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02-17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已经走入我们的化学课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易操作的实验,利用多媒体剖析化学原理,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1提供生动、逼真的化学情境

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性和实地教学资源的缺陷,许多的化学现象不被学生理解、熟悉。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比较直观的化学事实,可以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通过录像、电影、投影片、录音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化学情境。例如,在进行“化学与生活”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的教学时,可首先播放自己录制的CCTV10频道《科技史上的伟大发现》系列节目中的“高分子化学”一节录像片。学生从该录像片中可快速获取有关橡胶、纤维、塑料的综合信息,如:天然橡胶的发现(非洲),人工种植(英国),材料性能与应用,社会的需求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的背景和过程,材料性能的改进(硫化)。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真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它们能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的心,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2利用多媒体剖析化学原理

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原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计算机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显示出巨大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例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化合过程展示出来。计算机能使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如HCl的形成过程、金刚石和石墨结构的差异、红磷和白磷的结构区别都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很好的说明。

3视频实验,辅助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安全性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很多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毒性较大且条件有限而不适合在课堂上演示,例如利用CO热还原法冶炼金属;实验室制取氯气;SO2的漂白性等。有些实验由于有较大的危险性而无法演示,如:铝热反应,乙醛的性质实验,TNT火药爆炸等;有些实验难以操作,如:氨催化氧化、硝酸的制备、石油的催化裂化等;有些则是演示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的如浓硫酸的稀释、乙炔的燃烧、F2与水的反应等;有些则是由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的,如溶洞的形成、黄金溶于王水的实验等。像诸如以上难于用传统教具展示的、危险的化学过程,可以选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性、交互性来弥补这一不足,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许多烦琐的讲解过程。但是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媒体是任何媒体所取代不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只是一种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

4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单一形式或者组合形式来表现,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对学生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的刺激,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的时候,通过播放氯气泄露的一个新闻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氯气泄露的场面、人们如何逃生、以及消防员如何处理事故现场等,然后学生自己从中归纳氯气相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再如学习《燃烧与灭火》时,通过播放自制视频《卖羊肉串》让学生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再通过播放一段火灾逃生视频,由学生归纳火灾逃生的方法,犹如身临其境,学习起来更加投入。最后再播放《悉尼奥运会的点火仪式》,让学生试着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来解释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产生的原因,真正实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密切联系。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课余时间以学生为主角拍摄一些照片,或者自制一些体现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小视频,如酸雨对建筑、植被的腐蚀,“清水变牛奶”小魔术,用醋除铁锈、自制简易净水剂等。让学生在观看属于自己的照片或者视频的时候会体会到有种当明星的感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且也是实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让化学还原生活。

5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传递的信息量大且快,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尽可能地提供所需的信息,提高教学密度。同时,实验表明,多媒体提供的信息,由于很多是线条、图像、动画等,所以让学生识别时,比用语言描述提供的信息要节省50%-75%的时间。由此看来,使用多媒体不仅能在信息量上增大,而且也能使学生较理想地掌握信息,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但我们不能以此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机械训练。

6利用多媒体架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社会、生产、生活与化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带进教室,把无法实地参观的化学问题通过图像和声音传递给学生,架起理论与实际的桥梁,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就人的健康、环保及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评价和决策。

例如,当学习“盐、化肥”课题2《化学肥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时,课前可播放自制的“化肥的信徒—一个农民的访谈”的录音带,并用投影显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简介。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建造一个化肥工厂要综合考虑哪些问题?学生讨论结果如下:(1)原料;(2)交通;(3)水源;(4)能源;(5)劳动力来源;(6)占地费用;(7)生产设备是否高效;(8)环保措施等。

总之,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它们所形成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的综合信息流,不可抗拒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使学生兴奋,产生乐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创新学习的行列中来。

上一篇:试析语篇衔接理论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与乳腺癌的相关性探讨