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2024-04-17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学校开展本学期的评教评学活动,我讲的是《李广射虎》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找到课文中解释古诗意思的内容。4、通过预习和朗读课文对李广将军有初步了解。教学过程基本按我设计的流程进行:一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近义词的辨析来理解;三读课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但在使用导学案的教程中,也许是受导学案的束缚,我感觉到学生不是在自主地学习,而由教师一味地牵着走。由于时间关系,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妥,比如在读熟课文后,还缺少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气氛没有达到高潮,感到比较乏味,提不起兴趣来,处于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佳。整堂课给人以沉闷、枯燥之感。

对于自己本身而言,也缺乏表演力,教师是个演员,教学中要加强一点亲和力,抑扬顿挫一点,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对于评价,个人认为是有所欠缺的,我不知道该怎样的表扬才能恰到好处,也不知道该怎么批评才能让孩子的心灵不受到伤害,我想,这个评价的艺术,除了吸取前辈们的精华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摸索,自己的探求。

篇2: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3、诗文结合,感受“飞将军”李广的神勇无比,抒发敬佩之情

我紧扣本课教学目标,由古诗《塞下曲》引出主人公李光将军由诗入文,复习导入。接着诗文结合,感悟人物。将古诗与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结合感悟人物形象。先自读再交流:你从哪里感受到李广的神勇?接着抓住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从(一)环境描写(二)射虎动作的描写(三)将士们的反应三大板块精读感悟。

在感悟(一)环境描写时,我一开始设计的问题是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结果学生的`回答比较单一,朗读时也并不能读出那种意境。后来,我设计了三个读的层次:读好词语,读懂句子,读出意境并用音乐加以渲染。接着,抓住“警惕的目光”感悟李广的沉着机警。

在感悟(二)射虎动作描写时,为了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我采用填动词、演动作、读句子三个层次感悟、体会。先范读,再练读,指名读,具体指导,集体读。老师的范读放在最有效的时机。读有目标,读有层次。

在感悟(三)将士们的反应时先理解大家惊的是什么呢?再把这分惊讶读出来。

三个版块都是先理解文,再理解诗,读读课文,品品古诗,文诗结合,最后诵读古诗,水到渠成。

后通过《出塞》的延伸,加深学生对李广将军的进一步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完整紧凑,始终围绕课堂预先设置的目标展开教学。

本课教学中,我已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但总觉得还不能顺心地使用评价语,通过丰富的评价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篇3: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相传, 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 皇帝赵佶采用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万绿丛中一点红, 动人春色不须多”作为题目。结果某人大笔一挥:“丛林中有一小楼, 楼上有一凭窗美女, 唇上有一点口红。”由于红在“一点”上, 对比“万绿”, 更显得突出、可爱, 并因为“一点”而使整个万绿有了灵魂, 犹如一支乐曲的“导音”。于是此人位列第一, 金榜得中。

那么教学上是否可以寻得“一点”, 对比“万绿”?是否可以从关键词语切入, 进而研文品人, 成功破解教学疑难, 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合理统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叶圣陶先生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 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 倾情交流。

【片段摘录】

师:李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 (异口同声) 神勇无比。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 文中直接告诉我们这个词语了, 谁能解释一下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生:“神勇无比”就是像神一样的厉害。

生:“神勇无比”就是力气很大的意思。

生:“神勇无比”就是没有人能比过他的意思。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些道理。我们知道,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要想深刻理解这个词, 就要回到课文中去研读探究。请同学边默读课文, 边画出能够理解“神勇无比”一词的句子。

师:找好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都有哪些句子。

生:“猛然间, 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 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 连忙拈弓搭箭, 运足气力, 拉开硬弓。‘嗖’的一声, 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从这一段, 你体会到什么?

生:可以看出李广力气很大, 因为他可以“拉开硬弓”。

生:我也觉得李广力气很大。因为猛然间, “嗖”的一声, 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在一刹那就快速射出白羽箭, 这个很难做到, 所以他很神勇。

师:你说得真好, 该怎么读知道吗?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知道, 要读得很快。 (生读)

师:谁还可以读得更快些?

(生快速地读。读成了“拈……拈弓搭箭”, 同学大笑, 纷纷指出)

师:一紧张难免会读错, 情有可原, 我们可以放松地多读几遍。试想, 李广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犯错误, 也把“拈弓搭箭”这两个动作搞错。

生:不能, 因为慌乱了, 老虎就会扑上来。

生:不能, 因为李广是飞将军, 很神勇, 射箭射得很熟练, 不会出现慌乱的情况。

师:面对危险, 李广不慌不忙, 看出李广是个心理素质极好的人, 我们可以说他镇定自若、临危不乱。这大概就是他神勇的表现之一。

生:老师, 为什么是李广第一个拈弓搭箭, 随行的这么多士兵都没有发现啊?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来帮助他。

生:从“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可以看出李广的警惕性很高。

师:对, 这也许就是李广超出士兵, 神勇无比的原因之一。文中还有其他地方体现其神勇无比的吗?

生:课文最后一段讲“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可以看出李广的力大无穷。

师:假如这根教棒是那支白羽箭, 它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假如你们是士兵, 你们会怎么拔?

生:我会用两只手一起拔。

生:我会用脚蹬着石头拔。

生:我会先在箭上拴一根绳子, 然后找人一起拔, 就像拔河一样。

生:我会用两只牛拔。

师:方法很多, 结果怎样?

生:“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师:刚才我们想尽了办法, 可结果还是失败了。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夸张, 很离奇, 不可思议。

生:是。

师:夸张、离奇、不可思议恰恰说明李广的 (神勇无比) 。

师:“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试想一下, 将士们会怎么议论, 又会怎么去禀告将军李广?尝试写一写。

【反思总结】

《李广射虎》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拈弓搭箭, 把白羽箭深深射进石头中的故事, 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基于此, 我采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去学文品人, 学文悟诗。教学中, 我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成功。

1. 在学情梳理中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顾名思义就是课前预先确定好目标引导生成, 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学情的发展变化, 调整策略, 引导生成。教学开始, 我以“你们觉得李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来梳理学情。学生对“神勇无比”一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旧知的基础之上。因此, 我根据学情变化, 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结合文段理解“神勇无比”一词,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学习实践的机会, 认识李广的形象。

2. 在细节捕捉中启发探究

教学中, 我抓住学生朗读“拈弓搭箭”一词的失误这一细节, 适时提出“试想, 李广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犯错, 也把‘拈弓搭箭’这两个动作搞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在思辨中认识到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神勇”之处。这告知我们, 不应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和偏差作简单的否定, 更不能认为这是课堂上“不和谐”的声音。相反, 有些“失误”“错误”会成为我们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为课堂教学创造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3. 在情境创设中活化表达

篇4:《李广射虎》教学片段品评

1 出示文本:这位“夜引弓”的“将军”就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

2 对于“神勇无比”一词,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太勇敢了,就像神一样。

3 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

4 带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中《西汉名将——李广》一文,了解李广在与匈奴的多次战争中,由于他的行动快,箭法准,几乎达到神出鬼没的地步,因而匈奴人给他起了个外号“飞将军”。

5 了解了这些,这段话我们该怎样读呢?

【评析:课堂上的对话,首先要有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李广是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回归到文本,学生不一定能落到细处都能读懂、读透。这个片断,通过同伴互助、教师引领、课外资料的阅读组织教学,不但解了惑,还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

[教学片段二]:李广为什么要射虎?又是怎样射虎的?

1 出示: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

师:看看这是个怎样的环境?

生:这是个晚上,月亮被云或雾遮挡起来,伸手不见五指。(教师反问:是一片漆黑吗?很多学生立刻感觉到不对,说:有点光亮,但是看不清。教师及时肯定:对,这就是“月色蒙眬”。)李广外出巡逻,(教师插话:什么叫“巡逻”?学生说就是巡查。师问:巡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察看敌情,保护自己的军队。)这时,一阵风吹来,(教师插话:什么风?学生说:疾风。师问:什么是疾风?学生答:就是很大的风。)一阵大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现,就提高了警惕。

师:听他这么一介绍,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紧张。好像他们的周围真有老虎。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

【评析:三年级的学生读书是线性的,对于这段情境,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月色朦胧”、“巡逻”、“疾风”等词的意思,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射虎可能性的理解,同时对情境不能有更丰富的联想。教师以“想象一下当时是什么情形”为“砖”,引出了“玉”,即在学生认知的不当、不明之处展开讨论,由一个词拉开一幅画面,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不当,又丰富了学生对情境的感知。】

2 出示文本: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飞了出去。

师:什么样的动作叫“拈”?

(这时学生都不由地用手做出了拉弓的样子。)

生:“拈”就拉的意思。

师:是吗?如果是拉,不是与后面的拉开硬弓意思重复了吗?跟着老师做一做,不光体会一下“拈”的意思,还要体会一下“搭”的意思。

(师生共同演练)

生:我明白了,“拈”就是拿的意思。“搭”就是把箭架在弓上的意思。

师:下面教师读,同学们跟着老师的声音做动作。

【评析:借助情境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切身体验的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拈”、“搭”、“拉”,都是表示动作的词,但大多数学生虽然在语境中都能读懂,却不能准确地解读。为此,借助课文的情境,通过教师朗读,通过做动作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在体验中观察,较好地融入了情境,很好地感受了李广的人物形象。】

3 师:通过讨论,我们不但明白了李广为什么射虎,还体会了他是怎样射虎的。请大家把这段话连起来完整地想一想,看看你还能体会到些什么?

生:我体会到李广的动作很快。从发现猛虎到射箭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

生:我体会到李广的警惕性很高。一听到“沙沙”的声音,他就想到有猛虎出现。

生:我体会到李广很勇敢。因为他知道这儿会有猛虎出现,还出来巡逻。

师:对,这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生:我体会到李广很镇定。当他发现可能有猛虎出现,他就连忙拈弓搭箭,一点也不慌张。

师:这也恰恰说明他艺高胆大。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课文第3自然段,短短5句话,就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敏捷、善射、勇敢的将军形象。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评析:学生的认知由模糊、不解走向清晰、明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段教学的层次性体现在:指名读,侧重于扫除字音的障碍;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对话,是为了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化零为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概括能力的提升。】

[教学片段三]:李广射到虎了吗?

1 出示文本: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师:读读这段话,说说你都体会到了些什么?

生:李广真是太厉害了。“深深地”说明扎得很深,而他扎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要知道石头可是坚硬的东西,这可需要多大的力气呀!

生:李广真是力大无穷。我是从“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体会到的。

师:大家都来想一想:拔的人里都有谁?是怎么拔?

生:我从“们”看出一定有很多人在拔,这里面有将军也有士兵。

生:他们肯定是一个人去拔,拔不动,又上来第二个人,还是拔不动,大家都上去了,还是拔不动。

师:是不是只这样试了一次?

生:肯定试过很多次。

师:这才叫“怎么拔也拔不动”。读到这儿,好像有的同学有感慨了。

生:李广真是超人啊!

生:真是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啊!

师:大家佩服吗?读出你的惊叹与佩服来。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评析:有人说,文字是有温度的。而我想说的是,对于老师来说,文字应该是有画面和深浅的。一个“深深地”,如果不进行教学,学生的认知就会带有他们主观的认识,没有深浅的变化。“到底有多深?”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惊呆”和下文的“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展开讨论,学生才会感受到扎得深,体会到李广的力大无穷,神勇无比。】

篇5: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文包诗”这种形式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于是,我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先从理解故事下手,通过抓重点词体会、感受李广这个人物的形象,同时,我还设计了感情朗读和表演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体会,从而让学生形成这类课文规律性的学习方法:诗文对照、抓住关键词、读懂诗意。

而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却没有收到意想的效果。

首先是表演环节,本想通过表演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加深理解,可学生的表演总找不到感觉,课后,孟老师说,这个情境作为表演太难了,那“机警的眼神”、“拈弓搭箭的迅速”以及李广当时的神情不用说孩子们,就是我们也很难把握。想想也是,在设计这个环节上,我只考虑到了形式和自己的意图,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能力和设计效果。

其次是指导感情朗读,这方面我的确完成的不理想,正如孟老师所说,我理解了,孩子们也理解了,但没有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关键点是在朗读方法的指导不到位,其实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表达情境,而我完成得仅有点水过地皮湿的感觉。

总的`想想,本节课的设计方向还可以,但细节的处理还是太粗糙了,设计环节时还是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考虑的第一位,太重形式而忽略实效性了。看来,一节好课的设计要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年龄、能力上考虑问题,要让孩子们从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篇6: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一: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本文教学中,先通过闭书回顾预习,说说课文讲的事件,然后引出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根据古诗和>故事,在文中质疑,有个别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不理解,提出“李广不是神箭手,因为他没有射中老虎,而射中了石头。”以这个问题作为引发点,我指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李广的神力,了解了李广的英武。然后在由这个问题引导到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射箭时的背景,明白“林暗草惊风”的环境,在朗读中深化了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明了了本文中的故事和诗歌都是为了赞颂飞将军的。

本文的“文包诗”形式,可以借鉴用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所以在教学的结尾处,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本文的结构,了解了第一段中写了古诗作者和古诗内容,第二段中写了诗中人物的背景。第三段和第四段通过故事讲述了古诗的意思。

我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全篇的教学以“诗”为重点,以“神勇无比”为抓手,想象神勇无比的人是什么样的,李广是神勇无比的人吗?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最后,又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出李广的神勇无比。我最后又补充了王昌龄的《出塞》,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篇二: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题材的课文,在上学期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此这种题材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在备课时,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1、感受文包诗体裁的特点,从中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文本语言与古诗相互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3、感受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

但文包诗的课文如何有效教学,是我比较困惑的问题。之前教《每逢佳节倍思亲》,我采取由诗及文,诗文对应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最后再回到诗。本篇课文由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引出,介绍了“飞将军”李广,并由此描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飞将军”李广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全文由诗开始,诗是文头,文是诗身。

在教学开始,我让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文中的李广是个什么样人?”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李广是个神勇无比的人。接着,我抓住李广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人物形象作为教学时的主线,让生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通过品读文中的关键词句,让生展开想象,并结合文中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需求,学生说到哪就品哪。例如当生说到“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在此,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深深地”“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体会李广的力大无穷,并让生关注将士们的神情展开想象说话:当时将士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会对李广说些什么?并通过朗读体会当时将士们对李广的敬佩之情。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设范围内时,我的引导还不够,以致于学生的朗读也不到位。

当课文学完,回到古诗《塞下曲》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意思,此时我发现学生对“平明”的理解不是很准确。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本节课重文轻诗,先学文再学诗的教学效果并不好,文包诗的课文还是应该文诗对照着学。

教学过程稍显混乱,没有清晰的主线。借鉴丁莲香老师的课堂开头“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人,读一个故事,学一首古诗”,这样的学习的目的性似乎会更鲜明一些。

篇三: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课文由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引出,介绍了“飞将军”李广,并由此描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赞美了“飞将军”李广的神勇无比。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诗文并茂,领悟意境,理解《塞下曲》及在文章中所蕴涵的意思。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我紧扣本课教学目标,由古诗《塞下曲》引出主人公李光将军,通过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对“飞将军”李广作简单介绍,初步形成李将军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将军形象。再将古诗与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结合,让学生掌握文包诗的特殊写作体裁和古诗所蕴涵在文章中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李广将军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中还存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上一篇:铁路职工职业道德修养下一篇:包边摸问题解决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