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思考

2024-05-18

红色旅游思考(精选6篇)

篇1:红色旅游思考

对发展某县红色旅游的思考

对发展##县红色旅游的思考

发展红色旅游,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工程。《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今后5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

设12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线路和100个经典景区。2004年,“扎西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规划,这对基础差、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比较艰苦的威信县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只有抓住机遇不坐失,不待扬鞭自奋蹄,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旅游及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优势,以发展红色旅游为突破口,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实现威信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威信县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威信县位于云南省东北角,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1935年2月4日至14日,红军长征途经威信,中央政治局相继在水田花房子、石坎庄子上和县城扎西召开重要会议,这三次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扎西会议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提出的组织领导问题,保证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二是通过了张闻天同志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及决议大纲,第一次历史性地总结和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三是确定中央红军新的战略行动方针,决定改变原定渡江北进的计划,回师黔北,取得了重占遵义战役的重大胜利,从此红军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四是对全国各苏区和红军的战略方针、组织问题等作出了决定。扎西会议以博古交权为标志,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实现了全党全军全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转折,彻底改变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和命运,写下了党史军史上的辉煌篇章,在党史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威信县红色旅游资源极富特色。红军在威信驻留11天,活动期间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较多,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景区景点有:扎西会议纪念馆、石坎庄子上会议会址、水田花房子会议会址、天险两合岩、红军卫生部驻地旧址杨家寨、扎西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大雪山基地、云南游击支队郭家坟基地、红山顶战场遗址、铁炉红军标语、白水庙红军标语等。1985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昭通视察,亲笔题写了“扎西会议会址”匾名;1988年,县城扎西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扎西红军烈士陵园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威信被省政府批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2001年,扎西会议会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扎西会议会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规划;2005年,扎西会议纪念馆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二、威信县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威信县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融红色文化、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于一体,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身。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浓郁的民俗风情,众多的古建筑、革命遗址等,已引起了旅游者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具备开发红色旅游的“三大”有利条件。

一是区位条件。威信县东与四川叙永、古蔺县接壤,南与贵州毕节、云南镇雄相连,西与云南彝良、四川筠连县交界,北与四川兴文、珙县毗邻。县城扎西距省会昆明630公里,距昭通市280公里,距四川成都420公里、泸州200公里、宜宾200公里,距重庆359公里。威信具有行政区划属云南,经济流向朝巴蜀的特点,与川南旅游圈紧密相连,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二是旅游环境条件。近年来,全国、全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全面启动,昭通文化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2005年12月26日全省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在威信县的成功召开,为威信县发展红色旅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依托。同时,境内旅游景点与四川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等景区连为一体,以及贵州以遵义会议为主的红色旅游业开发,也对威信红色旅游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辐射作用。

三是旅游资源条件。威信境内有旅游景点226处,占昭通市的50,除红军长征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扎西会议会址、两合岩古栈道、花房子旧址等革命历史纪念地外,还有被誉为“西南第一洞”的天台山溶洞、观斗山明清大型石雕群、神秘的瓦石僰人悬棺、天然氧吧大雪山原始森林、天星百里

林海等省级风景名胜景区。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74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威信有42种,列入省和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7处,占昭通市的33。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不利因素。

威信县发展红色旅游虽然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但由

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论是从观念更新到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从景区景点开发到各种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从宣传促销到政策措施的制订等,均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呈待开发状态,发展红色旅游存在“四大”不利因素。

一是交通落后。威信县境内无铁路、港口、机场,全县仅有二级公路20.6公里、四级柏油路40公里,其余公路均不上等级,特别是扎西会议会址、花房子会议会址、庄子上会议会址3个主要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连接公路通达能力差,承载能力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威信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威信县仅有宾馆4家,旅馆48家,客房600间,床位2000个,餐馆55家,无上规模、上档次的购物超市和星级宾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规模小,服务质量差,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三是旅游开发人才缺乏。全县直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较少,且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初中文化的占33.7,高中文化的占49.4,大学文化的仅占16.9。很多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薄弱,不适应新形势下红色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是宣传手段单一。近年来,威信县虽然采取一些方式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大力宣传,但由于财力有限,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不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手段单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影响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对威信发展红色旅游的思考

威信县要加快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有利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好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12345”红色旅游发展战略,即建设“一条主线”,培育“两级中心”,开发“三类产品”,打造“四个片区”,实施“五项工程”,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扎西会议会址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把威信打造成红色旅游精品县,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红色旅游亮点,到2010年,接待规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相当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建设一条主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条件,把扎西会议纪念馆、水田花房子会议会址、庄子上会议会址、扎西烈士陵园、扎西陈列馆、两合岩古栈道等六个主要景点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精品景点,将六个景点连接成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扎西—两合岩古栈道—石坎庄子上会议会址—水田花房子会议会址—鸡鸣三省标志碑)。在主线的辐射和带动下,建设一条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线(扎西—观斗山石雕群—旧城天星国家森林公园)和一条自然风光旅游线(扎西—麟凤天台山溶洞—瓦石僰人悬棺—白水江源头—大雪山原始森林)。通过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以线带面,综合开发,形成红色旅游带。

培育两级中心:培育红色旅游县城和乡镇两级接待中心。一方面,着力抓好县城市政基础建设,完善各种服务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把县城扎西建设为全县红色旅游主要接待中心;另一方面,把水田、旧城、长安、麟凤四个乡镇政府驻地建设成为与县城相配套的次级接待中心,提高产品档次,改善接待设施,分流县城压力,充实红色旅游的层级布局。

开发三类产品:一是开发以扎西会议会址驻地现存革命史迹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以民间手工艺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内涵,开发系列红色手工艺产品,展现红色革命文物,再现历史风貌。如制作伟人雕像、刻画像、红军战图及纪念币、纪念章,草编或藤编红军帽、军包等。二是开发以革命先烈生平事迹及其文选史料、传记等为主的教育型红色旅游产品。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伟人的诗词、传记、文选史料、回忆录、音像制品、画册、手迹等编辑成册,制作成精美的红色旅游商品,使其成为凝集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有形载体。三是开发以“吃红军饭、唱红军歌、走红军路”为主的体验型红色旅游产品。开办红军长征食堂,组建红军长征文艺演出团,展现红军在威信期间的吃、住、行等生活经历以及传唱的歌谣,让游客体验先烈们在革命时期的艰苦生活,从中获得教益。

打造四个片区:一是以县城扎西为中心的扎西会议红色旅游区。通过完善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条件,重塑扎西老街川南民居建筑风貌,打造扎西会议纪念馆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使之成为红色旅游的核心片区;二是以水田为中心的“鸡鸣三省”红色旅游区,突出花房子会议与庄子上会议的历史地位,展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三是以长安、麟凤为中心的大雪山基地红色旅游区,展现红军游击纵队的大雪山基地与铁炉红军标语,加强对大雪山原始森林的保护,组合开发素有“西南第一洞”之称的天台山溶洞;四是以旧城为中心的威北战场红色旅游区,重点建设郭家坟营地、红山顶战役遗址以及红军将领墓等景点,组合开发观斗山石雕群、天星森林公园旅游资源。

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大力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强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方便游客旅游生活,保证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好。二是景区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加强对景区内与游客游吃、住、行、游、娱等相关的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接待水平。三是红色旅游商品开发工程。立足自身资源特色,积极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四是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工程。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拓宽宣传促销渠道,大力宣传旅游资源,提高红色旅游的知名度。五是旅游环保工程。把红色旅游开发与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加强对革命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营造良好的红色旅游氛围,建立当地居民与红色旅游开发之间的和谐关系。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和目标,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编制发展详规,规范旅游开发秩序。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思想,委托权威机构编制具有长远性、前瞻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威信县红色旅游景区详细规划》,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二)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承载能力。一是抓好出境公路建设。加快出川公路改造步伐,尽快启动威信县城至镇雄凤翥公路改造项目,建设连接云南、四川、重庆的便捷通道,把威信旅游与四川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等景区连为一体,使威信旅游业融入川南旅游经济圈、金沙江中上游水电开发旅游经济圈。二是加强境内公路建设。新建扎西会议会址、庄子上会议会址、花房子会议会址三个主要红色旅游景点环行公路,对县城至各乡镇公路进行改造升级,改善景区交通条件。三是抓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新建城市旅游文化娱乐中心,增加中高档宾馆、饭店数量,丰富游客的文化娱乐生活,改善接待条件。四是加大名城保护力度。按照名城保护规划,改造名城保护区居民住房,展现川南民居风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树立名城形象,提升名城品位。

(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创新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举办红色旅游节,做好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扩大威信在外界的知名度,打造威信的旅游形象,叫响威信红色旅游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威信、认识威信,到威旅游。

(四)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围绕把扎西会议会址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加强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整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三大资源,着力挖掘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结合起来,走“红”“绿”结合,以“绿”托“红”、以“红”带“绿”之路,使各景区景点既见物、见景,又见思想、见精神。

(五)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树立人才观念,加大本地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全县范围内选拔优秀的旅游人才,参与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制订优惠政策,加大专业旅游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六)扩大招商引资,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按照红色旅游建设方案,制订和完善政策措施,精心策划一批旅游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吸引各种经济实体参与威信景区景点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投资兴办旅游企业,发展休闲娱乐业,从根本上改变旅游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借助外力加快威信红色旅游业发展。

篇2:红色旅游思考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五期

作者:熊宗仁

在全党广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特定背景下,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和推动下,一项由政府主导的中国红色旅游正方兴未艾,持续升温。因其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而各地党委和政府格外关注和鼎力支持,无论是规划、投入、宣传都超出了对一般旅游种类的重视。但对这种红色旅游热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使其符合旅游业自身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发展贵州红色旅游乃至使全国的红色旅游能够实现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所必需。因此,本文以一孔之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贵州发展红色旅游建一家之言。

一、贵州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选择

红色旅游是多年来已经形成并随着现实需求和政府倡导、组织而日益突出的历史文化旅游中的一个独特主题活动。它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旅游活动。红色旅游的核心是革命历史的再现,革命精神的体验,革命史事的揭秘与现代诠释。它虽然有鲜明的政治色彩、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但如果将其等同于革命理论宣传、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历史教学、政治活动甚至变相的政治运动,有悖于旅游业的一般规律,对游客也缺乏普遍而持久的吸引力,甚或由于操作失当可能使游客产生逆反心理,最终不能达成发展红色旅游的目的。

贵州的红色旅游可以说起步早,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如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旧址等,已经初步具备红色旅游经典产品的属性。但是,如果要使它们的价值不会因当前政治活动的时效或政治氛围的冷暖而波动,而是随着国内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国内外游客不断增长的历史文化品位而提升,还有许多资源需要我们去发掘,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以“遵义会议”会址而言,它实际上是包括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和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同志住处以及红军山革命纪念地在内的大型革命纪念物、标志物的集群式的旅游产品。它以造成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转折而彪炳史册,从而为世人所瞩目,也为旅游者所向往。即便是这样一个在国内处于龙头位置的红色旅游产国际与中央之间以及中共内部各种矛盾斗争更真实、更详细地加以反映呢?为什么不能把息烽集中营是国民党“军统”的大学,而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只是中学和小学的原因加以更深层次的揭示?为什么不能把息烽集中营与20世纪法西斯在世界各地的集中营加以比较研究,并联系21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主义所设立的俘虏营、美英联军在伊拉克的虐俘事件等联系起来,使息烽集中营能进人国际法西斯集中营研究的视野,并与世界接轨呢?凡此种种,均值得我们在选择发展红色旅游战略时认真思考。

创新战略的形成,必须以旅游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作为出发点。红色旅游是历史文化旅游中的一个主题性旅游,它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必须与其他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才能打造国家红色旅游规划所要求的复合型的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必须首先依靠政府主导,依靠政治启动,实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但最终必须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本化营运而非政治化运作,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旅游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如果把红色旅游当作红色活动来思考和操作,绝不可能产生创新战略并付诸实施。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要素

谈到旅游业,通常都认为它是由“行、游、住、食、娱、购”六要素构成的。其实,这六要素主要是针对旅游产品而言,并不是构成旅游业的全部要素。红色旅游既然是以红色的载体、红色的内涵去实现红色的目的的主题性旅游,其个性在于它的旅游链中突出的“红色”,而其共性却是在一切旅游中都会起主导作用的普遍规律。因此,研究红色旅游的要素,就是在分析认识一般旅游要素时突出其“红色”的特点。

当今的旅游业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所组成,依其重要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排列如下:一是旅游的客源市场;二是旅游资源和产品;三是旅游媒体。

旅游客源市场的大小和需求,是决定旅游资源开发多少、开发程度和旅游产品设计打造规模、品位、价值的依据,是旅游规划及其实施的基础。不顾市场需求,必然导致盲目开发,造成资源、产品的闲置、贱买甚至浪费。没有客源的旅游业是没有生命力的。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政治活动参加者、追寻历史足迹的怀旧者、年轻的历史体验者,国内外想解读中国革命历史之秘的旅游者。其政治思想性胜于观赏愉悦性。它的团队旅游多于散客旅游,而且客源随革命节庆活动和政治思想教育活动的来去落差较大。其旅游客源有特殊的群体性,这与一般山水观光、休闲渡假旅游的客源是不一致的。

旅游资源和产品是旅游业提供给旅游者消费和享受的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行、游、住、食、娱、购的设施,是旅游业实现其价值目标的载体。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丰富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只是提供了旅游业发展的物质或非物质基础,并不标志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优良的旅游产品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结果,只有它被旅游客源市场广泛认可,并被旅游者竞相购买和消费时,才能促成旅游业的发展。贵州有丰富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不乏如黄果树大瀑布这样的国际知名的旅游产品,但贵州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其产值,与其拥有的丰厚资源是极不相称的,我们的资源优势长期不能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值得我们认真地全面进行反思。在发展红色旅游时,我们不能沉溺于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之中,要进行深入的市场分析与客源调研,不能像完成政治任务似地去进行红色旅游规划和资源罗列及产品开发。制约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观念、机制和体制等因素,同样会在发展红色旅游时产生制约作用。如果再加上决策者、组织实施者非合理的政治追求以及非正确的政绩观,制约和影n向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在红色旅游中会更加突出。

旅游媒体是连接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产品的桥梁、纽带,是旅游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通常是指旅游宣传推介、导游讲解等。它在旅游业三大基本要素中虽然处于服务和从属的地位,但它又是能动的,是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有时甚至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时代,媒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地区拥有良性循环、发展充分和具有超前性的旅游业必然有一个强大的、覆盖面广的、高水平的不断创新的旅游媒体作支撑。多年来,贵州在旅游媒体上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效果也明显增强。但如果我们不是把自己纵向发展的轨迹当作参照系,而是把周边的云南、广西、四川、湖南当作参照系,就不难发现我们旅游媒体的力度、频度、形式大不如人。特别是我们旅游宣传的形象定位一直游移不定,从产品到媒体都缺乏厚重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撒胡椒面似的旅游投入与景区宣传推介,使黄果树瀑布这样的经典龙头产品也难以留住大量游客吃住消费,门票收人成了它的主要创收渠道。举办各种大型旅游节会,就旅游业自身来说,是赔钱还是赚钱,谁也难说清楚。

红色旅游有它的特殊性,必须认真探索其规律,不能全盘照搬其他类型旅游的模式。全省遍地开花式地打造红色旅游产品和进行红色旅游宜传,在目前阶段未必就是上策,集中包装打造已有基础、可进入度好、能与别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整合匹配,并且能突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这一主题形象,是目前应着力打造和宣传的重点。在发展贵州红色旅游时,无论规划、方案的制定,都应以定性定量的深入调研为基础,特别是对客源市场的定性定量分析。

三、打造综合型、复合性旅游产品——发展贵州红色旅游的必然选择

“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性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所强调的,也是红色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一切可供红色旅游的有形与无形的东西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任何旅游者都会希望一次出游就能获得多方位的文化体验与多层次的旅游收获。

贵州不能老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想问题、办事情。中央和国家的政策,大抵是以全国大多数省份的一般情况而制定,对于贵州这样处于发展梯次靠后的省份,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更应该因地制宜,才会有更多的创新空间。就红色旅游而言,我们受着贵州旅游大环境的限制,虽有以遵义会议为经典、以长征文化为背景的红色旅游资源,但较之别的许多省份,总体上仍处于弱势。在红色旅游中,不应单纯以资源为导向,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中宣部和国家旅游局下达的政治任务,而是要把红色旅游当作培育贵州旅游支柱产业的一项工作,当作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系统工程的一个小系统来做。

“红花要有绿叶配”、“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自然界也是现实生活中充满哲理的事物间优势互补的辩证关系。我们在发展红色旅游时应善加运用。一切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之中。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在发展红色旅游时也必须遵循。红色是与其他色彩相比而存在的,而它又必然会同其他色彩相映衬、相融合,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概莫能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和战争中的对立面,是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不认真研究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不可能研究好中国共产党;不突出敌人的狡诈、阻险、凶残,也不能如实反映共产党的英明伟大。过去,我们习惯将敌人表现得愚蠢软弱来映衬革命者的聪明强大,或者只宣传自己,而不把自己与对立方当作一个矛盾的共同体来反映,产生了许多片面性。如何在红色旅游中走近历史的真实,立体地研究和包装打造,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那些中小学教科书上都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再简单地复制到红色旅游产品中去,能让旅游者感兴趣吗?那些空泛、抽象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再说教式地向旅游者灌输,他们能听得进去吗?红色旅游的受众或消费者感兴趣的是那些鲜为人知的红色事件广阔的背景、红色故事背后或故事中的故事、产生红色结果的经过与构成过程的细节、与红色相对立或相交织的黑色、产品提供了启示。遗憾的是我们的红色旅游规划以及《〈红色贵州游〉宣传方案》,固然是一片红色耀眼,却缺乏历史眼光与世界眼光,缺乏深广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这种单色调而非复合色中的红色未必能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按照此种片面的政治模式所制造的红色旅游产品不可能充满历史感和时代特色,因而也不能让旅游者身心投入地去体验、去受到潜移默化。历史的震憾力源于它的真实性;红色旅游的感染力也源于它的真实性。红色旅游切不可成为新一轮的造神运动和对历史的片面肢解。它应该由政治层面向文化层面延伸,才可能打造综合型、复合性的旅游产品。

例如,贵州最具特色的红色旅游是以长征文化为背景。长征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的作用,可能中学历史教科书都已经作了准确的概括,许多旅游者都能背诵。在红色旅游中,如果不将红军的对立面作充分展示,不能以具体演绎抽象,以艺术诠释学术,以现实展示历史,以历史告诉未来,以文化拉动经济,那红色旅游岂不成了革命历史教学或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不可能充分实现两个效益。而且,对于海外游客来说,不仅应让他们知道,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与胜利,更是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亘古未有的壮举。只有这样,红色旅游才能走出国门,超越意识形态,吸引世界旅游者。

再如,可以扩充贵州红色旅游内涵和历史文 化深度的资源很多,只需我们尊重历史,善加利用,都能为打造综合型、复合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服务。如民族英雄张学良从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前被蒋介石囚禁在贵州长达8年之久,在贵阳、息烽、开阳、桐梓留下许多史迹,而我们对他在黔的具体活动知之甚少,因而在黔灵山麒麟洞所展出的东西,与国内许多地方的大同小异,何以能吸引人呢?其实,在《张学良年谱》、《张学良文集》以及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世纪传奇》中都有记载,我们应对此加以利用。

如果把红色旅游置于历史长河的视野中来考察,那它能整合的资源和吸纳的内容就十分丰富。譬如遵义的红色旅游,是贵州红色旅游中最大的亮点。但如果把海龙屯堡址和平播之役整合起来,把国民党中央系与西南地方实力派又联合又斗争的史实结合起来,把抗日将领柏辉章和国民革命军一O二师的抗战业绩吸纳进来,在红色旅游之外,形成特色军事旅游系列产品,就可以使红色旅游的内涵得以延伸,对国内外的旅游者都会更有吸引力。把红色旅游与发展地方特色旅游结合,不仅不会削弱红色旅游的主题,反而会使之更具有持久性。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而贵州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贡献、贵州籍将士抗战的业绩都未很好宣传。曾经作为黔籍将士浴血抗战事迹载体的“国民革命军一O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虽在1952年拓宽道路时被拆毁,但“纪念塔”作为地名仍沿用至今。从抗日战争爆发,至1943年,该师为国捐躯者达2万多人。如能恢复纪念塔,仅这2万多人的英名,便足以震撼人心,更何况塔上的铭文也堪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教材。遗憾的是,我们《〈红色贵州游〉宣传方案》中,把中央所界定的“红色旅游”这一概念“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中的“主要”二字理解为“纯粹”或“完全”了,故而对非“主要”的都未纳入视野,这是一种政治上的短视或者说是思想观念不解放的反映。如何拓展贵州红色旅游的视野,直接关系到能否打造综合型、复合性的旅游产品,能否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应当引起决策者的注意。

篇3: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思考

一、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

老区是指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的统称。由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就决定了革命根据地必然地是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广大农村。老区地处穷乡僻壤, 那里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文教落后, 经济贫困, 广大群众迫切希望改变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当年老区人民不怕牺牲, 艰苦奋斗, 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因此, 没有理由不扶持老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加快老区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虽然老区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比较滞后, 基础建设也极端薄弱, 但幸运的是老区有其自身发展红色旅游的相对优势:

1. 老区是当年的革命根据地, 革命前辈以其热血和生命铸就了历史的丰碑, 孕育了红色革命文化, 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而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的最有效的契合点便是红色旅游。红色文化遗产是红色旅游的物质基础, 它们构成了老区红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之所以说是核心竞争力, 就在于有相当数量的红色文化遗产是老区独有的东西, 不能为其他区域直接拷贝或复制, 非老区区域只能对红色文化遗产承载的革命精神加以继承与学习, 并使之发扬光大。革命先辈当年在根据地的浴血奋战和无私奉献精神, 在全国人民心中有着一致的心理认同, 成为老区无形的价值遗产。尤其是先烈们那些惊天动地的光辉事迹, 如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长征、南泥湾大生产、中共七大等等, 无不为国人所耳熟能详, 家喻户晓。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些光辉的革命事迹已成为老区的名片, 许多人就是通过这些动人的革命事迹才了解甚至喜欢老区的, 没有这些革命事迹作为载体, 老区丰富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就不会有如此壮美的表述。所以老区手中握有的这些名片, 确实是一张张王牌, 有着他处无法比拟的红色旅游的优势。

2. 老区工业化程度低, 又地处偏僻, 受人为污染远比城市要低, 生态环境优美, 同时许多地方保存有比较完整的农耕文化模式, 而农耕文化是一笔凝聚着人类几千年智慧的文化遗产, 这是老区拥有独特红色旅游资源之外, 老区发展生态 (绿色) 旅游、乡村 (土色) 旅游的宝贵资源, 弥足珍惜。目前, 全国许多乡村也在发展乡村旅游, 但相对于经济发达, 在中心城市附近的农村而言, 虽信息、交通、文教等基础方面相差很远, 但老区的优势恰恰在于受城市影响较小, 农耕文化保存得更为原始和完整,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氛围更为浓厚, 南方中心城市附近的农村已罕见耕牛田间劳作, 一般代之于拖拉机。相反, 老区的农村不时地可以看见夕阳西下, 牧童歪坐在牛背上, 欢快地嬉戏, 抑或吹起竹笛, 那悠扬的笛声, 伴随着袅袅的炊烟, 还有那晚归的鸟虫, 构成一幅恬静美丽的乡村图景, 引人无限遐想。可这只在老区的农村才能耳闻目睹。对于久在喧嚷的城市生活的人来说, 无不具有动人心魄的吸引力。而回归自然, 返朴归真, 释放压力, 陶冶情操, 告别喧闹, 愉悦身心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最主要因素。另外, 老区亦多壮美的险峰峭壁, 沙海冰原, 瀑布峡谷, 秀美的溪流港湾, 林海花径, 石林溶洞, 独特的珍禽怪兽, 飞虫游鱼, 奇花异草, 这些自然景色又是老区发展生态景观旅游的潜在优势。

3. 老区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极为丰富, 有利于发展古色民俗旅游。由于中华文明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而从未割断的文明模式, 在这个文明的链条上, 记载着众多的民族印记, 各民族由于所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 这就形成了奇特的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老区偏僻闭塞的客观条件, 在常规下是极其不利的因素, 不曾想对保护老区各民族文化尤其是风俗习惯的原始性和完整性恰恰是个利好的条件。诸如赣南的傩舞、陕北的黄帝陵、凉山彝族的火把节、百色壮乡的干栏和壮锦等。这些民俗文化包括民间传说、民间艺术、建筑艺术、服饰文化、婚丧习俗、民间歌舞、地方戏剧等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各老区先民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工艺技能、艺术趣味、伦理观念等民族印记, 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性, 是一部反映老区人民生产生活、艺术创作的大型百科全书, 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他们是穿越时空, 长期积淀下来的各民族或种群的文化活化石。无论对研究者还是游客都具有诱人的吸引力, 开发利用的价值很大。

通过对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括:老区的优势呈现出“红色突出, 古色、绿色、土色交相辉映的格局”。

二、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几点建议

1. 牢固树立抢救和保护文化、自然遗产的理念。

在旅游产业化的大潮中, 各地争项目、上项目都很积极, 巴不得一下子把本地打造成旅游强市 (县) ,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在如此狂燥的心态下, 抢救和保护文化、自然遗产的理念往往抛之脑后。有些地方收门票积极, 但掏钱修缮文物, 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却十分吝啬, 一般心态是先抓到钱再说, 至于保护和抢救各类遗产就留给下任吧。更加之老区经济贫困, 财政十分拮据, 因此保护经费常年是短缺的, 根本无力去做保护工作。有些地方总希望依靠旅游这只生蛋的母鸡, 尽可能的多生蛋, 不惜搞杀鸡取卵式地开发, 盲目扩大接待能力, 致使各景点不堪重负, 从而对文化、自然遗产造成无法逆转的人为损坏。在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中国的颐和园、丽江古城、故宫、天坛、布达拉宫等六大自然、文化遗产被挂黄牌警告。虽然这六项自然、文化遗产各有各的被警告的原因, 但都与各地保护不力有关。丽江古城修好的古民居, 办起了酒吧等营业场所, 铜钱味使得纳西族聚居地那种原始的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连驰誉世界的文化、自然遗产都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更遑论那些目前没有级别的文化、自然遗产了。这六处世界遗产首先要解决的恐怕不是资金的问题, 更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也即保护遗产是经济效益至上还是社会效益至上的问题。口头上谁都会说社会效益至上, 抢救保护第一。但不幸的是沾上铜钱味, 便忘乎所以了。

自然、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的物质基础。竭泽而渔式地开发和忽视保护必然贻害无穷, 从而造成旅游业的衰败。旅游业的衰败只不过是经济效益的降低, 而忽视保护造成自然、文化遗产的毁坏和消失, 必然使得未来的华夏子孙只能守着一些历史记载, 去寻找一丝心灵的慰籍, 甚至象孤魂野鬼般找不到栖息灵魂的所在。

2. 做好自然、文化遗产的细致普查, 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

对本地的文化、自然遗产进行详细的普查, 做到心中有数, 是做好保护与开发的关键。由于许多地方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与开发部门并不是一套班子, 存在推拉扯皮的现象, 因此政府需要协调统筹各方关系, 以免开发部门在不知详情的疏忽中, 无意识地损毁文化、自然遗产, 或制定不科学的规划, 此时要十分尊重保护部门的意见, 以防酿成无法挽回的错误。

时下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心切, 不顾当地客观条件, 一味上项目, 颇有当年“大跃进”的味道, 所制定规划往往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 而置国家法规政策于不顾, 如任意圈占良田, 2006年4月, 山西左权县委县政府在麻田强行圈占20亩良田, 与开发商一道建立一个八路军总部广场的事件暴光, 充分暴露了某些地方政府无视国家有关法规, 急于大干快上的心态。国家三令五申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何以对一些地方政府未有丝毫效力呢?更何况麻田人均2分地, 划20亩耕地建广场, 实在奢侈。左权县还涉嫌给予相关62户农民的补偿不合理, 按农民与开发商签订的协议, 每亩地1000元一年的租金, 这是在该项目盈利的情况下才予以支付, 若不盈利, 农民只能拿到那堆钢筋水泥的广场建筑, 可谓无视群众利益, 对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置若罔闻。中国有许多地方搞项目多以特事特办的名义搞起来, 而多数情况下特事特办是以牺牲国家的法规政策作为代价的, 确实引人深思。为此制定的旅游规划, 必须统筹经济、文化、社会效益, 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同时协调各方的利益, 无论如何群众的利益是不能损害的。只有这样, 红色及其他类型的旅游开发才能真正为民谋福利, 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3. 全面落实规划, 整合旅游资源

规划制定后, 面临着落实的问题。 (1) 问题是资金的问题, 保护遗产需要大量经费, 做规划, 搞普查同样要经费, 尤其老区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有的乡村之间没有硬质公路, 另外老区地处偏僻, 通讯质量不好, 旅馆接待能力有限, 因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老区财政紧张, 筹措如此庞大的经费的确困难。如何拓宽筹款渠道, 成为一个难题。除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拨款和支持外, 还可向社会募捐。同时借鉴国外经验, 发行彩票, 既然搞体育和慈善事业都通过彩票募集资金, 遗产保护与开发也可用这个办法, 只是发行彩票要有严格监管。还有就是引进民营、国有资本甚至外资, 以开发后的利润作为投资回报, 也不失为好办法。但无论怎样筹款, 必须以个人或企事业单位自愿为原则, 切不可搞变相的摊派。

(2) 是钱有了, 就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切勿用于建太多的豪华宾馆, 这容易导致形象工程。尤其是红色旅游为主的老区, 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游客体验革命精神的, 豪华的宾馆恰与红色旅游的宗旨背道而驰, 并且据本人仔细观察, 来到红色旅游景区的外国人并不多, 远不如以古色或绿色突出的旅游景点吸引外国游客多, 将一般旅馆装修后做到卫生、舒适, 即可满足需要。现在全国有一股风, 就是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各地为了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 不从遗产的内涵挖掘入手, 而是希望搞一个形式上的世界之最来吸引眼球, 通过申报吉尼斯纪录, 以求一劳永逸, 如世界最高摩天轮, 世界最高观光电梯等等, 然而往往收效甚微, 常常是热闹一会, 不久就变成摆设了。

(3) 是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管和教育群众。各地政府要依照法律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旅行社和旅游景点, 给各旅游部门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经营秩序, 同时给游客一个安全舒心的旅游氛围。要让游客来到老区, 能体会到老区人民的淳朴、热心、诚实的胸怀。一些老区的旅游摊贩向游客兜售纪念品时, 往往以次充好, 利用游客不知行情或不知真相的情况, 任意宰客, 从而给游客极坏的印象。各地政府要打击这种不良行为 (明码标价要落实到位) 并教育广大群众。革命年代党在老区大力倡导买卖公平的原则, 应好好继承。许多游客是抱着寻根或者说寻求精神家园的心态来的。少数经营者的不良行为, 会给老区蒙羞, 也让游客有物去人非之感。老区人民当年形成的淳朴、热心的道德风尚是一笔无形资产, 给人以家的温馨, 具有无法比拟的价值。要留住游客, 吸引回头客, 这是极其重要的。各地政府要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去教育引导群众, 不可等闲视之。

(4) 老区在突出红色旅游之外, 还要妥善地整合红色、绿色、古色、土色等多种旅游资源, 以便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要, 使得游客能够一边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 一边寄情田园山水, 或一边瞻仰灿烂的古代文明, 一边欣赏异地风情。在整合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老区要着力培植自己的旅游品牌。老区之间红色旅游有同质性的缺点, 各地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 可以避免游客产生雷同之感。当然, 品牌要在游客中牢牢树立, 老区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总之, 老区发展旅游要以红色旅游为龙头, 同时整合其他旅游资源。这将有利于增加老区人民的收入, 扩大就业, 改善老区产业结构, 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区要紧紧抓住旅游大发展的契机, 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 把旅游业的发展推进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4:桂东红色旅游发展与思考

一、红色旅游发展的趋势及其意义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依托自身红色旅游资源,从宣传、运营、景区景点建设等角度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加快发展红色旅游,旅游景点和线路不断增加,全国红色旅游呈现出方兴未艾、千帆竞发的良好态势。

一是红色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主题内容之一。在中央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驱动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加快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步伐。红色旅游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并逐渐受到国外游客的关注,红色旅游成为整个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成为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有力增长点。2004年至2013年,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3.46亿人次,年接待游客人数由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至2013年的7.866亿人次,红色旅游人次占全国旅游总人次的比例从2004年的14.3%增长至2013年的24.2%,红色旅游已经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二是红色旅游发展将形成特色化产品和综合性发展趋势。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在自然风景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旅游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效益,比较成熟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旅游宣传、旅游服务基本形成。红色旅游的发展,必将出现一批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产品,成为特色化持续性红色旅游发展项目。另有一部分产品将与自然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产品融为一体,在综合性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重点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49个,创建了4A级以上的红色旅游景区117家,推广拓展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数十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三是红色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红色旅游的资源分布,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增加人民的收入,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目标。一方面,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调节作用,相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业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当地居民从事旅游开发服务也可以提高收入。

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其次,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第四,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容和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二、桂东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桂东发展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优势突出

一是资源多。具体表现为“三多”:历史事件多、革命遗址多、红色故事多。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彭德怀、陈毅、王震、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桂东开展过革命活动。1928年,毛泽东为策应湘南起义,率工农革命军转战桂东,并于4月3日在桂东沙田颁布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8月,红四军主力攻打郴州失利后,朱德、陈毅率部退到桂东,在桂东沙田召开红四军第四次党代会和士兵代表大会。为迎还红四军主力,毛泽东再次率部到桂东,并于23日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议决红四军主力重返井冈山。1934年8月12日,作为中央紅军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在桂东寨前举行誓师大会,奉命西征,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1935年4月,蔡会文、方维夏等领导的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在桂东东边山、西边山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8年初,湘粤赣边游击支队在桂东沙田改编为湘粤赣边区人民抗日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成为新四军的基干部队之一。1945年,王震、王首道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南征北返两度经过桂东。1947年10月,郭名善等率部在沙田龙头村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解放战争时期湖南地方游击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49年6月16日,桂东和平解放,成为湖南省解放最早的县。桂东也因此享有“第一军规颁布地、群众路线发祥地、红军长征首发地之一、毛泽东迎还红军大队纪念地、湖南解放第一县”的美誉。种种革命历史事件,造就桂东的革命遗址、红色故事特别多,且红色文化种类多、资料丰富、渊源清晰、时间连续,是一座珍贵的红色文化宝库,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的地方坐标。据不完全统计,桂东县红色文化旧址遍及全县15个乡镇上百处,主要的红色文化旧址27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1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1处,重要革命领导人故居1处,纪念设施4处。其中有影响的有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红军长征首发纪念地之一、邓力群故居、唐家大屋、古战壕、伟人树等,而革命先辈在桂东留下的红色故事数不胜数,毛泽东、朱德、陈奇、方维夏等人在桂东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迅速在桂东传播,影响带动一大批进步青年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陈奇、邓力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一大批桂东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桂东有5000多名英雄儿女壮烈牺牲。

二是基础好。通过历届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桂东红色旅游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近10年来,桂东坚持打好“红”“绿”两张牌,努力建设红色桂东,红色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桂东建设有了一定规模,现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红色旅游点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地质公园1个、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2家、标准乡村旅游点25个、特色旅游文化街2条。特别是今年围绕举办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大力度推进红色景区、景点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红军长征首发纪念地之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纪念地,邓力群故居修缮,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等项目建设或提质改造有序推进,交通、酒店接待、停车场、旅游文化街、标识标牌、信息服务平台等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更加齐全,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能力大幅提高。

三是氛围浓。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县委把“红色桂东”列为“四个桂东”建设之首,明确提出“红色是桂东的涵养”,在项目安排中向红色旅游项目倾斜,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赢来了历史的春天。同时,桂东老区人民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军规精神积极投身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尝到了发展红色旅游的甜头,旅游从业人数大幅增长。全县上下高度统一的发展理念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桂东红色旅游起步较晚,先天不足

旅游产品不多。桂东虽然红色景点多,但形式单一、雷同,大多是以纪念碑、纪念塔、塑像、展览、故居、亭子等为主,展示方式落后、制作粗劣,对革命遗址的合理包装不足,且遗址分布广,景点分散,部分红色遗迹保存不全或年久失修,观赏价值下降,不能运用时尚现代的科技手段充分诠释红色内容,景点可说的多,可看的少,难以充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加上我县红色旅游景点大多隶属文化部门管理,景点管理运行机制与市场结合不紧,引入旅游和市场意识严重不足,难以真正有效吸引旅游者,以致大部分景区不景气。

资金投入不足。桂东目前基本上都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偏重于房地产开发,直接进入红色旅游开发的很少,资金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配套服务不够。主要表现在交通不便利、服务设施不完善、信息平台落后、专业人才不足等方面。尽管桂东修通了高速公路,但岳汝高速还未连通广东省,珠三角客源进入桂东十分困难;县内S201、S352、四都至八面山干线公路还在建设中,公共交通集中在国道106沿线的6个乡镇,还没有旅游专线车辆,交通状况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备,住宿、饮食、卫生等条件与现代旅游的标准要求还有差距,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够,多数景区景点没有开通WiFi。专业人才稀缺,全县仅有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万寿宫、第一军规颁布地3个景点有专业解说,其他景点还是由乡镇负责人兼当解说员,讲解水平有限,大多就事论事,严肃说教有余,生动有趣不足,难以达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要求。

综合效益不高。桂东红色旅游与省际、省内区域的合作还不强,与井冈山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湘东红色旅游经济带的区域合作不够,加上周边的炎陵、茶陵、攸县、汝城、平江、崇义、遂川等县市都把红色旅游作为重要发展产业,桂东面临很大挑战。桂东红色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在文化程度上知识分子多,普通群众少;在职业上公职人员、学生多,工人、农民和自由职业者少;在区域上县内的多,县外的少,从而影响了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

三、桂东发展红色旅游的几点思考

红色旅游发展面临大好机遇,红色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新的起点和新的模式。桂东发展红色旅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整合资源。桂东不仅红色资源丰富,绿色生态资源更是突出,必须发挥“红”“绿”资源优势,擦亮“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消夏避暑旅游名县”“第一军规颁布地”等金字招牌,结合打造“养生天堂、避暑胜地”旅游品牌,整合红色、生态、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各类资源,整体规划景区建设,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桂东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桂东近年提出要将全县打造成一个“零门票”的大景区,大力发展说走就走、想停就停、自由散漫的无目的、漫游式旅游方式,更需要“红”“绿”相融,在满足群众到桂东休闲度假、避暑养生、科考探险的同时,满足他们求知、受教育的需求,把枯燥的思想道德学习变成丰富生动的体验过程。

二是拓宽渠道。把红色旅游纳入全县旅游整体建设,研究制订相关奖励扶持政策和促进全民办旅游体制机制,打破旧有的政府投资单一经营模式,努力形成向上争资、政府投入、民间筹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拍卖租赁旅游资产资源等多元化旅游建设资金筹措模式,加大红色旅游建设投入。我县引入美国希尔顿国际集团(中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中国相思地高端旅游开发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项目投资达20亿元,全部由公司投资,政府只負责为项目服务,在468亩地上规划建设4A级景区,融合了相思文化、纪律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既打造了高端旅游项目,又节省了政府投入。

三是完善配套。进一步完善“对外大交通、对内大循环”交通网络格局,确保四都至八面山干线公路年内竣工通车,加快推进省道201和352建设进度,尽快启动桂新高速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交通等级和水平。合理保护与开发县内红色景点,完善景区景点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供水供电、公共厕所、垃圾处理、WiFi、4G网络等基础设施,提供干净、整洁、安全的餐饮、住宿和娱乐设施,做到简便适用、因地制宜。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碧水行动”“整洁工程”、规范农村村民建房、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景区景点。加强旅游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培训更多既能在娱乐休闲方面引导游客又能在红色文化视角下满足游客求知需求的服务人才,特别是要引进、培养一批专业的导游、旅行商,让更多高层次、高学历的旅游服务人员加入进来,解决我县红色旅游人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

四是加强合作。桂东与周边县市虽然竞争激烈,但各有优势,也有互补之处,特别是桂东与“伟人故里”韶山、“红色摇篮”井冈山相隔甚近,完全可以借势发展,形成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主动寻求与周边县市区的合作,整体开发平汝精品线路、湘东南罗霄山片区旅游连片开发、井冈山旅游板块等项目。罗霄片区的桂东、汝城、宜章、安仁四县可以实现交通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客源共享、错位发展,走区域合作的协同发展之路。

篇5:黄石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黄石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对黄石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作了深入的调查和细致的.研究,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黄石市红色旅游开发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作 者:祝红梅 ZHU Hong-mei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湖北,黄石,435003刊 名:黄石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I EDUCATION COLLEGE年,卷(期):23(3)分类号:F590.3关键词:红色旅游 调查 思考

篇6:红色旅游思考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添加日期:10年10月29日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所谓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能够提升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并不对现在及未来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一、重庆红色旅游市场的独特性分析

自《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重庆红色旅游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和壮大特色旅游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庆红色旅游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突出特点:

1.资源丰富

重庆红色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特色突出,分布集中。按照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重庆红色资源可以分为三大类、六亚类、七个基本类型、100余处景点,并主要分布在主城及其周边的都市红岩革命旅游区、渝东北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旅游区、渝东南的川黔湘鄂革命根据地旅游区,集中体现了红岩精神和抗日革命活动两条主线,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知名度高

重庆红色旅游隶属《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渝中、川东北、川陕渝红色旅游区”范围,凸现着“川陕苏区,红岩精神”的主题策划形象思路。尤其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锤炼出来的、以“爱国、团结、奋斗、奉献”为核心的“红岩精神”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共同成为党的历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在全国红色旅游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基础较好

重庆红色旅游市场开发已经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重庆以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为核心,重点打造“红岩联线”品牌,开发出了“红岩文化一

日游”、“重庆帅乡两日游”等旅游线路,使游客在游览红岩广场、渣滓洞、白公馆等遗迹时,更加深刻地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红岩魂展览”、“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其中,红岩魂走遍全国280个城市,参观人数达3 000万人次,创下红色旅游全国巡展之最;“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则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演出盛事、2002年中宣部重点宣传剧目之

一、“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推出的“风雨作证歌乐山”情景表演剧则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参观完美结合起来,为红色旅游开发的真实性创新了探索模式。游客对重庆红色旅游评价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4.客源丰富

据相关资料显示,重庆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呈现连年增长态势。2005年1月至6月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305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19%,红色旅游增长率高于全市游客接待总人数增长率5.15个百分点。2006年“十一”黄金周,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尤其火爆,共计接待10.67万人次。酉阳赵世炎故居、开县刘伯承纪念馆、江津聂帅陈列馆也增长明显。2007年红色旅游景点接待游客21万人次。2008年10月1日,重庆“红岩连线”接待游客4.4万人次,同比增长84.9%。据调查得知,重庆红色旅游市场来自省外的游客约占64.35%,大多数是单位组织,集体出游,目的在于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而中青年游客是重庆红色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占游客总人数比例的53.69%。

5.地位重要

由于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重庆红色旅游资源与国内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为核心的其他红色资源在产生时间、地域、背景、条件、环境、主体不同,当时国内外的主要矛盾、党的主要工作任务、斗争性质、目标和要求亦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各自的特征也迥然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替代独具特色的重庆“红岩精神”。在抗日战争后期及其解放战争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成为了中国政治的中心,演绎了中国历史的一段巨幅画卷,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和记忆,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性。

二、重庆红色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架

“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果,是我国大旅游产业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对红色旅游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认识和保护。重庆红色旅游市场开发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套科学、系统的战略规划。

1.坚持文化兴旅战略,构筑重庆红色旅游灵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旅游离不开文化,只有与文化相结合的旅游才能永葆魅力、长久不衰;文化也离不开旅游,只有紧紧抓住旅游这个新载体,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的吸引力。旅游的实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的差异使得旅游者能够对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首先,要正确认识文化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红色旅游就是旅游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文化旅游,更是一种特色文化旅游。重庆红色旅游开发必须深入挖掘其特色文化内涵,加强党史研究,充分体现革命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征。红色文化包含有形和无形两个层面,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有形的红色文化,比如说革命圣地、战役纪念地、战争遗迹、烈士牺牲地等。而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一个地方或者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形成的一种精神,则是红色文化无形的层面。红色文化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精神。要形成较强的竞争力,要想抢占较高的市场份额,需要突出“特色”——文化。文化是“根”,是一个地区民众认同的精神,是一个旅游地魅力的根本所在。其次,要挖掘重庆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组织力量对重庆红色旅游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重点围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两个时间段,编辑出版重庆红色旅游文化书籍,拍摄并重庆红色文化影片,复原或寻找重庆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策划重庆红色文化的体验性旅游项目,继续开发诸如“风景作证歌乐山”情景剧类似的旅游产品,实现红色文化“情景再现”工程,让游客亲自感受革命先烈当年的英雄气概,引导游客树立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此外,文化内涵挖掘应从参观内容、形式、方法、体验设计等方面入手。参观内容上应注重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红色元素”的推广和应用;展示形式应采用高科技的声、光、电结合外加一些原汁原味的陈列展示形式。体验设计应不局限于简单的参观游览,多开展以“红岩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文艺演出、知识竞赛,让游客身临其境。纪念品应注重生活化、情感化、理想化,同时要始终把握纪念性、针对性、艺术性、礼品性、文化性的原则。总之,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培育人文精神,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形式,才能提高重庆红色旅游的重游率。

2.推行合作开发战略,打造重庆红色旅游产业链

重庆红色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合作开发战略。一是推进区域旅游合作。重庆红色旅游开发要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与周边四川广安和贵州遵义等地跨区域协调,签订旅游合作协议书,探索“区域合作,整体开发,联动推进”的新型旅游合作机制,形成“共打品牌、共推线路、共搞促销、共享资源、共同受益”的区域旅游合作关系,打造“红色旅游链”,共创红色旅游品牌,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共同发展。二是推动不同旅游方式结合。重庆有着丰富的历史古迹资源、民俗旅游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形成了六大旅游品牌,红色旅游开发可与这些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线路互通,利益共享”的目标,推动红绿、红古、红蓝结合,交相辉映,形成综合性、复合型的旅游基地和旅游产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的结合。重庆红色旅游可与城乡统筹改革试验统筹思考,科学设计红色旅游线路,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区域资

源要素的整合联动,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扩大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树立品牌发展战略,提高重庆红色旅游知名度

品牌战略是影响当今消费者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特色和品牌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红色旅游市场在面临强烈竞争的情况下,必须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重庆红色旅游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举旗,统筹策划开发。从旅游产品的权属来看,红色旅游产品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该在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带头转变观念,主动确立红色旅游产业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拓展红色旅游市场,既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政府不仅要增加用于红色旅游开发的财政拨款,而且还应发挥其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牵线搭桥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激活重庆红色旅游市场,做大做强重庆红色旅游产品。二是企业包装,推出旅游精品。根据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红色旅游产品也存在着产品衰退的潜在危机。因此,重庆应组建象红岩连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对重庆红色旅游产品按景区景点、纪念场馆、节事活动等类别进行分门别类的包装,精心打造体验与参与式旅游,具体策划当年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让游客去亲身感受,使革命文化精神与当代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不断推出一系列精品,逐步实现重庆红色旅游市场的品牌战略。三是专家策划,明确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策划往往是建立在市场营销战略定位基础上的,依靠专家组织力量对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进行科学的策划,是得到公认的旅游产品和市场营销成功的经验之一。重庆红色旅游市场应从产品形象、营销模式、客源目标等方面仔细分析,作出准确的战略定位。四是行业整合,组建营销网络。重庆红色旅游应当整合资源,凸显特色,注重与周边省市、与市内其他景点、与行业之间的联合和协作。由政府牵头,联合各宣传媒体和行业部门,围绕“红色旅游”主题,共同打造重庆红色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平台。按照“统一线路,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红色旅游宣传促销体系,搭建红色旅游产品促销的现代信息网络平台,推动红色旅游营销的一体化发展。

4.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推动重庆红色旅游持续发展

目前学界对红色旅游是否产业化有两种截然不同、观点迥异的观点。个人认为,鉴于国家投入红色旅游开发的资金毕竟有限,红色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全可以尝试产业化之路,关键在于产业化涉及的领域和产业化的程度。针对重庆红色旅游产业化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一是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事迹陈列馆等重庆红色旅游景区景点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必须要把公益性、公众性和公共性放在第一位,市场性、商业性和赢利性服从并服务于公益性、公众性和公共性。同时要把社会功能、文明功能和教育功能放在第一位,经济功能、扶贫功能和就业功能应放在第二位。二是有选

上一篇:某小区万圣节活动方案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