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定稿

2024-04-15

1例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定稿(共9篇)

篇1:1例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定稿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1例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

主考学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护 理 学

指导教师:张

考生姓名:朱 雪 娇

准考证号:0***

工作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

2011年 2 月 1 日

目录

1.临床资料„„„„„„„„„„„„„„„„„„„„„„„„(2)2.术前护理„„„„„„„„„„„„„„„„„„„„„„„„(3)2.1 心理护理„„„„„„„„„„„„„„„„„„„„„„„„(3)2.2 常规检查„„„„„„„„„„„„„„„„„„„„„„„„(3)2.3 做好手术区的皮肤准备„„„„„„„„„„„„„„„„„„(3)3.术后护理„„„„„„„„„„„„„„„„„„„„„„„„(4)3.1 一般护理„„„„„„„„„„„„„„„„„„„„„„„„(4)3.1.1 术后体位„„„„„„„„„„„„„„„„„„„„„„„„(4)3.1.2 饮食护理„„„„„„„„„„„„„„„„„„„„„„„„(4)3.2伤口护理„„„„„„„„„„„„„„„„„„„„„„„„(4)3.2.1 保护皮瓣血供良好„„„„„„„„„„„„„„„„„„„„(4)3.2.2 保持引流管通畅„„„„„„„„„„„„„„„„„„„„„(5)3.2.3 注意胸带包扎松紧度„„„„„„„„„„„„„„„„„„„(5)3.3 患侧上肢康复,训练„„„„„„„„„„„„„„„„„„„(6)3.4 术后并发症防治与护理„„„„„„„„„„„„„„„„„„(6)3.4.1 皮下积液„„„„„„„„„„„„„„„„„„„„„„„„(7)3.4.2 皮瓣坏死„„„„„„„„„„„„„„„„„„„„„„„„(7)3.4.3 患侧上肢肿胀„„„„„„„„„„„„„„„„„„„„„„(7)3.5 术后心理护理„„„„„„„„„„„„„„„„„„„„„„(7)3.5.1 改善外在形象,弥补躯体缺陷„„„„„„„„„„„„„„„(7)3.5.2 塑造内在魅力,重建自信心„„„„„„„„„„„„„„„„(8)3.5.3 加强夫妻交流,促进情感融洽„„„„„„„„„„„„„„„(8)3.5.4 丰富家庭生活,提高婚姻生活质量„„„„„„„„„„„„„(8)4. 健康指导„„„„„„„„„„„„„„„„„„„„„„„„(8)5.体会„„„„„„„„„„„„„„„„„„„„„„„„„„(9)6.参考文献„„„„„„„„„„„„„„„„„„„„„„„„(10)

1例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

【内容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乳腺癌患者的护理,说明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的重要性。

方法

对我院2007年3月因乳腺癌入院的一名患者进行护理并做好健康指导。结果

经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患者于2007年4月治愈出院,通过健康指导病人了解乳腺癌的知识。

结论

护理人员对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应细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应该贯穿在治疗过程的始终。

【关键词】:乳腺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女性肿瘤的第二位【1】。国内资料统计显示: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为0.03﹪,呈上升趋势,以40—60岁,围绝经期的妇女多见,当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手术切除乳腺给广大女性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创伤,长期的化疗后反应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承受着很多痛苦,乳腺癌患者的术后护理【2】,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临床资料

患者李某,女性,49岁,已婚,公务员,因左乳肿块4个月于2007年3月22日入院。

病人4个月前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象限有一黄豆大小肿块,无痛,质硬,活动度可,未进行任何诊治,近一个月来,病人自觉肿块明显增大,已蚕豆大小,无痛,质硬。门诊以“左乳肿块待查”收治入院。病人母亲于15年前曾因乳腺癌接受手术和化疗治疗。

病人入院后做了各项检查,B超示“左乳外上象限见肿块,低回声关闭,形态不规则,侧方见声影,左乳实质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肝脏未见占位性病变”。左乳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示“见可疑恶性细胞”。

病人于2007年3月28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乳肿块完整切除,术中病理报告为“左乳腺浸润癌”,随即在全麻下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病理报告为“左乳导管浸润癌,乳头,残腔及基地未见癌累及,腋下淋巴结7枚,其中2枚见有癌转移”,病人于术后第14天起实施化疗治疗。于2007年4月18日出院,继续门诊治疗与随访。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护士要关心和尊重病人,热情向病人介绍负责的医师和护士,病房的环境和有关的规章制度,使病人尽快适应。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并取得家庭的支持。介绍在术后恢复期患者可戴上假乳房,以弥补乳房切除的失落感。介绍病人与曾接受过类似的手术且已痊愈的妇女联系,通过成功者的现身说法帮助病人度过心理调适期,使其相信一侧乳房切除将不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或社交。

2.2 常规检查

术前应常规作重要脏器功能检查,包括心,肺,肝,肾功能,同时应改善病人营养状况,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减少术中意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3做好手术区的皮肤准备

应按手术范围准备皮肤,上起锁骨上部,下至脐水平,前至右侧锁骨中线,后过左腋后线,包括同侧上臂和腋窝部,剃去腋毛。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

3.1.1 术后体位

患者手术结束后送入病房时,护士应以饱满的热情及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提前安置好吸氧装置,让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引起呼吸道堵塞,氧气吸入2~3L/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切口、引流管、输液情况等,若血压平稳后,可采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可促使皮下积液降至最低,促进切口愈合,减轻患者痛苦,也可采取半卧位和侧卧位(偏向健则)交替进行,鼓励患者深呼吸,协助拍背吸痰,预防肺部感染。

3.1.2 饮食护理

病人根治术后6小时可给予正常饮食,护士应该告知患者,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鱼,禽,蛋,瘦肉,牛奶,豆制品等,为创面愈合和机体康复创造条件。

3.2伤口护理

3.2.1保持皮瓣血供良好

1)术后伤口覆盖多层敷料并用胸带或绷带加压包扎,使皮瓣和胸壁紧密贴合,包扎松紧要适当,以能容纳一指,能维持正常血运,不影响病人呼吸为宜。

2)观察皮瓣颜色及创面愈合情况。正常皮瓣温度较健侧稍低,颜色红润,与胸壁紧贴;若皮瓣着色暗红,则提示血循环欠佳。

3)观察患侧上肢远端血液循环。脉搏摸不清,皮肤发绀,皮温降低,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调整绷带的松紧度。

4)绷带加压包扎一般维持7—10天,包扎期间告知病人不可自行松解绷带,瘙痒时不能将手伸入敷料下搔抓。绷带松脱时应及时重新包扎。更换敷料时检查腋窝皮瓣或胸壁植皮皮片,若皮瓣边缘发黑坏死,应予以剪除,待其自行愈合,或待肉芽生长良好后在植皮。

3.2.2 保持引流管通畅

患者在翻身时容易造成引流管折叠、扭曲、脱落,故护理时应向患者交代有关事宜,多加巡视观察,保持其通畅,并观察其引流量的多少、颜色、性质。据临床观察,术后24h引流量均小于100ml,术后48h均小于50ml,一般24h引流量不超过200ml,或出现特殊情况应及时监测血压并报告医生。若引流量太少,应检查负压情况,引流管状态及伤口情况确定其原因,若出现堵塞,应及时处理。

3.2.3 注意胸带包扎松紧度【3】

胸带包扎松紧度应根据患者自觉症状而定,以患者胸廓无紧迫感,无呼吸困难为度,包扎过紧会影响胸廓活动,引起呼吸困难,空气不能进入橡胶引流管对皮瓣积液不能造成有效引流,包扎过松,皮瓣与胸壁紧贴不够,易引起创面渗液渗血增多。胸带包扎松紧度适当可使引流更充分,减少皮下积液、积血,减少感染,促进伤口早期愈合,有利于尽快康复。

3.3患侧上肢康复,训练

【4】

为尽快恢复患肢功能,应鼓励和协助病人早期开始患侧上肢功能锻炼,以减少或避免手术后残疾。

如无特殊情况,术后24小时鼓励病人开始活动手部及腕部屈曲和伸展运动,可伸指,握拳,屈腕等。术后1—3天进行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还可用健侧上肢或由他人协助进行患肢的屈肘,伸臂等锻炼,逐渐过渡到肩关节的小范围前屈,后伸运动。术后4—7天病人可坐起,鼓励病人用患侧手洗脸,刷牙,进食等,练习用患侧手触摸对侧肩部及同侧耳朵的动作。术后1周皮瓣基本愈合后,开始进行肩关节活动,以肩为中心,前后摆动,术后10天左右,皮瓣与胸壁已粘连较牢固,指导病人循序渐进地增加肩部功能锻炼,如逐渐抬高患侧肘关节,手掌从触摸对侧肩部到颈后。术后10—12天鼓励病人用患侧的手梳头,刷牙,洗脸。2周以后继续坚持患侧上肢的功能锻炼,可进行上肢的全关节活动,主要有以下锻炼方法:1)手指爬墙运动 病人面对墙,双腿分开站立,肘弯曲,手掌贴在墙上与肩同高,手指作伸屈动作往墙上移动,直到手臂充分伸展为止,然后手臂再向下移至原来位置。如此反复练习,长期坚持可使手臂逐渐上举,直至患侧手越过头顶能触摸到对侧耳朵为止。2)举杆运动 两手伸直握紧一根杆子,两手相距60厘米。将杆子举高过头顶,弯曲肘部将杆子放在头后方,在反方向将杆子举多头顶,然后回复至原来位置,如此反复练习。3)转绳运动 面向门站立,绳子一端系在门上,另一端由术侧手抓住,手臂伸展与地面平行。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以画圈动作转动手臂。4)拉绳运动 将一根绳子悬于头顶上方挂钩内,双手握紧绳子两端,轮流拉动两边绳端,使患侧手臂抬高至疼痛为止。长期练习逐渐缩短绳子,直到患侧手臂能抬高至额头高度。

3.4术后并发症防治与护理

3.4.1 皮下积液

乳癌术后皮下积液较为常见,发生率在10﹪—20﹪,除手术因素外,术后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包扎松紧度适宜,避免过早外展术侧上肢。积液要早发现,及时穿刺或引流排出,并加压包扎,防止皮瓣再度漂起。同时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3.4.2 皮瓣坏死

乳癌切除术后皮瓣坏死率10﹪—30﹪。皮瓣缝合张力大是坏死的主要原因。坏死初期皮瓣边缘出现表皮下积液,继之全层皮肤变黑,变硬。术后皮瓣坏死常需植皮治疗。

3.4.3 患侧上肢肿胀

为减轻上肢肿胀的程度,手术后患侧的肢体可适当抬高,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静脉和淋巴的回流。严禁在患侧血压,抽血,静脉或皮下注射,避免对循环的影响。指导病人自我保护患侧上肢:平卧时用两垫枕抬高患侧上肢;下床活动时用吊带托扶,避免长时间下垂;需要他人扶持时只能扶健侧,以防腋窝皮瓣滑动;进行握拳,屈,伸肘运动,促进淋巴回流;穿宽松上衣,若佩戴手表,饰物不宜过紧;避免患侧上肢提拉,搬运重物【5】。

3.5术后心理护理

3.5.1改善外在形象,弥补躯体缺了陷【6】

经常与病人交谈,深入了解其内心想法,尽可能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鼓励病人适宜化妆,合理地搭配衣着,佩带合身的义胸,建议有条件的病人进行乳房重建以改善躯体形象。

3.5.2塑造内在魅力,重建自信心

鼓励病人多阅读关于夫妻相处艺术的书刊,以便今后在婚姻生活中能正确处理夫妻的矛盾冲突,增加自己的性格魅力。向病人介绍乳腺癌的健康教育信息和知识,使病人主动调适心态面对疾病;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有意识地教会病人进行放松训练(如全身肌肉放松、深呼吸3 min)和引导性想象(想象自己置身于蔚蓝的大海海滩或者宽阔的大草原)等,可预防沮丧的心情。

3.5.3加强夫妻交流,促进情感融洽

在护理中关注夫妻双方的心理调适状态,并给予双方适当的咨询和指导性干预。丈夫对病人给予更多的关照和体贴、耐心倾听妻子的感受,同时丈夫也交换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从而减轻彼此的心理压力。鼓励病人建立和谐的性生活。

3.5.4丰富家庭生活,提高婚姻生活质量

建议病人在周末、节假日,根据条件选择公园、电影院、旅游区等创造浪漫气氛,增进夫妻感情,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或者带上孩子,一家人一起出游,享受家庭的和谐幸福;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家庭娱乐和社会活动,以增加自信心和自尊感。嘱病人的亲朋好友给予病人多方面的支持和关注,使病人生活在浓浓的亲情和关怀中,提高生活的质量。

4.健康指导【7】

1)交待出院后化疗,放疗的方案及复查日期,告诉病人术后5年内应避免妊娠,因妊娠可促使乳腺癌复发。化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放疗期间注意皮肤保护。

2)指导术后病人佩戴义乳,开始先用无重量的义乳,以后可根据恢复情况选用有重量的义乳,保持义乳清洁,放置时勿受压变形。根治术后3个月可行乳房再造术。

3)普及妇女自查乳房知识。乳腺癌早期治疗的效果和预后均较满意,关键是要早期发现。20岁以上女性每月自我检查乳房1次,选择在月经结束后5—7天进行;绝经后妇女应定期到医院体检。40以上妇女,乳癌术后病人每年行钼钯X线摄片检查,以早期发现乳癌。乳腺癌病人的姐妹和女儿属高危人群,更应提高警惕。

乳房自我检查主要包括视诊和触诊。

①视诊:脱去上衣,站立于镜子前,观察两侧乳房的大小和外形轮廓是否对称,有无局限性隆起,凹陷或皮肤改变,有无乳头回缩或抬高;然后两臂高举过头,再观察上述内容。

②触诊:仰卧位,左肩下垫薄枕,左臂高举过头,尽量放松肌肉,右手五指并拢,用手指掌面轻柔扪摸,依次检查外上,外下,内下,内上象限,最后扪及乳晕区,要注意乳头有无溢液;然后左臂放下,用右手再扪左侧腋窝有无淋巴结肿大;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另一侧。发现或怀疑异常应及时就医。

5.体会

乳腺癌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护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除了要提高临床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减少并发症外,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重视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指导,包括帮助患者寻求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帮助患者正确面对手术后所引起的不可逆转的损伤。因此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心理护理应该贯穿在治疗过程的始终。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精心的护理、精湛的技术、高水平的理论基础,换位思维是现代护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素娟,耿寅卯,王晓春,等.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N].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20(2):33—35.[2]管静辉.乳腺癌术后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0):40.[3]冯桂荣,辛明珠,攀爱群,等.乳腺癌根治术后伤口包扎与非包扎的临床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2003,10(4):10.[4]谭爱梅,吴月凤,王梅,等.康复训练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24—826.[5]苏兰若.新加坡乳癌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 19(3):146—147.[6]蔡雁,施小群.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缺失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05-108.[7]李旬.鼻咽癌患者行放射治疗的健康指导.上海护理,2005,5(6):32—33.

篇2:1例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定稿

肖娟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吉安 343000)

【摘要】 总结了1例3小时内2次心脏骤停患者予以超长心肺复苏成功的护理体会,采取心肺复苏仪,除颤,气管插管及药物生命支持等抢救。护理的关键在于复苏过程中需要进行连续的按压,且要保证按压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心肺复苏机能保证恒定、连续、力量不变的按压,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循环,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以及抢救成功率。本例患者抢救成功,住院11天康复出院。【关键词】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护理

心跳骤停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搏,射血功能终止,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中断,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急症,一旦确诊为心脏骤停,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1]。抢救成效主要取决于反应的速度,特别是2min内开始实施抢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研究表明对心脏停博时间≤ 12 min,经常规CPR未成功者, 实施超长CPR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存活率[3]。复苏过程中需要进行连续的按压,且要保证按压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心肺复苏机能保证恒定、连续、力量不变的按压[4],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循环,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以及抢救成功率。我科于2016年11月17日收治1例3小时内2次心脏骤停予以超长心肺复苏的患者,成功救治。现将患者护理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0岁,小学文化,已婚,退休职工,无既往史,无家族史,于2016年11月17日下午出现腹部不适,11月18日上午腹部疼痛加重,9:15到急诊就诊,拒绝心电图检查。既往有胃病史,考虑为急性胃肠炎,给予抗炎护胃等对症治疗。于9:40在输注NS100ml+奥美拉唑40mg时,突发神志不清,伴抽搐,口吐白沫,嘴唇紫绀,呼之不应,呈叹息样呼吸,6次/分,大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mm,对光反射消失,急诊以“心脏骤停”急救入院。入科时患者昏迷,P:0次/分,R:6次/分,Spo2:52%,电脑血糖13.6mmol,血压未测到。立即给予心肺复苏,360焦耳单相波除颤,气管插管,吸痰,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通气模式为A/C模式,呼吸频率为12次/分,潮气量为450ml,氧浓度为100%。反复多次给予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胺碘酮、碳酸氢钠、25%硫酸镁静脉注射。并给予右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11:09 患者神志仍昏迷,恢复窦性心律,P52次/分。11:23 再次出现心跳骤停,电脑血糖25mmol/L,继续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反复多次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芬丁胺、去甲肾上腺素静脉给药。12:15 患者恢复窦性心律,P54次/分,CVP为22cmh2o,14:10 患者昏迷,呼吸机辅助呼吸,T35.6℃,P108次/分,BP98/55mmHg,Spo2 95%,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大约4.5mm,对光反射消失。经全院大会诊后于14:20由医护人员经口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安全转运至ICU继续治疗,第8天患者神志清楚,第11天转普通病房,第13天患者康复出院。

2抢救与护理 2.1 一般护理

立即将患者安置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并立 刻 给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心电监护、急诊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建立中心静脉通道。2.2 心肺复苏的护理

立即把患者放置在硬板床上给予徒手心肺复苏,5分钟后换心肺复苏仪,将背板齐肩放置在患者背部,将按摩垫放在患者胸骨中下1/3处,按压深度为5cm,人工气道建立前使用30:2复苏模式,人工气道建立后使用CCV复苏模式。胸外按压2小时余,直至心跳恢复。早期除颤[5],给予了3次双向波200J除颤。除颤与心肺复苏联合应用。除颤时,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未造成皮肤灼伤。2.3 气管插管的护理

胸外心脏按压同时给予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尽快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深度距门齿约23cm,3M胶带蝶形妥善固定,做好标识。呼吸机通气模式为A/C模式,呼吸频率为12次/分,潮气量为450ml,氧浓度为100%。根据血气分析调整氧浓度。2.4 药物抢救的护理

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给予中心静脉置管以便于抢救用药,在没有开通深静脉之前,也可选用气管内给药。遵医嘱给予盐酸肾上腺素1mg,每3分钟一次,至恢复窦性心律,并遵医嘱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胺碘酮、碳酸氢钠、氯化钾、硫酸镁等药物治疗。2.5 病情观察的护理

首先要动态评估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电变化,能在出现心律失常或再次心跳骤停时及时抢救。观察呼吸机的各种参数,出现报警,及时处理,遵医嘱采血做心梗三项、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及其它生化检查并及时复查,完成心电图,B超等辅助检查,由高年资护士专人护理,做好详细记录。3 结果

经过积极抢救,2016月11月17日14:10 患者昏迷,呼吸机辅助呼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大约4.5mm,对光反射消失。于14:20由医护人员经口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安全转运至ICU继续治疗,入院第8天患者神志清楚,T36.6℃,P78次/分,R19次/分,BP11876mmHg,Spo2 98%。入院第11天转普通病房,第13天患者康复出院。4 讨论

患者此次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为心肌梗死,而反复心跳骤停且复苏时间长达一个小时的相对罕见,该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是其在院治疗,第一时间在医生指导下得到了救治,通过心肺复苏机给予持续、高效、恒定的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术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可靠途径,它便于呼吸管理或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有利于迅速纠正机体缺氧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本次抢救中急诊科医师迅速有效地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及时的缓解了患者缺氧状态为抢救成功及降低多重要器官缺氧损伤争取到宝贵机会,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早期除颤,予以深静脉置管并给予维持血压、纠正心律及电解质紊乱的早期深切治疗。心肺复苏成功后要给予重症监护,密切观察,并给予抗凝融栓,积极消除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病例在发病时间后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实施了心肺复苏及早期深切治疗,复苏成功后转运至重症监护室行密切监护,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综上所述,反复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紧急救治,早期心肺复苏,而呼吸心跳骤停最大的特点是情况紧急,抢救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及时、准确实行高质量的CPR流程更是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在超长CPR过程中,恒定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不可能由人工完成,机械装置辅助的胸外按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抢救时需要高效的团队协作,科室要定期组织医护配合、定位协作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培训与演练,明确抢救过程中各自的分工,增进合作默契,有利于提高抢救效率。

参考文献

[1]吴莹.成功抢救一例多次室颤患者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5:155-156.

篇3:1例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定稿

关键词:乳腺癌,护理体会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全世界每年约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 约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乳腺癌病因未明确, 但与性别、年龄、家族史、月经史、生育第一胎的年龄过大等危险因素有关[1]。乳腺癌好发于40~60岁的绝经期前后的妇女。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早期乳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 但手术治疗也给患者带来了负性影响。因此, 按需护理是乳腺癌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1临床资料

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行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5例, 年龄30~78岁, 其中乳腺癌根治切除术20例, 乳腺癌改良根治切除术55例, 其中上肢水肿5例, 均经治疗后痊愈。

2护理

2.1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乳腺癌术后, 特别是年轻妇女, 会陷入极度痛苦、矛盾中。有资料表明约25%的乳腺癌患者发生“羞体征”及性功能障碍。此时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疏导, 首先注意谈话技巧, 热情对待患者, 告知切除乳房只是外形不美观, 并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且术后可再造乳房。其次提供手术成功的范例, 并让成功者介绍经验。再做家属工作, 得到家属的关爱和支持。最后同患者共同制定治疗护理计划。 (2) 一般准备:按手术要求备皮, 操作仔细, 避免割伤;患者术前练习深呼吸、咳痰;保证休息与睡眠, 叮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妊娠及哺乳期乳癌患者, 应终止妊娠及断乳。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 保持局部伤口清洁、干燥、勤换敷料。

2.2术后护理: (1) 体位:患者麻醉未清醒时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6 h后若血压平稳取半卧位, 有利于切口引流和使膈肌下降, 改善呼吸。持续抬高患者患侧上肢, 减轻患肢肿胀。 (2) 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有无呼吸困难、胸闷、切口疼痛、发热及切口处敷料是否渗出等, 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同处理。 (3) 饮食:术后6 h无不适反应, 可正常饮食。注意摄取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加速伤口愈合, 忌高脂肪饮食及豆类食品, 此类食物含有雌激素, 对乳腺癌的发生起一定作用, 避免饮酒, 咖啡。 (4) 疼痛:术后短期内可适当用止痛剂。绷带或胸带加压包扎, 松紧适度, 以消灭死腔, 使皮瓣与胸壁紧贴, 有利于伤口愈合。一般术后第3天打开伤口时腋窝基本与胸壁紧贴, 应密切观察伤口及患肢远端的血运, 若发现患肢脉搏扪不清, 皮温低, 颜色发绀, 提示包扎过紧、血管受压, 应及时告知医师调整绷带松紧度;并防止绷带过松起不到加压作用, 形成腋下积液而影响伤口愈合;若发现伤口皮肤颜色异常渗液, 有波动感等情况, 及时通知医师。 (5) 引流管护理:临床上用双管引流法, 应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扭曲, 防滑脱, 引流管长度以患者床上翻身有余地为宜;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色、质。保持引流管的负压状态, 引流管术后1~2 d内可引出少量血性液体, 色呈暗红, 一般<100 m L, 引流液量逐渐减少呈淡黄色, 24 h量<10 m L, 局部无积血、积液可考虑拔管, 但对引流不畅、肥胖、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 由于渗出液多, 愈合差, 可延长拔管时间;患者下床活动时, 将引流袋固定于病号服上, 处于低位, 以免引流液倒流造成污染或脱出。 (6) 术后并发症:a.皮瓣坏死:切缘的线性坏死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并发症, 预防主要措施是切口设计时注意张力不可过大。术后严密观察引流管, 维持通畅及负压, 促进皮瓣与胸壁贴合。b.皮下积液:预防措施是保持腋窝负压引流通畅, 术后负压引管不可拔除过早, 应根据引流量决定。c.术后出血:少量出血可以加压包扎和使用止血药, 大量出血则需手术止血。预防主要是术中严密止血, 术后合理镇痛, 保持患者静卧, 严密观察。 (7) 功能锻炼[2]:为减少或避免术后残疾, 鼓励和协助患者早期患侧上肢的功能锻炼。术后患肢不能采血、测血压、输液, 不要持重。术后3 d内患侧上肢制动, 避免外展上臂;术后1~4 d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功能, 可做伸指、握拳及屈腕、屈肘等锻炼。术后5 d, 可练习掌扪对侧肩部及同侧耳部的功能。术后9~10 d, 可抬高患肢, 将患肢的肘关节屈曲抬高, 手掌置于对侧肩部。术后14 d, 将患侧手掌置于颈后, 进而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此时, 可做扶墙、梳理头发等锻炼。 (8) 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存在情绪极其低落焦虑或恐惧等心理反应。护士除应主动与患者沟通, 还应采用她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勤巡视、多交谈, 宣教化疗和放疗的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3出院指导

3.1注意休息, 坚持锻炼, 避免劳累。

3.2定期复查:一般术后半年复查, 1次/月, 6个月~5年内每3~6个月复查1次, 5年后每年复查1次。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5年内应避免妊娠, 教会患者自我检查乳房的方法, 有月经来潮者最好选择月经后1周进行, 如发现乳房肿块或乳头溢液等不适, 应及时就医。对行化疗的患者, 应定期复查白细胞计数。

3.3家庭支持:家庭成员要关心患者心理感受, 患者的家庭支持与自理行为呈正相关关系[3]。

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精心的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 是做好护理的关键。正确引导家属及亲友支持和关心患者。指导患者能以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疾病, 从而主动配合,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玉宽, 王松岩, 邹存清.乳腺癌的现状及预防[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 (10) :442.

[2]叶和珍.全程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 2005, 4 (5) :387.

篇4:1例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定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14-01

Wernicke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是1881年由Carl Wernicke首先发现的一种维生素B1(硫胺)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的急性代谢性脑病,临床上典型表现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意识障碍,称为Wernicke脑病三联征[1],若患者同时存在周围神经病的表现,则称Wernicke脑病四联征。本病最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和妊娠剧吐患者。近年来,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和白血病、艾滋病等恶性疾病患者的发生率有所增高。我科于2013年2月收治慢性酒精中毒所致Wernicke脑病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54岁,因突发视物成双、行走不稳5+天,加重伴反应迟钝2+天入院。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差,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轻度下降。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5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轻度内收位,双眼外展受限,双眼水平眼震(+),余颅神经(-);颈软,脑膜刺激征(-),四肢肌张力降低,肌力Ⅴ-级,四肢腱反射对称减弱(+),四肢末端痛温觉减退,双侧病理征(-),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完成差,昂伯征(+),行走时步基增宽、左右摇摆。既往酗酒史10+年,每日饮白酒400g左右,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病史。入院后给予维生素B1 100mg肌注,每天2次,同时给予维生素B12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并加强护理,2天后患者意识状态好转,治疗3周左右复视消失,共济失调改善,可独立行走,出院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2 护 理

2.1 病情观察 本例患者入住我科时神清,精神差,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的改变,瞳孔大小有无改变等征象。同时予以心电监护,注意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各项监测。且患者有复视、走路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所以,我们设专人24h陪伴,加强防范,床栏保护,清除环境内的障碍物,保持病区安静,病房地面干燥,渐近性评估患者跌倒危险系数。并对病人做好宣教,使其了解自身的活动能力,提高安全的意识。

2.2 用药指导 Wernicke脑病确诊后应立即给予足量的维生素B1治疗,剂量为200-400mg/d,以防止疾病的进展,逆转结构变化脑损伤。在急性期最好是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以尽快补充体内维生素B1,使用该药前应做过敏试验。维生素B1溶液因遇热后失效,故应现配现用。维生素B1注射时刺激性较大,在肌内注射时应深部注射,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注射时应遵循两快一慢的原则,即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另外,为了防止局部产生硬结,还要每日热敷两次。在补充维生素B1前禁用葡萄糖和激素。因前者可使丙酮酸脱氢酶反应减慢,维生素B1耗尽,后者可使丙酮酸氧化使意识加重[2]

2.3 心理护理 要做好有关WE的知识宣传工作。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复视、共济失调及精神症状,家属及患者一时不能理解,对其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耐心解释,宣传有关WE的知识,使患者和家属树立信心,消除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2.4 饮食护理 做好饮食护理是使病人早日康复的关键,对于酗酒者,要讲解饮酒对个人健康家庭的危害以及戒酒方面知识,坚定戒酒的信心,逐渐戒酒。嘱病人进食含维生素B1丰富食物,如酵母、谷类、瘦肉类、糙米类、豆类等,因为高糖食物会增加维生素B1的消耗,所以应避免高糖类食物。

2.5 康复护理 Wernicke脑病患者在进行对因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康复锻炼。对四肢肌力低下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予以关节松动训练;对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患者,应训练平衡功能;对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障碍者,多与患者交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患者记忆、回忆,提高其谈话的兴趣。

2.6 出院指导 首先让患者了解本病的有关知识,嘱患者戒酒,进食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制剂,少食多餐,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还要注意平时有规律地生活,加强康复锻炼。做好监护工作,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留给家属联系电话,有情况随时联系,及早就诊。

参考文献

[1] 胡建,沈海今.韦尼克脑病的特征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10(4):251-253.

篇5:76例ICU患者腹泻的护理体会

魏京京

浙江瑞安市人民医院 浙江 瑞安 325200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1672-3783(2011)08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ICU患者腹泻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分析本院ICU 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行肠内营养并发腹泻76例患者使用的肠内营养液的量、速度,以及患者低蛋白血症、是否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情况,将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发生原因,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与营养液供给的量和速度、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以及药物的使用等有关。结论:调节营养液输注的量与速度,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配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肠内营养患者

腹泻的发生率。

关键词:ICU 腹泻 护理

腹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使肠蠕动过快、肠黏膜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异常,导致排便次数超过3次/天,大便量大于200g/天,其水分超过大便量的80%。据临床观察,危重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腹泻的发生相对较高,多为水样便,次数可多达数十次,由于便液的强烈刺激及频繁的擦拭,容易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破损,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皮肤的感染,是发生压疮的首要危险因素,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护理工作量。同时由于频繁的搬动,极易造成危重患者循环的不稳定而使病情反复。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院ICU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肠内营养并发腹泻患者76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0例,年龄32~65岁,平均51岁。方法

遵循肠内营养的原则,浓度从低到高,量从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24 h均匀输入,温度控制在37℃左右。插胃管 选用优质的硅胶鼻胃管长100cm,直径3mm。插入长度采用眉心-脐的体表测量方法,比传统额发际-剑突的体表测量方法插深8~10cm。确定胃管到达胃体胃窦部后用胶布固定。

鼻饲 在置管后12~24h开始鼻饲。第一天以纯米汤50~100ml/次,2~4h鼻饲1次,总量不超过500ml,如无异常第二天起可逐步以有蔬菜、瘦肉、鱼肉的米汤200~300ml/次,每4h 1次,也可以60~80ml/h的速度微泵输入能全力。总量不超过1500ml/d。每日能量按126kJ/(kg·d)计算,不足的水与能量由静脉补充。判断标准 每日排便次数>3次,粪便量>200 g/d,粪便稀薄(含水量>85%),符合上述1项即为腹泻。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腹泻的情况

本组76例肠内营养并发腹泻患者为28例,占36.8%。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1.鼻饲前予以翻身拍背,充分吸痰,避免呛咳、憋气,使腹压增高,引起反流。有人工气道的观察气管套管气囊的压力,保持气囊封闭严密,防止吸入性肺炎。每次鼻饲前先回抽胃液,确定胃管的位置,测量胃残留量。

2.鼻饲时抬高床头30°~45°,先注入温开水20ml,无不适应后注入米汤。食物的温度保持在35~40℃喂养能全力使用输液加温器。喂养速度不少于是15min/次,食物和药物尽量分开注入。

3.鼻饲后用温开水20ml 冲尽胃管内的食物,以防堵管。30min内不宜翻身、吸痰,保持床头30°~45°角,观察有无反流及腹泻。

4.操作前备齐所需物品,选用导管不可过细或过粗,一般选用7.0~8.0号导管,过细不利于引流,过粗会使患者感到不适。

5.调整患者的体位,在其臀部下垫一块中单,防止导管刺激导致患者排便,污染操作区域,影响操作。6.插管时动作要轻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清醒患者可询问有无特殊不适,防止插管刺激反射引起心跳呼吸停止。

7.导管插入深度不可过深或过浅,过深导管前端易损伤肠黏膜,过浅易造成导管脱出,一般为10~15cm为宜。每班检查导管距肛门的距离,防止脱出;将气囊外露注气细管固定在导管上,防止其在患者臀下或大腿下被压损伤皮肤。

8.保持吸引器始终处于负压状态,吸引器满后及时更换,每1~2小时挤压1次引流管防止堵塞,一旦发生堵塞要及时拔除导管进行更换。翻身时防止导管牵拉脱出。

9.检测生命体征,尿量,出入水量及皮肤弹性,观察有无脱水或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0.拔管时间:引流管通畅,连续2天便液量少于100ml或大便由稀变稠时即可考虑拔除导管。讨论 ICU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机体往往处于应激状态,出现多脏器损伤如营养不良会增加感染,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死亡率。提供肠内营养支持能增加热能和蛋白质的摄入,减少体重丢失,纠正负氮平衡,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护肠道黏膜,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对于危重期腹泻患者使用导管引流大便,有利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及观察。合理调节营养液输注的量与速度,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配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肠内营养患者腹泻的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肠内营养液输注量越大、速度越快,患者并发腹泻的可能性越大。其原因主要为危重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降低,当对患者进行大量快速输入肠内营养液后,由于营养液的高渗、输注速度过快、患者对乳糖不耐受、肠蠕动亢进等诸多因素引起患者恶心、呕吐、腹胀以及腹泻的症状。小剂量、低浓度、缓慢持续输注的方式则可使患者逐渐过渡到耐受期,减轻其胃肠道反应。因此,在EN输注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浓度要从低到高,容量从少到多,速度从慢到快,在 24 h匀速输注,使患者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对腹泻患者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整体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肠鸣音、排便次数及粪便量、黏稠度、颜色以及气味,并及时留取送检。在护理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脱水征象,因频繁的腹泻可导致患者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出现异常要及时汇报给医师。遵医嘱根据腹泻的轻重给予止泻、解痉药物,对严重腹泻控制不理想时,应停止EN,改用全胃肠外营养。对于ICU腹泻的患者,还应注意患者腹部保暖,盖好衣被。参考文献

篇6:1例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定稿

1 病例资料

患者, 女, 45 岁, 因腹痛腹胀伴肛门排气排便减少4 d入院, 主诉腹痛、腹胀, 伴有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患者5 年前有左侧乳腺导管腺癌病史, 后行左侧乳癌根治术。查体示:腹部略膨隆, 可见肠形, 腹软, 中上腹轻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卫。查腹部CT提示:盆腔局部小肠壁增厚、强化, 伴管腔狭窄及近侧小肠梗阻。入院后经过治疗患者恢复排便排气, 但腹胀症状无明显好转。查上消化道造影示:空肠下段局部性狭窄伴不全梗阻。后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小肠肿瘤切除术, 术后病理提示:小肠低分化癌, 符合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转移, 癌组织侵犯全层, 肠系膜淋巴结见癌转移。术后患者查头颅、胸部CT及骨扫描未见明显异常。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备齐各项检验报告, 遵医嘱做好术前肠道准备:术前3 d进少渣半流质, 术前2 d进流质;术前1 d午餐后遵医嘱口服缓泻剂, 观察肠道准备情况。术前晚8~12 h禁食禁饮, 术日晨更衣。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伤口渗血发生情况, 及时发现并发症。

2.2.2 饮食护理

嘱禁食禁饮, 遵医嘱予静脉补充营养;胃肠减压者, 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 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肠蠕动恢复后遵医嘱予拔除胃管, 当日可给少量饮水 (从10~20ml开始, 逐渐增加至30~50 ml) , 若无腹胀, 呕吐等不适, 第2 天进食半量流质 (50~80 ml) , 第3 天进食全量流质 (100~150 ml) 或遵医嘱进半流质;开始时每日5~6 餐, 逐渐减少进餐次数并增加每次进餐量, 进食后无不适, 逐步可进软饭 (遵医嘱) 。

2.2.3 保持腹腔引流管的通畅

一般引流5~7 d。妥善固定, 标识清楚, 防止扭曲、受压、折叠;术后经常改变体位, 利于引流;每2~4 h挤压引流管, 防止堵塞;引流袋的位置勿高于引流口平面, 防止逆行感染;每6 d更换引流袋1 次,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注意有无出血症状 (术后每小时引流量大于100 ml, 连续3 h, 引流液颜色鲜艳, 管壁温暖) ;注意保持引流管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 如有渗出及时换药, 必要时局部涂氧化锌软膏。

2.2.4 做好活动指导

大部分患者应在手术后2~3 d患者情况允许时下床, 协助患者下床活动, 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减轻腹胀, 避免肠粘连。下床活动前将各种导管固定好, 首次下床时应有人在旁协助, 先扶床活动或缓慢行走, 逐渐增加活动量, 以患者能自我耐受为宜。

2.2.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出血: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以及各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和量。若发现出血, 及时通知医师, 并协助处理。

切口感染:预防应做到术后给予抗生素;保持伤口周围清洁干燥, 及时换药;有肠造口者, 一般取造口侧卧位, 观察体温变化及局部切口有无红肿热痛;若发生感染则开放伤口, 彻底清创。对于会阴部切口, 术后4~7 d遵医嘱予1:5000 高锰酸钾温水坐浴, 2 次/d。

腹腔内感染、吻合口瘘及肠瘘:手术造成局部血供差、肠道准备不充分、低蛋白血症等都可导致吻合口瘘, 应注意观察, 若出现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腹腔引流管周围流出液体带粪臭味或引出略浑浊液体, 即遵医嘱予以禁食、胃肠减压, 应行引流管负压吸引或行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 根据医嘱进行全身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 必要时做好急诊手术的准备。

肠梗阻:术后患者麻醉反应消失、生命体征平稳, 可予半坐卧位。指导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床上活动, 如多翻身, 肢体伸屈运动;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 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 以促进肠蠕动, 避免术后发生肠粘连。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 若发生, 应及时汇报医师, 并按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 必要时做好急诊手术的准备。

2.2.6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病史复杂, 伴随其他病情重, 后期医疗费用高, 患者长期接受化疗, 因此护士要耐心、细致地给患者介绍手术的优点及成功的病例, 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加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

2.2.7 健康教育

饮食:进食要有规律。应选用易消化的少渣食物, 避免进食胀气性或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 避免过稀和粗纤维较多的食物。以豆制品、蛋类、鱼类为好。水果和蔬菜易使粪便变稀及次数增多, 可食用菜汤和果汁。

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乐观的心情。

自我监测:每月做一次乳房自检, 最好选择在月经后1周进行。

告诉家庭成员所需知道的知识: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概率高。乳腺癌患者的姐妹和女儿发病率是无家族史妇女的3~4 倍。所有超过20 岁的妇女应每月检查乳房1 次, 术后5 年内避免妊娠以防乳腺癌的复发。超过35 岁的妇女应每年拍1 次X线片。

随访:教育患者重视定期复诊化疗。

3 小结

本病例报道提示对于肠梗阻考虑有肠道占位的患者, 需要明确患者既往病史, 同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 减少误诊的出现。然而近年来我科施行微创手术治疗肠道肿瘤, 取得良好成效, 通过术前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 使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后再行手术, 术后加强病情观察,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加强健康教育, 再辅以化疗, 提高肠道肿瘤及其他肿瘤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Cancer statistics, 2015[J].CA Cancer J Clin, 2015, 65 (1) :5-29.

[2]Mclemore EC, Pockaj BC, Gray RJ, et al.Breast cancer:presenta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women with gastrointestinal metastasis and carcinomatosis[J].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2005, 12 (11) :886-894.

[3]Schwarz RE, Klimstra DS, Turnbull AD.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asquerading as gastrointestinal primary[J].Am J Gastroenterol, 1998, 93 (1) :111-114.

[4]Dubey AK, Gupta U, Jain S.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and prediction methodolog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J].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5, 16 (10) :4237-4245.

篇7:救治1例多发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46-01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而这些创伤即使单独存在也能危及生命。其特点是:1.应激反应严重、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2.伤情重、休克发生率高;3.严重低氧血症;4.容易漏诊和误诊;5.伤后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高。因此,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工作.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现将抢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58岁,汉族,因“车祸致伤全身多处疼痛约20分钟”由120救护车于2014-2-14 19:43送入急诊科。于20:30送入ICU。诊断:一、失血性休克;二、多发伤:1、骨盆骨折2、后腹膜血肿3、颅脑外伤:颅内出血、头皮血肿;4、闭合性胸部损伤。 入院时患者神志淡漠,测体温不升、P130次/分、R30次/分、BP90/50mmHg、血氧饱和度93%,快速血糖8.5mmol/L,EWS评分7分。

1.2 效果

患者经过一系列的抢救治疗后,好转出院。

2、急救护理 2.1 评估伤情 对严重多发伤的患者进入抢救室后,首先进行快速、全面的初步评估,评估患者的气道、呼吸、 循环情况;意识水平、瞳孔情况、GCS评分;到达时间、生命体征、疼痛评分;受伤时间,损伤机制,有无现场昏迷史;充分暴露,检查全身的受伤情况;性别、年龄、过敏史、既往病史等。

2.2医生进行快速评估的同时,护士快速准备抢救器材用物并剪去患者的衣物,连接心电监护仪,观察生命体征,快速建立2-3路的静脉通道如:颈外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必要时给予中心静脉置管,这一过程应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为后续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多发伤患者病情变化快,除常规观察生命体征、CVP、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周围循环的变化;随时检查并保证患者输液、输血、导尿等各管道的通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尿量应大于30ml/h,同时测尿比重和尿的颜色,提示休克程度及微循环灌注情况;血压不稳定前不要搬动患者,确定手术方案后配合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若生命体征稳定后,由医生、护士及护工陪同下行各项检查,检查途中携带心电监护仪、呼吸皮囊、便携式吸引器、抢救药品等给予送检。

2.4对症治疗及护理 对于多发伤而言,手术往往是决定性治疗措施,在抢救病人的同时,有大出血的创伤必须立即处理,由于多发伤患者病情危重,手术风险大,因此要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同时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 2.5预防感染,正确用药 感染是创伤3d后患者的最主要死亡原因,及時完善的清创术,是预防感染和成功修复组织的基础,应争取6~8h内尽快做好清创术,去除污染异物、失活及坏死组织,以防感染。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尽可能在创伤后3~4h静脉应用。

2.6 心理护理 多发伤多属意外伤害,是一种突发性灾害,伤员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加重原有病情。护理人员在抢救患者的同时,应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以从容镇静的态度、熟练的技术、稳重的姿态,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信任感和安全感,尊重病人的隐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3 护理体会 (1)快速抢救生命除了院前及医院内部各科室的协调外,护理配合是节约抢救时间的重要的一环。(2)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我科根据多发伤的特点,制定了规范化的抢救程序及抢救分工;一名护士重点维持循环系统,一名护士负责呼吸道的管理及巡回,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忙而不乱、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的宝贵时间。(3)熟练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平时要定期培训、模拟训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高专业技能,提高急救护理工作质量,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治。(4)在抢救过程中,始终保持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技术,稳重姿态,整洁仪表,给予患者及家属信任与安全感,并取得他们理解与支持,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8:1例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定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乳腺癌患者98例,男1例,女97例。女性发病率99%,男性1%。年龄32~78岁,平均54.5岁。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17例,初中文化20例,高中文化36例,高等教育25例。右侧乳腺癌20例,左侧乳腺癌76例,双侧2例。其中导管癌30例,小叶原位癌34例,乳头状癌34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在硬麻或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全乳腺切除术+腋下淋巴组织清扫术)69例,乳腺癌扩大根治术11例,17例全乳腺姑息性切除术,1例行保留乳房的根治性手术。

2 结果

全部手术无一例死亡,92例手术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切口I/甲级愈合,4例出现患者上肢水肿,经过对症处理后恢复出院;1例皮下积液,1例皮下积气,无菌穿刺抽液后从边缘向中心滚卷挤压,再调节负压吸引压力,再加压包扎,皮下积液、皮下积气会完全吸收,愈合良好。1例皮瓣坏死,加强创面处理,予以换药,切口延期愈合。1例乳腺癌复发。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患者一旦确诊后,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心理,担心生命,害怕死亡,产生了恐惧、悲观、失望心理。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同类病友认识,现身说教,介绍治愈病例,增强治疗信心;对于担心手术后乳房的缺失,体形改变,自我形象紊乱,对手术有抵触的患者,责任护士向患者告知矫形手术或者佩戴假乳房、义胸等饰品;对于担心配偶,恋人不能接受,担心家庭经济条件不足的患者,责任护士热情真诚耐心听取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机体调节系统,并邀请家属参与治疗和与护理;对于担心手术后患者手臂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保护隐私,满足患者自尊需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3.1.2 生理护理

女性患者要终止妊娠,哺乳者要断乳。患者入院后做好入院的宣教,了解床位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术前详细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等生化指标。心肺重要脏器功能,排除老年患者合并内科疾病。术前指导腹式呼吸,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动作,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加强营养,予以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的食物。术前皮肤准备,备皮避免刮伤胸壁及腋窝的皮肤。乳房皮肤溃疡者,术前每天换药至创面好转,乳头凹陷者应清洁局部皮肤。术前禁止饮水,禁食。手术室巡回护士宣教,责任护士送进手术室。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中等待过程中,避免涉及同患者无关的话题,保守病理真实性。术毕安返病房,责任护士与麻醉师、手术室巡回护士交接时,了解手术的方式,针对性做好术后宣教。

3.2 术后护理

3.2.1 病情观察

按全麻清醒后取半卧位或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椎管内麻醉6 h后改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及创面的引流。氧气的吸入,心电监护,观察切口外敷料、引流量、性质、颜色有利于早发现出血倾向。手术创面大,术后切口疼痛的患者,认真倾听患者主诉,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如心理暗示、分散注意力、改变体位,必要时予以肌肉、静脉用镇痛药物。并告知患者深呼吸及时有效咳嗽、咳痰,痰液黏稠者为半坐卧位,予以拍背,必要时雾化吸入。

3.2.2 饮食

患者术后6 h,无麻醉反应时可正常饮食,加强营养,术后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有利于术后恢复。3.2.3创面护理保持皮瓣血供良好,使皮瓣紧贴胸壁防止积液积气,包扎松紧度以容纳一手指为宜。创面均匀加压包扎,采用多头胸带或者弹力绷带,胸带从上向下叠压式一层压一层包扎,不留死腔。术中创面大,包扎不均匀易导致皮下积液或者积气,在包扎时先用一块大纱布覆盖在患侧胸壁及腋窝,再用纱布和棉球将腋窝、锁骨下、胸骨旁和其他凹陷处填压,使皮肤与胸壁贴紧而消灭死腔,上面再盖一层棉垫,最后再盖一块大纱布,用手触摸敷料,确定平整后再用绷带自上向下加压包扎;另用两块宽胶布将腋窝及锁骨下加压固定,一条自外下向外上,由患侧腋后线经腋窝敷料表面贴在健侧肩部皮肤,另一条自内下向外下,由健侧胸壁经患侧锁骨下贴在患侧肩部皮肤,这样可以有效消除腋窝和锁骨下残腔[1]。还应该注意加压包扎的压力要适当,避免压力过大以防止皮瓣受压造成血运障碍、缺血坏死,压力过大同样影响呼吸易导致肺部疾。适当的调整绷带松紧度,绷带加压包扎,一般维持在7~10 d。包扎期间告知患者不能自行松解绷带,瘙痒时不能将手指伸入敷料下抓搔,若绷带松脱应及时重新加压包扎。术后严密观察呼吸运动及肢端血运情况(皮肤颜色、温度、脉搏),提示腋窝部绷带以患侧上肢血运恢复正常为主。创面愈合,可清洗局部,以柔软毛巾轻轻吸干,粗暴的擦洗易导致损伤新愈合的组织,以冷霜轻涂皮肤表面,防止干燥脱屑,并促使皮肤较快的恢复正常。

3.2.4 引流管护理

引流管放置胸骨旁至锁骨下区和腋前线至腋下术野最低处,通畅并持续处于负压引流管状态是皮瓣或皮片成活的关键[2],负压引流及时调整负压。引流管长度以患者床上翻身长度为易,数小时挤压负压引流管,有利于引流。妥善固定腋下和胸内侧引流管防止滑脱,扭曲受压阻塞,并保持引流管处于有效的负压状态,以防止创面处积液积血,使皮瓣紧贴胸壁,促进创面愈合,密切观察引流液性质、量、颜色。引流液及时倾倒,注意无菌原则。更换负压吸引器或者倾倒时,并用止血钳夹引流管,防止负压突然消失,空气和引流液冲击皮瓣,引起皮瓣漂浮,皮下积液和积气产生,若引流液浑浊并有絮状物漂浮提示创面感染,予以相应的措施。术后第1天,一般引流量在200 ml左右鲜红色血性液体。术后2~3 h大量血性液体流出,且脉速细弱,血压下降,需要再次手术止血[3],如引流量突然减少,提示引流不畅,及时处理。术后3~4 d换药时拆除加压绷带或胸带,敷料无渗血,创无渗液,引流管引流逐渐减少,创面皮肤紧贴时可拔管,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的,严格消毒后抽液并局部加压包扎。

3.2.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2.5. 1 患者上臂水肿

是根治术最长见的并发症,因切除腋窝淋巴结,来自上臂的淋巴回流受阻或头静脉被结扎,腋静脉栓塞、感染,积液局部变化等诱因,使回流障碍加重,4例上臂水肿的患者对症处理,予以半卧位,有利皮瓣下渗液充分引流,同时减轻胸壁皮肤紧张感,患肢前臂自然放于胸前,肩下垫一软枕,手臂抬高10~15°,肘关节轻度屈曲,半卧位时屈肘90°放胸腹部,使患肢与胸部呈水平位,可以防止皮瓣张力过大,以防牵拉,改善患肢功能,有利于静脉回流。预防上臂水肿,患肢勿用力伸屈外展,保持内收姿势。术后3 d,上肢限制活动,下床活动用吊带将患肢托起,他人扶持时扶肩,以免腋窝皮瓣滑动而影响愈合。避免患肢下垂过久;避免患者测血压、抽血、注射,防止造成损伤,保护皮肤的完整性,预防感染;避免患侧卧位,指导患者保护上肢,按摩患侧上肢或进行握拳屈伸肘运动。穿棉质宽松内衣,患肢保暖,不能负重,不能疲劳。

3.2.5. 2 皮下积液积气,皮瓣坏死

负压引流渗液渗血,促进皮瓣紧贴胸壁,通过创面血浆渗透营养皮瓣便于新生毛细血管,进入皮瓣建立新的血液循环使皮瓣逐渐生长成活[4]。皮瓣观察:术后3~4 d,完全打开伤口包扎,观察皮瓣颜色、渗血情况及局部皮肤受压情况,整个皮瓣与胸壁粘合情况,创面愈合情况,正常皮瓣温度较健侧略低,颜色红润并与胸壁紧贴,若皮瓣颜色暗红提示血液循环欠佳。皮下积液发生在3~7 d,患者主诉手术区域有蚁行感,打开加压包扎换药时,可扪及波动感。1例皮下积液,皮下积气,在无菌操作下用细针抽出淡黄色或者淡血性液体,滚卷式挤压从外缘向内挤压再加压包扎;1例皮瓣坏死,加强换药,局部照射包扎,切口延期愈合。

3.2.6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促进全身局部血液运行,促进病理产物排除,从而减轻疼痛,加快患侧上肢消肿,有利于功能恢复,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瘢痕粘连[5]。早期功能锻炼,可松解软化瘢痕组织,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意义,由被动接受护理和康复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自我护理康复治疗[6]。术后24 h内活动手指及腕部,可做伸指、握拳、屈腕等锻炼。术后1~3 d进行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利用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可用健侧上肢或他人协助患侧上肢进行屈肘,伸臂等锻炼,逐渐过渡到肩关节的小范围前屈后伸运动(前屈小于30°,后伸小于15°)。术后4~7 d患者可坐起,鼓励患者用患侧手洗脸、刷牙、进食等,并作以换侧手触摸对肩部及同侧耳朵的锻炼;术后1周皮瓣基本愈合,开始做肩关节活动,以肩部为中心,前后摆臂。术后10 d左右皮瓣与胸壁粘附已较牢固,循环渐进的做抬高患肢上侧(将患侧的肘关节伸屈,手掌置于对侧肩部,直至患侧肘关节与肩平),手指爬墙(每天标记高度,逐渐递增幅度,直至患侧手指能高举过头),梳头(以患侧手越过头顶梳对侧头发)等的锻炼。指导患者做患肢功能锻炼时应注意锻炼的内容和活动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以每日3~4次,每次20~30 min为宜;应循环渐进,功能锻炼内容应逐渐增加;术后7~10 d内不外展肩关节,不要以患侧肢体支撑身体,以防皮瓣移动而影响创面愈合。从穿衣、梳头、刷牙、洗脸、进食5个方面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学会自我照顾,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产生患者角色依赖[6]。

3.2.7 心理护理

乳腺癌根治术后,造成患者乳腺缺失,胸壁外形破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存在恐惧自卑障碍等心理问题,护士进行有效的沟通、理解,取得配偶及恋人关心和支持,改变心理应对方式[7],有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后,护士应该鼓励患者积极表达情感,多参加娱乐活动,和适当锻炼提高患者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应对能力,化解回避情绪。护士及时与家属沟通,使其配合医护人员实施心理疏导,协助患者战胜自我制定康复目标。

3.3 健康指导

指导妇女普及自查技能,以利于早诊早治疗。自查技巧:避开月经前期和月经期,站在镜前以各种姿势对比双侧乳房是否对称、一致,注意皮肤颜色、乳头是否内陷;两臂放松垂于身侧、向前弯腰,双手高举压于头后,双手叉腰用力向中线推压。仰卧位,手指平放乳房上,轻压,从外向乳头逐圈检查乳房有无包块,被查侧的手臂放于身侧检查一遍,压在头后再检查一遍,同法查对侧;交叉查两侧腋窝,仰卧按前法再检查一遍。最后用拇指及食指轻轻挤压乳头,观察有无液体流出,疑有异常及时就医。出院后遵医嘱口服三苯氧胺,坚持放疗、化疗,每次放化疗期间定时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化疗后复查白细胞。为矫正形体的改变,建议佩戴义胸或者3个月后乳房再造术。继续上肢功能锻炼,避免上肢提拉搬动过重物体,防止上肢水肿,上肢不宜测血压及静脉穿刺注射,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发生。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术后5年内应避免妊娠,防止肿瘤复发。告知患者姐妹及女儿,家族史发病率是正常的3~4倍,定期检查,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绪波动,适当地参加体力活动和社会活动。

4 讨论

乳腺癌术后切除患侧的乳腺及周围脂肪组织、胸肌、筋膜,患侧前胸、侧胸手术创面大,挫伤与肩关节有关的肌肉,斜方肌、背阔肌、胸大、小肌肉、三角肌等造成功能障碍[8];腋窝皮下组织包括腋下淋巴结及淋巴管,清除腋静脉分支;容易发生淋巴回流障碍,造成部分患者上肢水肿。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愉快的接受手术,术中认真仔细的操作,术后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加强营养,促进切口愈合。积极预防并发症,抬高患肢,保持患侧手臂皮肤完整、松紧度适宜,做好伤口加压包扎,引流管随时调整负压,并挤压保持引流管道通畅,预防上肢水肿,创面皮下积液和积气,加快切口愈合减少感染机会,循序渐进的进行肩关节活动,充分利用斜方肌、背阔肌和三角肌逐步替代腋下组织作用,改善肩关节的功能。在伤口瘢痕未稳定前,通过健侧上肢、颈部、躯体辅助术侧上肢的前屈、外展、环绕各方面综合进行训练,逐步牵拉患者腋部纤维组织的瘢痕粘连,使其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9],减少肩关节的活动受限。患侧上肢水肿是常见的并发症,皮下积液积气是早期并发症,皮瓣坏死是严重的并发症。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高水平的理论基础,及时指导协助患侧肢体,功能锻炼,康复指导后帮助患者寻求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帮助患者面对手术后所引起的不可逆的损伤[10],这样不但减少患者痛苦,缩短住院天数,而且适当的时间放疗、化疗,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减少患者负担,让心理护理贯穿在整体护理过程中的始终,实施系统化、人性化,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摘要:目的:探讨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7月共98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整体护理对手术患者的影响。结果:通过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精心护理,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给予细致整体护理, 可以明显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整体护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刘国文等,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J].临床误诊误治, 2004, 4 (17) :4.

[2]姜笑晨, 朱阿丽, 张素兰.乳腺癌手术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 2002, 11 (3) :881.

[3]张惠兰, 陈茶秀主编.肿瘤护理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3811.

[4]王振杰, 卞加兴.乳腺癌根治术皮瓣处理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4, 14 (7) :444.

[5]王秀娟, 窦拉加, 程海萍.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早期康复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6 (1) :94.

[6]张梅.Oren自护模式理论在乳腺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9 (8) :1177.

[7]陈月妹.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 2008, 14 (4) :471-473.

[8]钱佩德, 刘才栋, 江国伟, 等.人体解剖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34-58.

[9]周士枋, 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241-248.

篇9:1例乳腺癌患者护理的体会--定稿

【关键词】恶性肿瘤;皮肌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58-01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皮肤和肌肉的弥漫性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皮肤发生红、水肿,肌肉发生炎症和变性引起肌无力,疼痛及肿胀。可伴有关节,心肌等多种器官损害。与恶性肿瘤并存率为5%-25%。容易合并各种感染,尤其是肺部间质炎,预后差。我病区护理了一位肝右叶原发性肝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6岁,2010年1月起在我病区化疗,于11月初出现乏力明显,食欲差,颜面额部至鼻唇沟呈T形红斑,局部伴糠状脱屑,上眼睑有特殊的淡紫色肿胀(向阳性皮疹),伴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全身肌肉酸痛。血生化示ALT123U/L,AST237U/L,TP50.9g/L,A26.1g/L,A/G1.1,GGT174 U/L,LDH416 U/L,CK4243 U/L。诊断为皮肌炎,予强的松片、甲氨蝶呤片、硫酸羟氯喹片口服治疗,之后症状逐渐消退。2011年1月7日复查肌酸激酶恢复正常。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患者乏力明显,颜面部皮疹,导致患者产生自卑心理,沉默寡言。加之患者对该疾病不了解,不知如何应对。应与医生合作,耐心讲解病情及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的不安。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做好护理指导,多鼓励患者,对病人的合作与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2.2 皮肤护理:患者颜面部皮疹,要观察皮疹的大小、形态及有无瘙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日晒,剪短指(趾)甲,避免搔抓皮肤,不能使用过热的水或肥皂洗浴【1】。

2.3 饮食护理:因该病可发生颈肌、咽肌无力,致吞咽困难。故指导进食易消化饮食,忌食海产品(鱼、虾、蟹)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及辛辣刺激食物(葱、姜、蒜等)。少食油腻性食物,勿饱食。

2.4 用药护理:患者长期服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片可致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损害、肾脏损害、药物性肺炎等,故用药期间要监测血生化结果,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糖皮质激素强的松片可致过敏反应医源性柯兴综合征体态及面容、骨质疏松和骨折等等,所以,用药期间辅以钙尔奇-D片口服,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指导患者进食骨头汤、豆腐等富含钙的食物。告知患者活动时动作轻缓,避免磕碰。

2.5 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加之患恶性肿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细菌及真菌感染。指导患者多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病室勤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家属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者,限制探视。

2.6 功能锻炼:在皮肌炎急性期,予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活动,以免加重皮肌炎症状;当皮肌炎得到控制,肌酶下降接近正常,四肢水肿消失后,适当做主动活动,但动作不宜过快,幅度不宜过大[2]。指导患者根据机体耐受情况进行锻炼,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

3 体会

通过对该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尤其是心理护理、用药护理、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等,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了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伟玲.陈丽娜.邱秀娉.皮肌炎和多发性皮肌炎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0):51-52.

上一篇:小手拉大手文明餐桌倡议书下一篇:关于规范煤矿复工复产验收工作的实施方案晋政办发〔2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