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深度教学

2024-05-05

初中英语深度教学(精选6篇)

篇1:初中英语深度教学

浅谈初中英语深度学习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的独白和灌输逐渐被“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所取代,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新型学习方式是一种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广度和师生合作交流的状态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深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还需要教师通过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引导。

二、英语学科深度学习

(一)确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度理解

从整体上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伴随课堂教学的始终。英语学科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整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将孤立的知识要素联接起来,引导学生将知识以整合的、情境化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理解新知识的类型,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概念、经验间建立联系,还要引导学生将他们的知识归纳到相关的概念系统中,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新的认知结构。六年级学生有三年的英语学习经验,在学习新知之前可以以旧知引领,指导学生新旧知识连接,并形成一节课的知识体系。

(三)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初中英语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不同情景来活化教学,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英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英语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在英语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几种创设情景境的教学策略:

1、创设与生活有关的学习材料,把握学生角色情境。创设再现学生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的现实问题情境。基于现实的学科思考,即在社会现实,学生现实的情境,事件基础上,进行学科的思考,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活动提升到学科的视角来分析处理,进而形成一个新的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解决当前问题提供了可能,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比如学习how much are these pants?一单元时,创设学生去超市买衣服的情景,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较好。

2、运用游戏巩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短语take the train,take the bus,take the subway,ride a bike,walk to school时,使用一个炸弹游戏,读错炸弹爆炸,学生认真听的基础上,调动了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把问题情境故事化。中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时常是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实物演示情境。实物是最常见的直观教具,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刺激。我们利用易于准备和便于携带的实物,尤其是充分利用教室里的人和物,密切配合教材,巧设情景。还是购物一单元里,课前准备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衣服和鞋帽等,在课上用英语向学生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开展 “课堂现场购物”的活动,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英语知识运用到交际活动中去。通过请学生边做边演示解说的的方式,来强化本节课所学重点。学生亦会记忆犹新,在快乐中轻松掌握重点和难点。

(四)思辨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结合我校思辨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也只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课堂上我经常运用师友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研讨,将课堂交到学生手中。

(五)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和激励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反思

持续评价、及时反馈是引导学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改进学习策略,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课堂学习的实效性。课堂上我能做到对学生及时评价和激励,但是持续性关注做得还不够好,这也是我下一步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重要性已渐渐为学生们所认同.那么,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一重要学科,更好地做好英语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努力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英语教师.

篇2:初中英语深度教学

如今语文课堂存在枯燥无味的知识训练和机械重复的简单学习现象。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们可以从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游园不值》中获得一些启示。课上,窦桂梅老师引领学生如痴如醉地读诗、品句、背诗、唱诗,发掘出“从游园不遇”到“游园有遇”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教学“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窦老师引用老子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导学生理解“一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样的语文课,以深层次的文化探究为主线,语言的感悟、理解与应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曲优美的、充满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旋律,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师生其乐融融,如沐春风,还会累人吗?

新课程课堂的基本特点是动态生成,说语文课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没有“动起来”并不符合实际。新课程实施以来,青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较好地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但听课后常常让人感到课堂缺少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比如,以“串问”代替“串讲”,课堂上缺少独到深刻的体悟和发现,学生收益不大;再比如,课堂讨论十分热烈,但没有高人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不前,等等。究其根源,就在于课堂缺乏问题探究的深度学习,导致课堂含金量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课就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开展基于问题解决、课程整合和思维对话的深度学习,既上出语言的品味,又上出人文的韵味,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基于内涵和特点的认识,结合语文教学名家的有关论述和课例,从教的角度,就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提出“三二一一”的基本策略。

1.三个“简约”,即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目标简约、环节简约、手段简约的基本策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虽然学习能力影响学习速度的快慢,但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掌握水平,因此决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时间量。有研究提出当以下情况发生时,学生通常会陷入浅度学习中:教师布置了大量的任务和作业;过量的教学内容, 一节课“ 满堂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因此,教学设计要以少胜多,优化教学设计要学会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环节,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为学习主要学习任务腾出足够时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充分而深入地展开,围绕着简明而具体的目标主问题对文本做深度的理解。

2.两个“倾听”,即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应该是“基于倾听”的,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是“基于倾听”。深度学习的课堂一定是互动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互动和合作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语言的互动与合作,就是师生、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活动展开的对话,合作的方式是对话,对话的基础是倾听,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学习。

倾听是最主要课堂学习方式,倾听比发言更重要,倾听能力决定了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因此佐藤学说“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只有培养好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深度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倾听能力和倾听行为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倾听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下语言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表达,如:“刚才×××同学回答的要点是什么?”,这样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同伴发言的要点,还可以提醒发言的学生表达时要点要清晰;“×××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这样的引导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同伴发言的结论,更要对出结论的方法思考;“×××同学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能从其他角度来回答吗?”,这样的引导语不仅要思考同伴回答问题角度,还要思考自己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学和×××同学回答区别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引导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对教师倾听,佐藤学这样表述: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学生,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8]教师至少要从三个角度来倾听学生的表达:倾听学生的回答和文本以及和所提问题之间的关联;倾听前后两个(或以上)学生回答之间的关联;倾听同一个学生前后两次回答之间的关联。在倾听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回答有什么关联、怎么关联的,然后再以“问题”,而不是告诉式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所讨论的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3.一个“切入点”,即精心选择一个具体、明确、集中的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切入点是解读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选准了一个最佳的解读文章的切入点,它能简化教学的内容和环节,激发课堂生成,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由点而进入文本的深处,深度理解课文。一篇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因而有多个切入点,但不是每一个切入点都是合适的,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因此这个“点”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课文理解的逻辑起点,另一个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认知起点。“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的概念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好的切入点应该是两者的统一。这个“点”,不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也不是来自于“百度”,也不是来自于教师的一厢情愿,它来自于教师对文本深度理解,来自于具体的班级学生的具体的问题。

就具体内容而言,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文章的标题,可以是题眼;可以是文章的一关键句,也可以是关键句的一个关键词;可以是文章的写法,也可以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种学习方法。但这个“点”必须具体、明确而集中,必须根植于文本,有利于学生回归文本探究问题,这个“点”还应该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推进。按照黄厚江老师的观点,这个“点”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应该是语文课程共性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的统一。

4.一趟趟的“来回穿行”,即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要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海德格尔说:“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所以我们是通过不断穿行于这个家中而达到存在着的。”因此,离开了语言,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遮蔽的,“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就是要“不断穿行于”文本语言(包括内容和形式)“这个家”,在一次次的来回、穿行中对语言(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叩击、涵咏、把玩、回味,只有在这个艰苦的却也有趣的过程中,语言的秘密才能被发现,语言的秘密一旦被发现,整个文本幽暗的世界就会被照亮,就会激发起学生心灵的惊异和渴望进一步探究的精神力量。

这个过程就是从语言文字或者文本形式出发,到思想情感体味;再从思想情感出发,重新回归语言文字品味或者文本形式的理解。在一趟趟的“来回穿行”中进行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从而发现语言的秘密。这种“细读”不仅包括对字词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式的解读,还包括对作品中某一个细节的慢慢品味。当然,这种细读,必须扣住了教学目标,有所取舍,否则一方面淹没重点,另一方面又会坠入繁琐分析的泥坑。

5.营造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打造“润泽的教室”。深度学习离不开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佐藤学称之为“润泽的教室”,在这样的课堂里,当一个人产生并且表达了一个想法,其他人倾听并且吸收了这一想法,接下来又有人对自己有想法进行批判、补充,课堂对话就像潺潺的溪流平静地流淌在课堂之中,流淌在师生、生生之间。

篇3:初中英语深度教学

关键词:深度解读,英语阅读,读懂,读透,超越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它不仅停留于阅读技能训练层面, 还要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念,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传统英语教学不够关注文本, 很多教师设计教学时除了翻阅参考就是参考别人的课件, 或者再做点练习补充, 课堂教学成了纯文本阅读或超文本阅读, 甚至就是纯粹为了语言点教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 在教学中教师应分析不同阅读文本的体裁特点, 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年龄特征设计阅读活动,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对话。 但如何解读文本, 如何实现对文本阅读最大的教学价值, 如何通过解读文本让教学设计更加合理等问题仍困扰着我们。 我就八年级下Go for it Unit 4的阅读课材料探讨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处理的视角与策略, 以帮助学生学习文本, 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

一、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 读懂文本

教师应如何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来读懂文本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要明确文本的题材。 在阅读一篇新的文章时, 首先应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了解。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章节确定英语阅读的题材有叙事型、 议论型、描写型、说明型等。 “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属于叙事性, 通过讲述美国Taylor一家的三个孩子的课后活动情况, 以及不同家长及专家对学生课后补习班这一现象的不同看法及建议。 这一现状正是当今中学生所面临的一大困惑“学生课后该不该上补习班? ”, 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在学生中能引起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确定解读的策略。 通过英语阅读教学, 学生不但能够掌握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且学会如何进行高效、自主的阅读。 对于每篇阅读文章, 都有一定的阅读技巧。 例如“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这篇文章, 教师可以教学生阅读技巧中的精读及阅读策略。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 为了获取文章更为详细的信息, 提取重点信息, 有针对性地设计几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如预测、推理文章内容或猜测文中生词大意等理解文本。

最后探究阅读文章的写作意图。 在对英语阅读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文本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对文章进行解读。 文本特点主要有文本显示出来的插图、图形、说明、表格等对文本进行补充说明的内容。 八年级下的第四单元是以“讨论问题与提供建议”为主题的, 谈论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为他人提供相应建议, 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评价、取舍他人的建议, 为自己的问题找到最佳解决办法。这些生活化、通俗化的话题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能引发学生共鸣。 通过阅读Section B中的“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让学生了解外国学生的烦恼并学会缓解压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使学生学会关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烦恼, 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我和周围世界进行客观认识和评价,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探索教学设计思路, 读透文本

教师在明确阅读材料的题材, 确定解读策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前提下, 可以对本课进行课堂设计。 根据卡洛提出的语言信息加工模式, 英语阅读课教学可分为读前 (Pre-reading) 活动、 读中 (while – reading) 活动和读后 (post-reading) 活动三个阶段, 且三个阶段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所以我结合文本内容进行了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设计。

1.课前活动 (pre-reading ) 设计

基于如今的初中生学习压力大、 课后补习班频繁这一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班同学的课后补习班情况, 我课前准备好一份调查表格:

What do/don’t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填写表格, 并完成报告, 先在小组中进行口头交Na流m, e听取组员意A见gr, ee再/ d挑isa选gre部e分学生向全Rea班son汇s报。 写调查报告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先在小组内交流Ca可thy以达到口语热身和润色语言的效果。 根据活动得出班内Lin的da学Mi生ller基本课后活动多、 学习压力大, 以一句“What a预bo测utD本rA. A课mliec内reicG容arne。ecnhildren? ”引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标题及图片

2.课中活动 (while –reading ) 设计

为了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利用大脑知识库中的背景知识重建信息, 分析句际、段落关系, 找出各段的主题句和重要信息, 辨别出作者的写作文体格调, 挖掘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沉含义, 我先设计让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What is the commom problem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2) Who give s their opinion about the problem?

用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美国孩子也有跟我们一样过重的学习压力, 并知道了文中的Cathy, Linda, Dr Alice Green的不同意见。

接着我设计以下四个小标题:A. Life for the Taylors’ children is busy, too B.Linda Miller’s opinion and advice. C. Chinese children are busy on weekends D. Dr. Alice Green’s opinion and advice. 然后让学生粗读文章后了解每段大意。

反思: 抓住段落主旨推断理解文中蕴含的意义是阅读过程的最高要求。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文章段落的主题句, 然后理清主题句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章段落的主题句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 段落的中心思想体现在该段落的主题句上, 而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在文章的主题段中。 根据段落和文章结构的不同, 主题句 (段) 可以在段落 (文章) 的不同位置。

反思: 指导学生猜测生词可以根据上下文已知部分正确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 或者联系全文意义判断有关词句的含义, 或者语法分析、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猜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的含义;或者利用构词法、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及从句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猜测, 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3.读后活动 (post-reading ) 设计

这是阅读的巩固阶段, 侧重于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 根据文本, 我设计以下表格:

利用表格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陈述的反对与赞同的句子, 可以为下节课的写作打下基础。 反思:阅读后活动常可以采取复述课文 (retell) 、讨论 (discuss) 、采访 (interview) 、角色扮演 (role play) 、对话 (dialogue) 、填空 (fill in blanks) 等形式。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及要求, 以及班级的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形式。

三、扩大文本的价值, 超越文本

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 习练语言, 另一方面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的既有知识、经验和情感。 也就是说, 既“重文本”又“超文本”。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研究文本中哪些地方让学生超越, 让学生在超越中发展自己, 提升自己。

“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 的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使用情态动词“could/should”及习惯用语“What’s wrong? what should I do? Why don’t you...? ”谈论自己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通过调查了解周围同学的压力, 制订帮助他们减轻压力的计划,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为此, 我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了一个辩论会———I agree , I disagree。 具体操作如下: (1) 辩论会分为正方和反方两个辩论团队, 每队由五人组成。 (2) 辩论题目:After- school classes can help kids get a good university。 (3) 抽签决定正方和反方。 (4) 双方对员每人只要能说出一句反驳对方的句子就可以。 要求用表示同意的句子:I agree./I think so./You are right .支持本方队友。 用表示不同意的句子:I don’t agree./ Idon’t think so ./ That’s not true . 反对对方辩友, 再至少加一条理由。 (5) 教师中立, 可以为双方提供语言上的帮助并担任裁判。

反思:代沟, 英语称为generation gap, 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由于两代人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差异, 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矛盾比较突出, “加强沟通”是最有效的方案, 而有礼貌地提出建议是双方沟通的有效前提。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 可以让学生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

英语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英语综合知识的测试, 阅读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阅读教学的高层次,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最优方式阐释阅读文本的内容和观点, 带领学生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理顺文章的结构, 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建映.例谈阅读文本的解读和处理[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3.2:33-37.

[2]杨飞鸽.新课改下高中英语“三步”阅读技能的培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7:51-58.

篇4:初中英语深度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融合

在信息技术应用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充分认识到以计算机网络和电子白板为核心的多种教学媒体进入课堂后,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而且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新形势、新观念,让教学焕发生机,充满朝气,也促使农村英语课堂教学也进入了新常态。参加了国培学习,我感触颇深,作为英语教师都应考虑如何适应新常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

一、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适当应用,声画形象的传达,对于知识的扩展教学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课本上的内容毕竟十分有限,加上农村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不灵活,使得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英语这门开放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说,其教学中的知识要点只是这门语言仅有的一小部分。这就需要清楚教材,需要引进更多的英语知识和外来的文化习俗等诸多要素,增强学生了解西方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事半功倍。尤其是在涉及英语国家风俗、礼节等方面的教学,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和课本的基础知识,是很难让学生掌握全面的英语知识的。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通过网络巨大的信息库,加上多媒体生动的声画功能,则可以最简洁地弥补当前英语教学中的各种不足,实现英语教学真正的资源整合、全面提升。

二、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要想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并能合理而科学地将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完美结合,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在恰当的时机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并完美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开创新形势的教学形式。传统教学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教师能够将整个课堂完全掌握住,随时调整教学节奏,适应教学进度;然而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就是完全忽视了教学主体学生的作用,让教学和过程过于被动化,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活力。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就能很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比较实际的教学形式扩展就是“情境式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课堂创设一个符合教学情境的场景,能够通过外部的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教学内容,从而加深教学印象。就比如,教师在进行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将班级设置成为一个“交流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之间用英语沟通自己的最喜欢的饮料的做法,并开动脑筋进行联想,最终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英语陈述,说出组内经过讨论后,总结出来的健康的饮料做法。

三、增强了课堂互动效果

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运用,不仅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改善,更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将教学关系进一步推进。通过动态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这样的地位转变能够大幅地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可以以更加平常的心态来面对老师,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的挑战,逐渐地接受英语的学习,热爱英语文化,大大提高兴趣。也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就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压力、学习上遭遇的困境等。并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材施教,适时变更教学方式,积极引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能够更加愉快地享受学习,而不是强迫学习。

四、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旨在通过新颖的教学情境的开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求真问难的思维习惯,对于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效开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传统的教师领读单词,转变为机械式领读。通过让大家进行倾听的方式找到正确的发音方式;还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单词的检测和学习的反馈。这样的新颖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内驱力。奥苏泊尔也曾提出“有意义教学”的观点。同样都认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时间的长短和教师的能力单方面决定的事情,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真正地做到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意义”。信息技术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比单纯的教学更具时代性和理论性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推崇的。

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影像的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并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和能动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是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高效教学”。我会进一步学习先进教学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积极寻找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乐学英语并学好英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冉雅琴.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J].科学导报,2014(04).

篇5:浙江初中语文试卷缺思维深度

来源:钱江晚报 2014-01-23 10:00:01

初中语文试卷变脸,课外阅读也要考。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即将发布,杭州江干区期末考提前练兵。其他城区的初中小伙伴也抢着来答题,他们的最大感受是:答题技巧,基本失灵。许多语文老师看完考卷,纷纷感叹“压力山大”:卷子活了,对老师也是大考验。

考学生课外阅读也考老师的阅读面

上周记者直击江干区语文期末统考时,就传递出一个信息:课外阅读也要考了。

比如初一课外阅读书单中的《西游记》,节选了其中一回作为阅读理解题,许多同学傻眼了:没看过原著,根本无法答题。

结果,卷子批完了,许多答案啼笑皆非。

比如“白马原为西海龙王三太子,是什么原因被贬鹰愁涧的?”有无中生有的,答“被哪吒打死后转世的”,一看就是没读过《西游记》的;有张冠李戴的,答“在大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瓶”,这其实是沙僧被贬下凡的原因;也有记忆混淆的,答“偷吃了唐僧的马”,仔细回忆一下,这可是三太子被贬后犯的第二宗罪。(正确答案是:纵火烧了玉帝赐的明珠。)

其实在阅卷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也心有戚戚焉,因为以往传授的答题技巧,如今都用不上了;面临的更重要的现实问题是,这样的试题也逼迫着老师去认真阅读,扩大阅读面。

紧接着的一道题,问“文中体现猪八戒的什么性格特点”,根据以往的答题经验,有同学把背过的猪八戒性格关键词一股脑儿搬上去,什么“胆小怕事、搬弄是非、好吃懒做”,暗想按照以往“采点给分”的方法,总有一个凑得上,但这回的答案恰恰是“精明”,多答的那些都不给分。

“将所有性格往上搬,所凭完全是记忆,采点给分看到的只是结果,因而得分。分层评估关注的是思维过程,试卷中的题目指向的是猪八戒的‘精明’,将所有答案写上去,根本没有体现阅读思维含量,所以得零分。”江干区中学语文教研员章新其说。

浙江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蔡少军说,能让老师、同学有这样的意识,改革的路子就对了。以往,每次教材改革,鲁迅的文章又被撤掉一篇,或是沈从文、贾平凹等人的作品上了几篇,都会引起争论,“这种争论,恰恰反映了我们只看教材不看书的问题。其实一人一篇足矣。它的意义在于让作家进入了学习的视野,老师要指导学生去读这位作家的代表作,学生到了课外再去读更多他们的作品。”

“而在考试的时候,你只有对作家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答题。联系拓展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它能让学生站在高处理解文章。”蔡少军说。

思维有深度

都可以拿满分

江干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章新其,在初一统考卷中出了这样一道题:阅读理解《我的旧钢琴》,讲的是一个类似电影《钢的琴》的故事,文中挖掉一个空:

我的钢琴两侧有许多深深的划痕,前面裂开三大块,涂满黑色的亮漆,有几处凹凸不平。琴键是黄色的,有几个有些扭曲。但我毫无在乎,深情地弹奏出动听的音乐。钢琴跑调厉害,那我也不管。我有了自己的钢琴!做完作业,我整晚都坐在(美妙/破旧)的钢琴前,不断地弹奏。

按往常“采点给分”的方法,答“破旧”给1分,答“美妙”得满分。但这回,阅卷老师收到的评分要求里,标准答案不见了,要求他们“分层评估”。

说白了,就是鼓励学生自由地解读作品,根据答案的思维深度来评分。

景芳中学的朱奕晴老师是这道题的阅卷组长,他就给了一个回答“破旧”的同学满分。他晒出这位同学的回答:因为这架钢琴是别人给父亲的,难免有些破旧,但是“我”却

没有因为琴不好,从而放弃音乐。这可以衬托出“我”对音乐的热情很大,并与文章后面提到的“高级钢琴”形成了反差,体现出这架琴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不可超越的。

“这位学生能从‘破旧’中读出深意,不仅仅停留在粗浅的外观特征,理由充分,解读深入,就该得满分。”朱奕晴说。相反,有些答“美妙”的同学,解读不到位,照样得不到分。

“参考答案不是唯一的,不再以‘一刀切’的判断标准扼杀学生多元丰富而又深入的理解与思考。”浙江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蔡少军在编写新版的考试说明时,就希望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能产生这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只要充分合理,达到一定的思维深度,都可以拿满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才能回归文学阅读的本质。”

由此朱奕晴也感叹,如此一来,对阅卷老师的专业素养也大大提高,“要求学生有思维深度,老师就要更深。而且学生的每个答案都要仔细想一想,阅卷时间也无限延长。”结果是,阅卷老师加了好几个,原本下午4点就能收工的阅卷,拖到晚上8点多。

答题技巧失灵

回归现实生活

让答题技巧失灵的,还体现在非文学类作品阅读上。

江干区的语文考卷中,考了一篇说明文,而考题的变化也很大。

章新其的理由是,如果再考传统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形式意义的东西,那就走反了路。“未来的考测方向是,引导学生走向内容,考查他们通过综合的比较、分析、归纳,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能力。”蔡少军补充,“这既是和生活无缝对接,也是和国际接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阅读,考的大都是非文学类作品。

或许有人会反驳,怎么能说咱们的学生实用阅读能力弱呢。前不久,65个国家(地区、经济体)同步公布2012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结果,浙江学生的PISA测试成绩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上海。

其中2011的PISA测评,上海学生的阅读平均分,要领先第二名20多分。

但蔡少军却看到了里面的短板——在非连续文本(如图表、清单、数据、文字等混合材料,这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阅读材料)的阅读中,中国考生就示弱了,他们对巨量信息的访问检索综合能力得分比第二名要低8分。

“现在很多学生,做起说明文阅读题来很厉害,但回到现实生活中,连火车时刻表、电器说明书都看不懂。”这也暗示着,将来的语文题,会更侧重实际应用。

杭州初中寒假阅读作业动真格“度娘”也难有答案

来源:青年时报 2014-01-21 09:31:04

杭州中考网上周末的初中期末考题让杭州不少考生吓了一跳,像拱墅区的试题里就有“二郎神的武器是什么”;江干区也有“白马原是西海龙王三太子,为什么会被贬?”这些题目看似与课文有关,答案却不是在课文中能找到的。只有那些默默啃完原著的学生,成了幸运儿。

记者昨天通过几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打听到,今后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极有可能是这样的趋势:结合课外的知识,更喜欢考语言运用。

语文老师探索“真实阅读”

事实上每到长假,老师们列书单、布置读书笔记作业已经是常事了。难度在于如何确保孩子真的去读了。

“老师要求寒假一个月里,每天看一万字。其实也就是看一份报纸三个版的量,但关键在于每天坚持,能做到的学生不多。最后要拿出读书笔记来,就只能靠百度搜索书本简介了。”

某民办小学五年级的家长说,上交的读书摘抄和笔记都是很没有营养的“抄写”。

东城中学副校长陈金兵也觉得,现在的课外阅读是要和电视、手机游戏抢学生,很难。“前些年我们试过很多方法来检查,比如要求交出所读的书,写书的故事梗概,摘录精彩句段,写读书笔记,写旁批„„但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不过今年寒假,学生们要完成阅读作业可就没有那么轻松了。比如,人教版第八册当中,有一篇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个短篇小说集,专讲一个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陈校长说,这次语文老师们列出来的书单中,就要求研读一整本《俗世奇人》。不仅如此,还要写作一个家庭版的《俗世奇人》,书中的人物就是身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自己,构成“6+1”系列。要求是“像记者一样,在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卧底采访,搜集他们的大小事件,揣摩他们的不同性格,为家庭成员立传,汇编成一本小书,开学展示评比。”

另外,在预习课文方面,也不只是读读画画就能过关。比如,读完了《醉翁亭记》之后,还要求将它改编成一出课本剧,开学的时候还要演出。在陈校长看来“这样的作业学生是抄不来的,问‘度娘’也很难有答案的”。

学霸用细节“秒杀”大众

昨天下午,各个城区的试卷都差不多批改出来了。这次感触颇深的不光有学生,还有老师。比如拱墅区的期末考题中,一个金箍棒的“箍”字就难倒大片学生。“最搞笑的是科学试卷,长一点的信息题,就有学生读不懂了,答题时还有很多的错别字和语句不通。”北师大笕桥实验中学的郑老师说,卷子批下来发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越来越差了。在做大量习题前,是不是应该多补一补阅读理解力?

很有对比意义的是,这两天的电视节目《汉字英雄》第二季,其中一位选手李浩源迅速火起。原因是,酷爱唐朝史的他,每写一个汉字后面,都能说出一个唐朝典故,在写一个菠菜的菠字之后,还顺便来了一句:“贞观十六年,菠菜传入中国。”让评委也大呼“长见识了”。

因此,有时候一个人阅读量大,往往能在很多细节上胜出。如果说,老师们布置的阅读作业太过于书面化的话,那么,来看看学霸们出的题目,会让你觉得更加“凶残”。

开元中学初三的语文老师徐建岚曾经就请学生设计过阅读题目。类似“周瑜死的时候几岁?”“关羽的胡须有多长?武器多少重?”这样的问题还算简单,还有学生提问“吴承恩哪里人?”“为什么沙僧是个大胡子?”

徐老师认为,请这些三国迷或者西游迷来给孩子们出题目,通过知识竞猜的方式,反而更加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像李浩源这样的学霸或许很少,但是在一个年段里,总会有那么几个酷爱某一类书籍的学生。教初一的马秀丽老师就遇到过这样的学生。

篇6:初中英语深度教学

【摘要】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整合,但只是从一些基础的层面上进行了整合,距离深度整合还具有一定的距离。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作用,后提出了二者进行深度整合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整合

在我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其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教学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授课。丰富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已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以多年课堂教学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如何进行完美结合。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结合的意义

1.1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老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途中遇到的各种疑难点,还可以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素材来完成PPT的制作,丰富课件的内容,进一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能思路清晰地为学生讲解重难点,使其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条理。除此之外,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课,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网上的图片作为PPT教学内容的背景,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1.2体现老师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传统教学器材和设备的限制。而多媒体技术教学则有效回避了这种缺陷,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修改课件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在一些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授课,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课件做得更加生动、活泼。

2.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

2.1创建学校网络信息技术互动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与信息技术实现完美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学校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然而,在当今社会,我国的大部分中学都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网络信息技术互动平台。因此,对学校来说,建设一个网络信息互动平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个互动平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任意分享各种学习资料,而且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2.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深化教学设计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拓展一些从教材延伸出来的知识,来增加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老师在教授课堂知识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思考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何启发。老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些方面展开小组讨论,利用从网上搜索的资料和个人的知识基础来解决上述问题,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文学素养。最终小组得出一个观点,选出一个小组代表来发表本组的看法,最后教师再做出总结。

2.3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经典名著阅读

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堂的完美结合,为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好多不喜欢看纸质书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的电子书来进行阅读,有效地提高了初中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倘若阅读时能结合网上赏析,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于名著的理解,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对于课外名著阅读的兴趣。

2.4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

信息技术对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网站给学生分享一些经典名著的资源,供学生阅读欣赏,学生可以为自己定下阅读目标,从而督促自己阅读这些经典名著,当然也可以把感想写下来。同时学生还可以结合网上的一些名著鉴赏进行综合性学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掌控,不仅在网络资源的指导下高质量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也能更深层次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结束语

实现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就是通过教师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加工,使网络信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使抽象的内容成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在挑选网络信息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真正适合学生的信息,确保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qq空间描述句子下一篇:优秀作文我最难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