1200字。问题解析:

此题为自由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围绕“中国应该如何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该主题来源于对中国“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的预测。虽然“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期的结束,但是,“人口红利”对于经济的发展显然十分有利。因此,创造新一轮“人口红利”的任务也显得尤为紧迫。整篇文章的书写要将“如何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作为出发点,主要针对现状提出创造“人口红利”的具体措施。

同时,材料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很多素材:材料6中对于“人口红利”定义的阐释,材料3、5、8、9、11等涉及的创造新的“人口红利”的必要性,以及材料1、2、4、7等提到的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可以借鉴的措施,如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考生可对这些措施进行相应地概括和提炼,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述。参考答案:

创造未来“人口红利”任重而道远

“人口红利”是指一国人口生育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人口红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人口红利”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这一优势能否转变为经济成果,显然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

13/ 15

充分利用。目前,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创造新一轮的“人口红利”。

创造未来“人口红利”,要在宏观指导上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力资源作为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要素以及实现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切实把人才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在工作部署上,要坚持把人力资源开发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超前谋划,周密安排,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创造未来“人口红利”,要继续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切实促进进城农民逐步融入城镇。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让农民作为劳动力转变成市民,在实现劳动力市场改造的同时有效地发挥人口流动的优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

创造未来“人口红利”,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障制度。当前,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而“未富先老”是中国老龄化的最大特点:老年人口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劳动参与率下降及其带来的劳动供给减少,都将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同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养老问题,使社会负担日益繁重。因此,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一方面,将现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改变为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度,这样相当一批退休人员可以不完全依靠现收现付制度来养老,可以大幅降低社会养老负担;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发展养老产业,这样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减轻劳动力的养老负担,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创造未来“人口红利”,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普及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实施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社会劳动力的素质。当前社会普遍存

14/ 15

在“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力现有素质与社会劳动力的需求情况不相符。因此,只有加强教育建设,加大对劳动力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才能调整劳动力结构,把中国的人口状况引入到由数量型转变成为质量型的发展轨道,从而更加有力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未来“人口红利”的实现将涉及到户籍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故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我们在享受“人口红利”所带来的丰厚回报的同时,还要警惕“人口负债”的发生。因此,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不仅是通过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上一篇:班级教育环境的创设下一篇:《岳飞传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