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中的作用探究

2022-09-10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各地区要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策略,对今后的首要工作任务和重点内容方面进行思想转变,将“文化命题”纳入其中。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广西经济发展落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区域民族特点、风土文化明显,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慢,所以,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的核心任务。地方政府作为宏观主导,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扮演好这些角色,是我们亟需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祖国思想文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保存着丰富的民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家政策逐步向北部湾经济区倾斜之后,我们的民族文化也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继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

广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世居民族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一是具有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资源,代表有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宁明花山壁画、兴安灵渠、龙州的红八军军部旧址以及其他文物保护单位42处、3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5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和34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具有壮观瑰丽的自然文化景观资源,如桂平西山、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多处奇山秀水,桂林漓江山水画廊还被评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成为每年吸引游客前来广西的门票;三是传奇色彩的民俗风情,如每年壮族的“三月三”歌节、马拐节、抢花炮和斗鸡节等;瑶族的盘王节、上灯节、砍牛节和龙师节等;苗族的苗年、花山节和开年节等;侗族的年节、赶社、斗牛节、播种节、姑娘节和赶歌会等;这些民间节日再配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美味,更增添节日的喜庆和欢乐气氛。

从上述的广西民族文化资源来看,广西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趣味横生,而且呈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可复制性。这些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同时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现实基础。

二、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要有效落实文化强区策略,就必须对相关的关系进行深度理解,科学管控,经过总结,这一过程要合理把控好以下关系:

(一)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之间关联性较强,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等同于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具有一定的区别[1]。其一,文化建设所需的物质保障和经费要依托于良好的经济建设为其提供提供;其二,文化建设是一种软实力,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方面、智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规范其行为,优化其策略。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必须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探索“富民强桂”的新路子,通过文化实力的增强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使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支持。

(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文化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底蕴和积淀,还需要一定的创新,既有先天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的努力。

要做到在传承和延续过程中创新,开拓进取,使文化具有发展性和成长性,源源不断;如果不注重文化的传承,那么将会造成基础薄弱,发展方向偏离,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不利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发扬。所以,要以传动文化为基石,认真学习,做好传承工作,大力弘扬,并注重创新,使其良性发展。

(三)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

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广西的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的建筑、服饰、饮食习惯、节日、山水等等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一种纯朴、新鲜、自然蕴含其中,有助于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这种新兴产业具有生态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属于第三产业。除此以外,这一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特色明显,无法比拟,发展前景广阔。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国家的相关理念,注重文化保护、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在开发的同时注重弘扬广西文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其能够循环利用且不断创新。

(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既需要大众化的基础性的公益文化,还需要一定的时尚和创新,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来开展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了解实际的市场需求和动态,并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诉求,将政府作为引导主体、将公共财政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同时又要确保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创造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文化产业,加强市场需求性分析,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五)文化引进与文化输出的关系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博览会”、“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相关政策和活动的开展,地方政策与国家战略之间、国家战略与世界发展之间、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进行了深度接触和融合,这就要求广西的文化战略既要注重保护和输出,又要注重适当引入。

在这一过程中,引进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文化,创新自己的文化,使更多人接受自己的文化,这样才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兴起;输出是为了让世界了解自己的文化,增强自己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自己的文化参与国际化竞争,让他们学习我国的文化,认同我国的文化,提高国际地位。

除此以外,文化的引进要慎重,不能对自己的文化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要进行鉴别和理性分析,针对性引入[2]。在文化输出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向外地传送传播,加强与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最近几年有好一些文化作品通过走进东南亚,欧洲等国,或者是文化联谊活动,就树立了广西新形象,也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

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中的作用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是自治区党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了在2020年初步实现建设广西文化强区的战略任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社会环境

广西民族文化建设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依托有利的环境才能实现发展目标,其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根据文化发展战略需要,完善文化公共服务功能,更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方面,要创造有利于事业运作方式和产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创新思维模式,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提升文化素质,增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的将民族文化特色转变为品牌产品;第二方面,在经济环境建设方面,加强财政方面的支持,开拓融资渠道,利用社会闲散资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还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要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首先,要将广西各级文艺单位和文化单位定位于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事业的主体,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并严格考核工作进展。

其次,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以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为核心,对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重视不够,影响了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类文化产业的管理。

然而,在十九大顺利召开之后,党和国家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新的要求,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前景广阔。其三,要改变现状,应该以中央文化改革的相关精神为指导,分析广西文化体制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的政策,深入解读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地位和规律,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热情,发挥其主动性,推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三)建设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要以保证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开展相关工作。注重源头性、真实性的民族文化遗产原有状态的保护,以真实的面目展现出来,并加大保护范围,对其所在区域进行相应的保护,增强保护的整体性。在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时,要遵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机制,将主导作用的价值最大化,对保护工作施行领导负责制,提升保护工作的地位,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当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法治基础和法制环境,针对性建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规定,不断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加大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等。

(四)加强文化产业政府扶持力度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思想、策略、途径、政策等等都有待完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良好的市场机制没有形成,对一些文化资源虽然进行了开发开,但是,存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有时表现不全面,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匮乏,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要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加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能方面的投入,提供扶持性政策,隐忍与心得理念,借鉴一些经典案例,加大对一些重点项目,尤其是代表性较强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加大品牌建设,制定出台重点文化产业品牌培育和扶持政策,鼓励其采取有效的资本运作方式,采取多渠道、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打造出广西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组织开展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大普查,深度挖掘广西优秀民族文化并加以利用

文化普查要以求真务实为原则,考察民族文化资源在技术层面上的具体情况,然后制定完备的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普查工作的开展,要由政府牵头,普查组织成员组成要包括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保证全面性,不漏线索、不漏项目、不漏门类,力求做到"查清资源、明确方向、科学保护、规范管理、合理利用",同时,还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力度,激励人民群众提供素材,渗透到人民群众当中,采集相关信息,然后分类整理,形成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务求真实。除此以外,还要做好文化资源的登记上报工作,制定相关的流程,尤其是一些价值较高的民族文化资源,必须对资源的内容、形式、真实度等进行评价,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合理分析其噶发展前。同时,文化普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文化资源,保护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资源,因此,必须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注入适合该项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元素、新概念,做活文化,达到发展民族文化的目的[4]。

(六)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

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就需要不断普及文化和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要从资金、设备、工作人员等方面加大投入,保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均衡性,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可以采取督察督办模式,有相关领导具体负责,在乡村设置文化宣传员,具体开展相关工作。除此以外,还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这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树立良好的国家和民族形象的需要,是提高经济增长,促进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七)大力培养文化事业人才,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

如上所述,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既要实现文化普及也要实现文化提高,而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事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

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人才兴文”战略,比如说:对文化人才队伍数量和整体素质进行提升;制定科学的文化名家培养和宣传计划,增加基层文化建设,加大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着力培养一批高级文化经营管理行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文化经营管理队伍,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体系,制定针对性培训方案。

增强对外文化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对外文化交流团队,弘扬文化,发展文化,引进文化。

培养专业人才、吸引专业人才、利用专业人才,为其提供平台,发挥其在文化发展过程的作用,提高整个文化事业的服务水平。

四、结语

民族文化强区工作的落实可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还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减少社会问题,有助于“富民强桂”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要以坚定信心,态度积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更加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参与到广西民族文化建设中,继续挖掘民族文化价值,打造强大的文化品牌竞争力,提升广西文化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加快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奋斗目标。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实际的发展现状以及区域文化特色,制定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新兴产业为对象,大力提高区域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强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思维模式、提高文化实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进行文化宣传,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

关键词:地方政府,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钟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有力音符——我区出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意见》[J].当代广西,2012,(14):39-41.

[2] 赖肖尔,卞崇道.近代日本新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23-25.

[3] 罗继红.试论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J].桂海论丛,2003,19(1):92-94.

[4] 杨昌雄.关于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思考[J].学术论坛,2012,35(9):164-167.

上一篇:建立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下一篇:输电线路防雷分析及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