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缘情感散文

2024-04-30

情与缘情感散文(精选4篇)

篇1:情与缘情感散文

情与缘情感散文

情泪缘三字组词似乎不论不类,词典里根本不存在,其实这仨字往往是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情往往是在欢乐和泪水的伴随下产生的,情是人人都可以有的,但不一定就是缘,不管结局怎样,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你不就是这样在泪水的伴随下走过来的吗!

那贫寒的苦读时期,在那短暂的百余天里,无意识的碰到的,你理智的没有能接受的。那是四个班一栋长长的教室,中间两个班级的教室门紧挨着,每当下课走出教室,她总是回眸一瞥另一个教室里的你,是否走出来。当上课了,她总是等你向教室走来时,她才快步赶来,与你在门口给你一个迷人微笑,然后跨入她的教室。多么纯真的情啊!她不知道你的贫寒,只知道你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幸亏你没去招惹这不现实的情,才没遭遇到泪水的冲击,但是那不也是一种纯洁的无缘之情吗。

世间万事皆有缘,有缘才能有情。红尘世间的缘有很多种,在茫茫人海中能够成为相识相知,固然是一种令人珍惜的缘。但是人生中更多的缘,是在奔波求生中的人潮中擦肩而过的.人。当在落雨的那一刻,在屋檐下同时避雨的路人,还有在昏淡的路灯下共同候车的人,他们也同样是有缘人,即使偶然的相遇,也是因为在它们的生命历程中有缘才相遇。缘,但不一定就是情。缘不能强求而得之,不是和每个人都能有缘,也不是每一个寻觅的人都可以找到缘,抓住缘。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万里之外,异国他乡,即使是陌生人相视一笑,这也是缘。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不断的与人相遇,而后大多数会成为生命中的过客,这就是无缘。人生有太多的不可知,一个念头,一次决定,往往就可能拥有或错过一份缘没能来得及因缘而结成情,或者因情而结成缘。一切只是因为有缘注定,生命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情,人的缘分不一定是情分,但情又不一定结成缘,高山流水是一种缘,怦然心动是另一种情,但都可以演变成缘。茫茫人海中,相遇是缘起,相识是缘续,相知是缘定。是由情分提升而来。卓文君为了司马相如,别豪门赴街市,当炉卖酒不言贫富,随着缘分而升华为爱情;温莎公爵不惜放弃王位,舍弃江山,终于携得美人归,皆因有缘而成为爱情,得以终生斯守。而钟子期与鲍叔牙,不需任何介绍与表白,只一曲高山流水,弦响天地间,空前绝后,震撼心灵,他们都从对方的韵律中读懂了彼此,这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知音遇知音的相惜,潇洒物外无欲无求的缘分。才升华成为知音的友情。

试想一下,人生在世,难得的就是知音,终生相守却不一定能知其音。有缘相遇,我们是否能提升为情缘,包括爱情,友情,亲情,这都是由缘分才结识相遇,走到一起,成为情分。

人心向善时才能结善缘。在与他人相处时,纵然只是瞬间也要把内心的善良传给对方,这就是最好的惜缘。因此,在随缘的人生中时刻不忘记与人为善,就能为未来的人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就有可能结为情缘。

随缘是一种智慧。万事随缘,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要拥有一颗随缘之心,无论天空中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就会拥有一份永恒的平静和恬淡。不管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在历史的长河里,都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都是匆匆的过客。在有限的人生中,懂得随缘、惜缘,就能得到情。就能生活得有情,有味,就会生活得更豁达,更洒脱,更有情趣,只有缘中产生的情才是真正的情,才值的珍惜。

在那垂伤谋生的初始时,那封沾满泪痕的信,让你感受到泪的辛酸,它汹涌的冲走了,你无法结成缘的情,情和缘就那么遥远的分开了,永远的分开了。

接踪而来的又一次情的光临,也因你无法改变面朝黄土背靠天的命运,而泪隐胸怀的与缘告别了。

你终于在泪的泛滥后遇到了缘,当缘的到来,你没有泪了,因为你已不愿意让泪水再泛滥,因为它的泛滥,肆虐的冲走了你的几次缘,令你心有余悸,你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把泪水咽到肚子里去了。

那么,真的没有泪了吗!为什么呢!因为这时你的泪里也有了她的泪,缘让你们的泪溶为一体,更加汹涌澎湃,谁也不愿意让对方更加悲伤,那就往肚子里咽,谁也看不到对方的泪,也不愿意看到。这就是情泪缘的交溶演变。

在情的碰创与泪的洗礼下,你终于碰到了缘,看来人生在世,缘只能是碰创出来的,而不能是求了。情,一见钟情,那也得交往和赔养。你经心交往和赔植的情都没能成为的缘,却让泪水给淹没了,冲走了。最终还是凭天由命的闭目去碰,却碰到了,相濡以昧的去走那平淡的一生,回首往昔,什么重要,缘才是最重要,卿卿我我的情,如不能成为缘,那什么都不是,最终只能化作倾盆泪水或清风一缕飘然而去,消逝贻尽!

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缘,缘来缘去总是缘,最值得珍惜的就是相濡以沬的缘,它演变成的情是难舍难离的情。

篇2:情与缘情感散文

一季思念,一场思恋,没有前世的擦肩,没有来世的誓言,有的只是这一生的缘遇缠绵。一次次的离合,一次次的聚散,一次次的悲欢,一次次的窃喜浅笑,缘与愿,不过一线之间。一念情深,梦缘,相遇在这个网络情感世界里。大千世界,佛缘无边,一花天堂,一草世界,一叶菩提,一土如来,一方净土,一笑尘缘,花草世界,芸芸众生,经历有异,各出渊源。情愫丛生,牵牵连连,缠绕无边。人之所以为人,往往因为那一缕尘缘,那一份世俗。佛云,缘如风,风不定。感情如云,万千变化,云起时汹涌澎湃,云落时落寞舒缓。千年等待,前世缘份,今生约定,五百年前的回眸,注定了今生最美的缘遇,不思量,自难忘,浊酒一杯入梦幻。凭栏空对月,追忆缘梦阙。枫落时,缘聚散,轮回几转情花绽。情到深处人孤独,爱到浓处梦成真,戒不掉的眷念,是心底最深的思恋。一曲轩音香,银勾笔青花,缘梦入初画。佛叹曰:彼岸花梦,花开千年,花落千年,花开生生相惜,彼岸永难相见。凄苦誓言,尘世恋歌,前世缘,今生续,前世情,今世还,牵肠挂肚,红绳相系在那奈何桥上满泪花。回望处,梦若乾坤镜中,嫣然一笑枫叶红。梦缘起,缘梦生,注定前世为树守候千年,今生为梦痴心呵护。

一曲前尘缘,一首今生情。一种相思,一种愁思,一种心思,成了前世今生五百年回眸的音符。以字义为载体,以文韵为传承,缘遇传颂,诠释了一种美丽的轮回。前世,走过,路过,擦肩而过。情之初,心相悦,梦相连,缘相恋,爱倾城。回顾前尘江南古道,你本是那墨画里娇柔而淡静若水的女子梦缘,多少次路过千年古道,慕念枫树之美,总不忘回眸一赏那百年的枫树,默默倾心于那魁梧雄壮的树姿。片片枫叶情,落红满地表相思。女子梦缘一路过,枫树总是尽情的随风摇摆自己身躯,挥舞着枝干把那多情的相思红叶飘洒。惹得女子抬头仰望满天落红,拂袖浅笑,姿雅美态,明眸回盼,同心结缘,国艳仙材,人树情缘,相逢恨晚,纤指捻处,一叶落枫,深情闭目悠思那股情浓意长。梦缘,那迷人的倩影让枫树如痴似醉,日久生情,为博得女子的倾心一笑,秋后枫树仍是舍不得让自己那多情的叶凋零。转眼,又是一秋的到来,秋雨淋漓,女子路过无处躲雨,见到枫树,便避雨独坐于树下一处石上,不觉,倚树入梦。梦里,枫树化身红衣秀才,站在梦缘女子身旁,用枫叶幻化成叶被披于梦缘女子身上御寒。凝笑间,深情为女子拭去脸颊雨珠,相思漫,情缘长,红衣秀才用那枫叶化为红丝幔,系于女子之手,挥手而出银毫,在女子坐的石旁题下:一叶枫缘只为梦,来生再续前生缘,红丝幔情寄枫语,三生石前许来生。雨过,天晴,梦缘女子醒了,见三生石寄语,望树,意会,浅笑,腮红泛晕,默许情定来生。传奇千古,前尘人树恋,相遇自缘起,相识乃缘续,相知是缘定。

岁月流转梦依旧,几多相思几度秋,几番风雨几思量,情醉轮回终相望,今世情路意难忘。相遇不是巧合,是命定的缘份,命运无法复制,人生亦不重来。雪纷飞,斟一壶梦缘温暖的酒,谱一曲千年轮回的古韵,醉舞于江南冬色,心事淡淡的飘逝在素笺水墨里。烟花碎,心语飞思,断桥柳畔,寻梦千百度,抒几缕枫情,叹相思哀怨。悟念,缘梦续前缘。陌上红尘,梦影依依,枫琴鸣扬,奏一夜落红求缘。缘梦,别样的温柔。一份缘的轮回,到底承载了几多思念?缘系前尘再回眸,今生得来终邂逅。未了情的等待,缘轮回的守候,有一种美丽叫缘梦,绽放在冬。思念钩沉,缘起江南宅院,彗星落下,呱呱而啼的生命,胎红记处有个缘字,父母便为此女起名缘梦,意曰为:缘起前世,梦若香兰。而前世的枫树,亦轮回为江南男子。岁月无情人有情,前世缘定今生遇,知心情缘,于屏前,一个闪烁请求,冥冥注定前生的约定,今世的缘遇。红丝幔情,定格在冬天里网际的邂逅。彼岸缘梦,只为一个梦中传奇,一份前尘倾心,一份今生执着,一个心语相牵,一个缘定的梦。缘梦,寻游在这个浩瀚网际的冬,天注定了彼此的萍水相逢。网海寻枫千百度,终归沧海遇情缘,一见如故的缘,你痴心我倾心,注定了遇见,是缘起前尘,相识,是缘续今生。多少个日夜里,仿若身旁,一句问候,一份思语,一份牵念,一份倾心,一份缠绵,尽在梦缘与缘梦间轮回。冬来,雪飘,天冷,却难以冷却两颗心的热情。一个搞笑情趣,一个羞怯浅笑,一个轮回的梦,处处演绎着前世今生的不了缘。倾城里,缘梦,做梦爱哭的你,醉于文字缠绵,痴在文字情谊。与枫今生,两两交心,如GPS定位在这个暖暖的冬。深浅不一的你知我知,感知于前世注定的缘,用今生的缘来书写前世轮回的传奇。

篇3:现代散文写作中渗透的情感美

一、现代散文的抒情具有一种人性美

在散文中, 作者一般是作为抒情的主体而出现的, 不像小说戏剧, 作者的爱憎要通过塑造正反人物曲折地表达。因此, 作者的个性与价质观在散文中总是突出与鲜明的。作品中抒发的情感往往与作者个人是分不开的, 情感中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性美。

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名作《背影》的叙述是简单的, 描写是平实的, 却能打动千万个读者的心。父亲几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却让人印象深刻:祖母去世时, 本该受安慰的父亲竟安慰“我”说“事已至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待业在家的父亲这一句普通的话, 扣紧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跃然纸上。也正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才使这篇散文像一首优美的乐曲, 沁人心脾, 动人心扉, 这就是人类最简单最原始的亲情。这种情感就是人性美的一种具体体现!正如曾写过不少美文的谢冰心所说:“当一个人物, 一桩事迹, 一幅画面具体体现出的人性美向你袭来时, 它就像一根扎到心尖上的长针, 一阵卷到你面前的怒潮, 你只能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 才能描绘出你心尖上的那一阵剧痛或那一抹幸福。”

沈从文的散文, 对于人性美的挖掘就体现得更为直接。他的著名散文《鸭窠围的夜》通过深刻而又鲜明地描写, 表现了湘西人民的原始生命强力和对自然的热爱与契合, 以及天然纯真、乐知天命的性格。正如他自己所说, 这“是人生的形式”, 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 是人性的本真, 观念的单纯。心地卑劣的人, 固然不会写出千古传诵的美文, 而平庸或矫饰的情感也会使散文受到致命的伤害。相反, 只有心中有爱、有善的作家才会写出具有人性美的散文。

当代著名散文家刘白羽的散文,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气息, 意境阔大、粗犷、豪迈, 具有浪漫主义抒情风格。他的作品也时时流露着一种人性美。如《白蝴蝶之恋》中, 作者为了求助一只受伤的小蝴蝶时说:“忽然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正是作者心存爱、善与同情等美好的情愫才得以求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生命, 也正是作品中这种情感的人性美才得以打动读者。

现代散文作家中的一朵奇葩———琦君, 以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腻、柔婉向读者倾诉着她对人性的领悟与理解。她的散文中往往透着淡淡的忧伤, 在惆怅、迷惘、低沉之中蕴涵着深情。《金盒子》一文中作者以“金盒子”为线索叙述了自己与两位兄弟的情感经历, 岁月沧桑, 时日不再, 但作者倾吐在字里行间的手足情历历在目。“金盒子是我寂寞中唯一的良伴”, “我纵有一万个金盒子, 也抵不过一个亲爱的哥哥”!情感的炽热, 人性的纯美如同冰心的散文。她用爱去征服憎, 用人性去和谐世界, 使一切趋于平和。这种人性美是散文中的情感主线。

二、现代散文的情感还具有一种真情美

“在某种意义上说, 小说所写的是身外事, 而散文写的却大都是作家心中的事。从本质上说, 散文真正是心灵的袒露, 因此, 真实是散文的根基。” (3) 真情美在散文中是显而易见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 它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的途径: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表现在现代散文的抒情散文中, 作家们往往直接抒情, 显示出不同的情感倾向, 但真挚感人。现代作家郭沫若先生, 他在抒情散文中体现出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例如《银杏》一文中, 作者写道:“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呀, 我是喜欢你, 我特别喜欢你”, 表达出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银杏, 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文中也直接抒发出了作者对银杏的思念。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 在散文中很常见。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 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的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句子。通过这几句, 作者直接抒发出了一种沉郁之美和震撼人心的壮美, 对北国的秋的眷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美的事物唤起人的美感都是直接有完美的形式引起的, 而完美的形式的产生离不开艺术的技巧。” (4) 现代散文的真情美, 除了直接抒情来体现外, 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手法的运用来抒情, 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情等。

借景抒情。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具体的自然景物来抒发作者当时的心情的一种写作手法。“情随景迁”“景随情移”的说法自古有之。心情不同, 看景物的感受就不一样, 相反, 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境况下, 也可代表不同的心情。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洁的散文《挖荠菜》中,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苦难生活, 当馋丫头的故事。有一次偷地主家的玉米, 被地主家的管家发现了追着跑而不敢回家时, 写道:“远处, 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 羊儿咩咩地叫着, 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 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 夜色越来越浓, 村落啦, 林子啦, 坑洼啦, 沟渠啦, 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作者当时孤独、恐惧、无奈的心理就借此情此景抒发出来了。

现代文学史上写抒情散文的作家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好手。他善于描写, 在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 在诗与画的交融上, 达到高度的成就, 给读者不仅仅是情的共鸣, 还给人一种图画美的享受。如名篇《荷塘月色》、《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融情于景之中。这里来分析一下《荷塘月色》。文章先写心境的不宁, “我”于是在夜间散步, 领略荷塘月色下的美景, 经过这美景的洗礼, 使主观情绪得以超越、升华、竟使心境达到了宁静。这是作者心情的变化, 写景的力量。作者使用精妙的比喻, 写出了月下荷塘特有的风韵。写荷花的美, 用明珠碧天的星星, 出浴的美人, 确切而又优雅;写荷花的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此外, 还用蝉声、蛙声来烘托, 以动衬静, 产生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给读者美的享受。

托物言情。托物言情是散文中的间接抒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美感作为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 离不开感觉器官对对象的感受” (5)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以借白杨树形象的刻画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茅盾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对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的情感, 以此为旋律, 反复强调自己的那份情感。但作家不是在空洞的喊口号, 而是以黄土高原为铺垫, 烘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更重要的是, 作家从白杨树那笔直的干、枝和向上伸展的叶等方面来进行形象性的描绘, 来表现它伟岸、正直、严肃、温和等特点。作者的感情有所依托, 抒发出来才显得真切、自然。许地山的《落花生》, 以花生这种食物来抒发情怀, 教诲儿女“做人要做有用的人”;杨朔的散文《荔枝蜜》, 借勤劳的蜜蜂来抒发自己对辛勤劳动的人们的赞美之情。言在此, 而意在彼, 意味深长而又透露着美感。

三、现代散文的情感还具有一种自然美

情感的自然是很多散文家追求的方向, 而在现代社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 返朴归真, 保存自然反而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而在许多作家的笔下抒发出的情感都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享受, 一种清纯自然的美感。

现代散文的清纯自然得力于情感和语言的自然表现。现代作家群中的周作人先生的作品情感表达非常自然, 尤其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多半以他特有的舒适自由而得到读者的垂青。信笔的漫谈之中别有趣味, 给人安详与闲适静雅之美。作品淡泊但并不乏味, 它源于作家广博的知识, 浓厚的对于各类事物的情趣, 所以描绘得有声有色, 有情致。如《故乡的野菜》一文, 有对野菜的介绍, 民俗的描写, 如何采集, 唱什么歌, 怎样做供品, 又夹以儿歌谚语, 也有食法的说明, 还引经据典, 说俗事中带有书卷气。文章的内容紧扣题目, 就事写事, 给人的感受大大超出采野菜本身, 从那乡间的气息和野趣, 或勾引一缕乡思, 或触发一份对于生活的激情。《乌篷船》也是如此, 固然也写船的种类、特征, 更重要的是写坐船时的心情。观两岸景色, 看地方戏曲, 听水声橹声鸡犬声, 造出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 让读者产生共鸣, 有身临其境之感, 似乎在领略一种缠绕山水之间恬适的自然美和情感美。

吴伯箫的散文往往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 “果树是围屏, 花草是篱笆, 中间是菜畦”, “水满的时候, 一清到底, 不溢不流, 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这一幅幅沁人心脾的田园风光图, 质朴无华, 像素淡明丽的水彩画, 于清新中包含着真挚、深厚的情意。

朱自清先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散文, 《温州的踪迹》颇有代表性。文中对梅雨潭的“绿”尽其笔力淋漓尽致的描摹, 令人如醉如痴, 心向神往。其中, 运用类比衬托手法的一段文字更有触到惊俗之处:“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从迭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似乎太浓了。其余呢, 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在这样精致的文字里, 作者的情感, 似乎也一如那梅雨潭的绿, 清新、隽永、将情感恰到好处地自然抒发。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读者, 对散文的审美感受就会不同。散文的情感美还有很多体现, 如风情美、哲理美、恬适美等。以上关于散文情感美三个方面的阐述, 只是散文园地中绝妙景致之一, 要想全面领略此处的清风雅韵, 还有待自己更深入的研讨。

参考文献

[1]、曹国瑞:《情有所钟——散文奥秘的探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出版。

[2]、编委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1991年版。

[3]、杨辛等编:《美学原理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4]、蔡庚生:《文学评论与鉴赏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篇4:简谈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四、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

爱国主义是个千百年来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切、最浓厚的感情。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 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新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它更加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 创造发展新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统继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教育价值观, 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艺术实践, 鼓励音乐创作, 提倡学科综合, 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元文化, 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

五、根据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既是激烈竞争的社会又是需要密切合作的社会。那

种孤单奋战、排斥他人的做法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合唱、主唱、齐奏、合奏等多种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参加艺术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 学会与人交往, 并逐步调整那种“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

六、要把音乐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把目标投向对“人”的塑造方面, “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是最显著的特征。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 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 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 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 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 形成审美情操, 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富人文情怀, 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 它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

音乐是一门艺术, 它不但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陶冶人的情操, 还可以开发智力, 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 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教育, 为培养创造性地实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沂第四中学)

与韵文相比, 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 随意自由, 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 随笔散文, 我国现代有谈话散文, 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 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合。

的确, 散文抒情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 在深入人心探幽, 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 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 因此, 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帖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 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 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 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 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那么, 散文的这种审美功能在阅读中是如何实现的呢?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 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 艺术意象重现, 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 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是在值得鉴赏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有“快绝!妙绝!”的赞叹;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杀”的点评。追根溯源, 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 无意识地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 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由此, 我们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深入文本, 发挥想象, 换位思考, 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举朱自清的《背景》为例, 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 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 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 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 情非感受不知味”, 若只是冷眼旁观, 漠然置之, 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 唯有发挥想象, 换位思考, 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才能深切体会到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 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 那种不忍不舍, 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但仅仅是调动想象, 换位思考, 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 停留在“理解感情, 引发共鸣”的层次上, 不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 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 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 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 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再举《背影》, 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 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 “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 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 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 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呢?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 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山东的李洪昌先生在其“教学感悟”中认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6期) 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 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 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 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 也就是说, 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不但要“通其情”, 并且要“晓其理”。张炳隅先生在其《文学鉴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概括, 正是其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情与缘情感散文】相关文章:

情感散文范文05-17

散文情感范文05-17

赌徒情感散文04-08

个人情感散文04-13

情感朗诵散文04-15

预言情感散文04-17

鸣笛情感散文04-25

梦情感散文04-26

迷情感散文05-02

发觉情感散文05-03

上一篇:山海经有感下一篇:贺岁电影夺冠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