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2024-04-2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精选14篇)

篇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扇形统计图

一、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因此也叫百分比图)。

二、常用统计图的优点:

1、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的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三、扇形面积的大小表示的意义: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因此扇形面积占圆面积的百分比,同时也是该扇形圆心角度数占圆周角度数的百分比。)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知识点一:圆柱、圆锥的认识

相关概念:

①圆柱由一个上底面、一个下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上下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②圆柱的高: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圆柱有无数条高,每条高相等。③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④圆锥的高:圆锥的定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只有一条高。

知识点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是正方形。

①假如是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长a,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C,宽b就是圆柱的高h。

长方形的面积S=a×b=C×h=2πr×h=2πrh,就是圆柱的侧面积。②假如是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a既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C,也等于圆柱的高h,也就是说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正方形的面积S=a×a=C×h=2πr×h=2πrh,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公式=Ch或者=2πrh或者=πdh

知识点三: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

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加上两个底面组成,计算方法是S表=S侧+2S底,因为S侧=Ch,S底=πr2,所以S表=Ch+2πr2 =2πrh+2πr2

用乘法分配率得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2πr(h+r)例1: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高是12.56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做一个这样的罐头盒需要多少铁皮? 解析:本题中罐头盒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说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等于12.56厘米,可以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2πr,把r先求出,最后再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解:12.56÷3.14÷2=2(厘米)2×3.14×2×(12.56+2)=182.8736平方厘米

答:做一个这样的罐头盒需要182.8736平方厘米铁皮。

知识点四: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

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长方体=S底×h,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圆柱= S底×h,长方体的底面积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柱的底面积是圆。

相关公式:①已知半径和高,V圆柱=πr2h ②已知直径和高,V圆柱=π(d÷2)2h ③已知周长和高,V圆柱=π(C÷2π)2h 难点解析: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n份,切开后平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得到的结论: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长方体的两条长的和;圆柱的半径等于长方体的宽;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侧面=长方体的前、后两个面积的和(长×高);圆柱的上、下底面和等于长方体的上、下底面和(长×宽),所以圆柱的表面积比长方体的表面积少左右两个侧面(宽×高)。

知识点五: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掌握:

根据书本上的实验可以得到结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或者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用字母表示为V圆柱=3V圆锥或者V圆锥=1/3V圆柱。相关公式:只需要在圆柱的相关公式前面乘以三分之一。①已知半径和高,V圆锥=1/3πr2h ②已知直径和高,V圆锥=1/3π(d÷2)h ③已知周长和高,V圆锥=1/3π(C÷2π)2h 重点解析:

在一个圆柱里面挖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和剩余部分的体积比是1:2。例1:工地上的沙堆成近似的圆锥形,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沙子约重1.7吨,这堆沙子共重多少吨?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以用公式V圆锥=1/3π(C÷2π)h 1/3×3.14×(12.56÷2÷3.14)2×1.5=6.28立方米 1.7×6.28=10.676吨 答:这堆沙子共重10.676吨。

知识点七:圆柱和圆锥的横截面

理解掌握:★圆柱横截面的分割方法:

① 按底面的直径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如果横截面是正方形说明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相等。② 按平行于底面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圆。圆锥横截面的分割方法:

① 按圆锥的高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等腰三角形。② 按平行于底面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圆。

2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比例

知识点一:图像的放大和缩小 理解掌握:

把图形按1:n的比缩小,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1/n; 把图形按n:1的比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n倍。知识点二:比例的意义 理解掌握:

1、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任何一个比例都是由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组成。

2、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2)比由两项组成(前项、后项)。比例由四项组成(两个内项、两个外项)。

知识点三:应用比的含义组成比例

理解掌握: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比例;若比值不想等,则不能组成比例。知识点四:比例的基本性质

理解掌握: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若a:b=c:d,那么ad=bc。

若用分数表示比a/b=c/d,那么ad=bc。------十字交叉法 知识点五:解比例 理解掌握:

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

例1: 5:8=x:16 1/9 : 1/4 =x:18 8x=5×16 4:9 =x:18 x=10 9x =4×18

x =8 知识点六:用比例解应用题

解题方法:审题列出比例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列出比例方程------解比例并检验写答

例1:A、B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5:3,如果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了420元后,价格比是6:5。那么A商品原来多少元?

解析:本题中告诉我们A、B两种商品涨价前后的价格比,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到等量关系是:

(A商品原来的价格+420元):(B商品原来的价格+420元)=6:5 利用比例基本性质,设A商品原来的价格是5x元,B商品原来的价格是3x元 列出比例方程

(5x+420):(3x+420)=6:5

(5x+420)×5 =(3x+420)×6------比例基本性质

25x+2100 =18x+2520------乘法分配率 25x-18x=2520-2100------等式基本性质

x =60

5×60=300元

答:A商品原来300元。

知识点七:比例尺的意义 理解掌握:

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关公式:(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3)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知识点八:比例尺的应用 理解掌握:

(1)注意比例尺的前后单位是否统一。一般比例尺的单位是厘米,而题目往往会给出以千米做单位的比例 尺。如1:40千米=1:4000000厘米(2)因为图上距离是比例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例的后项,所以当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时,表示设计图纸大于实际物体,如比例尺是10:1(经常在精密仪器、化学领域中出现);当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时,表示设计图纸小于实际物体,如比例尺1:100(比如设计一栋教学楼)。

第五单元 确定位置

知识点

一、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理解掌握:

(1)用字母表示方向。S表示“南”,W表示“西”,E表示“东”,N表示“北”。

(2)理解“X偏X若干度”,如南偏西15°,表示由南面向西面旋转15°的方向;西偏南15°,表示有西面向南面旋转15°的方向。这两个方向一样吗?请同学们仔细考虑一下?如果不一样,那么应该这么说呢?南偏西15°= 偏 ° ;西偏南15°= 偏 °。

(3)如何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呢?

答:一找观察地点和实际地点,二看实际地点在观察地点的什么方向上,三量出观察地点和实际地点的距离,四标注要清楚。知识点

二、根据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解题方法: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按行走路线,确定观测点及行走方向和路程,用“先„„然后„„再”等词语,按顺序叙述。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知识点

一、正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

(1)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 的比值(在除法中是叫做商)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应用方法:

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 反之不成正比例关系。(简说:用除法,商一定,成正比)知识点

二、正比例的图像

理解掌握:

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知识点三: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

(1)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应用方法:

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反之 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知识点四: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

解题方法:

(1)判断题目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2)设未知数,列方程;(3)解方程并检验写答。

例1:一部机器上有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主动轮有80个齿,每分钟转90转。从动轮有48个齿,每分钟转多少转?

解析:先判断齿数和转数成反比例关系,理由是齿数×转数=总齿数(一定)。

等量关系是:主动轮齿数×主动轮转数=从动轮齿数×从动轮转数 再设从动轮每分钟转x转。48×x=80×90 x=150 答:从动轮每分钟转150转。

篇2: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平面,侧面是曲面。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6.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S底×2或2πr×h+2×π。

7.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侧=Ch或2πr×。

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即V=sh或πr2×。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10.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12.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Sh或πr2×h÷。

13.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

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求侧面积);

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

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④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通风管(求侧面积)。

小学6年级毕业考试数学重难知识点

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

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②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③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基本思路:

①假设工作总量为“1”(和总工作量无关);

②假设一个方便的数为工作总量(一般是它们完成工作总量所用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利用上述三个基本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出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间的两两对应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做好笔记,用来记录老师讲课重点、补充难题、听课心得等内容,方便日后复习与记忆。而小学数学笔记的记录,很多孩子无法准确掌握,需要下点工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为什么要记笔记?

笔记可以方便日后有重点、不失真地复习。

奥数课堂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涵盖定义、公式、解题技巧等各个方面。大多数同学难以一堂课完全掌握全部内容。尤其我们的课堂还经常包含一些经典的难题、补充题,单凭一次性的记忆无法提供充分的反刍的素材。

二、记笔记要避免的误区

然而,很多同学出于不自信或者对家长的敷衍,为了笔记而笔记——笔记完成就“大功告成”、束之高阁。殊不知:记在自己脑袋里面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有笔记而无复习正是做笔记的错误。

三、记笔记的形式

你们的笔记本内容多吗?平时书包装满的时候,你能够方便的找到笔记本吗?单独阅读笔记的时候,你觉得丰富吗?如果这三个问题你都回答“否”,那么请考虑一下将全部的笔记搬到讲义上去。

笔记一定要方便日后查阅。书写过程中,字迹不要求美观,但是至少直观。

关于某一题的延伸记录在题目旁边,关于一讲的梳理可以放到章节前,补充的题目可以放到章节后,个人心得可以放在页眉页脚。如果有补充随材还可以粘贴或者插入到讲义当中。

篇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1.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下来,能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2.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视频。

2.学生准备:询问家长搜集童年趣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聊一聊童年趣事。(板书课题:童年趣事)

2.咱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

3.师:看了这组图片,你们都笑了,为什么笑?

二、聊趣

1.师: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请看屏幕:

下面这些事是童年趣事吗?先读一读再判断,说出理由。

2.师:看来呀!要写好作文首先要精心选材,只有情节丰富、波澜起伏的事才能吸引人,只有亲身经历、有情感的趣事才能打动人。(板书:精心选材)

三、写趣

1.师:选取了有趣的事,怎么把有趣的事说具体呢?前几天,我班上有一个叫栋栋的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件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视频,播放后讨论:

你们笑了,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深刻?(学生交流,体会有趣)

3.猜结果。

师:就在这时,“咚咚……”敲门声响起了,猜猜看,下面会发生什么?学生想象。

师:把出乎意料的想象写进作文一定会很有趣。

4.师:到底谁来了?后来亮亮把这段有趣的经历记录了下来,谁来读一读。

出示教师的下水文:

星期六早晨,我在写作业。妈妈对我说:“栋栋,妈妈去买菜,你在家抓紧时间写作业,字要写认真。”“嗯。”我随口答应,心里窃喜:“哈哈,自由喽!”

妈妈一走出门,我立刻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拿起桌子上的香蕉,掰开,塞进嘴里,随手把香蕉皮扔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耶,我玩会儿电脑吧!”我一阵狂喜,该我大显身手了!我打开电脑,进入游戏,一会儿就把“敌人”全消灭了。

“咚咚咚……”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一惊。坏了,老妈回来了。我关掉电脑,急跃而起,猛一转身,不巧踩到我刚才扔的香蕉皮上,摔了个四脚朝天。我一瘸一拐地去开门,心里忐忑不安,这回得挨打了。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楼上的邻居来串门。唉,做贼心虚可苦了屁股喽!

5.师:品一品,这个片段中哪些细节描写把有趣的地方写得具体生动呢?

【预设一】

生“:站、伸”写出了栋栋的动作。

师:除了这些动作,这里还写了其他动作。(教师圈画)

师:“站、伸、拿、掰、塞、扔”这一连串准确的动词具体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还写出了小作者的心情。追问:什么心情?

【预设二】

生:“关掉、一跃而起、转身、踩到、摔”写出了小作者紧张的心理。

师:假如没有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那么这件事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有趣了。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栋栋在写“贪玩”这个片段时抓住了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进行细节描写,具体生动,一波三折。所以我们写童年趣事时,过程曲折,注重细节,就会吸引人。(板书:描写具体)

6.师:今天的习作要求就是写一件童年趣事。

出示习作要求:

(1)从生活中选一件有情有趣的事情写下来。

(2)把有趣写具体,用词要准确。

(3)题目自拟。

7.师: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小事,昨天回去和爸爸妈妈聊过吧?说一说你经历过什么有趣的事?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上就写最有趣的那个部分。想一想,你准备写哪个片段呢?准备怎么写具体?(指名交流)

师:(指板书总结)刚才的讲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抓住语言、动作,或者抓住心理活动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下面,请拿出练笔纸,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写下记忆中最有趣的那个片段,力求一气呵成。(时间8分钟)

8.学生写作

四、评趣

1.师: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通过增、删、调、换等方法就能把文章修改好。给你两分钟,请你用学到的方法改一改自己写的片段。怎么发现问题呢?轻声朗读,对感到别扭的地方加以修改。

2.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习作。(指名读)

差一点闹笑话

今天体育课上,老师要考一分钟跳绳。我因为体育成绩不好,而跳绳却是我最拿手的体育项目。(师:听出问题了吗?关联词不准确,“因为……而……”应该换成“虽然……但是……”)我焦急地等待老师叫我,想让自己好好露一手。(师:这段话写出了小作者急切地想露一手的心情) 终于轮到我了。

“预备,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飞快地跳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了。(师:把这句再读读,你会发现啰嗦。把“可是”去掉)又过了一会儿,我才明显感觉到裤子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滑。我感觉到同学们都在盯着我,我的脸上火辣辣的,心里不停地念叨,一分钟快点到,快点到……(师:心理活动描写真实细腻,比较成功)

“停!”听到老师的命令,我松了口气。好险呀!差点闹笑话。(师:此时小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我伸长舌头,拌了个鬼脸。

3.师: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趣事写完整,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写清楚,再加上题目,那么一篇精彩的习作就在你手中诞生了。

4.总结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值得我们回忆,这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的童年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充盈着感动的情怀,用心记录它们,我们将收获与众不同的快乐。

篇4: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关键词]古典诗词 想象 体验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8

传统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师将诗歌大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逼迫学生将意境深远的诗词进行不切实际的肢解,而忽略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将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才能使诗词教学由机械肤浅的层面逐渐走向丰厚灵动的境界。

一、在逐层诵读中明晰故事,感知词人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诗词传达情韵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律、声调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因此,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保底工程。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故事,是学生读出古词韵味的重要方法。

在执教《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诵读过程。

1.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教学“兴”“藕”的读音。

2.以《人间词话》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论述引领学生感受宋词的精妙和韵味。

3.标出此词节奏,依托注释掌握词中的故事。

纵观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宋词的诵读并不只停留于篇数的累积,更不是枯燥单调地重复,而是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诵读。

二、在想象体验中再现画面,揣摩诗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逐步朝着诗词的内蕴出发。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李清照笔下生动的画卷。

1.词人乘着小船,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关键词进行想象)

2.组织学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黄昏的景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描述,并激情诵读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处”:借助“深”字想象词人被各种形态的荷花所包裹的画面,体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滩鸥鹭”:引导学生从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入手,感受别样的动态画面,并想象鸥鹭齐飞、双桨划水、词人叫笑的各种声音。

经历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品悟词中的语句,才能还原词人真实直观的经历。

三、在资料介入中掌握背景,体悟诗人

古诗词由于其用词的语法习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给诗词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天真烂漫的孩童,洞察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韵,真正感受词人独特的心境呢?笔者在执教《如梦令》一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整合处理,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1.紧扣“兴尽”“沉醉”感受词人当时豪放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从而推测感知词人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补充李清照的资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响下能诗善词,生活优越自在,可在“靖康之耻”后,李清照背负着国亡家破的阴影,生活陷入孤苦凄凉之中。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首词作,特别指出由于作者年轻时的惬意悠闲已经不复存在,才用“常记”一词。

此时,词作中的语言文字已经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作者生命气韵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从而为学生体验诗歌内在的情韵提供了帮助。

四、在比照阅读中辨析异同,洞察诗人

对比是生命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最佳方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就是让学生补充相同主题或者内容相近的诗词、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作品,在学习教材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补充诗词进行比照性学习,从而触摸诗人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生命的特质,真正与词人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在执教《如梦令》时,笔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武陵春》。

1.教师出示《武陵春》,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词不同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词牌名下词作的文体格式的认识。

2.扣住关键语句“载不动许多愁”引发学生对《武陵春》情韵的体验。

3.列举两首词的相同因素:舟——有乘兴之舟与载愁之舟;花——有勃发之花和败落之花;词人——一个是开朗豁达的少女,一个是愁绪满腹的老妇。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拨开文字的藩篱,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实现精神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从诗词中汲取营养。

篇5: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1、一幢(zhuàng)房子 一栋(dòng)房子

Xie 泄气 推卸 松懈 玉屑银末

Jing 竞争 纯净 毕竟 处境平静

You 优雅 幽静 忧愁 悠扬 优秀

顾名思义:顾,看。名,名字。义,意思。 情不自禁:禁,控制。 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超出一般。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2、近义词:孤立(独立) 典范(榜样) 和谐(协调、融洽) 倾泻(倾注) 牺牲(就义)

3、这是一篇演讲稿,以合作为话题,阐述了为什么要合作?什么是合作?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三个问题。在阐述如何进行有效合作时,作者选择了两个事例:交响乐团在指挥家的指挥下进行完美和谐的演奏(交响乐团的演奏),告诉我们合作首先要有高度统一的目标并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中国小学生成功完成“火屋逃生”实验(从瓶子里取出彩球),告诉我们有效的合作还需要有集体荣誉感,有自我牺牲精神。

4、合作的成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团结一致、

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同仇敌忾、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和衷共济。

5、表示死的成语:驾鹤西游、含笑九泉、英年早逝、与世长辞、命丧黄泉、死于非命

6、关于合作的名言或俗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古今贤文 合作篇)

仿写:1、如果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如果你是演员,就要和其他演员一起拍摄,共同演好一部戏。

2、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篇6: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1、会背诵、默写、解释这两首词。

2、《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这首词写出了词人郊游时的愉悦,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3《如梦令》中“醉”表明词人 心情愉快,是开怀畅饮的结果。“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日暮”和词人“醉”了,也可能是词人兴致很高,流连忘返。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 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心情。

4、《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张志和,号“烟波钓徒”。词中了描绘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

5、《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雨小,鱼肥,穿了蓑衣,戴了斗笠,渔翁已经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了,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不愿再涉足朝廷的风浪. 透露出词人淡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6、《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我知道的词牌还有:清平乐、忆江南、水调歌头、沁园春、西江月。

4、兴尽:兴,兴致。尽了兴致,游兴得到满足。 不须:不必,不一定要。

日暮:夕阳西下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5、拓展:

(1)与荷花有关的诗句(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垂钓的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3)春天的风、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由“细雨”想到)

(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篇7: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疏理

一、解释词语

朝夕相处:朝:早晨。夕:晚上 。从早到晚都在一起,形容关系密切。

窗明几净:几(jī):小桌。形容房间干净明亮。

博大精深:博:广大,丰富,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

眷恋=依恋 憧憬=向往 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凝聚=凝结 炽热=火热

二、理解课文

1、本文通过作者对六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2、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老师像天使一样,有着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教育、感染着学生;老师像大树一样,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爱护着学生;老师像海洋一样有着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呵护下成长。这句话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和爱戴之情。)

3、临别赠言:

不管未来有多遥远,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友谊是珍贵的,友情是无价的,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最快乐的!

亲爱的同窗好友:努力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不努力必定不会成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如果分别是必然的,那么无论你走到哪里,我的祝福就跟到哪里。

今日同窗分别,说一声:“珍重!”明朝校友相逢,贺一句:“成功!”

把握机遇,把握时光。

你的将来,由你创造。

篇8: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关键词:《孔子游春》,教学设计,苏教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高年级的教学应该集阅读、理解、思维、想象和创造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设计思路:

《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教育弟子的故事,表现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的真挚情感。教学中把孔子带领学生游春的过程转化为“泗水春景图”“孔子论水图”“师生言志图”三幅情境图,通过赏、议、抒的教学过程来让学生体味文意。

教学目标

1. 在自学本课生字词的基础上,借助词语的理解,领会课文的内容;

2. 通过“赏”“议”“抒”的过程,理解孔子带领学生游春的目的;

3. 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做人要做像水一样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教学重点:

读中欣赏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热议孔子论水,抒发师生的言志。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论语》上的佳句?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佳句呀,都是孔夫子说过的话。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隧道,来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让孔夫子来给大家上一堂情境教学课好吗?来聆听圣人如诗般的教诲。今天,我们来学习《孔子游春》(板书课题),学生同时书空。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文。(出示自读要求)

2. 交流初读体会:(1)你读了课文,了解到什么?(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赏“泗水春景图”,议“孔子论水图”,抒“师生言志图”。

(三)赏“泗水春景图”

1. 春天的泗水是个好地方,你还记得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2. 课文中描写的泗水春景图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段。

3. 学词:(1)广袤的大地:读准生字,问——这里的广袤可以换什么词或还可以说怎样的大地。(2)飘逸的长发:读准生字,指导书写。请全班女生一起来读,师生共评。(3)宽广的胸怀、飘逸的长发、明亮的眸子、甜蜜的絮语。出词:文中还有一些类似的词组,全班读。师:这些词一般用来描写美丽的女子。下面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课文再读读看——师生接力读。(4)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点评。

(四)议“孔子论水图”

1. 默读第一自然段,从中发现: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是为了水去的。

2. 论水——遇水必观的孔子,究竟对水有着怎样的心得呢?

3. 自读。

4. 指名读。

5. 能听懂孔子的意思吗?(1)同桌互议:(不太懂)——当然,孔子话里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2)指导方法:师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细细地揣摩,提起笔,细细品味,写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3)生品读、批注。

6.交流点拨:(1)有德行。(师点出水的无私)指名该生读句。(2)有情义。(出示课件)随着地势的不同,水的形状又会发生哪些改变呢?句式拓展:水流进湖泊,就成了(……);水遇到悬崖峭壁,就化身为(……);遇到窄小的地势,就成了(……);汇合在一起,奔腾而去,就成了(……)。师点拨:有形却无形,水就是这样谦恭温柔。请女生一起读句。(3)有志向。请男生读出水的这种勇气与毅力。(4)善施教化。还万物本真的面貌,让万物洁净、美丽。

7. 再次鼓励学生用心领悟。

(五)抒“师生言志图”

1. 师:孔子仅仅是在谈水吗?他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怀啊!为了让大家走进孔子的内心,老师准备了一段介绍孔子的录像——看录像。(录像可以配些关键字幕)

2. 生结合录像汇报:能从孔子的身上看到如水一般的美德吗?

3. 师:(1)智者乐水,在水中,孔子看到了君子所具有的所有美德。让我们读出对“水”由衷的欣赏。(3)君子有德,君子如水,孔子的一言一行,也让我们看到了君子如水一样的风范。让我们读出对“真君子”的敬佩。(4)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孔子的话语如太阳般温暖着我们,读出我们对孔子的敬意吧!

(六)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听了孔夫子的“情境课”后,你有了哪些收获呢?

2.谈收获。师提示:可从词、句的积累,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诸多方面来总结,着重于谈文章的思想感情。

3. 积累词句。如果积累的是自己喜欢的词语,则用这个词语造句;如果积累的是句子,则背诵这个句子。

4. 课文结尾说:“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春意为什么会变得更浓呢?回顾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春光不变,但人欣赏春光的心情在变;春光不变,但春光中人心中的春景在变;春光不变,但春光中人的思想境界在变;春光不变,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变……)

(七)布置作业

1. 摘抄、背诵孔子的名言;

篇9: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关键词]品读 精读 爱 美 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9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文章通过质朴的文字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繁花中,外表普通沉静的夹竹桃所具有的可贵韧性,寄予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雅志趣。如何让学生透过季老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文字风格,品读言语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之美,感悟其人文情深,这是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读三悟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三思三疑,使文本阅读达到了言意兼得。

一、初读情思悟情深,追问“爱”从何来

《夹竹桃》一开篇,便以朴实的文字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段话值得学生品读,原因有三:其一,这里用了两个否定式的句子——“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用了一个重点强调的肯定句式——“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两种句式上的转换,透露出作者对夹竹桃的深深情思。其二,这段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品读的思路,铺设了一条探寻作者人文情怀的阅读之路。其三,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词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我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展开追问:“文中哪里能表现夹竹桃的不名贵?你从哪里读出夹竹桃不是最美丽的?文中哪里表现出‘我’最留恋夹竹桃?‘我’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夹竹桃情深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通过初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并找到了与之相呼应的结尾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由此理清了本文的思路:夹竹桃的韧性使“我”留恋和欣赏,夹竹桃的月色之美让“我”回忆和眷恋。这样一路追问,学生一路梳理,对课文就有了清晰的探寻。

二、再读韧性悟哲理,探究“美”在何方

《夹竹桃》写作风格独特,文质兼美,意涵丰富,在质朴的笔触中融合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在季老的眼中,夹竹桃的美并不在外表,而在它内在彰显出来的可贵韧性。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夹竹桃用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细读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进行圈画并批注。”学生找出了两段精妙的对比: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了院中繁花盛开的热闹,而到了第四自然段则描绘了夹竹桃沉静开花的淡雅。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学生针对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两个“又”字表现出夹竹桃花开不懈的蓬勃生命力,学生体验到这是美的接力,是生命的接力,在夹竹桃的世界里,没有衰败,只有灿烂。在对夹竹桃韧性描写的句子中,有一段引人注目的关联句式:“在……在……”“看不出……也看不出……”“无……不……”“从……从……无不……”。我让学生将这段话变成一首小诗进行赏析,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握其情感意涵,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无……不……”和“……无不……”都是表达夹竹桃天天盛开,从不衰败的含义,为什么还要反复使用呢?这种双重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个句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通过对夹竹桃韧性特征的再读品悟,学生从关联词的运用中认识到,这是作者强调情感的一种手法,也是对夹竹桃表达欣赏和赞美的一种言语形式。

三、精读文本悟想象,思考“真”为何物

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看似平凡的夹竹桃不只具有可贵的韧性,更有着无尽的风姿,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索。正是基于对夹竹桃的喜爱,他的文字从质朴立刻变得华丽起来,意蕴悠长。如在描写月影下的夹竹桃时,透过富有张力的文字表现,他让读者也跟随着文本一起浮想联翩:站在夹竹桃迷离的花影中,看那参差的叶影吹动,想它是地图,它就是地图;想它是亚洲,是非洲,它就是亚洲和非洲,在空白的地方还有大海;想它是水中的荇藻,就有池塘会出现在眼前。

在这段描述中,季羡林对夹竹桃的向往和留恋显露无遗。我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对话,进行自我解读和想象:“如果你就站在夹竹桃的月影之下,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幻想,感悟到季老写作的妙处:动静结合,让文本中静态的夹竹桃变得像一幅动态的画,活灵活现,亦真亦幻,由此我带领学生推己及人,根据自己手头搜集的资料,知人论世地去思考季羡林作品中的一个“真”字。著名作家宗璞评价季羡林先生为“夹竹桃知己”,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和情操,无一不是夹竹桃精神的写照。通过文本精读,学生借由作者的经历感悟季老人文精神中的“真”,而这也正是夹竹桃韧性精神的本质所在。

在对《夹竹桃》三读三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从感知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到解读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雅品格,一步步深入挖掘文本言语,既得言又得意。

篇10: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色之美、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妾容似桃萼,郎心如竹枝,桃花有时谢,竹枝无时衰。这首诗说的就是夹竹桃,因它花似桃,叶似竹而得名。

3、本文作者是季羡林,他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他还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4月,93岁的季老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4、季老爱夹竹桃是因为:一是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二是夹竹桃有着可贵的任性:花开三季,花期长,不畏恶劣环境,生命力强;三是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作者许多幻想。

5、现代散文家宗璞称季老是“夹竹桃知己”,是因为季老也如这夹竹桃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在学术上,他是一棵常青树,是一面旗帜,是所有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6、描写花的成语:

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满园春色、繁花似锦

7、写花的诗句: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桃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菜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8、熟背并会默写4、5两小节。

9、解释带点词:

应有尽有:应,应该;尽,全都。

美不胜收:胜,尽。

叶影参差:参差,高低、长短、大小不一。

花影迷离:迷离,模糊。

毫不含糊:毫,一点儿。含糊,模糊、不清晰。

微风乍起:乍,忽然(或者 刚刚,起初)。

远渡重洋:渡,横过水面。 重,层。

10、重点词语

榆树、熏陶、凄清、凄凉、荇藻、飞蛾扑火、微风乍起、融洽、

宛如、衰败

篇11: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课文内容理解

1、功德无量:无量,无法计算;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课文中用功德无量来形容圆木棍,是因为:这圆木棍对刘老师十分重要,不仅支撑了他的身体,更支撑起了刘老师的乐观与自信。

2、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苏叔阳,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身残志坚的老师形象。课文讲述了与刘老师之间的三件事:谈残腿、写板书、放风筝,其中详写的是:放风筝。赞美了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与敬爱之情。

3、课文以“理想的风筝”为题,课文的结尾处也提到了“理想的风筝”,含蓄深刻,是因为:这风筝是刘老师那写过无数个粉笔字的手制成的,寄托着他对事业、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刘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我们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4、身残志坚、乐观顽强、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5、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笑 是因为刘老师的故事很幽默,将同学们都逗乐了;酸涩 是因为老师腿有残疾,大家感到心疼、难受;尊敬 是因为尽管老师腿有残疾还那么乐观、坚强,大家都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泛:真实地反映了同学们当时的心情变化。笑过之余,悲伤、难受之感涌上心头,对刘老师的理解和同情溢于言表。)

6、第9小节: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刘老师追风筝。“笑着、叫着”,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刘老师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他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7、课后问题2答案:

(1)浮:写出了压抑很久的心情终于不再受拘束,流露出了内心的愉快和舒畅。

(2)漾:形象地表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快乐,他的脸上充满了甜蜜的笑容。

8、省略号的作用:(1)省略(引文、内容)(2)声音断断续续。(3)语意未尽,留下想象(思考)空间。(4)打断说话的内容(或自己的思绪)

9、赞美老师的成语:德高望重、诲人不倦、春风化雨、良师益友、呕心沥血、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10、赞美老师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

11、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词语

1、多音字:翘 qiáo翘首遥望 qiào翘尾巴 转 zhuǎn转移 zhuàn转动

篇12: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打折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解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融会贯通。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课前设计:

1.出示习题。一种图书打八折后售价是20元,这种图书原价是多少元?

2.学生练习、交流、检验。

3.练习P93第7、8两题。指导学生理解“降价10%”的含义。第8题提醒学生注意:两种衬衫的原价是相同的,但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在售价是不同的;所花的108元是两种衬衣现价的和。

4.练习P93第9题。

篇1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长期以来, 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一直深处十分尴尬的境地: 要么字词教学低年级化, 将所有的生字词拎出来, 用很长的时间逐一讲解音形义;要么淡化字词教学, 识字读词一带而过, 将课堂时间让位于阅读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两种现象既是对高年级字词教学起点的茫然与价值的漠视, 更是对识字教学“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无奈。

如何摆脱这种“鸡肋”处境? 如何为高年级学生的字词学习“量体裁衣”? 我们首先得找到一把刻度精准的尺子, 这把尺子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并且在第三学段目标中规定了500字的识字 量 ( 占小学阶 段识字总 量的14.3%) , 指出高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年级字词教学的重要性, 明确该学段识字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其次, 我们得明确给谁量体裁衣, 也即明确高年级字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一般来说, 学生经过低中年级长期、系统的识字训练, 已经掌握了许多有效的识字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相当丰富的识字量。对这一点的忽视, 常常使我们的课堂热热闹闹, 但学生真正的收获甚少。再次, 什么才叫贴“身”或者贴“生”? 笔者认为不仅字词教学效率要高, 而且应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量体修短须合度 , 裁衣贴身且贴心”———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紧扣第三学段字词教学目标, 潜心探究高年级识字教学规律, 积极探寻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为此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作了基于单元板块整合字词教学的尝试。

一、突出重点, 字音教学须有针对性

【教学片段1】读准轻声字

出示:吆喝 (yāo·he) 风筝 (fēnɡ·zhenɡ)

蜈蚣 (wú·ɡōnɡ)

师:孩子们, 请读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 对“蜈蚣”一词, 有的学生把“蚣”读成第一声, 有的学生读成轻声。

师:“蜈蚣”这个词, 两个读音都对。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三个词注音有共同之处———两个 读音之间 都有小圆点, 也有不同之处最后的“ɡōnɡ”上面标了声调, 为什么会这样?

师接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凡例·注音》的说明, 解释了这一特殊读音现象。

师:听过吆喝声吗? (播放1991年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视频) 我们一起吆喝, 卖芝麻糊哎——— (学生很兴奋, 有的同学不止念叨一遍, 感到很有趣)

师:不过在“吆五喝 (hè) 六”中, “喝”读第四声, 尽管它的意思都表示“大声喊”。无独有偶, 比如“看见 (kàn·jiàn) ”的“见”在“看得见 ”中一定得读“jiàn”。

【教学片段2】读准多音字

出示:旋转 连翘花

师:两个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正确把握多音字的读音需要借助字词典和词语所处的句子。请大家任选一个确定它的读音, 并且说出理由。

师在屏幕上出示“转”与“翘”的不同读音与相应的义项, 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生:我知道第一个词应该读成“旋转 (zhuǎn) ”, 因为在这里“转”表示改变方向。

生:我知道第二个词读连翘 (qiáo) 花, 课文里“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是依据。“翘花”就是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如果把连翘花比作人就是“翘首以待”, 多形象啊! (其他生笑)

【教学片段3】读准音译词

出示:福楼拜 莫泊桑

师:这一单元里有两个外国人名,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有的学生把莫泊桑读成“莫bó桑”, 有的学生读成“莫pō桑”。

师:莫泊桑到底该怎么读呢?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 大家议论纷纷, 但莫衷一是。后来, 我想这是个法语人名的音译词 , 我们可以 追根溯源 , 它的本来 面目是Maupassant, 国际音标注成[謖m藜up藜謖sɑ:nt]。我读两遍 , 你们听听应该选什么音?

生:老师, 我听了你读的音, 好像“莫bó桑”和“莫pō桑”都可以, 法语音介于这两者之间。

师:你的耳朵真灵! 此前你们问我阅读外国名著时, 为什么人名有多种译法, 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反思之一:有略有详, 只为有效

阅读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时, 往往采取检查自学情况的方式, 找出自学中的遗漏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字音。笔者课前精心设计了“学习单”, 在“我能读得准”板块中出示了本单元24个词语 (除了一二类词语, 还有课文中容易读错的词语) 。对于这24个词语, 笔者没有平均用力, 而是作了有略有详的处理。对于学生不易读错字音的词语, 我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正音的方式, 很快完成;而对于本单元中的“轻声字”“多音字”“音译词”则采取了重锤敲击的方式, 或借助字词典, 或联系上下文, 或追根溯源,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得言又得法。只有这样为学生“量体裁衣”, 才能贴身又贴心。

二、突破难点, 字义理解须在语境中

【教学片段4】在句子里玩味

出示:忠厚

师:忠厚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说一说?

生:忠诚厚道。

师:你说得完全正确。忠厚是形容人的, 往往和相貌联系在一起, 所以人们常说“一脸忠厚相”。课文中忠厚是形容谁的? 课文又是怎样描述他的忠厚的呢?

屏幕出示刘老师的肖像图, 及“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师:我们来看屏幕上的一句话。我们合作读一读。你们读加点词语, 我读其余部分, 注意留意加粗的词语。 (师生配合读句子)

师引答:个字———不高, 脸———微微发胖, 眼睛———时常眯起来, 头发———花白, 这样的人就是———忠厚的人。

【教学片段5】在段落中揣摩

出示:健壮

师:一提起“健壮”, 你就会想到哪些人?

生:运动员、身体强壮的人, 当然还有肌肉猛男。 (学生爆笑)

师:是啊, 不管是运动员, 还是身体强壮的人, 用“健壮”一词形容都很恰当, 但在《理想的风筝》中, 作者苏叔阳偏偏用“健壮”来形容失去部分左腿的刘老师, 这真奇怪。苏叔阳写出了刘老师的健壮了吗? 我们继续看屏幕上的一段文字, 你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说说“健壮”从哪些文字中透射了出来。

屏幕出示: 刘老师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 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 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 他用圆木棍撑地, 右腿离地, 身体急速地一转, 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 又以拐杖为圆心, 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学生抓住“只靠”“好几个小时”“急速地一转”“粗壮”“年过半百”“一天……多少次 ”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 笔者相机将这些词语泛红。师生配合读这段文字, 老师读红色词语, 学生读其余部分。

【教学片段6】在篇章间探究

出示:观察马车凝望泗水一无所获司空见惯滔滔不绝意味深长打下烙印无不惊讶

师:孩子们, 请你读读这些词语, 可以横着读, 也可以竖着读, 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是竖着读的, 我发现莫泊桑观察马车, 一开始是一无所获, 而他的老师福楼拜却滔滔不绝地说出了马车值得观察的地方, 这让莫泊桑深受启发。

生:我也是竖着读的, 孔子凝望泗水时, 弟子们都很疑惑, 因为流水十分常见, 的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没想到老师竟然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这让他们无不惊讶。

生:我是横着读的, 我发现编课文的老师和学生有共同之处。不管是马车还是泗水, 学生都认为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 观察的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没想到老师一个是滔滔不绝地说, 一个是意味深长地说, 这一番宏论让学生无不惊讶, 自然在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师:你们都很善于读书, 善于发现。 (出示福楼拜谈车和孔子论水的文字) 你们读读这两段文字, 觉得这两位老师怎么样?

生:他们十分善于观察和思考, 而且很有才华, 很有智慧。

师:是啊, 中外名师虽然教导弟子的话语不同, 但都是从平常之中看出不平常, 这是大智慧啊!

先男女生配合横向读词语, 后师生配合纵向读词语。

反思之二:纵横比较, 只为提升

高年级词解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学生预习时,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可以借助字词典理解词义,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前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后者提升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语义, 体会其表达效果, 正需要教师点拨引导, 精心设计。寓识于读可以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是“师恩难忘”, 教师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基础上, 可以基于单元板块设计字词教学。师恩难忘, 难忘的是恩师的声音容貌、神情动作, 难忘的是恩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忠厚”现出恩师容貌, “健壮”源于恩师动作, 而“观察马车”“凝望泗水”引发恩师的一番宏论。尤其是福楼拜和孔子的教学方法存在惊人的相似, 都极具教学智慧, 这智慧外显为“滔滔不绝”与“意味深长”, 这智慧又在与“一无所获”“司空见惯”的对比中得以加倍彰显。将具有营造特殊语境价值的词语放在一起, 纵横对比, 揣摩玩味, 不失为突破词解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

三、凸显要点, 字形书写须给操作法

【教学片段7】写对 , 知字理

师报默本单元最容易写错的五个词语。学生对照屏幕, 自批自改, 其中两个词语错得最多———“矫健”写成了“娇健”, “飘逸”的“逸”将 “兔”写成了“免 ”。

师:“矫”和“娇”长得很像, 意思却大不相同。后者表示柔弱, 所以我们常说娇柔。“矫健”的“矫”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

师:“矫”的小篆写法很有特点, 你看它的左半部分多像“箭”啊! (学生纷纷点头) “矫”本义是指将箭弄直的一种工具, 所以有了“矫正”的引申义。矫正的过程是需要力气的, 这项工作往往不能由弱女子来完成。

出示。

师:逸的金文写法更加形象, 表示像兔子一样逃跑。我们不是常说跑得比兔子还快吗? 古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造了“逸”这个字。

【教学片段8】写美 , 求动感

师:观察习字册上“”和“”的写法, 你感觉它们与平常的楷体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个字有些笔画连笔了, 比如“矫”的起笔撇和横连在了一起, “逸”里的撇和横撇也连在了一起。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撇和横连写成撇折, 撇和横撇连写成撇折撇。还有“逸”中“口”的横折和横连写成横折折,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可以写得更快。

师:这样写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 而且有一种动感之美呢, 你发现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并不是所有的笔画都可以相连。俗话说得好, “练字先练眼”, 要仔细观察习字册上的范字, 哪些笔画可以相连, 哪些笔画不能相连, 要心中有数, 不能乱来。

【教学片段9】写好 , 懂行款

师:课上到这里, 就快要结束了。这时的徐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跟一开始的交流还一样吗?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临别赠言”。

古乐声中, 师生在横条格中写话, 并利用展示台在屏幕上呈现教师写话过程。

在写话的过程中, 教师提醒学生写字时可以适当地藕断丝连, 而字与字之间要注意错落有致,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反思之三:一唱三叹, 只为渐进

汉字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 表现着我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是中华儿女向世界人民奉献的一份珍重厚礼, 它处处体现着繁杂而精妙、优雅而风趣。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高年级教学应该充分把握汉字发展的历史脉搏,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适时地把识字教学引向汉字文化的探究。

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硬 笔书写楷 书 ,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第四学段则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在小学六年级安排了连笔楷书这一特殊字体的练习, 这不仅使书写提速有法可循, 汉字的形体更加丰富, 而且为写字要求的落实作了中小衔接, 手段着实高明。当然这一做法也对教师的书写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不好法度和分寸, 只会弄巧成拙。

新课标还有“每天10分钟练习书写”的要求, 这一要求不仅包括针对性强的“练字式”书写, 还包括实用性强的“练习式”书写。笔者结课时的写话, 不仅是要求学生像名师那样观察, 发现特点, 更是对行款整齐、力求美观书写的执着追求。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识字写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识字写字的启智、育人功能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写字与做人是个终身命题, 教师的传授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 教师的职责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并努力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习惯成自然”。

篇14: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上一篇:我对摄影的认识下一篇:防雹队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