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观与素质教育研究

2022-09-11

20世纪80年代大学语文课程恢复之后, 有识之士就呼吁要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 明确指出, 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只有遵循自身的规律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下去。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很多人只是把它片面地理解为争取有关部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可, 而没有真正在学科理论和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下功夫。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开设大学语文的四点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

国内不同大学对于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指导思想各不相同, 因此, 反映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性存在, 也具有其合理性。但是, 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目标,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始终是各个高校统一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了培养真正的优秀人才, 加强人文教育是当前国内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语文教育在诸多方面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语文学科教育研究中, 近年来对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探讨非常广泛, 文学教育对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 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 美育作用。 (3) 发展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4)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

这些观点代表着对大学语文作用的一个角度的定位, 即人文价值观点、工具价值观点和既具有工具价值又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工具价值的观点。

1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

1.1 增强人文精神, 形成高尚的人格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本身就蕴蓄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内涵, 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情操、情趣以及人格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觉感受和体验, 真正地了解人类社会、了解祖国、了解自己以及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分辨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劣, 树立修己安人、仁爱宽厚的个人修养和科学民主、爱国、进取的价值精神。

1.2 培养创造性思维

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可以使人们思路开阔, 思维活跃。文学艺术修养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品位, 增强人的智慧, 增加人的信心。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超脱、愉悦, 是人们在阅读或听讲文学作品时的感知、想象、体味、玩赏以及再创造的审美活动。名著名篇大都浸透着作者的血和泪, 充满着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艺术经验、生活经验。人的品行将受其陶冶, 情操会随之变得高尚, 格调、风度、修养都会受到这些名篇名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大学语文教学的工具价值

2.1 培养语言文字能力

大学阶段的学习需要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这里是指提纲挈领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阅读能力、严谨准确地表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培养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学生完成大学学习的根本保证, 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 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同时, 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和综合力, 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 使得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成为高质量的科技与文化人才的基础条件之一。

2.2 提供知识积累与文化底蕴

大学语文教学的知识容量和题材范围的不断扩大,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知识结构的不同, 分别在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学科中有所侧重, 在培养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同时, 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宝贵思想的必要知识和线索。

3 大学语文是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

3.1 大学语文是学生课堂语文教学的终结, 是对语文知识的梳理和升华

大学语文课程的覆盖面十分宽泛, 学习层次也很丰富。如:解决课文外在的、直观的问题的古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修辞与写作知识等,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深入课文内部, 去挖掘其意蕴, 鉴往知来, 观古思今, 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与艺术上的熏陶。

3.2 大学语文的基本立足点是提高文学修养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力量让人们置身于种种具体的人生情境、面对种种独特的生命状态, 并由此引发人们对自身和他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它也通过对美的独特发现和生动描述, 使我们对美的事物更为敏感, 对真善伪恶有更强烈的爱憎之情。大学语文也隐含着价值观的教育, 但方式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它让学生产生基于自身真实感受的情感上的认同、理性态度上的认同, 同时也包括反思与追问。

大学语文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培养人文精神是整个教育的责任。一个世纪以来的大学语文教育, 人们对它的认识趋于统一, 即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学生提高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能力的内在需要, 是大学语文健康发展的原动力。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开设出不同的课程系列是当务之急。进一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积极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 是大学语文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未来社会的多样、复杂性对就业者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 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性人才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全面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人生积累的过程, 必然要求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结合。大学语文作为学生课堂母语教学的终结, 它的工具价值及超越一般工具意义上的人文价值, 必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 大学语文在发挥自身培养人文素养的作用, 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 得到进一步发展后, 必将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为我国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增色添彩。

摘要:对大学语文的价值观定位可以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 大学语文既具有工具价值又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工具价值, 大学语文在全面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阶段, 以学生为本是大学语文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深化教学改革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价值观,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大学语文研究集刊.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9, 11.

[2] 王步高, 丁帆.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

[3] 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 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5] 戚建庄著.素质教育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6] 孙俊三主编.教育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

[7] 倪宝元主编.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8] 王纪人主编.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企业降低成本主要途径研究下一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