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后路术式的对比与适应证选择

2023-02-2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由多种原因作用于先后纵韧带组织, 进而新生和形成的一种异位骨结构, 导致椎管和椎间孔的狭窄, 产生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造成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1]。通常临床上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6月期间, 该院收治的28例椎管狭窄率高于50.0%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和后路术式的疗效以及适应证选择。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该院收治的28例椎管狭窄率高于50.0%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10例;最大年龄72岁, 最小年龄41岁, 平均 (61.34±2.65) 岁;病程1~8年, 平均 (3.21±1.25) 岁;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肢麻木、放射性疼痛、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等上肢的神经根性症状,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按照手术入路途径的不同, 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路手术患者16例, 男12例, 女4例平均年龄 (59.87±3.42) 岁, 平均 (3.04±2.41) ;后路手术患者12例, 男9例, 女3例, 平均年龄 (62.14±1.04) 岁, 平均病程 (3.71±2.16) 年。

1.2 治疗方法

前路手术:取患者仰卧位, 经常规的颈前显露定位以后, 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在直视条件下, 使用后纵韧带够从进椎体后外侧未骨化的薄弱处插入韧带并提起, 切断后韧带, 分离并咬除骨化韧带[2]。对于骨化韧带与硬膜粘连紧密或者硬膜囊体存在骨化的现象, 应使用骨化漂浮法游离骨化物。减压后使用钛网植骨钢板行内固定颈椎重建。

后路手术:取患者俯卧位, 行常规颈后路正中切口, 剥离椎旁肌, 将双侧椎版显露出来, 采用Margel法[3]在拟减压阶段椎板两侧将侧块螺钉植入并固定, 咬除全椎板减压, 在双侧小关节部位植骨。

对两组患者均行手术前的影像学检查, 主要为CT、X线和MRI检查, 术后1周采取同样手段的影像复查, 检查患者的恢复状况。

1.3 疗效评定

采用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4]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 计算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改善率 (IR) 。治疗后患者的IR在75%以上为优;IR低于75%, 但是高于50%为良;25%~50%为中;低于25%为差。

1.4 统计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经X线检查, 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与术前的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前路手术组患者的术后颈椎曲度明显大于后路手术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CT检查两组患者的椎管狭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矢状面上前路手术组的患者骨化范围为1~3个节段, 后路手术组患者的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上, 两组患者的骨化类型和范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MRI检查两组患者的脊髓压迫情况均获得明显改善, 但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历时半年的随访, 术后前路手术组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 (9.2±1.9) 分提高至术后的 (14.3±1.2) 分;后路手术组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 (8.8±1.5) 分上升到术后的 (11.5±1.1) 分。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治疗中前路手术组患者中出现脑脊液漏患者3例, 血肿压迫患者1例, 1例C5神经根麻痹。后路手术组患者中有6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 1例血肿压迫和3例颈肩部轴性痛。

3 讨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缓慢发生和发展的病症过程, 临床起病表现隐匿, 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状, 大多数患者的骨化症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对脊髓的明显压迫, 进入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非手术的治疗方式。但是对于椎管狭窄率高于50.0%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则应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前路手术椎体次全切出能够直接帮助患者减压, 手术环节相对安全, 但是仍不能忽视手术中的钝性分离, 以免损伤肌肉或神经系统。经本组研究中, 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患者采用前路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当骨化范围超过3个节段, 前路手术无法将固化物彻底切除, 并且减压后患者颈椎的稳定性和曲度也会具有一定的困难, 应采用后路手术减压治疗。与此同时, 注意术前对患者进行CT横断面检查, 若骨化物的基底部宽度占据患者整个椎体的厚壁, 就很有可能无法找到手术的突破口, 采用前路手术的困难较大。

患者的年龄、神经功能、病程长短、骨化情况是影响手术治疗的关键。就总体的治疗效果而言, 前路手术采用骨化物切除直接减压的治疗方式要明显优于后路手术, 特别是对于严重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 前路手术方式不但能够将压迫的骨化韧带切除, 更能够通过手术将椎间的高度撑开, 使颈椎顺利曲度, 然而后路手术方式是在患者俯卧的姿态下进行, 患者颈部处于屈曲状态, 会对颈椎的的顺利恢复存在一定的限制。该组研究中前路手术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和疗效都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和后路术式的疗效以及适应证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6月期间, 该院收治的28例椎管狭窄率高于50.0%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手术入路途径的不同, 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前路手术患者18例, 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技术治疗;后路手术患者10例, 采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比较采用两种术式治疗后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经椎管矢状径改善情况。结果 前路手术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 (9.2±1.9) 分提高至术后的 (14.3±1.2) 分;后路手术组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 (8.8±1.5) 分上升到术后的 (11.5±1.1) 分。两组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骨化物的范围和分型是选择手术方式的主要依据。结论 骨化范围大于3个阶段的患者适宜选择后路手术, 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 适宜选择前路手术。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后路手术,疗效对比,适应证选择

参考文献

[1] 阿不都乃比·艾力, 买尔旦·买买提, 盛伟斌, 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 (11) :123-124.

[2] 赵伟光, 李晓蕾, 刘振武, 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术后近期疗效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2 (14) :147-148.

[3] 张士波, 陈志勇, 程显江, 等.重症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16 (11) :178-179.

[4] 张斌, 戴闽, 唐亚敏, 等.脊髓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14) :13.

上一篇: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下一篇:对苏里格气田6井区改造新技术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