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电视发展

2024-04-20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精选6篇)

篇1:中国数字电视发展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一、我国电视的诞生

电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美国于1920年首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1941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彩色电视机则于1954年问世。1953年2月,日本NHK电视台首播,同年8月NTV商业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亚洲第一个商业电视台。1958年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

二、我国电视的发展 探索阶段

20世纪50年代国际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

1958年4月上海市政府下达研制任务,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分昼夜进行研制,并于同年7月24日完成,收到“中心发射台”发射的多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格。测定表明,其质量和稳定度超过了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日本“通用牌”和前苏联的“红宝石牌”电视。现在,“中国第一代电视机”已经入藏历史博物馆,这就是上海牌 101 型 43 厘米(17寸)电子管。

1958年,被命名为“红光”牌35SX的我国第一只35厘米黑白显象管在成都诞生。起步阶段

中央电视台于1972年5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则于同年10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数字化阶段

在我国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数字电视试播成功。之后,深圳、常州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数字电视试播。作为与北京、深圳同步试验发展数字电视的上海,则在2000年开通了数字电视,其中增补27频道的一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频率:379MHZ、符号率:6835、调制方式:16QAM);并实验其他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2001年的APEC期间,上海主要宾馆开通数字电视节目。

2002年元月,上海开通数字有线电视节目频道,此时上海电视台的数字化程度已达45%,并计划两年内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两年后实现无磁带化硬盘播出。

2002年9月28日,上海试播30套数字电视节目(全国第一)。(实际可收44套视音频节目及气象、股票、新闻等;2003年起开始收费,每月37元)。

2003年,上海多个小区开通数字电视试播。同时,国家加快了全国边缘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考察“西新工程”时强调 :坚持抓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是顺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工程 „„(《文汇报》 2002/2/1)并进一步指出:在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广播影视工作,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努力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宣传方法等方面增强广播影视的影响力,用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到2003年末,全国有广播电台28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4座,电视台320座,教育台62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0508万户。广播覆盖率93.6%,电视覆盖率94.8%。据央视索福瑞《中国电视栏目发展报告》,2004年全国电视频道总量为2094个,新闻、专题、综艺是最受关注的节目类型,2003年收视量分别占总量的15.5%、7.1%和5.8%。

电视是以新闻与娱乐为主的传播媒体,也与教育息息相关。电视以其方便简炼的“浅交互”而将继续占领传播领域的大市场。

另一种分法: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三分法: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本来最初的「四级办电视」目的是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地方电视台的方法来提高电视人口的覆盖率,事实上也达到这效果,比如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从一九八二年的57.3 %上升到一九九七年的87.6 %。至二零零零年底为上,电视的覆盖别为92.5%。然而,积极性调动得过火了,则出现另一种情景:电视台过多。截至一九九四年底,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建立县级以上的无线电视台达九百八十二个,有线台更多至一千二百一十二个,教育台九百四十一个,总数达三千一百二十五个,较美、俄、日、法、德、英、印度、加拿大、澳洲、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十一个电视产业大国的总和(二千六百零六个)还多了五百一十九个。而到了一九九七年底,仅有线电视台数目就逾二千个。

回顾这一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能够留在我们记忆中,或者说,能够在中国电视发展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事件几乎与竞争并没有什么关系: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6月19日,第一次成功地现场直播了一场篮球比赛。

10月1日、12月20日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前身)也相继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

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来信。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它是《焦点访谈》的先驱。

1981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新的民俗。

8月7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它首次在大型节目中树立了固定的节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说体的结构方式,固定栏目,连续播出。之后,总导演戴维宇及其创作班子趁热打铁,再次推出《话说运河》。

1987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为面向全国播出,并实现向经济信息频道的转变。

1990年4月18日,全国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有线台的成立,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央电视台与正大集团合办《正大综艺》。该节目采用特邀嘉宾——明星或名人——猜谜、现场观众参与的形式,一举成为收视热点,同时也造就了许多电视名人,杨澜就是第一个幸运者。该年又称电视剧年,一部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引得万人空巷。

(在这一阶段,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台”的概念,中央电视台、省台、市台,而几乎没有什么节目与栏目的概念,即使有,也是电视剧,比如《射雕英雄传》、比如《渴望》、比如《新星》。)

二、“栏(节)目”时代:有竞争但不充分的阶段:(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

1993年5月1日早晨7:20,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其中包括“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聚焦热点事件”的《焦点时刻》等子栏目。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焦点时刻》启示下开播每期13分钟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焦点访谈》还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

1996年3月16日,由崔永元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出台,自此中国老百姓才开始真正认识什么叫谈话类节目,但是此类刚加盟的电视“新军”很快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新宠。因为制作方便、花费成本小,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继而纷纷推出自己的谈话节目。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正式开播。《时事直通车》、《相聚凤凰台》、《锵锵三人行》等节目令内地观众耳目一新。

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第一期节目《宏志班》。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从形式到内容,《宏志班》呈现出独特的形貌。1997年7月13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横空出世,开中国大陆综艺节目之先河,迅速在全国观众和电视台中刮起一股“快乐旋风”,成为“电视湘军”崛起的标志性栏目。节目内容以游戏为主,辅以歌舞、小品、相声和少部分事先录制的花絮。1998年

7月16日,湖南卫视《玫瑰之约》一炮走红。它的开播,首开了大陆电视媒体婚恋节目之先河,似一股清风迎面拂来,令人耳目一新,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1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国内首档互动式益智类节目《幸运52》。

2000年5月,国内第一档大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在广东电视台拉开序幕。随后,《走进香格里拉》(全国100家电视台联手打造)、《完美假期》(湖南经济电视台制作)等“真人秀”节目纷纷亮相,广西电视台甚至将“真人秀”做成了每周一期的固定播出栏目《挑战星期四》。

7月,中央电视台开播第二档益智性游戏节目《开心词典》,此后全国电视掀起一股“益智”风潮。这是个栏目化的时代,人们对电视的概念从“台”转化为了“栏目”,在普通电视观众的交谈中,“昨天,中央台播了什么”,变成了“昨晚《实话实说》说的是什么?”。在电

视运行管理上,自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引入制片人概念以来,制片人制度逐步成为中国电视节目运行体系中竞相采用的管理制度模式。应该承认,与节目生产相关的人、财、物支配权集于制片人一身,有效地调动了栏目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栏目的活力蓬勃,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品牌栏目。

三、“频道”时代:竞争相对充分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今)

中国电视进入频道化时代,在我看来,由两个现象所导致的:

1、省级卫视上星:

仅仅在20年以前,省级卫视对于中国人还只是一个陌生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解决部分边远地区由于地形复杂电视节目覆盖不到本省区的困难,国家有关部门允许部分省级台的节目通过卫星进行传送。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省级卫视。中国第一批上星的仅有5家电视台,云南和贵州两省共用同一个转发器,合称云贵台,由于两家电视台隔日使用卫星频道,这意味着当时的观众根本无法保证连续每天收看同一电视连续剧。即使是这样,观众们已经很满足了,精神食粮的的匮乏大大的吊着国内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胃口,一时间,经济并不发达的云贵反而凭借着“地理优势”,把自己的电视品牌首先送上卫星。先期上星卫视的示范作用以及上星产生的各种影响力成为了省台上星的催化剂,随着地方有线电视网的迅速崛起和扩大,山东、四川、浙江这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台纷纷要求上星传播。于是进入90年代的卫星电视时代。90年代以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卫星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截止1999年,国内31个省级电视台已经悉数上星,一时间,一个数目庞大的卫星电视群,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概念——省级卫视,出现在中国电视媒体的版图上。

省级电视台上星的前后十年间尤其是最近几年里,国内恰恰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媒体发展的高峰期,国家对传媒行业经营的政策有所宽松,卫星电视的发展和省级卫视的崛起逐渐打破了以往“央视为主,一家独大”的旧电视格局,并逐渐形成央视、省级卫视、城市台三足鼎立,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2、有线电视发展:

中国的有线电视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用户国。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经达到了8000多万,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74年至1983年--随着开路电视节目的增多,共用天线出现在各个居民楼上或平房的屋顶上。这一阶段是有线电视发展的初级阶段--共用天线阶段。该阶段的技术特点是全频道隔频传输,一个共用天线系统可以传输五-六套电视节目。

1983年至1990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地方宣传局于1983年批准北京燕山石化1万多户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同时以1985年沙市有线电视网络开通为标志,有线电视跨出了共用天线阶段,步入了有线电视的网络发展阶段。当时的有线电视大多为区域性或企业性的闭路系统,因此,这一阶段可称为--闭路电视阶段。该阶段发展的技术特点是以电缆方式为主的企业或城域网络,采用邻频传输方式,传输的节目套数一般在十套左右。有的地方开始应用光缆作远程传输。

从1990年11月2日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开始,中国有线电视进入到了规范和法制的发展轨道。随着1991年广播电影电视部陆续批准建立有线电视台,中国的有线电视真正走上正轨。目前中国有线电视正向网络产业化改造的方向发展。

有线电视的发展,让老百姓接受更多的电视频道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而省级电视的上星又使得老百姓接受更多电视频道在内容上有了保障。最新的数据显示,城乡家庭平均每户可以收看到23.7个频道。城市平均可以接受到24.5个频道,农村可以接受到10.8个频道。电视频道的数量增加,对中国电视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作用。中国电视观众开始“当家作主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电视的竞争时代正式开始了。

“鱼和豆腐”的笑话

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著名传播学者张同道教授领衔的北京师范大学“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模式研究”课题组进行社会调查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城市居民一天消磨在电视机前的时光为3小时左右,过度观看者则高达5至6小时。调查发现,电视和音响往往处于一种无意识行为之中,打开并不一定有目的,使用也并不一定聚精会神。电视已经成为生活的背景,成为客厅或卧室器具构成的一部分,编织为人们的无意识活动。从总体上看,约有97%的受访者在看电视时有伴随行为,主要行为是:吃东西、聊天、打电话、看书报杂志、做家务等,对于多数人来说,它并不是正餐,无法充饥,仅仅是七嘴八舌的零食而已。除了世界杯或热播电视剧,人们不会说“今晚我要回家看电视”,但如果看电影或话剧则可以声明,“今晚有事,去看一场电影/话剧。”看电视并不是人们心中的一件事,有无皆可。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获得信息。电视节目要想吸引人们的眼球真是越来越难了。看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背景,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无意识行动,人们在看电视时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台,其间隔只有3到5秒钟,而就算选定了一个节目,他(她)大概也只能看10分钟左右„„

观众在一台大屏幕电视机前,从七点左右开始选择频道,也许到十一点半上床,还没有清清楚楚看好一个节目,还没有拿定主意,甚至于还没有把全部频道看一遍,用电视机的功能而言还没有“扫描”完毕。支离破碎,光怪陆离,只言片语,莫名其妙,山重水复,眼花缭乱,精疲力竭,哈欠连天,迷迷糊糊,关机了事!

马雨农:中国电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卖方市场中以生产为核心的“台”的观念在市场上趋于淡化,买方市场中以收视为核心的“频道”观念逐步强化。观众手上原来被称为“遥控器”的东西,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频道选择器”,我们只有以频道为单位来履行我们的宣传功能、娱乐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并实施经营。与此同时,现在的市场已不是靠统货取胜的市场,而是“个性产品”或“特色服务”大行其道的市场。我们已经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进入到了“频道时代”,现在一个节目,一档栏目已很难撑起一个电视频道。惟有一个个的版块、一个个相关联或相同主题的节目、栏目,才能让“这一个”频道在众多频道中凸现出来,这意味着频道的专业化时代已经到来。

第一,观众是越来越难吸引。第二,竞争是越来越激烈,第三,每家电视台几乎都 有5个以上的频道,于是,“频道专业化”的概念被引进了进来。

篇2:中国数字电视发展

•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改名为中央电

视台)试播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播出,从摄像机到发射机,除关键器件外,均为国产。

• 1958年7月,研制出我国第一辆3信道电视转播车。

• 天津无线电厂很快试制出“北京牌”黑白电视机。

• 1959年,无锡市建立了我国第一座电视转播台

• 1961年,全国共建有地方电视台19座。

•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调频广播技术得到了发展。1971年共建成电视发

射台和转播电视台80座。

• 1968年,央视在乐坛公园建成了电视发射塔,高度为196米,发射功率为10千瓦,覆盖半径达40千米;1971年,邮电部的微波中继干线初步建成,央视节目向全国发送。

• 1960年,广播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广播器材厂等合作研制出全套国产彩电演播设备和

发射机,5月1日,北京建成第一个彩电试验台,用NTSC制进行了试播。

• 1969年,彩色电视研究再度展开,决定暂用PAL制(1982年正式确定为PAL-D)。

1973年10月1日,央视正式在北京地区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 1977年7月25日起,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全部彩色播出。

• 1992年,CCTV4上星播出,是我国第一个国际卫星频道

篇3: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分析

1 数字电视的概念和优点

数字电视是指在电视信号的产生、处理、发射、传输和接收全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 它具有双向互动、抗干扰能力强、频率资源利用率高等数字信号的所有优点。

与模拟电视相比, 可以带来更加深刻的数字电视产业革命。数字电视在内容方面也具有很多优势, 它可以提供很多种多媒体业务, 包括数据广播、信息呼唤等。而传统的模拟电视确不会达到这种效果, 只是基于最基本的电视节目服务以及一些零散的广告收入。数字电视所涉及的产业范围非常广泛, 信息技术的每个领域几乎都涉及到了。

2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2.1 发展策略和标准制定

国家广电管理部门结合实际, 对数字电视的发展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采取了“从有线切入, 全面实施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程”发展策略。目前, 中国的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巨大, 并且数量不断攀升, 但大都是城市用户, 由于城市的优越条件, 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消费观念也较强, 为数字电视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数字电视标准的颁布实施, 为数字电视试验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标准支持;全国广电干线网的开通, 为全国开展有线数字电视试验提供了硬件基础。在有线数字电视标准方面, 广电总局已组织完成了部分基础标准的制定。

2.2 试验实施情况

中国的数字电视研究是从试验开始的, 很多人都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和努力, 而且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此项工作, 将数字电视系统的研究列入了“八五”国家重点项目。国家计委也非常重视数字电视的发展, 并致力于数字电视广播的推广, 在2000年的工作会议将2001年定为数字电视广播试验年。而且在一些城市进行了试验, 这些城市主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中央电视台在2003年首次进行了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试播, 这意味着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全面推进, 有线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基本形成。一些大型城市的数字电视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和进步。

3 加快发展我国数字电视的几点建议

3.1 以受众为中心, 探索适合国情的经营方式

受众不仅是数字电视传播的归宿地, 也是数字电视效果的检验者。每一个受众都会对数字电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们的消费观念以及对数字电视的服务质量等最有发言权, 除此之外, 受众对数字电视传播研究还具有理论价值, 因此, 我们数字电视运营商必须重视受众, 将受众放在中心位置。否则, 把自己摆在高高的位置, 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 忽视受众的感受, 很有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

数字电视产业链十分巨大, 涉及面十分广泛。要考虑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服务, 可以接受什么样的费用, 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怎么样的, 要满足用户的新体验, 给用户提供新价值。对用户潜在的各种需求进行挖掘和细分。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转变工作思路, 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 探索适合国情的经营方式, 贴近和用户的距离, 努力做到服务用户, 本着用户至上的宗旨而使用户满意, 为用户提供丰富、立体的体验, 这样, 我国数字电视才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3.2 开拓创新, 加强同先进国家的沟通和交流

在数字电视发展方面, 很多发达国家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做的比较出色的有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而我国的数字电视研究起步比较晚, 研究的水平相对比较低,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实现高水平的数字电视发展目标, 就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和机构积极的和这些国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 借鉴其先进的研发和管理经验, 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进行一些卓有成效的合作, 主要是不断的完善和总结经验, 努力提升自身建设和研发水平, 使中国的数字电视发展得更快、更好。

3.3 创新意识, 培养高素质的数字电视专业人才

数字电视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一般的人员是不可能完成好这项研发工作的, 因此, 必须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 创新意识,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 使其精通计算机和通信工程的专业知识, 不断激发其学习的精神, 使得这些人的才能发挥好, 在数字电视技术研发方面有所创新, 为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4 结论

数字电视除了图像更清晰、声音更优美之外, 更重要的是数字电视让电视与通信等技术一起有效融合, 从而实现电视的个性化服务功能, 使每一个用户都可以享受这样一个数字化的平台, 在这样一个多媒体信息服务平台下充分体验数字电视的完美功能。因此, 只要我们不断努力, 以受众为中心, 探索适合国情的经营方式, 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和方式, 加强同先进国家的沟通和交流, 创新意识, 培养高素质的数字电视专业人才, 我们有理由相信, 数字电视的发展速度一定还会加快, 应用前景也会非常的广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 数字电视将会架起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桥梁, 是相互的合作交流变得更为紧密, 一起为人类全新的生活模式不懈努力。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 家庭娱乐的需求以及各种解决方案的完善是带动整个数字家庭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数字家庭产品的发展对技术的演进有很大的影响, 数字家庭技术趋势还将趋向于高清、无线、节能三个方向。

摘要:数字电视属于第三代电视的范畴, 近年来, 很多国家都在加快发展数字电视的建设, 中国也毫不逊色。本文全面地介绍了数字电视的概念和优点, 多角度地分析了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客观现状, 然后针对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电视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最后对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数字电视,现状,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孙群正, 戚昌慧.数字电视发展的若干阻滞因素及对策.新闻前哨, 2003.3

[2]傅殷等.中国数字电视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探索.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

[3]张多.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及其影响.新闻爱好者, 2010, 19-20.

[4]童玲.我国数字电视发展存在问题探析.2006 (5) , 405-406.

篇4:中国数字电视发展

这次峰会9月27日在常州举行,汇聚了众多行业大咖和精英人士。在峰会上发布的这份《报告》,首次对“数字创意”的产业政策、细分市场、典型园区、企业案例、发展瓶颈与前景、产业指数等做出了专业解读,颇为引人关注。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呈现高速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求、引领新供给新消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主要包含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创意设计、VR(虚拟现实)、在线教育七个细分领域。

2009年是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界碑,此前这一产业在中国处于萌发状态,此后随着国家不断推出政策促进和大量科技相继加入,而加速发展。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指数进行了专业解读。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集聚了36948家企业,同比增长13.8%;从业人员384万,同比增长13.1%;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报告》还对2009年以来中国数字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作了一次系统梳理。指出数字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将持续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增长、引领社会风尚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供给。

这一产业呈现出十分美好的前景。

相比欧美,中国尚有十多倍差距

近年来,全球数字创意产业不断突破创新,成为信息服务业中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并引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报告》深入分析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为中国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了参考:目前数字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英国高达8%,中国仅为0.7%,有着十多倍差距;全球音乐的15%、视频游戏的16%来自英国,全球影视票房收入的1∕3归于美国,全球60%的动漫制作来自日本……

这些数据表明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上,中国既有较大差距,又有巨大发展空间。因为中国受众众多,市场庞大,具有后发潜力。

数字创意产业渐成长三角经济发展主动力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整体和区域发展状况做了全面客观分析。其中的2015年数字创意综合指数显示,获得区域排名前三的依次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发展已经呈现差异分布格局:长三角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珠三角成熟稳定,京津冀则有分化,河北发展程度偏低。江苏省数字创意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北京、广东等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区域综合指数还显示:北京市在政策扶持、产值占比、文化普及和工作薪资等方面表现突出,综合指数居于榜首;上海市需求指数排名第一,文化娱乐消费意愿较强;广东省企业指数居于首位,营收能力旺盛;江苏省要素指数、企业指数均高于平均值,政策和技术环境、企业数量和营收规模可观。另外,江苏省在政策扶持、科研人才和企业发展方面都排名前三,科研支出方面最为突出,说明江苏省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研发,推动行业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力。”《报告》认为,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这一可喜局面:三地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有着“经济效益高、创意基石多、文化特色浓”的良好背景,如有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等;三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扶持,第三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均超过5%,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之一;创新研发动力强,呈现多元化、开放性、融合发展的特点,如上海以“文创+旅游”为主,江苏以“文创+金融”为主,浙江以“文创+高端制造”为主;数字创意企业积极采用VR、AI等新型技术,如常州恐龙园文化以“恐龙人”为主题打造优质IP内容,《恐龙宝贝》、《米多龙》等作品赢得国内外市场。

从细分领域看发展寻商机

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VR增幅最大,达267.5%,显示其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和活力。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七大细分领域,目前呈现出“游戏盈利强,动漫衍生广,VR潜力劲”的外部特征。睁眼细看,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商机———

网络文学:处于发展阶段,作为IP源头,提升机会大;

动漫:处于发展阶段,IP衍生市场潜力大;

影视:处于成长阶段,受众广泛,优质内容爆发力强劲;

游戏:处于成熟阶段,电竞、VR是其新增长点;

创意设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附加值空间大,但创意理念和水平有待提高;

VR: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大,高增速,但技术、产品和内容等有待提升;

在线教育:处于成长阶段,融合语音识别、直播互动、AI等技术可获得快速发展。

突破瓶颈,方能获得大发展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其进程面临瓶颈挑战。

《报告》对“瓶颈”及“成因”,从四个维度做了分析:一是产品供给内容方面,虽然内容消费覆盖领域众多,但存在“优质作品供给不足,劣质作品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文化含量、情感含量、艺术含量的国产作品仍然凤毛麟角;二是供给主体方面,内容厂商在资本投入、知识产权和品牌竞争上不时出现不正当及恶意竞争的状况;三是消费层面,恶意扣费、消费欺诈等侵犯消费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在移动网络游戏、移动直播等领域,虚拟物品、虚拟道具等虚拟财产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四是人才缺口较大,这与教育培训和实践相对脱节有关,也因为中国创意人才培训政策尚未完善,对创意人才的发展、帮扶、支持等制度尚未形成体系。

这些问题,数字创意从业者、投融资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都“绕不开”。只有直接面对,寻得良策破之,才能赢来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篇5:中国数字电视发展

第11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 2012)

主题:“三网融合”与视听新媒体

时间:2012年4月13~17日地点:湖北●武汉

征稿与报名通知

指导单位: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员会 新华社技术局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战略专业委员会

协办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广播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电视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无线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有线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监测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品司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国家广电总局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广电局武汉市广电局/武汉广播电视总台

特别支持:中央电视台“央视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一、会议简介

2011年,我国的三网融合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先后建成IPTV播控分平台,并实现与中央IPTV播控平台的对接,20多个省(市、区)完成了地市网络整合工作。传统媒体加快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的步伐,截止到2011年9月我国省级及以上的网络广播电视台共有16家,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特别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在规范中快速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领导就如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指出,推进三网融合,对改造提升广播电视网提出了紧迫要求,必须加强内容和服务创新,必须积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他强调,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切实增强统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发展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电视、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兴领域和新兴传播阵地,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为此,我们将于2012年4月13日-17日在武汉市联合举办“201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20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CNS 2012)”、“第11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 2012)”,会议的主题是“三网融合与视听新媒体”。

“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ational Webcast Conference,NWC)是2001年由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的行业内最重要、权威的大型研讨会之一。国家广电总局领导2009年专门对NWC 研讨会批示:请传媒司和科技司指导,开好这样的研讨会。“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hina Cable Net Summit,CCNS)1993年在北京成功创办,在珠海成长壮大,已发展成为数字电视与宽带网络界创办最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行业盛会。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广电系统(包括各级广电局、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公司、监测台等)、电信系统、报业、商业网站、宽带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设备供应商等关注互联网、宽带网络和视听新媒体技术与业务的技术人员、编播人员和管理人员踊跃投稿、报名参会!

二、组织委员会

名誉主席:刘韵洁 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副主任、院士,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特邀高级顾问

李幼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特邀高级顾问

顾问:王效杰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科技司司长

谢胜和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

陈智教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高级顾问

主席:杜百川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战略专业委主任

郭炎生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兼多媒体委员会主任

沙冰 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主任

共同主席:吕 锐 新华社技术局局长、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李宗达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巡视员兼副司长

魏党军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副司长、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副主任

孙苏川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总局科技委电视专业委副主任

董年初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副司长、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委员

周宝信 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

钱岳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广播专业委主任

何宗就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电视专业委主任

陶嘉庆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主任、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监测专业委主任

邹峰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有线专业委主任

苏志武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许家奇 国家广电总局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姜文波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总局科技委无线专业委副主任

王联 中国国际台总工程师、总局科技委广播专业委副主任、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周毅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多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林长海 国家广电总局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多媒体委员会副主任

刘训文 湖北省广电局副巡视员

王飞 武汉市广电局副局长、武汉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王建 北京广播电视台技术部主任、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吴瞻民 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钟海明 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副主任

汪文斌 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主任、“央视网”总经理

李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总裁

执行主席:周志强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长兼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副主任、多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委员:王汝馨 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江伟潮 湖北省广电局科技处调研员

刘平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副总经理

伍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副总裁

王力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媒体中心技术总监

吴彝鼐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秘书长

丁汶平国家广电总局有线电视监测中心主任

袁敏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互联网所所长

刘朝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管办副主任、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广播专业委技术秘书

田敬改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电视专业委技术秘书

贾宏春 国家广电总局无线局科技处处长、总局科技委无线专业委技术秘书

刘丙周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科研部主任、总局科技委有线专业委技术秘书

莫晓俊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科技处处长、总局科技委监测专业委技术秘书

袁丽华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信息所副所长、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技术秘书

白华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处副处长兼战略专业委技术秘书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副秘书长

韩强 中央电视台技术业务处副处长、《现代电视技术》编辑部主任

韩志国 新华社技术局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总编

闻进 新浪网副总编、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委员

陈煜 北京市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李广全 天津市广电局技术处处长

邢海振 河北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李国瑞 山西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崔海平内蒙古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周锡福 辽宁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李世刚 吉林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丁永和 黑龙江省广电局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处处长

杨海生 上海市文广集团总工办主任

陈宇昕 江苏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孙健 浙江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张兵 安徽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余梅琼 福建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蔡旦颖 江西省广电局科技处副处长

关卫华 山东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张伟 河南省广电局科技处副处长

王国庆 湖南省广电局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处处长

王琪琛 广东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范可川 广西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汤德辉 海南省文广厅广电社管处处长

吴乐琴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副总工程师

傅建和 四川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项志鹏 贵州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王涌 云南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童红军 陕西省广电局社管处处长

张智明 甘肃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陈青生 青海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余秉官 宁夏广电局安播处处长

张铭 新疆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秘书长:吴彝鼐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秘书长

莫晓俊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科技处处长、总局科技委监测专业委技术秘书

白华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秘书处副处长兼战略专业委技术秘书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副秘书长

副秘书长:姜沈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处正处、有线电视分会副秘书长

黄英 有线电视分会副秘书长

徐京燕 有线电视分会办公室主任

三、征稿与研讨内容

1、文化体制改革与“三网融合”

2、“三网融合”重点工作与视听新媒体的新发展

3、网络视听节目管理政策及其未来走向

4、多种视听新媒体业务及全媒体业务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5、网络广播、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CMMB、互联网电视的市场需求与运营模式

6、视听新媒体的集成播控和监管

7、有线电视网和传统媒体如何发展新媒体

8、“三网融合”下的网络整合、双向改造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9、云计算及其在广电行业的应用

10、物联网与“三网融合”

11、卫星直播与地面数字电视12、3D电视技术与应用

13、台内制播网络与媒体资产管理

14、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P2P、视频搜索、内容分发与存储、版权管理、系统监测与网络安全等相关技术的新应用

四、举办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年4月13日至17日(13日全天报到)地点:湖北?武汉

五、论文交流与出版

会议将组织专家对征集的论文进行评审,录用的论文将编印成集,供大会交流。从中择优在研讨会宣读,并向相关杂志推荐发表。征文截止日期:2012年3月20日,格式为WORD文档

六、报名事项

1、欲参加会议的单位或个人,请于2012年3月30日前将报名回执传真或电话通知组委会。

2、2012年4月1日至4月10日电话或传真通知议程安排及具体报到事项。

3、会议费(包括参会资格、住宿费、餐费、资料费、纪念品、参观考察费等):3400(标准间/合住),4400元/人(标准间/单住);厂商及非广电系统运营商代表4200元/人(标准间/合住),单间5200/人(标准间/单住)。费用报到时交清。

4、已交2012年会费的有线电视分会团体会员代表、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和论文作者每人优惠200元(每人只享受一次优惠,不重复享受)。

七、联系方式

E-mail:nwccn@sina.comnwccn@126.com网 址:.cn1、征文投稿:

打开中国电子学会(CIE)网站(http://

黄英 ***E-mail:huang.ying@sina.com3、参会报名:

通信地址:北京西城区西便门西里10号507室有线电视分会邮编:100053传真:010-86093784

联系人:徐京燕 徐平辉 010-***3***E-mial:421yan@163.com

篇6:数字化:中国楼梯发展趋势

数字化:中国楼梯发展趋势

高思工科

武思红 博士

中国楼梯业阶段性发展及业态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类的文明进步,正是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开始的。根据不同效率工具的使用,中国楼梯业的发展也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及与之相应的业态:

 个体工匠与传统手工工具。用手锯、手推刨等手工工具。制作楼梯时,一般将木材材料搬至现场,边设计、边制作。这种方式很原始,但现在市场上仍然可见,除极个别好的老木工外,一般制作较为粗糙,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劳动生产率极低。尤其是,制作后油漆的涂装,更不环保。

 小作坊与简单电力机械的使用。对木工师傅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木工从简单的平面图,设计出复杂的三维立体楼梯,而且要制作成功。对于带一个转弯的楼梯还勉强可以,而对带两个以上转弯的、较为复杂的楼梯往往在设计上感到困难,甚至会出错。一般楼梯厂用大量的模板,使楼梯的设计大受限制,也难于规范,这样的作坊目前数量还不少。

 中国当下的主流楼梯厂,一般使用通用软件如AutoCAD与通用木工机械。使用通用软件,一梯一画,不同梯型之间不能转换。画完效果图后,还要再画分解图,以供生产与安装施工使用。一般一部比较复杂的双转弯楼梯,需要一个设计师一天半的工作。这样,一个较大的工厂,往往需要20-30名设计师。无疑,这是一大笔开支。尽管如此,由于设计与加工手段的限制,在楼梯的外观上,一般很难生产出踏板内嵌式与梯梁流线型的楼梯;在楼梯的内在品质上,如楼梯的舒适度(行走路线与踏步关系式b+2h=63)与踏步曲线分布对这种方式来说是难于企及的。

 使用专用软件与数控机械生产的少数领军企业。从2005年起,由西格玛楼梯(2005年)在中国开创了这种数字化方式生产楼梯的先河,进而美步楼梯(2007年)、艺极楼梯(2008年)等相继跟进。从此,为中国楼梯业生产力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现代楼梯业的发展,大致始于十年前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从开始引进国外楼梯局部设计元素,到2005年出现专用软件加数控机械生产复杂的流线型楼梯;从楼梯业无归口管理、无行标、无行业消费宣言的“三无状态”,到2007年全国工商联楼梯专委会的成立、《楼梯行业标准颁布及楼梯消费白皮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楼梯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提到的是,中国楼梯报先于行业协会创办,不仅促进了行业协会的诞生,而且在舆论上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创新为导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行业的规范与推动,数字技术的应用,将会使中国楼梯的设计水平与制作水平产生质的飞跃,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市场与消费的需求。

数字化生产与楼梯制造

所谓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NC(数控加工中心)。与其他传统的方法不同的是,这种现代化的方式更具备快速、准确的特点,不仅大大地降低了体力劳动,而且人的智力也得到了极大地延伸,可以借助于专家与科学计算,使楼梯的结构更加具备科学性,在操作上更加方便、易学。

世界上使用专用软件制造楼梯,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德国。20年来,各种软件经历了从DOS到WINDOWS的转变,操作越来越简单;经历了从简单的模式向更高级的智能化模式的转变,操作越来越方便;经历了从无监控到在线标准监控的过程,操作越来越可靠。这种基于电脑的设计过程,不仅有科学的力学结构,同时还将行走路线、楼梯舒适度等高端概念,以及标准监控引入了计算机,大大减少了设计中复杂的计算,而将注意力主要用于楼梯方案的创意,从而提高设计的水平和质量。还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智能化软件的应用,还可以做到,对楼梯空间测定数据的输入,能做到一次输入数据,即可在不同的楼梯梯型中自由转换,并立即形成直观的3维立体效果图,以方便客户选择。在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可以通过数据转换将立体楼梯变成平面模块,可进行排版并用CNC切割加工。设计过程往往只需要十几分钟,切割加工过程也仅需2-3小时,不仅快速而且准确。使用这种方法,不仅使时间大大节约,而且在木工造型上,准确度提高,大大减少设计与制作的错误。这种数字化的方式从操作软件、输入数据到数据转换、切割成模块,对模块进行毛刺打磨,往往仅需要一天工时即可。这种方法,还可将现代化的楼梯生产基于集成板成品,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形成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显然,这是其他传统方法与之不可同日而语的。

数控技术也可因厂制宜

中国楼梯业从2007年成立中国楼梯协会之后,开始成为一个被世人所关注的行业。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各地发展不平衡,厂与厂之间的差别相当明显,原始的生产方式仍然存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待改造与提高,整个行业的分工配套水平需要极大的改善,尤其是高端科技的集成创新需要有大的突破。此外,木业行业基层技工在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根据现代理念建立的木工技工学校呼之欲出。在这一领域存在着极具潜力的投资前景。

中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木材消耗国,也是最大的家具出口国。同时也是重要的木工机械生产国。把木业及泛木业的事情办好是中国制造的一项重要工程。为此,近年来,在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木业机械数控化的发展趋势尤为明显,早在一年前,我国木工机械权威资讯《木机视界》发表署名特别报道:“中国木机面临数控拐点”,及时的指出了,中国木业机械发展的新动向。中国木业数控机械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蓬勃增长的局面,机械种类繁多,有单电机、双电机、多电机,多刀头与刀库及真空操作台,变频与伺服驱动,手柄与电脑控制等。其中,最大的一个明显优势是将数控机械的售价降为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水平,这是大多企业都可以接受的,这是我们提倡企业使用数控机械的一个基本成熟的客观条件。相比之下,国外数控机械虽然功能多、精度高,但动辄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对我国大多中小木业企业来说,难于承受。而现在中国国产的数控机械虽然价格低,只有十万元、几十万元,但是对于普通的木业加工来说,是完全够用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抓住机遇,让中国木业从OEM走向ODM,甚至OBM,不断改变中国木业家具业在国际上的形象与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门、窗及橱柜的生产企业用到了数控加工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产品的质量。这一强劲的发展趋势也必将影响到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楼梯行业。几家楼梯领军企业,在使用数字化技术的生产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必将为中国楼梯业的数字化生产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

数字化将成楼梯生产主流

据了解,在使用数字化的技术中,主要是以AutoCAD知识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很容易学会专业软件的操作。对有一定设计理论基础的楼梯设计师,一般只需要两到三天即可学会。在软件对楼梯构建的模块分解完成之后,还可以利用CAD技术,对单个的构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装饰。修改完毕后,可以利用数据转换技术,将这些模块(楼梯构件)适当地排列在平面集成材板上,并将其变成数控代码,输入数控加工中心,这一切都在同一台电脑上完成。根据代码数控机械将进行切割加工。切割完毕的工件可以进一步对其进行修饰和简单的磨光处理,即可送入下一步的涂装加工。

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我们对一个木工师傅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可以看到,木工师傅的工作能力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木工师傅的制作能力(如:锯、刨、钻),则另一个就是木工造型,即创意与设计的能力。用数字化的生产方式,除了创意不能代替之外,其他专项设计与制作的能力是完全可以用数字化的技术系统来替代的。由此可见,使用数字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从复杂的脑力计算当中解放出来,让人们更加地集中在“创意、创新”这个主要点上,更集中地为客户创造独特的价值,这是人类制造业的一个质的飞越,广泛应用与飞机、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必将成为我们实木楼梯行业的主流制造模式。

数字化软件助力店面经营

从经营的角度来讲,在店面使用专用软件,可以更直观地、迅速地为客户提供设计方案,大大地增强成交率。在与客户接洽中,可以根据客户所描述的楼梯空间的具体情况,使用专用软件可以迅速地在几分钟之内,快速地设计出客户所需要的楼梯,并且给出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图。这样直观、快速地为客户提供服务,方便了双方的交谈,并便于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接单成交率。

另一方面,对于远程的经销点,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基本数据传给设计师,也几乎可以在立等可取的时间范围内,把设计好的图纸与效果图立即通过互联网回传给经销点,在经销点可以立刻在屏幕上展示、或打印出来给客户。使用数字化的技术,还可以使流程管理变得更为轻松,在接单流程的各个环节是用电子文档沟通的,快速并有据可查,不会因某个环节的重新输入而产生许多人为的错误。

数字化让楼梯生产更轻松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使用数字化的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在软件中引入了专家的智慧和在线欧标监控,从而对设计师的要求相对较低;在生产上,由于数字化的技术使楼梯构件模块化,也就是说,实现了把制作整梯这样一个复杂的、立体的对象,改变为一块板的制作,这样不仅使操作速度大大加快、使质量有根本的保证,而且对操作工人的素质要求大大降低。

这种平面、模块化的生产方式,也可以使涂装工艺更加简便,快速,如使用UV涂装生产线生产;使用数字化的技术,由于工件的模块化而使包装、物流更加方便,可以对各个工件单独包装,不需要整体包装发运,为楼梯构件的运输与转运提供了方便和物流安全;使用数字化的技术,根据事先确定的安装图纸,可以使现场的安装工作,变得与搭积木一般简单、轻松、准确、快速。一般一套楼梯的安装,大约在四个小时左右即可完成。

上一篇:关于困难挫折的名言佳句下一篇:走你的路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