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工作流程

2024-05-05

临床用血工作流程(精选8篇)

篇1:临床用血工作流程

临床用血工作流程

一、临床科室:

1.临床用血前必须先检查血常规、血型、、肝功、乙肝表面抗原、丙肝、HIV及梅毒,并将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送到血库预约,由血库负责与市中心血站联系。临床用血时必须及时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知情同意书、临床输血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并存放在病历中;其中输血申请单(配血时送)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输血完毕送)另外及时送到血库备案。2.急诊用血时,请临床科室与血库做好协调工作。

临床科室配血时,请医护人员将受血者血样(注明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输血申请单及时送血库。

3.临床科室用血由血库取出后,一般不得加温,在室温下放置不得超过30分钟,应尽快输注。

临床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确认制度(三查:查受血者血型和献血者血型、输血量、配血报告单;七对:对血型、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科别、病案号;一确认:必须两人核对、确认准确无误并在配血报告单右上方双签名、注意不得代替签名,方可输血。)及无菌操作规程;并注意观察血袋、血液外观及受血者、输血情况,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也不可通过输血的管道内给药。临床输血完毕,请医护人员将供血的空血袋(低温保存24小时)作医疗废物处理及一次性输血器作无害化处理、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将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及时送血库。

二、血库:

1.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要血、接血、配血、储血和发血工作,做好出入用血及相关登记,每天四次记录储血冰箱的温度及各种仪器使用记录;并制定及完善血库有关制度。

2.输血后受血者血样保存一至两周,、血袋上的血样保存一个月,均统一由血库保存在4度冰箱中,并注意做好标识。

3.每个月二十,血库将上个月临床科室送来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复印件送交医务科统计保存,没有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时可电话告知医务科。

篇2:临床用血工作流程

根据本溪市卫生局对临床用血的工作部署,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等相关要求,我院从认真组织学习标准,规范血库建设,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入手,做到确实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举措:

(一)参照标准完善血库硬件、软件建设

根据《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明确医院血库的设置要求,改进房屋设施流程,使血库贮血室、配血室、办公室布局基本符合《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规定的要求。同时,加大血库设备投入,达到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

自2013年7月建立血库以来,由检验科主任:郭怡兼任血库主任,并配备专职血库人员一名。在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主导下建立了血库各项操作规程及实验室制度,建立了临床用血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依照各项规章制度及规程严格执行。保障了血液质量管理,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二)建立医院临床输血管理机构明确职责

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我院成立了由陈志峰院长任主任,主管院长金杰任副主任,医务科科长,检验科主任及有关临床科室主任为

成员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明确分工与工作职责。制定和更新了《本溪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等相关文件,并下发各临床科室,管理委员会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指导临床血液、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协调处理临床输血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四)加强了医务人员输血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

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临床专业知识,还应熟悉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医生应对相关的法规有足够的重视,才能真正做到依法、科学、合理和安全输血。所以我们对医务人员进行了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尤其是新上岗人员更是重点培训。每年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业务学习1-2次,不断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合理用血、规范操作的安全意识。

(五)加强了临床用血日常监督管理

我院采取不定期的质控检查,检查各临床科室“输血申请单”的书写情况和血样标本留取是否规范;检查输血申请是否合乎输血指征,用血量是否经审批、签字后发出;检查月报、年报等统计报表,宏观掌握节约用血及合理、科学用血情况;抽查各临床科室上交的经输血治疗病例的病历,检查有无“输血同意书”、“输血记录”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今年,我院加大了对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由医务科牵头,每季度都对医院输血工作进行一次质控监督检查,重点在合理用血、规范用血工作上。使医院的临床用血工作不断趋于规范合理。

(六)规范血库日常工作,提倡科学用血

我院按要求规范了血库的各项规章制度,院领导、医务科不定期检查输血科的各类登记记录本是否完备,存档保存是否齐全、清楚、是否可随时备查,不断规范血库的工作。随着输血医学的迅猛发展,成份输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与提高输血安全有关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对有效地减少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院使用成份输血率100%,全部血液均来自本溪市中心血站,2012年红细胞悬液59u,血浆3200ml;2013年红细胞悬液57u,血浆1740ml;2014年上半年红细胞悬液50u,血浆1570ml,血小板1个治疗量。未发生因临床输血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二、目前临床用血工作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

虽然,医院在输血管理工作中做出了努力,但是,对照起兄弟医院在这项工作中的成熟与规范,我们的差距很大。比如:个别医务人员对输血知识、输血指征、成份输血等知识欠缺,出现不合理用血情况;在输血反应和输血评价方面工作不到位,在病历记载中未进行输血后的效果评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不能反映输血的合理性。部分临床科室主任在输血管理上不到位,未认真履行审核、签字、把关制度。

在以后的工作中,医院要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监督和制度的落实,加强临床科室主任、输血科的审核职能,严把合理用血质量关;加强医务科等职能科室的监督检查力度,将输血质控与日常质控工作联系起来,共同开展,不断规范医院的临床用血工作。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输血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合理用血、规范输血。

总之,我们通过近期的努力工作,我院输血管理工作已逐步步入正轨。但离上级部门下达的标准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将借此次检查为契机,希望各位专家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增强责任意识,积极落实整改,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出应有努力。

篇3:临床用血工作流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集住院用血患者申请单,审核相关内容(输血目的、患者信息审核、合理用血评估、实验室指标、医师分级管理),输血后病历查询《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输血评估表》各表单是否填写及规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注:P<0.05。

方法: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四舍五入,小数点保留两位。

结果

2012年6月-2015年6月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

讨论

我院通过临床用血评价制度的开展,对其他相关输血制度的执行落实进行监管。临床用血评价包括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疗效评价两部分内容。输血前评估作为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第一道防线,与有效、合理输血密切相关,是安全输血的前期保证[3]。表1中所示输血前评估项目不合格中,输血目的审核在2012年的不合格率62%,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不合格率依次下降至30%、20%、19%;患者信息审核在2012年的不合格率34%,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依次下降至28%、18%、6%;2012年合理用血审核不合格率54%,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依次下降至26%、19%、7%;2012年实验室指标不合格率21%,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依次下降至9%、8%、2%;2012年医师分级管理审核不合格率20%,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不合格率依次下降至19%、4%、7%。

输血后疗效评价是考察输血执行过程及患者输血后疗效评价的重要步骤如表2所示,2012年输血治疗同意书不合格率12%,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分别下降至5%、5%、4%;2012年输血记录单不合格率16%,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分别下降至14%、7%、4%;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回报不合格率20%,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分别下降至14%、8%、5%;2012年输血后疗效评价不合格率94%,随着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2013年、2014年、2015年不合格率分别下降至26%、20%、3%。

注:P<0.05。

对以上的各项指标统计、分析,得出统计结果(P<0.05),其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临床用血评价是监督和执行输血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医疗质量,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基础[4]。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确实对输血管理制度的执行有直接的监管和促进作用,亦是临床用血质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5]。临床用血评价的开展大大推动了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的执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

[3]乐爱萍,李建林,外科患者手术中用血资料管理成效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 2):1324.

[4]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化护理杂志,2010.45(1):59-61.

篇4:临床用血工作流程

因此,现代输血的至高理念是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减少非必要性输血,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除自身疾病以外的风险,保障受血者的医疗安全。

卫生部近年多次提出臨床要“科学、合理用血”,这为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血站、以及医院共同提出了临床用血工作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也为全国各级血站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相关指导工作提供了契机。目前我国医院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院,各医院血库和全体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绩,满足了临床用血要求,保证了临床用血安全,为整个医疗工作做出了贡献。

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血液认识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临床合理用血工作也越来越引起多方的高度关注,也成为我们重点工作之一。按照卫生部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工作要求和目标,目前还普遍存在不少问题,如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临床医生用血观念陈旧、血液知识更新欠缺:临床不合理用血、过度用血情况仍有。尽管一些地区医院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安全输血工作开展得相对好些,但从整体讲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工作仍需加强。

发达国家在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方面已先行几十年,特别是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成功经验:他们建立国家临床输血监测系统;对非必要性输血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其研究涉及到合理用血的管理、对不同学科不同疾病非必要性输血的分析、非必要性输血的量化控制、非必要性输血对某些疾病的预防包括对以往红细胞输注标准的质疑等等,其内容十分广泛,为推动合理用血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为促进我国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向前发展我们有几点建议:

1要加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院对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领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院对临床合理用血工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对这项工作要从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因此,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来抓,要投入精力,不能轻视。要定期对这项工作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纠正,要有切实开展这项工作的有效方案。

2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的组织建设,建立两级临床用血的管理机构

成立市级医院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市级“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可称为“市临床输血专家组”由当地血液中心、主要大医院输血科、主要用血科室的高级临床医生、高级护理人员等相关专家组成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任命。专家组的主要职责是定期检查和听取医院临床输血的基本情况汇报、监督和调查医院集中、严重的不合理用血现象和事件;培训和指导医务人员的临床输血知识等:专家组成员有权随时对辖区内任何医疗用血机构的临床输血情况进行质询指导,以便及时发现临床用血出现的突出问题并向相关部门反馈。各医院内部的“临床输血委员会”则负责本医院临床输血的指导、医护人员的输血知识培训、特殊病例输血方案的确定、各科室输血合理性的定期评估等。医院“临床输血委员会”的主任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人担任,成员应包括医院输血科,主要用血科室的高级医生和高级护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该管理体系受卫生局领导、血液中心具体负责,这样由血液及临床专家和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管理的体系能有效地实施对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管。

3充分发挥血液中心的输血指导作用

目前,要提高我国一个地区或城市的临床输血水平,我们在大力促进医院输血科的工作提升、规范临床输血过程、更新临床医生的输血知识和理念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血液中心输血指导作用、解决临床输血问题的能力。血液中心可成立“临床输血反应调查实验室”和“临床输血咨询服务小组”。“临床输血反应调查实验室”由专人分工负责,24小时值班,接受临床各医院的电话咨询,必要时到临床协助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确定不良反应原因,发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作用。“临床输血咨询服务小组”负责回答临床输血遇到的技术问题,指导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临床输血,对临床出现的复杂、疑难的输血病例进行上门了解、指导,并与临床医生共同探讨和制定相应的方案。这两个部门的建立对增进与临床的了解、密切关系、改善服务意义重要。

4加强临床医生的输血知识培训

临床输血水平实质上反映临床医生综合业务水平,因此为更新临床医生的输血观念,需要定期举办临床合理用血知识的培训,针对不同的医院,可专门派人去进行有关合理用血的专题讲座。培训内容包括血液成份的基本知识、各种血液成份的临床应用指征、各主要学科或疾病血液使用的原则、错误用血的典型案例等等。在培训中对临床科主任的培训尤为重要,必须要让临床科室科主任掌握输血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接受合理用血的新观念,因为他们掌握着主要治疗权,负责整个科室的业务工作,因此可邀请有名望的临床输血专家或国外专家来举办临床输血高级培训班,专门面向各临床主要用血科主任培训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培训的内容还应包括编写一些输血工作者的使用手册、书籍等,供医护人员学习和查阅。如《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手册、《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经验编写“临床输血指南卡’’等。实践表明各级医生的临床输血新知识的更新和陈旧观念转变是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的关键。

5逐步增加医院输血科或血库的功能

输血科除了要认真执行现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各类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外,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仅以取血、储血、配发血为主的单一功能的现状,逐步向发达国家的医院学习,承担本院临床合理用血的指导、培训和用血把关的工作。为此输血科应:1)要全面掌握临床合理用血的基本知识,要做到在临床合理用血的理论上强于临床。2)要积极开展临床用血情况的调查和科研工作,以掌握基本情况,积累经验。3)随着形势的发展,用血程序、用血指征标准、相关资料要实现数据化,以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4)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逐步建立“血型参比实验室”“血小板交叉配合实验室”“输血治疗实验室”等。增强为临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5)积极主动参与临床科室输血方案的制定、血液成分和量的选择等,以提高自身临床输血工作的综合能力。

6实现临床输血管理的数据化

临床输血管理的数据化是指临床用血的程序、用血指征标准、用血者相关数据的采集、用血结果的分析等实现计算机管理。临床输血数据化管理的目的是科学、规范临床输血,使各种血液成份不合理应用情况通过这一方式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过程,目前我们各地在对临床用血的观念、整体临床用血水平、管理体制等方面有许多不同,这就需要结合我们的实际去做这项工作,但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也是需要我们扎实推进的。

7积极开展临床输血科研工作

输血作为临床治疗手段之一,表面看似乎简单,但涉及的医学基础理论、临床疾病的基本知识、医学各学科诊断治疗学,包括本身输血医学进展等都非常广泛,传统的输血、治疗学观念和做法都在发生变化,因此积极开展临床输血调查科研工作是我们从事血液工作者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促进临床合理用血的必然途径。通过大力开展临床输血调查科研工作对我们临床用血管理工作也将产生重要作用。

篇5:医院临床用血工作汇报

汇 报 材 料

2016年9月

宁国市中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汇报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我院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展各项临床用血管理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下面按照省卫计委《关于开展2016年临床用血专项督查和输血病历专项评价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将我院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临床用血管理组织

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主任,医务科、检验科、麻醉科及各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对临床用血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并提出意见和整改措施。

二、完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了《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申请报批及登记制度》、《紧急用血预案》、《输血适应症管理制度》、《临床输血过程质控制度与流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实施方案》、《血液贮存质量检测规范和信息反馈制度》等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指导并监督各临床科室严格执行各项用血管理制度。

三、加强临床规范用血

临床使用的血液均来自宣城市卫计委指定的宣城中心血站,无擅自采血现象。每年科学制定临床用血计划,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杜绝不

必要的输血。履行临床输血知情告知职责,完善输血前八项检查,积极推行成分输血,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并完成输血记录,做好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工作,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培训和考核,将临床用血相关知识纳入继续教育内容。

四、加强输血实验室建设管理

受到场地和设备条件限制,医院没有单独设立输血科,输血科相应的工作由检验科兼任。检验科每一位工作人员能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血液出入库管理规定,按规程做好血液领用、入库、保存、配血、发放的核对、检查、登记、报告工作,做好实验室设施的使用、保养、维修、消毒等工作。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满足临床科室常规与紧急用血需求。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院受条件的限制,没有设立独立的输血科,相应的配套设施较简陋,没有配备专用离心机、显微镜、水浴箱和生物安全柜,也没有配备储血冰箱,临床用血都是取血后即配即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抢救工作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改善硬件条件,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建设独立的输血科,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篇6: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1、临床用血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提倡科学、合理用血,杜绝浪费、滥用血液,确保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2、医院输血科在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3、临床用血前,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告之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根据输血技术规范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用血志愿书或输血治疗同意书并存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经医务科或者总值班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4、临床用血适应症根据《输血技术规范》执行。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 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抢救用血经主管医师以上同意后可随时向输血科申请、但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5、术前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亲友互助献血应在输血科填写登记表,到血站进行无偿献血。严禁自采供血或者自行通过其他途径取得血源。

6、临床用血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时发现不良反应,立即根据输血技术规范进行处理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7、临床输血完毕后,应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和处理。

8、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应积极推广,成分输血率应高于 90%。

输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PDCA)

一、策划

1.实施背景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临床用血安全管理知识的认识,培养科学合理用血的理念,医务科对既往临床用血管理及实施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2.临床用血中存在的问题

⑴输血质量管理中各部门职责范围不够明确,输血风险控制不到位。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不能真正履行其职责,没有很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临床输血工作不够规范,对临床科室的输血管理督导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少部分临床医生对输血风险认识不足,没有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和正确选择血液成分,出现了输“保险血”、“营养血”和“人情血”等不恰当的输血现象; ⑵输血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人员中合格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相对短缺。医院未设立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职责往往难以落实,临床输血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以及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等均难以较好开展。

⑶相关硬件设施不足,业务用房面积不足,达不到《四川省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仪器设备配置有所欠缺,未独立设置输血科,输血科建设和发展缓慢,与卫生部要求难相适应。⑷临床用血管理不严,操作不规范。表现为医师用血权限把握不严,临床用血不规范,成分输血存在误区,临床用血计划不落实,临床医生输血适应症把握不严,人情输血、安慰输血时有发生。输血前检查不规范,输血记录单记载不全,无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等。⑸临床科室对用血情况未进行考评分析,临床医师对输血知识更新较慢,对合理用血、输血严重危害知识掌握较少。

3.确定方针和目标并制定计划调整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二级组织: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科长、血库主任、临床各科科主任及相关临床科室主任或专家组成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成立输血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各级组织的计划目标、工作职责和活动细则。制定并实施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1)落实《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2)输血科为临床提供24小时配血、供血服务,满足临床需要,不得非法自采、自供血。(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血液中心血液制品种类提出合理用血方案,开展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4)建立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并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参加室间质评。完善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制度。(6)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告知输血的目的及风险,取得患方的知情同意。(7)建立手术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疗效评估、记录制度。

二、组织实施计划和目标

1.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例会,分析总结本季度全院临床用血情况,指导和监督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部署下一步管理工作。

2.依据《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并按照医院制定的《输血质量检查考核办法》,医务科负责每月对各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结果纳入病历质量考核。附件:医务科对输血临床科室的督导情况。3.在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负责输血安全的预防及监控,收集、分析临床信息,促进科学合理用血。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质量检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主要检查各种记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4.建立输血管理信息系统。

5.每年至少两次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三、检查执行情况针对上一个阶段提出的整改措施,认真检查落实情况。1.用血委员会指定医务科牵头对运行病历抽查、归档病历专项检查。2.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输血医嘱权限、输血合理性、输血不良反应、血袋回收等进行检查。3.护理部对标本采集、运送全过程及取血流程进行监管、检查。

四、分析、总结、处理

(一)取得的成效

1.2011年至2014年,医院根据临床输血工作需要对“临床用血委员会”进行了三次人员调整,人员构架对临床用血环节质量的监管和指导作用更有针对性,在临床用血委员会指导下更新并完善了输血制度,制定了急诊用血及抢救用血流程。

2.建立了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评价质量监控表并纳入病历管理,定期分析评价了用血趋势,对不合理输血及各科用血情况进行院内公示。3.对输血不良反应纳入了不良事件上报管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鉴别,由输血科进行追踪反馈。

4.临床医师对合理用血指征掌握更加严格,合理用血率达到100%。输血无效的监管及采取措施已在输血后评价中得到体现。

5.建立了输血管理软件并对漏洞修复,功能优化;储血冰箱更换;冰箱温度不间断无线网络监测;全自动血型鉴定仪投入使用;输血科改建。6.输血申请单由手工开单改为电子申请,提高了准确性,规范了填写内容。

7.血液采集流程、配血完成后至护士领取时的血液保存、血液输注完成时限得到规范了。8.在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医务科牵头对临床用血定期检查,不足或缺陷公示在院内,引起了临床重视。通过PDCA管理,临床科室输血质量得到较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根据我院目前实际情况已设置了血库,隶属检验科管理,但血库缺乏懂临床的输血医师。2.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有待加强;自体输血技术推广使用不足。3.输血知识培训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4.输血无效及输血严重危害的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篇7:科室临床用血管理小组工作记录1

1月份 xx科 科室临床用血管理工作会议记录

一、会议时间:2017-1-20

二、主持人:xxx主任医师

三、参加人员:xx,xxx,xxx,xxx,四、会议内容:内科输血指南

1、红细胞:

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2、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

血小板计数>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

血小板10-50×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血小板计数<5×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注: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

3、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4、洗涤红细胞: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5、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五、本月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措施

重新学习临床输血指南,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血制品浪费。

六、上月整改情况的落实反馈。

输血记录有所改进,继续努力。

篇8:我院临床用血合理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阅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用血的住院病历765份, 其中外科病历336份, 内科病历429份。

1.2 方法

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 (卫生部发[2000]第184号, 简称《规范》) 中的附件3和附件4, 即《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和《内科输血指南》 (简称《指南》) , 将病历中所记录的临床症状、体征、失血量、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输注的血液成分种类、输注剂量等资料, 与《指南》中的输注指征进行对比, 评估临床用血的合理性。评估结果分3个等级: (1) 合理输血, 即符合《指南》中输注指征; (2) 不合理输血, 即不符合《指南》中输注指征; (3) 部分合理输血, 即部分符合《指南》中输注指征, 部分不符合输注指征。

2 结果

765份被评估的用血病历中, 按照用血规范评判, 合理用血不足50%。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输注不合理的比例较高。

3 讨论

虽然血液输注是临床抢救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 但也是一个组织的移植过程, 存在着各种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染多种疾病的风险[2]。因此, 要推行成分血液输注, 科学使用血液制品, 节约有限的人工无法合成的血液资源,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输血, 尽可能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成分血液输注具有疗效好, 不良反应少, 节约血液资源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 (地区) 医院用血水平的指标, 也是等级医院评审考核指标之一。在本院765份涉及用血的病历中, 合理用血比例仅为46%, 各科不合理用血比例较高, 各种成分血液都不同程度存在不合理输注现象, 其中以血浆最为突出。

血浆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或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大于正常的1.5倍时应考虑输注血浆[3]。本次调查显示, 血浆不合理输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血液输注时与红细胞搭配输注, 表明有些临床医师仍认为患者丢失的是全血, 只有输注全血才能满足人体需要, 为完成卫生部规定的成分输血率指标, 因此, 用“红细胞+血浆”搭配输注来达到输全血的目的。 (2) 输注血浆治疗低蛋白血症和补充营养。补充蛋白最佳方法是输注血清蛋白;补充营养正确方式是口服食物及胃肠外静脉注射营养, 因为异体蛋白质必须先分解成氨基酸才能参与机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 而且血浆蛋白半衰期为20 d, 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 且人体必需色氨酸和亮氨酸含量较低, 所以用输注血浆补充机体蛋白和营养的作用是十分有限和不合理的, 患者会出现多种用血不良反应[4]。 (3) 输注血浆扩容。《指南》明确规定:“禁止用血浆作为扩容剂。”扩容时应首选晶体液、胶体液和清蛋白, 因为血浆未经病毒灭活, 可引起严重的血传性疾病[5,6], 有时机体会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而晶体液、胶体液和清蛋白引起上述反应的风险较小。 (4) 手术后输注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防止伤口感染。部分医师错误认为, 血浆中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有利于伤口早愈合。参与创伤修复的主要是细胞 (多形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生长因子、纤维连接蛋白、胶原等, 血浆对此无直接作用, 而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低, 无特异性, 也不能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5) 实验室检测指标掌握不严, 血浆输注剂量不足。《指南》中规定, PT或APTT大于正常1.5倍, 可以输注新鲜冷冻血浆, 纠正凝血机制障碍, 但部分输血病历中, PT或APTT虽然延长, 却在正常1.5倍范围内也输注了血浆, 而且大部分输注剂量不足, 因为新鲜冷冻血浆使用量为10~15 ml/kg才能达到止血目的。危重症患者输入大量血浆会使胶体渗透压迅速增高, 造成血容量急剧增加, 负荷加重, 致心源性猝死。

本次调查显示, 我院红细胞输注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输注指征过宽。红细胞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机体组织细胞, 贫血和血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的输送, 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30%会有明显低血容量表现, 年轻的患者补足液体 (胶体液和晶体液) 就可完全弥补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 保证机体供氧。《指南》中也规定:手术患者血红蛋白>100 g/L可不输注相关血液制品;血红蛋白<60 g/L时应考虑输注;血红蛋白在70~100g/L, 血细胞比容小于0.30, 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但是部分临床医师对机体失血后的代偿机制和机体低氧耐受力认识不足, 导致出现红细胞输注或剂量过大的不合理现象。如计算剂量为体重60 kg的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 输注1单位红细胞可提高Hb 5g/L。

本次调查输注血小板的病历中也有不合理输注现象, 主要表现为输注指征掌握不严, 虽然实验室用血指标低于正常, 但临床无出血症状, 也盲目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不但没有反复振摇, 而且忽视同一患者二次输注常会产生抗体造成无效输注的现象。分析用血不合理原因管理因素有:临床输血管理不严, 制度落实不到位, 输血前5项检测率没有达到100%, 患者输血知情同意书和谈话知情不完善、不到位。

临床医师在血液输注治疗时仍存在许多误区, 血输输注时没有认真权衡输注价值和输注风险, 对血液成分的性质和适应证掌握不当, 临床医护人员用血知识不足, 输血制度不完善, 现有制度落实不到位, 以及自体输血等开展不够, 应引起各方注意。

摘要:目的 通过对医院临床用血情况的统计分析, 了解医院临床用血情况, 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达到节约用血和患者临床治疗及时用血的双重目的。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用血的病历765份, 其中外科病历336份, 内科病历429份。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和《内科输血指南》对病历用血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765份病历中, 合理用血占46%, 部分合理用血占38%, 不合理用血占16%。内科合理用血比例显著高于外科。结论 成分血液输注的推行虽然引起了医院的重视, 但不合理用血现象在医院仍普遍存在, 且占有较大比例, 以血浆为甚。

关键词:临床用血,合理性,成分血液输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

[2]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孙波, 刘术臻, 程聪, 等.医院临床用血现状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 2009, 24 (6) :531~532.

[4]张钦辉.临床输血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夏琳.临床输血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巩固提高创新发展下一篇:汽修专业人才需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