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2024-04-26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精选9篇)

篇1: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原文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科利亚的木匣》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解疑。

⒈(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石灰私自小脚丫、小手印的一页)大家看,这是某某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大家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⒉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⒊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⒋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一课。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

今天,老师把科利亚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CAI(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象)生质疑。

5、教师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克里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些什么?

6、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木匣,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⒉同桌互议。

⒊全班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埋木匣”的。

⒉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可在关键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⒊小组交流。

⒋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科利亚和妈妈都使用“量步子”的方法埋木匣的。

⒌指导朗读。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

二、中心切入,研读品味。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挖木匣”的。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要求学生在疑难的地方画上问号,把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⒉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小结并板书中心议题。

⒊教师指导学生读“挖木匣”的部分。

⑴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挖到自己的木匣,而第二次就挖到了呢?他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⑵在读中品味,感受科利亚的感情与情绪“焦虑——被嘲笑——冷静思考——兴奋”的变化过程。

⒋借助动画,直观呈现“挖木匣”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及人物特点。

三、拓展内化,揭示主题。

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你能给最后一个问句换种肯定的说法吗?

⒉导读、品悟、揭示并板书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起变化。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⒊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还是把重点落实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了,写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经常也出现错别字,因此我尤其重视记字形这一块,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其次,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另外还可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在字义理解方面,我们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有了这些做基础,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就更方便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学习课文,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篇2: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7课的1~3自然段。了解到,四年前,科利亚一家要到喀山城去躲避战争。临走前,妈妈埋下了箱子。妈妈是怎样埋箱子的?科利亚也埋下了木匣,他是怎样埋木匣的?(板书:四年前埋十步)

四年后,他们是怎样找到箱子和木匣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感悟

〈一〉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4页,自由读课文4~12自然段。用“--”画出写妈妈挖箱子的句子,“~~~~~~”画出写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

〈二〉学习妈妈挖箱子

师: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长大了,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他们回到故乡,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妈妈决定挖出四年前埋的箱子。

1、谁来读写妈妈挖箱子的句子?妈妈是怎样挖的?

2.妈妈挖到了箱子,非常高兴。自由读妈妈说的话,妈妈为什么说算术真有用?

3.指导朗读妈妈说的话。

师:妈妈数数挖坑,步数不变,挖到了箱子,所以她非常高兴,谁来高兴地读妈妈说的话。齐读。

〈三〉学习科利亚挖木匣

师:妈妈顺利地挖到了箱子。科利亚呢,为了挖到木匣,他挖了几次?

1.学习第8自然段。

(1)谁来读写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的句子?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相机理解“仍然”。

(2)科利亚挖不到木匣,他是什么心情?来,齐读这段话,读出他这种心情来。

(3)科利亚没有挖到木匣,他心里会怎么想?

师:是呀,妈妈步数不变能挖到箱子,科利亚为什么不到木匣呢,他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问号(板书:?)。

2.学习第9~10自然段。

师:这时,科利亚还遭到了小伙伴们的嘲笑。

(1)自由读第9~10自然段。小伙伴们为什么说科利亚的算术不管事?

(2)指导朗读第9自然段。

师:面对小伙伴们的嘲笑,科利亚怎么回答的。

(3)出示句子: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默读这句话,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谁能把它换成带句号的句子,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出示填空练习: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

(4)齐读陈述句(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不可能找到我的小木匣),科利亚为什么这样说?

(5)分角色读9.10自然段

3.思维辨析

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我们来帮帮科利亚分析一下。

(1)出示4种原因:A.步数记忆错误B.数数挖坑方法不对C.坑挖得不够深,不够大D.挖坑的步数不对

(2)这里有四种可能性,你默读思考一下,科利亚挖不到木匣问题出在哪儿,哪一个是对的?其余的为什么不对?

4.学习11自然段。

师:科利亚经过一番冷静的思考,他也找到了原因。

(1)默读11自然段,画出点明原因的句子。

(2)谁来读你画的句子?把你画的句子多读几次,想想是什么原因。

出示句子:木匣是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走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

(3)结合示意图理解句子。

①谁来读第1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师:人的步子大小和身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个子高的人,因为腿长,步子就大;个子矮的人,因为腿短,步子也小。四年前,科利亚几岁?你怎么知道的?五岁的科利亚个子矮,(出示示意图)步子也小,(板书:步子小)走十步,埋下了木匣。

②默读第2句话,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步子大了一倍)

师:(出示示意图)现在,科利亚长高了,步子大了一倍。如果走十步的话,所走的路程就是原来的一倍。所以,他应该走五步。来齐读这段话。

(4)你明白了吗,科利亚为什么步数不变挖不到木匣?妈妈为什么能挖到呢?

(5)科利亚找到了原因(擦去问号),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出示句子: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

指导朗读。

(6)老师听出了你们的兴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段话。

5.学习第12自然段。

师:于是,科利亚第二次动手挖起来。

(1)谁来读写科利亚第二次挖木匣的句子,科利亚怎样挖的?(板书:五步)

(2)科利亚走了五步,结果呢,和他说的一样,这里用了一个词“果然”,表示结果和预料的一样,谁能用“果然"说一句话。

(3)从科利亚第一次没挖到木匣,经过思考,挖到了木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读中悟理

师:科利亚真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他还从挖木匣这件事里明白了一个道理呢!

1.齐读13自然段。

2.科利亚通过挖木匣,感悟到了自已的变化,还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出示句子: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变化么?

你能把这个句子换成带句号的句子吗?(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2〉科利亚发现了自已的变化。你们呢,你们和以前比有什么变化?让我们放眼看周围的世界,你发现周围的事物有什么变化吗?

四.揭示主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激情总结:是啊,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的事物在一天天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只要你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 埋 步子小十步

(四年后) 挖 步子大了一倍 五步

一切都在变化

篇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者可用类比情境演示引入,导出本课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上课时,先找一名学生与教师进行跨步比赛:两人同时演示由教室门口向室内跨三大步,再由学生上前检测两人所跨距离的差异。接着,教师提问:同样是跨三步,为什么距离会有差异?课文中的柯里亚是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的?让学生各自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问题引路,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记事顺序清楚,结构思路明白,可让学生根据文后思考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柯里亚和妈妈“埋木匣”具体情景的语句,然后通过导读引思,讨论口说突破难点独立分段,弄清事情前后的内在联系。如:导读承上启下的第五自然段,可先让学生找出“就在那一天”和“住了差不多四年”表示时间的词语,启发提问这段侧重写了哪个时间?埋木匣和挖木匣前后相隔有几年?这几年中柯里亚会发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找出“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那时候还小”,“步子也小”,“我已经九岁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步子比那时候要大一倍呢!”等语句。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段,又能在读思训练中弄清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周围一切都在变化”一句话的理解。

3.设疑解难,训练分析表达能力

本文训练重点突出,一些句子讲出了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变化,导出了事物变化因果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紧扣训练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去寻找事物变化的因果联系,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将这种联系表达清楚,将学生的思维渗透到“双基”训练中。如设疑:①柯里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东西?又是相隔多少时间才去挖东西的?妈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挖到木箱子?②当初,妈妈不是随随便便地埋箱子的,而柯里亚是因为随随便便地埋木匣,所以现在一下子是挖不到木匣的。这样说对吗?为什么?③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柯里亚埋木匣的情景,这样写与下文写挖木匣又有什么联系?④既然知道柯里亚埋木匣跟妈妈一样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他妈妈为什么能一下子挖到木箱,而柯里亚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呢⑤如果他妈妈小时候就认认真真地离门口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到现在也数三十步能一下子挖到当时埋的木箱吗?⑥柯里亚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角度设疑,层层深入地推进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以上板书,图一、图二对比明显,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柯里亚心中的疑团和同学们心中的疑团(即板书中的“?”),都被轻而易举地解开,省去了许多口舌,学生也乐于接受。

篇4: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汉字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体会作者对汉字以及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指导书写“族”字。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祖国文化的信念与决心。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品读课文,感受汉字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祖国文化的信念与决心。

三、教学思路: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上要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再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创造。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理解汉字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作为教学重点。努力构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在汇报交流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虽然三年级的孩子在感悟理解能力上还不是很强,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教学,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文本,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读的每一个词语都是由不同的汉字组成的。我们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一个汉字如一幅画,令人陶醉。诗人刘湛秋对汉字更是情有独钟,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进一步了解汉字,再次感受汉字的奇特魅力吧!请大家齐读课题——《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读了课题,你能说说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爱)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题,做到未读文先有情。

(二)、抓住重点语句品读课文。

以文中“我真的是无限钟情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与奇特魅力。”这句话最能表的作者情感的句子为切入点来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无限钟情”说明喜爱的程度极深;“赖以思维与交往”点明了汉字的作用;“震惊于它的生命力与奇特魅力”凸显了汉字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汉字的无限热爱之情。再结合问题“文中哪一自然段具体写出作者对汉字的无限钟爱呢?”引导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的比喻句“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和“美丽多姿的鲜花”展现汉字的动态美和形态美,拟人句“不受拘束的享受自己的快乐”像人一样自由自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汉字的喜爱与赞美。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感受课文

仿照学习第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品读课文的方法,放手自学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展开教学,体会汉字像精灵一样,透露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为人们打开一个个想象的天地。”来感受汉字的变化无穷,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再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在笔锋顿挫间感悟——汉字的书法艺术。感受到甲骨文的形象之美,感受汉字字体的变化奇妙无穷。

(四)再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品读文本,升华情感。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地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由此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本节课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感悟我抓住描写汉字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魅力,体会作者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祖国文化的信念与决心。

篇5: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结合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小蝴蝶花情感的变化。

3、写出自己想对小蝴蝶花说的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发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想象。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小蝴蝶花由高兴、骄傲、到自馁、最后慢慢平静的情感变化过程及情感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表达能力与习作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独特的美。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

教学重点:体会小蝴蝶花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

教学要求:结合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小蝴蝶花情感的化。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独特的美,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

一、导入

1 播放动物表情图片 2 播放学生表情图片

谈话:人类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感情,自然界中另一个伟大的物种——植物,它们有没有自己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小蝴蝶花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它的情感。,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近可爱的小蝴蝶花,去听听她的故事.

二、细读课文,体会小蝴蝶花情感变化。

1、小蝴蝶花给我们讲了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汇报(板书:骄傲---自馁---舒畅)

2、(1)(阅读提示)请大家默读故事,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蝴蝶花是骄傲、自馁、自信的,[小精灵儿童网站]

(2) 把这些词句标画出来,简单写写批注。

(3)想一想为什么她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画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集体交流: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蝴蝶花是骄傲的

骄傲

1、从哪能看出她骄傲[Y1] ?

如果现在你们就是小蝴蝶花你会怎么说这句话?配上动作眼神读一读----指名读

2、口语交际:小蝴蝶花,能告诉我,在草丛中你们为什么这么骄傲?(原因)(因为觉得自己漂亮/因为周围的小花小草太普通了,颜色不美,也没有花香/)

引导学生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小蝴蝶花有着紫色的花瓣,不时飘散出淡淡的清香,而那些小草小花却很不惹人注目,与这些花草相比她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因此就很骄傲了。小蝴蝶花把你们的骄傲之情读出来吧。(展示读)

自馁:

导:小蝴蝶花在草丛中是如此骄傲,当她如愿以偿的来到万紫千红的花园里她却一下子变得自馁了

1、从哪里看出自馁?

汇报(出示文字:“她想:看来我是百花中最寒碜的花了,谁也不会理睬我!”) “最寒碜”什么意思?可以看出她什么心情?

体会读出自馁,不是滋味读出感受

2、哎呀!这是怎么回事?刚才小蝴蝶花还喊着说(出示文字让学生读:“我是百花中最了不起的了”)现在她却想(出示文字让学生读:她想,看来我是百花中最寒碜的花了。)

这两个“百花”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两个百花理解感情变化

3.小蝴蝶花为什么觉得自己在百花中最寒碜呢[Y2] ?

出示文字:“初到这里,她有些头昏目眩。她看看那白玉栏杆里的雍容华贵的牡丹,开得多么旺盛;那正在怒放的碧桃,开得比朝霞还要鲜艳……数不尽的名花奇葩在争芳斗艳,说不清的花香在空气中迂回流荡。”

“雍容华贵”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看图片—读出美

“怒放的碧桃开得比朝霞还鲜艳”会是什么样?--怒放选词义--赏图片—读出美

4.这个万紫千红的花园就只有牡丹和碧桃吗?从哪体会到……数不尽,说不清。

发挥你的想象,你仿佛在花园中看到了什么花?我们随小蝴蝶花去花园看看吧!(赏花,引导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样的花) 运用语言:那----,开得----赞美花园中的花

这真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小蝴蝶花就是看到这些名花奇葩,闻到这些数不尽的花香,一下子变得自馁了,低下了头。她想:(指名读)

舒畅:

这时一群孩子来到花园赏花看到了小蝴蝶花说了什么?读读---分角色表演小场景(导出原因)

听了孩子的话,小蝴蝶花怎么了?

(出示文字:“听了孩子们的话,小蝴蝶花扬起了头,心情舒畅极了。) 我们在什么时候才会扬起头[Y3] ?

练习:听了孩子们的话,小蝴蝶花扬起了头,心情舒畅极了。她想:----------?

(有小朋友来欣赏我,看来我不是很寒碜,也有吸引人的地方/小朋友夸我,说明他们看得起我,我不要自馁/我和牡丹等名花相比,不如它们,但我也有自己的美,不该自卑,要有自信/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等)

2.把小蝴蝶花平静的心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有感情读课文,感悟文章情感

小结:(指板书)小蝴蝶花最初是那么骄傲,后来变得自馁,最后心情舒畅找到了自信,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和小蝴蝶花说什么呢?

集体交流。

老师也想和小蝴蝶花说两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份独特的美,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有不因自己的短处而失去信心。

篇6: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1、学会6个二类字,认识5个一类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向往,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感受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用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指挥去解决。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在海里什么动物最凶猛吗?对了,是大鲨鱼,它们专门欺负小鱼,可坏了。但是有一群小鱼不怕它们,还把大鲨鱼吓跑了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板书课题《黑眼睛的大红鱼》,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说课文大意。质疑问难,交流体会,将问题归类,提炼出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有价值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这段告诉我们大海里有一群小雨,其中只有一条是黑色的,其余都是红色的。)读一读。

2自己读第二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看图认识虎头鲨。

3失去了同伴的小黑,感到怎么样?(当鲨鱼吃掉了小黑的伙伴—小红鱼后,小黑在海中漫无目的的游着,形单影只的他感到孤寂,害怕。)你该怎么读这几段呢?

四、学习书写生字。

1学生分析字的结构特点。根据字特点让学生独立识记:“涛,况,慌,掉”为左窄右宽,“逃”为半包围结构,“且”为独体字。2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新课。

失去了同伴的小黑又孤寂,又害怕,又难过,它到了哪里呢?

1学生自己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小黑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奇妙的生物。在文中勾画出来。(小黑游到了海底,看到了很多奇妙的生物。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看见了走起路来像怪物似的大龙虾,看见了像是被看不见的先牵着游的怪怪鱼,看见了长在岩石上像糖果一样漂亮的海草„„读出自己对海底世界的向往和喜爱。)

2小黑又碰见了很多小红鱼,他想出了一个什么好主意?(小黑让小红鱼密密的挨在一起,游成一条大鱼,自己做这条大红鱼的眼睛。)他的办法有作用吗?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三、拓展训练。

小黑和他的朋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1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后来的故事。分小组交流。2由小组挑选,全班交流,学生评议,3教师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从这些小鱼身上,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

21、黑眼睛的大红鱼 看到许多奇妙的生物 想出一个好办法---变成一条大红鱼

团结就是力量

智慧就是力量

古诗诵读《牧童》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大家觉得大自然美吗? 今天学习一首古诗《牧童》,诗中描写了郊外的景色和牧童快活的生活。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2自由读。同桌互读,三、诗人眼里的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到诗里去找找吧!

诗意描述:

“草铺横野六七里”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六七里”在这个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下句 的“三四声”也是虚指。“笛弄晚风三四声”牧童悠闲的放着牛,吹响了笛子,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回到家里已经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

“不脱蓑衣卧月明”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的快活的生活。诗句抒发了悠闲自得,怡然自乐的野趣。)

三、巩固。

配乐背诵古诗。试着默写一下。板书设计: 牧童

草 六七里 笛 三四声 归来 黄昏后 不脱 卧月明 语文乐园七 教学目标:“我来试试”由四部分组成:读一读,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认一认、读一读,体会诗中赞颂的精神;写一写、背一背,朗读并背诵名言谚语;读一读,朗读诗歌体会感受。“探究与发现”知道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示的意思不同,甚至连词语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语文乐园七”

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二 读一读 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词语,读准字音。教师利用词语卡片,随意点学生认读。并将卡片贴在黑板上。3 集体认读词语,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4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表示时间很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一些,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学生自由补充,如:转眼间、须臾„„ 三 认一认,读一读 出示四幅图,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体会图意。2 出示诗句,结合图画自由读诗句,理解诗句的含义。小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选代表准备发言。4 全班交流。5 教师点评。

5指导朗读,检查学生背诵。四 写一写、背一背 出示三句名言谚语,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2 指名读句子,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可开展“看谁背得又快又好“的活动。4 指名背诵。同桌互背互查。5 学生交流积累的有关名言。教师指导学生抄写名言,做到正确抄写,整洁美观。

教师注意学生书写、执笔的姿势。五 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小诗《想要》。边读边想:你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 全班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思考令梦想成真”?为什么“思考令梦想成真”? 3 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小诗,读出自己的感受。4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班齐读。六 探究与发现 自读相声片段,说一说这段相声讲了什么意思? 2 指名读带点词语,思考带点词语是什么意思? 3再读片段,你读后有什么发现? 4 交流自己的心得和发现。(1)“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指办事不负责任,在这里形象地描述了射击运动员在射击比赛时的动作。(2)“得寸进尺”比喻贪婪的欲望越来越大。在这里把跳高运动员积极拼搏,不断努力取得好成绩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了。你是怎么发现的?大家交流学习方法。6 拓展训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总结。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知道这一点,对我们正确阅读、写作大有好处。

口语交际 :《帮助过我的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话题懂得自己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对帮助过我们的人,要懂得感激,并记住他们对我们所做的一切。培养学生清楚表达和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教学重点用准确灵活的语言把别人对我的帮助说清楚。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题

1儿童歌曲《说谢谢》,像这样的事情你经历过吗? 2 导出话题“帮助过我的人” 二 分组交流 教师提出要求: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帮助过自己的人和事。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小组推荐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三 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交流,教师和其余学生倾听。2师生评议:(1)内容是否准确具体;(2)语句是否通顺流利;(3)语言是否生动灵活;(4)„„ 3 学生根据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再次练说。4 通过这些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教师小结:(略)四 拓展训练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再得到他人的帮助,我们都可以像今天这节课所学到的这样,真心真意地说声:“谢谢”。习作

黑眼睛的大红鱼(第二集)习作要求: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能把自己想到的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习作过程:

一 回顾课文内容 指名讲述课文《黑眼睛的大红鱼》。回顾小黑在大海里看到了哪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小黑和小红鱼用什么办法吓跑了鲨鱼 二 分组交流 教师提出要求:展开想象,编出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的故事。2 学生在组内交流,相互讲述,相互启发。

教师巡视,辅导能力较差的学生。3 组内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三 指名讲述 各小组代表继续讲述黑眼睛的大红鱼的故事(第二集)。

师生评议:(1)想象大胆、合理。(2)语言通顺、流畅。(3)情节生动、具体。2 按要求补充、修改故事内容。四 指导写作 把自己讲述的故事内容写下来。

教师辅导能力较差的学生。按修改作文的要求,独立修改作文。五 优秀习作欣赏。1 优秀习作自荐。2 欣赏、评议。六 誊写作文(略)

22竿上取物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 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默读课文。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长文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徐长文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同座交流:作者写了徐长文小时候的两件事:徐长文用巧妙的方法提水过桥;徐长文把长竿伸到井里,轻松取到了礼物。二 默读课文,体会内容 自由默读课文1—5自然段,用笔画出描写徐长文提水桶过河的语句,并多读几遍。2指名朗读徐长文提水过桥的语句,思考徐长文的方法和别的孩子有哪些不一样。3学生找出不一样的地方全班交流。联系自己的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理解“欢呼雀跃”“莽莽撞撞”的意思。重点指导朗读:“他找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系在装满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放到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走过竹桥,到了河对岸。” 4 体会徐长文解决问题的方法妙在哪里,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齐读:“好哇!”孩子们见徐长文过了桥,个个拍手称好。

小结:徐长文提桶过桥,这一系列动作流畅、轻松地完成了,可见他早已经过周密的思考,真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孩子。三 按照方法,自学课文 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按照同样方法自学 2 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成果。老师巡视指导。(1)伯父提出了什么要求?

(2)徐长文的方法和其他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同?(3)结果怎样? 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其余学生补充。教师趁机指导朗读:“站在一旁的徐长文想了想,从伯父手里接过竹竿,走到一口井的旁边,然后将竹竿慢慢从井口竖下去。当竹竿放到和他身子一样高时,他便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竹竿上取下来了。” 这一次徐长文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妙在哪儿?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想了想、笑嘻嘻(学生自由发言。)第二课时 一 回顾旧知

1练习复述课文内容,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旁边同学补充、评价。指名在全班进行课文复述。二 拓展延伸 你觉得徐长文的方法妙在哪里?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2 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拿到竹竿上的礼物?

(1)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办法,其余同学进行评价和记录(2)派代表汇报,讨论这些办法可行吗?(3)将可行的办法归纳后记录下来。三 作业练习按要求抄写本课生字词。搜集类似的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板书设计: 22 竿上取物

方法巧妙: 提水桶过桥 找 系 放 牵 走

竿上取物 想 接 走 竖 取 笑嘻嘻

勇于思考 敢于创新 课后反思: 晏子使楚

(一)教学目的:

1.学会9个字,认识7个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国家尊严时的凛然正气。教学重、难点:明白楚王为难晏子的原因,领略他的聪明才智,并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导入:

1.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晏子的资料,谁来和我们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资料。

3.今天我们来看看晏子出使到楚国时发生了什么?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思考:这篇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哪些不同?

2.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三.学习课文第一幕:

1.同学们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了吗?

2.小结:这篇课文的形式很特别,是剧本。剧本首先要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根据事情 的发展把故事分成几幕;有场景的介绍;故事的发展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推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剧本的一、二幕布。3.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觉得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楚王的傲慢无礼,目空一切。5.练习分角色朗读。

6.楚王为什么要为难晏子? 四.学习课文第二幕:

1.过渡:楚王想好了要让晏子好好出丑,他如愿了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言。2.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觉得晏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3.全班交流,领略晏子的沉着和论辩的机智。4.指名分角色朗读。五.拓展延伸:

在小组里演一演这两幕 板书设计:

24.晏子使楚

(二)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使楚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国家尊严时的凛然正气。3.演一演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使楚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国家尊严时的凛然正气。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楚国,去欣赏外交家晏子的风采。

2.整体感知课文。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再次感知课文,不过这次有个任务:能用见解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3.同学们自渎课文后概括故事的内容。4.分角色读课文。

二、小组学习。

楚王用了哪些办法为难晏子?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 小组讨论。

1.找出相关段落。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3.交流想法。评评楚王和晏子这两个人。

三、全班交流。交流反馈。

四、学写生字。第二课时

一、过把导演瘾。

1.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很适合合作表演。但是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同学们去常识另一种学习方法,过把导演瘾,尝试跟同学说戏,可以说语言、做动作、演神态„„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深入了解人物形象,更好的凸现任务性格。请看清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协作,组长做好笔记。

2.小组讨论、排练。

3.学生导演,学生点评,老师适当点评。

二、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像晏子这样爱国的人,古往今来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种精神也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小组说说古今爱国的小故事。

2.作为学生,你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爱过情感呢?

三、回归课文,评价晏子。

1.下面我们再次回归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对晏子进行评价。2.生发言,师总结。

3.静下心来,思考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第一幕 大臣与楚王商量如何捉弄晏子 第二幕 司礼官刁难,晏子机智应对 第三幕 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习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欣赏西湖景色

四、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五、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花

语文乐园

(八)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同音词,知道同音词音同意不同。

2、让学生了解语气词在句中的作用,并能读出不同语气。

4、采用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交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一认”

1、自由读生字“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词语,注意把音读准。

3、自己观察,比较每一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5、多种形式朗读,积累词语。

6、拓展。除了书上列举的词语,还有哪些同音词?师生共同补充。

二、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想象一下:

一个孩子在说这些话时,分别会是什么神情、什么动作?

2、指名读句子,说说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读出不同语气。

3、多种形式读句子。

三、学习“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朗读名言,想一想:这些名言和什么有关?

2、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3、请学生仔细描红这两句名言,要求把字写端正、美观。

4、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多种形式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3、你想对这个人说点什么?

4、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其他的成语故事来读一读。第二课时

一、学习“探究与发现”

1、自由读书上的句子。

2、把句中引用的名言去掉再读一读,比较前后两句的不同。

3、全班交流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

4、尝试引用名言说一段话,全班交流,集体评议:哪些同学引用得好,好在哪儿?

二、口语交际

(一)看图激趣,提出要求。

1、指导看图,这几个小朋友在讲什么?

2、同学们,平常在生活中你们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3、学生交流,倾听。

(二)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我们来举办一个故事会好吗?把你听过的最有趣的故事来讲一讲。

2、学生相互交流,说故事。听的学生要听的认真,能谈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3、教师巡视,适时鼓励。

4、评一评谁的故事最精彩?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综合性学习:

(一)展示资料,交流字谜

1、学生课前搜集字谜,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字谜。

2、小组对抗赛:猜一猜有趣的字谜。

3、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字谜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交流编字谜的方法。

(二)学生可把所有的字谜搜集起来,编一本小集子,发动全班为谜语集设计封面及书名。习作内容:《我最想说的一件事》习作要求:

1、把自己最想说的事是如何发生的,最有意思的经过及事情的结果写清楚。

2、写完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能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习作重点:要求把事情最有意思的部分写出来。

习作难点:把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按顺序写清楚。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人人参与

1、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想说的事,可以是快乐的事,也可以是悲伤的事。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1)题材不限,关键是学生自己最想表达的事。(2)指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有顺序地说出来。

3、为什么这是你最想说的一件事?说说你的理由。

二、认真倾听,互动交流

1、小组同学认真听,说一说:(1)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最有意思的经过是怎样的?事情的结果是什么?(2)这件事是否叙述清楚了?

2、与讲述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1)你觉得他说清楚没有?

(2)是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的?

三、习作体验

1、请你把自己最想说的事写下来。

2、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把事情是如何发生、最有意思的经过及事情的结果写清楚。

3、学生开始习作。

4、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习作指导

1、请把你的作文读给同学听一听。

2、小组交流,请同学提出意见。

3、教师评讲,作文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是否把自己最想说的事是如何发生的,最有意思的经过及事情的结果写清楚。(2)为什么这是你最想说的一件事?理由说清楚。(3)是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篇7: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⒈学会7个字,认识6个字。

⒉默读课文。

⒊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

教学难点:

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 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你们观察星空,观察蚂蚁搬家运食物等自然现象,收集生活中蕴含知识的例子,谁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给大家说一说?

⒉指名回答。

⒊同学们可真会发现哪,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把预习中自己认为难读得字多读几遍。

⒉在四人小组内分读课文,互相评议。

⒊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处处皆学问”?谈谈你对哪个例子印象最深?为什么?

三、小组互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例子读给同学听,说自己的体会。

四、全班交流。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自由阅读,互动交流。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⒉小组互动交流。

⒊全班交流:原来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星星运转的周期,发现了潮汐和月亮圆缺的关系。

⒋你还了解那些这样的事例?

(教师提示:比如牛顿通过苹果发现了地球的引力,阿基米德通过洗澡发现了水的浮力等。)

⒌指导朗读。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⒈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话里讲了那些现象?

⒉学生交流。

⒊创设情境:召开一个小小的研讨会,交流自己研究这些现象的结果。

我是植物学家,我知道……

我是昆虫学家,我知道……

我是音乐家,我知道……

我是裁判员,我知道……

⒋小结: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只有仔细观察、研究才能了解其中的学问。

⒌朗读这段话。

三、拓展发散,揭示中心。

⒈仔细品读最后一段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⒉学生交流。

⒊教师引导学生:

⑴体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的含义,从而懂得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了解知识。

⑵体会“聪明的人类已经将许许多多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懂得知识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既要学会从生活中学会知识,也能将学的知识用于生活。

⒋朗读这一段话。

⒌课后发散: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从中发现了那些小知识?把它记下来。下周我们在开展一次《生活中的小知识》研讨交流会。

《处处皆学问》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星空,观察蚂蚁搬家运食物等自然现象,收集生活中蕴藏知识的例子以及有生活小事引发出阿来的创造发明的故事。

课文以“处处皆学问”为主线。初读课文,让学生带着“我们从哪里可以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作者是怎样来讲这个道理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理顺学习思路,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说出:星象现象、潮汐现象、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活动可以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课文中有些句子我进行了重点引导:

1、“有些人只看见星星的美丽,有些人去发现了星星运转的周期。”用了对比的方式来描写。前者只是单纯的欣赏,后者则是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两者是不同的。这样的比较突出用心观察的可贵。钉子回脚,教师不断的通过实例来回应落脚到“只要生活中仔细观察,在生活中能够认真倾听,在生活中静静思考,你就会发现,奇妙的世界里处处都有学问。”

篇8: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1、读拼音,写汉字组词。(8分)

Yōu huàn wǔ mì lín

()伤()想 威()神()()时

chuī zhú guī

()烟()渐()矩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6分)清脆(chuì cuì)滋(zī zhī)味 邻(lín líng)居

脑(lǎo nǎo)袋 名称(chēn chēng)责(zé zhé)任

3、比一比,再组词。(6分)

侧()购()寒()

测()构()赛()

拌()茫()等()

伴()芒()持()

二、积累运用。(32分)

1、照样子,写词语。(8分)

昼夜 ________ _________

蕴藏 ________ _________

树冠 ________ _________

堆城堡 ________ _________

2、选词填空。(4分)

①班长()校长把下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交给我们班。(乞求 请求)②爸爸那()的话语我牢记在心。(坚决 坚定)

③站在死海岸边,只见海水轻轻涌动,泛出一种()的光晕。(奇异 奇特)④我很后悔,()没问他的姓名、地址和电话。(竟然 居然)

3、用心想一想,写一写。(4分)

①读完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绚丽迷人的春景图。

②乐乐做事不够踏实,老师教育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做好。”

4、照样子,写句子。(7分)

①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然很差。

______________,尽管____________,仍然___________。

②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多种多样,有________,有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

5、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填空。(9分)

①春哪!你带来了___________的景色,你令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槐乡的山洼里,坡岗上,似____________,一片__________________。

③十年树木,_____________;插柳之恩,____________!

④海底真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完成问题。(18分)

时光老人与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

流浪汉说:“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纸牌,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人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流浪汉抬头将老人打量了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若再给我一次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个勤奋好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了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自己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他看到几个孩子在玩玻璃球,他不觉手痒了,也挤进去玩起来。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痛哭起来。正巧,他又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我做了件蠢事!”时光老人冷笑着说:“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时光老人很生气。从此,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谁也别想多得一分一秒!

1、在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打“√”(6分)

少(shǎo shào)年 麻将(jiāng jiàng)返老还(hái huán)童

打量(liáng liang)仍(rén réng)然 勤奋好(hǎo hào)学

2、按要求写词语。(2分)

“熟悉”的反义词是_________ 懊悔”的近义词是________

3、流浪汉苦苦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时,是怎么说的?用

“~~~~~”把有关句子画下来。(2分)

4、流浪汉第一次见到时光老人时,呜呜地哭着,他说:“我真后悔呀!”你知道他后悔什么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时光老人说自己做了件蠢事,你知道这件蠢事指什么吗?为什么说这件事是蠢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习作。(30分)

篇9: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王冕 〔元代〕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我家 一作:吾家;朵朵 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 一作:颜色好)

《墨梅》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墨梅》。

2、学会“砚”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积累关于梅的诗句,感受古人对梅的情结。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词语,并说说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作者贞节自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会读诗

1、(幻灯出示课题,播放音乐《梅花三弄》)伴随着这首古朴典雅的古筝曲《梅花三弄》,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墨梅》。

2、作者王冕,简介作者。(幻灯)

3、一读:自由读诗,反复读,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指名读,讲解生字读音“砚”,“乾坤”

二读:光把诗的字音读准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板有眼,不破句,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再指名读,注意速度。

三读:师生合作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读。味道出来了。再换读。

老师读题目,作者,生读全诗。

二、读懂诗

1、要想读得更原汁原味,还要读懂诗的意思。同学们边读边琢磨,看看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都懂吗,遇到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别人交流。然后试着把每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质疑:有没有什么不懂的?

3、理解“墨梅”:(出示幻灯)梅花有红色、粉色、白色等颜色,墨梅指的是只用黑色水墨画成的梅。王冕爱梅,且擅长画梅,素有“画梅圣手之称”,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晚年的巅峰之作——《墨梅图》

(介绍题画诗。)这是一首题画诗,题画诗,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抒发作者的感情,咏叹画面的意境。从而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比较熟悉的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是一首题画诗,只不过这是苏轼描绘的是惠崇和尚的画面上的意境。

4.看看王冕是怎么描述这株墨梅的?

读一二句。在哪儿?理解“洗砚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常常在池边练习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而成“洗砚池”)

理解“淡墨痕”(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浓妆艳抹,没有鲜艳的色彩)“痕”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墨色淡雅到极点,简直若有若无,使人对其产生了轻灵飘逸的感受。

读三四句,说意思。“清气”“乾坤”

说全诗的意思。

5、把自己的理解送回诗里,再诗读,是不是诗味更浓了?

三、悟梅魂

1、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来写的?你能找到诗中的关键词句吗?

板书:墨痕——淡 (清雅素淡) 清气——满

2、(幻灯回《墨梅图》)《墨梅》中的梅花个个清雅素淡、冰清玉洁,可有人却说:“王冕,你不去画娇艳的荷花,只画这素淡的梅花,哪里还会有人喜欢你,还会喜欢你的画呀!”于是王冕就给这画题上了诗,也给了回答,你能找到吗?(为什么不画富贵的牡丹、艳丽的挑花和丰腴的海棠花?为什么不画粉色白色红色的梅花?)

3、为什么不画得鲜艳夺目一些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梅的颜色好不好看?我们来看一看。

(1)拓展写“色”的诗:苏轼诗《红梅》: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随春天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但是那像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地表露在少女的面容上。美不美?

再看曹雪芹的。(有好颜色却刻意不画,墨梅与那些红梅、白梅相比,显得多么与众不同,她不靠鲜艳的颜色来取悦别人,她只想让——清新的香气充盈在天地之间)

(2)与墨痕的淡相对的,是清气的——(满)

拓展写“香”的诗:爱梅的诗人多,赞梅花之香的诗人也有不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现在有一首歌就是由此句而来——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

(只不过暗香一词也并非词作者原创)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山园小梅》(在靠山的花园里,百花由盛到衰,最后纷纷飘落,这时,园中的梅花却依次开放,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最后独占花园。青山脚下,小园一角,有清泉一潭,水清见底,潭边有梅一簇,梅枝横斜水上,清瘦的身影倒映水中,梅下清水,水上疏梅,相映生辉。每当夜幕降临,月洒青辉,晚风袭来,梅香四溢,满园芬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白梅》(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3)这么多人钟情于梅花的清香?在这里吸引文人墨客的仅仅是香气本身吗?香气还代表什么?(继续出示诗句:坚强品格、高贵气节、勤奋、刻苦、高洁、脱俗)

为什么不两全其美?

(色——外表,气——内在,不流于世俗,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的精神)王冕独爱梅花的清香,以至于放弃渲染梅花固有的色泽,而选择以“淡墨痕”来画梅,目的是为了突出——香气,清香。

4、感受“人”

同学们,王冕一生写了无数咏梅的诗,以这首《墨梅》最为有名。他笔下的墨梅有着它独特的淡雅和清香。

出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这是后人对王冕的评价,你能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吗?

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读到这里,现在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流、留比较:后者留存、留下,前者流动、流溢)王冕仅仅是在写梅花吗?

(自喻,他不在乎“颜色好”,一指梅的颜色,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来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暗指名誉、钱财、地位,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溢在天地之间,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这种借助事物表达感情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你还知道这样的诗吗?(石灰吟、竹石)

5、小结:就是由于王冕这种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才有了这素净淡雅超凡脱俗的墨梅。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读出梅花的高洁,读出王冕的高洁。

四、拓展延伸,追溯“梅”文化

1、梅花,不畏严寒,冰肌玉骨,人们喜爱它的形态,更敬佩它的精神,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梅花的诗。现在我们来追溯一下梅文化。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的性格和含义,梅花的大红大紫是从宋朝开始的,当时有所谓的“咏梅两千卷”。当然,捧红梅花最不遗余力的就算林和靖了,梅妻鹤子。在古诗中,以梅为题的诗作很多,情感走向也是多方面的。

(一)借梅叹国恨

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百姓悲欢,最牵动文人墨客的情思,像梅花这种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成了抒发伤感之情的桥梁。南宋诗人刘因的《观梅有感》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前两句写东风把战场上的灰尘吹落了,意思是说南王朝已被元军消灭,战争已经停息,作者想到了曾隐居杭州西湖的北宋文人林逋。因南宋的都城在杭州,作者实际怀念的是南宋朝廷。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南宋灭亡后江南百姓的的不幸遭遇。江南水乡,自古闻名,苏杭更是封建时代的繁华都市,晚唐诗人杜牧曾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但现在国家已经灭亡,江南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江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战争所带来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使作者在再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梅花了。

刘因是跨越宋元两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兴亡、江南兴衰的过程,他在《观梅有感》中,以梅为载体,抒发自己对江南的怀念和对南宋的悼念之情。

(二)以梅喻人如本诗,陆游

(三)以梅寄闲情

(四)借梅诉乡情

现代的的诗作有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陈毅的<红梅>,还有有关梅花的歌曲<红梅赞>

五、作业

1、课外自学《竹石》

2、自由组合,出一期“梅花赞”的手抄报。

《墨梅》教学反思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艳丽的颜色、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赏诗中描绘之梅、悟作者心中之梅、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呢?教学中、我设计个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诵读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品味。

一、认识梅花。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与学生聊梅花、交流收集到的梅花资料、给学生呈现出梅花洁白、坚韧的第一印象。

二、了解咏梅诗句。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内容丰富。这也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四、小结全诗、铭记“国魂”。根据板书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文本加深印象、巧用梅花“国魂”的美誉、将梅花坚韧的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

上完这首《墨梅》、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很肤浅。

一、当有学生提出“淡墨痕是否就是指王冕家的梅树被洗砚池里的墨汁染成墨色?”这一问题时、我的引导显得粗略、模糊。教学过后才通过资料了解到“洗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王冕家是否就有这么个“洗砚池”、无从考究、但可以明确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如此精彩有趣的典故、若当时能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教学便会更充实一些、厚实一些。

二、自己对题画诗的了解还不够、没有抓住题画诗的特点来为教学服务。教学时如果能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若能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由画即诗、教学效果肯定也会上一台阶。

三、在突破“诗人借梅自喻、抒发高尚情操”这一教学难点时、仅仅只是为学生呈现一个简单的故事、预想从故事中就能体现诗人品质的方式显得太肤浅。其实、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类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摒弃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以作画为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课堂中、我就没有涉及到诗人如此坎坷的生平、错过了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的机会。

上一篇:武穴工商局“三台两网一册”构建风险防控体系下一篇:雅鹿公司个人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