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办学多元化

2024-05-17

学前教育办学多元化(共6篇)

篇1:学前教育办学多元化

【关键词】学前教育;多元化办学;发展历程;问题;成因

一、我国学前教育多元化办学的发展历程与总体概貌

学前教育多元化办学是指举办学前教育的主体多元。

这里所指的办学主体主要有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以及多种主体的混合。

我国学前教育多元化办学走过了一个十分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总体上以国家包办为主。

1958年至1961年大跃进时期,农村的公社、大队、生产队均办起了幼儿园或托儿所。

1963年至1965年,国家开始实施学前教育多元化办学政策。

调整公办幼儿园,发展民办幼儿园。

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出现了各类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法》出台,政府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

,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学前教育以社会力量兴办的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

此后,我国学前教育多元化办学的进程加快。

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示范,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据统计,全国共有13.8万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幼儿园数量约占总数的40%,在园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0%;民办幼儿园数量约占总数的60%,在园人数占总人数的4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为解决幼儿“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20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园”。

以上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颁布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多元化办学。

二、多元化办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呈多元化办学态势,但多元化办学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由于企事业单位办的幼儿园退出了历史舞台,导致公办幼儿园急剧减少,二是民办幼儿园良莠不齐,三是幼儿教育总量严重不足。

,我国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只有44.6%,是47.3%,20也只有50.9%。

可以说,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有人形象地将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办园状况形容为“公退民进,拐子走路,两腿不协调”。

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定位不准,导致公办园萎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剥离了后勤服务,曾经是城市学前教育主力军的企事业单位办园逐步与单位分离。

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办园与原主办单位分离后,被简单套用企业改制的做法,推向了市场,原主办单位减少或停止了对其的投入,导致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办园逐渐消失。

20,深圳市就将22家公办幼儿园改为企业,江苏宿迁市则将全市337家幼儿园全部改制为民营。

c3~20,昆明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政策,要求“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到2010年,民办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所占比重达到90%以上”。

这种“一刀切”激进的做法严重削弱了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导致教育资源大量流失,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质量明显下降。

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中小学布局的调整,附设在小学的幼儿园和学前班也大量停办或被合并,导致农村幼儿园数量急剧减少。

目前,我国农村70%以上的适龄儿童存在入园难问题。

2 对多元化办学认识、管理不到位,民办园发展混乱

近十年来,我国各种社会力量办的幼儿园,如街道园、股份制园、合资园、独资园等大量出现,而且发展迅速。

从起,我国民办幼儿园数量已经超过了公办幼儿园的数量。

转制园、园中园(或分园、连锁园)之类的介于公办和民办之间的幼儿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在我国,多元化办学是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虽然多元化办园已成为趋势,但政府和社会往往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公办民办两类幼儿教育机构。

民办园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当前,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布局以及数量缺乏宏观规划与微观指导,管理不到位或者缺失导致民办园之间无序竞争,民办园发展良莠不齐,甚至出现某种混乱局面。

此外民办园内部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资金投入和使用问题,保教质量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从多个侧面反映出民办园缺乏有效管理。

3 经费筹措制度不完善,公办园、民办园都面临发展困境

办园经费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我国学前教育经费近十年来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状态,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量中所占的比率一直持续偏低(仅占1.2%~1.3%),难以有效支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公办园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幼儿家长缴纳的保育费,政府拨款存在严重的偏向性。

优质园、上等级园获得的财政支持较多,而普通公办园得到的财政支持十分有限,普通公办园面临突出的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

民办园办园经费基本靠收取幼儿家长缴纳的保育费,虽然某些地区政府通过“教育券”等形式给予民办园一定的财政补助,但不能解决绝大多数民办园资金来源单一有限的问题;此外,民办园不容回避的是要以营利为目的,政府监管不力容易导致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混乱。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民办园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三、相关建议及思考

1 确保公办园的主体地位

学前教育本质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不仅对个体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而且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效的收益和补偿功能,发展学前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学前教育多元化办学中,公办园理应成为最主要的办园主体,办好公办园不仅可以为广大幼儿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还可以为民办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政府应当深刻认识和准确定位公办学前教育的性质与重要地位,明确公益性是学前教育的根本属性。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只有真正落实这一政策,我国学前教育多元化办学才能按照正确的轨道发展。

2 加强对民办园的管理与扶持

民办园的迅速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

民办学前教育的兴起迅速扩大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办学规模,其在教育历史上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因此,我国发展学前教育,不该在公办与民办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在确保公办学前教育为主体的前提下,承认民办学前教育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多元化办学过程中,不论园所性质如何,只要有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政府就应鼓励和支持。

因此,政府要切实转变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民办教育的做法,综合运用立法、监督评估、信息服务、资助与奖惩等手段管理民办学前教育。

通过立法,鼓励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出资办园,保证办园者、在园教职工和在园幼儿的合法权益。

要对民办幼儿园实施积极的扶持政策,以促进民办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这方面,浙江平阳、上海、重庆等地的经验值得推广。

篇2:学前教育办学多元化

牛征

提要: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一是使多种经济企业参与办学,二是赋予学校自主办学法人地位,三是加强政府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宏观调节形式和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主体

多元化改革制式等应成为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对策。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体制及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依据与实质

我国曾经实行了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经过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实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党的十五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的论断,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是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改革的理论依据。

我国职业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的是政府或国有经济行业企业办学。是国有资产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和行政区划的行业企业来实施的办学。无论是政府办学的职业学校,还是国有行业企业办学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学的主体都是公有制部门,是国家所有制形式,是社会经济体制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中的体现。

这种办学体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很不发达的历史阶段,能集中有限的资源,有计划按比例地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办学体制。

当经济体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以后,经济体制财产关系的这种变化,必然要引起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办学的主体,由国家或国有经济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转变:政府对职业学校的管理,由直接管理向更多的运用立法、政策导向、决策咨询、评估等宏观调控转变;学校由依附政府作为政府计划的执行机构,逐步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转变;学校内部管理,由有计划按比例的统一管理,向按需办学、优胜劣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转变。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实质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主体多元化。许多市场经济国家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也是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职业学校经费由地方税收、地方政府拨款、中央政府资助、学生学费以及企业、私人赞助和学校产业收入等多元化构成,只是在额度和比例上有所不同。这种投资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管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级负责,重心在地方。管理机构属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负责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政策法规,分配管理经费,评估审议课程设置及财务执行,确定学费额度,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争取经费支持等。这种管理形式使社会各方面都能参与职业教育管理,因此,经费的使用必须反映纳税人的要求和利益。学校必须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由市场决定人才培养的结构、培养的规

格、学制的设置、课程的选择等,这种多元化办学推动学校关注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推动了学校功能多样化。

二、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资源配置是将有限资源在不同需求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时教育的分配,教育总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等。1994~1999年,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发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是

2.68%、2.46%、2.44%、2.49%、2.55%、2.79%,落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到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教育总资源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分配,6年中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204.10元,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269.31元。职业中学比普通高中年人均少支出80.08元。①承担职业教育办学的国有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1994年北京为11.82%,天津为35.26%,上海为42.37%,广州为31.39%;1998年北京为42.60%,天津为22.35%,上海为21.60%,广州为21.22%。除北京以外,其他城市均由“八五”期间的30%~40%降为“九五”期间的20%左右。②未承担职业教育办学的非国有经济企业,产值及其比例虽大幅度攀升,但大量的小企业、私营企业资本规模相当分散,人员规模比较小,一般不具备自己办学的条件。③1997年底,全国社会力量办的中专学校1036所,职业中学689所,占同类学校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5%和6.86%。④多元化办学的法规仍有待完善。

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对策

(一)客观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与水平

根据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所占的比重,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应当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而且要成为占有一半以上办学份额的重要主体。

1.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从产权关系看,具有明晰的产权,归企业主所有,企业具有强烈的利润动机和增殖资本冲动;从经营机制看,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运行机制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竞争、供求、价格、风险等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以达效益最大化的目际。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一种天然的市场经济。1998年京、津、沪、渝、穗五市,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是:57.04%、77.65%、78.40%、76.45%、78.78%,⑤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已具有现代化生产与管理水平

非公有制经济的“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直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或涉足国内高新技术产业,把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设备、技术与管理直接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之中,成为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作为一种新的体制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或重组,公私所有制控制与兼并,以及多种所有制形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领域

“九五”期间,我国城镇劳动人口高峰持续,到2010年以后高峰才趋于平

缓。劳动力供大于求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1998年底,京、津、沪、渝、穗五市非国有经济职工占全部就业人员比例分别为:50.4%、64.6%、69.02%、88.26%、72.9%,⑥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已成为新生劳动力就业重要去向。

非公有制经济从整体实力、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需求,都具有了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条件与可能。

(二)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宏观调节形式

政府调节式。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台不分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缴纳职业教育统筹经费(或税)的法律条例,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经费金额随职工工资总额增长而增长。费(税)的收缴由税务部门执行。这种调节形式,将各种所有制企事业纳入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是比较理想的模式。我国山东省青岛市在这方面已创造了很好的经验。收缴的职教费(税),便于资源优化配置,也便于对学校的筛选淘汰。但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有一定难度,地方经济形势和对企业法律约束问题有待研究。

市场调节式。以市场作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学校以专业设置、人才规格、人才质量服务于学生与企业;学生依据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交纳培养费;企业依据对人才的招聘,交纳职业教育费(税),提供招聘人员工资,或直接与学校合作成为办学主体。这种调节形式可以导致学校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及时根据经济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格,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也可以使大、中型企业直接参与办学。这种调节形式在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市场下,对没有办学的企业,缺乏制约性,有可能放任自流。

综合调节式。综合运用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鼓励各种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对于办学企业,政府在税收上给予相应削减。企业独立或联合办学,可以充分挖掘物质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潜力,择优配置;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习设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于众多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通过收取职教费(税),用于职业教育。市场经济下运用这种调节形式的前提是,企业办学培养人才的成本低于直接从劳动力市场录用人才的成本,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才具有自己办学的主动性。

对各种经济企业承办职业教育的调节,应有全盘规划、统筹协调。依据生均培养成本,采用单独或联合办学或交纳职教费(税)等多条途径,对办学企业减免相应税收,对不履行责任的,给予一定经济制约,使之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主体多元化改革制式

职业学校办主体多元化改革,可以对部分公有制中专、技校进行转制改革。依据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理论,公有制学校的办学可以存在国家办和集体办的学校中,还可以存在合资制、股份制或承包制办学的学校中。这些办学形式中产权性质的公有部分,其公有制性质没有改变,学校的资产仍然是国家或集体所有。依据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这“四权”组合主体与组合形式的不同,可以进行以下制式的改革试验。

承包制。承包制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在承包制学校中,公有办学主体拥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承包办学的集体或个人只拥有使用权。承

包的集体和个人,可以使用所承包学校的人、财、物办学培养人才,负有对所承包学校公有财产保值增值责任。

股份制。股份制实行所有权与支配权相分离。在转为股份制的学校中,公有办学主体拥有所有权,其余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都交给了实行股份制的学校。最高权利机构是股东大会,由股东大会委托理事会负责重大管理事宜,理事会聘任校长负责日常管理,实行股份制的优点是可较快筹资,扩充学校规模。股票转让,提高了资本流动性,也对经营管理人员构成压力,鞭策他们提高经济效益。股份制的缺点是,转制程序复杂,财务的公开使财产保密性不强,股东关心的是从股票升值中的得到,缺少对学校长远发展的关心。

中外合作制。国家鼓励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制指我国职业学校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学校、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具备中国同级同类教育机构设置标准,经申报批准联合经营,按出资比例分取收益和承担风险而组建的学校。独立设置的合作办学机构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分为合资制和合营制两种。合资制办的学校是独立法人,管理上设理事会。合资制吸收外资额较大,合资期限较长且稳定。合营制按双方协议的投资方式合作经营,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由合同加以规定。合营制学校,不是独立法人,只是合作关系,管理上设联合管理委员会,合作制方式灵活,期限较短。理事会或联合管理机构中,中方成员不得少于总人数的二分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一般可以由中方提供土地,校舍、劳动力资源、服务设施;外方提供资金、设备、知识产权、专业技术教学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中外合作双方在政策优惠、合作期限、土地使用、劳动力政策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所有权转移制。所有权转移,是公办职业学校的所有权由政府或国有企业转移给购买的一方(个人或集体)。所有权转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涉及到转移的风险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要十分谨慎。对面临危机或已破产的国有行业企业办的职业学校,当学校所有权出售方与购买方都具有转移意图时,经对学校资产进行评估、丈量、检验后,买卖双方签订所有权转移合同,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实施所有权转移。进行公办职业学校资产评估,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在办学主管部门主持下的专业评估,即由办学主管部门委托资产评估事务所进行评估;二是利用市场机制评估,即办学主管部门在专业评估基础上对学校资产进行标价,通过购买者竞价,由价高者竞得;三是买卖双方对学校资产协商议定价格。在竞买人数较多时,通过竞买方面定价可增加透明度,避免不准确性;在竞买人数较少时,由于竞争不充分,为避免价格偏离价值,协商估价方式较好。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职能

世界上许多国家职业技术教育都经历了职业教育培训规范化阶段,即国家对职业教育统一进行管理阶段,而后,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更多的是政府从直接办学退下来,交给职业技术教育权益者去办,政府从总体上制定发展计划,充任中介者、促进者、支持者、发动者、投资者的角色,职业教育权益承担,走向总体合作,即“价值共识,课程共建,费用分摊,产出共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没有固定划一的模式,从自己国家国情出发进行选择,更能贴近现实。我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建议选择

“政府主导型”比较适宜。

考察发达国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情况,可以发现采用扩大社会分摊成本,专项用于职业教育的做法,能够实现职业教育投入的稳定可靠增加。在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改革中,政府应当做而且只有政府能做的事情很多,诸如:采取措施鼓励权益单位在改善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在经费筹措上,确定政府、用人部门、企业、学员分摊的比例;改善政策拨款,使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比例,培养成本高的职业教育高于普通高中;招生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平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报考同专业高职优先;对公有制、混合制、私有制学校一视同仁,实行同一的竞争规则和评估制度等等。

(五)实施资产重组,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实施资源重组,淡化三类中等职业学校及职业学校与成人职业学校的界线,按照行政隶属或专业分类,聚类进行合并重组,实行一套班子、一块牌子的实质性重组,撤销重复、陈旧专业,优化师资队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现状,建议采用多种方案改革:一是现有企业办学的,鼓励继续举办,政府适当补助及减免税优惠;二是现有企业实在无力举办的,政府进行资产重组,或转让办学主体,建立多元办学体制;三是扶持、规范“国有民办公助”、“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私人办学”,使其健康发展。

对各类职业学校,应当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允许优质优价。对规模过小、专业陈旧的学校,可以通过兼并、联合,走规模建校之路。应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再就业培训中的作用,开办长期短期、日间夜间多种培训班,发挥学校校舍夜间、节假日的可利用潜力,为缓解社会压力,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作用

(六)扶持多元化办学,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仅靠现有公办学校及其转制学校远不够用,必须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办学、私人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加以开发。凡愿意举办职业教育的团体和个人,具备了《职业教育法》中举办职业教育机构的条件,向主管部门报送了必要材料,经审批合格就可以办学。

(七)职业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职业学校的校长应为法定代表人。职业学校在民事活动中应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举办单位和社会需求,制定招生方案,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根据教学需要,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开展社会服务,开展国内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学校教学、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评聘教师,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负有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保值增值和依法管理使用的责任。

(八)规范落实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制度

职业教育成本,按负担主体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支付的教育费用;行业企业事业组织、个人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所支付的费用;社会团体、个人集资、捐资的教育费用;学校自筹收入用于支付教育的费用。个人成本是指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本人或子女受教育支付的全部费用。

职业教育成本担负的原则是: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即谁受益谁应当负担;谁有能力谁负担。职业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和分担形式包括:政府拨款;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办学或交税;非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办学或交税;个人交费。总体上,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结构政府拨款总量与标准应当与普通高中拨款总量与标准相持平,培养成本较高的职业教育应当高于普通高中拨款的标准。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与非国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其产值落实对职业教育成本的分担。个人交费应根据教育成本——收益原则,预期收益较低的职业教育杂费交付,应低于预期收益较高的普通高中。

混合体制的转制学校和民办学校,实行准成本收费。学校基建投资按折旧测算,收取一定的补偿费,纳入学费征收。允许部分家庭提前支取养老保险基金用于子女上学。建立和完善学生贷款为主的学生资助制度,使家庭困难学生能正常入学。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创办高新企业,学生参与高新企业的创业和经营,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物质回报。

(九)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改革目前由于体制制约分割成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环节过多信息不畅局面。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应参加世界竞争,使劳动力输出更快捷,使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

依据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建议建立劳动力市场人才聘用合理价格体系。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聘用价格,应等于职业教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使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得到补偿,使职业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

注:

①教育部财务司编:《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资料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②天津市统计局编:《天津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第34页。

③中科院社会学所、全国工商联研究所等:《关于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新华月报》1999年第4期。

④瞿延东:《发展民办教育,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4期。

篇3:学前教育办学多元化

深入市场调研, 为探索多元办学提供可靠依据

中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市场为导向, 力促当地经济发展。为此, 我们深入农村、接触企业、走进军营, 进行多方调研, 为探索多元办学提供依据。

在农村, 目前龙海农村劳动力的学历水平、科学素养和劳动技能与现代农村规模化生产技术要求差距较大, 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需求空间大;而且, 在城镇化进程中, 农民工难于适应现代工厂对技术工人的要求, 这些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也急需接受职业教育, 但一时有求教无门。另外, 农村干部和党员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也急需提升。

芗剧 (原称歌仔戏, 改良戏, 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一带和台湾地区, 是我国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作为一个品牌地方剧种, 龙海市芗剧表演艺术家先后多次赴京、赴台、赴东南亚一带演出, 在闽台文化和海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地方传统文化, 在龙海市农村广为流传。民间芗剧表演团遍布农村, 表演活跃。但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芗剧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表演艺术退化、市场混乱等问题。面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职业教育责无旁贷。

企业方面,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反映:企业员工基本素质偏低、持证上岗率低下。目前劳动力整体素质与龙海市工业立市及“以建设成为联结厦门特区与漳州市区、对台合作与对外开放领先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如:龙海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福建省最多最强的县级市, 现已注册的食品加工生产企业513家, 分厂遍及全国各省。食品企业重点岗位 (检测人员、食品添加剂管理人员及质量安全管理员) 奇缺, 严重影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又如:船舶制造业, 龙海市现有较大型修造船舶企业44家, 沿九龙江两岸形成一条绵延数公里的造船工业走廊, 已成为闽南最大民营船舶修造产业基地。而焊接工人的严重不足成了龙海船舶修造产业发展的瓶颈。

走进军营, 了解到部队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紧迫, 职业教育需求空间大。

通过调研, 我们认识到立足本市实际情况, 发挥职业教育专业优势, 探索多元办学, 既有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创新办学模式, 为探索多元办学提供有效保证

龙海职业技术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业优势, 立足市场需求, 审时度势, 与企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等联合办学, 拓宽生源渠道, 确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理念, 坚持以点带面, 做到先试点再推广原则, 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覆盖率。如与龙海市妇联联合开展农村基层妇女干部素质教育, 开设“农村经济管理”学历教育班;与龙海市委组织部共同尝试在石码、九湖、东园和东泗等多个乡、镇试点开展党员创业培训班;与企业、协会联合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设各类专业技能短期培训班等。

根据企业需求, 发挥企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协调统筹作用, 积极到企业开设校外教学点, 招收在职员工开展学历教育及职业资格培训, 为企业持证上岗服务。同时, 共同探讨军地两用人才培养计划, 为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开创新途径。

深化校企合作, 为实施多元办学提供良好平台

为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覆盖率, 确保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规模, 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三农”的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 实施多元办学是关键。

一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与龙海市妇联联合设立“龙海市基层妇女干部培训基地”, 开展农村妇女“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与龙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开展社会急需的农民工维修电工、汽车维修、叉车司机等工种免费培训和电工、焊工、机修钳工、车工、制冷维修工等各类农村急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为解决龙海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重点岗位人员 (检测人员、食品添加剂管理人员及质量安全管理员) 接受职业教育和持证上岗, 龙海职教中心与龙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设立“龙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基地”, 并与龙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重点岗位持证上岗学历教育培训的通知》文件, 同时, 专门召开“龙海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重点岗位持证上岗学历教育培训动员大会”、“龙海市质量检测培训动员大会”等重要会议, 对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检测人员、添加剂管理人员及台账记录品管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与龙海市龙保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联合设立“龙海市龙保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培训基地”, 对全市保安人员进行物业管理培训;与龙海市武警部队开办“电子技术应用”学历教育;与龙海市戏剧家协会联合建立芗剧艺术培训基地, 举办芗剧艺术培训班和芗剧编导培训班等等。

二是创办校外教学点。龙海职业技术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功能, 创新办学形式, 尝试到龙海驻军所在地、武警龙海中队、紫泥甘文农场养殖场、庆丰食品有限公司、龙保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海山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创办教学点。此外, 还与龙海市委组织部共同在九湖、东园、东泗和石码四个乡镇试点开展党员创业培训。

开发校本课程, 为开展多元办学提供硬件支持

为确保多元办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龙海职业技术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 面向当地企业需求, 针对企业员工实际, 组织专业课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如:食品加工与检测专业教师编写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重点岗位持证上岗培训资料》的校本教材, 加强了速冻食品工艺教学项目, 拓展了食品检验内容的宽度和深度, 增加食品安全管理和食品质量管理内容, 确保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检测人员、添加剂管理人员及台账记录品管人员的培训质量;电工电子组的教师编写了《农村维修电工》校本教材, 该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符合农民工的实际水平, 深受农民工的好评, 确保农民工的培训质量。通过校本教材的教学方式, 为企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

篇4:学前教育办学多元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 办学主体 多元化 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社会力量办学开始逐步兴起,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个大趋势。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有很多方式:一是政府要给予学校自主办学的资格,即法人地位;二是政府还要加强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三是要鼓励社会各界经济企业参与到办学中来。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与具有着对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的调控功能,也是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重要对策。

一、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社会背景

我国曾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时代,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由计划经济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五大也明确论断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纵观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实行政府办学或者国有企业办学,办学主体实际上都是公有制部门,这也正好体现了社会经济体制对办学体制的重要影响。这种办学体制,符合当时的国情,那时候,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缓慢,需要通过公办方式来集中资源,按计划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所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这样的变化面前,教育体制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办學主体的改变,由国家和国有经济参与转变为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这种参与方式主要体现为:政府管理职业学校,不再只是直接的硬性的管理,而转变成运用立法、政策、评估等方式进行宏观的调控;学校则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开始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优胜劣汰,并且实行多样化的分配方式。

二、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实质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的实质就是两个方面,即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进行管理的。政府拨款、地方税收、学生学费以及学校其他产业收入共同构成职业学校的经费。

社会各界的代表组成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来制定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以及发展规划,确定学费金额。分配管理经费,并且进行评估审议,颁发资格证书,等等。这样的管理形式能够更好地让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管理,也能够更好地监督各项经费的使用,保障纳税人的利益。

有了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学校因此必须面向市场,按市场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包括决定培养的结构、学制的设置、规格、课程设置,等等。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功能朝着多样化发展。

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学习的重要基地,在办学过程中,应该既重视学历教育,也加强非学历的职业培训。社会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是办学主体多元化发展的一大阻碍。职业教育在社会人才培训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培养目标和功能定位使得它与社区、与企业紧密联系。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得到社会和学生的尊重,多元化的投资和办学便以此而受阻,导致了办学相对封闭。

另外,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特色不够突出,与普通教育区别不够明显。在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和社区的结合也不紧密,在就业方面有所欠缺。

以上欠缺造成了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不仅包括社会总资源在教育领域上的分配,还包括教育总资源在职业教育上的分配,都不能按实际需求高效合理地进行。

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1.对非公有制经济水平的正确认识

非公有制在我国的生产总值占有相当的比重,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明晰的产权,企业强烈的利润动机会驱使其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投资。在运行机制上,非公有制企业遵循价值规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可以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只无形的手和市场调节这只有形的手,来综合管理和调节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等问题。一方面,政府相应地削减办学企业的税收,鼓励企业办学。使企业充分挖掘自己的物质、人力等资源,并进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收取小型、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的职教税,用于职业教育。只有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才更加具有职业办学的主动性。

2.重组资产,高效利用教育资源

在各种职业教育类型中,学校应按照专业来分类,并进行聚类重组。撤销陈旧的专业,整合重复的专业,并注重整合的实质性,优化师资队伍和更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根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现状,要采用多种方案改革:(1)现有企业办学的,鼓励继续举办,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助及减免税优惠;(2)现有企业实在无力举办的,政府要进行资产重组或转让办学主体,并建立多元办学体制;(3)扶持、规范“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私人办学”,使其健康地发展。

要充分地发挥职业学校在再就业培训方面的作用,通过开办长短期多种培训班来发挥学校场地的节假日等可利用资源。对于各类职业学校,规模太小、专业太陈旧的可以考虑兼并和联合,扩大学校规模。当然,各类职业学校应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3.规范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

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有自己的原则,包括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所谓受益原则,就是指谁受益谁就承担责任;所谓能力原则是指谁有能力谁就承担责任。

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形式主要有:政府拨款、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学、非国有经济单位办学、个人交费。总体上说来,政府分担应兼顾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不可偏颇。而非国有经济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担,至于个人交费,则按照受益原则来分担。

参考文献:

[1]李丽娅.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4).

[2]肖珑,任枫轩.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开发“产学合作”教育资源[J].职业教育研究,2004,(07).

[3]何小雄.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6,(01).

篇5:医学成人多元化办学思考论文

多元化的目的最终在于最大限度地增加教育投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办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并且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和选择机制,从而推动教育的优质发展和均衡发展。近年来,美国医学成人教育公私合作办学已从传统的交通、维修、提供午餐、数据处理等领域扩展到基础设施和教学大纲方面。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统计,在过去中,全美有超过51%的学区进入了公私合作办学体系[1]。德国公立医学成人教育机构由联邦和各州开办,此外,企业、医院、教会、高校和一些私人组织也积极参与举办各种医学成人教育[2]。国外医学成人教育向多元化办学道路迈进的同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首先,医学成人教育存在的地区和阶层差异显著。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环境越差,参与成人教育培训的人数越少。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设施落后,医学成人教育落后于城市地区。在城市接受医学成人教育的大多是中上阶层,其中大型医院医护技人员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资金投入远少于其他教育系统。在德国,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共同构成德国教育的四大板块,成人教育的对象范围最广,数量最为庞大,但是资金投入却比其他教育系统都少,而且近几年有下降趋势。[2]最后,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国外医学成人教育机构多为志愿者和兼职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很难保证医学成人教育的质量。

2我国医学成人教育多元化办学现状

篇6: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经验

衡水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李永涛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创办于1995年,自创办以来,共培养了幼教人才1600多人,成为衡水市幼教人才的主要输送基地,尤其是近三年,招生数量和毕业生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2012年,招生数为255人;2013年,招生数为322人;2014年招生数为490人,成为我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最多的专业。

2008年本专业被河北省授予省级骨干专业,并被确认为河北省第一批具备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资质的中职学校之一。2012年成为国家级示范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11月,成为重新评定后的省级骨干专业。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 首先:我们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我们以服务本地幼教事业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遵循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对学生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技能培养与职业需要合理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策略。确立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立足本市、面向全省、适应全国。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强,主动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复合式应用性人才。

其次,我们坚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颁发《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等一系列专业指导性文件,来修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修改,形成不断完善的可实施性的教学计划。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应用性学前教育人才为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围绕着专业建设和市场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原则,把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势课程《音乐》、《幼儿活动与实践》、《舞蹈》等课程建设为载体,把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分解落实到各个环节。依据《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过硬的职业技能。

课程设置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包括理论、基本功、专业课三大课程体系。并根据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不断修改教学内容与课程,在2012年,通过社会调研,我们意识到,现在社会对育婴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果断地派老师到河北师范大学、河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进修,并于2013年开设了《育婴员》课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多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回到家,就向家属或亲戚介绍育婴知识。2014年7月,我们有75名同学参加衡水市资格鉴定部门组织的非常严格的“育婴员”三级考试,有三分之二的人通过了考试,顺利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还拿到了“育婴师”三级证书,这样的成绩让鉴定部门都感叹:许多成年人都要经过二次、三次才能考下来,没想到这些完全没有育儿经验的中专生,就一次成功。2014年,我们又增加开设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课,配合国家组织的“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开设了综合素质课,以便让学生能更丰富的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第三,优秀的教师团队,建设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学前教育教学部共有教师50余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38人,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40人,双师型人才35人,是学校目前优秀的教学团队。

我们通过派出老师培训、做好校本培训、利用每周一的教师例会、听课评课等方式,不断督促老师们更新知识,开拓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马彦光、王殿杰两位老师自费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并取得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慎老师取得了高级营养师;刘田田、刘艳华两位老师自学了化妆知识,并在教学中运用,深受学生欢迎;周新町等14名老师自费考取了“高级育婴师”证书。对于新分配来的老师,我们采取新老教师结对子,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学校与教学部两级管理者对教师实施过程监控;通过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实施效果监控。

第四,我们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推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多年都达到100%。

(一)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科学整合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推行“案例”教学法、“读、议、讲、练”教学法、“学、创、教、评”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提高幼师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成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良好氛围,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我们专业的教师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从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入手,积极实施成功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法指导及学习能力培养,摸索总结出一系列实用的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三)结合教学实际,编写校本教材

各科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就业岗位的需求,编写了一套科学、实用的校本教材,如:张琳老师编写的《幼师英语》、陈丽枝编写的《幼师电子琴》、杨晓倩老师自己开发的《手工课程》等自编教材,都已经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并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选择教学实习基地

我们利用多年来专业发展的基础,利用与衡水市及周边各县市广泛的联系,选择一批具有先进办学理念,雄厚办学基础的幼儿园作为实习基地,开展全方位合作。比如与市一幼、二幼、桃城区一幼、二幼、三幼、开发区一幼、阳光艺术幼儿园、未来强者幼儿园、枣强县二幼、安平县童星幼儿园等,每年都会接收我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并选择留用成绩突出的毕业生。同时,我们也委派富有经验的老师去观摩学习,并带去新的办学理念,促进他们的完善与发展。

(五)高质量的教学保证高质量的就业

我们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在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实践能力、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做好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就业前指导,就业中参与,就业后回访的制度。

在高质量的教学保证下,多年以来,我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均为100%,其中对口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上一篇:人员动态考核下一篇:小松鼠找花生教学案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