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IP技术为核心的承载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

2022-12-06

1 电信业未来的融合业务如何承载

承载网就是电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各种业务所承载的生产网络。传统承载网的主要特征是业务与承载网紧密耦合,网络就是业务,业务就是网络;I P网主要是Internet业务的承载网,同时又是Internet业务的代名词。传统的承载网从核心、边缘到接入网络,采用的是一种“烟囱式”的独立网络发展模式,往往导致网络投资高、运维难、新业务提供能力差。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全球电信主流运营商纷纷提出网络转型的运营思路,启动下一代网络建设。随着技术进步和时代变化,电信运营商业务的承载网络走向融合是必然趋势。在具备统一的协议和接口的融合平台上,可以快速地拓展业务,将业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同时简化的网络层次,还可降低建设、运维和业务营销的服务成本,简化客户关系管理,支撑更大的业务规模经济。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传统的T D M网络难以适应这种业务融合的需求。于是人们将希望寄托到结合了P S T N与分组技术双重优点的A T M技术上,但是A T M技术在成本、应用和复杂性等方面的固有缺陷,使之终难成为未来融合网络的主流技术。

与此同时,Internet却呈现出爆炸性的发展态势,使I P统一了广域网、局域网和桌面系统的通信协议。随着I P业务的蓬勃发展,运营级I P网络的概念逐渐走进运营商的视野,I P技术的开放性和灵活扩展能力既解决了传统电信网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同时又可直面互联网的挑战,吸引众多的运营商纷纷将焦点转向IP网络。基于IP技术架构网络融合后的核心平台,话音(N G N,3 G)、视频(I P T V)、专线和数据等业务将统一通过I P网络承载。英国B T的2 1 C N计划、新加坡电信网络转型、中国电信C N 2、中国移动I P专网、中国网通N G N/3 G承载网等,都将形成以I P/M P L S为核心的主要承载网架构。

面对电信产业发展新的浪潮,I P网络作为融合平台的核心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传统IP网络能够很好地支持Internet发展的事实,并不能说明它能够天然地支撑电信业务的承载,为了实现电信业务的I P化,传统的I P承载网必须变革,必须满足电信业务对带宽、可靠性、Q o S和安全、多业务能力和可管理性等方面的要求,支持新的价值链体系。

与传统的IP互联网相比,电信级I P承载网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I P网络从互联网时代变迁到I P承载网时代是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I P时代的变迁,I P不再仅仅是Internet的代名词,更代表着通信的未来,人们将在I P网络上发展更加丰富的业务,如Vo IP、IP多媒体等。IP网络将是未来电信业务网络的承载核心,I P承载网毫无置疑地登上了历史赋予的发展舞台。

2 开拓者的印迹

2.1 中国电信:服务质量是硬道理

在网络融合和转型的大背景下,为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新业务发展和新技术的需要,中国电信在2 0 0 4年启动了第二张I P骨干网C N 2的建设。C N 2将建设成为一个同时支持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可赢利业务的下一代多业务核心承载平台,承载V o I P电话、流媒体、大客户专线和新数据等高价值业务。

中国电信对C N 2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可扩展、高可用、可管控、高安全、端到端可寻址和呼叫是C N 2的设计目标,相应的关键技术包括半导体和路由器设计技术、路由计算和查找技术、I P v 6/M P L S技术、Q o S技术、宽带接人技术。C N 2将促进互联网向电信级网络发展。”

中国电信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承载网的业务质量,提出针对不同的业务提供多等级Q o S的策略,尤其是对于V o I P实时类业务,要求网络必须能够提供类似于传统P S T N网络的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作为电信级业务的I P骨干网络。

在构建C N 2/Q o S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电信引入了Diff Serv模型,可提供8个服务等级,为不同的业务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客户,可按照业务要求提供金、银、铜3级服务,对不同等级的业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如速率限制、Q o S分类和标记、拥塞队列管理等,实现网络的整体Q o S保证。对于3 G、N G N、视频会议等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其关键服务器(如M G W、G K)设备直接连接C N 2骨干网络接人层设备,在边缘接人路由器上按照接人物理端口完成流量标识。另外,C N 2还在开展商业客户V P N业务中,在网管系统增加了相应的Q o S和V P N管理模块。

这些措施大大地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质量。目前,C N 2已经全面部署,并逐步割接长途语音业务,承载网络的Q o S能力得到验证。通过全网引入M P L S和多等级的Q o S,可以为大客户提供差异化和层次化的服务。客户可以通过C N 2得到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类似传统话音服务质量的数据业务服务。

2.2 中国移动:坚持网络价值最大化

中国移动G S M网络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网络,其用户规模超过3.5亿。但是,面对话音业务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国移动同样面临收入增长变缓的压力,迫切需要制订一套蓝海战略,寻找新的业务支撑点。而且,随着2 G用户数的增加,中国移动不得不对现有网络进行持续的扩容,但是传统的2 G网络建设模式的网络价值主要体现在话音业务上,很难承载面向未来的新型业务,现有投资难以得到保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价值,在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后,中国移动果断把握技术发展方向,选择了面向未来的移动软交换和I P技术。

在流量承载模式上,传统模式的每次呼叫占用独立的6 4 K通道,且各局向话务量分布的不均衡往往导致不同局向中继利用率的不均衡,而且它们之间无法共享。反观软交换I P承载模式,不但具有带宽共享能力,而且由于采用了A M R 2或者G.7 2 9语音编码,引入了V A D(静音检测)技术,又至少可降低4 0%以上的传输带宽,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传输线路的利用率。

于是同样的传输管道承载的移动用户数目更多了,网络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3 中国网通:面向未来的开放网络

中国网通很早就意识到,I M S是未来网络的主流技术,移动、固网必将走向融合,如何建设一个面向未来的统一承载网,对中国网通来说,至关重要。鉴于此,中国网通启动建设网通宽带I P承载网,并以此作为网通I P国干第二平面,全面承载N G N、3 G、视频、I P T V等电信类高附加值业务。

众所周知,I P承载网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其开放性,建设统一的宽带I P承载网往往要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业务系统,兼容性和开放性成为建设I P承载网的重要要求。如何在保证业务可靠性和Q o S等要求的前提下,平滑地实现多厂商业务系统的接人,是保证I P承载网实现多业务承载的基础。于是,网络设备的兼容能力和开放性成为中国网通建设I P承载网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 AⅡ-IP不再遥远

以I P技术为核心的电信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远景:构建一个AⅡ-I P的电信网络,实现同定/移动融合(F M C),实现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融合,I P承载网的建设正在为实现这一梦想铺垫基石。可以预见,到2010年,IP承载网将覆盖全球的主要运营网络,成为运营商网络转型,提升网络业务能力的主角。

摘要: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在通信行业的经验累积,阐述了IP承载网在电信业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承载未来的融合业务,并对其他运营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IP,承载网,网络,电信业务

上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下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现状及措施下一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巧记速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