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2022-09-12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 只有寓德育教育于具有特殊性的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之中, 德育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寓德于情, 突出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德离于情, 犹骨之无肉;情离于德, 如肉之无骨。在初中语文教学艺术中, 教师应注重情感诱发学生的思维, 进行有效的德育熏陶。情是理的先导, 理是情的升华, 德是理的结晶。入情才能入理, 入理方能动情。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合理地创设情感优化教学情境, 激活德育气氛, 以情激情, 激情明理。做到以情感化, 以理感化, 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得到充分交流融洽, 产生和谐共鸣, 让思想教育在轻松而愉快的潜移默化的情境中进行。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事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感人心者莫乎情。比如, 在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 才会爱惜自己, 进而爱惜他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进行情感的双向交流, 让课文作者的“情动而辞发”, 教师沟通学生的思想感情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水乳交融, 让学生在课堂上融会贯通, 心领神会, 达到“披文以情”的学习境界。

二、寓德于美, 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性

幽默风趣的说理, 能让学生百听不厌;枯燥无味的说教, 会让学生“闻而生畏”。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讲究寓德于美, 以德示美的技巧。初中语文教学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性。教师既是创造实施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审美主体, 同时又是学生审美的对象。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教师进行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活动是学生审美的对象的客体。只有通过审美对象, 才能给学生以特定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下享受德的熏陶,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美中识理, 美中受益。

首先,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要讲究语言的丰富多彩美。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 优美生动的词汇, 引人入胜的成语, 通俗风趣的歇后语, 色彩多姿的古诗词曲等都是精华国粹。教师在说理时应灵活应用, 必能事半功倍。

其次,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要讲究语言的通俗质朴美。要抓住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讲究德育教育的通俗化, 不过分追求华丽的词藻, 重视德育教育的思想性、审美性。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双项达标, “开笼放雀”, 激活思维。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使德育教育有声有色, 美不胜收。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语言是祖国的象征, 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

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 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 而且, 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 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 词汇却浩瀚如海, 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 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 体验语文的魅力。

三、寓德于辩, 突出语文教学的创造性

是非可争, 曲直能辩。把握特点, 突出特色, 以理服人, 以辩服人。教师应抓住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共同特征,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谈话, 故事讨论, 榜样示范, 行为训练, 情境感染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和观念。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论语十则》中的内容有许多待人接物的道理, 对学生很有启发意义, 要教师应加以引导, 并拓展开去, 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如,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初读这首诗, 许多学生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方方的小池塘, 就像镜子般明亮, 蓝天白云呀, 一起在池水中荡漾。问池塘, 你为什么这样清澈?池塘说:你看上面股股清水正往我这里淌。”多么美的意境呀!实际上, 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 即从它的题目《观书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 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 明辨是非。文字的表达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 所以, 是否找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 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明辩, 方能破译汉字中的“密码”, 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初中学生大都思想单纯, 思维敏锐, 善于思考, 接受新事物快, 模仿能力强, 喜欢发表独特的见解。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主动摒弃“我说你听, 我批你服”的方式, 提倡争辩说理, 寓德于辩的说理方式, 指导学生就事论理, 有序推进, 有感而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感知兴趣, 引导学生敞开思想, 创新思维, 让学生积极倾吐头脑瘀积的疑惑, 让学生有言必发提出见解, 并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争论, 让其各抒已见, 畅所欲言。教师把握动态, 及时点拨点化, 通过开放式的争辩, 摆事实, 讲道理, 辩行为。让学生及时明辨是非, 识别真伪, 辨析善恶。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入崇高美好的境界, 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相映成趣, 产生艺术魅力, 达到“寓教于文”“寓德于文”的效果。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 只有寓德育教育于具有特殊性的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之中, 德育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结合

上一篇:我国物化现象的产生及解决对策下一篇:社区人群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